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組織地方規章
『壹』 非政府組織如何參與城市管理
非政府組織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中以其獨特的優勢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一支越來越活躍的力量。因此,給非政府組織充分發展的空間,讓非政府組織盡顯其能,是整個社會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必要途徑。 本文以我國四川汶川「5·12」地震為例,從我國的現實情況出發,立足於政府管理的視角,比較分析了非政府組織參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的優勢和面臨的困境。通過比較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中的異同,分析了非政府組織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的優勢和作用。但是,非政府組織作為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多元主體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尚未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整合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資源和力量,加強二者的合作,建立政府部門與非政府組織無縫對接的應急管理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非政府組織參與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可以彌補政府公共服務的不足,形成多元主體參與的社會整體應對網路,也有利於政府從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換。 筆者運用治理理論,提出了在突發公共事件面前,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實現合作共治的可行性和創新思路,為完善現代應急機制和進一步提高政府效能,提供有益的參考。
『貳』 非政府組織管理
《非政府組織管理》主要內容簡介:非政府組織管理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公共管理專業的主要學習課程。為適應廣大學員學習非政府組織管理理論的需要,我們特邀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馬慶鈺主持編寫了這本《非政府組織管理教程》。全書共十一章,從內容的邏輯上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非政府組織概說」,用四章的篇幅從總體上介紹非政府組織的大體輪廓,包括基本理論、發展動因以及國內外非政府組織的產生與發展情況;第二部分為「非政府組織的外部管理」,也用了四章的篇幅來闡明非政府組織的登記管理、稅收管理、日常監督以及評估工作;第三部分為「非政府組織的內部管理」,用了三章的篇幅來論述非政府組織內部的治理結構、組織的戰略管理以及營銷管理等。
『叄』 非政府組織的定義和分類
非政府組織英文縮寫NGO。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在各種場合越來越多地提及非政府組織(NGO)與非營利組織(NPO),把非政府組織與非營利組織看作在公共管理領域作用日益重要的新興組織形式。
非政府組織是一個多源的群體,在非政府組織基礎上伴生著許多縮寫詞。它們包括:
INGO——國際非政府組織,例如CARE;
BINGO——面向商業的非政府組織;
RINGO——宗教非政府組織,例如天主教救濟服務;
ENGO——環保非政府組織,如Global 2000;
GONGO——由政府運行的非政府組織,它們由政府為了符合外緩要求而成立類似非政府組織組織。
QUANGO——半自治非政府組織。
(3)非政府組織地方規章擴展閱讀:
充分認識非政府組織對於行政改革和公共管理目標的重要意義。
一、非政府組織是社會多元治理結構中的重要一元。一直以來,人們都習慣認為社會共同需求的消費品要靠政府系統供給;私人消費品要靠市場系統供給。但實踐證明,兩者都會因自身局限性而發生失靈。非政府組織則可以彌補它們的缺陷和填補兩者留下的空白。
二、非政府組織是吸引和整合各種資源的重要途徑。政府是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主導者。但因為人力、財力、智力的短缺,僅僅依靠政府並不能提供讓社會公眾滿意的公共產品。
三、非政府組織是化解社會矛盾的一種社會機制。在計劃經濟的傳統社會中,政府與社會對話的平台是「單位」。單位制度使黨政機關、工廠、商店、學校、科研機構、醫院、社會團體和宗教團體,以至於農村和城市基層組織等,成為同一行政體系的組成部分。
『肆』 非政府組織
哈哈,我是讀公共事業管理的,你的問題我有學過!
對於問題一:我國的非政府組織分為四類:1、事業單位,包括各類學校,科研機構,新聞、出版、影視機構,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展覽館等等;2、社區管理與服務組織,包括城市居委會、農村村委會、治安巡邏對、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質量認證機構等等;3、社會團體,包括工會、婦聯、僑聯(涉及政治),商會、基金會、紅十字會(涉及社會經濟),各種文化性質的學會、協會(涉及文化)等等;4、民辦非企業單位,包括由民間興辦的社會福利院、老人公寓、老年活動中心、托兒所、幼兒園、婚姻介紹所、家政服務中心代辦業務站等等。其實對應裡面分類還有細分下去的,篇幅有限,就這些了。
至於它們怎樣維護公共利益,對我們有何影響,你就看裡面對應的那些組織平都幹了哪些事、怎麼干就行了。
『伍』 非政府組織的管理
NGO主要有兩種管理模式:分散式管理(diversity management)和參與式管理(participatory management)。分散式管理處理一個組織內的不同文化。跨文化問題在北方NGO從事南方發展活動時普遍存在。來自發達國家的人員在貧困國家中面臨著完全不同的處事方式。參與式管理在NGO是很典型的。它與學習機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所有組織的成員都被視為知識和技術的源泉。為了發展組織,個人必須學習並向決策制定過程作出貢獻。
『陸』 如何區分非政府組織與民間非營利組織
同樣,NPO漢語譯為「非營利組織」,它也不等同於「不營利的組織」,如政府是不營利的組織,但它也絕不是我們這里所說的非營利組織。
1、NGO概念的內涵及其組織特徵:
關於NGO概念的界定,在國際上沒有普遍的共識。目前國內學界對NGO的定義,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三種:廣義的NGO是指政府和營利的企業之外的一切社會民間組織,它在外延上包括社團、民辦非企業單位、國有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其它組織(含單位內部的、以企業形式登記的、未登記的社團等)7;狹義的NGO是指嚴格符合《社團登記管理條例》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條例》的社會組織,即官方概念里的民間組織,在外延上就只有社團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兩類組織8(還有一種看法是僅僅把那些純民間的草根組織視為NGO,而把那些有政府背景的都排除在外)。中間的定義是在廣義的外延上去掉國有企事業單位或其他組織。
北京大學政治發展與政府管理研究所李景鵬教授指出:「NGO這個概念所包含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它應該是指政府以外的一切組織。也就是說,它既包括合法的組織也包括非法的組織;既包括各種政治性的、行業性的、專業性的、聯合性的、學術性的社會團體,也包括各種基金會、志願者組織、社會救濟和福利組織、弱勢群體的保護組織、法律的援助組織等等,甚至還可以包括所有的事也單位。但目前人們在使用NGO概念的時候,主要是指從事社會公益事業的組織,如紅十字會、希望工程、殘疾人聯合會、志願者組織,以及各類基金會等等。這或者可以稱為狹義的NGO概念。9
學術界對NGO的定義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這里我們採取目前學術界應用比較多的一種定義,這種定義認為:非政府組織是依法建立的、非政府的、非營利性的、自主管理的、非黨派性質的,並且具有一定志願性質的、致力於解決各種社會性問題的社會組織。10
大體上,「非政府組織」指的是那些獨立於政府之外、不以營利為目的、志願性的社會組織。NGO關注的往往是社會公共性的問題和人類共通性的問題,比如貧民救助、貿易公平、環保、反戰、反核等等,這些問題所涉及的一般不是個人利益、組織利益或者國家利益,而是社會的公共利益或者人類的共同利益。11
我國民政部所採用的正式官方分類,是將民間非政府組織分為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前者進一步分為基金會、學術性社團、行業性社團、專業性社團、聯合性社團等;後者進一步分為教育類、科技類、文化類、衛生類、體育類、社會福利類等,並在此基礎上按照登記管理機關的級別區分為全國性組織和地方性組織。學者們也對中國民間非政府組織進行了各自不同的分類。
2、NPO概念的內涵及其組織特徵:
NPO這個自美國發源並向世界流傳的名詞,它的原義指的是,由私人為實現自己的某種非經濟性願望或目標而發起的各種各樣的社會機構或組織。12不僅包括基金會、慈善籌款會等公益類中介組織,也包括社交聯誼、互助合作、業主和專業協會等互益類組織,還包括私人創設的學校、醫院、社會福利服務機構、藝術團體、博物館、研究機構等服務類組織。美國甚至把教堂也歸入NPO。在美國,我們聽到的解釋是:這個詞最容易劃清公益組織與企業組織的界限,不管各類非營利機構之間有著多麼大的不同,但是「非營利」可以概括他們的共性。美國人不把非營利機構稱為NGO,即非政府組織,因為美國的公益組織幾乎都是私人辦的,所以沒有必要叫做NGO。13
具體闡述「非營利組織」的含義,首先有必要區分幾個概念,即「營利」與「贏利」、「盈利」的區別。從現代漢語的基本含義上我們知道「贏」,意為「賺」,相對於「賠」,從而,「贏利」指賺得利潤(用作動詞),或者即指利潤(用作名詞)。「盈」,意為充滿、多餘,「盈利」即指利潤,或者較多的利潤。而「營」的意思是謀求,「營利」相應地是指以利潤為目的。因而,「非營利」的含義,並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無利潤,更不是不講經營之意,而是一個用以界定組織性質的詞彙,它指這種組織的經營、運作目的不是獲取利潤。非營利組織是政府以外的為實現社會公益或互益的組織。
「非營利組織」的「非營利性」具體衡量指標有三點14:
第一,組織的宗旨不以營利為目的;第二,組織的利潤不能用於成員間的分配和分紅;第三,組織的資產不能以任何形式轉變為私人財產。對於這一特性的理解,已經有不少研究開始強調「非營利性」的目的性,即不以營利為目的不等於組織不能進行經營性運作,不獲取利潤。但同時也引發出對非營利組織的另一種誤解,即認為「不以營利為目的」就是指確保公益性,進而又轉換成「不僅以營利為目的」的解釋。雖然這些變通的解釋是基於中國目前的國情,為吸引民間資金興辦公益事業的,但從長遠和規范發展的角度出發,不應採取模糊「非營利組織」概念的方法來解決公益不足的問題。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就應符合上述三個衡量指標,即組織不以營利為目的(而不是「不僅以營利為目的」),利潤不用於成員分配(而不是為長期回報作出的一段時間內不分紅的經營戰略),資產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得轉變為個人資產。
作為一種組織形態,NPO在人類歷史的早期就己經存在,但作為一種在20世紀後半期發揮重要作用的社會政治現象,這類組織的界定並不完全確定,不同國家的用法也有所不同,目前,國際上較廣為接收的是美國研究非營利組織的專家、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萊斯特?薩拉蒙(lester M .Salamon)教授在它的非營利組織國際比較研究項目中的界定。萊斯特?薩拉蒙指出,非營利組織有六個最關鍵的特徵15:l、組織性(正規性);即有一定的組織機構,是根據國家法律注冊的獨立法人;2、民間性,即非營利組織在組織機構上獨立於政府,既不是政府機構的一部分,也不是由政府官員來主導;3、非營利性,即不是為其擁有者積累利潤,非營利組織可以盈利,但所得利潤必須用於組織使命所規定的工作,而不能在組織的所有者和經營者中進行分配;4、自治性,非營利組織有不受外部控制的內部管理程序,自己管理自己的活動;5、志願性,在組織的活動和管理中都有相當程度的志願參與,特別是形成有志願者組成的董事會和廣泛使用志願人員;6、公益性,即服務於某些公共目的和為公眾奉獻。學者們在進行國際比較研究當中也發現,這樣一種組織形式,在不同國家以及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叫法,比如「非政府組織」、「慈善組織」、志願者組織、第三部門、公民社會等等。
萊斯特?薩拉蒙則把非政府組織(NGO)看作是非營利組織(NPO)的一部分,他在上述非營利組織的六個特徵之外另加兩個特徵:非宗教性(活動不是為了吸引新信徒)和非政治性(不捲入推舉公職候選人)。世界銀行把任何民間組織,只要它的目的是援貧濟困,維護窮人利益,保護環境,提供基本社會服務,或促進社區發展,都稱為非政府組織。盡管這樣,人們還是經常把這兩個概念互換使用。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的秦暉教授指出:可以用公益還是私益和強制還是志願這兩個維度來劃分三個部門。第一部門就是政府部門,是用強制的辦法來分配資源,提供公共物品的;第二部門可以稱為企業部門,或者營利部門,按照市場原則運作,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採用交易手段來創造提供私人物品的。第三部門則是通過志願的機制提供公共利益的組織,如果強調它跟強制手段的區別,那麼它就是非政府組織(NGO),如果強調它的公益性和非營利性,那麼它就是非營利機構(NPO)。16
另外,我們要明白,非營利組織與我國原有的事業單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事業單位的概念是計劃經濟之下,政府全面負有政治、經濟、社會等全方位責任的環境下的產物,而非營利組織的前提假設是政府-企業-社會三部門的分工、獨立,因而它是民間的、獨立運作的、有一套自身的運作規則、經營管理理念的組織形態,是公共治理結構中的行為主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