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嶺的法規
1. 法律規定歸集體所有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是指哪些
《憲法》第九條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除外。
2. 執行債務人山林的法律依據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的規定,在不改變承包土地的農業用途,流轉期限不超過承包期的剩餘期限內,不損害利害關系人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的前提下,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它符合有關法律和法規規定的方式流轉獲得合法收益,近似於自己擁有合法所有權的其它財產,在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下,行使處分權。如債務人在沒有其它條件清償債務時,自願與債權人協商達成協議,將全部或部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以還債的方式流轉於債權人,既不損害集體利益和其他利害關系的合法權益,又解決了自身的債務關系,也是一種收益,無不當之處,應予支持和提倡。而且認為在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又沒有其它財產可供執行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可將其承包經營的土地作為被執行人的財產,強制執行給債權人經營,或者強制流轉予第三人,以市場流轉價格計算承包費抵償所欠債務。
另一種觀點認為,土地非個人所有,不同於公民擁有的其它財產,承包人對土地不享有所有權,按照國家政策及法律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享有使用、經營、收益的權利。是用益物權。禁止承包人以承包經營的土地抵償債務。包括當事人自願和法院依法執行。該觀點的法律依據是有三。(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五條「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將承包地收回抵頂欠款」。(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十八條,「人民法院對承包方用以取得承包經營權的土地等抵償債務的,應當認定其行為無效」。(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十五條「承包方以其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抵押或者抵償債務的,應當認定無效。對因此造成的損失,當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上述兩種觀點分別有其各自的理由和法律依據。不能機械看待和簡單隨從
法律 咨詢參考 網址:http://tieba..com/f?kw=%C2%C9%CA%A6&fr=index 貼吧。
3. 山林承包的法律法規
原則上,應當經村民會議討論決定。
一、《村委會組織法》第十九條
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項,村民委員會必須提請村民會議討論決定,方可辦理:
(一)鄉統籌的收繳方法,村提留的收繳及使用;
(二)本村享受誤工補貼的人數及補貼標准;
(三)從村集體經濟所得收益的使用;
(四)村辦學校、村建道路等村公益事業的經費籌集方案;
(五)村集體經濟項目的立項、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業的建設承包方案;
(六)村民的承包經營方案;
(七)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八)村民會議認為應當由村民會議討論決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項。
二、《農村土地承包法》
第四十五條 以其他方式承包農村土地的,應當簽訂承包合同。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承包期限等,由雙方協商確定。以招標、拍賣方式承包的,承包費通過公開競標、競價確定;以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的,承包費由雙方議定。
第四十六條 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可以直接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實行承包經營,也可以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折股份給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後,再實行承包經營或者股份合作經營。
承包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的,應當遵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
第四十七條 以其他方式承包農村土地,在同等條件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優先承包權。
第四十八條 發包方將農村土地發包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應當事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
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的,應當對承包方的資信情況和經營能力進行審查後,再簽訂承包合同。
第四十九條 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農村土地,經依法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或者林權證等證書的,其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採取轉讓、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轉。
第五十條 土地承包經營權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取得的,該承包人死亡,其應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繼承法的規定繼承;在承包期內,其繼承人可以繼續承包。
4. 林權法律法規
林權的法律法規有《憲法》、《森林法》、《土地改革法》、《森林法實施條版例》權、《土地管理法》。
5. 關於山林承包的法律問題
有點難度,抄畢竟山林承襲包的詳細司法解釋和法律法規不是很細;
林木屬於不動產范圍,珍貴葯材是與山地不動產尚未分離的出產物,根據物權法第124-134條中,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生效是自雙方簽字或者蓋章時成立生效,即雙方簽字蓋章後,發包人已經將山地和山地出產物都已移交給承包人,即在承包期內,山上所產之物的收益均歸承包的商人所有。這是推理,沒有法律詳細解釋
6. 法律可以規定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屬於集體所有是否正確
法律來可以規定森林和山嶺,草自原,荒地,灘塗屬於集體所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條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
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除外。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自然資源。
(6)山嶺的法規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一條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
第十二條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國家保護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國家的和集體的財產。
第十三條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 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 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
7. 法律可以規定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屬於集體所有對嗎
法律當然可以這么規定。但是現行法規定,這些東西歸國家,另外規定屬集體的,那就是集體的。
第九條 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除外
8. 法律規定為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有哪些
相信村與村都劃定了界限,界限以內沒有規定是國有的就全部是集體所有
9. 山糾方面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1991年7月11日起至今,山林權屬糾紛案件作為行政案件來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第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最高人民法院(行)發(1991)19號文件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1991年6月11日通過,1991年7月11日起試行)第一條規定:「『具體行政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或個人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行使行政職權,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特定的具體事項作出的有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的單方行為」。第七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組織對人民政府或者其主管部門有關土地、礦產、森林等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歸屬的處理決定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作為行政案件受理」②。從此明確了人民政府處理山林權屬糾紛屬於具體行政行為,人民法院審理山林權屬糾紛案件作為行政案件來審理。《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組織可以先向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由於當時沒有法律法規規定,必須經過行政復議,人民法院才能受理山林權屬糾紛案件。因此,當事人對人民政府的山林權屬糾紛行政處理決定不服的,可選擇先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再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訴訟。行政復議不是行政訴訟的必經程序。
199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以下簡稱《行政復議法》)頒布實施。該法第三十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已經依法取得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從此,山林權屬糾紛案件處理,在程序上適用《森林法》第十七條第一款第二款、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條第七條、《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行政復議法》第三十條第一款及其相關的法律規定,山林權屬糾紛案件的處理,行政復議成為行政訴訟的必經程序。目前,山林權屬糾紛案件的處理程序為: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行政訴訟(一審,二審)。
10. 侵犯山林權,觸犯山林法的哪條1規定其內容是什麼
沒有山林法,只有森林法,你所說的侵犯山林權太籠統,無具體行為無法具體適用哪條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