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二輪土地承包政策法規
A. 農村土地第二輪承包的政策有哪些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及時提出:「為了穩定土地承包關系,鼓勵農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生產率,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後,再延長30年不變」。此後,全國各地農村陸續開展了延長土地承包期的工作,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第二輪土地承包」。 截至1999年底,全國已有94%左右的村組開展了第二輪土地承包工作,絕大多數地方已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和承包合同簽發到戶。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於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通知》中,重申了黨中央關於「集體土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度,是一項長期不變的政策」和「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不變」的基本政策,並對第二輪土地承包的具體政策作了明確規定:第二輪土地承包從1997年開始,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不變。《農村土地承包法》進一步明確規定,耕地的承包期為30年。中央提出「在第一輪承包到期的地方,都要無條件地延長30年不變。」第一輪承包是指實行家庭聯產承包時算起,大部分地方第一輪承包時間為1980年,再延長30年,統一確定起始時間在1997年,這就是第二輪承包。 因此,新二輪土地承包期統一確定至2027年12月31日止。
主要包括:
1、在第一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不變,營造林地和「四荒」地治理等開發性生產的承包期可以更長。
2、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是在第一輪土地承包的基礎上進行的。開展延長土地承包期工作,要使絕大多數農戶原有的承包土地繼續保持穩定,不能將原來的承包地打亂重新發包,更不能隨意打破原生產隊土地所有權的界限,在全村范圍內平均承包。
3、已經做了延長土地承包期工作的地方,承包期限不足30年的,要延長到30年。
4、土地承包「大穩定、小調整」的前提是穩定。「小調整」應堅持以下幾條原則:小調整隻限於人地矛盾突出的個別農戶,不能對所有農戶進行普遍調整;不得利用小調整提高承包費,增加農民負擔。絕不能用行政命令的辦法硬性規定在全村范圍內幾年重新調整一次承包地。
總之農村土地第二輪承包政策,無疑可以幫助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的發展。
B. 第二輪土地承包時中央的有關政策規定是什麼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 關於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通知
認真做好延長土地承包期的工作。在第一輪土地承包即將到期之前,中央就明確宣布,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不變,營造林地和「四荒」地治理等開發性生產的承包期可以更長,並對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制度作出了具體的規定。各地區一定要按照中央的政策規定執行。在具體工作中,必須明確以下幾點:
(一)在第一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指的是家庭土地承包經營的期限。集體土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度,是一項長期不變的政策。
(二)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是在第一輪土地承包的基礎上進行的。開展延長土地承包期工作,要使絕大多數農戶原有的承包土地繼續保持穩定。不能將原來的承包地打亂重新發包,更不能隨意打破原生產隊土地所有權的界限,在全村范圍內平均承包。已經做了延長土地承包期工作的地方,承包期限不足30年的,要延長到30年。
(三)承包土地「大穩定、小調整」的前提是穩定。「大穩定、小調整」是指在堅持上述第二條原則的前提下,根據實際需要,在個別農戶之間小范圍適當調整。做好「小調整」工作還應堅持以下幾條原則:
一是「小調整」只限於人地矛盾突出的個別農戶,不能對所有農戶進行普遍調整;
二是不得利用「小調整」提高承包費,增加農民負擔;
三是「小調整」的方案要經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三分之二以上成員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市、區)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審批;四是絕對不能用行政命令的辦法硬性規定在全村范圍內幾年重新調整一次承包地。
(四)延長土地承包期後,鄉(鎮)人民政府農業承包合同主管部門要及時向農戶頒發由縣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一印製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
C. 誰知道98年二輪土地承包法規文件
摘要 二輪土地承包政策是,根據國務院《關於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及時提出:為了穩定土地承包關系,鼓勵農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生產率,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後,再延長30年不變。此後,全國各地農村陸續開展了延長土地承包期的工作,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第二輪土地承包
D. 中華人民共和國98年土地承包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 (2002年8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2002年8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七十三號公布,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E. 98年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內容是
199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通知》
,有問題問我,免費的
F. 黑龍江省雞西市虎林市1998年二輪承包地政策
摘要 98年農村土地承包政策
G. 土地確權對98年前的有規定嗎
有,具體歷史沿革如下:
《土地法大綱》(中國共產黨全國土地會議一九四七年九月十三日通過)第十一條規定,分配給人民的土地,由政府發給土地所有證,並承認其自由經營、買賣及在特定條件下出租的權利。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約及債約,一律繳銷。這一階段頒發了《土地房產所有權證》。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年9月29日14點15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第二十七條土地改革為發展生產力和國家工業化的必要條件。凡已實行土地改革的地區,必須保護農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權。凡尚未實行土地改革的地區,必須發動農民群眾,建立農民團體,經過清除土匪惡霸、減租減息和分配土地等項步驟,實現耕者有其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一九五○年六月二十八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並公布施行)第三十條規定,土地改革完成後,由人民政府發給土地所有證,並承認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經營、買賣及出租其土地的權利。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約,一律作廢。
《城市郊區土地改革條例》(一九五○年十一月十日政務院第五十八次政務會議通過,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布)第九條規定,城市郊區所有沒收和徵收得來的農業土地,一律歸國家所有,由市人民政府管理,連同國家在郊區所有的其他可分的農業土地,交由鄉農民協會按照土地改革法第十一條及十二條規定的原則,統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耕種使用。
1950年12月11日內務部下達了《關於填發土地房產所有證的指示》。該階段頒發《土地房產所有權證》
《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1955年11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第十七條規定,社員的土地必須交給農業生產合作社統一使用,因為農業生產合作社組成的基本條件,就是把社員分散經營的土地聯合起來,加以合理的和有計劃的經營。
《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1956年6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1956年6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公布)第十三條規定,入社的農民必須把私有的土地和耕畜、大型農具等主要生產資料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
《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中共中央於1962年9月27日頒布)二十一規定,生產隊范圍內的土地,都歸生產隊所有。生產隊所有的土地,包括社員的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等等,一律不準出租和買賣。截止該階段農村土地基本實現了集體所有制,任何單位、個人都不具有土地所有權。
《憲法》(1982 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並頒布實施)第十條規定,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41號,於1987年實施)第六條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集體所有。土地管理法的出台標志著我國土地管理制度更為成熟嚴格。
《國土資源部關於修改土地證書的通知》(國土資發〔1998〕118號)第一條規定,修改後的新版土地證書自1999年1月1日起正式啟用。證書按照我部規定的統一格式,由我部統一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