群體規范與規章制度
① 什麼是群體規范
所謂群體規范,是指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方式的總和。廣義的群體規范包括社會制度、法律、紀律、道德、風俗和信仰等,都是一個社會里多數成員共有的行為模式。不遵循規范就要受到譴責或懲罰。
一、群體規范所形成的群體壓力,迫使群體成員遵從它
無論是正式群體還是非正式群體中都存在著規范,一旦形成規范,就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約束著人們的行為。
非正式群體的規范並沒有明文規定,是無形的約定俗成的,它是每個成員行為的准則。非正式群體規范的形成是由於群體成員在彼此相互作用的條件下,發生的一種內化的過程,這是由於群體成員相互模仿。受到暗示在順從的基礎上形成規范,這種規范所形成的壓力,可能不被意識到。如果群體成員對這種群體壓力承受不住,就可能向其他群體逃避,或者採取偏離行為。
二、多數成員對群體規范的評價,決定群體規范的約束力
群體規范對群體成員的約束力取決於多數成員對規范的評價。對群體規范的評價基本上是採取承認(贊成)和否認(反對)兩種方式。因此,規范的約束力是建立在各種評價基礎上的一種平均值、一種合力。當人們在一種盛大宴會的場合下,表示喜歡某種服裝或者不喜歡另一種服裝時已經表現出對某種穿著規范的贊賞。
人們對於群體規范所形成群體壓力的感受是通過評價表現出來的。因此,對於同一種群體規范,由於評價不同,對他感受到的壓力大小也不同。這就是說,群體規范一經形成,是一種公認的社會力量,而這種社會力量只有在變為人們的心理尺度時才能起作用,群體規范轉化為心理尺度過程叫內化。
內化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完成的,所謂社會化是指人由生物人向社會人不斷轉化和不斷社會化的過程。規范必須內化和社會化,才能變為實際起作用的東西。內化就是被個體採納、接受,變為自己的觀念,得到實際發揮並轉化為社會行為。
② 簡答制定群體規范要從哪幾個方面思考
群體規范是每個成員必須遵守的已經確立的思想、評價和行為的標准。在不同的群回體中產生不同的作用答。利用正式群體中的壓力與非正式群體中的內聚力可以產生相應的道德效應。是指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方式的總和。廣義的群體規范包括社會制度、法律、紀律、道德、風俗和信仰等,都是一個社會里多數成員共有的行為模式。
③ 五,簡答題1,群體規范有哪些功能
群體規范是每個成員必須遵守的已經確立的思想、評價和行為的標准。在不同的群體中產生不同的作用。利用正式群體中的壓力與非正式群體中的內聚力可以產生相應的道德效應。是指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方式的總和。廣義的群體規范包括社會制度、法律、紀律、道德、風俗和信仰等,都是一個社會里多數成員共有的行為模式。
④ 群體規范與規章制度有何不同
正式抄群體與非正式群體襲是根據構成群體的原則和方式的不同而劃分的 群體種類。它們的主要區別是: 1、正式群體指有一定的規章制度,有既定的目標, 有固定的編制和群體規范, 成員占據特定的地位並扮演一定的角色的群體。 非正式群體指以個人好惡興趣等為基礎自發形成,無固定目標, 無成員間的地位及角色關系的群體。 2、正式群體有一定相互關系的結構和規范,即有明確的行為准則。 非正式群體也有一定相互關系的結構和規范, 但是往往沒有明文規定,群體成員中會自然涌現出首領, 群體成員的行為受群體中自然形成的規范所調節。 3、正式群體中產生非正式群體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 非正式群體中形成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群體成員對勞動和管理 部門的態度,因而對勞動生產率有重大影響。當然, 也存在非正式群體與正式群體發生矛盾, 並干擾整個正式群體達到既定目標的情況。
⑤ 群體規范的功能
1、維系群體。群體的存在形式是它的整體性,而這種整體性就表現在群體成員的行為、感情和認識的一致性上。群體規范是這種一致性的標准,它統一著群體成員的意見和看法,調節著他們的行為。沒有群體規范,群體也就失去了其整體性,因而群體便不復存在。從另一方面看,群體是由許多個體結合而成的,要維持其整體,使其存在下去,就需要有一定的准則來約束成員,而成員也正是依據這種對准則的認同,相互彼此一致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一個群體規范越標准化,成員的活動就越協調,關系就越密切,群體也就越整合、越集中,也就越容易讓人們感到它的存在。相反,如果群體規范標准化很低,那麼群體就會很鬆散。所以說,沒有群體就沒有群體規范,同樣沒有群體規范也就沒有群體。
2、認知的標准化。個人獨處時,各人的看法往往是不同的,當他們一旦結合成為群體,就會在判斷和評價上逐漸趨於一致,這種統一成員意見、看法的功能,就是群體規范的認知標准化功能。群體規范就象一把尺子,擺在每個成員的面前,約束著他們,使他們的認知、評價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從而形成共同的看法和意見,即使有個別人持不同意見,但由於規范的壓力和個人的遵從性,也勢必使其與規范保持一致。
群體規范的這種標准化功能並不是外在的、強迫的,而是內在的、自覺的。它已內化為每個成員的個人意識,在無形中起著作用。成員們在無意識中作出了相同的評價,表現出了一致的看法。
總之,在群體中產生的群體規范,制約著人們的認知活動,使群體成員在對某一事物的評價和看法上趨向於統一。因此,謝里夫認為,群體規范是一種評價尺度,它可以用來評價行為、活動、信念或與群體有關的任何對象的可以被接受的程度,以及必須加以反對的范圍。
3、定向行為。群體規范對行為的定向功能,主要是為成員劃定了活動的范圍,制定了日常的行為方式,告訴人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怎樣做等等。如佛教群體的成員不能殺生,少先隊員不能打人等,即表明群體規范規定著人們的行為。群體是社會與個人之間的中介,是社會影響個人的具體形式,社會准則要通過群體才能影響個人,這即是通過群體規范約束人的行為方式來實現的。
⑥ 群體規范的四種類型
所謂群體規范,是指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方式的總和。廣義的群體規范包括社會制度、法律、紀律、道德、風俗和信仰等,都是一個社會里多數成員共有的行為模式。不遵循規范就要受到譴責或懲罰。
一、群體規范所形成的群體壓力,迫使群體成員遵從它
無論是正式群體還是非正式群體中都存在著規范,一旦形成規范,就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約束著人們的行為。
非正式群體的規范並沒有明文規定,是無形的約定俗成的,它是每個成員行為的准則。非正式群體規范的形成是由於群體成員在彼此相互作用的條件下,發生的一種內化的過程,這是由於群體成員相互模仿。受到暗示在順從的基礎上形成規范,這種規范所形成的壓力,可能不被意識到。如果群體成員對這種群體壓力承受不住,就可能向其他群體逃避,或者採取偏離行為。
二、多數成員對群體規范的評價,決定群體規范的約束力
群體規范對群體成員的約束力取決於多數成員對規范的評價。對群體規范的評價基本上是採取承認(贊成)和否認(反對)兩種方式。因此,規范的約束力是建立在各種評價基礎上的一種平均值、一種合力。當人們在一種盛大宴會的場合下,表示喜歡某種服裝或者不喜歡另一種服裝時已經表現出對某種穿著規范的贊賞。
人們對於群體規范所形成群體壓力的感受是通過評價表現出來的。因此,對於同一種群體規范,由於評價不同,對他感受到的壓力大小也不同。這就是說,群體規范一經形成,是一種公認的社會力量,而這種社會力量只有在變為人們的心理尺度時才能起作用,群體規范轉化為心理尺度過程叫內化。
⑦ 群體規范與規章制度有什麼不同
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是根據構成群體的原則和方式的不同而劃分的
群體種類。內它們的主要區別是:
1、正式容群體指有一定的規章制度,有既定的目標,
有固定的編制和群體規范,
成員占據特定的地位並扮演一定的角色的群體。
非正式群體指以個人好惡興趣等為基礎自發形成,無固定目標,
無成員間的地位及角色關系的群體。
2、正式群體有一定相互關系的結構和規范,即有明確的行為准則。
非正式群體也有一定相互關系的結構和規范,
但是往往沒有明文規定,群體成員中會自然涌現出首領,
群體成員的行為受群體中自然形成的規范所調節。
3、正式群體中產生非正式群體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
非正式群體中形成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群體成員對勞動和管理
部門的態度,因而對勞動生產率有重大影響。當然,
也存在非正式群體與正式群體發生矛盾,
並干擾整個正式群體達到既定目標的情況。
⑧ 群體規范的形成
群體規范作為一種標准化的觀念,所涉及的對象是非常廣泛的,內容也是多種多樣的。它可以是國家的法律制度,民族的風俗、習慣、禮儀、傳統文化,以及人們的知識、觀念和信仰等,也可以是機關、工廠、學校里的規章制度、守則和紀律等。群體規范是與群體的價值觀念聯系在一起的,是建立在價值觀念基礎上的。因為任何群體規范都是在拒絕或接受某種有社會意義的現象的條件產生的,這種拒絕或接受,就包含著群體的價值觀。群體價值觀是由群體在社會中的地位以及它們的活動經驗所決定的。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規范,自然也就形形色色。在這形形色色的群體規范中,有的與當時的社會價值觀是一致的,從而表現出與社會要求一致的行為來;也有的是與當時的社會價值觀相背離的,那麼它就會產生違反社會要求的傾向,表現出與社會要求不一致的行為來。群體規范與社會意識形態的規范不同。意識形態規范是指社會中的法律觀念、道德標准、宗教信仰、政治觀點等。這些觀念對於社會制度的發展變化有較大的作用。它們雖然也可以調節人們的相互關系,但是就個人行為而言,其影響作用都是間接的,其作用需要通過具體的群體才能發揮出來。而群體規范則是直接制約著成員行為的准則,對成員的影響是直接的。
人們在共同活動中,其心理存在著一種社會標准化的傾向,即人們在對外界事物的共同認知和判斷上,發生類化過程,彼此接近,趨於一致,從而導致模式化,固定化,以便於遇到同類事物時作出盡快的反應。另一方面,在群體成員的相互作用下,又會產生模仿、暗示、順從等心理,這樣就形成了群體意見的統一。規范正是在這兩種因素的基礎上產生的。
群體規范形成以後,為了保障其目標的實現和群體活動的一致性,就需要有一定的行為准則以統一成員的信念、價值和行為,這種約束成員的准則,就叫群體規范。群體規范是每個成員必須遵守的已經確立的思想、評價和行為的標准。這些標准為群體每個成員所公認,而且是每個成員必須遵守的。群體規范可以是在群體內正式規定的,但大部分是在群體中自發形成的,並且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個人的行為及人格的發展,起著調節成員活動和關系的作用。
⑨ 如果要強化群體的規范,可以遵循什麼原則
什麼是群體?群體有哪些類型?
答:群體是指具有以下特徵的一群人:①.他們擁有一定的規范,在行為上互相制約;②.他們互相影響,互相依賴,彼此感到互相聯系在一起,是一個整體;③.為完成共同的目標。他們分工協作,貢獻自己的力量。群體共有三大類型;(一)大群體型和小群體型;(二)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三)開放群體和封閉群體。
2什麼是角色? 群體中的角色表現有哪幾種?
答:每一成員在群體中都表現出自己的特定的行為模式,可稱之為角色。群體表現有三種1。自我中心角色,這類人包括:⑴阻礙者⑵尋求認可者⑶支配者⑷逃避者。2任務角色,包括⑴建議者⑵信息加工者⑶總結者⑷評價者。3維護角色,包括⑴鼓勵者⑵協調者⑶折中者⑷監督者。
3、 群體規范有哪些功能?如何對群體規范進行誘導和控制?
答:1。群體支柱功能2。評價准則的功能3。對群體成員的約束功能4。行為矯正功能。強化群體的規范有:①向群體成員解釋群體的規范和他們的願望是否一致,不需要犧牲多少東西;②獎勵那些遵循群體規范的成員;③幫助成員了解他們是怎樣完成群體目標做貢獻的;④在建立規范時,給所有的成員發言的機會,因為只有自己建立的規范,自己才更願意遵守;⑤讓成員知道,不遵守群體的規范將受到驅逐。消弱群體規范有:①找出志同道合的成員,與他們聯合起來;②與志同道合的成員討論你的觀點和計劃,與他們建立聯合陣線;③防止內部分歧;④坦言你的所作所為,不怕壓力;⑤宣傳與你合作的好處與報償。
4影響群體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凝聚力的作用是什麼?
答:因素有:1.態度與目標的一致性;2。外部的威脅;3。群體規模;4。獎酬體制;5。班組的組合;6。與外界的關系;7。群體的績效;8。領導作風。凝聚力的作用為:1滿意度;2溝通;3生產率4群體意識。
5.社會從眾行為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答:(1)據群體壓力下從眾行為的研究:環境因素,如群體意見一貫比較一致,群體比較團結,火群體氣氛比較專制;個性因素,如一個人地位較低,智力較差,情緒較差或不穩定,缺乏自信心。
(2)據反駁性研究結論:關鍵因素是遵循集體的崇高理想,目的和價值觀
8.激發群體創新的辦法有哪些?
答:(1).頭腦振盪法;(2).德爾菲法;(3).提喻法;(4).方案前提分析法;(5).非交往型程式化決策術。
9.什麼是「小集團思想」?它具有哪些特點?
答:小集體思想: 參與一個統一群體中的人們的一種思想作風,在這個群體中,認為追求思想一致比現實地評價各種可能行動方案更為重要。
特點:(1)順從性思維。
(2)有傾向性地選擇信息。
(3)盲目樂觀情緒。
(4)相信群體無所不能。
(5)首創精神的假象。
10.什麼是沖突?沖突與競爭有什麼不同?
答:(1)沖突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社會單元在目標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從而產生心理上的或行為上的矛盾.
(2)沖突的對象是目標不同的另一方。而競爭的雙方則具有同一目標,不需要發生勢不兩立的爭奪。
13、委員會有哪些優缺點?
答:優點(1)集中智慧(2)分散責任(3)作為有關方面的群體代表(4)計劃與政策的協調(5)有效的信息情報溝通(6)通過參與來承擔任務(7)避免採取行動(8)滿足社會需要(9)管理的發展。
缺點(1)決策優柔寡斷(2)在最低標准水平上妥協(3)責任不確定(4)虛偽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