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普及條例
㈠ 世界各國的大學有沒有把制度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教授的
據我所知單單把「制度學」作為一門學科教授的在中國的大學中還沒有。
但是有其他以「制度學」結尾的學科,比如「新制度經濟學」、「 制度經濟學 」、「財務制度學」等等。。。。。。。。
一個社會中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比較重要,如果您想認真學習一下有關制度制定方面的學問,我建議您不妨先從法律制度以及經濟制度入手,而這方面的書籍也很多。經濟制度方面的書籍有:1、《話說企業家精神、金融制度與制度創新》, 張軍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這本書通俗易懂,作者提出了很多具有啟示性的問題,而且作者分析問題的角度也很值得我們學習.
2、《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 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這本書翻譯的都是一些制度經濟學的重要論文.
3、《社會契約論》, 盧梭 著
4、《經濟體制的比較制度分析》, 青木昌彥&奧野正寬 著,中國發展出版社.
(這些書「超星」上都有)
5、《新制度經濟學》---論文集,與<<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有重合
作者:埃瑞克.G.菲呂博頓 魯道夫 頁數:433 出版日期:1998年11月第1版
6、《新制度經濟學名著譯叢 產權經濟學——一種關於比較體制的理論》-----比較體制視角,可能比較適合中國人聯系實際
作者:(南)斯韋托扎爾.平喬維奇 頁數:237 出版日期:1999年3月第1版
7、《新制度經濟學名著譯叢 契約經濟學》————論文集,此系列應通讀
作者:(美)科斯 哈特 斯蒂格利茨 頁數:459 出版日期:1999年3月第1版
8、《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通俗易懂,但是一些概念和觀點需要結合其他文獻才好把握
作者:[德]柯武剛 史漫飛著 韓朝華譯 頁數:17 出版日期:2000年11月第1版
9、《新制度經濟學》————嚴重推薦!極品,脈絡清晰,難得的是一方面從經濟學說思想史角度非常嚴謹,另一方面作者在必要的地方對冰島從經濟史角度對進行考察,讀這本書可能更能理解張五常在新制度經濟學發展中的位置。羅波,要從制度角度分析意識形態此書不可不讀!
作者:[冰]埃格特森著 吳經邦等譯 頁數:356 出版日期:1996年10月第1版
10、《新制度經濟學名著譯叢 反托拉斯經濟學——兼並、協約和策略行為》---- Williamson的書都應該看看,不過那本資本主義制度好象沒有中譯本?
作者:[美]威廉姆森(Williamson,O.E.)著 張群群 黃濤譯 頁數:501 出版日期:1999年3月第1版
11、《西方新制度經濟學 發展文庫》
作者:馬洪 孫尚清 頁數:280 出版日期:1996年2月第1版
12、《沒有規矩不成文圓:新制度經濟學漫話》---通俗讀物,許多書店都可以買到,不過我沒有讀過
作者:王躍生著 頁數:17 出版日期:2000年9月第1版
13、《新制度經濟學的奠基人——科斯評傳》---從其學不可不知其人
作者:易憲容著 頁數:278 出版日期:1998年12月第1版
14、《制度經濟學派》————這是我最開始讀的制度經濟學讀物,書薄,讀起來很省力,特色之處是有關於「舊」制度經濟學的內容
作者:傅殷才 頁數:235 出版日期:1996年4月第1版
15、《西方新制度經濟學》——如果找不到埃格特森那本,讀這個也可以——埃格特森那本現在市面上已經沒有賣的了
作者:盧現祥 頁數:280 出版日期:1996年2月第1版
16、《現代產權經濟學》----中國學生入門必讀書
作者:張軍
17、《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經濟史理論》—好書
作者:[英]約翰.希克斯著 厲以平譯 頁數:154 出版日期:1987年7月第1版
18、《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
作者:[美]道格拉斯.C.諾思 厲以平譯 頁數:251 出版日期:1994年12月第1版
19、勒帕日: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北京大學,1985;
20、奧斯特羅姆等:制度分析與發展的反思,商務印書館,1992;
21、張宇燕:經濟發展與制度選擇,中國人民大學,1992。
周其仁給學生開列的書單(轉自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網站)
必讀教材
Furubotn G. Eirik and Rudolf Richter. 2000.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讀物
Pranab Bardhan, 1991.」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Theory: A Brief Critical Assessment.」 J of World Development.
Alchian, A. 1950.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J of Political Economy, June 1950.
Milton Friedman,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 in 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
*張五常,1990。「關於新制度經濟學」,見科斯等編,《契約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版,第3章。
Coase, R.H. 「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 J of Law and Economics, V.17, N. 2(Oct. 1974).
周其仁,1996. 《真實世界的經濟學》,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年版。
Property Rights
Alchian, A.A. 「Property Rights」, pp1101-1104.
張五常:《賣橘者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巴澤爾: 《產權的經濟分析》,上海三聯1997年版。
Macfarlane, Alan. 1978. The Origins of English Indivialism: The Family, Property and Social Transition, Oxford: Blackwell Press.
Ostrom, E. Governing The Commons,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Exchange and Market
張五常:「失傳的價格理論」,復印資料。
汪丁丁, 「近年來經濟發展理論的簡述和思考」,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91頁。
Greif, A. 1993. "Contract Enforceability and Economic Institutions in Early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3, No.3.
克萊因和萊弗勒:「市場力量在確保契約績效中的作用」,見陳郁編,《企業制度和市場組 織》,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9-205。
巴澤爾:「考核費用和市場組織」,見陳郁編,《企業制度和市場組織》,上海三聯書 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239頁。
Robert Cooter & Thomas Ulen, 1988. Law and Economic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Chapter 6-7. (考特和尤倫著, 張軍等譯. 《法和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
The Firm and the Entrepreneur
Knight, F.H. 1921. 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5).
Coase, R.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In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Coase, R.H. 「The Nature of the Firm: Meaning」, in O. E. Willianmson and S.G. Winter(ed.) pp48-60.
Demsetz, R. 1995. The Economics of the Business Fir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企業經濟學》,2000版)。
陳郁編:《企業制度和市場組織》,上海三聯出版社1996年版。
張維迎:《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上海三聯1995年版。
周其仁:〈產權與制度變遷〉,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Up level of Exchange
Demsetz, H. 1969. "Perfect Competition, Regulation, and the Stock Market," In Efficiency Competition and Policy, pp225-241.
布羅代爾:《資本主義論叢》,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年版。
J.Bradford De Long, "Did J.P.Morgan's Men Add Value? An Economist's Perspective on Financial Capitalism," in Peter Temin, ed., Inside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North and others. 「Constitutions and commitment: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governing public choice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 Pp134-165.
汪丁丁:「哈耶克』擴展秩序』思想初探」, 汪丁丁:《在哲學和經濟學之間》,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1996年版,第201-246頁。
Monopoly, Regulation and Regulatory Reform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第二、三部分。
North, D.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Kip Viscusi and others. 2000.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 Chapter 10-12. The MIT Press.
*史普特:《管制與市場》,導論和第I篇。上海三聯出版社1999年版。
《制高點》第4章,第8章、第12章
艾倫。加特,1999。《管制、放鬆管制和重新管制》,經濟科學出版社。
張宇燕,1996。「國家放鬆管制的博弈」,見張曙光編:《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版。
周其仁:《數網競爭》,三聯書店2001年版。
法律制度方面的書籍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科技法律制度全集》。《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科技法律制度全集》詳細目錄:
上部科技法律與科技法律制度
第一章科技基本法律制度
第二章科技管理體制
第一節世界主要類型科技體制比較
第二節中國科技體制的形成
第三節中國現行科技體制存在問題
第四節中國科技體制改革
第三章科技成果轉化法律
第一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概述
第二節農業技術推廣法簡介
第四章知識產權法律制度
第一節專利法概述
第二節商標法概述
第三節著作權法概述
第四節國際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及其適用
第五章科技市場法律制度
第一節技術合同法簡介
第二節反不正當競爭法簡介
第三節民法通則簡介
第六章科技規范化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節標准化法簡介
第二節計量法簡介
第三節統計法簡介
第四節產品質量法簡介
第七章解決科技爭議的法律制度
第一節行政處罰法簡介
第二節行政訴訟法簡介
第三節民事訴訟法簡介
第四節國家賠償法簡介
第五節仲裁法簡介
下部科技法律法規與政策
一、綜合政策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
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
……
二、科技體制改革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若干規定
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
關於深化科研機構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
關於非營利性科研機構管理的若干意見(試行)
……
三、科技計劃
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暫行規定
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暫行辦法
關於國家科研計劃實施課題制管理的規定
科技評估管理暫行辦法
科技項目招標投標管理暫行辦法
……
四、經費與財務
國務院關於科學技術撥款管理的暫行規定
關於科學事業費管理的暫行規定
關於印發開放實驗室運行補助管理辦法和評議細則的函
……
五、稅收
關於高新技術企業如何適用稅收優惠政策問題的通知
關於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有關財務稅收問題的通知
科學研究和科學用品免徵進口稅收暫行規定
……
六、條件與標准
科研條件建設「十五」發展綱要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辦法
實驗動物管理條例
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
……
七、高新技術產業化
國務院關於批准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有關政策規定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
關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規定
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十五」和2010年發展規劃綱要
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暫行辦法
關於加速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的若干意見
……
八、科技機構與科技人員
國家分析測試中心管理暫行辦法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暫行管理辦法
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審查與管理暫行辦法
……
九、專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
施行修改後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的過渡辦法
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
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實施細則
集成電路布圖設計行政執法辦法
專利代理條例
……
十、商標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
特殊標志管理條例
商標評審規則
馳名商標認定和管理暫行規定
商標專用權質押登記程序
關於申請商標注冊要求優先權的暫行規定
……
十一、著作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
出版管理條例
音像製品管理條例
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
電子出版物管理規定
關於製作數字化製品的著作權規定
……
十二、計算機軟體及一聯網
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辦法
軟體產品管理辦法
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
十三、反不正當競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關於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
關於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
……
十四、科技獎勵
科學技術獎勵制度改革方案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
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管理辦法
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管理辦法
十五、科學技術普及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
2000-2005年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綱要
2001-2005年中國青少年科學技術普及活動指導綱要
十六、國際合作
關於參加國際科技組織的若干規定
國家科委關於「863」計劃外事管理工作的實施細則
國際科學技術會議與展覽管理暫行辦法
……
十七、地方科技法律條例與制度
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
甘肅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
廣東省促進科學技術進步條例
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條例
河北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
……
十八、標准化計量和質量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實施條例
軍用標准化管理辦法
全國專業標准化技術委員會章程
國家標准管理辦法
標准出版發行管理辦法
……
十九、科技爭議解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
二十、我國參加的有關科技方面的國際公約
米制公約
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組織法
南極條約
……
《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科技法律制度全集》讀者對象:
讀者對象
科委、科技廳(局)
發展計劃委員會(科技處)、建設廳(局)(科技處)、教委(局)(科技處)、計生委(科技處)、交通廳(局)(科技處)、衛生廳(局)(科技處)、冶金工業(局)(科技處)、機械工業廳(局)(科技處)、水利廳(局)(科技處)、林業廳(局)(科技處)、輕工業廳(局)(科技處)、貿易廳(局)(科技處)、化學工業廳(局)(科技處)、農業廳(局)(科技處)、對外貿易廳(局)(科技處)、鄉鎮企業(局)(科技處)、技術監督局(科技處)、環保局(科技處)、糧食局(科技處)、廣播電視局(科技處)、文物局(科技處)、公安局(科技處)
中國科學院各單位,各級科研院所(農業科研院所、林業科研院所、電力科研院所、水利科研院所、機械科研院所、化工科研院所、建築科研院所、電子科研院所、通信科研院所、醫葯科研院所、工業科研院所等)
各大專院校科研處
各大中型企業科研機構等
各銀行、電視台及部隊科技處法律 書籍:《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科技法律制度全集》
法律 書籍:《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科技法律制度全集》
法律 書籍:《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科技法律制度全集》
法律 書籍:《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科技法律制度全集》
法律 書籍:《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科技法律制度全集》
社會保障制度方面的書籍——勞動與社會保障管理規章制度全集
㈡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的第四章 計劃生育技術服務
第二十條人口和計劃生育、衛生、民政等部門應當依據各自職責普及優生優育、生殖健康、避孕節育科學知識,建立健全婚前醫學檢查、孕前檢查、孕產期保健等出生缺陷干預服務體系,預防和減少出生缺陷發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宜生育疾病的,應當提出落實避孕節育措施的醫學建議;對已懷孕的,應當提出終止妊娠的醫學建議。
第二十一條生育第一個子女或者獨生子女死亡經批准再生育的夫妻,在分娩前持雙方的戶口簿、身份證、結婚證和所在單位或者村(居)民委員會出具的本人婚育及收養狀況證明,到女方戶籍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或者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免費領取計劃生育服務手冊。
第二十二條公民實行計劃生育應當堅持避孕為主,並享有避孕方法的知情權、選擇權。技術服務人員應當指導實行計劃生育的公民選擇安全、有效、適宜的避孕措施。向公民提供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避孕葯具應當安全、有效,符合國家規定的質量技術標准。
第二十三條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機構應當為育齡夫妻免費提供國家規定的下列基本項目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一)孕情、環情監測;(二)放置、取出宮內節育器及技術常規所規定的各項醫學檢查;(三)人工流產術、引產術及技術常規所規定的各項醫學檢查;(四)輸卵管結扎術、輸精管結扎術及技術常規所規定的各項醫學檢查;(五)計劃生育手術並發症的診斷和治療。前款第(一)至(四)項規定所需經費,參加生育保險、基本醫療保險且符合生育保險基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范圍的,從生育保險基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沒有參加生育保險、基本醫療保險的和雖參加生育保險、基本醫療保險但不符合生育保險基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范圍的,以及前款第(五)項規定所需經費,由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從基本計劃生育技術服務項目經費中開支。
第二十四條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應當做好計劃生育葯品、用具的組織供應、發放和管理工作,協同食品葯品監督、工商行政、物價、質量技術監督等行政部門對計劃生育葯品、用具的經營監管。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所屬的計劃生育葯品、用具管理機構,承擔本行政區域內計劃生育葯品、用具免費發放的管理和服務工作。
第二十五條因計劃生育接受絕育手術的育齡夫妻,經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依法批准再生育的,可以施行復通手術。施行手術所需的經費,按本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的途徑支付。
第二十六條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發生的醫療事故,依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計劃生育手術並發症的診斷、鑒定和管理,依照國家有關的計劃生育手術並發症鑒定管理辦法處理。
第二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和鼓勵計劃生育科研單位以及承擔計劃生育科研和技術服務工作的有關單位,開展計劃生育新技術、新葯具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推廣工作。
㈢ 科學普及的科普立法
2002年6月,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
2006年,國務院頒布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
2009年,南京市頒布了《南京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
㈣ 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生產力促進中心)怎麼樣
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生產力促進中心),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生產力促進中心)更多信息和資訊。
㈤ 國內有幾種法律
樓上回答的比較完整了,另外還有一類類規范性文件也是普遍適用的: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及他們的所屬部門對於專門問題做出的批復,這些批復裡面有一部分是具有普遍適用性的,一部分則不具有普遍適用性。
㈥ 廣西壯族自治區灕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的第二章 保護規劃
第十二條 桂林市人民政府負責組織編制灕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報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灕江流域縣級人民政府依據該總體規劃,負責組織編制本轄區灕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灕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應當制定分類保護的措施。
灕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報送審批前,應當徵求自治區有關部門、有關專家和公眾的意見,經批准後應當及時向社會公布。
灕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經批准後不得擅自修改,確需修改的應當報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條 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編制自治區城鎮體系規劃的內容,應當包括保護灕江流域生態環境需要嚴格控制的區域。
第十四條 灕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應當與桂林市城市總體規劃、桂林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灕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相銜接。
灕江水源地和灕江水系的生態環境保護,應當作為桂林市城市總體規劃、有關鄉鎮總體規劃的強制性內容。
第十五條 自治區鼓勵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增強有關灕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科學性,提高規劃實施以及監督管理的效能。
㈦ 1999年5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發布施行,什麼獎從此被設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65號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已經1999年4月28日國務院第16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發布施行。
總理:朱榕基
1999年5月23日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獎勵在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調動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速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提高綜合國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國務院設立下列國家科學技術獎:
(一)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二)國家自然科學獎;
(三)國家技術發明獎;
(四)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第三條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貫徹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方針。
第四條國家維護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嚴肅性。
國家科學技術獎的評審、授予,不受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的非法干涉。
第五條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負責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的組織工作。
第六條國家設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聘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委員會,依照本條例的規定,負責國家科學技術獎的評審工作。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的組成人員人選由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提出,報國務院批准。
第七條社會力量設立面向社會的科學技術獎,應當在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辦理登記手續。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規定。
社會力量經登記設立的面向社會的科學技術獎,在獎勵活動中不得收取任何費用
㈧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的第六章 評 審
第七十二條對形式審查合格的推薦材料,由獎勵辦公室提交相應評審組進行初評。
第七十三條初評可以採取定量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獎勵辦公室負責制訂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定量評價指標體系。
第七十四條在保障國家安全和候選人、候選單位合法權益的情況下,獎勵辦公室可以邀請海外同行專家對國家科學技術獎候選人、候選單位及項目進行評議,並將有關意見提交相關評審組織。
第七十五條對通過初評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際科技合作獎人選,及通過初評且沒有異議或者雖有異議但已在規定時間內處理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人選及項目,提交相應的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會進行評審。
第七十六條必要時,獎勵辦公室可以組織國家科學技術獎有關評審組織的評審委員對候選人、候選單位及其項目進行實地考察。
第七十七條國際科技合作獎的評審結果應當征詢我國有關駐外使、領館或者派出機構的意見。
第七十八條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對國家科學技術獎各評審委員會的評審結果進行審定。
第七十九條國家科學技術獎的評審表決規則如下:
(一)初評以網路評審或者會議評審方式進行,以記名限額投票表決產生初評結果。
(二)國家科學技術獎各評審委員會以會議方式進行評審,以記名投票表決產生評審結果。
(三)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以會議方式對各評審委員會的評審結果進行審定。其中,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以及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特等獎以記名投票表決方式進行審定。
(四)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及各評審委員會、評審組的評審表決應當有2/3以上多數(含2/3)委員參加,表決結果有效。
(五)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際科技合作獎的人選,以及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特等獎、一等獎應當由到會委員的2/3以上多數(含2/3)通過。
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二等獎應當由到會委員的1/2以上多數(不含1/2)通過。
第八十條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實行迴避制度,與被評審的候選人、候選單位或者項目有利害關系的評審專家應當迴避。
第八十一條獎勵辦公室應當在其官方網站等媒體上公布通過初評和評審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候選人、候選單位及項目。涉及國防、國家安全的保密項目,在適當范圍內公布。
㈨ 廣西壯族自治區防震減災條例的總則
第一條 為了防禦和減輕地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本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從事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救援、地震災後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等防震減災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防震減災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並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防震減災投入增長機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實際設立防震減災專項資金,主要用於地震監測台網建設和改造、地震災害防禦基礎工作、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地震應急准備、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建設與培訓、防震減災新技術推廣運用、地震群測群防等工作。
自治區人民政府應當對少數民族地區、邊遠貧困地區的地震監測工作給予支持和指導,並對其地震監測台網的建設和運行經費給予扶持。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防震減災工作機構,加強防震減災工作隊伍建設,完善防震減災工作體系,建立健全防震減災目標管理責任制,組織有關部門採取措施,做好防震減災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教育、公安、民政、財政、國土資源、住房城鄉建設(規劃)、環境保護、交通運輸、水利、衛生、廣播電影電視、安全監管、人民防空、氣象等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減災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在上級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做好防震減災工作。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抗震救災指揮機構負責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本行政區域的抗震救災工作,日常工作由本級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承擔。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和地震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健全抗震救災指揮機構和聯席會議制度。
第七條 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地區(城市)和地震危險區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震情跟蹤、流動監測和群測群防工作,加強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禦措施,加強地震應急演練,做好地震應急救援准備。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建立健全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的長效機制,增強公民的防震減災意識,鼓勵、引導志願者參加防震減災活動,提高全社會的防震減災能力。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應當加強與教育、科學技術等有關部門的配合,共同開展防震減災、自救互救和應急避險知識的科學普及。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把地震科普知識、防震避震、自救互救常識納入中小學教學計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應當加強與媒體聯系,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新聞媒體應當無償開展地震災害預防和應急避險、自救互救知識的公益宣傳。
第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地震群測群防工作,鼓勵、引導單位和個人開展地震群測群防活動,建立健全地震宏觀測報網、地震災情速報網、防震減災宣傳網。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指定防震減災助理員,村(居)民委員會應當指定防震減災聯絡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