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E. 農村自然災害賠償標准2017
農村自然災害賠償沒有固定的標准,經過災情的報告、評估和核定程序後,在災民基本生活經費發生 困難時政府會給予專項補助。
根據《關於規范特大自然災害救濟補助費分配管理的通知》規定:
中央救災資金是由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的,用於遭受特大自然災害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下同)在安排災民基本生活經費發生困難時給予的專項補助,必須嚴格遵循專款專用、重點使用的原則。
中央救災資金的使用范圍:一是新災救濟資金,用於特大自然災害災民緊急搶救、轉移安置,解決災民無力克服的臨時吃、穿、住、醫等生活困難,以及因災倒塌房屋的恢復重建和損壞房屋的修繕補助;二是春荒、冬令災民生活救濟資金,用於補助春荒(3月至5月、一季作物區為3月-7月)和冬令(12月至下年2月底)期間的災民口糧以及衣被和治病救濟;三是采購和管理中央救災儲備物資資金,用於民政部、財政部采購和管理中央救災儲備物資。
當地方遭受特大自然災害,地方政府通過自身努力確實難以解決時,中央可予以適當補助。中央救災資金應由省人民政府向國務院申請,同時省級民政部門、財政部門向民政部、財政部提出書面申請。
新災救濟資金申請報告必須包括以下內容:緊急轉移安置災民數量、因災倒塌房屋數量、需衣被救濟人口數量、需治病救濟人口數量、損壞房屋數量,地方各級政府已投入和計劃安排的新災救濟資金數量。
春荒、冬令災民生活救濟資金申請報告必須包括以下內容:農作物受災情況、因災減產糧食數量、缺糧人口數量、缺糧數量、需口糧救濟人口數量、需救濟糧數量,需衣被救濟人口數量、需治病救濟人口數量,地方各級政府計劃安排的救濟資金數量。
緊急情況下,省級民政部門、財政部門可申請救災應急資金。申請報告的內容應包括災害發生背景、災區損失情況、緊急轉移安置災民數量以及申請救災應急資金的理由和數量。

(5)自然災害條例擴展閱讀:
救助金申請和撥付:
(一)辦理
根據國務院指示或省級民政和財政部門救災應急資金申請,民政部按照災情會商結果,提出救災應急資金方案商財政部,兩部協商一致後進行辦理。
收到受災省的新災救濟資金和春荒、冬令災民生活救濟資金申請報告後,民政部根據災情評估結果,按照中央救災資金的補助標准,提出補助方案商財政部,兩部協商一致後進行辦理。新災救濟資金應扣除已下撥的救災應急資金。
(二)撥付
在撥款方案確定後3個工作日內,由財政部、民政部聯合發文將中央救災資金下達有關省財政部門和民政部門,同時報國務院辦公廳,抄送國家審計署、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和財政部駐該省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春荒救濟資金在2月中旬前下撥,冬令救濟資金在11月中旬以前下撥。
F. 自然災害救助條例的文件全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規范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自然災害救助工作遵循以人為本、政府主導、分級管理、社會互助、災民自救的原則。
第三條自然災害救助工作實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領導負責制。
國家減災委員會負責組織、領導全國的自然災害救助工作,協調開展重大自然災害救助活動。國務院民政部門負責全國的自然災害救助工作,承擔國家減災委員會的具體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全國的自然災害救助相關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綜合協調機構,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的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本行政區域的自然災害救助相關工作。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與自然災害救助需求相適應的資金、物資保障機制,將人民政府安排的自然災害救助資金和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第五條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以及紅十字會、慈善會和公募基金會等社會組織,依法協助人民政府開展自然災害救助工作。
國家鼓勵和引導單位和個人參與自然災害救助捐贈、志願服務等活動。
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根據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開展防災減災應急知識的宣傳普及活動。
第七條對在自然災害救助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救助准備
第八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章,上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應急預案以及本行政區域的自然災害風險調查情況,制定相應的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
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組織指揮體系及其職責;
(二)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隊伍;
(三)自然災害救助應急資金、物資、設備;
(四)自然災害的預警預報和災情信息的報告、處理;
(五)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響應的等級和相應措施;
(六)災後應急救助和居民住房恢復重建措施。
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自然災害救助應急指揮技術支撐系統,並為自然災害救助工作提供必要的交通、通信等裝備。
第十條國家建立自然災害救助物資儲備制度,由國務院民政部門分別會同國務院財政部門、發展改革部門制定全國自然災害救助物資儲備規劃和儲備庫規劃,並組織實施。
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和自然災害多發、易發地區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自然災害特點、居民人口數量和分布等情況,按照布局合理、規模適度的原則,設立自然災害救助物資儲備庫。
第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居民人口數量和分布等情況,利用公園、廣場、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統籌規劃設立應急避難場所,並設置明顯標志。
啟動自然災害預警響應或者應急響應,需要告知居民前往應急避難場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綜合協調機構應當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簡訊、電子顯示屏、互聯網等方式,及時公告應急避難場所的具體地址和到達路徑。
第十二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自然災害救助人員的隊伍建設和業務培訓,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和企業事業單位應當設立專職或者兼職的自然災害信息員。
第三章應急救助
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綜合協調機構應當根據自然災害預警預報啟動預警響應,採取下列一項或者多項措施:
(一)向社會發布規避自然災害風險的警告,宣傳避險常識和技能,提示公眾做好自救互救准備;
(二)開放應急避難場所,疏散、轉移易受自然災害危害的人員和財產,情況緊急時,實行有組織的避險轉移;
(三)加強對易受自然災害危害的鄉村、社區以及公共場所的安全保障;
(四)責成民政等部門做好基本生活救助的准備。
第十四條自然災害發生並達到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啟動條件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綜合協調機構應當及時啟動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響應,採取下列一項或者多項措施:
(一)立即向社會發布政府應對措施和公眾防範措施;
(二)緊急轉移安置受災人員;
(三)緊急調撥、運輸自然災害救助應急資金和物資,及時向受災人員提供食品、飲用水、衣被、取暖、臨時住所、醫療防疫等應急救助,保障受災人員基本生活;
(四)撫慰受災人員,處理遇難人員善後事宜;
(五)組織受災人員開展自救互救;
(六)分析評估災情趨勢和災區需求,採取相應的自然災害救助措施;
(七)組織自然災害救助捐贈活動。
對應急救助物資,各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優先運輸。
第十五條在自然災害救助應急期間,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綜合協調機構可以在本行政區域內緊急徵用物資、設備、交通運輸工具和場地,自然災害救助應急工作結束後應當及時歸還,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補償。
第十六條自然災害造成人員傷亡或者較大財產損失的,受災地區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立即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報告。
自然災害造成特別重大或者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的,受災地區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按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應急預案規定的程序及時報告,必要時可以直接報告國務院。
第十七條災情穩定前,受災地區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每日逐級上報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自然災害救助工作動態等情況,並及時向社會發布。
災情穩定後,受災地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綜合協調機構應當評估、核定並發布自然災害損失情況。
第四章災後救助
第十八條受災地區人民政府應當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採取就地安置與異地安置、政府安置與自行安置相結合的方式,對受災人員進行過渡性安置。
就地安置應當選擇在交通便利、便於恢復生產和生活的地點,並避開可能發生次生自然災害的區域,盡量不佔用或者少佔用耕地。
受災地區人民政府應當鼓勵並組織受災群眾自救互救,恢復重建。
第十九條自然災害危險消除後,受災地區人民政府應當統籌研究制訂居民住房恢復重建規劃和優惠政策,組織重建或者修繕因災損毀的居民住房,對恢復重建確有困難的家庭予以重點幫扶。
居民住房恢復重建應當因地制宜、經濟實用,確保房屋建設質量符合防災減災要求。
受災地區人民政府民政等部門應當向經審核確認的居民住房恢復重建補助對象發放補助資金和物資,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應當為受災人員重建或者修繕因災損毀的居民住房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
第二十條居民住房恢復重建補助對象由受災人員本人申請或者由村民小組、居民小組提名。經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民主評議,符合救助條件的,在自然村、社區范圍內公示;無異議或者經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民主評議異議不成立的,由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將評議意見和有關材料提交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審核,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等部門審批。
第二十一條自然災害發生後的當年冬季、次年春季,受災地區人民政府應當為生活困難的受災人員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受災地區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在每年10月底前統計、評估本行政區域受災人員當年冬季、次年春季的基本生活困難和需求,核實救助對象,編制工作台賬,制定救助工作方案,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備案。
第五章救助款物管理
第二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民政部門負責自然災害救助資金的分配、管理並監督使用情況。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調撥、分配、管理自然災害救助物資。
第二十三條人民政府采購用於自然災害救助准備和災後恢復重建的貨物、工程和服務,依照有關政府采購和招標投標的法律規定組織實施。自然災害應急救助和災後恢復重建中涉及緊急搶救、緊急轉移安置和臨時性救助的緊急采購活動,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四條自然災害救助款物專款(物)專用,無償使用。
定向捐贈的款物,應當按照捐贈人的意願使用。政府部門接受的捐贈人無指定意向的款物,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統籌安排用於自然災害救助;社會組織接受的捐贈人無指定意向的款物,由社會組織按照有關規定用於自然災害救助。
第二十五條自然災害救助款物應當用於受災人員的緊急轉移安置,基本生活救助,醫療救助,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和住房的恢復重建,自然災害救助物資的采購、儲存和運輸,以及因災遇難人員親屬的撫慰等項支出。
第二十六條受災地區人民政府民政、財政等部門和有關社會組織應當通過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主動向社會公開所接受的自然災害救助款物和捐贈款物的來源、數量及其使用情況。
受災地區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公布救助對象及其接受救助款物數額和使用情況。
第二十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自然災害救助款物和捐贈款物的監督檢查制度,並及時受理投訴和舉報。
第二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監察機關、審計機關應當依法對自然災害救助款物和捐贈款物的管理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民政、財政等部門和有關社會組織應當予以配合。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二十九條行政機關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照法律法規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遲報、謊報、瞞報自然災害損失情況,造成後果的;
(二)未及時組織受災人員轉移安置,或者在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組織恢復重建過程中工作不力,造成後果的;
(三)截留、挪用、私分自然災害救助款物或者捐贈款物的;
(四)不及時歸還徵用的財產,或者不按照規定給予補償的;
(五)有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其他行為的。
第三十條採取虛報、隱瞞、偽造等手段,騙取自然災害救助款物或者捐贈款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責令限期退回違法所得的款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搶奪或者聚眾哄搶自然災害救助款物或者捐贈款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
第三十二條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三十三條發生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需要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開展生活救助的,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三十四條法律、行政法規對防災、抗災、救災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十五條本條例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G. 新會計條例,自然災害不屬於非正常損失,那麼會計書上又說屬於非常損失的部分,計入「營業外支出」科目!
現行會計和各種稅法上的非正常損失,限定的范圍確定存在不相同,需要注意辨別。專
一、會計上屬:非正常損失是指生產、經營過程中正常損耗外的損失。會計上沒有說自然災害不屬於非常損失,也沒有說自然災害一律計入營業外支出(如果是責任人和保險公司賠償部分,計入其他應收款;不能得到賠償部分轉入營業外支出)。
二、至於稅法,需要區別增值稅法、企業所得稅法等之異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四條規定「條例第十條第(二)項所稱非正常損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盜、丟失、霉爛變質的損失。」
《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損失,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固定資產和存貨的盤虧、毀損、報廢損失,轉讓財產損失,呆賬損失,壞賬損失,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損失以及其他損失。
三、請再確認,擇善而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