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
㈠ 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的第四章農產品生產
第二十一條農產品生產應當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或者地方標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標准。
第二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農產品標准化生產的指導,推進農業標准化生產綜合示範區、示範場(戶)和無規定動植物疫病區的建設,提高農產品生產安全水平。
鼓勵和支持農產品生產者申請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志以及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優質農產品質量標志。
第二十三條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種植養殖大戶應當建立農產品生產記錄,記載下列事項:
(一)農產品品種、名稱、數量及來源;
(二)使用農業投入品的名稱、來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
(三)動物疫病、植物病蟲草害的發生、防治以及動植物死亡、無害化銷毀處理情況;
(四)收獲、屠宰或者捕撈的日期。
農產品生產記錄應當保存2年。禁止偽造農產品生產記錄。
鼓勵其他農產品生產者建立農產品生產記錄。
第二十四條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應當自行或者委託具備相應檢測條件和能力的檢測機構對其生產的農產品進行質量安全檢測。檢測合格的,應當附具檢測合格證明,並標注產品的名稱、產地、生產單位和生產日期;經檢測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不得銷售。
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現其生產的農產品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准,存在危害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危險的,應當立即通知銷售者停止銷售,告知消費者停止使用,主動召回農產品,並報告所在地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衛生、食品葯品監督行政主管部門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
㈡ 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的第五章
第二十二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加強農產品包裝和標識管理,鼓勵和引導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對農產品進行包裝和標識。
第二十三條 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及從事農產品批發經營的單位和個人,對其銷售的農產品應當包裝或者採取標識牌、標識帶、說明書等形式予以標識。包裝的農產品拆包後或者散裝農產品銷售,應當在農產品容器、外包裝上進行標識。
第二十四條 包裝農產品的材料、容器和使用的保鮮劑、防腐劑、添加劑等,應當符合國家有關強制性的技術規范。包裝場所、用水等應當符合衛生要求,並配備必要的冷藏、消毒等設備。
第二十五條 農產品包裝物或者標識應當按照規定標明產品品名、生產日期、產地、保質期、生產經營者名稱和地址、聯系方式等內容。有分級標準的,應當標明產品質量等級;使用添加劑的,應當標明添加劑名稱和劑量。
農產品包裝物或者標識所用文字應當使用規范的中文。標注的內容應當准確、清晰、顯著,不得含有虛假、誇大的內容。進口農產品應當附中文說明。
第二十六條在農產品或者其包裝上使用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以及名牌農產品等標志,應當取得相應的證書。
禁止偽造、冒用、轉讓、買賣、超期或者超范圍使用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定標志。
第二十七條 屬於農業轉基因生物的農產品,應當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有關規定進行標識。
㈢ 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的第八章
第四十二條違反本條例第十六條規定,農業投入品經營者未建立或者未按照規定保存農業投入品經營檔案,或者偽造農業投入品經營檔案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三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九條規定,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並對農產品進行無害化處理,對個人處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對單位處以五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使用農葯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捕撈、捕獵的;
(二)違規使用生長調節劑的;
(三)收獲、屠宰、捕撈未達到安全間隔期或者休葯期的農產品的;
(四)在特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生產禁止生產的農產品的;
(五)使用危害人體健康的物品對農產品進行清洗、整理、保鮮、包裝或者儲運的。
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業投入品,或者違規使用農葯、獸葯、飼料、飼料添加劑的,按照法律、行政法規的有關規定處罰。
第四十四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條、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五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
(一)出具虛假的質量合格證明或者產地證明的;
(二)偽造、冒用、轉讓、買賣、超期或者超范圍使用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定標志的。
第四十五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予以處罰:
(一)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一條第二項規定,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銷售企業未按照規定查驗農產品檢驗、檢疫合格證明以及其他證明的,責令改正,並處以五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
(二)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一條第四項規定,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銷售企業發現存在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繼續銷售的,責令改正,並處以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造成嚴重後果的,吊銷營業執照;
(三)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二條規定,農產品批發經營者未建立農產品購銷台賬,責令改正,並處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偽造購銷台賬的,責令改正,並處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㈣ 食品安全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有什麼區別
首先,食品安全法,是針對所有食品,包括,食用農產品。只要在中國大陸境內經營食品,必須遵守食品安全法。
其次,農產品,是屬於食品的的初級類別,也就是種殖或養殖類,是初級環節,比較特殊,因此,國家對這一類或這一環節制定的農產品 質量安全法,這就意味著,該類別食品在遵守食品安全法的同時,還必須遵守農產品質量安全法。
打個比方,保健食品,也屬於食品,但屬於特殊環節,在遵守食品安全法的同時還必須遵守保健食品管理辦法。
㈤ 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的第三章
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加強對農業投入品經營的監督管理。
第十四條 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可能危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農葯、獸葯、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長調節劑、肥料等農業投入品進行監督抽查,並公布抽查結果。監督抽查不得收取費用。
第十五條 農業投入品經營者對其銷售的農業投入品應當提供產品說明和安全使用指導,不得銷售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業投入品。
第十六條 農業投入品經營者應當建立農業投入品經營檔案,記載其經營的農業投入品名稱、進貨來源、進貨日期、進貨數量、生產企業、生產日期、批准文號、銷售日期、銷售去向、銷售數量、銷售人員等內容。
農業投入品經營檔案保存期限不得少於二年。禁止偽造農業投入品經營檔案。
㈥ 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的介紹
該條例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一領導、協調本行政區域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版工作,將農產權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農產品質量安全經費應當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責任制;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和標准化生產基地建設;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技術推廣等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制定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組織領導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
㈦ 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的第七章
第三十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制定本行政區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年度監督管理計劃,並組織實施。
第三十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制定並組織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計劃,對生產中或者市場上銷售的農產品進行監督抽查,監督抽查不得收取任何費用。被抽查者應當予以配合,拒絕接受抽查的,對其農產品禁止銷售。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查中,可以對生產、銷售的農產品進行現場檢查,查封、扣押經檢測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農產品,依法對相關違法行為進行查處或者提出處理建議。
第三十六條 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的監督抽檢,監督抽檢結果向社會公布;發現檢測結果不符合相關標準的,應當向有關認證認定機構通報。
第三十七條 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的考核管理。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經計量認證和考核合格後,方可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
第三十八條 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按照職責分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加強監管,對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農產品及相關違法行為進行查處。
第三十九條 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查中,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及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協調配合,相互通報獲知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及時查處違法行為。
第四十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上級人民政府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以及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行政區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應急機制,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時,發生地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及時趕赴現場調查取證,並進行應急處置。
第四十一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有獎舉報制度,公布舉報方式,並為舉報人保密。
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舉報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行為。
㈧ 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的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一條違反本條例第十條第二款規定,擅自移動、損毀特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標示牌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1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二條違反本條例第十四條規定,農產品生產者未對規模化生產中產生的廢水和畜禽糞便及時清運或者進行無害化處理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清運或者處理;逾期未清運或者未處理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清運或者處理,所需費用由農產品生產者承擔。
第四十三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七條第二款第(六)項規定,使用危害人體健康的物品對農產品進行清洗、整理、加工、保鮮、包裝、儲存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使用,對被污染的農產品進行無害化處理,對不能進行無害化處理的,予以監督銷毀;沒收違法所得,並處5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四條違反本條例第十八條、第二十三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罰款:
(一)農業投入品銷售者偽造或者未按照規定建立、保存農業投入品銷售記錄的;
(二)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偽造或者未按照規定建立、保存農產品生產記錄的。
第四十五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條規定,農業投入品批發市場的開辦者未履行規定義務的,由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以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造成嚴重後果的,吊銷營業執照。
第四十六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二款規定,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未召回農產品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召回農產品,並處貨值金額3倍的罰款;造成嚴重後果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
第四十七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規定,農產品批發市場、商場(超市)、專賣店、倉儲、配送中心的開辦者未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協議、未查驗相關證明,或者未履行報告義務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以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違反第(三)項規定,未對場地及使用器械定期消毒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造成嚴重後果的,吊銷營業執照。
第四十八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農產品銷售者未在固定攤位、專櫃懸掛標示牌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農產品銷售者清洗、整理、加工、保鮮、包裝、儲存農產品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銷售,對被污染的農產品進行無害化處理,對不能進行無害化處理的,予以監督銷毀;沒收違法所得,並處5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農產品銷售者發現銷售的農產品可能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損害,沒有停止銷售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銷售,可以處5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二款規定,農產品銷售企業、個體工商戶未建立進貨記錄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處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九條違反本條例第三十條規定,有關農產品銷售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偽造或者未按照規定建立、保存農產品銷售記錄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處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條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由有權機關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㈨ 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的第四章
第十七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標准,指導農產品生產者執行有關操作規程和生產技術要求,推進農產品標准化生產,鼓勵和支持生產優質農產品。
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當加強對農產品生產者質量安全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指導和監督農產品生產。
第十八條 農產品生產者應當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標准和有關規定合理使用農葯、獸葯、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長調節劑、肥料等農業投入品,遵守安全間隔期、休葯期等農業投入品使用制度和規范,不得超范圍、超劑量使用農業投入品。
農產品生產者應當及時回收、清除農業投入品使用過程中的各種廢棄物。
第十九條 農產品生產中禁止下列行為:
(一)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業投入品;
(二)將人用葯品作為獸葯使用;
(三)使用農葯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捕撈、捕獵;
(四)違規使用農葯、獸葯、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長調節劑;
(五)收獲、屠宰、捕撈未達到安全間隔期、休葯期的農產品;
(六)在特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生產禁止生產的農產品;
(七)使用危害人體健康的物品對農產品進行清洗、整理、保鮮、包裝、儲運等;
(八)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第二十條 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應當自行或者委託檢測機構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進行檢測,向農產品采購者提供真實有效的質量合格證明和產地證明。
經檢測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農產品,不得銷售,並應當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者銷毀。
第二十一條 農產品生產企業、從事農產品生產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及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農戶,在生產活動中應當建立完整的生產過程和受檢情況記錄。具體的生產規模和生產記錄格式由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確定。
農產品生產記錄保存期限不得少於二年。禁止偽造農產品生產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