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報紙條例

報紙條例

發布時間: 2021-12-18 14:35:54

⑴ 新聞檢查制度的中國新聞檢查制度

1.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新聞檢查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成立了南京臨時政府,廢除了清代的報律,倡導和實行言論出版自由的政策。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等法令中,均庄嚴列入保護言論出版自由的條文並付諸實踐。然而,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民國建立之初那短暫的新聞自由隨即被嚴厲的新聞檢查制度所取代。
為了鉗制言論,袁世凱於1914年4月頒布《報紙條例》,全文35條,集中了日本等國報律的限制性條文。同年12月,他又頒布《出版法》,對所有文字、印刷品作了類似的規定。
1916年,黎元洪就任大總統後,恢復《臨時約法》,《報紙條例》即被廢止。但這種新聞自由是短暫的,不久便被張勛復辟和段祺瑞專權扼殺。段祺瑞政府除沿用袁世凱時期的《出版法》外,於1918年10月公布了新的《報紙法》、《管理新聞營業條例》,並設立新聞檢查局,實行新聞郵電檢查。他們還動輒以「赤化」、「過激」罪名,嚴禁共產黨報刊、革命報刊的出版發行。
2.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新聞檢查制度的完備化
1928年,國民黨執掌全國政權後,組成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新聞事業網。根據「以黨治報」的方針和新聞統制的思想,南京國民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關新聞出版的法律、條例,並根據這些法律、條例建立起新聞檢查制度與各種新聞統制機構。
國民黨當局最初實行出版後審查制度。於1928年6月開始建立新聞宣傳審查制度,先後公布了具法律效力的《指導黨報條例》、《指導普通刊物條例》、《審查刊物條例》。根據這三個條例的規定,所有報刊均須絕對遵循國民黨的主義與政策,服從國民黨中央及地方黨部的審查。這標志著國民黨新聞檢查制度的初步建立。
1929年,國民黨中央又頒布了《宣傳品審查條例》和《出版條例原則》,這些條令,使其對新聞界的管制日趨強化。
1930年12月16日,國民黨又以國民政府名義頒布了《出版法》,為其新聞統制政策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又進一步頒布了《日報登記辦法》、《出版法實行細則》和《宣傳品審查標准》等文件,使國民黨對新聞界實行的審查追懲制度越來越嚴。①
自1933年起,國民黨當局的新聞統制政策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再實施原來的審查追懲制度,而開始推行旨在事前預防的新聞檢查制度,直接干涉新聞事業本身的業務工作。國民黨中央先後通過和頒布了《檢查新聞辦法大綱》、《新聞檢查標准》、《重要都市新聞檢查辦法》、《各省市新聞檢查所新聞檢查規程》、《各省市新聞檢查所新聞檢查違檢懲罰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有關文件。據此,國民黨當局先後在上海、北平、天津、漢口等重要都市設立了新聞檢查所,由當地政、黨、軍三方機關派員組成。1934年,國民黨當局又將這一制度推廣到圖書雜志。
抗戰爆發後,鑒於中國進入戰時狀態,國民黨政府「名正言順」地頒發了一系列戰時新聞檢查法令,建立和健全戰時新聞檢查制度。1937年8月12日,國民黨中央常委會議修正通過了《新聞檢查標准》,對軍事、外交、地方治安和社會風化4類新聞規定了13項禁載內容,其中有些確與戰事有關,但也有些與戰事無關。這次會議還通過了《檢查書店發售違禁出版品辦法》。
1939年,國民黨當局又頒布了《圖書雜志查禁解禁暫行辦法》、《戰時新聞檢查辦法》等,規定原軍事委員會新聞檢查機構改組而成立戰時新聞檢查局,各省、市設立戰時新聞檢查所,重要縣市設立戰時新聞檢查室。就這樣,國民黨建立起了一個從中央到縣、市一級,從報刊社、出版社到印刷所、書店的新聞出版檢查的網路,使其新聞出版檢查制度得到進一步強化。
上世紀40年代後,國民黨當局還將黨的意志變為國家意志,將黨的新聞檢查變為政府執法行為,開始以政府的名義管制新聞出版事業,於是,有關新聞出版檢查的法律、法令的頒布機構也不再是國民黨系統的機構,而是國民政府及其組成部門。國民黨這種嚴厲的新聞檢查制度嚴重妨礙了民眾的言論自由權,也有悖於世界民主進步潮流。但值得注意的是,戰時的新聞檢查制度有其積極作用。對報紙雜志的嚴厲控制,可以避免作戰政策等國家機密的泄露,為抗戰取得勝利提供了保障。因此,在戰時建立新聞檢查制度也是有必要的。
抗戰勝利後,中國轉為和平建設時期,一切舊的新聞檢查制度應該廢止。但國民黨政府還以國家處於非常時期為由,繼續實施戰時的新聞統制政策,遭到了來自新聞界乃至全國人民的反對。1945年8、9月間,國統區人民為了爭取新聞出版自由,發生了聲勢浩大的「拒檢運動」。迫於壓力, 9月22日,國民黨中央第十次常務會通過了廢止新聞出版檢查制度的決定與辦法。雖然如此,在整個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當局對言論的控制還是非常嚴格的。
在1927~1949年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期間,國民黨政府建立了一整套完備的新聞檢查制度。這種完備性是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比擬的。 新中國成立前後,依靠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權的力量,迅速完成了對舊中國新聞事業的整頓。同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廢除了國民黨政府長期實行的文化專制主義和原稿審查制度,實行出版自由和事後審讀制度。
建國初期,新聞出版總署在關於建立事後審查制度這一問題上宣布了一些法規。1949年11月,《出版總署最近情況報告》指出:「對於改進書刊素質並防止反動宣傳問題:擬不採取事前檢查制度,而採取事後審查制度。審查結果,遇有特別有利於人民的出版物,由國家獎勵其著作人及出版人,如發現有反動性質的書刊,由國家加以查禁或處罰。」從1950年5月30日的《出版總署、新聞總署關於各級新聞出版行政機關的任務與組織暫行規定》(草案)、1950年6月26日的《出版總署關於管理當地出版業的有關事項復廣東省文化廳函》中的規定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央政府從一開始就致力於保障人民的言論出版自由。自此,中國人民長期爭取的出版自由和事後審查制度,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地實行了,廣大人民從國民黨的言論、思想鉗制中解脫出來,從而開創了新中國新聞自由的新時代。
2005年12月1日公布的《報紙出版管理規定》及同時間公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規定》是新時期我國保障新聞自由的體現,具有重大的意義。
在實行事後審查制度的同時,我國繼續實行出版計劃和選題計劃的申報備案制度。在涉及國家機密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選題上,實行選題和原稿同時備案制度。在這些做法上,有人提出質疑,認為這與事後審查制度的精神不符。實際上,這是一種特殊措施,是事後審查制度的一種補充。因為國家機密和國家安全關繫到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版工作者有保護的義務。當然,這方面的選題和原稿,其數量應當極少,要依法行事。

⑵ 近代報刊的發展

《字林西報》由奚安門(?~1856)等主編,有「英國官報」之稱,出版達一百零一年,是在中國出版時間最長的一份外文報紙。《順天時報》由中島真雄主辦,是日本外務省的喉舌。《申報》由英國人美查(生卒年不詳)創辦,《新聞報》長期由美國人福開森(1866~1945)主持,都是「學了中國人口氣」辦給中國人看的外商中文日報。這兩家報紙後來為中國人接辦,其中,《申報》出版了七十八年,是在中國歷史上出版時間最長的中文日報。
中國人自己創辦的最早的一批近代報紙 19世紀50年代起,一些受過西方教育具有資本主義傾向的知識分子開始辦報。1858年在香港創辦了《中外新報》,這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份近代報紙,伍廷芳曾經參加過它的編輯工作。這以後,陸續創辦的有《羊城采新實錄》(1872,廣州)、《昭文新報》(1873,漢口)、《循環日報》(1874,香港)、《匯報》(1874,上海)、《述報》(1884,廣州)等。以《循環日報》、《匯報》、《述報》這三家最有影響。《循環日報》是一份大型日報。它的創辦人王韜,曾經游歷過英、法、德、日等國,對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有較多了解,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報刊政論家。他為《循環日報》所寫的《變法》、《尚簡》等文章,提倡學習西方,宣傳政治改革,主張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當時和後來的改良派知識分子當中,有很大影響。《匯報》是中國最早的留美學生容閎參加創辦的,曾經和外國人所辦的中文報紙進行過激烈的筆戰。《述報》創刊於中法戰爭時期,對劉永福所部黑旗軍抗擊法軍和香港人民抵製法國殖民者發動的侵略戰爭而進行的罷工、罷市活動,都作過詳細報道,支持了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
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報刊 1895年以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開始辦報,鼓吹變法。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創刊的《中外紀聞》、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創刊的《強學報》,分別由梁啟超、徐勤擔任主編,隸屬於強學會,在強學會被封以後,相繼停刊。
之後,梁啟超等人繼續籌備辦報,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創辦了《時務報》。它是資產階級改良派在戊戌維新運動時期出版的一份主要的機關報,旬刊,每期出二十餘頁,三四萬字一冊,由汪康年任總經理,梁啟超任總主筆。在梁啟超主持下,《時務報》先後出版了六十九期,發表了《變法通議》、《論中國之將強》等一大批鼓吹變法的政論文章,最多時日銷達一萬七千份,成為當時國內最受歡迎的一份報紙。和《時務報》相配合,資產階級改良派還在全國其他地方創辦了近八十種鼓吹變法的報紙。主要有1897年2月在澳門創刊的《知新報》、4月在長沙創刊的《湘學報》、10月在天津創辦的《國聞報》、1898年2月在長沙創辦的《湘報》等。其中,《國聞報》由嚴復主編,以在副刊《國聞匯編》上譯載了宣傳進化論思想的《天演論》蜚聲於時。
戊戌變法失敗後,改良派在國內創辦的報紙全部停刊,梁啟超等人開始在國外辦報。從1898到1904年,他們在日本、新加坡、檀香山、舊金山、溫哥華等地創辦了十幾家報紙,以1898年、1902年在日本橫濱相繼創刊的《清議報》和《新民叢報》最負盛名。梁啟超以任公、哀時客等筆名在《清議報》和創刊初期的《新民叢報》上所寫的鼓吹新民、贊美少年中國和介紹西方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思潮的文章,曾經風靡一時,得到當時青年知識分子的贊同。1904年以後,康梁等又恢復在國內辦報。他們所辦的《時報》(1904,上海)和英斂之所辦的《大公報》(1902,天津)、彭翼仲所辦的《京話日報》(1904,北京)等報刊都進行過立憲保皇的宣傳。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報刊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從開始革命活動時起就十分注意辦報。在整個辛亥革命時期,他們在國內外一共創辦了近一百二十種報刊。通過這些報刊,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動員群眾起來革命,對民主革命形勢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激勵和推動作用。
1894年興中會剛剛在檀香山成立,就利用早已創刊的當地華僑報紙《隆記報》,作為自己的講壇。1900年1月孫中山特派陳少白到香港創辦《中國日報》,這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第一份正式機關報。此外,1900~1905年,革命派還在國內外創辦了一批報刊,進行民主革命宣傳。國外的主要集中於日本,著名的有《湖北學生界》、《江蘇》、《浙江潮》等,編輯人員多數是革命的留日學生。魯迅最早的一批革命文學作品就是在這些報刊上發表的。國內的主要集中在上海,以《蘇報》、《國民日報》、《警鍾日報》等最有影響。1903年6月《蘇報》因發表激烈革命文字被封,章炳麟、鄒容被捕,史稱《蘇報》案。
1905年11月26日,《民報》在日本東京創刊。它是新成立的同盟會的總機關報。在孫中山領導下,《民報》和其他革命派報刊一道,同以《新民叢報》為代表的保皇派報刊展開了激烈的筆戰,擴大了革命影響。
之後,革命派的辦報活動在國內外都有很大的發展。新加坡、緬甸、暹羅、澳洲、菲律賓、美國、加拿大、秘魯等地,及國內除西藏、青海、甘肅、寧夏以外的二十九個省市地區,都辦有革命派的報刊。以在上海出版的《中國女報》(1907,秋瑾主編)、《神州日報》(1907,於右任、楊篤生主編)、《民呼日報》(1909)、《民吁日報》(1909)、《民立報》(1910,於右任、宋教仁等主編),在北京出版的《帝國日報》(1909,寧調元等主編)、《國風日報》(1911,白逾桓主編),在廣州出版的《可報》(1911,朱執信等主編),在漢口出版的《大江報》(1911,詹大悲主編)等報刊,影響最大。
革命派報刊關於民主革命的宣傳,為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誕生作了充分的輿論准備,孫中山曾經給予很高的評價。
拒俄運動和反美華工禁約運動中的報刊 1903年4月,拒俄運動在上海、江蘇等十八個省市和日本東京等地的留學生中爆發。《江蘇》、《浙江潮》、《蘇報》、《中國白話報》等報刊,紛紛發表評論,進行輿論聲援。1903年12月15日,以蔡元培為首的一部分革命愛國人士,在上海創辦的《俄事警聞》日報,是這次運動中創刊的一份以拒俄為中心內容的愛國報紙。它發表了大量有關沙俄侵佔中國東北領土拒不撤軍的「警聞」,並發表了《俄禍》、《告學生》、《告軍人》等評論文章,和其他愛國報刊緊密配合,號召全國人民奮起抗俄,反對侵略。
1905年,反美華工禁約運動和相繼而來的全國性的抵制美貨運動在廣州、香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爆發。香港的《有所謂報》、《世界公益報》,上海的《女子世界》,北京的《京話日報》,天津的《大公報》等,都積極投入運動。為了加強宣傳,一些資產階級愛國人士還特地創辦了《保工報》和《美禁華工拒約報》等兩家報紙,進行鼓吹。前者1905年7月20日創刊於上海,人鏡學社主辦,韻琴主編;後者同年8月21日創刊於廣州,拒約社主辦,黃晦聞主編。它們從創刊起,就集中力量進行抵制美貨的宣傳,對正在進行中的這場群眾性的愛國運動,起了一定的鼓舞和推動作用。
新創辦的科技、文學和文摘性期刊中國最早的科技刊物,是1876年在上海創刊的《格致匯編》(月刊,英文名 Chinese Scientific Magazine),主編英國傳教士傅蘭雅(1839~1928)。這是一份以介紹聲光化電等科學知識為中心內容的專門性刊物。
中日甲午戰爭以後,為了尋求富國強民的道路,在一部分青年知識分子中掀起了一股學習最新科學技術知識的熱潮。一大批以介紹這方面知識為中心內容的專門性刊物陸續問世,其中主要的有,專門介紹農學知識的《農學報》(1897)、專門介紹數理化知識的《新學報》(1897)、《格致新報》(1898)、《普通學報》(1901)、《中外算報》(1902),以及專門介紹地質地理知識的《地學雜志》(1910)等。除《地學雜志》在北京出版外,其餘都在上海出版,以《農學報》出版的時間為最長。這些刊物為國內的知識分子提供了當時能夠得到的最新科學知識。
文學期刊也在19世紀70年代出現。《申報》主辦的《瀛寰瑣記》(1872)、《四溟瑣記》(1875)、《寰宇瑣記》(1876)等三個月刊是其中最早的一批。90年代以後,以上海為中心,創辦了一大批文學期刊,累計在五十種以上。著名的有李伯元主辦的《世界繁華報》(1896)、《游戲報》(1897)、《綉像小說》(1903)、吳趼人主辦的《采風報》(1898)、陳去病主辦的《二十世紀大舞台》(1904)等。梁啟超在東京創辦的《新小說》出版後,也送到上海發行。這些刊物以小說、戲曲、詩詞、散文為主要內容。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等著名長篇小說,都是在這些刊物上首先和讀者見面的。
文摘性的期刊,以1897年在上海創刊的《萃報》為最早,稍後創刊的這類刊物還有《選報》(1902,上海)、《東方雜志》(1904,上海)等。後者由商務印書館編輯發行,初為月刊,後改半月刊,徐珂等主編。先後出版四十四年,是在中國歷史上出版時間最長的期刊之一。
新型官報的出版與報律的制訂 19世紀末,清朝政府因舊式邸報從未公開出版,內容又只限於常程文書,適應不了新形勢的需要,故開始創辦新型官報。
最早出現的新型官報,是1896年在北京創刊的《官書局報》和《官書局匯報》。這兩份官報由當時主管官書局的工部尚書孫家鼐負責管理。出版了很短的一個時期,即停。1906年以後,為了推行預備立憲和抵製革命宣傳,清朝當局又在北京和各省省會陸續辦起一大批新型官報。其中,屬於中央一級的有考察政治館主辦的《政治官報》(後改為《內閣官報》),屬於各部主辦的有《商務官報》、《學務官報》,屬於地方各級軍政機關主辦的有《北洋官報》、《南洋官報》、《安徽官報》、《湖北官報》、《四川官報》等。總數在三十種以上。除上諭和常程官文書外,這些官報還普遍設有「要聞」、「要電」、「實業」等欄目,以吸引讀者,但並不受歡迎,必須官庫補貼,才能得以維持。與此同時,清朝政府還頒布了《大清印刷物專律》、《報章應守規則》、《大清報律》等有關報紙出版的法令,對民辦報紙進行限制。在1898至1911年的十三年內,全國有五十三家報紙遭到摧殘,占當時報刊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被查封的三十家,被勒令暫時停刊的十四家,其餘的分別遭到傳訊、罰款等處分,使整個報刊出版事業蒙受了嚴重損失。
(方漢奇)
民國報刊民國成立後,與一時的資產階級民主相聯系,出現過短暫的報刊興旺時期,全國有報刊五百多家。北京為政治中心,故獨佔五分之一。1913年二次革命後,袁世凱專制統治確立,先後公布《報紙條例》、《出版法》,進步報刊備受摧殘,進步報人橫遭迫害,全國報紙劇減為一百三十九種,多數政治態度保守,言論了無新意,銷售額一般也不大,有一點積極意義的變化是報刊分家,報紙開始採用現代通行大張式樣。這一時期較為著名的報紙除商辦的《申報》、《新聞報》外,主要有上海《時事新報》、《時報》等;較為著名的雜志有章士釗主編的《甲寅》(1914),國民黨創辦的《國民》(1913)等。作為半殖民地的特徵之一,外國在華所辦報紙在政治上有相當影響,如英文《字林西報》、《京津泰晤士報》等。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主辦的《青年雜志》(後改名《新青年》)創刊,揭開新文化運動序幕,也開始了中國報刊發展的新階段。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各派忙於爭權奪利,無形中放鬆了對報刊的控制。進步力量的成長,更使部分報刊成為北洋軍閥的對立面,打破了一潭死水的輿論界現狀。五四運動時期,以《新青年》、《每周評論》、《國民》、《新潮》等雜志為主導,進步報刊鼓吹科學與民主,抨擊封建專制,對推動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業務上,此時的報刊普遍改用白話文,報紙注重新聞特性,副刊改革卓有成效,編排更為科學活潑。之後,報刊獲得較大發展,1926年全國報刊已有六百二十八種。商辦《申報》、《新聞報》發行量超過十萬份,1926年9月《大公報》復刊,在張季鸞主持下,很快成為最有影響的全國性大報之一。北伐戰爭開始後,國共兩黨都很注重宣傳,南方報刊言論活躍。但北洋軍閥為了維持統治,鎮壓進步報刊,1926年,著名報人邵飄萍、林白水先後遇難,北方輿論界一片沉悶。
1927年後,國民黨逐步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滬寧一帶成為全國報刊的中心,上海一地報紙超過五十家,全國日發行量五萬份以上的報紙全部集中在上海。1936年全國報刊一千七百六十三家,小報和晚報比20年代有了較大發展,但其中不無低級無聊之類。國民黨政府力圖建立新聞壟斷,以《中央日報》為中心,黨營報刊擴展到了全國。對進步報刊則通過各種法規條例限制扼殺,其手段從禁發查封直到破壞暗殺。即便是頗著聲名的資產階級報紙《申報》,其主持人史量才也因「九·一八」事變後政治態度的某些變化而在1934年11月遭暗殺。然而,進步報刊仍在重重壓力下成長。在紅軍革命根據地內,報刊事業有了相當發展。左翼文藝界主辦的雜志《萌芽》、《文學月刊》等此家被封,別家即出,影響頗大。「九·一八」事變後,抗日救亡報刊蓬勃興起,全國不下千餘種,鄒韜奮主編的《大眾生活》周刊發行量達到了創記錄的十五萬份。
抗日戰爭開始後,全國報刊受到很大破壞,大批報刊遷往後方出版,重慶成為戰時報刊的中心。抗戰初期,國民黨新聞控制有所松動,中國共產黨的《新華日報》得以在國統區出版。1939年後,新聞控制再度趨緊,私營報紙只佔國統區總數的五分之一左右。這時,以延安為中心的各根據地都有了報紙。在淪陷區,日偽控制主辦了一批漢奸報刊,有北平《新民報》、南京《中華日報》、《和平日報》。上海租界內則有愛國志士辦的抗日報紙,最著名者為《文匯報》,雖遭日偽打擊迫害,仍堅持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抗戰勝利後,報刊又曾興盛一時。1947年國統區登記報紙一千七百八十一家,發行二百萬份,達到民國時期最高峰。然而這一時期的報刊為國民黨所壟斷,不用說反對內戰的《文匯報》等被禁,《申報》、《新聞報》亦為國民黨接收,輿論界成為國民黨反共的一統天下。進步報刊無法立足,不少遷往香港出版。與此同時,人民新聞事業在根據地內有了重大發展,一批大型日報先後創刊,為1949年以後中國人民報刊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書目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81。

⑶ 公章遺失登報要求公章遺失登報要求必須是省市級報社,這個要求根據的是什麼法律條款

公章遺失登報聲明必須登載在省市級報社,這是《刻章業行政許可實施辦法》的規定。所有企事業單位的公章都在市公安局備案,一旦公章遺失,只有地級市以上報刊的覆蓋范圍才能夠使得更多的讀者知曉此事。縣級以下的報刊覆蓋的讀者群體太小,不足以讓市公安局管轄范圍內的所有讀者都看到。

⑷ 《報紙出版管理規定》屬於部門規章,還是屬於法規 《出版管理條例》屬於法律,法規,還是部門規章

《報紙出版管理規定》屬於部門規章
《出版管理條例》屬於行政法規,

⑸ 近代政治家辦報的緣起與特色

、《大公報》

中國近代和現代著名日報。
1902年創辦於天津,由英斂之主持。該報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由英斂之主持,是張宣傳改良思想,主張君主立憲的報紙。以敢言、嚴肅、非牟利為標榜,揭露時弊,成為北方地區著名報紙。
第二階段由王郅隆接辦,變成一張接近皖系軍閥並有親日傾向的報紙。
第三階段由新記公司接辦,發展成為有全國影響的大報。1926年由吳鼎昌、胡政之、張季鸞合作創辦,提出「不黨、不私、不賣、不盲」的辦報方針。

清末著名報案,發生在武漢。
1911年7月17日,《大江報》發表何海鳴時評《亡中國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
7月26日,該報又發表黃侃撰寫的評論《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葯也》。文章引起湖北當局震恐,遂將主編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報紙。
此事件引起國內輿論嘩然,當局懾於民情,對詹等人只好從輕發落。
第四階段成為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報紙。目前,《大公報》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為我國出版時間最長的中文日報。

⑹ 大清報律的性質與影響

《大清報律》起草和頒布的歷程要漫長得多。清廷有關部門最早開始起草《報律》,是在1904年8月,兩年後約1906年10月,擬就草案四十六條。然清統治者十分謹慎,以為「事關法律,非詳加討論,不易通行」;並「以京外報館由洋商開設者十居六七,即華商所辦各報,亦往往有外人主持其間。若編訂報律,而不預定施行之法,俾各館一體遵循,誠恐將來辦理分歧,轉多窒礙」,而未予頒布。1908年?1月16日,民政部會同法部,調研「各國通例」,「參照內地情形」,擬出「改定草案四十二條」,交憲政編查館審核。憲政編查館秉承清廷意旨,增加了三條,並對草案中的若干條款進行了修改。
憲政編查館對報律草案修改的突出特點,是加強對輿論的控制和對新聞自由的鉗制。如規定報刊發行前的送審制度:
」每日發行之報紙,應於發行前一日晚十二點鍾以前;其月報、旬報、星期報等類,均應於發行前一日午十二點鍾以前,送由該管巡警官署或地方官署,隨時查核。」
如規定不準刊登「詆毀宮廷之語,淆亂政體之語,擾害公安之語」,對違規者加重處罰:
第十四條第十四款之詆毀宮廷,第二款之淆亂政體,第三款之擾害公安皆侵入刑律范圍。現在逆黨會匪竄伏東南洋一帶,潛圖竊發,方且藉報紙之風行,逞狂言之鼓吹,此等情形,久已上煩宸廑,如照原案第二十一條、二十二條之例僅處二十日至二年之監禁,附加二十元至百元之罰金,殊嫌輕縱,似應仍分別輕重辦理。臣等共同商酌,擬請將原案第二十二條改為違第十四條第一款與第三款者,該發行人、編輯人、印刷人科六個月以上、二年以下之監禁,附加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之罰金,其情節較重者仍照刑律治罪。
《大清報律》的上述內容,明顯暴露了清廷鎮壓人民革命的用意,暴露了清廷修律的本質所在。
1908年的《大清報律》,不但重復了當年的《規則》,而且增添了事先檢查制度,對輿論的控制更為嚴厲。通篇《報律》,只講言論控制,絲毫不提言論保護。《報律》尚未出台,媒體已得知其主要內容,《公論新報》即刊文批評:「吾國政府未嘗自束於法律之中,而僅僅苛責於吾民一方面」;《大公報》也悲觀地預料道:「(報律一旦推行)報界言論自由之靈魂將飛散於雲霄之外……湛精爛漫之輿論,更芻狗之不若也」;《申報》則激烈批判道:「(報律頒布之後)則吾國真為無輿論之國」。
朝廷對報界的反抗置若罔聞,反在1908年3月頒布的《報律》中增加了不少限制輿論自由的條款。結果,引發了整個報界的抵制。《江漢日報》刊發時評《嗚呼立憲——對於新定報律之感言》,痛罵制定此律者的「袞袞諸公」——「不啻憲政之罪人,國民之公敵也」; 《神州日報》發表社論《監謗政策之爭議》,稱朝廷這一法律的出台,其目的在於——「欲以極嚴酷之手段,虜使人民,以鉗制輿論,將使輿論一線方萌之生理,因而摧殘消歇。然後政府之言語行動,可以狂猖自恣,為所欲為,不復有人承議其後,自以為是而後快其私心」。
朝廷的一意孤行最終促成了報界的聯合抵制。最堅決的可謂北京報界,其聯合宣言書戳破了朝廷自謂《報律》襲自日本的謊言,明白昭告世人,日本報律決無「內容事前檢查」的規定。宣言書揚言:如果朝廷固執己見,必要執行「內容事前檢查」,則北京報界將採取一致行動,同時停版,並將呼籲全國報界與政府進行交涉或將所有報館的發行所移到租界,全體掛上洋旗,以示堅決抵抗。
然而,時代畢竟是前進了。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對於言論、集會、結社問題的態度並不完全一致。一些開明官員反對一概排斥集會、結社,甚至呼籲清廷開放黨禁,對學生的愛國熱情採取寬容態度。《大清報律》頒布本身,便意味著千年冰封的開裂,便意味著清廷在一定程度上承認——盡管是有限制地承認——言論、集會、結社的合法性。
辛亥革命後,限制言論自由的舊報律廢止。1914年,袁世凱政府制定的《報紙條例》,又恢復了清廷《大清報律》的有關禁制條文,並查禁了一批報刊和圖書。直到1916年7月,段祺瑞政府「申令廢止報紙條例」,中國人才在十一年間基本享有言論自由,成為新文化運動賴以形成的基本條件之一。此是後話。

⑺ 新聞法的新聞法

中國歷史上對言論控制極嚴。 從秦代的 「偶語棄市」、宋代的「謗訕棄市」,到清代的「文字獄」,制定了各種言禁、書禁和出版禁令。清末始有專門的新聞出版法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主要的新聞出版法有: 《大清印刷物專律》 (1906)、《大清報律》(1908)、北洋政府《報紙條例》(1914)、北洋政府《出版法》(1914)、北洋政府《管理新聞營業條例》(1925)、南京國民黨政府《出版法》(1930)及《修正戰時新聞檢查標准》(1940)、《軍事新聞發布實施暫行辦法》(1948)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定的《共同綱領》第49條規定:「保護報道真實新聞的自由。禁止利用新聞進行誹謗、破壞國家人民的利益和煽動世界戰爭。」後來在歷屆憲法中規定了公民的言論、出版自由權利。這些都是新聞、出版方面的重要法律條文。1979年制定的刑法中,第 102條關於反革命宣傳煽動罪的規定、第138條關於誣陷罪和第145條關於誹謗罪的規定,以及第 146條關於報復陷害罪的規定,都是能適用新聞領域的法律條文。

⑻ 我國規定報刊禁載的內容是什麼

我國規定報刊禁載的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一)煽動抗拒、破壞憲法和法律實施的;

(二)煽動顛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破壞社會主義制度、分裂國家或煽動叛亂、暴亂的;

(三)煽動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

(四)泄露國家機密,危害國家安全,損害國家利益的;

(五)煽動民族、種族歧視或仇視、破壞民族團結的;

(六)破壞社會安定和煽動動亂的;

(七)宣揚兇殺、淫穢、色情、封建迷信或偽科學,教唆犯罪和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

(八)誹謗或侮辱他人的;

(九)法律禁止刊登的其他內容。

(8)報紙條例擴展閱讀:

創辦正式報紙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符合憲法規定的、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服務的宗旨;

(二)有確定的並與主辦單位、主管部門的工作業務一致的專業分工范圍和編輯方針;

(三)有確定的、能切實擔負領導責任的主辦單位和主管部門。主管部門在中央應為部級以上(含副部級)單位;在省為廳(局)級以上(含副廳級)單位;在地(市)、縣(市)為縣級以上(含縣級)單位;

(四)有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符合專業要求、具有相應專業技術職務的專職總編輯和一定數量的專職編輯、記者組成的編輯部;

(五)有與所辦報紙規模相適應的創辦資金、辦公場所、出版與印刷條件和維持正常出版所需的正當可靠的資金來源。

⑼ 哪裡規定報紙春節可以停刊

樓主有病,誰規定你春節放假7天,誰就規定了報社工作人員可以休假

⑽ 中國近代史上不同時期出現的書和報刊有哪些

書太多了,就貼貼報刊吧

中國自鴉片戰爭前夕開始定期出版的日報期刊,至辛亥革命時已廣泛發行。
中國早在唐朝就開始有報紙,當時稱為「進奏院狀報」、「報狀」、「邸報」或「雜報」,是一種由官府發行的公報。北宋起,民間開始有報紙,稱為「小報」或「新聞」,但受到當時官府的查禁。明朝中葉以後,北京、南京等地獲准成立民辦報房,選錄內閣發布的官文報,印刷成冊,公開出版,稱為「京報」。這些報紙除照錄上諭、奏摺、皇帝起居及官吏任免獎懲消息外,沒有自己采寫的新聞,沒有評論、廣告及其他副刊文字,不同於近代的報刊。中國近代形式的報刊誕生於鴉片戰爭前夕。到1911年止,共出版約五百種報刊,出版地點遍及全國各地。
外國人創辦的近代報紙最先用中文出版的近代報紙和最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近代報紙,都是外國人首先辦起來的。19世紀,外國人在中國一共出版了一百多種中外文報刊,占當時中國報刊總數的一半以上。外國人創辦的第一份中文報紙,是1815年8月5日在馬六甲創刊的《察世俗每月統計傳》,創辦人是英國倫敦佈道會傳教士馬禮遜(1782~1834)和米憐(1785~1822),月出一冊,一些外國人相繼在中國辦報。1827年創辦了《廣州紀錄報》,1833年創辦了《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前者是中國境內的第一份英文報紙,後者是中國境內的第一份中文報紙,均在廣州出版。其主編人德國傳教士郭士立(1803~1851)、美國傳教士裨治文(1801~1861)等,都是當時著名的「中國通」。
鴉片戰爭以後,外國人在治外法權保護下,繼續在中國辦報。先後創辦了《遐邇貫珍》(1853,香港)、《六合叢談》(1857,上海)、《萬國公報》(1868,上海)、《中西聞見錄》(1872,北京)、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報》)、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報》)及《申報》(1872,上海)、《新聞報》(1893,上海)、《順天時報》(1901,北京)等一大批中外文報刊。其中,《萬國公報》由英國傳教士林樂知(1836~1907)主編,是廣學會的會報。
《字林西報》由奚安門(?~1856)等主編,有「英國官報」之稱,出版達一百零一年,是在中國出版時間最長的一份外文報紙。《順天時報》由中島真雄主辦,是日本外務省的喉舌。《申報》由英國人美查(生卒年不詳)創辦,《新聞報》長期由美國人福開森(1866~1945)主持,都是「學了中國人口氣」辦給中國人看的外商中文日報。這兩家報紙後來為中國人接辦,其中,《申報》出版了七十八年,是在中國歷史上出版時間最長的中文日報。
中國人自己創辦的最早的一批近代報紙 19世紀50年代起,一些受過西方教育具有資本主義傾向的知識分子開始辦報。1858年在香港創辦了《中外新報》,這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份近代報紙,伍廷芳曾經參加過它的編輯工作。這以後,陸續創辦的有《羊城采新實錄》(1872,廣州)、《昭文新報》(1873,漢口)、《循環日報》(1874,香港)、《匯報》(1874,上海)、《述報》(1884,廣州)等。以《循環日報》、《匯報》、《述報》這三家最有影響。《循環日報》是一份大型日報。它的創辦人王韜,曾經游歷過英、法、德、日等國,對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有較多了解,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報刊政論家。他為《循環日報》所寫的《變法》、《尚簡》等文章,提倡學習西方,宣傳政治改革,主張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當時和後來的改良派知識分子當中,有很大影響。《匯報》是中國最早的留美學生容閎參加創辦的,曾經和外國人所辦的中文報紙進行過激烈的筆戰。《述報》創刊於中法戰爭時期,對劉永福所部黑旗軍抗擊法軍和香港人民抵製法國殖民者發動的侵略戰爭而進行的罷工、罷市活動,都作過詳細報道,支持了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
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報刊 1895年以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開始辦報,鼓吹變法。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創刊的《中外紀聞》、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創刊的《強學報》,分別由梁啟超、徐勤擔任主編,隸屬於強學會,在強學會被封以後,相繼停刊。
之後,梁啟超等人繼續籌備辦報,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創辦了《時務報》。它是資產階級改良派在戊戌維新運動時期出版的一份主要的機關報,旬刊,每期出二十餘頁,三四萬字一冊,由汪康年任總經理,梁啟超任總主筆。在梁啟超主持下,《時務報》先後出版了六十九期,發表了《變法通議》、《論中國之將強》等一大批鼓吹變法的政論文章,最多時日銷達一萬七千份,成為當時國內最受歡迎的一份報紙。和《時務報》相配合,資產階級改良派還在全國其他地方創辦了近八十種鼓吹變法的報紙。主要有1897年2月在澳門創刊的《知新報》、4月在長沙創刊的《湘學報》、10月在天津創辦的《國聞報》、1898年2月在長沙創辦的《湘報》等。其中,《國聞報》由嚴復主編,以在副刊《國聞匯編》上譯載了宣傳進化論思想的《天演論》蜚聲於時。
戊戌變法失敗後,改良派在國內創辦的報紙全部停刊,梁啟超等人開始在國外辦報。從1898到1904年,他們在日本、新加坡、檀香山、舊金山、溫哥華等地創辦了十幾家報紙,以1898年、1902年在日本橫濱相繼創刊的《清議報》和《新民叢報》最負盛名。梁啟超以任公、哀時客等筆名在《清議報》和創刊初期的《新民叢報》上所寫的鼓吹新民、贊美少年中國和介紹西方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思潮的文章,曾經風靡一時,得到當時青年知識分子的贊同。1904年以後,康梁等又恢復在國內辦報。他們所辦的《時報》(1904,上海)和英斂之所辦的《大公報》(1902,天津)、彭翼仲所辦的《京話日報》(1904,北京)等報刊都進行過立憲保皇的宣傳。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報刊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從開始革命活動時起就十分注意辦報。在整個辛亥革命時期,他們在國內外一共創辦了近一百二十種報刊。通過這些報刊,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動員群眾起來革命,對民主革命形勢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激勵和推動作用。
1894年興中會剛剛在檀香山成立,就利用早已創刊的當地華僑報紙《隆記報》,作為自己的講壇。1900年1月孫中山特派陳少白到香港創辦《中國日報》,這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第一份正式機關報。此外,1900~1905年,革命派還在國內外創辦了一批報刊,進行民主革命宣傳。國外的主要集中於日本,著名的有《湖北學生界》、《江蘇》、《浙江潮》等,編輯人員多數是革命的留日學生。魯迅最早的一批革命文學作品就是在這些報刊上發表的。國內的主要集中在上海,以《蘇報》、《國民日報》、《警鍾日報》等最有影響。1903年6月《蘇報》因發表激烈革命文字被封,章炳麟、鄒容被捕,史稱《蘇報》案。
1905年11月26日,《民報》在日本東京創刊。它是新成立的同盟會的總機關報。在孫中山領導下,《民報》和其他革命派報刊一道,同以《新民叢報》為代表的保皇派報刊展開了激烈的筆戰,擴大了革命影響。
之後,革命派的辦報活動在國內外都有很大的發展。新加坡、緬甸、暹羅、澳洲、菲律賓、美國、加拿大、秘魯等地,及國內除西藏、青海、甘肅、寧夏以外的二十九個省市地區,都辦有革命派的報刊。以在上海出版的《中國女報》(1907,秋瑾主編)、《神州日報》(1907,於右任、楊篤生主編)、《民呼日報》(1909)、《民吁日報》(1909)、《民立報》(1910,於右任、宋教仁等主編),在北京出版的《帝國日報》(1909,寧調元等主編)、《國風日報》(1911,白逾桓主編),在廣州出版的《可報》(1911,朱執信等主編),在漢口出版的《大江報》(1911,詹大悲主編)等報刊,影響最大。
革命派報刊關於民主革命的宣傳,為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誕生作了充分的輿論准備,孫中山曾經給予很高的評價。
拒俄運動和反美華工禁約運動中的報刊 1903年4月,拒俄運動在上海、江蘇等十八個省市和日本東京等地的留學生中爆發。《江蘇》、《浙江潮》、《蘇報》、《中國白話報》等報刊,紛紛發表評論,進行輿論聲援。1903年12月15日,以蔡元培為首的一部分革命愛國人士,在上海創辦的《俄事警聞》日報,是這次運動中創刊的一份以拒俄為中心內容的愛國報紙。它發表了大量有關沙俄侵佔中國東北領土拒不撤軍的「警聞」,並發表了《俄禍》、《告學生》、《告軍人》等評論文章,和其他愛國報刊緊密配合,號召全國人民奮起抗俄,反對侵略。
1905年,反美華工禁約運動和相繼而來的全國性的抵制美貨運動在廣州、香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爆發。香港的《有所謂報》、《世界公益報》,上海的《女子世界》,北京的《京話日報》,天津的《大公報》等,都積極投入運動。為了加強宣傳,一些資產階級愛國人士還特地創辦了《保工報》和《美禁華工拒約報》等兩家報紙,進行鼓吹。前者1905年7月20日創刊於上海,人鏡學社主辦,韻琴主編;後者同年8月21日創刊於廣州,拒約社主辦,黃晦聞主編。它們從創刊起,就集中力量進行抵制美貨的宣傳,對正在進行中的這場群眾性的愛國運動,起了一定的鼓舞和推動作用。
新創辦的科技、文學和文摘性期刊中國最早的科技刊物,是1876年在上海創刊的《格致匯編》(月刊,英文名 Chinese Scientific Magazine),主編英國傳教士傅蘭雅(1839~1928)。這是一份以介紹聲光化電等科學知識為中心內容的專門性刊物。
中日甲午戰爭以後,為了尋求富國強民的道路,在一部分青年知識分子中掀起了一股學習最新科學技術知識的熱潮。一大批以介紹這方面知識為中心內容的專門性刊物陸續問世,其中主要的有,專門介紹農學知識的《農學報》(1897)、專門介紹數理化知識的《新學報》(1897)、《格致新報》(1898)、《普通學報》(1901)、《中外算報》(1902),以及專門介紹地質地理知識的《地學雜志》(1910)等。除《地學雜志》在北京出版外,其餘都在上海出版,以《農學報》出版的時間為最長。這些刊物為國內的知識分子提供了當時能夠得到的最新科學知識。
文學期刊也在19世紀70年代出現。《申報》主辦的《瀛寰瑣記》(1872)、《四溟瑣記》(1875)、《寰宇瑣記》(1876)等三個月刊是其中最早的一批。90年代以後,以上海為中心,創辦了一大批文學期刊,累計在五十種以上。著名的有李伯元主辦的《世界繁華報》(1896)、《游戲報》(1897)、《綉像小說》(1903)、吳趼人主辦的《采風報》(1898)、陳去病主辦的《二十世紀大舞台》(1904)等。梁啟超在東京創辦的《新小說》出版後,也送到上海發行。這些刊物以小說、戲曲、詩詞、散文為主要內容。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等著名長篇小說,都是在這些刊物上首先和讀者見面的。
文摘性的期刊,以1897年在上海創刊的《萃報》為最早,稍後創刊的這類刊物還有《選報》(1902,上海)、《東方雜志》(1904,上海)等。後者由商務印書館編輯發行,初為月刊,後改半月刊,徐珂等主編。先後出版四十四年,是在中國歷史上出版時間最長的期刊之一。
新型官報的出版與報律的制訂 19世紀末,清朝政府因舊式邸報從未公開出版,內容又只限於常程文書,適應不了新形勢的需要,故開始創辦新型官報。
最早出現的新型官報,是1896年在北京創刊的《官書局報》和《官書局匯報》。這兩份官報由當時主管官書局的工部尚書孫家鼐負責管理。出版了很短的一個時期,即停。1906年以後,為了推行預備立憲和抵製革命宣傳,清朝當局又在北京和各省省會陸續辦起一大批新型官報。其中,屬於中央一級的有考察政治館主辦的《政治官報》(後改為《內閣官報》),屬於各部主辦的有《商務官報》、《學務官報》,屬於地方各級軍政機關主辦的有《北洋官報》、《南洋官報》、《安徽官報》、《湖北官報》、《四川官報》等。總數在三十種以上。除上諭和常程官文書外,這些官報還普遍設有「要聞」、「要電」、「實業」等欄目,以吸引讀者,但並不受歡迎,必須官庫補貼,才能得以維持。與此同時,清朝政府還頒布了《大清印刷物專律》、《報章應守規則》、《大清報律》等有關報紙出版的法令,對民辦報紙進行限制。在1898至1911年的十三年內,全國有五十三家報紙遭到摧殘,占當時報刊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被查封的三十家,被勒令暫時停刊的十四家,其餘的分別遭到傳訊、罰款等處分,使整個報刊出版事業蒙受了嚴重損失。
(方漢奇)
民國報刊民國成立後,與一時的資產階級民主相聯系,出現過短暫的報刊興旺時期,全國有報刊五百多家。北京為政治中心,故獨佔五分之一。1913年二次革命後,袁世凱專制統治確立,先後公布《報紙條例》、《出版法》,進步報刊備受摧殘,進步報人橫遭迫害,全國報紙劇減為一百三十九種,多數政治態度保守,言論了無新意,銷售額一般也不大,有一點積極意義的變化是報刊分家,報紙開始採用現代通行大張式樣。這一時期較為著名的報紙除商辦的《申報》、《新聞報》外,主要有上海《時事新報》、《時報》等;較為著名的雜志有章士釗主編的《甲寅》(1914),國民黨創辦的《國民》(1913)等。作為半殖民地的特徵之一,外國在華所辦報紙在政治上有相當影響,如英文《字林西報》、《京津泰晤士報》等。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主辦的《青年雜志》(後改名《新青年》)創刊,揭開新文化運動序幕,也開始了中國報刊發展的新階段。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各派忙於爭權奪利,無形中放鬆了對報刊的控制。進步力量的成長,更使部分報刊成為北洋軍閥的對立面,打破了一潭死水的輿論界現狀。五四運動時期,以《新青年》、《每周評論》、《國民》、《新潮》等雜志為主導,進步報刊鼓吹科學與民主,抨擊封建專制,對推動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業務上,此時的報刊普遍改用白話文,報紙注重新聞特性,副刊改革卓有成效,編排更為科學活潑。之後,報刊獲得較大發展,1926年全國報刊已有六百二十八種。商辦《申報》、《新聞報》發行量超過十萬份,1926年9月《大公報》復刊,在張季鸞主持下,很快成為最有影響的全國性大報之一。北伐戰爭開始後,國共兩黨都很注重宣傳,南方報刊言論活躍。但北洋軍閥為了維持統治,鎮壓進步報刊,1926年,著名報人邵飄萍、林白水先後遇難,北方輿論界一片沉悶。
1927年後,國民黨逐步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滬寧一帶成為全國報刊的中心,上海一地報紙超過五十家,全國日發行量五萬份以上的報紙全部集中在上海。1936年全國報刊一千七百六十三家,小報和晚報比20年代有了較大發展,但其中不無低級無聊之類。國民黨政府力圖建立新聞壟斷,以《中央日報》為中心,黨營報刊擴展到了全國。對進步報刊則通過各種法規條例限制扼殺,其手段從禁發查封直到破壞暗殺。即便是頗著聲名的資產階級報紙《申報》,其主持人史量才也因「九·一八」事變後政治態度的某些變化而在1934年11月遭暗殺。然而,進步報刊仍在重重壓力下成長。在紅軍革命根據地內,報刊事業有了相當發展。左翼文藝界主辦的雜志《萌芽》、《文學月刊》等此家被封,別家即出,影響頗大。「九·一八」事變後,抗日救亡報刊蓬勃興起,全國不下千餘種,鄒韜奮主編的《大眾生活》周刊發行量達到了創記錄的十五萬份。
抗日戰爭開始後,全國報刊受到很大破壞,大批報刊遷往後方出版,重慶成為戰時報刊的中心。抗戰初期,國民黨新聞控制有所松動,中國共產黨的《新華日報》得以在國統區出版。1939年後,新聞控制再度趨緊,私營報紙只佔國統區總數的五分之一左右。這時,以延安為中心的各根據地都有了報紙。在淪陷區,日偽控制主辦了一批漢奸報刊,有北平《新民報》、南京《中華日報》、《和平日報》。上海租界內則有愛國志士辦的抗日報紙,最著名者為《文匯報》,雖遭日偽打擊迫害,仍堅持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抗戰勝利後,報刊又曾興盛一時。1947年國統區登記報紙一千七百八十一家,發行二百萬份,達到民國時期最高峰。然而這一時期的報刊為國民黨所壟斷,不用說反對內戰的《文匯報》等被禁,《申報》、《新聞報》亦為國民黨接收,輿論界成為國民黨反共的一統天下。進步報刊無法立足,不少遷往香港出版。與此同時,人民新聞事業在根據地內有了重大發展,一批大型日報先後創刊,為1949年以後中國人民報刊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書目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81。

熱點內容
全國道德模範故事匯觀後感 發布:2025-07-18 21:03:50 瀏覽:530
學生有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8 20:47:44 瀏覽:221
政法幹警民法多少分 發布:2025-07-18 20:42:18 瀏覽:454
七五普法學習心得 發布:2025-07-18 20:37:13 瀏覽:619
合同法52條第5 發布:2025-07-18 20:16:21 瀏覽:621
法院拾荒者 發布:2025-07-18 20:06:21 瀏覽:200
經濟法律法規試卷 發布:2025-07-18 19:59:37 瀏覽:653
微信造謠刑法 發布:2025-07-18 19:55:48 瀏覽:574
學前教育有關的法規 發布:2025-07-18 19:48:14 瀏覽:881
經濟危機和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5-07-18 19:30:07 瀏覽: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