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規章標准之間的關系
A. 法律法規和法律、法規的關系
一、法律
法律是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頒布的規范性文件。在我國,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頒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則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還可以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法律的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
二、法規
法規包括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行政法規由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並由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地方性法規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由大會主席團或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行政法規的名稱一般稱「條例」,也可以稱「規定」、「辦法」等。行政法規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者作出補充規定的,由國務院解釋。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
三、規章
規章包括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國務院部門規章由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地方政府規章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地區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由本部門首長或者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簽署命令予以公布。規章的名稱一般稱「規定」、「辦法」,但不得稱「條例」。規章的解釋權屬於規章制定機關。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B. 法律法規與國家標准關系
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總稱。法規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我國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批准後施行。法規也具有法律效力。國家政權機關、政黨組織和其他社會政治集團為了實現自己所代表的階級、階層的利益與意志,以權威形式標准化地規定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應該達到的奮斗目標、遵循的行動原則、完成的明確任務、實行的工作方式、採取的一般步驟和具體措施。政策的實質是階級利益的觀念化、主體化、實踐化反映。標准:包含可以用來為某一范圍內的活動及其結果制定規則、導則或特性定義的技術規范或者其他精確准則,其目的是確保材料、產品、過程和服務能夠符合需要。
主要標準定義說明:
1、GB/T 20000.1-2002《標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 標准化和相關活動的通用詞彙》中對標準的定義是:為了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並由公認機構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2、國家標准GB/T 3935.1—83定義:「標準是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它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為基礎,經過有關方面協商一致,由主管機構批准,以特定的形式發布,作為共同遵守的准則和依據」。3、國家標准GB/T 3935.1-1996 《標准化和有關領域的通用術語 第一部分:基本術語》中對標準的定義是:為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活動或其結果規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導則或特性的文件。該文件經協商一致制定並經一個公認機構的批准。它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以促進最佳社會效益為目的。!!!!!!!!
C. 規章制度、法律法規、標准文件(如管理標准、技術標准、工作標准)各是如何定義的三者間的關系怎樣
這三個概念不是一來個源層次上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是法律上的概念,標准文件是管理上的概念.
其中法律法規是法律,規章制度是政策文件,法律法規制定有明確的法律程序,是很嚴格的,具有時效性穩定性程序性,不能隨便修改變更,規章制度呢,主要是行政機關為了加強管理而制定的政策性文件,嚴肅性弱於法律法規,當然分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
標准文件主要是為了為規范某行業內或某種工作而制定的統一標准,以便促進該行業的工作.
法律法規高於規章制度,規章制度高於標准文件.
D. 標准與法律法規同屬於().它們之間的關系主要
既不屬於法律也不屬於法規。僅僅是屬於一個工程標准而已
E. 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之間的關系
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之間的關系是:法律規則是採取一定的結構形式具體規定人們的法律權利、法律義務以及相應的法律後果的行為規范。法律原則是指在一定的法律體系中作為法律規則的指導思想、基礎或本源的、綜合的、穩定的原理和准則。
法律原則是法律制度、法律規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協調法律體系中規則之間的矛盾,彌補法律規則的不足和局限。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雖然同為法律規范,但它們在內容明確性、適用范圍、適用方式和作用上存在區別,是兩種不同的法律規范。
二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內容上,法律規則的規定是明確具體的,著眼於主體行為及各種情況的共性。而法律原則的要求比較籠統、模糊,法律原則並不直接告訴行為主體應當如何去實現或滿足對行為設定的一些概括性的要求或標准,故其在適用上,法官可以有較大的靈活性和裁量的空間。
(2)在適用方式上,法律規則是以「全有或全無的方式」應用於個案當中的,而法律原則的適用不是以「全有或全無的方式」應用於個案當中的,不同強度的原則,甚至沖突的原則都可能存在於一部法律之中並得到適用。
(3)在作用上,法律規則比法律原則強度大,沒有規則,法律制度就缺乏硬度。法律原則作為法律規則的本源和基礎,可以協調法律體系中規則之間的矛盾,彌補法律規則的不足與局限,甚至可以直接作為法官判決的法律依據。
(4)在來源上,法律規則在國家法上只能出自立法者之手,這在成文法國家中顯得尤為突出;而法律原則的來源剛較為廣泛。
(5)在適用范圍上:法律規則只適用於某一類行為,其無法具有普遍適用性;法律原則對人的行為及其條件有更大的覆蓋面和抽象性,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能貫穿於任何法律事實之中。因此,原則的適用范圍也寬於規則。
一條規則只能對一種類型的行為加以調整,而一條原則卻調整較為寬闊的領域,甚至涉及大部分社會關系的協調和指引。
(6)適用條件上:法律規則與法律原則相比具有優先適用性,法律規則在針對具體案例時可以具體有針對性的應用,切實做到一對一的針對性適用;法律原則只有在以下方面方可適用:在窮盡法律規則時除非為了實現個案正義否則不得舍棄法律規則而直接適用法律原則,沒有更強理由不得徑行適用法律原則。
(7)從表現形式上看;任何法律規則均由假定(條件)、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三個部分構成,而法律原則一般情況下無固定的表現構成形式。
(8)從功能上看:法律規則的基本功能在於對人們行為提供確定的、可預測的導向;法律原則是法律規范的基礎或在法律中較為穩定的原理和准則。它不預先設定任何確定而具體的事實狀態,也沒有規定具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5)法律規章標准之間的關系擴展閱讀:
法律原則在法律制定和司法實踐中的作用:
由於社會形式復雜多變、發展進步日益迅猛,立法技術不斷提高,法律原則在法典中的數量和地位逐步上升,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的作用也越發顯著。其主要職能在於顧及具體案件,使法律適用更加靈活,更加適應社會發展,從而使法律能與時俱進,並進一步實現其規范功能。
(1)在法律製作方面
1、法律原則直接決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質、內容和價值取向。
法律原則承載著法律的價值,是法律精神最集中的體現,構成了整個法律制度的理論基礎。它不預先設定任何確定而具體的事實狀態,也沒有規定具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它所覆蓋的事實狀態遠廣於具體的法律規則,一條規則只能對一種類型的行為加以調整,而一條原則卻調整較為寬闊的領域,甚至涉及大部分社會關系的協調和指引。因此,它是法律制度內部和諧統一的重要保證,更對法治改革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2.法律原則對法律解釋具有指導作用。
首先,法律原則是探尋立法者意志從而作出文意解釋的突破口。正是法律原則代表著法律的精神,才為其他法律要素的解釋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方向。綜合考慮法律原則,更有利於立法者正確全面認識法律的目的,從而作出合理的解釋。
其次,法律原則為法官進行創造性和能動性的法律解釋活動創造了依據。在司法審判中適用具體法律規則時,需要法官准確把握法律原則的基本精神,將其作為法律解釋的准則,以明確具體法律規則的確切含義,保證法律秩序價值的統一性和貫徹性,從而實現法律的客觀目的。
(二)在法律實施方面
1、指導法律推理
法律規則是法律推理的基本前提,但規則的技術性和僵硬性導致其在適用過程中有時必然明顯地嚴重違反法治,因此需要適當適用法律原則指導法律推理。
但是,為了避免用道德代替法律,適用法律原則必須經過一定的特別的理性對話程序,對法律原則的內容進行認真識別。所以,在這個識別機制未能建立之前,應該盡量避免直接適用法律原則。
2、補充法律漏洞,強化法律的調控能力
法律原則作為基礎性、本源性的規范,不直接適用當是常態,而適用則意味著法律出現了漏洞。劉巧靈女士在《法律原則適用初探》中提到:「法律原則內在結構上具有解釋法律、反映社會主流道德和價值觀念的功能「。
」法律原則是司法者用以救濟、補充法律漏洞的基本機制。這不僅在奉行成文法典的大陸法系國家如此,即使在實行判例法的英美法系國家也是如此。甚至在司法的歷史上,英美法系國家更注重利用法律原則來補充法律漏洞」。
龐凌在《法律原則的識別和適用》也指出:「補充法律漏洞,有很多方法,在有關法律漏洞補救方式中極其重要的一種就是依照由法律的精神演繹出來的一般法律原則進行彌補」。可見,法律原則是彌補法律漏洞或法律缺陷的重要手段。
3、合理的限定了自由裁量權及其范圍
法律原則的運用在一定意義上認可和規范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而這種自由裁量權的行使范圍不僅僅包括是非對錯等確定的方面,還應該包括裁判依據的選擇。「這個選擇的范圍不應僅僅限於明確的、已知的法律規則或法律條文,在某種程度上還應當包括法律原則的理解與使用」。
適用法律原則的過程也就是引入價值判斷的過程,由於法律原則本身具有社會普遍認可度(即其自身與社會道德主流觀念、社會共識的普遍聯系程度較密切),加之司法裁判有特定的法律評價標准及許多自發的基準,來具體化社會倫理而不是簡單地採用最高倫理准則或某個人、某個群體的情感為標准。
因此,法官在進行價值判斷時必然會受到這種支配性解釋的約束,從而依據客觀標准,適用存在社會上可以探知的客觀倫理秩序、價值、規范及公平正義的原則。否則,將會招致社會的否定性的評價。
F. 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的效力關系
怎麼都回答是《立法法》第八十二條,錯了吧
應為:第九十一條 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若有沖突:第九十五條 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
(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第二條已經明確給出解釋了
G. 法律三要素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一個經濟法律關系必須首先參加者(主體);參加者根據經濟法律、法規,確定彼此享受哪些權利,承擔哪些義務,此即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參加者通過設定權利義務所要獲得的財物,所要實現的行為,即為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經濟法律關系三要素是構成經濟法律關系最基本、最必需的要素.三者緊密連,缺一不可.
主體是經濟法律關系形成的啟動者;是經濟法律關系的構成者;是經濟權利、義務的承受者;也是經濟法律關系客體中的財物的所有者或經營者,以及行為的實施者.它是構成經濟法律關系的第一要素,沒有主體就沒有經濟法律關系,有些主體的特殊性還常常決定著經濟法律關系的性質.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是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內容,是確定主體之間關系的性質和量度的,是聯系主體之間以及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紐帶.
它們實質上就是經濟法律關系本身,當然更不可缺少.經濟法律關系客體是經濟法主體通過經濟法律關系所追求的經濟目標和經濟利益.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也只有通過客體才能得到落實和體現.沒有客體的經濟法律關系是毫無目的、毫無意義的.所以客體也是經濟法律關系必不可少的要素.經濟法的一些部門法就是依客體劃分而建立起來的.
拓展資料:
法律關系由三要素構成,即法律關系的主體、法律關系的客體和法律關系的內容。
法律關系是法律在調整人們行為的過程中形成的特殊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或者說,法律關系是指被法律規范所調整的權利與義務關系。法律關系是以法律為前提而產生的社會關系,沒有法律的規定,就不可能形成相應的法律關系。法律關系是以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的社會關系,當法律關系受到破壞時,國家會動用強制力進行矯正或恢復。
H. 請問法律專業人士:國務院發布的條例和各部委發布的規定之間是什麼關系
屬於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九十一條規定: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8)法律規章標准之間的關系擴展閱讀:
立法的相關要求規定:
1、行政法規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或者國務院法制機構具體負責起草,重要行政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組織起草。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公眾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2、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根據國家總體工作部署擬訂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報國務院審批。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中的法律項目應當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相銜接。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及時跟蹤了解國務院各部門落實立法計劃的情況,加強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
I. 法律法規中每條和每一條規定有什麼關系
法律法規中法條與法條之間的關系存在平行、互衡、關聯、遞進的關系。
J. 法律,法規,規程,規范它們之間有什麼共同點與不同
1.法律。這里的法律專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即狹義的法律,其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法律分為基本法律和非基本法律兩類。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帶有普遍性的社會關系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統稱,如刑法、民法、訴訟法以及有關國家機構的組織法等法律。非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某種具體社會關系或其中某一方面內容的規范性文件的統稱。其調整范圍較基本法律小,內容較具體,如商標法、文物保護法等。
2.行政法規。它是指作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國務院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
3.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其法定的許可權內制定的規范性文件。這里所指的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地方性法規只在本轄區內有效。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條例是一種綜合性法規,內容比較廣泛。單行條例是有關某一方面事務的規范性文件。
4.規程,簡單說就是「規則+流程」。主要是指生產生活中的固定的操作原則和流程,所謂流程即為實現特定目標而採取的一系列前後相繼的行動組合,也即多個活動組成的工作程序。規則則是工作的要求、規定、標准和制度等。因此規程可以定義為:將工作程序貫穿一定的標准、要求和規定。
5,規范是指群體所確立的行為標准。它們可以由組織正式規定,也可以是非正式形成。物流企業組織為了做到別具特色,需要規范自己的行為,影響組織的決策與行動。
綜上所訴,1.法律法規是中國法律的淵源,2.規范是一切具有組織、指導、約束的規定的總稱,包括法律、法規、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