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居民相關的法律法規
Ⅰ 居民阻工,有何相關國家法律法規進行處理
第十九條 有下列擾亂公共秩序行為之一,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處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擾亂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秩序,致使工作、生產、營業、醫療、教學、科研不能正常進行,尚未造成嚴重損失的;
(二)擾亂車站、港口、碼頭、機場、商場、公園、展覽館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的;
(三)擾亂公共汽車、電車、火車、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
(四)非法攔截或者強登、扒乘機動車、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響交通工具正常行駛的;
(五)破壞依法進行的選舉秩序的。
聚眾實施前款行為的,對首要分子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Ⅱ 有關設立醫院與居民區安全距離的法律規定
《規劃法》對建設醫院距居民區的遠近沒有具體距離規定。
但應當本著加強城鄉規劃管理,協調城鄉空間布局,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及合理利用土地、方便群眾生活的原則進行規劃。人們最為關心的是醫院距居民區過近是否會對居民環境有所破壞。因此,應當進行環境評查。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第十一條規定: 專項規劃的編制機關對可能造成不良環境影響並直接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規劃,應當在該規劃草案報送審批前,舉行論證會、聽證會,或者採取其他形式,徵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對環境影響報告書草案的意見。
(2)與居民相關的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
國家根據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對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實行分類管理。建設單位應當按照下列規定組織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以下統稱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一)可能造成重大環境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對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全面評價;
(二)可能造成輕度環境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對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或者專項評價;
(三)對環境影響很小、不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應當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制定並公布。
(一)建設項目概況;
(二)建設項目周圍環境現狀;
(三)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估;
(四)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措施及其技術、經濟論證;
(五)建設項目對環境影響的經濟損益分析;
(六)對建設項目實施環境監測的建議;
(七)環境影響評價的結論。
環境影響報告表和環境影響登記表的內容和格式,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制定。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應當避免與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相重復。作為一項整體建設項目的規劃,按照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不進行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
已經進行了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包含具體建設項目的,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應當作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依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應當根據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審查意見予以簡化。
Ⅲ 現行的與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有關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前段時間我剛好整理了一些相關法規裝訂成冊,用於員工學習,發給你希望有幫助。
1、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62號)……………………………………(6)
2、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2號)……………………………………(2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6年4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三十七號公布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33)
4、國務院關於修改《物業管理條例》的決定
(國務院令第504號)…………………………………………………(46)
5、住宅室內裝飾裝修管理辦法
(建設部令第110號)…………………………………………………(54)
6、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管理辦法
(建設部、財政部令第165號)……………………………………………(59)
7、建設部關於印發《商品房住宅實行住宅質量保證書和住宅使用說明制度的規定》的通知
(建房(1998)102號)…………………………………………………(65)
8、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
(國務院第279號)………………………………………………………(67)
9、建設部關於《房屋建築工程質量保修辦法》
(建設部令第80號)………………………………………………………(74)
10、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於印發《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指導規則》的通知
(建房[2009]274號)……………………………………………………(76)
11、關於印發《物業承接查驗辦法》的通知
(建房[2010]165號)……………………………………………………(83)
1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法釋[2009]7號)………………………………………………………(87)
1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物業服務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法釋[2009]8號)………………………………………………………(90)
14、福建省物業管理條例
(2006年9月28日福建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
……………………………………………………………………………(92)
15、福建省物價局、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於印發《福建省物業服務收費管理辦法》的通知
(閩價服[2010]267號)…………………………………………………(104)
16、關於貫徹實施建設部、財政部《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
(閩建房[2008]18號)…………………………………………………(108)
17、關於印發《福建省商品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使用暫行辦法》的通知
(閩建房[2009]30號)…………………………………………………(110)
18、福建省建設廳關於印發《福建省城市住宅建設示範小區評選暫行辦法》的通知
(閩建房[2004]139號)…………………………………………………(114)
19、福建省建築裝修管理暫行辦法
(福建省人民政府令第97號)…………………………………………(121)
20、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福建省定價目錄的通知
(閩政[2015]31號)……………………………………………………(126)
21、福建省物價局關於放開部分服務價格等有關問題的通知
(閩價服[2015]282號)…………………………………………………(133)
22、XX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XX市物業管理實施細則》的通知
(XXXX)………………………………………………(134)
23、XX人民政府關於公布《XX市住宅前期物業服務標准及收費指導價》的通知
(XXXX)………………………………………………(154)
24、XX市物業管理區域劃分暫行規定
……………………………………………………………………………(190)
其他:
⑴、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⑵、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
⑶、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
⑷、福建省電梯安全管理辦法
⑸、建築滅火器配置設計規范
⑹、住宅建築規范2012新版
⑺、住宅室內防水工程技術規程
⑻、保安服務管理條例
⑼、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
⑽、電梯使用管理與維護保養規則
Ⅳ 居民遺失《居民戶口簿》有哪些相關的法律規定
補領居民身份證須知
一、居民遺失居民身份證應立即到常住戶口所在地派出所(或分局辦證中心)報失並設法尋找,從報失之日起3個月內仍未找到的,應申請補領新證。
二、補領居民身份證須具備的資料和手續:
(一)填寫《居民身份證報失登記表》;
(二)戶口簿;
(三)居民身份證標准相片2張;
(四)交納工本費20元;
(五)填寫《申(補、換)領居民身份證登記表》。
三、申請補領新證的,原證作廢。補領新證後找回原證的,應當將原證交給戶口登記機關。申請人辦理補領手續後2個月憑戶口簿、收款收據、補領居民身份證回執,到派出所(或分局辦證中心)領證。
在戶政管理方面,新規定簡化了身份證的辦理程序。新規定實施後,居民遺失《居民戶口簿》或《居民身份證》不需登報聲明,可直接憑本人《居民身份證》或《居民戶口簿》直接到原戶口所在地派出所報失,同時申請補發手續。
Ⅳ 居民委員會的相關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一號)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於1989年12月26日通過,現予公布,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楊尚昆1989年12月26日
第一條為了加強城市居民委員會的建設,由城市居民群眾依法辦理群眾自己的事情,促進城市基層社會主義民主和城市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對居民委員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居民委員會協助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開展工作。
第三條居民委員會的任務:
(一)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愛護公共財產,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二)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務的公益事業;
(三)調解民間糾紛;
(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
(五)協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做好與居民利益有關的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優撫救濟、青少年教育等項工作;
(六)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反映居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第四條居民委員會應當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活動,可以興辦有關的服務事業。居民委員會管理本居民委員會的財產,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侵犯居民委員會的財產所有權。
第五條多民族居住地區的居民委員會,應當教育居民互相幫助,互相尊重,加強民族團結。
第六條居民委員會根據居民居住狀況,按照便於居民自治的原則,一般在一百戶至七百戶的范圍內設立。居民委員會的設立、撤銷、規模調整,由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決定。
第七條居民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員共五至九人組成。多民族居住地區,居民委員會中應當有人數較少的民族的成員。
第八條居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本居住地區全體有選舉權的居民或者由每戶派代表選舉產生;根據居民意見,也可以由每個居民小組選舉代表二至三人選舉產生。居民委員會每屆任期三年,其成員可以連選連任。年滿十八周歲的本居住地區居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按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第九條居民會議由十八周歲以上的居民組成。居民會議可以由全體十八周歲以上居民或者每戶派代表參加,也可以由每個居民小組選舉代表二至三人參加。居民會議必須有全體十八周歲以上的居民、戶的代表或者居民小組選舉的代表的過半數出席,才能舉行。會議的決定,由出席人的過半數通過。
第十條居民委員會向居民會議負責並報告工作。居民會議由居民委員會召集和主持。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十八周歲以上的居民、五分之一以上的戶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小組提議,應當召集居民會議。涉及全體居民利益的重要問題,居民委員會必須提請居民會議討論決定。居民會議有權撤換和補選居民委員會成員。
第十一條居民委員會決定問題,採取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居民委員會進行工作,應當採取民主的方法,不得強迫命令。
第十二條居民委員會成員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辦事公道,熱心為居民服務。
第十三條居民委員會根據需要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成員可以兼任下屬的委員會的成員。居民較少的居民委員會可以不設下屬的委員會,由居民委員會的成員分工負責有關工作。
第十四條居民委員會可以分設若干居民小組,小組長由居民小組推選。
第十五條居民公約由居民會議討論制定,報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備案,由居民委員會監督執行。居民應當遵守居民會議的決議和居民公約。居民公約的內容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相抵觸。
第十六條居民委員會辦理本居住地區公益事業所需的費用,經居民會議討論決定,可以根據自願原則向居民籌集,也可以向本居住地區的受益單位籌集,但是必須經受益單位同意;收支帳目應當及時公布,接受居民監督。
第十七條居民委員會的工作經費和來源,居民委員會成員的生活補貼費的范圍、標准和來源,由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人民政府規定並撥付;經居民會議同意,可以從居民委員會的經濟收入中給予適當補助。居民委員會的辦公用房,由當地人民政府統籌解決。
第十八條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編入居民小組,居民委員會應當對他們進行監督和教育。
第十九條機關、團體、部隊、企業事業組織,不參加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但是應當支持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的工作。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討論同這些單位有關的問題,需要他們參加會議時,他們應當派代表參加,並且遵守居民委員會的有關決定和居民公約。
前款所列單位的職工及家屬、軍人及隨軍家屬,參加居住地區的居民委員會;其家屬聚居區可以單獨成立家屬委員會,承擔居民委員會的工作,在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和本單位的指導下進行工作。家屬委員會的工作經費和家屬委員會成員的生活補貼費、辦公用房,由所屬單位解決。
第二十條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有關部門,需要居民委員會或者它的下屬委員會協助進行的工作,應當經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同意並統一安排。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的有關部門,可以對居民委員會有關的下屬委員會進行業務指導。
第二十一條本法適用於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所在地設立的居民委員會。
第二十二條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本法制定實施辦法。
第二十三條本法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
1954年12月3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條例》同時廢止。
Ⅵ 我國關於適用港澳台居民來往內地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俗稱回鄉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出入境管理版局簽發,是權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及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來往中國內地所用的證件。
香港中國旅行社(港中旅)2019年2月11日宣布,為提高辦證服務效率,港中旅將於3月15日正式啟用新預約系統,對「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俗稱「回鄉證」)相關業務等辦證服務全面實行網上預約。
Ⅶ 社區工作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是什麼
1、關於社區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規和相關常識可以參看社區居委會工作實務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2、社區居委會工作實務:主要介紹社區建設的一些基本的實務和技能,所講內容有社區工作基本知識和社區主要工作實務。
3、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是為了加強城市居民委員會的建設,由城市居民群眾依法辦理群眾自己的事情,促進城市基層社會主義民主和城市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7)與居民相關的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社區工作者的知識結構至少應當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社區工作自身的理論體系和實務模式。社區工作作為社會工作主要方法之一具有一套獨特的工作原則、步驟和方法,社區工作者必須首先了解自己的工作的特殊和特點,掌握基本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巧。
第二,相關行為科學及社會科學的知識方法。在現代社會工作的專業化過程中,吸收了各種現代科學成果。
如果說,從事個案和小組工作更需要掌握一些社會心理學、精神醫學、文化人類學知識的話,社區工作則更需要政治學(如公共行政學)、社會學(如組織社會學)以及經濟學、教育學知識。
第三,社區背景知識。較全面、深入了解一般社區結構、服務事業及公共或私人機構的功能特點,並熟悉社區生活習俗,從而容易適應工作環境,建立積極的社會關系。
Ⅷ 關於社區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規和相關常識
關於社區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規和相關常識可以參看社區居委會工作實務和中華人民專共和屬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社區居委會工作實務:主要介紹社區建設的一些基本的實務和技能,所講內容有社區工作基本知識和社區主要工作實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是為了加強城市居民委員會的建設,由城市居民群眾依法辦理群眾自己的事情,促進城市基層社會主義民主和城市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根據憲法制定的一部法律,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1989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一號公布 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一共有23條內容。
Ⅸ 居民用水的法律法規
摘要 在中國,有關水資源保護的法律和法規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 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 》、《 城市地下水開發利用保護管理規定 》、《 城市供水條例 》、《 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規定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規定。
Ⅹ 誰知道關於居民大會、居民代表大會的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北京地區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憲法也有關於相關規定,不過不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