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現行法律法規粉塵濃度控制指標標准
① 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濃度標準是多少
工作場所大部分要求在0.5-4毫克每m³。
1、一般是有毒粉塵,濃度要求很低,就必須防護。例如化工、醫葯、二氧化硅等。
2、低毒無毒粉塵,一般為有害粉塵,濃度不高於4毫克就必須佩帶防塵面具。
3、原則是,有毒粉塵,超微粉塵,選擇N100等級防塵口罩,基本可以有效防護。
粉塵濃度超出限值10倍以上,必須使用全面具防護或者主動供氣式防護面具。
這個防護要求,是在新防塵口罩標准出台以前出台的。
如果按照現行防塵口罩標准,N100等級防塵口罩,即使超過限制100倍的低毒、無毒環境,人的健康還是有保障的。
② 國家規定的粉塵排放的最大限值標準是多少
排放抄速率是指單位時間內向大氣中襲排放的污染物的量。 可通過國家環保部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實施手冊》各類污染物,包括: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氟化物、氯化物、各類重金屬及其化合物、小分子有機物等等最高允許排放速率。
請參照同行業大氣污染排放標准。
③ 國家粉塵表準是多少
國家標准生產性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
本標准適用於區分工人接觸生產性粉塵作業危害程度的大小,是勞動保護科學管理的依據。本標准不適於放射性粉塵及引起化學中毒危害性粉塵。
1 基本定義
1.1 生產性粉塵
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能較長時間浮游在空氣中的固體微粒。
1.2 接觸生產性粉塵的作業
工人在有生產性粉塵的工作地點,從事生產運動的作業。
1.3 工作地點
工人為觀察、操作和管理生產過程而經常或定時停留的地方。
1.4 生產性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
生產性粉塵中含有結晶型游離二氧化硅的質量百分比。
1.5 接塵時間
在一個工作日內實際接塵作業時間。
1.6 工人接塵時間肺總通氣量
系指工人在一個工作日的接塵時間內吸入含有生產性粉塵的空氣總體積。
1.7 生產性粉塵最高容許濃度
系指TJ36—79《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准》中表4車間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最高容許濃度值。
1.8 生產性粉塵濃度超標倍數
在工作地點測定空氣中粉塵濃度超過該種生產性粉塵的最高容許濃度的倍數。每個采樣點的樣品數不得少於五份,取其超標倍數的算術均值表示。
關聯資料:部委規章共1部
2 接觸生產性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
2.1 接觸生產性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共分為五級:
0級 Ⅲ級危害
Ⅰ級危害 Ⅵ級危害
Ⅱ級危害
2.2 本標准將石棉塵屬於具有人體致癌性粉塵,列入本標准中游離二氧化硅70%類。
2.3 根據生產性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塵時間肺總通氣量以及生產性粉塵濃度超標倍數三項指標,按下表劃分生產性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
生產性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表
----------------------------------------------
生產粉塵中游離二|工人接塵時間肺總通| 生產性粉塵濃度超標倍數
| |--------------------------
氧 化 硅 含量|氣量(升/日、人)| 0 |-1|-2|-4|-8|-16|-32|-64
---------|---------|--│--|--|--│--|---|---|---
| -4000 | │ | | │ | | |
|---------|--│--|--|--│--|---|---|---
≤10% | -6000 | │ | | │ | | |
|---------|--│-----|-----|-------|---
| >6000 | 0 │ Ⅰ │ Ⅱ | Ⅲ | Ⅳ
---------|---------|--│-----│-----|---|---|---
| -4000 | │ | │ | | | |
|---------|--│--|--│--|--|---|---|---
>10~40% | -6000 | │ | │ | | | |
|---------|--│--|--│--|--|---|---|---
| >6000 | │ | │ | | | |
---------|---------|--│--|--│--|--|---|---|---
| -4000 | │ | | | | | |
|---------|--│--|--|--|--|---|---|---
>40~70% | -6000 | │ | | | | | |
|---------|--│--|--|--|--|---|---|---
| >6000 | │ | | | | | |
---------|---------|--│--|--|--|--|---|---|---
| -4000 | │ | | | | | |
|---------|--│--|--|--|--|---|---|---
>70% | -6000 | │ | | | | | |
|---------|--│--|--|--|--|---|---|---
| >6000 | │ | | | | | |
----------------------------------------------
附 錄 A
生產性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的測定法(補充件)
A.1測定生產性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的采樣方法應採集工人經常工作地點呼吸帶附近的浮游塵或沉積塵樣品。工廠收集連續三天的粉塵樣品,混勻後進行測定。礦山應選擇在開采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地點采樣,同一種性質的粉塵樣品不少於3份。
A.2生產性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的分析法
A.2.1分析步驟
准確稱取0.1-0.2g生產性粉塵樣品,放入錐形燒瓶中。如為炭素類或有機類粉塵樣品,應在800-900℃下完全灰化後進行分析。如為硫化礦物,應先加數毫克結晶硝酸銨於錐形瓶中,然後加入焦磷酸15ml,迅速加熱到245-250℃,保持15min後冷卻到40-50℃,在冷卻過程中,加50-80℃蒸餾水稀釋到40-50ml。稀釋時,一面加水,一面用力攪拌混勻,然後,加水稀至150-200ml。用無灰濾紙過濾,並用0.1N鹽酸洗滌沉渣,再用熱蒸餾水洗至無酸性反應為止。最後,將帶有沉渣的濾紙,放入恆重的瓷坩堝中,在80℃的烘箱中烘乾,低溫炭化後,再放入800-900℃高溫爐中灼燒30min,然後,放入乾燥器中冷卻一小時,稱至恆重。
A.2.2生產性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的計演算法
生產性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的含量按(1)式計算
M2-M1
sio2(F)=———×100..................(1)
G
式中:sio2(F)——游離二氧化硅含量,%;
M1——坩堝質量,g;
M2——坩堝加沉渣質量,g;
G——生產性粉塵樣品質量,g。
A.2.3.粉塵中含有難溶雜質的處理
A.2.3.1當生產性粉塵樣品中有難以被焦磷酸溶解的雜質時(如碳化硅、綠柱石等),需將焦磷處理後的樣品沉渣放入鉑坩堝中,加入1∶1硫酸數滴,使沉渣濕潤,然後加入40%氫氟酸5-10ml,稍加熱使沉渣中游離二氧化硅溶解,繼續加熱蒸發至不冒白煙為止。於900℃高溫下燒灼,稱至恆重。
A.2.3.2處理雜質的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的計演算法處理雜質後的游離二氧化硅含量按(2)式計算
M2-M3
sio2(F)=———×100..................(2)
G
式中:M2——坩堝加沉渣質量,g;
M3——經氫氫氟酸處理後坩堝加殘渣質量,g;
sio2—游離二氧化硅含量,%。
A.3本法為基本方法。如採用X線衍射測定法或紅外光譜測定法等須與本法進行核對。
附 錄 B
工人接塵時間肺總通氣量的測定法
(補充件)
B.1工人接塵時間的確定
在生產任務正常情況下,每一接塵工種選擇不少於2名有代表性的工人,按表B1的格式(略)記錄自上班開始至下班為止,整個工作日從事各種勞動與工中休息的時間,並分別註明接塵情況。每個測定對象應連續記錄3天,取3天的平均值,分別表示該工種的工人在一個工作日內的總接塵累計時間、各種作業勞動的接塵累計時間及休息的接塵累計時間。
B.2接塵時間肺總通氣量測定
根據表B1的記錄,將各種接塵勞動時間與接塵休息時間加以歸類(近似的活動歸為一類),然後,分別採集工人在接塵休息時間和從事各種接塵勞動狀態時的呼出氣,測量該氣體體積,求出接塵休息和各種接塵勞動時的呼氣量值,並換算成標准狀態下乾燥氣體體積值。然後按表B2(略),再換算成每分鍾呼氣量〔標准狀態呼氣量,L/采氣時間,min〕最後將各種接塵勞動時及接塵休息時的每分鍾呼氣量分別乘以相應的各種接塵勞動的累計時間和接塵休息的累計時間,其總和即為一個工作日內工人接塵時間肺總通氣量(L/日,人)
附加說明:
本標准由勞動人事部勞動保護局提出。
本標准由中國預防醫學中心衛生研究所主編。
本標准主要起草人 程玉海 符紹昌 鄒昌琪
朱惠蘭 王肇滇 薛家耀
附:
生產性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標准編制說明
研製本標準的任務是於1981年由勞動人事部勞動保護局提出的,其目的在於加強對接觸生產性粉塵作業工人的勞動保護工作,為勞動保護科學管理提供依據。由中國預防醫學中心衛生研究所承擔,與江西工業衛生研究所和江蘇省蘇州市衛生防疫站協作共同完成的。
1.制定本標準的依據
1.1關於生產性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標准,國際上尚未見有報導。國外涉及這一領域的工作,主要分為二方面:一是制定生產性粉塵容許濃度標准。迄今,美國公布的有20項,蘇聯的有71項,日本的有34項。我國公布的有9項。其中,各國都重視生產性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以此確定含矽粉塵的容許濃度。如美、日等國採用公式計算確定。蘇聯將其劃分為四級。二是制定管理法規:如日本的「塵肺法」,主要是從醫療保健上劃分為四級管理。將健康接塵工人列為第一級管理,塵肺患者按病情嚴重程度及肺功能損傷狀況劃分為第二至第四級管理。歐美等國有塵肺者的患職業病賠償規定。綜上所述,僅僅利用單一的生產性粉塵容許濃度作為判斷其危害程度大小,並不能准確反映我國各種類型廠、礦企業中接塵工人的實際危害程度。
1.2本分級標准與衛生標准有所區別,但有一定聯系。衛生標准僅為生產場所空氣中生產性粉塵最高容許濃度,工人在這樣的濃度下工作,不會引起致病性損害,在進行經常性衛生監督和工業企業設計時使用。本分級標準是為了加強勞動保護科學管理時使用。鑒於目前我國相當多的廠礦企業,至今尚未能達到生產性粉塵衛生標准,因此,採用幾項主要危害指標,綜合起來進行分級,以便將不同危害程度的生產性粉塵作業,分出輕重緩急,區別對待,採取相應的勞動保護措施和其它政策性措施,使其逐步減輕職業危害,以便最終達到生產性粉塵最高容許濃度。
2.制定過程
2.1本標準的制定系根據以往的工作經驗,積累的現場和實驗室資料以及有關國外參考資料,又利用了1976年全國塵肺普查資料等為依據,進行了現場 調查和實檢室的動物實檢研究,為制定本分級標准提供了大量數據。
據1979年全國塵肺普查統計資料,全國企業接塵作業約有一千萬餘人,主要分布於煤炭系統,冶金系統、機械繫統、建材系統及化工系統等。以接觸矽塵作業工人占絕大多數,其次為硅酸鹽類粉塵及金屬性粉塵等,有機性粉塵相對較少。生產方式種類繁多,有的為現代化機械化生產,有的使用原始手工方式生產。各廠礦企業的綜合性防塵設備、維護管理執行情況以及工人的勞動強度等差異懸殊,即使是接觸同一性質的粉塵,其實際危害程度,往往差異較大。因此,本分級標准應適合於我國國情,既要能正確地表明生產性粉塵危害性質,同時也反映出工人實際接觸塵量的大小,而且此分級標准和測定方法應簡便易行,便於安全技術部門及衛生基層單位掌握和推廣使用。
2.2針對生產性粉塵主要危害因素,我們進行了幾項專題研究工作,即「測定生產性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的采樣方法的研究」、「粉塵作業工人接塵時間肺總通氣量的研究」以及「不同種類粉塵對大鼠肺致纖維化作用實驗研究」。此外,還搜集了全國部分省市和有代表性的廠礦企業近三年來生產性粉塵濃度的資料,並進行了統計分析。
2.3通過大量的現場調查和實驗研究結果,我們擬訂出「生產性作業粉塵危害程度分級標准」及其「編制說明」寄往全國64個單位徵求意見,其中包括冶金,,煤炭、機械、建材、鐵道、交通、紡織、航空、船舶、兵器、輕工、軍工及部分省市勞動局及衛生部門。收到各單位的復共函30件。總的反映是:制定該危害程度分級標準是十分必要的,對加強接觸生產性粉塵作業工人的勞動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該標准既考慮到正確地表明生產性粉塵危害性質,同時也反映出工人實際接塵量的大小,測定方法簡便易行。此外,對該標准中使用生產性粉塵最高容許濃度指標和生產性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指標,兩者合並一起使用,在執行中易引起混亂,建議修改業為一項指標。同時,針對該標准有些條文,提出文字修改意見。
2.4綜合各單位的意見,我們寫出「生產性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標准修改意見匯總處理表」並重新修訂了標准討論稿。於1985年8月7日至9日。在北京由勞動人事部勞動保護局主持召開「生產性粉塵危害程度分級國家標准審定會」審定通過。
3.指標選擇的理論依據
本分級標准採用生產性粉塵對人體危害程度的定性和定量二種指標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欲確定某種生產性粉塵的評級標准,首先應確定其危害程度的定性指標,即生產性分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其次,再評定危害程度的定量指標,即人工接塵時間肺總通氣量及生產性粉塵濃度超標倍數。
本標准主要是以長期吸入生產性粉塵後可引起肺臟致纖維化作用為主要病變而進行分級的,同時也重視粉塵有無致癌性,至於生產性粉塵溶解度、致敏作用引起的危害,僅作為參考因素,不再另設立其它危害指標,以便於推廣使用。
3.1生產性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
全國接觸粉塵作業的工人中約有90%以上是接觸矽塵的。而且在全部塵肺病人中,約有95%以上是矽肺的病人,可見生產性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的高低對矽肺的發生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按我國實際情況,將生產性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分為四類:即等於或小於10%游離二氧化硅粉塵;含量大於10%至40%的二氧化硅粉塵;含量大於40%至70%游離二氧化硅粉塵以及大於70%游離二氧化硅粉塵。
鑒於嚴重危害機體的是浮游於空氣中可吸入性粉塵,因此,分析游離二氧化硅的樣品收集在工人工作地點呼吸帶附近的浮游塵或沉積塵樣品,而不是取自原料塵或成品塵,因為這兩者之間的測定結果往往有很大的差異。通過對幾個礦山採集的浮游塵、沉積塵及原料塵樣品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原料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遠比浮塵及沉積塵為高,有明顯差異而沉積塵的含量與浮游塵接近,見表1。本標准確定以採取浮游塵樣品或沉積塵樣品進行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的分析(表2)。工廠應連續收集三天的粉塵樣品,混均後取平行樣品進行分析,以均值表示。礦山地質較為復雜,應與礦山地質技術部門協商選擇工人經常接觸的具有代表性的礦脈進行采樣,不同礦脈的游離二氧化硅含量差異懸殊。有的相差數倍,因此不能採取一個礦脈的樣品,而應在幾個主要礦脈中采樣。同粉塵樣品混勻後進行測定,取其均值表示。當生產粉塵有重大變化時,應再次重新取樣進行測定。測定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的分析法是焦磷酸重量法。如採用X線衍射測定法或紅外光譜測定法等須與焦磷酸重量法進行核對。
3.2工人接塵時間肺總通氣量
在接觸同一種性質的生產性粉塵行業中,由於工人所處的生產條件,勞動強度和接塵作業的持續時間差異懸殊,因而其實際吸入到肺內的粉塵量亦有所不同。單純依照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並不能全面反映出工人實際接塵量的大小,考慮到我國生產方式的復雜情況,在進行危害分級標准時,將工人接塵時間肺總通氣量作為一項定量指標。工人接塵時間肺總通氣量既表示工人勞動強度的大小,又反映工人實際接塵作業時間。至於進入呼吸道內各種粉塵分散度的分布狀況、粉塵在呼吸道中阻留率以及機體清除功能等,雖是引起塵肺病不可忽視的因素,但這些測定較為復雜,不便於在實際工作中應用。評價勞動強度有大小。國內外一般採用能量消耗值。但是,這一指標在實際應用上,不能全面反映勞動生理負荷強度的大小,因此,衛生研究所等單位提出按勞動強度指數大小區分體力勞動強度,能較客觀的反映勞動時機體的生理負荷量,這一研究結果已被國家標准局採納實施。我們使用的工人接塵時間肺總通氣量這一指標與勞動強度指數區別在於:其一是工人在一個工作班內實際接塵作業時間與勞動時間並不完全一致。如有的工種,在一個工作班內實際勞動時間率可達60%-70%,但實際接塵時間僅佔20%-30%,從生產性粉塵對機體危害程度來講,使用實際接塵作業時間比實際勞動時間更有實際意義;其二是直接採用肺總通氣量這一指標,可明顯反映吸入含塵空氣量的差異程度,並可減少耗氧量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分析測定,更便於基層單位掌握和推廣使用。
工人接塵時間肺總通氣量系表示一個工作日內實際接塵作業時間與其平均肺通氣乘積之總和,也就是表示接塵作業工人一個工作班內吸入含塵空氣的總體積。我們對全國115個接塵工種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工人接塵時間平均肺總通氣量為5278升/日.人(男工人為5472升/日.人,女工人為4159升/日.升)。我們將工人接塵時間肺總通氣量劃分為3等,即1等為等於或小於4000升/日.人,共有25個工種,佔21.7%;2等為等於或小於6000升/日.人,共有56個工種,佔48.7%;三等為大於9000升/日.人,共有34個工種,佔29.6%。現將我國工礦企業115個工種接塵時間肺總通氣量列於表3。在實施本標准時,按分級標准附錄B提供的測試方法進行實際測定。
3.3生產性粉塵濃度超標倍數
工作地點粉塵濃度愈高,對機體的危害性也愈大,可作為一項危害程度的定量指標,鑒於廠礦企業的粉塵濃度的實測值變異范圍很大,不便於表示,因此我們採用生產性粉塵濃度超過國家標准倍數的算數均值表示。按生產性粉塵濃度超標倍數劃分為幾個界線進行評級。具體的測塵方法按衛生主管部門統一制定的測塵規范執行。各廠礦企業在充分利用現有的通風防塵綜合措施後,將近一年不同時期測定的粉塵濃度,分別計算出超過該種生產性粉塵的最高容許濃度的倍數,取其超標倍數的算術均值表示。每個采樣點的樣品數不得少於5份。這一指標是我國目前基層衛生單位進行防塵效果檢查的常規方法,易於執行。根據我們收集81-83年期間的幾個省市的粉塵濃度資料表明:在24751個測塵樣品,達到國家衛生標準的佔41.6%,超過國家衛生標准10倍以上者佔25.1%,見表4。
本標准所使用的粉塵濃度均指重量濃度。有些粉塵如石綿纖維等,以數量濃度測定更有意義,但因粉塵計數濃度的測定方法,尚未正式公布,待以後予以增補。
3.4致癌性
生產性粉塵的致癌性日益受到重視。本標准主要依據國際腫瘤研究中心公布的或我國衛生主管部門公布的科學資料,將致癌物區分為人體致癌物、可疑人體致癌物、動物致癌物及無致癌物。凡具有人體致癌性粉塵,均列入Ⅳ級危害。本標准將石棉塵定為具有人體致癌性粉塵,列入本標准中游離二氧化硅>70%一類。其它種生產性粉塵的致癌物待今後衛生主管部門正式公布後,再作增補。
4.評級程序的確定
按上述主要危害因素的三項指標,綜合起來列出生產性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表。該表的縱座標有兩項,即生產性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及工人接塵時間肺總通氣量。該表的橫座標為生產性粉塵度超標倍數。根據以往工作經驗。我們將這三項指標確為不定同參數,即將生產性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為≤10%的規定其參數為1,而<10%-40%的為2.5,>40%-70%的為5,>70%的為7.5。工人接塵時間肺總通氣量為-4000升/日.人的規定其參數為1,-6000升/日.人的參數為1.5,>6000升/日.人的參數為2。此外,將生產性粉塵濃度超標倍數值作為該項的參數。這樣將此三項指標各自的參數乘積所得的指數填入生產性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分級表的相應欄內。按指數大小,將生產性粉塵危害程度劃分為五級。凡指數為0者,規定為0級;其指數為≤7.5者規定為1級危害;其指數為7.5-22.5者定為Ⅱ級危害;其指數22.5-90者定為Ⅲ級危害;其指數>90者定為Ⅳ級危害。按上述規定的指數。劃分出分級表中的危害級別。
我們在一個地區按生產性粉塵危害程度分級標准進行了現場驗證。通過對隨機選擇的71個工種的調查結果表明:0級的有1個工種,佔1.4%;Ⅰ級危害的有6個工種,佔8.5%;Ⅱ級危害的有13個工種,佔18.3%,Ⅲ級危害的有29個工種,佔40.8%;Ⅳ級危害有22個工種,佔30.9%。
5.存在問題
鑒於我國廠礦企業的生產方式種類繁多,工人接塵勞動強度以是防塵措施執行情況差異懸殊,因此,本標准在全國廠礦企業執行過程中,尚需不斷總結經驗,以便定期進行修訂!
發布日期:19860224
執行日期:19860224
——關於貫徹執行《生產性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國家標準的通知(勞人護〔1986〕6號)
④ 金屬非金屬礦山粉塵濃度國家標准規定的限值
有規范,中國國家標准網
⑤ 火力發電廠輸煤系統粉塵濃度國家有沒有相關規定是多少mg/m3以內是合格的有沒有相關資料加以說明
輸煤系統粉塵檢查多少時間進行一次
⑥ 粉塵濃度國家有沒有相關規定
國家規定粉塵標准如下圖:
⑦ 空氣中正常含塵量是多少g/m3,國家規定是多少g/m3
大氣污染物因子有很多種,當前我國環境保護部門監測環境大氣污染物時採用的是PM10這個指標。其定義是監測環境空氣中塵埃或飄塵的空氣當量直徑為10μm的塵埃或飄塵在環境空氣中的濃度。由此,我們就知道了PM2.5,就是指:直徑小於或等於2.5μm的塵埃或飄塵在環境空氣中的濃度。
當PM2.5年均濃度達到每立方米35微克時,人的死亡風險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約增加15%。研究也顯示,PM2.5濃度越高,呼吸系統病症和心血管病的發病率也同步增高。PM2.5對人體的傷害是如此之重,但大多數人被蒙在鼓裡,得不到相應的提示和指導,以採取有效的防範去規避這種傷害,這一現實明顯與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責和信息公開的精神相悖。PM2.5的重要來源是汽車尾氣,惡化的PM2.5數據會給民眾以觸動,拷問他們在污染防治中的責任,從而提醒更多人少開車,多選擇綠色出行。
空氣質量等級
24小時PM2.5平均值標准值
優
0~35μg/m³
良
35~75μg/m³
輕度污染
75~115μg/m³
中度污染
115~150μg/m³
重度污染
150~250μg/m³
嚴重污染
大於250μg/m³及以上
根據你所描述的,這樣的工作環境切草車間,需要空氣循環過濾器,處理到至少小於75μg/m³,才能達到環保要求。
網頁鏈接 僅供參考
⑧ 最新國家排放硫的標準是多少含粉塵量是多少
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
GB13271-2001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控制鍋爐污染物排放,防治大氣污染,國家環保總局制定《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標准自1月1日起實施。全文如下:
1 范圍
本標准分年限規定了鍋爐煙氣中煙塵、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最高允許排放濃度和煙氣黑度的排放限值。
本標准適用於除煤粉發電鍋爐和單台出力大於45.5MW(65t/h)發電鍋爐以外的各種容量和用途的燃煤、燃油和燃氣鍋爐排放大氣污染物的管理,以及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設計、竣工驗收和建成後的排污管理。
使用甘蔗渣、鋸末、稻殼、樹皮等燃料的鍋爐,參照本標准中燃煤鍋爐大氣污染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執行。
2 引用標准
下列標准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標准中引用而構成本標準的條文。
GB 3095-1996 環境空氣質量標准
GB 5468-9l 鍋爐煙塵測試方法
GB/T16l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氣中顆粒物測定與氣態污染物采樣方法
3 定義
3.1 標准狀態
鍋爐煙氣在溫度為273K,壓力為101325Pa時的狀態,簡稱「標態」。本標准規定的排放濃度均指標准狀態下干煙氣中的數值。
3.2 煙塵初始排放濃度
指自鍋爐煙氣出口處或進入凈化裝置前的煙塵排放濃度。
3.3 煙塵排放濃度
指鍋爐煙氣經凈化裝置後的煙塵排放濃度。末安裝凈化裝置的鍋爐,煙塵初始排放濃度即是鍋爐煙塵排放濃度。
3.4 自然通風鍋爐
自然通風是利用煙囪內、外溫度不同所產生的壓力差,將空氣吸入爐膛參與燃燒,把燃燒產物排向大氣的一種通風方式。採用自然通風方式,不用鼓、引風機機械通風的鍋爐,稱之為自然通風鍋爐。
3.5 收到基灰分
以收到狀態的煤為基準,測定的灰分含量,亦稱「應用基灰分」,用「Aar」表示。
3.6 過量空氣系數
燃料燃燒時實際空氣消耗量與理論空氣需要量之比值,用「α」表示。
4 技術內容
4.1 適用區域劃分類別
本標准中的一類區和二、三類區是指GB3095-1996《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中所規定的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的分類區域。
本標准中的「兩控區」是指《國務院關於酸雨控制區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區有關問題的批復》中所劃定的酸雨控制區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區的范圍。
4.2 年限劃分
本標准按鍋爐建成使用年限分為兩個階段,執行不同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
I時段:2000年12月31日前建成使用的鍋爐;
Ⅱ時段:2001年1月1日起建成使用的鍋爐(含在I時段立項未建成或未運行使用的鍋爐和建成使用鍋爐中需要擴建、改造的鍋爐)。
4.3 鍋爐煙塵最高允許排放濃度和煙氣黑度限值,按表1的時段規定執行。
表1 鍋爐煙塵最高允許排放濃度和煙氣黑度限值
———————————————————————————————————
煙塵排放濃度(mg/m3) 煙氣黑度
鍋爐類別 適用區域 I時段 Ⅱ時段 (林格曼黑度,級)
———————————————————————————————————
自然通風鍋爐 一類區 100 80 1
燃 (〈0.7MW 1t/h ) 二、三類區 150 120
煤 —————————————————————————————————
鍋 一類區 100 80
爐 其它鍋爐 二類區 250 200 1
三類區 350 250
———————————————————————————————————
輕柴油、煤油 一類區 80 80 1
燃 二、三類區 100 100
油 —————————————————————————————————
鍋 其它燃料油 一類區 100 80* 1
爐 二、三類區 200 150
———————————————————————————————————
燃氣鍋爐 全部區域 50 50 1
———————————————————————————————————
註:*一類區禁止新建以重油、渣油為燃料的鍋爐。
4.4 鍋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按表2的時段規定執行。
表2 鍋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
———————————————————————————————————
SO2排放濃度(mg/m3) NOx排放濃度(mg/m3)
鍋爐類別 適用區域 I時段 Ⅱ時段 I時段 Ⅱ時段
———————————————————————————————————
燃煤鍋爐 全部區域 1200 900 / /
燃輕柴油、煤油鍋爐 全部區域 700 500 / 400
其它燃料油鍋爐 全部區域 1200 900* / 400*
燃氣鍋爐 全部區域 100 100 / 400
———————————————————————————————————
註:*一類區禁止新建以重油、渣油為燃料的鍋爐。
4.5 燃煤鍋爐煙塵初始排放濃度和煙氣黑度限值,根據鍋爐銷售出廠時間,按表3的時段規定執行。
表3 燃煤鍋爐煙塵初始排放濃度和煙氣黑度限值
———————————————————————————————————
燃煤收到 煙塵初始排 煙氣黑度
鍋爐類別 基灰分(%) 放濃度(mg/m3) (林格曼黑度,級)
I時段 Ⅱ時段
———————————————————————————————————
自然通風鍋爐 / 150 120 1
(〈0.7MW 1t/h )
層燃 ————————————————————————————————
鍋爐 其它鍋爐 Aar≤25% 1800 1600 1
(≤2.8MW 4t/h ) Aar〉25% 2000 1800
————————————————————————————————
其它鍋爐 Aar≤25% 2000 1800 1
(〉2.8MW 4t/h ) Aar 〉25% 2200 2000
———————————————————————————————————
循環流化床鍋爐 / 15000 15000 1
沸騰 ————————————————————————————————
鍋爐 其它沸騰鍋爐 / 20000 18000
———————————————————————————————————
拋煤機鍋爐 / 5000 5000 1
———————————————————————————————————
4.6 其它規定
4.6.1 燃煤、燃油(燃輕柴油、煤油除外)鍋爐房煙囪高度的規定。
4.6.1.1 每個新建鍋爐房只能設一根煙囪,煙囪高度應根據鍋爐房裝機總容量,按表4規定執行。
表4 燃煤、燃油(燃輕柴油、煤油除外)鍋爐房煙囪最低允許高度
———————————————————————————————————
鍋爐房裝 MW 〈0.7 0.7-〈1.4 1.4-〈2.8 2.8-〈7 7-〈14 14-〈28
機總容量 ——————————————————————————————
t/h 〈1 1-〈2 2-〈4 4-〈10 10-〈20 20-≤40
———————————————————————————————————
煙囪最低 m 20 25 30 35 40 45
允許高度
———————————————————————————————————
4.6.1.2 鍋爐房裝機總容量大於28MW(40t/h)時,其煙囪高度應按批準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要求確定,但不得低於45m。新建鍋爐房煙囪周圍半徑200m距離內有建築物時,其煙囪應高出最高建築物3m以上。
4.6.2 燃氣、燃輕柴油、煤油鍋爐煙囪高度的規定
燃氣、燃輕柴油、煤油鍋爐煙囪高度應按批準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要求確定,但不得低於8m。
4.6.3 各種鍋爐煙囪高度如果達不到4.6.1、4.6.2的任何一項規定時,其煙塵、SO2、NOx最高允許排放濃度,應按相應區域和時段排放標准值的50%執行。
4.6.4 ≥0.7MW(1t/h)各種鍋爐煙囪應按GB 5468-91和GB/T16157-1996的規定設置便於永久采樣監測孔及其相關設施,自本標准實施之日起,新建成使用(含擴建、改造)單台容量≥14MW(20t/h)的鍋爐,必須安裝固定的連續監測煙氣中煙塵、SO2排放濃度的儀器。
5 監測
5.1 監測鍋爐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的采樣方法應按GB 5468和GB/T16157規定執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分析方法按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規定執行。(在國家頒布相應標准前,暫時採用《空氣與廢氣監測分析方法》,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
5.2 實測的鍋爐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應按表5中規定的過量空氣系數a進行折算。
表5 各種鍋爐過量空氣系數折算值
———————————————————————————————————
鍋爐類型 折算項目 過量空氣系數
———————————————————————————————————
燃煤鍋爐 煙塵初始排放濃度 a=1.7
煙塵、二氧化硫排放濃度 a=1.8
燃油、燃氣鍋爐 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 a=1.2
———————————————————————————————————
6 標准實施
6.1 位於兩控區內的鍋爐,二氧化硫排放除執行本標准外,還應執行所在控制區規定的總量控制標准。
6.2 本標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監督實施
GBJ4-73 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准
GB3548-83 合成洗滌劑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
GB4276-84 火炸葯工業硫酸濃縮污染物排放標准
GB4277-84 雷汞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
GB4282-84 硫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
GB4286-84 船舶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
GB4911-85 鋼鐵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
GB4912-85 輕金屬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
GB4913-85 重有色金屬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
GB4916-85 瀝青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
GB4917-85 普鈣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
⑨ 國家對水泥粉塵濃度的標準是多少
1 4)石棉粉塵及含10%以上石棉粉塵 2 5)含有10%以下游離SiO2的水泥粉塵 含塵濃度常作為評價氣體污染的界限。 工業上含塵濃度低於1g/標准m3的氣體稱
⑩ 國家規定粉塵(比如木質粉塵)的濃度是多少才符合國家規定標准
允許粉塵濃度值為國家有關規程規定的,允許最高的粉塵濃度。不同廠房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工作場所粉塵濃度不得超過10mg/m3。
衛生標准對車間空氣中和居住區大氣中有害物質的最高允許濃度等作了規定。例如,車間空氣中一般粉塵的最高允許濃度為10毫克/立方米,含10%以上游離二氧化硅的粉塵則為2毫克/立方米。
根據《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容許濃度》木質粉塵最高總塵限制為3mg/m³。
(10)國家現行法律法規粉塵濃度控制指標標准擴展閱讀:
粉塵危害:
粉塵過之一是污染大氣,危害人類的健康。飄逸在大氣中的粉塵往往含有許多有毒成分,如鉻,錳,鎘,鉛,汞,砷等。當人體吸入粉塵後,小於5μm的微粒,極易深入肺部,引起中毒性肺炎或矽肺,有時還會引起肺癌。
沉積在肺部的污染物一旦被溶解,就會直接侵入血液,引起血液中毒,未被溶解的污染物,也可能被細胞所吸收,導致細胞結構的破壞。此外,粉塵還會沾污建築物,使有價值的古代建築遭受腐蝕。降落在植物葉面的粉塵會阻礙光合作用,抑制其生長。
粉塵其過之二是爆炸危害。20世紀,隨著工業的發展,粉塵爆炸事故更是屢見不鮮,爆炸粉塵的種類也越來越多。
據統計,1913~1973年間美國僅工農業方面就發生過72次比較嚴重的粉塵爆炸事故。1919年俄亥俄州一家澱粉廠發生粉塵爆炸,廠房幾乎全部被毀,有43人喪生。日本1952~1975年共發生重大粉塵爆炸事故177次,累計死亡75人,受傷4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