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質量法規體系三個層次
A. 我國核安全法規包括幾個層次
核安全領域的法規體系與我國其他的法規體系差不多,但也有其特點。
第一層,最高層是法,主要是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環境保護法等,這些是全國人大審議,國家主席發布的;
第二層,是國務院條例,主要是核設施安全管理條例、核安全設備監督管理條例、放射性物質運輸條例等,還有一些正在制定,這些條例由國務院發布。
第三層,是部門規章,就是國家核安全局發布的制度,比如選址安全規定、設計安全規定等的。
除此之外,可以延伸的第四層,就是技術層次的文件,比如常說的核安全導則類文件。
另外一方面,國家和行業標准也是要遵守的,比如GB18871、6249等的,都是強制性標准,應該與第三層平行看待。
B. 我國工程建設合同法律法規體系由哪幾個層次組成
工程建設合同法律法規體系,是指把已制定的和需要制定的建設工程合同法律、行政法專規、屬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地方規章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的完整統一個體系。據此來看,主要分如下曾側:1.憲法;2.法律;3.行政法規;4.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5.部門規章;6.地方規章7.國際條約。在層級上,憲法為最高,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特別法優於一般法,新法優於舊法,特殊情況需由有關機關裁決。
C. 我國特種設備法規標准體系有幾個層次
我國特種設備法規標准體系有5個層次:
第一層次:法律-特種設備安全法
第二層次專:法規-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屬例
第三層次:行政規章-事故處理規定等總局令
第四層次:安全技術規范-各項技術規程、規則
第五層次:引用標准-技術法規引用的標准
D. 質量體系文件分為幾個層次
質量體系文件一般劃分為三個或四個層次,實驗室可根據自身的監測工作需要和習慣加以規定。
質量體系文件一般包括:質量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書、產品質量標准、檢測技術規范與標准方法、質量計劃、質量記錄、檢測報告等。
一個企業的質量管理就是通過對企業內各種過程進行管理來實現的,因而就需要明確對過程管理的要求、管理的人員、管理人員的職責、實施管理的方法以及實施管理所需要的資源,把這些用文件形式表述出來,就形成了該企業的質量體系文件。
(4)我國質量法規體系三個層次擴展閱讀:
質量體系文件主要特點:
1、法規性:質量體系文件一旦批准實施,就必須認真執行;文件如需修改,需按規定的程序執行;文件也是評價質量體系實際運作的依據。
2、唯一性:一個實驗室只能有唯一的質量體系文件系統,一般一項活動只能規定唯一的程序;一項規定只能有唯一的理解;因此,不能使用無效的版本。
3、適用性:實驗室應根據各自的性質、任務和特點,制定適合自身質量方針以及檢測工作特點和需要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質量體系文件。
4、見證性:為社會提供公正數據的機構,其數據必須有法律辯護依據。同時,質量體系的建立、運行和效果依賴於有效的監督機制。
因此,各項質量活動應具有可溯性和見證性,以便通過各項紀錄及時發現偏規的未受控環節以及質量體系的缺陷和漏洞,對質量體系進行自我監督、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E. 我國的會計法律體系由——等三個層次構成
A 會計法律 C 會計制度 D 會計原則構成了會計法規體系。
會計原則是基礎,是回會計行業共同認可的答,不需要政府和人大批準的;會計制度是政府批准頒布的,對會計行業具有普遍約束力;會計法律是人大頒布的,違反了會計法律是違法行為。
供參考。
F. 我國的法律體系分幾個類別
我國的法律體系
1.從一般意義上講,法律體系具有統一性、穩定性、程序性與開放性的特點。
2.我國的法律體系包括七個門類、三個層次。
(1)七個門類是: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商法、經濟法、行政法、社會法、刑法、訴訟和非訴訟法。
(2)三個層次是指,以憲法為統帥,法律為主幹,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規范性文件。
G. 簡述我國的法律體系
中國的法律體系大體由在憲法統領下的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七個部分構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三個層次。
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與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等三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
這標明中國已在根本上實現從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歷史性轉變,各項事業發展步入法制化軌道。鄭重宣示了中國堅定不移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7)我國質量法規體系三個層次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體現了動態、開放、與時俱進的發展要求
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通常是對這個國家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現狀的反映。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法律體系需要不斷豐富、完善、創新。
中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整個國家還處於體制改革和社會轉型時期,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這就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必然具有穩定性與變動性、階段性與連續性、現實性與前瞻性相統一的特點,
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必然是動態的、開放的、發展的,而不是靜止的、封閉的、固定的,必將伴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法治國家建設的實踐而不斷發展完善。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過程中,中國立法機關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始終圍繞國家的工作重心,積極行使立法職權,有計劃、有重點、有步驟地開展立法工作,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成功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立法路子。
堅持有目標、按計劃、分階段積極推進。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程中,中國立法機關根據各階段中心工作,立足現實、突出重點、精心組織,區別輕重緩急,制定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五年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工作計劃,
抓緊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法律法規,積極穩妥地推進立法工作,逐漸形成了有目標、按計劃、有重點、分階段推進法律體系建設的方法,集中立法資源,突出立法重點,及時滿足了改革開放快速推進的需要,為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提供了有效路徑。
堅持多層次立法齊頭並進。適應中國的基本國情,根據憲法確定的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積極性、主動性的原則,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前提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全國人大的授權決定製定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的法規,
逐漸形成了多層次立法共同推進的立法工作格局,既大大加快了法律體系建設的步伐,又充分照顧到了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為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提供了可行的工作模式。
堅持綜合運用多種立法形式。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一項科學的系統工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立法機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抓緊制定各方面迫切需要的法律規范,
同時注重對法律規范的修改和廢止,及時對法律規范進行解釋和清理,綜合運用制定、修改、廢止、解釋等多種立法形式,全方位推進立法工作。既促進了立法質量的不斷提高,保證了法律體系的科學和諧統一,又為保障法律規范的有效實施奠定了基礎。
H.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包含哪三個層次的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包含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三個層次的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主要內容:以憲法為核心,以法律為主幹,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在內的,由七個法律部門、三個層次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
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基本的、主要的方面已經做到了有法可依,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長治久安的法律基礎,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我國先後有四部憲法,即1954年憲法、1975年憲法、1978年憲法和現行的1982年憲法。
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具有最大的權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憲法規定了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明確堅持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8)我國質量法規體系三個層次擴展閱讀
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通過完備的法律法規推動憲法實施,是立法工作的重要任務。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應自覺把憲法的基本精神貫徹到立法的全過程。
堅持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遵循憲法確立的制度和原則,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開展立法活動,確保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切實維護憲法權威。
應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著力提高立法質量,為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