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形態研究
『壹』 什麼叫法律形態
為了使法律抄意識形態引起理論界的重視及對於中國意識形態策略有所助益,《法律意識形態論》在對法律意識形態的內涵、結構、功能以及歷史發展脈絡做出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指出法律意識形態的策略應該是通過建構法律意識形態的主體,進而通過法律意識形態批判,從而加強主流法律意識形態的主導權,並使建制論證功能更加突顯。 法律意識形態既是意識形態的一個分支,又是法理學、法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意識形態研究和法學研究中本應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對該問題,目前的研究十分薄弱,表現在如下方面:其一,沒有將法律意識形態的范疇特定化;其二,沒有將法律意識形態的范疇體系化;其三,沒有將法律意識形態的范疇與相關范疇相區分。 分析法律意識形態是交互於建制與論證之間的內在關系。書中就建制論證的歷史形態做了一個先期梳理,總結了理性一道德的建制論證模式、規范一制度的建制論證範式、合理一合法的建制論證模式為代表的三種建制論證模式,並進而分析了建制與論證之間存在內在沖突的原因,釐定了法律意識形態的基本概念。
『貳』 中外汽車安全與法規研究
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飛速發展和汽車保有量的大幅提高,我國每年由於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也在隨之大幅的增加。汽車的被動安全性能也就自然而然的越來越受到廣大國人的關注。廠家也越來越多的把自己產品的安全性當作宣傳的重點,越來越多的世界最新的安全技術研究成果被引進中國,越來越多的中國的工程師和研發人員開始專注於這一領域。NCAP體系被引入中國,各種CAD、CAE以及碰撞計算軟體被引入中國。好像世界有的我們都有了,世界在做的事情我們也都在做。別人有LS-Dyna、Hyperworks、Madymo和Radioss,我們都有。別人在做整車碰撞建模、模擬、結構優化和數字假人(Dummy)建模,這一切我們也都在做。那麼我們就要問,我們在汽車安全技術研發上還缺少什麼。答案是:好像什麼都不缺了。
碰撞的建模、模擬與結構優化以及汽車碰撞安全評價體系,這一切都是汽車被動安全技術開發這棵大樹枝和葉。真正支撐這棵大樹的根基卻並不太招人重視。其實如果要問這個根基是什麼,那麼就要自問一下,技術研發的根基是什麼了。是現實,在現實中發現問題(problemidentification),通過科學的手段解決了現實的問題。這是個技術開發的普遍過程。對於研發人員來說,首先要清楚的了解現實問題是什麼,才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這個道理放在汽車被動安全技術的研發上,對於我們這些工程師,首先最重要的是清楚的了解在道路上發上了什麼。然而每天甚至每一分鍾世界上都在發生著各種千奇百怪的交通事故,如何才能把握交通事故的主流,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方法都是建立本國的交通事故詳細信息資料庫,通過交通警察、急救醫生和保險公司的合作將全國的比較嚴重的交通事故的全面、深入、詳細的信息記錄在資料庫中。經年累月這龐大的交通事故數據系統就成為了汽車被動安全研發人員了解本國道路交通事故特徵,在現實中確定問題(problemidentification)以及驗證最新碰撞理論的不可缺少的信息來源於基礎。同時交通事故詳細信息資料庫的建立還催生了一門新的學科,交通事故統計分析學。
下面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交通事故詳細信息資料庫在被動安全研究中的例子。
其一,現在很多人都在議論,新車安全評價體繫到底能不能真實的反應汽車的安全性。現實生活中的交通事故千差萬別,不同的接近速度,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疊度。而評價體系中也就那麼幾種實驗設置(crashconfiguration),如何能保證被測車輛在現實事故中的表現和評價體系的成績一致。這就不得不提,安全評價體系的設計思想了。現實中的事故千差萬別,如果為了全面驗證車輛的安全性就將車輛經來可能要面對的所有碰撞統統測試一遍,恐怕也廢掉百十輛車,不說價值幾百萬的邁巴赫,就是幾萬塊的QQ這一趟安全試驗下來也恐怕沒幾個人願意承擔這個費用。所以只能用盡可能少的實驗設置來覆蓋盡可能多的現實事故類別,而且要盡可能將道路上的主流碰撞模式反映出來,也就是什麼模式發生的頻繁,在什麼速度的情況下發生碰撞的幾率大。而這一切都需要交通事故詳細信息資料庫的幫助。這也就是為什麼在評價體系中的偏置重疊率(overlap)為40%,而不是60%或20%的原因;為什麼偏置碰撞的接近速度為56kmh,而不是其他的速度。當然實驗的設置還要考慮其他因素,但統計數據絕對是重要的決策基礎。而世界各地區的交通事故情況不盡相同,也就造成了各地區評價體系間的差異。
其二,被動安全的很多理論都要是通過對交通事故的統計分析來驗證才能被同行認同接受。比如有人提出在裝備了安全氣囊而且在碰撞中駕駛室基本沒有變形的情況下,汽車在碰撞中的速度變化絕對值(DeltaV)是決定乘員受傷程度(MAIS)的主要決定性因素。那麼如果他想讓同行們廣為接受他的這個理論,他就必須通過交通事故詳細信息數據的統計分析證明車輛碰撞速度變化(DeltaV)與乘員受傷程度(MAIS)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高度相關性。
現在我們回到我文章的主題,我們中國的工程師根據什麼來研發汽車安全技術,更具體些我們根據什麼來研發針對中國的汽車安全技術。我們中國現在還沒有國家或區域性交通事故詳細信息資料庫,而且現在好像也還沒有意向要建立這么個這么個事故詳細信息資料庫。或者說我國還沒有意識到這個事故詳細信息資料庫的重要性。此外,技術和產品可以從國外引進,但把美國或歐洲的交通事故數據引進過來恐怕也有些不妥。畢竟美國、歐洲的地區車輛組成,個人駕駛習慣、交通法規以及碰撞模式和中國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我國的研發人員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用歐美的事故數據義務針對歐美人民開發汽車安全技術,順帶著給中國人民做點好事,可歐美的事故數據實在不是我們能夠承受的奢侈品。美國的情況我不太了解,在德國如果需要德國的GIDAS(GermanIn-depthAccidentStudy),每條有效的事故數據需要支付20歐元(相當於200多塊人民幣)的使用費用,而稍微有點統計基礎的人都清楚做個簡單的統計百十條數據都是不夠用的,更別說大規模復雜的統計了。
中國已經成為了汽車製造大國,中國也已經成為汽車消費大國,現在大家的目光是不是該轉向汽車技術的研發上了呢。中國是不是到了應該為成為汽車技術的大國而努力的時候了呢。有關部門和大的汽車企業是不是到了該考慮建立中國自己的交通事故詳細信息資料庫為自主的汽車安全技術研發提供平台和支持的時候了呢。
汽車碰撞測試的市場命運
安全性能檢測不但成為國家標准、行業熱點,也成為汽車廠商市場推廣的重要手段。一向安
全口碑不太好的日系企業對此尤其重視,廣州本田的國內首次車對車碰撞試驗、一汽豐田銳志的
正面偏置碰撞試驗,都在試圖扭轉消費者的偏見。而對於自主品牌,樹立安全、可靠的口碑也是
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一環。一汽奔騰上市前的碰撞、側翻等試驗,以及長城哈弗的正碰和側碰試
驗,都較好地起到了這一效果。
企業主動打出碰撞營銷牌,且都採用了比現行國標更高的標准,足見汽車碰撞測試的市場潛
力。在C—NCAP 正式實施的同時,國內還有幾家機構表示將進行NCAP 項目。清華大學與北京
大陸汽車俱樂部年初推出NCAP CHINA,各項准備工作正在進行中。
客觀、公正是 C—NCAP 一直強調所要遵循的准則,也是業界關注的焦點。中國汽車技術研
究中心稱,試驗車輛以市場購買方式得到,對於企業的委託評價,也將嚴格按照選車程序從市場
上購車進行。試驗結果也將直接通過媒體向消費者進行宣傳,從而達到指導消費的目的,並最終
拉動汽車廠商重視汽車的安全性能,積極改進車輛安全。然而,測試機構的不斷承諾似乎還是不
能讓大家放心,碰撞測試試驗體制的健全才是保證公正性的有效途徑。在國外,NCAP 的實施過
程往往有保險公司的參與,如美國保險非營利團體等。考慮到汽車安全性能與自身收益的相關性,
保險公司加入後對碰撞測試能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C—NCAP 似乎也應該引入一個制約機構,
以確保其客觀、公正性。
NCAP 是什麼(鏈接)
NCAP 即為新車安全評價規程,是由中立的第三方建立的一套車輛安全評價體系,可以對車
輛的安全性能進行定量分析。它所規定的實車碰撞速度比政府制定的安全法規的碰撞速度要高,
從而在更嚴重的碰撞環境下評價車內乘員的傷害程度,根據頭部、胸部、腿部等主要部位的傷害
程度將試驗車的安全性進行分級。
根據各國車輛構成情況、碰撞事故特點、技術水平等原因,每個國家所實行的NCAP 在試驗
項目、試驗條件、撞擊速度和撞擊形式等方面都有所差異。
NCAP 最早於1978 年出現在美國,進入20 世紀90 年代後,歐洲、日本和澳大利亞等也相繼
建立了自己的NCAP 體系,分別被稱為美國的NHTSA—NCAP、歐洲的Euro—NCAP 和日本的J
—NCAP。其中歐洲的NCAP 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它由歐洲各國汽車聯合會、政府機關、消費
者權益組織、汽車俱樂部等組織組成,是不依附於任何汽車生產企業的獨立的第三方機構,所需
經費由歐盟提供,不定期對已上市的新車和進口車進行碰撞試驗。
歐洲 Euro—NCAP:碰撞測試有兩個基本項目,即正面和側面碰撞。正面40%重疊可變形壁
障碰撞試驗時速64 公里,可變形壁障側面碰撞試驗時速50 公里。碰撞測試成績最高5 星,最低
1 星。近年Euro—NCAP 也將汽車對行人保護程度劃分為四星級。
美國 NHTSA—NCAP:對車輛的測試主要包括正面碰撞時速56 公里、側面碰撞時速62 公里,
以及抗翻滾測試等,評測結果也用星級來表示,最高5 星,最低1 星。
日本 J—NCAP:試驗項目主要包括正面碰撞、偏置碰撞、側面碰撞、制動性能和行人頭部保護。正面碰撞時速為 55 公里;偏置碰撞時速64 公里;側面碰撞時速55 公里;行人頭部保護試
驗是以時速35 公里的速度用模擬假人頭部的沖擊錘碰撞發動機艙,測量傷害值。最高6 星,最低1 星。
中國 C—NCAP:測試項目包括三項,一是正面100%重疊性壁障碰撞試驗,時速不低於50公里;二是正面40%重疊可變形壁障碰撞試驗,時速不低於56 公里;三是可變形移動壁障側面碰撞試驗,時速不低於50 公里。最高6 星,最低1 星。
『叄』 法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法學的研究對象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
法學,是關於法律的科學。法律作為社會的強制性規范,其直接目的在於維持社會秩序,並通過秩序的構建與維護,實現社會公正。作為以法律為研究對象的法學,其核心就在對於秩序與公正的研究,是秩序與公正之學。
法學是世界各國高等學校普遍開設的大類,也是中國大學的十大學科體系之一,包括法學、政治學、公安學、社會學四個主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上,很多人習慣將法學專業稱之為法律專業。
在中國,法學思想最早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哲學思想,法學一詞,在中國先秦時代被稱為「刑名之學」,從漢代開始有「律學」的名稱。在西方,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Ulpianus)對「法學」(古代拉丁語中的Jurisprudentia)一詞的定義是:人和神的事務的概念,正義和非正義之學。
歷史上 ,出現過四種為不同階級利益服務的 、體現不同意識形態的法學,即奴隸主的、封建主的、資產階級的和無產階級的。法是調整人們行為的規則。以法作為研究對象的法學 ,必然具有實踐性的特徵,即它來源於社會實踐,又轉過來為社會實踐服務。法學是歷史和國情的范疇,不同的時空條件下的法學,總是印有特定的痕跡,其內涵和外延、內容和體系是有差別的。首先,法學可以對社會發生直接和間接和影響。第二,法學的對象、分科、方法都是實在性的。第三,法學在實踐中產生,其發展也是為了指導實踐。
『肆』 公共行政什麼形式或形態的研究方法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60年代,公共行政學經歷了傳統公共行政學和行為科學公共行政學兩個內發展容階段。在這兩個發展階段上,雖然使用了不同的概念、理論、方法與研究模型,但公共行政研究根植於領導藝術、經濟效率與政黨關系等方面;以管理學為其理論基礎,科學管理在公共行政學理論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公務員的專長也受高度重視。以效率、效益為導向的技術視野是這兩個階段上公共行政的標志;相反,平等與公正的問題在公共行政學理論中沒有受到重視。
『伍』 法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法學的綜合研究方法:
①當代西方綜合法學派首倡的一種研究方法,本世紀初開始,西方法學以自然法學;分析——規范法學、社會學法學為代表,形成三派鼎立之勢。他們之間進行無休止的論戰,各持法律的研究某一側面,對其意義無限擴大,試圖抹殺其他流派存在的意義。
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一些法學家紛紛指責上述三大法學派別的偏執和排他性,認為社會的、經濟的、心理的、歷史的和文化的因素以及價值判斷等,都影響到法的制定和實施,法律應是「形式、價值和事實」的特殊結合。
因此,用任何單一的絕對因素或原因來解釋法律制度、法律現象都是不科學的,必須在法學方法論上進行一場變革,要把對法律的價值分析、形式分析和事實分析結合起來,採取全方位、多層面的研究勢態,於是,法學的綜合研究方法便應運而生。
提倡這種方法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美國的哈爾及其《綜合法學》,丁·斯通及其《法律制度和法學家推論》,博登海默及其《法理學》,以及前西德的費克納等。綜合研究的方法,目前在西方法學界已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因為以學科發展的內在規律看,流派和方法論的相互吸收、兼采博取,乃是學科發展的推動力之一。
然而,作為一種方法論,綜合研究的方法實質上是對三大流派研究方法的折衷,其涉及的內容龐雜而無邊際,仍然帶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
②從多角度、多層次來研究法律現象的一種研究方法,這些方法具體包括哲學的、歷史學的、社會學的、比較法學的、注釋法學的、價值論的、語義分析學的方法等。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可以對法律現象的各個方面、各個因素有更深刻的把握。
(5)法規形態研究擴展閱讀:
從法的形式角度說,包括憲法、法律、法規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從法的體系角度說,包括憲法、行政法、民商法、經濟法、訴訟法、社會法、刑法、國際法、程序法以及其他各種部門法;
從時間角度說,包括古代法、近代法、現代法和當代法;
從空間角度說,包括該國法、外國法、本地法、外地法;
從一般分類角度說,包括國內法和國際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特別法、實體法和程序法;
從表現形態角度說,包括動態法和靜態法、具體法和抽象法、紙面法和生活中的法、理想法(如自然法)和現實法(如實際生效的法)等等。
法學只有將所有這些不同意義上的法盡收眼底,加以研究,才算是名副其實的法學。
『陸』 選擇企業法律形態的重要性是 什麼
不同的形態,出資人承擔的責任是不一樣的,要求企業的注冊資金,出資形回式都不一樣的,合夥企答業,獨資企業,一人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等,形態不一樣股東責任,權利義務,公司的納稅都不一樣的,因此開辦企業前,一定要研究好自己應該開辦什麼樣的企業,對自己有利。
『柒』 國家法律法規《元素法》《形態法》是誰首先提出的意義是什麼這兩部法律是依照誰的哲學理論基礎建立的
它是一種對事物的感觀思想,它是觀念、觀點、概念、思想、價值觀等要素的總和。意識形態不是人腦中固有的,而是源於社會存在。
『捌』 最常見的法律形態有哪些
最常見來的法律形態有三種自:民事法律形態、刑事法律形態、行政法律形態。
民事法律形態:個人之間、社會組織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組織之間發生的民事糾紛,都屬於這一類。
刑事法律形態:專門就是指的關於對刑事犯罪行為的處罰。
行政法律形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民告官」的相關法律問題。
『玖』 國家法律法規《元素法》《形態法》是誰首先提出的
形態分析法是由 茨維基 提出的。
『拾』 法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