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傳染性標本的取材規章

傳染性標本的取材規章

發布時間: 2021-11-15 12:34:00

⑴ 怎樣固定收集的標本

(一)取材時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①取出所有送檢的標本,量其大小,稱其重量,描寫其色澤,質地,形狀和肉眼所見表面情況。當標本切開後,應詳細描寫其切面的顏色,硬度,病變部位等,必要時繪圖說明。 ②對於細小標本如肺支氣管穿刺物標本胃腸鏡活檢標本[1]等,應將其染上伊紅顏色後,用擦鏡紙或特別脫水袋將其包上或裝上,以防漏出脫水盒的小孔。 ③對於有傳染性的標本,讓標本徹底固定後再取材。如結核瘤標本等。 ④對於罕見特殊的標本,應小心保存好,在不影響診斷的情況下,盡量保存好大體標本。以利於教學標本,陳列標本的收集。 ⑤邊取材邊固定,組織標本較多的單位,取材經常要花上幾個小時,如果從下午2:30開始取材,至5:30完成,那麼先取的材料就可以多固定幾個小時,如此可以防止固定時間不足,同時也可防止組織發生自溶。 ⑥對於骨髓穿刺的組織,可先用10%硝酸浸泡30分鍾左右,然後再與其它組織進行處理。 ⑦骨組織和鈣化組織,應徹底脫鈣後,方能進行製作。具體用大頭針能順利扎入骨組織則可。 ⑧活檢組織取材,不能太厚,以不超過2mm為宜。以防脫水不徹底,不利於製片。 ⑨每取完一例標本後,所有的工具如刀,剪,盤鑷,切板等,必須用水沖洗干凈,以免污染,混淆於其它病例。 ⑩組織取完即刻放入列印好號碼的盒內,放入固定液中固定。

⑵ 檢驗科的制度 職責,都有什麼

一、檢驗科工作制度:

1.認真執行檢驗技術操作規程,保證檢驗質量和安全,嚴格執行查對制度。

2.普通檢驗,一般應於當天發出報告,急診檢驗應在檢驗單上註明「急」字,隨采隨驗,及時發出報告,對不能及時檢驗的標本,要妥善保藏。標本不符合要求者,應重新採集。

3.認真核對檢驗結果,填寫檢驗報告單,做好登記,簽名發出。檢驗結果與臨床不符或可疑時,應主動與臨床醫生聯系,重新檢查,發現檢驗項目以外的陽性結果,應主動報告。

4.檢驗結束後,要及時清理器材、容器,經清洗、乾燥、滅菌後放原處,污物及檢查後標本妥善處理,防止污染。

5.采血必須堅持一人一針一管,嚴格無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6.檢驗室應保持清潔整齊,認真執行檢驗儀器的規范操作規程,定期保養、檢測儀器,不得使用不合格的試劑和設備。

7.建立並完善實驗室質量保證體系,開展室內質量控制,參加室間質量評價活動。

8.配合臨床醫療工作,開展新的檢驗項目和技術革新。

9.應制定檢驗後標本保留時間和條件,並按規定執行。廢棄物處理應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10.加強檢驗室安全管理和防護,做好生物及化學危險品、防火等安全防護工作,遵守安全管理規章制度。

二、檢 驗 科 職 責:

1.完成上級和技術指導部門下達的疾病預防控制和科研任務,提供有關檢測數據。

2.負責轄區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調查、信息收集和結果報告。

3.開展病原微生物常規檢驗和常見污染物、毒物和化學污染因素的檢驗。

4.承擔衛生行政部門委託的與衛生執法相關的檢驗任務,包括食品、化妝品、水質和涉水產品等健康相關產品的微生物檢驗;作業場所、公共場所和生活居住環境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檢測;寄生蟲病的檢測;飲用水和水源水的水質分析。

5.承擔從業人員體檢和職業健康體檢的相關檢驗工作。

6.按標准規定的各項檢驗程序、規范進行檢驗,搞好實驗室質量控制體系的管理。

7.負責檢驗儀器、設備的管理。負責本科室各種試劑、劇毒品、危險品和菌(毒)種的管理。

8.負責實驗室各項制度、措施的完善、實施、督促和檢查工作。

9.完成中心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務。

(2)傳染性標本的取材規章擴展閱讀

檢 驗 人 員 守 則

1.嚴格按照國家標准、規程、規范進行檢測。

2.檢測工作中在質量與數量、時間有限時,堅持質量第一方針,對所有檢測結果負責。

3.在檢測過程中,如發生故障或停水停電等外界干擾,或對檢測結果有疑義,應重新進行檢測。

4.對所有用戶都保證同樣的服務水平,不受社會關系、行政干預、經濟干預以及其他外界任何因素的干擾和影響。

5.為所有用戶保密。

6.嚴格執行收費標准,不亂收費。

參考資料網路——檢驗科

⑶ 具有傳染性標本送到病理科會怎麼樣

冰凍標本取材前因為是沒有處理的,盡量減少血液體液量,可以提高安全性,如果真的不慎被接觸過的銳器所傷,仍然有預防的措施,不要慌張,按程序處理,參見職業暴露處理相關規定。
即使是福爾馬林浸泡過夜的標本,也不可大意,處理同上。
取材完畢的標本,按照病理科規定及醫療廢物相關規定處理。

⑷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什麼 啊 包括病原微生物採集制度、包裝運輸制度、病原微生物接收制度、安全保管制度、

病理科化學試劑管理制度
有毒化學物品
1、主要試劑:二甲苯、乙醇、乙醚、丙酮等。

2、減少可燃物品在實驗室的存儲量,防止發生火災的危險

3、以上試劑應存放在通風良好,遠離火源的地方

4、易燃物品不得與強氧化劑一同保存

5、易燃物品不得放入冰箱保存

6、應急措施:一旦發生可燃、易燃物品的瓶子打碎事件,立即用清水稀釋液體,開窗通風,並通知保衛部門協助做好消防工作。

腐蝕、刺激化學品
1、主要試劑:氫氧化鈉、鹽酸、硫酸、甲醛、冰醋酸等

2、工作人員在搬運、分裝或使用試劑時,做到輕拿輕放,做好防護措施,帶防護鏡及乳膠手套

3、處理以上試劑時,實驗室加強通風,工作人員傳防酸裙,膠鞋,接近水源。

4、試劑存放地應貼有警示標識。

5、應急措施:上述試劑一旦誤與皮膚接觸,應立即除去遮擋的皮膚,用大量清水沖洗,然後請有關醫生救治。

病理科醫療廢物管理制度
(一)分類收集工作制度

1. 根據醫療廢物的類別,將醫療廢物分置於符合《醫療廢物專用包裝物、容器的標准和警示標識的規定》的包裝物或者容器內

2. 在盛裝醫療廢物前,應當對醫療廢物包裝物或者容器進行認真檢查,確保無破損、滲漏和其它缺陷。

3. 對感染性廢物、病理性廢物、損傷性廢物、葯物性廢物及化學性廢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葯物性廢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廢物,但應當在標簽上註明。

4. 廢棄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葯品及其相關廢物的管理,在醫務部、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指導下,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標准執行。

5. 化學性廢物中批量的廢化學試劑、廢消毒劑的處置同(4)。

6. 批量的含汞體溫計、血壓計等醫療器具報廢時,處置同(4)。

7. 隔離的傳染病病人或疑似傳染病病人產生的具有傳染性的標本及排泄物,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嚴格消毒,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後,方可排入污水處理系統。

8. 隔離的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產生的醫療廢物應當使用雙層包裝物,並及時密封。

9. 放入包裝物或者容器內的感染性廢物、病理性廢物、損傷性廢物不得取出。

(二)醫療廢物產生地工作制度

1. 科室應當設立固定的醫療廢物暫時存放或交接地點,醫療廢物分類收集方法的示意圖及文字說明

2. 嚴格區分一般廢棄物、生活垃圾(黑色塑料袋)、醫用固體廢棄物(黃色塑料袋)及醫用銳利廢棄物(防水、耐刺堅固容器),分別放置,嚴格管理。

3. 盛裝的醫療廢物達到包裝物或者容器的3/4時,應當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裝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緊實、嚴密。

4. 包裝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廢物污染時,應當對被污染處進行消毒處理或者增加一層包裝。

5. 盛裝醫療廢物的每個包裝物、容器外表面應當有警示標識,在每個包裝物、容器上應當系中文標簽,中文標簽的內容應當包括:醫療廢物產生單位、產生日期、類別及需要的特別說明等。

6. 醫療廢物運出後,及時對暫存地點及工具進行清潔和消毒。

7. 禁止在非收集、非暫存地點傾倒、堆放醫療廢物,禁止將醫療廢物混入其它廢物和生活垃圾。

(三)醫療廢物對外交接、登記制度

1. 依照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填寫和保存轉移聯單。

2. 對醫療廢物進行登記(包括醫療廢物的來源、種類、重量或者數量、交接時間、最終去向及經辦人簽名),登記資料保存3年。

3. 對交接醫療廢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向主管領導匯報,以求盡快解決。

病理科生物病理樣本管理制度

1.實驗室負責人應依照國家衛生主管部門或醫院主管部門的要求保存或運送病理樣本,定期進行安全檢查。

2.實驗室普通病理標本實行責任人保管制,即病理標本在送達病理科至取材前由病理技術人員負責管理,取材後至病理標本銷毀前由病理報告醫師管理,存放在指定的位置。特殊病理標本(教學、科研等)由專人保存。做好病理樣本 進出和儲存記錄,建立檔案。

3.保管人妥善保存病理標本,防止病理標本丟失及腐爛。

4.對於病理生物標本應密封分類保存,包裝材料必須符合防水、防破損、防外泄的要求。

5.病理樣本運送、銷毀時,必須有專人護送,護送人員應接受實驗室生物安全相關知識培訓,並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病理科實驗室操作安全規程

1.實驗室工作人員接觸病人組織或體液等標本時均應戴手套進行操作,但離開實驗室或到污染區以外的地方活動必須脫掉手套。

2.微生物實驗室操作要戴口罩、工作帽,要在生物安全櫃或在通風櫃內操作。

3.實驗中產生的廢棄物及時放醫療垃圾桶中。

4.注意保持實驗室內空氣的流通。

5.實驗完畢後工作場所要消毒,工作人員應及時洗手。

6.實驗中若發生個人身體損傷,應立即妥善處理。

7.嚴格按垃圾分類要求分裝垃圾。

病理科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制度

1、實驗室工作人員工作時,應著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手套。實驗室工作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在進行有可能接觸污染材料的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操作完畢,脫去手套後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但離開實驗室或到污染區以外的地方活動必須脫掉手套。手套不能隨便放置和丟棄,只能放置在污染區和丟棄在醫療垃圾桶中。

2、在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面部時,應加戴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污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應當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

3、當發生SARS、禽流感疫情時,應戴N95口罩,穿隔離衣,戴護目鏡、工作帽和雙層手套。

4、使用後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以防刺傷。禁止將使用後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後的針頭、刀片等銳器。

5、在使用生物安全櫃或通風櫃時,應在操作前5分鍾打開。

6、實驗室進行體液細胞學檢驗或操作均應在生物安全櫃中或通風櫃進行,進行離心操作時應蓋好離心機機蓋,待停機5分鍾後才能打開機蓋取出離心物品,應在生物安全櫃內打開離心管。

7、各種器具應及時消毒、清洗;醫療垃圾和生活垃圾應分類收集,並在醫療垃圾袋上粘貼專用標識。

8、技術人員結束操作後應及時洗手。

9、每天對各種物體表面及地面進行常規消毒。在進行各種檢驗時,應避免污染,在進行特殊傳染病檢驗後,應及時進行消毒,遇有場地、工作服或體表污染時,應立即處理,防止擴散,並視污染情況向上級報告。

10、當各作人員身體表面被感染性材料污染時,應緊急沐浴,去除污染。所穿著工作服應進行消毒處理。

11、當發生皮膚被污染、刺傷時,應當立即脫離污染環境,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如有傷口,應當從傷口近心端向傷口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後,應當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並包紮傷口。立即向所在科室領導及感染(管理)科進行報告,追蹤可能污染源的流行病學資料,認真填寫《利器損傷報告卡》,接受指導和治療。

12、當眼部被污染性材料或液體污染時,應即用沖眼器沖洗之後到眼科就診。

病理科實驗室設備檢測、維護制度

1.實驗室內各種設施要符合生物安全及其他相關規定,所使用的所有儀器應經過安全使用認證。病理科科供電線路中必須安裝斷路器和漏電保護器。

2.科內大型儀器、設備、精密儀器由專人負責保管、登記、建檔,儀器設備的使用者,需經專業技術培訓,持證上崗.

3.科內儀器設備應在檢定和校準的有效期內使用,並按照檢定周期的要求進行自檢或強檢,對使用頻率高的儀器按規定在檢定周期內進行期間核查。

4.主要儀器設備應建立使用記錄,有操作規程,注意事項,相關技術參數和維護記錄,並置於顯見易讀的位置。儀器使用者必須認真遵守操作規程,並做好儀器設備使用記錄,定期維護儀器設備。

5.儀器設備所用的電源,必須滿足儀器設備的供電要求。用電儀器設備必須安全接地。電源插座不得超栽使用。儀器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斷路保護時,必須在查明斷電原因後,再接通電源。不準使用有用電安全隱患的設備(如漏電、電源插座破損、接地不良、絕緣不好等)。

6.儀器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發生異常,隨時記錄在儀器隨機檔案上,維修必須由專業人員進行,並做維修記錄。

7.儀器設備使用結束後,必須按日常保養進行檢查清理,保持良好狀態。

8.所有儀器設備應加貼唯一性標識及准用、限用、禁用標志。

9.在壓力容器、大功率用電設備、高速旋轉設備運行期間,必須有人看守,並有處理事故的相應措施及設備。長期用電設備(如冰箱、培養箱)應定期檢查,並記錄運行情況。

10.因故障或操作失誤可能產生某種危害的儀器設備,必須配備相應的安全防護裝置。

11.使用直接接觸污染物的儀器設備前,必須確認相應的安全防護裝置能正常啟用。實驗工作完成後,必須對接觸污染物的儀器設備進行相應的清洗、消毒。

12.科內應指定專人對安全設備和實驗設施/設備維護管理,保證其處於完好工作狀態。儀器設備較長時間不使用時,應定期通電、除濕。有記錄,保持設備清潔乾燥。(例如每年應對生物安全櫃進行一次常規檢測,須特別關注高效過濾器。定期對離心機的離心桶和轉子進行檢查)。

13.冰箱應定期化冰、清洗,發現問題及時維修。實驗區冰箱內禁止放個人物品及與實驗無關的的物品。

14.所有儀器設備在維修和維護保養前運出實驗室前必須進行消毒處理。

病理科實驗室生物安全自查制度

1、實驗室生物安全小組每月組織一次生物安全檢查,檢查內容包括:生物安全管理體系運行情況、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是否落實、實驗室設施、設備和人員的狀態、應急裝備、報警體系和撤離程序功能及狀態是否正常、可燃易燃性、傳染性以及有毒物質的防護、控制情況、廢物處置情況等。

2、科室負責人負責實驗室生物安全的全面管理,檢查、督促生物安全監督員工作,每周進行科室生物安全工作檢查,檢查內容包括:生物安全監督員工作記錄、樣本的運輸、保存、使用、銷毀情況、生物安全實驗室的消毒和滅菌情況以及感染性廢物的處理情況、生物安全設備的運行、維護情況、防護物資的儲備情況。

3、生物安全監督員負責實驗室日常工作的生物安全監督、檢查,內容包括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執行情況、個人防護要求執行情況、實驗室人員的生物安全操作是否規范等,及時發現、糾正違規行為,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發生。

4、對於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必要時制定糾正措施或實施整改,並進行跟蹤驗證。

5、按照資料、檔案管理制度保存所有檢查記錄,及時歸檔。

6、將自查發現的問題作為實驗室生物安全培訓計劃輸出。

7、將自查結果上報醫院相關部門。

8、為確保實驗室生物安全制度、措施落實到位,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特製訂本制度。

病理科化學試劑管理制度
有毒化學物品
1、主要試劑:二甲苯、乙醇、乙醚、丙酮等。

2、減少可燃物品在實驗室的存儲量,防止發生火災的危險

3、以上試劑應存放在通風良好,遠離火源的地方

4、易燃物品不得與強氧化劑一同保存

5、易燃物品不得放入冰箱保存

6、應急措施:一旦發生可燃、易燃物品的瓶子打碎事件,立即用清水稀釋液體,開窗通風,並通知保衛部門協助做好消防工作。

腐蝕、刺激化學品
1、主要試劑:氫氧化鈉、鹽酸、硫酸、甲醛、冰醋酸等

2、工作人員在搬運、分裝或使用試劑時,做到輕拿輕放,做好防護措施,帶防護鏡及乳膠手套

3、處理以上試劑時,實驗室加強通風,工作人員傳防酸裙,膠鞋,接近水源。

4、試劑存放地應貼有警示標識。

5、應急措施:上述試劑一旦誤與皮膚接觸,應立即除去遮擋的皮膚,用大量清水沖洗,然後請有關醫生救治。

病理科醫療廢物管理制度
(一)分類收集工作制度

1. 根據醫療廢物的類別,將醫療廢物分置於符合《醫療廢物專用包裝物、容器的標准和警示標識的規定》的包裝物或者容器內

2. 在盛裝醫療廢物前,應當對醫療廢物包裝物或者容器進行認真檢查,確保無破損、滲漏和其它缺陷。

3. 對感染性廢物、病理性廢物、損傷性廢物、葯物性廢物及化學性廢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葯物性廢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廢物,但應當在標簽上註明。

4. 廢棄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葯品及其相關廢物的管理,在醫務部、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指導下,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標准執行。

5. 化學性廢物中批量的廢化學試劑、廢消毒劑的處置同(4)。

6. 批量的含汞體溫計、血壓計等醫療器具報廢時,處置同(4)。

7. 隔離的傳染病病人或疑似傳染病病人產生的具有傳染性的標本及排泄物,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嚴格消毒,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後,方可排入污水處理系統。

8. 隔離的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產生的醫療廢物應當使用雙層包裝物,並及時密封。

9. 放入包裝物或者容器內的感染性廢物、病理性廢物、損傷性廢物不得取出。

(二)醫療廢物產生地工作制度

1. 科室應當設立固定的醫療廢物暫時存放或交接地點,醫療廢物分類收集方法的示意圖及文字說明

2. 嚴格區分一般廢棄物、生活垃圾(黑色塑料袋)、醫用固體廢棄物(黃色塑料袋)及醫用銳利廢棄物(防水、耐刺堅固容器),分別放置,嚴格管理。

3. 盛裝的醫療廢物達到包裝物或者容器的3/4時,應當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裝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緊實、嚴密。

4. 包裝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廢物污染時,應當對被污染處進行消毒處理或者增加一層包裝。

5. 盛裝醫療廢物的每個包裝物、容器外表面應當有警示標識,在每個包裝物、容器上應當系中文標簽,中文標簽的內容應當包括:醫療廢物產生單位、產生日期、類別及需要的特別說明等。

6. 醫療廢物運出後,及時對暫存地點及工具進行清潔和消毒。

7. 禁止在非收集、非暫存地點傾倒、堆放醫療廢物,禁止將醫療廢物混入其它廢物和生活垃圾。

(三)醫療廢物對外交接、登記制度

1. 依照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填寫和保存轉移聯單。

2. 對醫療廢物進行登記(包括醫療廢物的來源、種類、重量或者數量、交接時間、最終去向及經辦人簽名),登記資料保存3年。

3. 對交接醫療廢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向主管領導匯報,以求盡快解決。

病理科生物病理樣本管理制度

1.實驗室負責人應依照國家衛生主管部門或醫院主管部門的要求保存或運送病理樣本,定期進行安全檢查。

2.實驗室普通病理標本實行責任人保管制,即病理標本在送達病理科至取材前由病理技術人員負責管理,取材後至病理標本銷毀前由病理報告醫師管理,存放在指定的位置。特殊病理標本(教學、科研等)由專人保存。做好病理樣本 進出和儲存記錄,建立檔案。

3.保管人妥善保存病理標本,防止病理標本丟失及腐爛。

4.對於病理生物標本應密封分類保存,包裝材料必須符合防水、防破損、防外泄的要求。

5.病理樣本運送、銷毀時,必須有專人護送,護送人員應接受實驗室生物安全相關知識培訓,並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病理科實驗室操作安全規程

1.實驗室工作人員接觸病人組織或體液等標本時均應戴手套進行操作,但離開實驗室或到污染區以外的地方活動必須脫掉手套。

2.微生物實驗室操作要戴口罩、工作帽,要在生物安全櫃或在通風櫃內操作。

3.實驗中產生的廢棄物及時放醫療垃圾桶中。

4.注意保持實驗室內空氣的流通。

5.實驗完畢後工作場所要消毒,工作人員應及時洗手。

6.實驗中若發生個人身體損傷,應立即妥善處理。

7.嚴格按垃圾分類要求分裝垃圾。

病理科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制度

1、實驗室工作人員工作時,應著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手套。實驗室工作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在進行有可能接觸污染材料的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操作完畢,脫去手套後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但離開實驗室或到污染區以外的地方活動必須脫掉手套。手套不能隨便放置和丟棄,只能放置在污染區和丟棄在醫療垃圾桶中。

2、在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面部時,應加戴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污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應當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

3、當發生SARS、禽流感疫情時,應戴N95口罩,穿隔離衣,戴護目鏡、工作帽和雙層手套。

4、使用後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以防刺傷。禁止將使用後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後的針頭、刀片等銳器。

5、在使用生物安全櫃或通風櫃時,應在操作前5分鍾打開。

6、實驗室進行體液細胞學檢驗或操作均應在生物安全櫃中或通風櫃進行,進行離心操作時應蓋好離心機機蓋,待停機5分鍾後才能打開機蓋取出離心物品,應在生物安全櫃內打開離心管。

7、各種器具應及時消毒、清洗;醫療垃圾和生活垃圾應分類收集,並在醫療垃圾袋上粘貼專用標識。

8、技術人員結束操作後應及時洗手。

9、每天對各種物體表面及地面進行常規消毒。在進行各種檢驗時,應避免污染,在進行特殊傳染病檢驗後,應及時進行消毒,遇有場地、工作服或體表污染時,應立即處理,防止擴散,並視污染情況向上級報告。

10、當各作人員身體表面被感染性材料污染時,應緊急沐浴,去除污染。所穿著工作服應進行消毒處理。

11、當發生皮膚被污染、刺傷時,應當立即脫離污染環境,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如有傷口,應當從傷口近心端向傷口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後,應當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並包紮傷口。立即向所在科室領導及感染(管理)科進行報告,追蹤可能污染源的流行病學資料,認真填寫《利器損傷報告卡》,接受指導和治療。

12、當眼部被污染性材料或液體污染時,應即用沖眼器沖洗之後到眼科就診。

病理科實驗室設備檢測、維護制度

1.實驗室內各種設施要符合生物安全及其他相關規定,所使用的所有儀器應經過安全使用認證。病理科科供電線路中必須安裝斷路器和漏電保護器。

2.科內大型儀器、設備、精密儀器由專人負責保管、登記、建檔,儀器設備的使用者,需經專業技術培訓,持證上崗.

3.科內儀器設備應在檢定和校準的有效期內使用,並按照檢定周期的要求進行自檢或強檢,對使用頻率高的儀器按規定在檢定周期內進行期間核查。

4.主要儀器設備應建立使用記錄,有操作規程,注意事項,相關技術參數和維護記錄,並置於顯見易讀的位置。儀器使用者必須認真遵守操作規程,並做好儀器設備使用記錄,定期維護儀器設備。

5.儀器設備所用的電源,必須滿足儀器設備的供電要求。用電儀器設備必須安全接地。電源插座不得超栽使用。儀器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斷路保護時,必須在查明斷電原因後,再接通電源。不準使用有用電安全隱患的設備(如漏電、電源插座破損、接地不良、絕緣不好等)。

6.儀器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發生異常,隨時記錄在儀器隨機檔案上,維修必須由專業人員進行,並做維修記錄。

7.儀器設備使用結束後,必須按日常保養進行檢查清理,保持良好狀態。

8.所有儀器設備應加貼唯一性標識及准用、限用、禁用標志。

9.在壓力容器、大功率用電設備、高速旋轉設備運行期間,必須有人看守,並有處理事故的相應措施及設備。長期用電設備(如冰箱、培養箱)應定期檢查,並記錄運行情況。

10.因故障或操作失誤可能產生某種危害的儀器設備,必須配備相應的安全防護裝置。

11.使用直接接觸污染物的儀器設備前,必須確認相應的安全防護裝置能正常啟用。實驗工作完成後,必須對接觸污染物的儀器設備進行相應的清洗、消毒。

12.科內應指定專人對安全設備和實驗設施/設備維護管理,保證其處於完好工作狀態。儀器設備較長時間不使用時,應定期通電、除濕。有記錄,保持設備清潔乾燥。(例如每年應對生物安全櫃進行一次常規檢測,須特別關注高效過濾器。定期對離心機的離心桶和轉子進行檢查)。

13.冰箱應定期化冰、清洗,發現問題及時維修。實驗區冰箱內禁止放個人物品及與實驗無關的的物品。

14.所有儀器設備在維修和維護保養前運出實驗室前必須進行消毒處理。

病理科實驗室生物安全自查制度

1、實驗室生物安全小組每月組織一次生物安全檢查,檢查內容包括:生物安全管理體系運行情況、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是否落實、實驗室設施、設備和人員的狀態、應急裝備、報警體系和撤離程序功能及狀態是否正常、可燃易燃性、傳染性以及有毒物質的防護、控制情況、廢物處置情況等。

2、科室負責人負責實驗室生物安全的全面管理,檢查、督促生物安全監督員工作,每周進行科室生物安全工作檢查,檢查內容包括:生物安全監督員工作記錄、樣本的運輸、保存、使用、銷毀情況、生物安全實驗室的消毒和滅菌情況以及感染性廢物的處理情況、生物安全設備的運行、維護情況、防護物資的儲備情況。

3、生物安全監督員負責實驗室日常工作的生物安全監督、檢查,內容包括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執行情況、個人防護要求執行情況、實驗室人員的生物安全操作是否規范等,及時發現、糾正違規行為,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發生。

4、對於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必要時制定糾正措施或實施整改,並進行跟蹤驗證。

5、按照資料、檔案管理制度保存所有檢查記錄,及時歸檔。

6、將自查發現的問題作為實驗室生物安全培訓計劃輸出。

7、將自查結果上報醫院相關部門。

8、為確保實驗室生物安全制度、措施落實到位,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特製訂本制度。

以上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⑸ 生物標本怎樣包裝搬運

4.1標本的包裝:

根據衛生部《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以及國際民航組織《危險品航空安全運輸技術細則》的要求,採用B類包裝法包裝:共三層包裝。

4.1.1第一層:使用抗凝管及促凝管作為包裝保存標本的原始容器。橡膠蓋口蓋緊,保證密封。

4.1.2第二層:使用耐高壓的塑料自封袋包裹,第一層容器,二者之間要填充足夠的吸水材料,這些材料可採用纖維填料、棉花、紙巾或商業化的吸水包裹。

4.1.3第三層:將第二層包裝好的標本放入10L的接收箱,管蓋朝上豎直放置。第三層包裝用於保護第二層包裝在運輸過程中免受物理性損壞。並在接收箱放置海綿、或泡沫減緩運輸途中震動的影響。防止震動引起包裝破損而導致標本外溢。

4.2標本的運輸

4.2.1標本運輸專人專車運輸。護送人員上崗前必須進行生物安全知識培訓. 《危險貨物運輸條例》要求所有參與運輸的人員都應接受適當的培訓。就B 類感染性物質的運輸而言,必須了解運輸物質的性質,以及分類,並採用正確的包裝材料,和方法。

4.2.2運輸過程中因意外引起標本流失、泄露、擴散等事故採取必要措施:

4.2.2.1運輸人員做好個人安全防護後(戴口罩、手套)對現場進行初步處理,樹立警示標志,控制現場。若出現傳染性標本泄露情況,需立即聯系救援,向事故發生所在地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匯報情況,請求支援。

4.2.2.2隨後向中心安全負責人匯報流失、泄漏、擴散標本類別、數量、發生時間、影響范圍等具體情況,安全負責人需立即制定應急方案並執行,必要時應該組織人員趕赴現場處理。若是傳染性標本意外事件,還需積極配合疾控中心醫務人員,指導工作。

4.2.2.2.1對污染區域進行處理時,應當盡可能減少對現場人員及環境的影響。

4.2.2.2.2採取適當的安全處置措施,對泄漏物及受污染的區域、物品進行消毒或者其他無害化處置,污染或可以污染處用有效氯含為2000mg/L次氯酸鈉消毒液噴灑消毒,停留30分鍾後再處理。必要時封鎖污染區域,以防擴大污染。

4.2.2.2.3對感染性廢物區域進行消毒時,消毒工作從污染最輕區域向污染最嚴重區域進行對可能污染的所有使用過的工具也應當用有效氯2000mg/L次氯酸鈉消毒液噴灑消毒。

4.2.2.2.4處理工作結束後,中心安全負責人應當對事件的起因進行調查,又物流負責人填寫《以外事故調查記錄表》,並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預防類似事件的發生。

4.3運輸包裝標識

4.3.1 在接收箱正面粘生物危險標簽


⑹ pcr檢測項目標本取材注意事項

模板核酸的量和純化程序,是PCR成敗的關鍵之一。

⑺ 劍諾如病毒的高度傳染性,其感染者在一起急性期症狀完全消失後72小時應進行隔離。是否正確

是正確的。

鑒於諾如病毒的高度傳染性,對諾如病毒感染人員進行規范管理是阻斷傳播和減少環境污染的有效控制手段。在其急性期至症狀完全消失後72小時應進行隔離。輕症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發生機構就地隔離;症狀重者需送醫療機構按腸道傳染病進行隔離治療,醫療機構應做好感染控制,防止院內傳播。

諾如病毒排毒時間較長,盡管病例症狀消失72小時後,或隱性感染者自核酸檢測陽性算起72小時後的病毒排出載量明顯下降,但仍可能存在傳播的風險。為慎重起見,建議對食品從業人員採取更為嚴格的病例管理策略,需連續2天糞便或肛拭子諾如病毒核酸檢測陰性後方可上崗。

(7)傳染性標本的取材規章擴展閱讀:

諾如病毒的相關情況:

1、採集病例發病2-5天內的糞便、帶便肛拭子或嘔吐物標本。若病例在10例以下,全部採集;病例在10例以上,至少採集10例病例的標本。

2、根據初步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盡量採集重點病例(如首發病例、指示病例、住院病例、發病的食品從業人員、重點崗位的病例等)的標本。

3、懷疑水源性暴發時,建議盡量採集1升以上的水樣品。桶裝水、瓶裝水等直接採集原包裝,自來水需要以無菌容器採集。採用膜過濾法濃縮後檢驗,有助於提高檢出率。

⑻ 衣原體標本該怎樣採集處理及檢測

標本採集

取材:男性:用無菌棉拭子插入尿道約2厘米處旋轉,靜止數秒鍾後取材。女性:抹去宮頸口粘液,用無菌拭子插入宮頸管1~2厘米旋轉取材。尚可用尿道取材、潰瘍部位或腹股溝橫痃抽吸液。

標本處理:將拭子置於採集管內加入提取緩沖液於刻度,80攝氏度水浴10分鍾,放置室溫冷卻至少5分鍾。

檢測:滴加5滴標本提取物於試驗板的檢測窗,靜置15分鍾,讀取結果。

⑼ 微生物實驗室的安全操作規程

細菌室操作規程》

臨床細菌檢驗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技術

對臨床細菌檢驗人員的要求
1. 負責鑒定及簽發報告的主管技術人員應通曉診斷細菌學的全面知識。
2. 一般細菌室工作人員均應具備3. 細菌傳染、消毒、滅菌的知識。
4. 通曉細菌室守則,5. 並嚴格遵守。
6. 負責人應不7. 斷更新知識,8. 了解細菌學檢驗的新進展。
9. 定期或隨時與臨床醫師聯系,10. 主動參與臨床病例討論,11. 了解病情及治療情況,12. 達到細菌檢驗與臨床的密切13. 聯系。
14. 工作人員應定期進行健康體檢及必要的預防接種,15. 增強自身抵抗能力。

二、工作人員守則
在細菌室工作人員應注意,既不要給室內帶來污染,也不要被室內的微生物感染。工作人員必須遵守以下規則:
穿專用的工作衣、帽入室;必要時應戴口罩。
不允許無關人員進入實驗室。
室內禁止飲食、吸煙、閑談等非專業活動。
養成在室內手不觸及口、臉、頭發及軀體的習慣。
操作中不可說話,以免口中飛沫污染標本。
每次完成工作和離開實驗室前,應用肥皂洗手,接觸了致病菌類,須用消毒劑消毒手。
個人物品不許帶入室內。
當工作環境被細菌培養物污染,必須用適當的強消毒液潑撒覆蓋污染物,並報告主管人員採取必要的措施。
工作人員被細菌培養物污染,應用弱或中等消毒劑清洗,必要時應給予葯物治療,並向主管負責人報告,進一步採用特殊措施。
基本染色方法

染色的第一步是製作塗片。菌液塗片時,用接種環沾取菌液點在載玻片上,標本可直接在玻片上塗布。菌落塗片時,先取生理鹽水 1滴,置玻片上,用接種針挑取菌落,在鹽水中塗布。塗片時必須注意應輕輕操作。猛烈的動作會改變菌細胞原有的排列形式,或造成細菌鞭毛脫落,影響結果的准確性。制備的塗片應自然乾燥,並經火焰固定,固定溫度不宜過高,以玻片背面接觸手背不燙為准,否則可能使細胞形態改變。將固定後的塗片進行染色。
一、革蘭染色
本染色是最基本的染色法,可用於標本塗片或菌落塗片。染色結果將細菌分為革蘭陽性(紫色)和革蘭陰性(紅色)兩類。
試劑
1. 結晶紫溶液
A液: 結晶紫 2g
95%乙醇 20ml
B液: 草酸銨 0.8g
蒸餾水 80ml
需在用前24h將A液、B液混合,過濾後裝入試劑瓶內備用。
2.碘液
碘 1g
碘化鉀 2g
蒸餾水 300ml
碘與碘化鉀混合並研磨,加入幾毫升水,使其逐漸溶解,然後研磨,繼續加入少量蒸餾水至完全溶解。最後補足水量。
也可用少量蒸餾水,先將碘化鉀完全溶解,再加入碘片,待完全溶解後,加水至300ml。
3.脫色液:95%乙醇。
4.復染液
A. 貯存液: 沙黃 2.5g
95%乙醇 100ml
B. 應用液: A液 10ml
蒸餾水 90ml
染色方法:
1.塗片經火焰固定,加結晶紫液染1 min,清水沖去染液。
2.加碘液染l min,水洗。
3.加脫色液,不時搖動約10~30s,至無紫色脫落為止,水洗。
4.加復染液,染30s,水洗。
5.干後鏡檢。
二、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直接用於痰標本時,可以適當增加標本塗片的厚度,以提高檢出率。染厚塗片時,須掌握復染色時間。如果背景過深,影響鏡檢。
奴卡菌及放線菌可呈弱抗酸性,取培養菌落塗片染色時,呈現兩種現象,視野中有些菌細胞陽性,另外一些則陰性;有時同一個菌體上,紅色的深淺亦有不同,觀察時應予注意。
抗酸染色有兩種常用方法:① 鹼性復紅法又稱萋納(Ziehl—Neelsen)法。 ② 熒光染料金胺O法(也稱金胺O-羅丹明B法)。
鹼性復紅染色法
試 劑
1.萋納石炭酸復紅溶液
鹼性復紅乙醇飽和溶液 10ml
5%石炭酸溶液 90ml
2.脫色劑 *
濃鹽酸 3ml
95%乙醇 97ml
3.復染液(呂弗勒美藍液)
美藍乙醇飽和溶液 30ml
10%氫氧化鉀 0.1ml
蒸餾水 100ml
染色方法
1.塗片經火焰固定,加石炭酸復紅溶液,徐徐加熱至有蒸汽出現,切不可沸騰。染5 min(若染色奴卡菌需要加長時間),水洗。
2.加脫色劑,不時搖動玻片至無紅色脫落為止,水洗。
3.加復染液,染0.5~l min,水洗。
4.干後鏡檢。分枝桿菌呈紅色,背景為藍色。
*:奴卡菌、放線菌標本染色時,脫色劑改用2%硫酸水溶液。

(二)金胺O-羅丹明B染色法
染 劑
1.羅丹明B液:羅丹明B 0.1g加蒸餾水100ml;
2.0.1%金胺O液:金胺O 0.1g加蒸餾水95ml,再加入純石炭酸5ml,混勻;
3.3%鹽酸酒精;
4.稀釋美藍液:呂弗勒美藍液10ml,加蒸餾水90ml,混勻。
方 法
塗片固定後加第1液30~90s。
棄去第1液後加第2液染15min。
用第3液脫色1~2min,水洗。
滴加第4液染30s,水洗,待干,熒光抗酸菌在暗背景中呈現金黃色熒光。
三、鞭毛染色
用於觀察菌體上有無鞭毛、鞭毛在菌體上的位置以及鞭毛的數量。在細菌鑒定中,特別是非發酵菌的鑒定中很重要。
鞭毛染色可以直接從平板上挑選菌落,或從斜面上刮菌苔塗片即可,但必須注意動作盡量輕,以免鞭毛從菌體上脫落。菌落應是
生長在營養較好的瓊脂平板(如血平板、營養瓊脂)上的過夜培養物。不可採用有抑制劑的選擇性培養基,如中國藍、麥康凱、SS瓊脂等。觀察鞭毛時,應耐心尋找整個塗片上的菌細胞,因為並不是塗片上每個細菌細胞上的鞭毛特性及數量都一樣,應以鞭毛數量最多的菌細胞為准。
鞭毛染色(改良Ryu法)
試劑
A液: 5%石炭酸 10ml
鞣酸 2g
飽和硫酸鋁鉀液 10ml
B液: 結晶紫酒精飽和液
應用液:A液10份,B液1份,混合,室溫存放。
染色方法
1.玻片的處理:要求用新的載玻片。用前須在95%酒精中浸泡24小時以上。用時從酒精中取出,以干凈紗布擦乾後使用。
2.在玻片上滴蒸餾水兩滴。一張玻片上可同時制2個塗片。
3.用接種環挑取血平板上菌落少許,將細菌點在玻片上的蒸餾水滴的頂部。一般只需點一下,僅允許極少量細菌進入水滴,不可攪動,以免鞭毛脫落。
4.玻片置室溫自然乾燥。
5.滴加染液於玻片上,染色。
6.約10~15min後,用蒸餾水緩慢沖去染液。沖洗時應避免使染液表面的金屬光澤液膜滯留在玻片上,影響鏡檢。
7.玻片自然乾燥後,鏡檢時應從塗片的邊緣開始,逐漸移向中心。尋找細菌較少的視野,鞭毛容易觀察。細菌密集的地方,鞭毛被菌體擋住,不易觀察。
四、異染顆粒染色
用於白喉棒狀桿菌染色,異染顆粒可明顯地被顯示出來。
標本直接塗片或細菌塗片均可用改良阿伯特(Albert)法染色來觀察異染顆粒。
試 劑
甲液: 甲苯胺藍 0.15g
孔雀綠 0.2g
冰醋酸 1ml
95%乙醇 2ml
蒸餾水 100ml
將各染料先溶於乙醇,然後加入水與冰醋酸的混合液中,充分混勻。靜置24h後過濾備用。
乙液: 碘 2g
碘化鉀 3g
蒸餾水 300ml
先將碘化鉀加少許蒸餾水(約2m1),充分振搖,待完全溶解,再加入碘,使完全溶解後,加蒸餾水至300ml。
染色方法
1. 塗片經火焰固定,加甲液,染3~ 5 min。水洗。
2.滴加乙液,染l min。水洗。
3.干後鏡檢,菌體呈綠色,異染顆粒呈藍黑色。
五、墨汁莢膜染色
用於觀察菌體有無莢膜結構,藉此鑒定某些菌,如新型隱球菌。
傳統的方法是用印度墨汁,但目前國內無售。常規工作可以用墨汁或墨水代替,但應注意顆粒不能太粗,否則影響觀察結果。有人用5%黑色素(nigrosin)水溶液做染料,效果較好。
試 劑
印度墨汁或5%黑色素水溶液。
染色方法
將標本與1滴染色液在載玻片上混合,加上蓋玻片,輕輕壓一下,使標本混合液變薄。在低倍鏡下尋找有莢膜的菌細胞。找到後,轉換高倍鏡確認。

熱點內容
文盲簽的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17 11:48:50 瀏覽:396
檔案工作職業道德 發布:2025-09-17 11:38:30 瀏覽:951
2014年4月自學商法二答案 發布:2025-09-17 11:31:02 瀏覽:236
法院刑事卷宗目錄 發布:2025-09-17 11:29:29 瀏覽:36
2014山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 發布:2025-09-17 11:23:07 瀏覽:237
溫州司法鑒定所 發布:2025-09-17 10:58:09 瀏覽:660
法院問被告 發布:2025-09-17 10:53:00 瀏覽:294
民事訴訟法內容怎麼寫 發布:2025-09-17 10:52:07 瀏覽:216
經濟法基礎2018分數分布 發布:2025-09-17 10:24:20 瀏覽:837
刑事技術與依法治國 發布:2025-09-17 10:20:02 瀏覽: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