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診規章制度
① 醫生誤診需要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您好,
(一)何種情形下的誤診才應承擔法律責任?
客觀上講,基於病理的高度復雜性,醫院的誤診是正常現象,如果凡是誤診造成人身損害或精神損害,就讓醫院無條件承擔賠償責任,即醫療風險完全讓醫院承擔,顯然是不合理的。誤診是否應當承擔責任呢?不能簡單作出是或否的回答,應當按照是否具備侵權民事責任構成要件判定。
1 、誤診是否存在過錯(過失)是醫院承擔法律責任的必要前提。
按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件49條規定,不屬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然而,不屬醫療事故不一定不存在醫療過錯,民法通則106條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據民法通則的過錯責任原則,只有因過錯(過失)所導致的誤診才能產生相應的法律責任。
行為人對其行為的結果應當預見到但未預見到,或者雖然預見到而輕信其不會發生,以致造成損害結果的叫過失。衡量行為人是否有過失,應以行為是否「應注意」、「能注意」而「未注意」為依據,來判斷診斷行為是否規范,診斷醫生是否盡責。因為醫學是個很復雜的學問,不但個體差異大,而且疾病發展也復雜,難免出現意外,關鍵是看醫生能否盡職盡責,即醫療過錯主要體現在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應當防範沒有防範,這是一個基本衡量原則。
2、審判中,衡量醫院是否存在過錯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
(1)是否具備准確診斷的條件,如病人是否能清楚、完整地陳述病情,診斷所依據的其他客觀性資料是否完備,特別是各種檢查報告是否及時產生,病情是否穩定等。
(2)是考察具體的診斷、治療過程。考察醫療機構在診斷前問診是否全面,有無進行必要的輔助檢查;在初步診斷後對病情變化是否密切觀察,有無根據病情的發展、症狀的表現和變化來修正自己的診斷;是不是存在過分自信的情況,對疑難、不典型的病狀,不經會診、討論就盲目下結論。總體而言,就是以客觀標准考察醫生診斷時的心理狀態,考察其有無盡到謹慎的注意義務。
(3)是醫院的等級及所處的地域間發展不平衡,醫療水平和條件差參不齊。對於診斷的輔助手段也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因此對疑難雜症的診斷難度增加,往往級別越高的醫院因其整體的設施及技術力量等因素,醫療水平就越高,因而診斷能力就越強。
總言之,判斷醫療機構是否存在過錯,關鍵就是審查醫患雙方就醫院履行義務「當」與「不當」。如果醫院履行義務「不當」,即有過錯,就應承擔民事法律責任。
行為人對其行為的結果應當預見到但未預見到,或者雖然預見到而輕信其不會發生,以致造成損害結果的叫過失。衡量行為人是否有過失,應以行為是否「應注意」、「能注意」而「未注意」為依據,來判斷診斷行為是否規范,診斷醫生是否盡責。因為醫學是個很復雜的學問,不但個體差異大,而且疾病發展也復雜,難免出現意外,關鍵是看醫生能否盡職盡責,即醫療過錯主要體現在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應當防範沒有防範,這是一個基本衡量原則。
2、審判中,衡量醫院是否存在過錯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
(1)是否具備准確診斷的條件,如病人是否能清楚、完整地陳述病情,診斷所依據的其他客觀性資料是否完備,特別是各種檢查報告是否及時產生,病情是否穩定等。
(2)是考察具體的診斷、治療過程。考察醫療機構在診斷前問診是否全面,有無進行必要的輔助檢查;在初步診斷後對病情變化是否密切觀察,有無根據病情的發展、症狀的表現和變化來修正自己的診斷;是不是存在過分自信的情況,對疑難、不典型的病狀,不經會診、討論就盲目下結論。總體而言,就是以客觀標准考察醫生診斷時的心理狀態,考察其有無盡到謹慎的注意義務。
(3)是醫院的等級及所處的地域間發展不平衡,醫療水平和條件差參不齊。對於診斷的輔助手段也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因此對疑難雜症的診斷難度增加,往往級別越高的醫院因其整體的設施及技術力量等因素,醫療水平就越高,因而診斷能力就越強。
總言之,判斷醫療機構是否存在過錯,關鍵就是審查醫患雙方就醫院履行義務「當」與「不當」。如果醫院履行義務「不當」,即有過錯,就應承擔民事法律責任。
② 微信聊天指導孕婦失誤醫生的責任大嗎
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醫生誤診患者的,如果造成患者出現人身損害的,需要承擔民事賠償的責任,如果造成嚴重損害甚至死亡的,要承擔刑事責任。一般醫療過錯與醫療事故罪都表現為行為人在醫務工作中有違規和不負責任的表現,都給被害人造成了損害,都是過失行為。關鍵的區別就在於是否造成了就真人死亡或者嚴重損害了就診人的身體健康。如果沒有造成這樣的結果,就只能作為一般醫療事故處理,而不應認定為犯罪。醫療差錯,是指在診療護理工作中,醫務人員雖有違反規章制度、診療護理常規的失職行為或技術過失,但未給就診人造成死亡、殘廢、組織器官損傷導致功能障礙的不良後果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條醫務人員由於嚴重不負責任,造成就診人死亡或者嚴重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③ 醫療糾紛專業律師
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管理是醫院工作永恆的主題,也是目前醫院管理的重要工作。近年來醫療糾紛逐漸增多,並成為社會、媒體廣泛關注的熱點,處理醫療糾紛也成為醫院管理人員的棘手問題。而加強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管理是防範醫療糾紛的主要措施。
建立醫療質量監控機制(三級醫療質量管理控制網路)
1.個體質量控制
臨床醫護人員,包括醫技科室、葯劑人員多是在沒有外部監控條件下獨立操作、獨立決斷、獨立實施各種診療服務。因此,個體性自我控制就構成了醫療質量最基本的形式。其中,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學識、技能和經驗佔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個體質量控制一靠各級人員職責;二靠規章制度,工作程序,技術規程;三靠作風養成,靠扎扎實實的日常工作。
2.科室質量控制
從某種意義上說,科主任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決定了該學科的質量水平。科主任需要經常對各項醫療制度的執行情況、技術操作規程、診斷、治療情況、各個環節的服務進行分析、總結,對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隱患提出整改意見和防範措施。
3.院級及機關職能部門的醫療質量控制
醫院領導和機關職能部門在醫療質量管理中主要負責組織協調,並以不同形式參與醫療質量控制。一是通過日常業務活動進行質量檢查、組織協調;二是制訂醫院醫療質量監控工作計劃和工作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實施全院性的醫療質量檢查;監督醫院各科室和醫務人員執行醫療衛生法規、規章、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的情況;三是針對醫療工作中發現的醫療缺陷和問題進行跟蹤檢查分析,並制訂改進措施。而醫務科、護理部要經常深入科室檢查規章制度落實情況,了解危重病人搶救及一般患者治療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在現場協調解決,把醫療、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時消滅在萌芽狀態。
加強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管理的措施
1.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
技術操作規程、診療常規。嚴格執行規章制度,首先要提高全體醫務人員對規章制度在保證醫療質量和安全、
防範醫療糾紛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
認識,它既保護病人的利益,更保護醫務人員自身,是防範醫療糾紛的關鍵。其次,要經常學習、熟練掌握、應用各種規章制度、技術操作規程,規范科室和個人的醫療行為。
2.嚴格按照崗位、職稱履行職責,禁止跨學科、跨專業收治病人。《執行醫師法》
規定:「醫師在注冊的執業范圍內進行醫學診查,疾病調查、醫學處置„」醫師超出自己學科範圍的醫療活動是不允許的,這也是保證患者醫療安全的規定。在臨床實踐中,
誤診是難以避免的,一旦發現應及時請相應學科醫師會診、協助手術,使誤診得到糾正,如果自作主張,一錯再錯,造成事故,將承擔法律責任。
3.嚴格履行首診負責制和首問負責制。首診負責制是醫療管理的四項基本原則之一,
要求首診醫師必須把接診病人妥善處理完畢,特別是涉及多學科的疾患或復合創傷,
首診醫師應請相關學科會診,得出結論性意見,使病人有所歸屬,方能告一段落。首問負責制指患者向醫院任意工作人員詢問時,都要給予圓滿答復,自己不能回答的要替患者問詢,直至患者得到滿意答復。首問負責制不僅是提高醫院服務質量的需要,也是醫療安全管理的需要,特別是急症病人,可以及時得到指導性答復,以免延誤診治時機;反之,不負責任的答復會延誤診治,甚至造成惡劣後果,形成醫療糾紛。
4.嚴守病人隱私,尊重和維護病人的各種權利是醫師應盡的義務。為患者保守秘密也是臨床診斷、治療的需要,只有患者無顧慮地向醫師提供病史,醫師才能對疾病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為明確診斷、確定病因和有效治療提供保證。如果不能嚴守病人隱私,不僅不利於診治,嚴重者還會給患者帶來社會輿論的壓力、人際關系的變化和沉重的心理負擔,
④ 醫療事故處理辦法
誤診如果都算醫療事故,那麼就沒有治不好的病了。
比如說,某人得了很罕見的一個病,全世界就不到十個患者。他去求醫,找了無數的專家教授,個個誤診,那賠償起來,可不得了了。
樓主,千萬別沖動。醫療本來就有風險,醫生可能誤診,是人就會犯錯誤,可是如果不去找醫生,那就是等死。
如果醫生認真負責,可能診斷的正確性高一些,沒有誰可以一輩子不誤診。如果醫生明顯不負責,比如值班期間脫崗,您這才有機會告他產生了責任事故。如果人家認真負責的檢查、診斷、治療,結果方向搞錯了,真沒什麼好怪罪的。
⑤ 你是一名醫護人員 病人發生了病情變化 產生了醫療糾紛你應該怎麼做
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管理是醫院工作永恆的主題,也是目前醫院管理的重要工作。近年來醫療糾紛逐漸增多,並成為社會、媒體廣泛關注的熱點,處理醫療糾紛也成為醫院管理人員的棘手問題。而加強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管理是防範醫療糾紛的主要措施。
建立醫療質量監控機制(三級醫療質量管理控制網路)
1.個體質量控制
臨床醫護人員,包括醫技科室、葯劑人員多是在沒有外部監控條件下獨立操作、獨立決斷、獨立實施各種診療服務。因此,個體性自我控制就構成了醫療質量最基本的形式。其中,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學識、技能和經驗佔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個體質量控制一靠各級人員職責;二靠規章制度,工作程序,技術規程;三靠作風養成,靠扎扎實實的日常工作。
2.科室質量控制
從某種意義上說,科主任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決定了該學科的質量水平。科主任需要經常對各項醫療制度的執行情況、技術操作規程、診斷、治療情況、各個環節的服務進行分析、總結,對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隱患提出整改意見和防範措施。
3.院級及機關職能部門的醫療質量控制
醫院領導和機關職能部門在醫療質量管理中主要負責組織協調,並以不同形式參與醫療質量控制。一是通過日常業務活動進行質量檢查、組織協調;二是制訂醫院醫療質量監控工作計劃和工作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實施全院性的醫療質量檢查;監督醫院各科室和醫務人員執行醫療衛生法規、規章、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的情況;三是針對醫療工作中發現的醫療缺陷和問題進行跟蹤檢查分析,並制訂改進措施。而醫務科、護理部要經常深入科室檢查規章制度落實情況,了解危重病人搶救及一般患者治療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在現場協調解決,把醫療、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時消滅在萌芽狀態。
加強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管理的措施
1.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
技術操作規程、診療常規。嚴格執行規章制度,首先要提高全體醫務人員對規章制度在保證醫療質量和安全、
防範醫療糾紛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
認識,它既保護病人的利益,更保護醫務人員自身,是防範醫療糾紛的關鍵。其次,要經常學習、熟練掌握、應用各種規章制度、技術操作規程,規范科室和個人的醫療行為。
2.嚴格按照崗位、職稱履行職責,禁止跨學科、跨專業收治病人。《執行醫師法》
規定:「醫師在注冊的執業范圍內進行醫學診查,疾病調查、醫學處置?」醫師超出自己學科範圍的醫療活動是不允許的,這也是保證患者醫療安全的規定。在臨床實踐中,
誤診是難以避免的,一旦發現應及時請相應學科醫師會診、協助手術,使誤診得到糾正,如果自作主張,一錯再錯,造成事故,將承擔法律責任。
3.嚴格履行首診負責制和首問負責制。首診負責制是醫療管理的四項基本原則之一,
要求首診醫師必須把接診病人妥善處理完畢,特別是涉及多學科的疾患或復合創傷,
首診醫師應請相關學科會診,得出結論性意見,使病人有所歸屬,方能告一段落。首問負責制指患者向醫院任意工作人員詢問時,都要給予圓滿答復,自己不能回答的要替患者問詢,直至患者得到滿意答復。首問負責制不僅是提高醫院服務質量的需要,也是醫療安全管理的需要,特別是急症病人,可以及時得到指導性答復,以免延誤診治時機;反之,不負責任的答復會延誤診治,甚至造成惡劣後果,形成醫療糾紛。
4.嚴守病人隱私,尊重和維護病人的各種權利是醫師應盡的義務。為患者保守秘密也是臨床診斷、治療的需要,只有患者無顧慮地向醫師提供病史,醫師才能對疾病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為明確診斷、確定病因和有效治療提供保證。如果不能嚴守病人隱私,不僅不利於診治,嚴重者還會給患者帶來社會輿論的壓力、人際關系的變化和沉重的心理負擔,
引起糾紛。
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患者在醫療活動中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平等醫療權、知情同意權、隱私權、訴訟權、部分免責權。醫務人員應充分了解和維護患者的各種權利、義務,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5.充分履行告知義務,正確對待知情同意書的簽字意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32條規定:「醫療機構應當尊重患者對自己的病情、診斷、治療的知情權利。在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時,應當向患者做必要的解釋。因實施保護性醫療措施不宜向患者說明情況的,應當將有關情況通知患者家屬。」《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試行)》第25
條規定:「特殊檢查、特殊治療同意書是指在實施特殊檢查、特殊治療前,經治醫師向患者告知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相關情況,並由患者簽署同意檢查治療的醫學文書,內容包括特殊檢查、特殊治療項目名稱、目的、可能出現的並發症及風險,患者簽名、醫師簽名等。」目前常用的有住院病人授權委託書、住院病人離院責任書、手術同意書、麻醉同意書、輸血同意書、
特殊檢查治療申請同意書等。要求病員本人、家屬、主治醫師、科室主任、醫務科、分管院長逐級簽字、審批,病人本人因文化程度不能簽字者要求按指印,家屬簽字。 醫生向患者及家屬交待各種操作可能發生的危險及履行簽字手續,
一方面使患者理解臨床醫學的風險,另一方面醫生要針對這些風險,做好充分的防範措施和一旦發生意外的應急補救措施。而這一點有時在醫務人員中不能正確理解,以為只要患者、家屬簽字後就萬事大吉,就可以推卸責任和逃避風險,其實不然,即使履行了各種簽字手續,但醫務人員在操作過程中只要有失誤和過錯,沒有按操作常規、程序進行,出現並發症及不良後果,同樣不能免責。
臨床中還存在著同一疾病治療方法各異,或在學術上治療方案有爭議的情況,醫師在選擇時一定要講明利弊,充分徵求患者及家屬意見,尊重其選擇權。同時醫師必須尊重醫學科學理論,提出傾向性意見以供患者參考。
6.重視醫療文件的書寫和保管。醫療文件是醫護人員臨床思維的憑證,是診療過程中的原始記錄,有很強的書證作用;在醫療糾紛中,是進行技術鑒定、司法鑒定、分清責任的依據。一旦發生糾紛,醫療文件缺三丟四,勢必使當事人處在被動地位和承擔應有的責任。各種醫療文件應按照有關規定、法規書寫、保管,不得隨意變更、銷毀(病歷保存15年,
普通、急診兒科處方保存1年,醫療用毒性葯品、精神葯品及戒毒葯品處方保留2年,麻醉葯品處方保留3年,輸血資料保存10年)。在病歷修改時要更加慎重,應按時間順序在病程記錄中詳細描述,不得在病歷中塗改或插寫。書寫過程中出現錯字時,應當用雙線劃在錯字上,不得採用刮、粘、塗等方法掩蓋或去除原來的字跡。住院病歷各種記錄必須按要求及時、詳細記錄完成,特別是搶救記錄、會診記錄、手術記錄、麻醉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交接班記錄等。
7.滿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密切醫患關系。患者需要被關懷、被尊重,需要了解診斷、治療信息,同時他們還會有對今後家庭、工作等問題的種種顧慮。這些都需要醫務人員很好地了解,予以解決或滿足。首先,醫護人員在接診時,必須著裝整潔,熱情主動,使患者對醫護人員產生信任和依託感。在診治過程中要換位思維、設身處地地為患者提供溫馨、便利、安全、有效的服務。實踐證明,很多醫療糾紛的發生並非由於醫療技術,而是因為某種細節的服務不周,得不到患者及家屬的理解而致的。
⑥ 醫院的誤診有多可怕
心態會崩潰的。
寶寶在9個月大時候從床上摔下來,然後一抱就哭,懷疑是不是摔到哪裡了。連夜跑到省立醫院急診檢查。醫生讓我們做ct,開了單子,寫了拍攝部位,主要是腿部,結果出來後,他說沒有看到骨折。我們就帶孩子回家了,可是孩子還是一抱就哭。
然後我們又趕回醫院急診,這次說要不拍個全身特別是腦部ct吧。我猶豫了,這么小,畢竟還是有輻射的。但是權衡之下還是拍了。結果還是沒問題。我在想這怎麼可能,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哭吧。等到早上,掛了骨科專家。
那一個月是煎熬的一個月,我大概瘦了7-8斤,孩子小不懂,一個禮拜她的腿就不痛了(我猜的,因為抱她,挪動她,都不會痛苦的哭了),還對我們笑,玩玩具。
只不過一直綁著支架,兩個小腿就被那麼綁著(必須兩個一起綁),只能躺著,全天候24小時躺著。在該學習爬行和站立的時候只能躺著。導致我家寶寶一歲半才能獨立走路,才會爬。
⑦ 如何防範醫療糾紛
1、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改善服務態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醫務人員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是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首要前提,也是衡量一個醫務工作者的起碼標准,所以醫院應該教育醫務人員樹立愛崗敬業的精神和「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深入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優質服務活動,文明就醫。2、醫療機構應加強質量管理,堵塞漏洞,是預防醫療糾紛的有效措施。要提高醫療質量、對醫療安全有保障、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就要切實保障醫療質量,對影響醫療質量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地監控。3、提高病歷及各種醫療文書的書寫質量並加強管理。嚴格依據客觀情況如實記載患者的實際情況,補正病歷時依照法律規定進行標注,保存病歷時安全妥當,對待病歷嚴格負責。
⑧ 醫療糾紛問題,請專業達人回答
1、「4次CT影像均以數字報告和肺炎結論。中間病情加重」
本案是否屬於誤診和醫療事故要以醫療事故鑒定的結論為准。任何疾病都存在著自然轉歸的現象,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重病情。比如嬰兒感冒如果沒有得到妥善的照顧,會轉化為肺炎。如果剛去醫院時醫生診斷其為傷風感冒,就不算誤診。這里舉的是一個比較容易懂的例子,事實上,癌症作為人類尚未完全攻克的疾病,其診斷比感冒肺炎要復雜很多,有很多病理機制尚不清楚,不光是涉及科學知識更涉及醫生的個人經驗。「在其他醫院里有醫生看完CT說在第一次CT影像時即可判定出肺癌」,這也是個醫生個人經驗的問題,說明了誤診的可能,但到底是否誤診,不該由個別醫生的話為定論,而應以衛生行政部門下屬的鑒定中心的結論為最後依據。
2、「即使再次鑒定的結果是仍然不構成醫療事故,病人家屬仍然有權起訴索賠,因為醫院明顯存在醫療過錯。 」
這里我要更正一點,是否存在醫療過錯,仍然以是否誤診為前提。不能因為事情存在時間上的先後順序,更不能憑其他醫院幾個醫生的話,就認定其存在因果關系。
3、「如果經鑒定構成醫療事故:病人方可以索要的更多一些,區別也僅是如此。」
這里我也要更正一下,以「侵犯人身權」為由起訴時,往往比以「醫療事故」起訴獲得的賠償金要多,而不是少。因為醫療事故的精神損害撫慰金是:「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而侵權之訴的精神損害撫慰金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來計算的。生活費和收入是兩個不同概念,前者比後者數額小。
4、如果構成醫療事故:按醫療事故的相應級別索賠;如果不構成醫療事故:按《民法通則》中關於過錯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的侵權責任索賠。
這個也需要更正。簡單的來說,你雖然可以按照侵權起訴,但不會勝訴。法院判案也是要有根據的,法官不懂醫學,他是否認定誤診的最關鍵證據仍然是「鑒定結論」。只是說,當醫療事故成立時,你拿這份鑒定結論去醫院要求賠償時,獲得補償金少,而拿同份鑒定結論去法院要求賠償時,獲得的賠償金多。
5、你該怎麼辦?
繼續鑒定。只有鑒定報告認定醫院有過錯,哪怕是部分過錯也行,也能獲得部分賠償。如果鑒定結論顯示醫院沒有過錯,你就算拿這份報告去法院,法官最後仍然是和稀泥的給予象徵性補償罷了。
學界普遍認為,基於病理的高度復雜性,醫院的誤診是正常現象,如果凡是誤診造成人身損害或精神損害,就讓醫院無條件承擔賠償責任,將醫療風險完全讓醫院承擔,勢必違背了法的基本價值。並非所有的誤診都需承擔法律責任,只有醫院存在過失,即嚴重不負責任,超出了人們的期待可能性,違背了作為醫生應有的注意義務,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誤診情形下,才有追究責任的必要。
我的答案可能讓你產生了心理落差。律師有可能為了賺取代理費而忽悠你去起訴什麼的,你只有在了解事情的真相的前提下,才不會賠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