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政府規章評估暫行規定
A. 合肥市政府合政秘2012 207號文件
你好,目前網上能查到的只有202號文件
B. 合肥市政府是否有文件規定高層住宅下面的門面房不允許經營茶座和棋牌
這個是肯定不可以的,除非有業委會出具的同意證明文件,但法律也沒有禁止
C. 合肥市城市地下管線管理辦法的合肥市人民政府令第154號
市長 吳存榮
二○一○年三月三十一日
D. 誰有合肥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
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主管新聞出版事業和著作權的直屬機構,在著作權管理上,以國家版權局名義單獨行使職權。新聞出版工作在建設、傳播和發展先進文化,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和民族凝聚力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正式成立。建國初期的出版總署遵循"為人民大眾的利益服務"的基本方針,集中力量統一管理全國的出版事業,形成了以國營出版為主體,編印發合理分工,法規制度統一的出版體系。1954年11月出版總署撤消,所有出版行政業務歸文化部管理,文化部設置出版事業管理局;1973年7月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國家出版局)成立;1987年1月成立新聞出版署(國家版權局)。新聞出版署先後頒布了《出版管理條例》、《音像製品管理條例》、《印刷業務管理條例》等一整套政策法規,明確了出版者、印刷者、發行者的權利和義務,規范了各級出版管理機關的權力和職責,使新聞出版業呈現出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出版了一大批弘揚時代主旋律,反映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就,有利於提高廣大人民群眾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的優秀出版物。尤其是重點圖書、重點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的出版,全國百家期刊、優秀報紙的評選反響強烈,中國的新聞出版事業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生產力和發展,積極體現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進一步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2000年,新聞出版署(國家版權局)更名為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升格為正部級,並在職能上進行了調整,加強了兩項職能:1、全國掃除"黃色"出版物,打擊非法出版活動工作的組織協調和出版物市場的執法監管,2、新聞出版和著作權管理方面的法制建設工作;增加了一項職能:審核互聯網從事出版信息服務的報批,對互聯網出版信息內容實施監督管理;轉變了一項職能:與直接管理的出版、印刷、發行企事業單位脫鉤。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內設11個職能司(廳局),主要職能是對圖書、報紙、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印刷復制、出版物發行市場等進行總量、結構、布局的總體規劃和組織實施;審批出版社、報社、期刊社、印刷、發行等單位的成立、分工、變更等事項;對新聞出版市場實施監督管理;草擬新聞出版、著作權方面的法律、法規草案;參與起草與著作權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草案;檢查著作權法律、法規的實施和我國加入的國際版權公約在國內的執行情況;承辦新聞出版和著作權方面的對外交流與合作事務;承辦政府間文化協定中有關新聞出版、著作權項目的執行工作等。
當前中國新聞出版業的改革已進入整體推進的新階段,以集團化建設為龍頭,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力度。2002年正式組建了中國出版集團,中國印刷集團也已成立,中國發行集團即將成立。全國已組建試點出版集團7家,發行集團5家,期刊集團1家,報業集團38家。在不斷強化監管的基礎上,大力推行依法行政,《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等法規的相繼頒布實施,有效地凈化了文化市場,加強了知識產權保護和對外交流與合作,使版權貿易有了更大的發展。中國政府和中國新聞出版界在加入WTO以後必將充分發揮中國東方文化和巨大市場的諸多優勢,與國外新聞出版界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努力實現中國新聞出版事業的跨越式發展,推動中國由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邁進。
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主要職責
(一) 起草新聞出版、著作權方面的法律、法規草案;研究擬定新聞出版業的方針政策;制訂新聞出版、著作權管理的規章和重要管理措施並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
(二) 制定新聞出版業的發展規劃、宏觀調控目標和產業政策並指導實施;制定全國出版、印刷、復制、發行單位總量、結構、布局的規劃並組織實施;參與擬定新聞出版業的經濟政策和有關的經濟性宏觀調控措施;指導、推進新聞出版業的改革。
(三) 審批新建出版單位(包括圖書出版社、報社、期刊社、音像出版社、電子出版物出版社等,下同)和出版物(包括圖書、報紙、期刊、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下同)總發行單位;審批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復制單位;審批著作權集體管理和涉外代理等機構;核准新聞出版外商投資企業和出版物進出口單位及其在境外設立的類似機構。
(四) 對新聞出版活動(包括出版物的出版、印刷、復制、發行、進出口貿易等)實施監督管理;查處或組織查處違禁出版物和出版、印刷、復制、發行、進出口單位的違規活動。
(五) 審核互聯網從事出版信息服務的申請,對互聯網出版信息內容實施監督管理。
(六) 擬定出版物市場"掃黃打非"的方針、政策和計劃並指導實施;查處或組織查處非法出版物和非法出版活動;組織、協調各有關部門和地方的"掃黃打非"工作;組織、協調、指導"掃黃打非"集中行動和大案要案的查處工作。
(七) 擬定出版物市場的宏觀調控政策、措施並指導實施;對出版物市場實施監督管理。
(八) 負責音像製品出版、復制管理和電子出版物出版、復制、發行管理。
(九) 負責全國印刷業(包括出版物印刷、包裝裝潢印刷及其他印刷品的印刷)的監督管理。
(十) 組織、指導黨和國家重要文件、文獻以及教科書和其他重點出版物的出版發行工作。
(十一) 管理著作權工作,查處或組織查處有重大影響的著作權侵權案件和涉外侵權案件;代表國家處理涉外著作權關系,組織參加著作權的雙邊或多邊條約、協議的談判、簽約和國內履約活動。
(十二) 負責新聞出版和著作權對外交流與合作的有關工作;承辦政府間文化協定中有關新聞出版、著作權項目的執行工作;管理、協調圖書、報紙、期刊和電子出版物的進口貿易;組織、推動出版物的出國(境)展覽、展銷和出口貿易。
(十三) 負責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工作。
(十四) 編制新聞出版業科技發展規劃和信息化、網路化、標准化規劃並指導實施,組織協調新聞出版業的科技進步工作。
(十五) 編制新聞出版業和著作權管理隊伍建設、人才培養規劃並指導實施;負責新聞出版業和著作權管理工作全國性評獎和表彰活動。
(十六) 承辦黨中央、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文 號:新聞出版總署令第31號
標 題: 期刊出版管理規定
頒布日期:2005年9月30日
實施日期:2005年12月1日
終止日期:
類 別:
頒布單位:新聞出版總署
內 容:
期刊出版管理規定
(新聞出版總署令第31號)
《期刊出版管理規定》已經2005年9月20日新聞出版總署第1次署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新聞出版總署署長:石言源
二00五年九月三十日
期刊出版管理規定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促進我國期刊業的繁榮和發展,規范期刊出版活動,加強期刊出版管理,根據國務院《出版管理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期刊出版活動,適用本規定。
期刊由依法設立的期刊出版單位出版。期刊出版單位出版期刊,必須經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持有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領取《期刊出版許可證》。
本規定所稱期刊又稱雜志,是指有固定名稱,用卷、期或者年、季、月順序編號,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成冊連續出版物。
本規定所稱期刊出版單位,是指依照國家有關規定設立,經新聞出版總署批准並履行登記注冊手續的期刊社。法人出版期刊不設立期刊社的,其設立的期刊編輯部視為期刊出版單位。
第三條 期刊出版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出版方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傳播和積累有益於提高民族素質、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條 期刊發行分公開發行和內部發行。
內部發行的期刊只能在境內按指定范圍發行,不得在社會上公開發行、陳列。
第五條 新聞出版總署負責全國期刊出版活動的監督管理工作,制定並實施全國期刊出版的總量、結構、布局的規劃,建立健全期刊出版質量評估制度、期刊年度核驗制度以及期刊出版退出機制等監督管理制度。
地方各級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期刊出版活動的監督管理工作。
第六條 期刊出版單位負責期刊的編輯、出版等期刊出版活動。
期刊出版單位合法的出版活動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干擾、阻止、破壞期刊的出版。
第七條 新聞出版總署對為我國期刊業繁榮和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期刊出版單位及個人實施獎勵。
第八條 期刊出版行業的社會團體按照其章程,在新聞出版行政部門的指導下,實行自律管理。
第二章 期刊創辦和期刊出版單位設立
第九條 創辦期刊、設立期刊出版單位,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確定的、不與已有期刊重復的名稱;
(二)有期刊出版單位的名稱、章程;
(三)有符合新聞出版總署認定條件的主管、主辦單位;
(四)有確定的期刊出版業務范圍;
(五)有30萬元以上的注冊資本;
(六)有適應期刊出版活動需要的組織機構和符合國家規定資格條件的編輯專業人員;
(七)有與主辦單位在同一行政區域的固定的工作場所;
(八)有確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該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必須是在境內長久居住的中國公民;
(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除前款所列條件外,還須符合國家對期刊及期刊出版單位總量、結構、布局的總體規劃。
第十條 中央在京單位創辦期刊並設立期刊出版單位,經主管單位審核同意後,由主辦單位報新聞出版總署審批。
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系統創辦期刊並設立期刊出版單位,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新聞出版局審核同意後報新聞出版總署審批。
其他單位創辦期刊並設立期刊出版單位,經主管單位審核同意後,由主辦單位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提出申請,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審核同意後,報新聞出版總署審批。
第十一條 兩個以上主辦單位合辦期刊,須確定一個主要主辦單位,並由主要主辦單位提出申請。
期刊的主要主辦單位應為其主管單位的隸屬單位。期刊出版單位和主要主辦單位須在同一行政區域。
第十二條 創辦期刊、設立期刊出版單位,由期刊出版單位的主辦單位提出申請,並提交以下材料:
(一)按要求填寫的《期刊出版申請表》;
(二)主管單位、主辦單位的有關資質證明材料;
(三)擬任出版單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簡歷、身份證明文件及國家有關部門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
(四)編輯出版人員的職業資格證書;
(五)辦刊資金來源、數額及相關的證明文件;
(六)期刊出版單位的章程;
(七)工作場所使用證明;
(八)期刊出版可行性論證報告。
第十三條 新聞出版總署應當自收到創辦期刊、設立期刊出版單位的申請之日起9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批準的決定,並直接或者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書面通知主辦單位;不批準的,應當說明理由。
第十四條 期刊主辦單位應當自收到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決定之日起60日內辦理注冊登記手續:
(一)持批准文件到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領取《期刊出版登記表》,填寫一式五份,經期刊主管單位審核簽章後,報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應在15日內,將《期刊出版登記表》報送新聞出版總署備案;
(二)公開發行的期刊,可以向ISSN中國國家中心申領國際標准連續出版物號,並向新聞出版總署條碼中心申領條型碼;
(三)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對《期刊出版登記表》審核無誤後,在10日內向主辦單位發放《期刊出版許可證》;
(四)期刊出版單位持《期刊出版許可證》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手續,依法領取營業執照。
《期刊出版登記表》由期刊出版單位、主辦單位、主管單位及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各留存一份。
第十五條 期刊主辦單位自收到新聞出版總署的批准文件之日起60日內未辦理注冊登記手續,批准文件自行失效,登記機關不再受理登記,期刊主辦單位須把有關批准文件繳回新聞出版總署。
期刊出版單位自登記之日起滿90日未出版期刊的,由新聞出版總署撤銷《期刊出版許可證》,並由原登記的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注銷登記。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發生前款所列情形的,期刊出版單位可以向原登記的新聞出版行政部門申請延期。
第十六條 期刊社應當具備法人條件,經核准登記後,取得法人資格,以其全部法人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本規定所稱期刊業務范圍包括辦刊宗旨、文種。
各省市新聞出版署
省別 通訊地址 郵編 區號 電話 傳真
北京市 朝陽區和平街11區甲24號 100013 010 84253627 84251823
天津市 河西區尖山路82號 300211 022 28335388 28308463
河北省 石家莊市友誼北大街330號 050061 0311 8641046 7773777
山西省 太原市建設南路15號出版大廈 030012 0351 4922105 4922213
內蒙古 呼和浩特市老缸房街15號 010010 0471 4935490 4913873
遼寧省 沈陽市北一馬路108號 110001 024 2366788 2325549
吉林省 長春市區人民大街124號 150010 0431 5644763 5642914
黑龍江 哈爾濱市道里區森林街68號 150010 0451 4617319 4614852
上海市 上海市紹興路5號 200020 021 64339117 64332452
江蘇省 南京市高雲嶺56號 210009 025 6638657 3364921
浙江省 杭州市慶春路標225號西湖時代廣場 310006 0571 87163127 87263126
安徽省 合肥市回龍橋路1號 230063 0551 2826708 2822677
福建省 福州市東水路76號 350001 0591 7532008 7559325
江西省 南昌市陽明316號 330008 0791 6895193 6895217
山東省 濟南市省府前街1號綜合樓 250011 0531 6061707 6061795
河南省 長沙市展覽館路11號 450002 0371 5721316 5730425
湖北省 武漢市黃鸝路75號 430077 027 86780585 86792613
湖南省 長春市區人民大街124號 410005 0731 4302568 4302566
廣東省 廣州市東水陰路11號 510075 020 3607420
廣 西 南寧市金水湖路53號 530021 0771 5516030 5516031
海南省 海口市海路59號 570204 0898 65373395 65339391
重慶市 重慶觀因橋建新東路3號百夜興大廈17樓 400020 023 67708100 67708123
四川省 成都市大石西路36號 610015 028 87026768 87028958
貴州省 貴陽市中華北路289號 550001 0851 6828624 6800761
雲南省 昆明市環城西路36號 650034 0871 4198048 4129428
西 藏 拉薩市林廊北路20號碼 850000 0891 6829432 6833591
陝西省 西安市北打街131號 710003 029 7205025 7205004
甘肅省 蘭州市慶陽路230號 730030 0931 8455382 84566777
青海省 西寧市同仁路10號 810000 0971 6143402 6141890
寧 夏 銀川市解放西街47號 750001 0951 5045582 5046836
新 疆 烏魯木齊市解放南路15號 830001 0991 2823648 2815715
E. 合肥市物業專項維修資金管理暫行規定
關於印發合肥市物業專項維修資金管理暫行規定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合肥市物業專項維修資金管理暫行規定》已經市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二○一○年三月二十日
合肥市物業專項維修資金管理暫行規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物業專項維修資金(以下簡稱維修資金)管理,保障物業正常維修和更新、改造,維護維修資金所有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安徽省物業管理條例》和《安徽省物業專項維修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和規章,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維修資金交存、管理、使用和監督。
第三條擁有二個以上房屋所有權人的住宅物業、住宅小區內的非住宅物業或者與單幢住宅樓結構相連的非住宅物業,應當按本規定建立維修資金。
第四條市、縣人民政府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維修資金的管理工作,所屬的市、縣維修資金管理機構(以下簡稱市、縣維管機構)具體實施維修資金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交存
第五條商品房首次維修資金由購房人按下列規定交存:
(一)未配電梯的物業按購房款總額的1%交存;配電梯的物業按購房款總額的2%交存。
建設單位自用、出租的住宅物業或者與住宅樓結構相連的非住宅物業,未配備電梯的,由建設單位按照同期同類商品房價款的1%交存;配備電梯的,由建設單位按照同期同類商品房價款的2%交存。
住宅小區內與住宅樓結構不相連的非住宅物業,按購房款總額或者同期同類商品房價款的1%比例交存。
(二)在一個物業管理區域內,單獨確權的車庫(位)物業所有人按購置款總額或者同期同類商品房價款的1%交存維修資金。地下車庫(位)按購車庫(位)款總額的1%交存維修資金。
第六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經濟適用房、集資建房、合作建房、危舊房改造房、解困房、安居房的房屋買受人按照購房款總額的1%交存維修資金。
拆遷實行產權調換的原房屋產權人按照基準房價的1%交存維修資金。
公有住房的買受人按照購房款總額的1%交存維修資金,售房單位按照高層住宅售房款的30%、多層住宅售房款的20%一次性提取並交存維修資金。
第七條維修資金由權屬登記機構代收,存入市、縣維修資金專戶,並按戶開具維修資金專用收據。
第八條一幢房屋維修資金余額低於首次交存維修資金30%時,該幢房屋業主或者該幢房屋所在區域業主委員會應當提出續交計劃,續交標准和方案經專有部分佔本幢建築物總面積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同意,業主按擁有房屋建築面積的比例續交;尚未售出物業,由開發建設單位以基準房價為基數按規定比例續交。
維修資金的具體續交工作由業主委員會或委託物業服務企業實施,業主委員會或被委託的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向市、縣維管機構提交維修資金續交業主清冊,及時到市、縣維管機構將續交的維修資金存入市、縣維修資金專戶,市、縣維管機構按戶開具維修資金專用收據。
未成立業主大會的物業管理區域維修資金續交工作由相關業主、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或其委託的物業服務企業組織實施。
第九條在已建立維修資金的同一物業管理區域內,業主未交存的,由業主大會向其追繳。2000年9月1日前未建立維修資金的物業管理區域是否建立維修資金由業主大會決定。
第三章管理
第十條維修資金專戶存儲,實行二級賬戶管理。市、縣維修資金專戶為一級賬戶,反映市、縣維修資金歸集、增值、支用和結余等管理情況;在市、縣維修資金專戶下以物業管理區域為單位,業主大會開設的維修資金賬戶為二級核算賬戶,反映其管轄區域內維修資金的核算情況,並在業主大會賬戶下按一定編碼開設業主維修資金核算賬戶。
業主大會成立前,由市、縣維管機構以物業管理區域為單位設立臨時核算賬戶和業主維修資金核算賬戶。
業主大會成立後,業主委員會應核實管轄區域內已交存維修資金的業主戶數和金額,並向市、縣維管機構申請設置維修資金核算賬戶,市、縣維管機構應將其管轄區域內的維修資金明細賬目移交業主委員會。
第十一條設置維修資金賬戶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業主大會成立,業主委員會到縣(區)物業管理主管部門備案。
(二)物業管理區域界定清楚,且經縣(區)物業管理主管部門確認。
第十二條業主委員會向市、縣維管機構申請設置業主大會維修資金賬戶時,應提交小區業主分戶清冊、物業服務合同、房屋竣工驗收報告、共用設施設備移交的資料等。
市、縣維管機構對業主委員會提交的相關材料及業主維修資金交存情況審核無誤後辦理開戶手續,並將其管轄區域內業主維修資金本息納入業主大會設置的賬戶管理,其中未交存維修資金的業主應當開設維修資金核算賬戶。
第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業主委員會應當到市、縣維管機構辦理維修資金賬戶變更手續:
(一)物業服務企業發生變更。
(二)物業管理區域發生調整。
辦理變更手續時應提交下列材料:
(一)維修資金賬戶變更表。
(二)業主委員會與物業服務企業簽定的物業服務合同。
(三)物業管理區域調整後的業主分戶清冊。
(四)其他相關材料。
第十四條物業管理區域內,房屋滅失的,業主應填寫維修資金賬戶注銷支取表,到市、縣維管機構辦理維修資金賬戶注銷及余額支取手續。
辦理賬戶注銷手續時應提交下列材料:
(一)銷戶業主分戶清冊。
(二)銷戶業主身份證明。
(三)物業滅失證明。
(四)房地產權證注銷證明。
第十五條業主轉讓物業時,轉讓當事人應到市、縣維管機構查詢維修資金余額,辦理維修資金核算賬戶過戶更名手續,維修資金賬戶結余的資金隨房屋所有權同時過戶。
物業未交存維修資金的,轉讓時所有權人應以基準房價按照本辦法第五條規定的比例交存,權屬登記部門依據交存的維修資金專用收據辦理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
本規定實施前應交存維修資金而未交存的,物業所有權人應於2010年12月31日前按照原規定予以補交。
第四章使用
第十六條維修資金的使用應當遵循程序規范、公開透明、權利與義務相一致的原則,專項用於物業保修期滿後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因自然損壞或不可抗力原因毀損而進行的大中修和更新、改造。
第十七條物業專項維修資金的使用范圍包括:
(一)物業共用部位維修工程
1.主體承重結構部位損壞,需要拆換、加固的。
2.戶外牆面因損壞需要重新進行防水或者保溫層施工的。
3.整幢樓外檐面層脫落達到整幢樓外檐面積30%以上,需要修繕的。
4.整幢樓或者單元共用部位地面面層、門窗及樓梯扶手等因破損需要整體修繕的。
5.經業主大會或者相關業主三分之二以上同意使用維修資金的其他大中修、更新、改造工程。
(二)物業共用設施設備維修、更新、改造工程
1.物業管理區域內路面破損30%以上,需要整體修復的。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4-06-25,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更多房產資訊,政策解讀,專家解讀,點擊查看
F. 合肥市政府關於三車管理的五項制度是哪五項
合肥市關於三車管理的五項制度是:
第一:安全監督員
第二:違規就曝光
第三:問題每周報
第四:設立黑名單
第五:集中辦審批
G. 合肥市濱湖新區征地拆遷補償實施細則
濱湖新區征地拆遷補償實施細則遵循合肥市的標准,但也有差異,請參考。
關於印發《合肥市城市房屋拆遷補償補助標准》的通知
合政〔2002〕195號
各縣人民政府、各區人民政府籌備組,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經研究決定,現將《合肥市城市房屋拆遷補償補助標准》印發給你們,請予執行。
合肥市人民政府
二○○二年十二月三日
合肥市城市房屋拆遷補償補助標准
根據《合肥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規定,結合實際,制定本標准。
一、拆除房地產管理部門出租的直管公有住宅房屋、由政府決定承租給單位的直管公有非住宅房屋和單位自管公有住宅房屋,實行貨幣補償的,貨幣補償款在所有權人和使用人之間按3:7的比例進行分配。
二、實行產權調換的非住宅,在拆遷過渡期間內,拆遷人對企業職工和個體工商戶按以下規定予以補貼:
(一)單位整體拆遷的,按以下規定予以補貼:
1、拆遷人從被拆遷人交房之日起,按勞動、人事部門核定的合法用工人員所在企業正常生產情況下,職工本人前12個月的月基本工資平均額的80%及市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定的糧貼、物價補貼、獨生子女費等各種補貼和補助按月給付;得不到本市最低工資標準的,按最低工資標准給付。
2、養老保險費、醫療保險費和失業保險費由拆遷人按規定補償,由被拆遷人向有關部門統一繳納。
3、退休人員的退休金已納入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管理的,拆遷時不予補貼;未納入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管理的,由拆遷人按退休金標准補貼。
(二)單位部分拆遷的,按拆遷建築面積每月給予每平方米30元的補貼。
(三)按經營用房安置的個體工商戶(不含徵用集體土地上的個體工商戶)在拆遷過渡期間內的停業補助,拆遷人每月應按每平方米經營使用面積給予1人最低生活保障金標準的1/5補貼。
(四)全額撥款單位的人員不予補貼。
三、征地轉戶被拆遷人自改的非住宅,對其用於經營或生產設施的搬遷按機械、設備評估費的10%予以補貼,評估費用由雙方共同承擔,不再支付非住宅的臨時安置補助費和搬遷補助費。
四、搬遷補助費、臨時安置補助費:
(一)住宅搬遷補助費:每戶每次200元,二次搬遷另按此標准支付。
(二)非住宅搬遷補助費:辦公用房5元/平方米建築面積;生產、商業、倉儲、加工企業8元/平方米建築面積。
(三)實行產權調換的住宅,自行過渡臨時安置補助費根據應安置房屋面積(包含易地安置應增加的面積)在18個月以內按下列標准計算
H. 《合肥市城中村改造暫行管理規定》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今日起,凡在合肥市城中村改造中涉及到的在籍農業人口,一律將被轉為非農業人口。昨天,本報對省城城中村情況進行了「全掃描」,記者從國土部門獲悉,《合肥市城中村改造暫行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4月1日起正式執行。對合肥而言,新《規定》的出台與執行將為今後合肥城中村改造帶來曙光,更使城中村改造有法可依。 城中村失地農民養老有保障
城中村的存在直接影響城市化進程。合肥市出台《規定》,更深遠的想法是「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群眾居住環境,節約集約利用土地。」
消滅一處處城中村的同時,合肥市還可同步實現村改居、農轉非、群眾永久安居、培訓上崗就業、落實社會保障、集約用地指標、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多個目標。
據了解,今後合肥市城中村的改造,將由各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負責。城中村改造范圍內的土地由市土地儲備中心收儲,涉及集體土地的,由市土地儲備中心會同各區政府辦理土地徵收申報手續。涉及到的土地以拍賣、掛牌出讓方式供應。這意味著,經過改造,合肥市可用土地面積總體上將又有增加。
對城中村的普通百姓而言,《規定》給他們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其中明確,「城中村改造范圍內的在籍農業人口,應當轉為非農業人口,村委會改為社居委」;此外重要的一條是:城中村改造范圍內的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將依照《合肥市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辦法》有關規定執行。
拆遷補償不得藏「貓膩」
城中村改造後,居民的補償不得有「貓膩」。《規定》要求,各區必須「制定拆遷補償安置方案,並實行三榜公示」,同時還要由建委、財政、審計、國土等七部門予以符合確認。
經費問題一直是城中村改造的「攔路虎」,過高的開發成本讓政府和許多商家望而卻步。對此,《規定》明確,今後其前期開發費用由土地儲備中心會同市建委、審計局等部門核定後支付。較大規模的城中村改造項目,征地拆遷補償安置費用由市土委會一次性審定,由開發建設單位預支付,各區政府按期組織完成房屋拆遷。
「不改造還好,一改造,自己卻從城裡搬到了城外」,這是以往城中村改造拆遷中居民最普遍的擔心,不少拆遷因此遭抵制。對此,《規定》也明確:由於拆遷改造,拆遷房屋實行實物安置的,應當就地、就近安置。
拆遷安置人均建築面積30平米
除了進行原則上的明確,《規定》還對具體補償給出標准:城中村改造范圍內,符合《合肥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中常住人口和祖居戶的,拆遷房屋安置按人均建築面積30平方米實行產權調換,並可按建安成本人均增購建築面積不超過15平方米的拆遷安置房。對困難家庭,各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還可給予一定經濟補助。
不過,不符合該規定的其他人口,在城中村改造范圍內自建房屋或購買農宅的,其房屋拆遷不予安置,將按規定方式處理。如戶口已遷入城中村改造范圍內,在本市無產權住房,家庭人口(二代以內直系親屬)為2人以上,符合購買經濟適用住房或享受廉租房政策條件的,可在轄區內購買經濟適用住房或可申請享受廉租房政策;戶口已遷入城中村改造范圍內,但不符合購買經濟適用住房或享受廉租房政策條件的,以及戶口為遷入城中村改造范圍內的,由各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一次性發放困難補助費。
按拆遷面積4%配置商業用房
今後,城中村公共配套設施缺乏的狀況也將得到有效解決。
《規定》明確,城中村改造拆遷安置房和公共設施建設規模與標准,由建委、規劃、審計、土地儲備中心及各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共同核定。
同時,城中村改造將按規劃要求配套建設公共設施,還應當按拆遷安置住房面積的4%配置商業用房,由各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安排給社居委管理,經營凈收益主要用於為拆遷安置戶提供公共服務。此舉也將有力保證居民的生活質量。
此外,按照《規定》要求,城中村改造中,對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上級有關部門依紀追究責任;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I. 合肥市政府大樓有什麼含義
我用我自己的話給你一個總結吧,感覺粘貼這些非常的形式。政府是人民的社會機構管理,這是選舉產生的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因為我們的國家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府的社會規范和管理的各個方面,其組成的政府部門和機構,直屬各方面的具體實施。 ,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以管理聘用的政府行政領域,合法勞動,維護農民工的權利和社會保障,及其他問題;支付在財政局的國家的金融管理的政府行政領域;稅務局負責國家/地方政府行政區域的稅收民政局負責的政府行政區域的救助站,福利,退休幹部待遇,葬禮,等。政府辦公室是政府的外事接待局級部門內部傳達。關於什麼政府,政府應該是市長負責政府,和不同的政府部門(即政府的局機關),這里不僅人員內(雖然工作是做的人),它應該是整個,代表權力和威嚴的整體的部分功能,各機構的功能,為各政府部門,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養老保險司局的代表,是一個特殊工種退休審批,病退,和等,但這些部門的職能和權力的功能,但反映一個人的身體。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