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條例
㈠ 清朝是怎樣規定死刑的
清代判定絞刑和其他死刑一樣,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同為死刑,或斬或絞回也需要嚴加區別。如答順治十四年(1657)江南科場案發,刑部審理後判定正主考方猶應斬首,副主考錢開宗應處絞,同考官葉楚槐等應流放尚陽堡,結果經皇帝親自批復,將方、錢二人俱斬首正法,同考官葉楚槐、周霖等十七人都繩刑絞縊處死。聖旨下後,立即執行。
繩是絞刑的主要刑具,但實施刀刑斬首、凌遲,實施斧刑腰斬和實施車刑車裂都需要繩捆索綁後,才可行刑,所以,繩是一種用途極廣的刑具。
㈡ 有些人說清朝不是中國,但為什麼清朝國籍條例全是用的
元,清雖非漢族統治但都為漢文化同化。且現在蒙滿不都中國的少數民族嗎?誰說不是中國。
㈢ 清朝的中央行政制度
清初,中央抄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設置內閣,作為協助皇帝辦理政務的中樞機構。另有源於滿族舊俗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其成員大多為手握兵權的滿族王公貴族。軍國大事往往不經內閣而由議政王大臣會議商定。議政王大臣一旦做出決定,皇帝也無法輕易改變,皇權因此受到一定製約。
康熙帝在位時,為加強皇權,於宮中設立南書房:召親信翰林學士入內值班,侍從左右,以備顧問,進而參與機務,草擬詔令諭旨。他希望通過這一內廷決策機制對權勢過重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加以鉗制,並將內閣的部分職權歸於內廷,但實際作用有限。
雍正帝即位後,以應對西北戰事為由,在宮內創軍機房,後將這一臨時性機構固定為常設的軍機處:軍機處完全秉承皇帝旨意辦事,職掌參贊機務、批答奏章、草擬詔旨等,是為皇帝出謀劃策、輔佐皇帝總攬全國軍政事務的中央機構。軍機處主要成員由皇帝挑選親信滿漢大臣充任,擬就的詔令,不經內閣直接發往各地,稱「廷寄」;直接下達中央各職能部門,稱「交片」。百官的奏摺也直接送軍機處議復。
乾隆帝時進一步強化軍機處的職能:下令取消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也形同虛設,至此,皇權得以空前加強。
㈣ 清朝的制度是什麼
清朝其實有很多制度,如後妃制度、政治制度、官吏制度、科舉制度等
下面我就跟你講講清朝科舉制度的研究似應包括以下內容。
童生考試分三考:一、縣考,在縣里,由知縣主持。考取之後,再進行府考,由知府主持。又考取之後再進行院考,就是由省的學政主持,學政相當於今省教育廳的廳長。經過縣考、府考、院考,都合格了,成為秀才,就是優秀的人才。秀才有資格參加縣學或者府學生員,就是學生 學員。他們取得這個身份之後,才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也可以說考秀才,是正式科舉考試之前的一個前奏和准備,或者叫做資格。
清朝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作三級:
一、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地點在省城,由皇帝派的考官主持考試。考試分三場,一場三天,一共考九天。考的人很多,考中了,叫做「舉人」。舉人有名額的規定,各個省不一樣,大體上100人上下,舉人裡面的第一名叫做「解元」。鄉試的考試是在秋天,所以叫「秋闈」。鄉試考試的第二年,就舉行會試,所以一、鄉試,二、會試。
二、會試,也是每三年舉行一次,地點在北京。因為是由禮部主持,匯集天下的舉人在北京考試,所以叫做「會試」。會試考試地點在北京的貢院,就是今北京火車站北面貢院胡同的地方,貢院現在沒有了,但是貢院胡同這個地名還存在。考場房舍大約有九千間,一排一排的,房子很小,寬大約4尺多一點,進深大約3尺多一點,高5尺多一點,這么一個人一個小屋。牆的兩面有磚托,兩層,隔成板,下面這個板就做板凳,上面那個板就做書桌。牆上有一個龕,里邊裝上蠟燭,裝上吃的,喝的,一場考三天,三場考九天,就在這個小屋子裡頭,進去之後封門加鎖。經過考試,考中了的,叫做「會試」,會試的第一名叫「會員」,取得會試的資格才能進行第三級考試,就是殿試。
三、殿試,殿試也是在北京考,通常在皇宮太和殿前考試,所以叫「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朝廷的考試,所以也叫「廷試」。殿試考試是一天,開始在天安門前考試,後來在太和殿前考試,有時候也在保和殿前考試,地點經常變化。大部分時間是在太和殿前考試,太和殿前,康熙的時候,露天,每人一個小桌,沒有凳子,站著書寫,時間是在陰歷的三月或者四月。乾隆的時候,就統一定在四月二十一舉行殿試。殿試考的,結果取中了,就叫「進士」,進士分三等,叫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就是三個人,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前三名由皇帝親自定,考官把參加殿試的考卷大約選出十份,送到皇帝面前,由皇帝最後點前三名,點出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在科舉考試的時候,連中三元是很難的。就是鄉試的時候,我得了解元,會試的時候,我得了會元,殿試的時候又得了狀元,就是連中三元,三個考試都考第一。
整個清朝入關後268年,得三元者只有兩個人。其中一個人他是得了解元和會元,乾隆說,這個人連中兩元了,就讓他連中三元吧,他就連中了三元,這是很僥幸的。
㈤ 清朝等級制度
一、宮女等級
正一品:總管姑姑、從一品:御前姑姑、正二品:殿前姑姑、從二品:內侍姑姑、正三品:姑姑、從三品:總管尚宮、正四品:御前尚宮、從四品:殿前尚宮、正五品:內侍尚宮、從五品:尚宮、正六品:御前尚儀、從六品:殿前尚儀、正七品:內侍尚儀、從七品:尚儀、正八品:長侍女、從八品:侍女、正九品:長宮女、從九品:宮女、庶九品:粗使宮女
二、嬪妃等級
嫡:皇後 X 1 、正一品:皇貴妃 X 1 、正二品:貴妃 X 2 、正三品:妃 X 4、正四品:嬪 X 6 、正五品:貴人 X 不限 、正六品:常在 X 不限 、正七品:答應 X 不限
三、長公主等級
正一品:御尊興/監/輔/定國皇長公主、從一品: 御皇固倫長公主、正二品:固倫長公主、從二品:和碩長公主、正三品:和孝長公主、從三品:和寧長公主、正四品:和貞長公主、從四品:多羅長公主、正五品:長平長公主、從五品:長樂長公主、正六品:雅興長公主、從六品:安寧長公主、正七品:端康長公主、從七品:思落長公主、正八品:xx長公主
四、公主等級
正一品:御尊興/監/輔/定國皇公主、從一品: 御皇固倫公主、正二品:固倫公主、從二品:和碩公主、正三品:和孝公主、從三品:和寧公主、正四品:和貞公主、從四品:多羅公主、正五品:長平公主、從五品:長樂公主、正六品:雅興公主、從六品:安寧公主、正七品:端康公主、從七品:思落公主、正八品:xx公主
五、皇子等級
正一品:監國儲君、從一品:帝尊皇太子、正二品:鎮國尊皇子、從二品:御國尊皇子、正三品:監國尊皇子、從三品:興國尊皇子、正四品:輔國尊皇子、從四品:監政尊皇子、正五品:參政御皇子、從五品:皇輔國皇子、正六品:皇固倫皇子、從六品:皇仁嘉皇子、正七品:皇和孝皇子、從七品:嘉逸皇子、正八品:安嘉皇子、從八品:xx皇子
六、皇太後等級
正一品:母後皇太後、從一品:聖母皇太後、正二品:護國皇太後、從二品:御尊皇太後、正三品:貴皇太後、從三品:御皇太後、正四品:尊皇太後、從四品:皇太後、正五品:貴太後、從五品:御太後、正六品:尊太後、從六品:xx太後
七、皇太妃等級
正一品:母逸皇太妃、從一品:聖母皇太妃、正二品:護國皇太妃、從二品:御尊皇太妃、正三品:貴皇太妃、從三品:御皇太妃、正四品:尊皇太妃、從四品:貴太妃、正五品:御太妃、從五品:尊太妃
八、郡主等級
正一品:尊皇長郡主、從一品:尊皇郡主、正二品:皇固倫郡主、從二品:尊郡主、正三品:監國郡主
從三品:御國郡主、正四品:興國郡主、從四品:固倫郡主、正五品:和碩郡主、從五品:寧和郡主、正六品:多羅郡主、從六品:思賢郡主、正七品:永樂郡主、從七品:明霞郡主、正八品:xx郡主
九、親王等級
正一品:監國尊聖親王、從一品: 鎮國尊親王、正二品:御國尊親王、從二品:御國奉親王、正三品:興國御親王、從三品:輔國皇親王、正四品:皇固倫恭親王、從四品:固倫廉親王、正五品:和碩親王、從五品:xx親王
十、王妃等級
正一品:封號+正王妃、從一品:封號+王妃、正二品:側王妃、從二品:庶王妃、正三品:昭儀、從三品:淑媛、正四品:奉儀、從四品:侍妾
(5)清朝條例擴展閱讀
清代的官吏等級制度沿用了自漢魏六朝以來的「九品十八級」基本制度,每一品有正(舊讀zhěng)、從(舊讀zòng)之別,如正一品、從一品。
此外還有超品官員,宗室不入八分輔國公、八旗蒙古王公和非宗室封爵伯以上的,都視為超品。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㈥ 清朝的學政制度包括什麼最後是怎樣發展的呢
清代學政制度承自明代。明代制度,生員入學原由巡按御史、布按兩司及府州縣官管理。正統元年(1436年),始特設提學官。景泰元年(1450年)罷。天順六年(1462年)復設。其後漸漸增加。提學之職,專督學校,不理刑名。但由於其為朝廷命官,民間多有詞訟告理。提學可以接受詞訟,但無權處理。重者送按察司;輕者,發州縣衙門處理。直隸則送巡按御史處理。
同時,督撫及布按二司亦不允許侵權,干涉提學職事。然明代提學既帶按察司副使、僉事銜,不得不少屈於督撫,往往阿附遷就,不能自舉其職。
清初,各省並置督學道,帶按察使、僉事銜,且多由守、巡道兼之。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御史張集疏請慎學政之選,詔下九卿、詹事、科道會議,停論俸補授之例。
凡順天學政缺,以侍讀、侍講、諭德、洗馬等官簡用;江南、浙江學政,以侍讀、侍講、諭德、洗馬、中允、贊善等官簡用;其餘各省學道,將應升之五部郎中、及參議、道、知府等官選擇,開列請用。嗣後不拘省分,凡由翰林、科道出者,即為“提督學政”,又稱“學院”;由部屬等官者,則為“督學道”,又稱“學道”。
雍正四年(1726年)定製,各省督學皆改為學院,其以部屬簡任者,依出身甲第各加翰林院編修、檢討銜。自此提學直屬禮部而無道銜,皆稱“提督學政”,簡稱“學政”。
學政職責和許可權
清代於各省設提督學政一人,專督學校。惟直隸省一人,設於順天府。此外,奉天府和福建台灣府也各設學政一人。順天府和各省學政,例由進士出身的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屬等官充之,各帶原銜品級;奉天府學政由奉天府丞充,福建台灣府學政,由台灣道充。
學政的職掌是“掌直省學校生徒考課黜陟之事,以歲、科二試巡歷所屬府州,進諸生而掄文藝、程品行,升其賢者能者,斥其不率教者。凡興革事,宜皆會督撫以行之。”眾所周知,在清代科舉與學校兩個制度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1、管理學校
科舉是入仕之途,也就是選拔官僚人才的制度;學校是培養官僚人才的制度。學政專督學校,其職責就在於管理學校。
清代國家的學校,也承明代制度,分國學和地方學。國學亦稱太學,即國子監。清初承明舊制,國子監有南、北兩監。順治七年(1650年)裁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於是南監廢,即以北監為太學。國子監置祭酒、司業等官管理,也就是由朝廷直接管理,不在學政的管轄范圍。
地方學,即府、州、縣儒學,是國家設在地方以培養科舉士子的制度,例有學額。順治四年(1647年)規定,各省儒學,視人文多寡,分大、中、小學。取進童生,大學四十名,中學三十名,小學二十名。
其實有了“除丁憂、患病、游學、有事故外”這個“例外”,不到學參加考課而逃避議處,已不是什麼難事。教官方面,也是睜一眼閉一隻眼。所以,才出現了“各省設立學宮,月課久不舉行,有師生之名,而無訓誨之實”的局面。
以職責任而言,月課和季考是教官的責任之一。教官的全部責任是管理本府州縣的生員和舉人。《欽定禮部則例》規定:“教官所屬士子內,除受誣被告及實有冤抑、切己不得已之事,許申訴控理外,其有倚恃衣頂抗欠錢糧,並捏辭生事、唆訟陷人等情,該教官縱容徇庇、不行申報者,事發,照溺職例革職”;“教官董率無方,所屬生員內有聚眾罷考等事,照溺職例革職。其有畏懼處分、從中調處寢息者,照私和公事例議處”;“教官舉報優劣,如有通賄濫舉及挾嫌妄報者,照袒庇營私例參處。或邀譽沽名、縱容劣衿、聽其為害地方者,照溺職例分別參處”。
㈦ 清朝官員制度
清朝官員品級
大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㈧ 清朝的所有律法
《大清律例》共四十卷,卷首有六贓圖、納贖諸例圖、徒限內老疾收贖圖、誣輕為重收贖圖、過失殺傷收贖圖、五刑圖、獄具圖、服制圖等八種圖表;律文後附有注釋,以便正確地理解和執行律文。律文分為七篇,篇目冠以律名,故謂之七律。首篇是名例律,有四十六條,下面不分門類,亦稱四十六例。其主要內容除了確定五刑、十惡、八議等重要制度和罪名外,還規定了一些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則。如官吏犯罪分公罪和私罪 ,公罪處輕,私罪處重;犯罪分故意和過失,故意罰重,過失罰輕;共同犯罪一般區別首從,從犯減輕;數罪並發,一般只科重罪,輕罪不論;累犯加重,自首減免 ;老幼廢疾減免,同居相隱不為罪以及類推的一般原則等。其次各篇按六部命名排列,即吏律、戶律、禮律、兵律、刑律和工律,以下分為職制、公式、戶役、田宅 、婚姻、倉庫、課程、市廛、祭祀、儀制、宮衛、軍政、關津、廄牧、郵驛、賊盜、人命、斗毆、罵咒、訴訟、受贓、詐偽、犯奸、雜犯、捕亡、斷獄、營造和河防 ,共三十門,計四百三十六條。該條文不但以《大明律》為藍本,並且隱合古義,可謂集歷代封建法律之大成;同時由於清朝已處封建社會後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因此它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主要表現為以嚴刑峻法推行政治、思想高壓政策,不但對十惡處刑更重,而且擴大了謀\反、謀大逆的定罪范圍,提高了量刑標准;嚴禁宦官專政,臣下朋黨,更完備地確認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廣泛增加滿族享有種種特權的條款;繼續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和宗法統治。進一步實行重農抑商等。
《大清律例》律文之後所附的條例,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條例即皇帝認可的判例和皇帝根據某些具體案件的處理而發出的帶有規范性的命令和規定,簡稱為例。例是律的補充,同律一樣,也是審理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據。其不同,首先律的纂修比較慎重,具有相當的穩定性;而例則因時制宜,隨時增刪和修改(乾隆時定製五年一修),因而是一種更為靈活的法律形式。其次,例的數量大大多於律條。雍正三年時就有八百十五條,到同治時更增至一千八百九十二條。由於例繁雜眾多,常與律文發生抵觸,彼此之間矛盾重重。再次,在司法實踐中,例的法律效用大於律。通常是有例不用律 ,有新例不用舊例;律與例都沒有明文時則採用比附,實際上還是用例。結果是「律既多成空文,而例愈滋繁碎」。因此,例遂成為清統治者實行司法專橫、魚肉百姓的法制工具。
㈨ 清朝的立法活動包括哪些
滿族人關前曾頒布了一系列軍政法令,但總體來說仍處於由習慣法向成文法過渡的階段,法律制度比較簡單。人關以後,面對尖銳復雜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原有的簡單舊律已經不能適應清朝統治全國的新形勢,很快便開始了法律的創制工作。
(一)大清律的制定
1.《大清律集解附例》
順治元年,在遵行「故明律令」的基礎上參酌時益,進行立法,至順治四年(1647年)制定了《大清律集解附例》,頒行全國,這是清代第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典。這部法典「詳譯明律。參以國制」。實際上無異於明律的翻版、不少條文雖然與當時社會實際狀況不符,仍照錄,有些規定與清初的社會現象完全脫節。此外,對滿官沒有法律條文規定,該法典對於滿官更無約束力,這都使得大清律頒布以後並沒有完全認真執行。
2.《大清律例》
康熙繼位以後,重新修訂律令,並於康熙十九年完成《現行則例》,載入大清律中,刪去重復參差的條款。此後,經雍正朝、乾隆朝數次修訂,至乾隆五年最後完成《大清律例》,簡稱《大清律》,「刊布中外,永遠遵行」。這樣,清初由簡單地襲用明律,幾經修訂終於編成一部比較完整的封建法典。
《大清律》這部以明律為藍本的中國歷史上最後一部封建法典,集歷代封建法律之大成,所謂「隱合古義」,「矯正前失」。由於清朝統治的歷史特點,決定了大清律中廣泛增加了確認滿族特權的條款。
清初定律的過程中,確立了「詳譯明律,參以國制」的立法思想,是「清承明制」的具體表現。清朝人關以後,為了要長久地統治下去,無論政權與法制建設,都適應先進的廣大漢族地區的社會實際,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改革。清初,在治國理民的方針上大都本著「清承明制」的精神,隨著形勢的發展,進而強調「詳譯明律,參以國制」。在保留人關的政權機構與法制的同時,進一步沿襲明朝封建專制主義的政權體制和法律制度。《大清律》已經修改,但始終以明律為藍本,很好地貫徹了清初的立法思想。
(二)例的制定與編例
1.例與《大清律集解附例》
大清律後附之「例」,源於唐時的「敕」和五代至宋的「指揮」。從明朝起,例始附於律後,律例並行。
雍正三年,頒行了遵循舊稱的《大清律集解附例》,律後附例八百二十四條。凡屬累朝舊例稱為「原例」,康熙年間增人的例稱為「增例」,經皇帝特旨及內外臣奏準的例稱為「欽定例」,統稱為「條例」。
由於清朝比附審判已經制度化,因此條例不斷增加,乾隆二十六年已達一千四百五十六條,至晚清同治九年,例已增至一千八百九十二條。清例不僅數量增多,而且起著特殊的作用,效力大於律,甚至可以以例為律。清朝統治者總結歷史和現實的統治經驗,認識到「例」是一種靈活的法律形式,可以隨時把統治意志提升為法律,而且不受法律條文的約束。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廣泛推行以例斷獄,以至律之間「前後抵觸,或律外加重,或因例破律」。
2.編例
為了消除律例之間的矛盾,乾隆十一年確定「條例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此後成為定製。各朝設修訂專館修例,使例制度化。然而清朝後期國勢衰微,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定期編例的制度也陷入廢弛。例仍然是困撓「法治」的一大弊端,成為官吏循私曲法的途徑,律也漸漸成為具文。
(三)《清會典》
為了總結國家行政管理的經驗,提高官吏的統治效能,從康熙時起便仿照明會典制定《清會典》。其後屢經續修,先後有《雍正會典》、《乾隆會典》、《嘉慶會典事例》、《光緒會典》。正文一百多卷,事例一千二百二十卷。
從會典的內容看,康熙、雍正兩朝以官統事,以事隸官。乾隆以後始以事別錄,典例分編,成為固定的體系。大清會典中詳列清代從開國至光緒朝各級行政機關的職掌與事例,是清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資料。大清會典不僅是清代行政法大全,也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行政法之集大成者。
(四)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單行法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疆域遼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除大清律外,清代還注意少數民族單行法規的修訂,先後制定了適用於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回律》、《番律》、《蒙古律》、《苗例》等單行法。其中有的條例開始帶有臨時性質,因在實行中有利於清朝的統治,遂成為常制。例如,雍正十一年制定的適用於寧夏、青海、甘肅等地少數民族的《西寧番子治罪條例》,原擬實行五年後改用大清律,但一再展期。至乾隆十三年,確定今後番民案件依照此條例規定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