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運輸部門規章
A. 我國港口之間的海上貨物運輸不適用《海商法》,那麼適用什麼法法律依據是什麼
應該是適應《合同法》吧,合同法有一章(17章)是規定運輸合同的。
B.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的常用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船員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路運輸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拆船污染環境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收費公路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登記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 港口建設費徵收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航標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和海上設施檢驗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規章制定程序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國務院關於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
C. 我國各個涉海部門有哪些其職責分別是什麼
中國涉海部門達17個 中央成立海權辦負責協調
涉海部門多達17個
中國海洋管理體制一直因「九龍治水」的局面被外界詬病。國家海洋局海洋戰略研究所編寫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2)》披露,包括海軍在內,我國中央層面的涉海管理部門有17個部委和機構。
比如,海洋領土紛爭的談判處理由外交部負責,海上救助打撈由交通運輸部負責;農業部負責管理全國漁業,公安部負責近海海上治安,海關總署承擔全國海上緝私任務。海軍則承擔中國海上安全、領海主權和維護海洋權益等任務。
而作為全國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的國家海洋局,僅僅是歸屬國土資源部管理的國家局,為副部級機構。按照我國《立法法》,部委管理的國家局無權制定和公布部門規章。
近幾年,中國海洋經濟高速發展。與此同時,東海、南海海洋領土紛爭頻發。去年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建設「海洋強國」,標志著海洋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要實現海洋大國到海洋強國的質變,理順海洋管理體製成為當務之急。
海洋體制改革呼聲不斷
實際上,海洋管理體制改革多年來呼聲不斷。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時任國家海洋局管理司司長的鹿守本就呼籲對海洋的綜合管理。國家海洋局黨組成員、紀委書記呂濱曾建議,在決策層面,成立中央海洋工作領導小組,成員由中央、軍隊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相關負責人組成。他認為,該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負責向中央提出事關國家海洋事業發展的大政方針和政策建議,處置海上突發事件。在管理層面,成立國務院直屬海洋主管部門,綜合管理涉海職能。此外,建議組建中國海洋執法監察總隊。整合海洋執法力量,建立一支統一的海上執法隊伍。
(南都訊 記者彭美 吳瑤 發自北京)
D. 交通運輸部關於干散貨海上運輸允許貨損貨差是多少
3—5%
E. 海上運輸就是海運嗎
你好,是一個意思的,都是用船舶作為運輸工具的運輸模式,跟水運航運這些差不多的,謝謝
海上運輸是使用船舶通過海上航道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港口之間運送貨物的一種方式,是國際貿易中最主要的運輸方式.國際貿易總量中的2/3以上
F. 交通運輸部頒布了很多與道路運輸相關的部門規章,都有哪些
交通綜合行政執法涉及:道路運政、水路運政、港政、航政、地方海事、公路路政(包括超限運輸管理)等六個方面領域,共有56件,其中法律4件、行政法規12件、地方性法規3件、政府規章3件、國務院部門規章34件。還有與這些法律法規配套執行的十多項國家標准和十多項交通部行業標准。
道路運政法律法規
道路運輸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道路旅客運輸及客運站管理規定》、《道路貨物運輸及站場管理規定》、《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管理規定》、《放射性物品道路運輸管理規定》、《機動車維修管理規定》、《道路運輸從業人員管理規定》、《出租汽車駕駛員從業資格管理規定》、《機動車駕駛員培訓管理規定》、《國際道路運輸管理規定》。
公路路政管理面法律法規
公路路政管理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公路安全保護條例》、《X省公路路政管理條例》、《超限運輸車輛行駛公路管理規定》、《路政管理規定》、交通部、公安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務院法制辦公室《關於在全國開展車輛超限超載治理工作的實施方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告
2005年 第44號)。
水路運政法律法規
水路運輸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2012年9月26日國務院第218次常務會議通過,並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國內水路運輸管理條例》。
港口管理法律法規
港口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港口經營管理規定》、《XX省港口條例》、《港口危險貨物管理規定》。
航政管理法律法規
航道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實施細則》、《XX省航道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標條例》、《內河航標管理辦法》。
地方海事法律法規
地方海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海事行政處罰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登記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船員條例》。
等等
G. 國際海上運輸四大公約的比較
各締約國政府,願共同制訂統一原則和有關規則,以增進海上人命安全,
考慮到《1960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締結以來的發展情況,締結一個公約,以代替該公約,可以最好地達到這一目的,
特議定下列各條:
第一條 公約的一般義務
一、各締約國政府承擔義務實施本公約及其附則的各項規定,該附則應構成本公約的組成部分。凡引用本公約時,同時也就是引用該附則。
二、各締約國政府承擔義務頒布一切必要的法律、法令、命令和規則並採取一切必要的其他措施,使本公約充分和完全生效,以便從人命安全的觀點出發,保證船舶適合其預定的用途。
第二條 適用范圍
本公約適用於經授權懸掛締約國政府國旗的船舶。
第三條 法律、規則
各締約國政府承擔義務將下列各項文件送交政府間海事協商組織(以下簡稱本組織)秘書長保存:
一、受權代表締約國政府管理海上人命安全措施的非政府機構的名單,以便分送各締約國政府,供其官員參考;
二、就本公約范圍內各種事項所頒布的法律、法令、命令和規則的文本;
三、根據本公約規定所頒發證書的足夠數量的樣本,以便分送各締約國政府,供其官員參考。
第四條 不可抗力情況
一、在出航時不受本公約規定約束的船舶,並不因天氣惡劣或任何其他不可抗力的原因偏離原定航線而受本公約規定的約束。
二、由於不可抗力或因船長負有搭載失事船舶人員或其他人員的義務而登上船的人員,在確定本公約的任何規定適用於該船時,都不應計算在內。
第五條 緊急情況下載運人員
一、為了避免對人命安全的威脅而撤離人員時,締約國政府可准許它的船舶載運多於本公約其他規定所允許的人數。
二、上述許可並不剝奪其他締約國政府根據本公約享有的對到達其港口的這種船舶的任何監督權。
三、給予此項許可的締約國政府,應將任何這種許可的通知連同當時情況的說明送交本組織秘書長。
第六條 以前的條約和公約
一、在締約國政府之間,本公約代替並廢除1960年6月17日在倫敦簽訂的《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
二、本公約締約國政府之間日前繼續有效的有關海上人命安全或其有關事項的所有其它條約、公約和協定,在其有效期間,對下列事項仍應繼續充分和完全有效:
(一)不適用本公約的船舶;
(二)適用本公約的船舶.但本公約未予明文規定的事項。
(三)至於上述條約、公約或協定與本公約的規定有抵觸時,應以本公約的規定為准。
四、本公約未予明文規定的一切事項,仍受締約國政府的法律管轄。
第七條 經協議訂立的特殊規則
所有或某些締約國政府之間,通過協議而按照本公約訂立特殊規則時,應將這種規則通知本組織秘書長,以便分發給所有締約國政府。
第八條 修正
一、本公約可按下列各款所述的任一程序進行修正。
二、海協組織內審議後的修正:
(一)締約國政府提議的任何修正案應提交給海協組織秘書長,隨後由其將該修正案在海協組織審議前至少6個月分發給海協組織所有會員和所有締約國政府。
(二)按上述所提議的和分發的任何修正案,應交付海協組織海上安全委員會審議。
(三)締約國政府不論是否是海協組織的會員,均有權參加海上安全委員會對修正案進行審議和通過的會議。
(四)修正案應在按照本款(三)項所規定的擴大的海上安全委員會(以下稱海上安全委員會擴大會議)上,經到會並投票的締約國政府的三分之二多數通過,但在表決時至少應有三分之一的締約國政府出席。
(五)經按照本款(四)項通過的修正案應由海協組織秘書長通知所有締約國政府,以供接受。
(六)1.對本公約條款或附則第一章的修正案,在其被三分之二的締約國政府接受之日,應認為已被接受;
2.對附則的修正案,除第一章外,在下列情況下,應認為已被接受:(1)從通知締約國政府供其接受之日起的兩年期限屆滿時;
(2)在海上安全委員會擴大會議上,由到會並投票的締約國政府的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時所確定的不短於一年的不同期限屆滿時。
但如果在上述期間內,三分之一以上的締約國政府或商船合計噸數不少於世界商船總噸數百分之五十的締約國政府,通知海協組織秘書長反對該修正案,那麼應認為該修正案未被接受。
(七)1.關於對公約條款或附則第一章的修正案,就那些業已接受該修正案的締約國政府而言,應在其被認為接受之日後經過6個月生效;就該修正案被認為接受之日以後接受的各個締約國政府而言,應在其被接受之日後經過6個月生效。
2.關於對附則的修正案,除第一章外,就所有締約國政府而言,應在其被認為接受之日後經過6個月生效,但按照本款(六)項2目的規定對該修正案表示過反對,並且未曾撤銷這種反對的締約國政府除外。然而,在該修正案生效日之前,任何締約國政府可通知海協組織秘書長,在該修正案生效之日算起不長於1年的期間內,或者在海上安全委員會擴大會議通過修正案時,經到會並投票的締約國政府的三分之二多數可能確定的更為長的期間內,免於實行該修正案。
三、會議修正
(一)應締約國政府的請求,並經至少有三分之一締約國政府的同意,海協組織應召開締約國政府會議,審議對本公約的修正案。
(二)經此種會議由到會並投票的締約國政府的三分之二多數通過的每一項修正案,應由海協組織秘書長通知所有締約國政府,以供接受。
(三)除會議另有決定外,該修正案分別根據本條二款(六)項和(七)項所規定的程序應認為已被接受和應予生效;但在這些條款中凡提到海上安全委員會擴大會議這一名稱時,應認為就是指締約國政府會議。
四、(一)業經接受一項已生效的附則修正案的締約國政府沒有義務將本公約在所簽發證書方面的利益給予經授權懸掛某一締約國政府國旗的船舶,這一政府系按本條二款(六)項2目的規定對該修正案表示過反對,並且未曾撤銷這種反對者;但這僅限於該修正案所涉及的與證書有關的事項。
(二)業經接受一項已生效的附則修正案的締約國政府應將本公約在所簽發證書方面的利益給予經授權懸掛某一締約國政府國旗的船舶,這一政府系按本條二款(七)項2目的規定,已通知海協組織秘書長,免於實行該修正案者。
五、除另有明文規定外,按本條規定對本公約所作的任何修正案,涉及到船舶結構者,應僅適用於在該修正案生效之日或以後安放龍骨或處於相應建造階段的船舶。
六、按照本條二款(七)項2目的規定對某項修正案的接受或反對的任何聲明,或任何通知,應以書面提交給海協組織秘書長,並由其將此種文件和收到日期通知所有締約國政府。
七、海協組織秘書長應將按照本條規定生效的任何修正案,連同每項這種修正案的生效日期,通知所有締約國政府。
第九條 簽字、批准、接受、核准和加入
一、本公約自1974年1l月1日起至1975年7月1日止在本組織總部開放簽字,以後仍可加入。各國政府可按下列方式參加本公約:
(一)簽字並對批准、接受或核准無保留;或
(二)簽字而有待批准、接受或核准,隨後再予批准、接受或核准;或
(三)加入。
二、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應向本組織秘書長交存一份相應的文件。
三、本組織秘書長應將任何簽字,或者關於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的任何文件的交存以及交存日期,通知本公約所有簽字國政府或加入本公約的各國政府。
第十條 生效
一、本公約應在至少有25個國家,其合計商船總噸位不少於世界商船總噸位的50%,按第九條規定參加本約之日後經過12個月生效。
二、在本公約生效日以後交存的關於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的任何文件,應自交存文件之日後經過3個月生效。
三、對本公約的修正案在其按第八條規定被認為接受之日以後交存的關於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的任何文件應適用於修正後的公約。
第十一條 退出
一、任何締約國政府,在本公約對該政府生效滿5年後,可隨時退出本公約。
二、退出本公約應向本組織秘書長交存一份退出文件,秘書長應將收到的退出本公約的任何文件和收到日期以及退出生效日期通知所有其他締約國政府。
三、退出本公約,應在本組織秘書長收到退出文件1年後,或在該文件中所載較此為長的期限屆滿後生效。
第十二條 保存和登記
一、本公約應由本組織秘書長保存,本組織秘書長應將本公約核證無誤的副本分發給本公約所有簽字國政府或加入本公約的各國政府。
二、本公約一經生效,本組織秘書長應按照《聯合國憲章》第102條的規定將本公約文本送交聯合國秘書長,以供登記和公布。
第十三條 文字
本公約正本一份用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寫成,各種文本具有同等效力。阿拉伯文、德文和義大利文的官方譯本應譯就,並與簽署的正本一起保存。
具名於下的經各自政府正式授權的代表特簽署本公約,以昭信守。
本公約於1974年11月1日訂於倫敦。
H. 再談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如何選擇適用問題
�0�2�0�2�0�2 一、特別法優於一般法原則的適用 《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如何選擇適用問題》文中表述的是特殊法優於普通法原則,可以規范表述為特別法優於一般法原則,這個是法律適用原則,屬於法理學的范疇。當兩部法律是不同位階的時候,適用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當兩部法律是同一位階的時候,適用特別法優於一般法。《河南安全生產條例》是地方性法規,制定機關是河南省人大常務委員會,而《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是部門規章,制定機關是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兩法位於同一法階,而且對同一事項規定不同,當然存在特別法和一般法的適用問題。《立法法》第八十三條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本條是關於同一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不一致時的適用規則的規定。當不同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不一致時,而且位於同一法階時,同樣存在特別法和一般法如何適用問題。例如合同法調整所有的民事合同關系,合同法的規定就是一般規定。除合同法對合同有規定外,海商法、鐵路法、航空法等法律分別對海上運輸合同、鐵路運輸合同、航空運輸合同作了規定。 二、《河南省安全生產條例》的罰款規定並沒有違反當時的上位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地方性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的答復:地方性法規規定行政處罰的幅度時,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行政處罰的幅度內提高下限或者降低上限,但不得突破行政處罰的幅度,降低下限或者提高上限。因此,《河南省安全生產條例》的罰款規定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行政處罰的幅度內提高了下限,並沒有違反當時的上位法。(劉玉敏)
I. 海上運輸所涉及到的我國法律法規..........急........!!!!!!!
1、涉及到涉外海上運輸的主要由海商法、海事訴訟程序法、以及漢堡規則、海牙規則、維斯比規則調整,不過上述三個規則僅具有參考作用。
2、國內內河運輸和國內海上運輸有交通部出的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調整。
3、當然還有司法解釋,不過旅客運輸我就不甚清楚了。
J. 國際海上運輸貨物保險制度
海洋運輸貨物保險條款
一、 責任范圍
本保險分為平安險、水漬險及一切險三種。被保險貨物遭受損失時,本保險按照保險單上訂明承保險別的條款規定,負賠償責任。
(一) 平安險
本保險負責賠償:
1、 被保險貨物在運輸途中由於惡劣氣候、雷電、海嘯、地震、洪水自然災害造成整批貨物的全部損失或推定全損。當被保險人要求賠付推定全損時,須將受損貨物及其權利委付給保險公司。被保險貨物用駁船運往或運離海輪的,每一駁船所裝的貨物可視作一個整批。推定全損是指被保險貨物的實際全損已經不可避免,或者恢復、修復受損貨物以及運送貨物到原訂目的地的費用超過該目的地的貨物價值。
2、 由於運輸工具遭受擱淺、觸礁、沉沒、互撞、與流冰或其他物體碰撞以及失火、爆炸意外事故造成貨物的全部或部分損失。
3、 在運輸工具已經發生擱淺、觸礁、沉沒、焚毀意外事故的情況下,貨物在此前後又在海上遭受惡劣氣候、雷電、海嘯等自然災害所造成的部分損失。
4、 在裝卸或轉運時由於一件或數件整件貨物落海造成的全部或部分損失。
5、 被保險人對遭受承保責任內危險的貨物採取搶救、防止或減少貨損的措施而支付的合理費用,但以不超過該批被救貨物的保險金額為限。
6、 運輸工具遭遇海難後,在避難港由於卸貨所引起的損失以及在中途港、避難港由於卸貨、存倉以及運送貨物所產生的特別費用。
7、 共同海損的犧牲、分攤和救助費用。
8、 運輸契約訂有「船舶互撞責任」條款,根據該條款規定應由貨方償還船方的損失。
(二) 水漬險
除包括上列平安險的各項責任外,本保險還負責被保險物由於惡劣氣候、雷電、海嘯、地震、洪水自然災害所造成的部分損失。
(三) 一切險
除包括上列平安險和水漬險的各項責任外,本保險還負責被保險貨物在運輸途中由於外來原因所致的全部或部分損失。
二、 除外責任
本保險對下列損失,不負賠償責任:
(一) 被保險人的故意行為或過失所造成的損失。
(二) 屬於發貨人責任所引起的損失。
(三) 在保險責任開始前,被保險貨物已存在的品質不良或數量短差所造成的損失。
(四) 被保險貨物的自然損耗、本質缺陷、特性以及市價跌落、運輸延遲所引起的損失或費用。
(五) 本公司海洋運輸貨物戰爭險條款和貨物運輸罷工險條款規定的責任范圍和除外責任。
三、 責任起訖
(一) 本保險負「倉至倉」責任,自被保險貨物運離保險單所載明的起運地倉庫或儲存處所開始運輸時生效,包括正常運輸過程中的海上、陸上、內河和駁船運輸在內,直至該項貨物到達保險單所載明目的地收貨人的最後倉庫或儲存處所或被保險人用作分配、分派或非正常運輸的其他儲存處所為止。如未抵達上述倉庫或儲存處所,則以被保險貨物在最後卸載港全部卸離海輪後滿六十天為止。如在上述六十天內被保險貨物需轉運到非保險單所載明的目的地時,則以該項貨物開始轉運時終止。
(二) 由於被保險人無法控制的運輸延遲、繞道、被迫卸貨、重行裝載、轉載或承運人運用運輸契約賦予的許可權所作的任何航海上的變更或終止運輸契約,致使被保險人貨物運到非保險單所載明目的地時,在被保險人及時將獲知的情況通知保險人,並在必要時加繳保險費的情況下,本保險仍繼續有效。保險責任按下列規定終止:
1、 被保險貨物如在非保險單所載明的目的地出售,保險責任至交貨時為止,但不論任何情況,均以被保險貨物在卸載港全部卸離海輪後滿六十天為止。
2、 被保險貨物如在上述六十天期限內繼續運往保險單所載原目的地或其他目的地時,保險責任仍按上述第(一)款的規定終止。
四、 被保險人的義務
被保險人應按照以下規定的應盡義務辦理有關事項,如因未履行規定的義務而影響保險人利益時,本公司對有關損失,有權拒絕賠償。
(一) 當被保險貨物運抵保險單所載明的目的港(地)以後,被保險人應及時提貨,當發現被保險貨物遭受任何損失,應即向保險單上所載明的檢驗、理賠代理人申請檢驗,如發現被保險貨物整件短少或有明顯殘損痕跡應即向承運人、受託人或有關當局(海關、港務當局等)索取貨損貨差證明。如果貨損貨差是由於承運人、受託人或其他有關方面的責任所造成,應以書面方式向他們提出索賠,必要時還須取得延長時效的認證。
(二) 對遭受承保責任內危險的貨物,被保險人和本公司都可迅速採取合理的搶救措施,防止或減少貨物的損失。被保險人採取此項措施,不應視為放棄委付的表示,本公司採取此項措施,也不得視為接受委付的表示。
(三) 如遇航程變更或發現保險單所載明的貨物、船名或航程有遺漏或錯誤時,被保險人應在獲悉後立即通知保險人並在必要時加繳保險費,本保險才繼續有效。
(四) 在向保險人索賠時,必須提供下列單證:
保險單正本、提單、發票、裝箱單、磅碼單、貨損貨差證明、檢驗報告及索賠清單。如涉及第三者責任,還須提供向責任方追償的有關函電及其他必要單證或文件。
(五) 在獲悉有關運輸契約中「船舶互撞責任」條款的實際責任後,應及時通知保險人。
五、 索賠期限
本保險索賠時效,從被保險貨物在最後卸載港全部卸離海輪後起算,最多不超過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