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資產轉移條例

資產轉移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1-14 23:28:26

⑴ 股權及資產轉讓的法律規定

內容太多了,股權轉讓的規定請參閱《公司法》;資產轉讓的規定可以依據《物權法》《合同法》等。

⑵ 惡意轉移資產、逃避執行是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嗎

是的,這種行為是違法的,可以打官司的。

⑶ 和企業國有資產轉讓有關的相關規定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操作規則》

⑷ 財產轉移好方法

首先建議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做守法重德的好公民。具體到轉移財產這個具體問題,一般常見的辦法有以下四種:
1、轉移存款。這種轉移比較簡單,一般會設立新的賬戶,通過長期將存款轉移到新辦理的賬戶里,如果另一方未察覺,且不知道新的賬戶存在,很難查到對方賬戶中的財產。有些更徹底一些,直接拿出現金來操作。
2、用私下贈予財產轉移,這種需要人配合,但對於轉移的人來說風險也是很高的。
3、轉移房產。一般是私自隱匿擁有的房產信息、私自將房產過戶到他人名下,套取現金。這種方法表面上看並不是很高明,因為在整個交易過程及所有交易信息都會在房地產交易中心,一查就知道,而且歷時比較長,但它有個很好的長處就是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套取大量現金,並尋找消耗的理由進行掩飾。
4、轉移公司資產或股權。有轉移公司流動資金、製造虛假「借款」等,具體說來就是將自己所佔股權化小或化零,造成沒有股權或甚至欠外債的表象,相對於其他的,公司類轉移,可以說是技術性比較高,而且操作空間比較大。

⑸ 怎樣才算財產轉移

轉移財產是指採取贈與、拋棄、惡意低價轉讓等方式藏匿財產,以達到其非法佔有不正當財產的行為。在我國現行法律中,債權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行使撤銷權,以維護自身的權益。

惡意轉移財產則是指「在法律文書發生法律效力後隱藏、轉移、變賣、毀損財產,造成人民法院無法執行的」,即屬於惡意轉移資產的行為。

對此行為,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

對於界定惡意轉移財產,法律上是有所限定的。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即作了規定。該司法解釋188條明確規定: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一款第(六)項的規定處理:

1、在法律文書發生法律效力後隱藏、轉移、變賣、毀損財產或者無償轉讓財產、以明顯不合理的價格交易財產、放棄到期債權、無償為他人提供擔保等,致使人民法院無法執行的;

2、隱藏、轉移、毀損或者未經人民法院允許處分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擔保的財產的;

3、違反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費令進行消費的;

4、有履行能力而拒不按照人民法院執行通知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

5、有義務協助執行的個人接到人民法院協助執行通知書後,拒不協助執行的。

這其中,「在法律文書發生法律效力後隱藏、轉移、變賣、毀損財產,造成人民法院無法執行的」,即屬於惡意轉移財產的行為。

(5)資產轉移條例擴展閱讀

政策解讀:個人合法財產怎樣對外轉移

最近,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個人財產對外轉移售付匯管理暫行辦法》,允許個人財產對外轉移。那麼,哪些人可以申請對外轉移財產?哪些財產可以對外轉移?怎樣申請對外轉移財產?怎樣將財產變現後匯往境外?就這些讀者關心的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

個人財產對外轉移包括移民財產轉移和繼承財產轉移

這位負責人說,《暫行辦法》所指個人財產對外轉移行為包括兩類:一是移民財產轉移,即從中國內地移居外國,或者赴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定居的自然人,將其在取得移民身份之前在境內擁有的合法財產變現,購匯和匯出境外的行為;

二是繼承財產轉移,即外國公民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將依法繼承的境內遺產變現,購匯和匯出境外的行為。涉及向台灣地區的個人財產轉移可比照使用《暫行辦法》。其他形式的個人財產轉移不屬於《暫行辦法》規范的范疇。

據介紹,申請人申請對外轉移的財產應是本人所有的合法財產,且不得與他人有權益的爭議。司法、監察等部門依法限制對外轉移的財產的對外轉移申請,外匯局不予受理。涉及國內刑事、民事訴訟案件的財產對外轉移申請,在案件審結前,外匯局不予受理。

涉及國內刑事、民事案件人員的近親屬申請對外轉移財產,應提供案件管轄機關出具的該財產與案件無關的證明。法律規定不得對外轉移的財產、不能證明合法來源財產等的對外轉移申請,外匯局不予受理。

申請財產對外轉移,可由本人辦理,也可委託他人辦理

這位負責人說,申請人辦理移民轉移需向移民原戶籍所在地外匯管理分局、外匯管理部申請;申請人辦理繼承轉移需向被繼承人生前戶籍所在地外匯局申請。

對申請金額低於等值50萬元人民幣的,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各分局(外匯管理部)審核辦理;超過等值50萬元(含50萬元)人民幣的,由各分局(外匯管理部)初審後報國家外匯管理局批准。據悉,申請財產對外轉移,可由本人辦理,也可委託他人辦理。

申請人應提交《暫行辦法》規定的材料,並保證材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委託他人辦理的,還需提供委託代理協議和代理人身份證明。委託代理協議、相關財產權利證明、繼承人獲得繼承財產的證明文件、被繼承人財產權利證明文件,未經公證的,應當進行公證。

移民轉移一次性申請,分步匯出。20萬元以下的轉移財產可一次性匯出

據了解,移民轉移必須一次性申請擬轉移出境的全部財產金額,分步匯出。首次可匯出金額不得超過全部申請轉移財產的一半;自首次匯出滿一年後,可匯出不超過剩餘財產的一半;自首次匯出滿兩年後,可匯出全部剩餘財產。

全部申請轉移財產在等值人民幣20萬元以下(含20萬元)的,經批准後可一次性匯出。從同一被繼承人繼承的全部財產變現後擬轉移出境的,必須一次性申請,可一次或分次匯出。繼承人從不同被繼承人處繼承的財產應分別申請,分別匯出。

這位負責人說,外匯指定銀行辦理售匯後,應直接將外匯匯往移民或繼承人居住國或地區申請人本人的賬戶,不得在境內提取外幣現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轉移財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惡意轉移財產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政策解讀:個人合法財產怎樣對外轉移

勞動法怎麼規定公司資產轉移對員工配賞

公司資產轉移不轉移,只要不跟勞動者解除勞動關系,是不需要賠償的。

⑺ 有關固定資產的處置條例是什麼或者法條

《企業會計准則第4號——固定資產》

第二十一條 固定資產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的,應當予以終止確認:

(一)該固定資產處於處置狀態。

(二)該固定資產預期通過使用或處置不能產生經濟利益。

第二十二條 企業持有待售的固定資產,應當對其預計凈殘值進行調整。

第二十三條 企業出售、轉讓、報廢固定資產或發生固定資產毀損,應當將處置收入扣除賬面價值和相關稅費後的金額計入當期損益。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是固定資產成本扣減累計折舊和累計減值准備後的金額。

固定資產盤虧造成的損失,應當計入當期損益。

第二十四條 企業根據本准則第六條的規定,將發生的固定資產後續支出計入固定資產成本的,應當終止確認被替換部分的賬面價值。

(7)資產轉移條例擴展閱讀

《企業會計准則第4號——固定資產》

第十四條 企業應當對所有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但是,已提足折舊仍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和單獨計價入賬的土地除外。

折舊,是指在固定資產使用壽命內,按照確定的方法對應計折舊額進行系統分攤。

應計折舊額,是指應當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的原價扣除其預計凈殘值後的金額。已計提減值准備的固定資產,還應當扣除已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累計金額。

預計凈殘值,是指假定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壽命已滿並處於使用壽命終了時的預期狀態,企業目前從該項資產處置中獲得的扣除預計處置費用後的金額。

第十五條 企業應當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

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但是,符合本准則第十九條規定的除外。

第十六條 企業確定固定資產使用壽命,應當考慮下列因素:

(一)預計生產能力或實物產量;

(二)預計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

(三)法律或者類似規定對資產使用的限制。

第十七條 企業應當根據與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合理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

可選用的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等。

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但是,符合本准則第十九條規定的除外。

第十八條 固定資產應當按月計提折舊,並根據用途計入相關資產的成本或者當期損益。

第十九條 企業至少應當於每年年度終了,對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和折舊方法進行復核。

使用壽命預計數與原先估計數有差異的,應當調整固定資產使用壽命。

預計凈殘值預計數與原先估計數有差異的,應當調整預計凈殘值。

與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預期實現方式有重大改變的,應當改變固定資產折舊方法。

固定資產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和折舊方法的改變應當作為會計估計變更。

⑻ 國有資產轉讓規定

規定很多
你一個一個地去查吧
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
1989年頒布的《關於企業兼並的暫行辦法》、
《關於出售國有小型企業產權的暫行辦法》;
1991年國務院頒布的《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
上市公司股權轉讓方面1993年頒布的《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
199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
2002年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
2002年,證監會、財政部和國家經貿委聯合發布《關於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

⑼ 對國有資產轉讓有哪些特別規定

國有資產轉讓是指將國家對企業的出資所形成的權益轉移給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回的行為。與此有關的特答別規定是:一是公開市場轉讓。除可以直接協議轉讓的以外,國有資產轉讓應當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場所公開進行,徵集受讓方;擬受讓方為兩個以上的,轉讓應當採用公開競價的交易方式。二是資產評估是必經程序。通常會轉讓價格不能低於資產評估的價格。這些都是法律的強制性規定。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受案立案 發布:2025-07-02 09:59:07 瀏覽:511
司法鑒定意見書的作用 發布:2025-07-02 09:57:34 瀏覽:825
噪音污染管理條例 發布:2025-07-02 09:45:11 瀏覽:370
掛靠車主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2 09:42:58 瀏覽:922
法律碩士復試招生人數 發布:2025-07-02 09:42:57 瀏覽:352
同性婚姻法演講 發布:2025-07-02 09:34:42 瀏覽:243
各國商事法院 發布:2025-07-02 09:33:51 瀏覽:410
道路安全法規大全 發布:2025-07-02 09:32:27 瀏覽:239
胡佩蘭與道德 發布:2025-07-02 09:07:38 瀏覽:432
監獄律師會見規定 發布:2025-07-02 09:00:2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