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法規標准
⑴ 如何區分法律法規和技術標准
法律法規通常是行政機構編制的條文,技術標准一般是行業給某種產品的生產製造流程編制的條文。
⑵ 國際上標准和技術法規的區別是什麼
不太明白你想問什麼?能否再具體些.
目前國內的強制性標准都已經IEC統一。
⑶ 什麼是技術標准
技術標準是指重復性的技術事項在一定范圍內的統一規定。標准能成為自主創新的技術基礎,源於標准指定者擁有標准中的技術要素、指標及其衍生的知識產權。它以原創性專利技術為主,通常由一個專利群來支撐,通過對核心技術的控制,很快形成排他性的技術壟斷,尤其在市場准入方面,它可採取許可方式排斥競爭對手的進入,達到市場壟斷的目的。
技術標准包括基礎技術標准、產品標准、工藝標准、檢測試驗方法標准,及安全、衛生、環保標准等。[1]
技術標准有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各個企業通過向標准組織提供各自的技術和專利,形成一個個產品的技術標准;
二、企業產品的生產按照這樣的標准來進行,所有的產品通過統一的標准,設備之間可以互聯互通,這樣可以幫助企業更好的銷售產品;
三、標准組織內的企業可以以一定的方式共享彼此的專利技術。
補充 :
對標准化領域中需要協調統一的技術事項所制定的標准,稱為技術標准。它是從事生產、建設及商品流通的一種共同遵守的技術依據。技術標準的分類方法很多,按其標准化對象特徵和作用,可分為基礎標准、產品標准、方法標准、安全衛生與環境保護標准等;按其標准化對象在生產流程中的作用,可分為零部件標准、原材料與毛坯標准、工裝標准、設備維修保養標准及檢查標准等;按標準的強製程度,可分為強制性與推薦性標准;按標准在企業中的適用范圍,又可分為公司標准、工用標准和科室標准等。
制訂技術標準的程序,涉及的核心問題主要是兩個:誰應當是制訂標準的主體,是政府還是企業,還是第三方;標准應當「開放」還是「封閉」。還有一些不是問題的「問題」,如政府是否可以制訂強制標准。(法規解釋中明言涉及安全的四種情況,政府可以制訂強制標准;美國政府亦有強制標准,如emc認證標准。所以我們不重點討論。)
在技術標準的程序正當問題上,各方是否存在一個普遍的思維誤區,就是「非此即彼」:如主體只能是這個,不能是那個;形式只能是這樣,不能那樣。結論是:根據標準的制訂主體和形式的不同,規則不同,規則不串。意思是,政府、第三方和企業,都可以做制訂規則的主體;既可以制訂開放標准,也允許制訂封閉標准。但是,不同情況,所適用的游戲規則不同,不能把適用一種主體、一種形式的規則,偷換到另一種主體和形式上。
授權標准與非授權標准
⑷ 什麼是技術規范 規程 技術法規
1技術規抄范:技術規范是有關使用設備工序,執行工藝過程以及產品、勞動、服務質量要求等方面的准則和標准。當這些技術規范在法律上被確認後,就成為技術法規。 技術規范是標准文件的一種形式,是規定產品,過程或服務應滿足技術要求的文件。它可以是一項標准(即技術標准)、一項標準的一部分或一項標準的獨立部分。其強制性弱於標准
2規程:規則章程。 規程,簡單說就是「規則+流程」。所謂流程即為實現特定目標而採取的一系列前後相繼的行動組合,也即多個活動組成的工作程序。規則則是工作的要求、規定、標准和制度等。因此規程可以定義為:將工作程序貫穿一定的標准、要求和規定
3:技術法規:技術法規指規定強制執行的產品特性或其相關工藝和生產方法(包括適用的管理規定)的文件,以及規定適用於產品、工藝或生產方法的專門術語、符號、包裝、標志或標簽要求的文件。這些文件可以是國家法律、法規、規章,也可以是其它的規范性文件,以及經政府授權由非政府組織制定的技術規范、指南、准則等!!
⑸ 技術標准和要求
技術標準是指重復性的技術事項在一定范圍內的統一規定。標准能成為自主創新的技術基礎,源於標准指定者擁有標准中的技術要素、指標及其衍生的知識產權。它以原創性專利技術為主,通常由一個專利群來支撐,通過對核心技術的控制,很快形成排他性的技術壟斷,尤其在市場准入方面,它可採取許可方式排斥競爭對手的進入,達到市場壟斷的目的。
技術標准包括基礎技術標准、產品標准、工藝標准、檢測試驗方法標准,及安全、衛生、環保標准等。[1]
技術標准有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各個企業通過向標准組織提供各自的技術和專利,形成一個個產品的技術標准;
二、企業產品的生產按照這樣的標准來進行,所有的產品通過統一的標准,設備之間可以互聯互通,這樣可以幫助企業更好的銷售產品;
三、標准組織內的企業可以以一定的方式共享彼此的專利技術。
補充 :
對標准化領域中需要協調統一的技術事項所制定的標准,稱為技術標准。它是從事生產、建設及商品流通的一種共同遵守的技術依據。技術標準的分類方法很多,按其標准化對象特徵和作用,可分為基礎標准、產品標准、方法標准、安全衛生與環境保護標准等;按其標准化對象在生產流程中的作用,可分為零部件標准、原材料與毛坯標准、工裝標准、設備維修保養標准及檢查標准等;按標準的強製程度,可分為強制性與推薦性標准;按標准在企業中的適用范圍,又可分為公司標准、工用標准和科室標准等。
制訂技術標準的程序,涉及的核心問題主要是兩個:誰應當是制訂標準的主體,是政府還是企業,還是第三方;標准應當「開放」還是「封閉」。還有一些不是問題的「問題」,如政府是否可以制訂強制標准。(法規解釋中明言涉及安全的四種情況,政府可以制訂強制標准;美國政府亦有強制標准,如emc認證標准。所以我們不重點討論。)
在技術標準的程序正當問題上,各方是否存在一個普遍的思維誤區,就是「非此即彼」:如主體只能是這個,不能是那個;形式只能是這樣,不能那樣。結論是:根據標準的制訂主體和形式的不同,規則不同,規則不串。意思是,政府、第三方和企業,都可以做制訂規則的主體;既可以制訂開放標准,也允許制訂封閉標准。但是,不同情況,所適用的游戲規則不同,不能把適用一種主體、一種形式的規則,偷換到另一種主體和形式上。
⑹ 法的技術性規范是法律規則嗎
不是。
法律條文分為規范性條文和非規范性條文。
規范性條文是直接表述法專律規范(屬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的條文,從邏輯上講,肯定是有假定條件,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的。
非規范性條文也就是法的技術性規范,不直接規定法律規范,而規定某些法律技術內容(如專門法律術語的界定,公布機關,公布時間,法律生效日期等)。
樓主一定要注意把技術性規范和技術法規區別開來。技術法規指的是把人在使用技術的過程中把技術標准用法律確定下來。
⑺ 規范、規程、標準的區別
標准、規范、規程都是標準的一種表現形式,習慣上統稱為標准,只有針對具體對象才加以區別。當針對產品、方法、符號、概念等基礎標准時,一般採用「標准」,如《土工試驗方法標准》、《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道路工程標准》、《建築抗震鑒定標准》等;
當針對工程勘察、規劃、設計、施工等通用的技術事項做出規定時,一般採用「規范」,如:《混凝土設計規范》、《建設設計防火規范》、《住宅建築設計規范》、《砌體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屋面工程技術規范》等;
當針對操作、工藝、管理等專用技術要求時,一般採用「規程」,如:《鋼筋氣壓焊接規程》、《建築安裝工程工藝及操作規程》、《建築機械使用安全操作規程》等。在我國工程建設標准化工作中,由於各主管部門在使用這三個術語時掌握的尺度、習慣不同,使用的隨意性比較大,這是造成人們最難理解這三個術語的根本原因。
拓展資料:
按照《標准化和有關領域的通用術語第一部分:基本術語》(GB3935.1)的規定
標準是為了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並由公認機構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同時,給出了一條注釋,即:標准宜以科學、技術和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以促進最佳的共同效益為目的。
規范一般是在工農業生產和工程建設中,對設計、施工、製造、檢驗等技術事項所做的一系列規定;規程是對作業、安裝、鑒定、安全、管理等技術要求和實施程序所做的統一規定。
⑻ 什麼是標准文件,技術法規
1技術規范:技術規范是有關使用設備工序,執行工藝過程以及產回品、勞動、服務質量答要求等方面的准則和標准。當這些技術規范在法律上被確認後,就成為技術法規。 技術規范是標准文件的一種形式,是規定產品,過程或服務應滿足技術要求的文件。它可以是一項標准(即技術標准)、一項標準的一部分或一項標準的獨立部分。其強制性弱於標准
2規程:規則章程。 規程,簡單說就是「規則+流程」。所謂流程即為實現特定目標而採取的一系列前後相繼的行動組合,也即多個活動組成的工作程序。規則則是工作的要求、規定、標准和制度等。因此規程可以定義為:將工作程序貫穿一定的標准、要求和規定
3:技術法規:技術法規指規定強制執行的產品特性或其相關工藝和生產方法(包括適用的管理規定)的文件,以及規定適用於產品、工藝或生產方法的專門術語、符號、包裝、標志或標簽要求的文件。這些文件可以是國家法律、法規、規章,也可以是其它的規范性文件,以及經政府授權由非政府組織制定的技術規范、指南、准則等!!
⑼ 技術標準的標准怎麼理解
技術標準是指重復性的技術事項在一定范圍內的統一規定。標准能成為自主創新的技術基礎,源於標准指定者擁有標准中的技術要素、指標及其衍生的知識產權。它以原創性專利技術為主,通常由一個專利群來支撐,通過對核心技術的控制,很快形成排他性的技術壟斷,尤其在市場准入方面,它可採取許可方式排斥競爭對手的進入,達到市場壟斷的目的。
技術標准包括基礎技術標准、產品標准、工藝標准、檢測試驗方法標准,及安全、衛生、環保標准等。
技術標准有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各個企業通過向標准組織提供各自的技術和專利,形成一個個產品的技術標准;
二、企業產品的生產按照這樣的標准來進行,所有的產品通過統一的標准,設備之間可以互聯互通,這樣可以幫助企業更好的銷售產品;
三、標准組織內的企業可以以一定的方式共享彼此的專利技術。
補充 :
對標准化領域中需要協調統一的技術事項所制定的標准,稱為技術標准。它是從事生產、建設及商品流通的一種共同遵守的技術依據。技術標準的分類方法很多,按其標准化對象特徵和作用,可分為基礎標准、產品標准、方法標准、安全衛生與環境保護標准等;按其標准化對象在生產流程中的作用,可分為零部件標准、原材料與毛坯標准、工裝標准、設備維修保養標准及檢查標准等;按標準的強製程度,可分為強制性與推薦性標准;按標准在企業中的適用范圍,又可分為公司標准、工用標准和科室標准等。
制訂技術標準的程序,涉及的核心問題主要是兩個:誰應當是制訂標準的主體,是政府還是企業,還是第三方;標准應當「開放」還是「封閉」。還有一些不是問題的「問題」,如政府是否可以制訂強制標准。(法規解釋中明言涉及安全的四種情況,政府可以制訂強制標准;美國政府亦有強制標准,如emc認證標准。所以我們不重點討論。)
在技術標準的程序正當問題上,各方是否存在一個普遍的思維誤區,就是「非此即彼」:如主體只能是這個,不能是那個;形式只能是這樣,不能那樣。結論是:根據標準的制訂主體和形式的不同,規則不同,規則不串。意思是,政府、第三方和企業,都可以做制訂規則的主體;既可以制訂開放標准,也允許制訂封閉標准。但是,不同情況,所適用的游戲規則不同,不能把適用一種主體、一種形式的規則,偷換到另一種主體和形式上。
⑽ 國際上標准和技術法規的區別是什麼我國如何逐步和國際接軌(環境監測 第四版)
標准:由公認機構來批准,供通自用或反復使用,為產品或相關加工和生產方法規定規則,指南或特性的非強執行文件。標准也可以包括或專門規定用於產品,加工或生產方法的術語,符號,包裝,標志或標簽要求。
技術法規:強制執行的規定產品特性或其有關加工和生產方法,包括適用的管理規定的文件。技術法規也可以包括或專門規定用於產品,加工或生產方法的術語,符號,包裝,標志或標簽要求。
由上述定義可見:標准屬於非強制性的,不歸屬於國家立法體系,只規定有關產品特性,或工藝和生產方法必須遵守的技術要求,但不規定行政管理要求,是各方(生產,銷售,消費,使用,研究,檢測,政府等)利益協商一致的結果。
而環境技術法規的目標是:國家安全要求,防止欺詐行為,保護人體健康和安全,保護動,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護環境。
在加入WTO的談判中中國代表承諾,中國將按照《TBT協定》的含義使用「技術法規」和「標准」的表述。相關工作注意到這些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