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人可以不承擔法律責任
㈠ 什麼叫不完全行為能力人
根據我國民法總則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年齡八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辯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是指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和完全不能辯論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刑事和行政法上,限制行為能力人的年齡起點為14周歲,具體略。
㈡ 在日常生活中,法不責眾是真的嗎有什麼法律依據
「法不責眾」並不是一個正式的法律術語,它的真實含義也並不是人們通常的理解,即如果很多人都做了違法的事情纖鬧,那麼這個事情就不會被追究高豎族法律責任了。實際上,「法不責眾」的意思是說,法律適用於所有人,沒有任何人因為種族、性別、地域、行業等原因而豁免法律責任,法律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應該遵守。
法律的基本精神是平等、公正、合理、規范,對任何人都有追究責任的能力和義務。如果有很多人違法,法律部門不會因此對他們採取特別的對待,而是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對其進行懲罰,以維護法律的權威性和公正性。
所以,法律上並沒有「法不責眾」的說法,也沒有任何法律明文規定如果很多人共同違法,就不會被追究法律責任。相反,法律規定的是每個人都必須遵守法律,不得違反法戚弊律規定,否則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㈢ 不承擔民事責任的四種情形
不承擔民事責任的四種情形:
1、在自然人或其監護人同意的范圍內合理實施的行為,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2、合理處理自然人自行公開或者其他已經合法公開的信息,但自然人明確拒絕或者處理信息侵害其重大利益的除外;
3、為維護公共利益或自然人合法權益,合理實施其他行為;
4、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根據規定,因正當防衛或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損害的,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緊急避險人如果是受益人,危險又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應承擔適當的責任。否則,由引起險情的人承擔責任,或由其他受益人分擔責任。
民事責任的構成條件:
1、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因一定的行為或事件使民事主體的權利遭受某種不利的影響。權利主體只有在受損害的情況下才能夠請求法律上的救濟;
2、行為的違法性,法律禁止性或命令性規定的違反。除了法律有特別規定之外,行為人只應對自己的違法行為承擔法律責任;
3、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作為構成民事責任要件的因果關系指行為人的行為及其物件與損害事實之間所存在的前因後果的必然聯系;
4、行為人的過錯。行為人的過錯是行為人在實施違法行為時所具備的心理狀態,是構成民事責任的主觀要件。
綜上所述,不承擔民事責任的四種情形,在自然人或其監護人同意的范圍內合理實施的行為,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合理處理自然人自行公開或者其他已經合法公開的信息,但自然人明確拒絕或者處理信息侵害其重大利益的除外。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六條
處理個人信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一)在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的范圍內合理實施的行為;
(二)合理處理該自然人自行公開的或者其他已經合法公開的信息,但是該自然人明確拒絕或者處理該信息侵害其重大利益的除外;
(三)為維護公共利益或者該自然人合法權益,合理實施的其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