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日本拒診條例

日本拒診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1-20 22:21:22

❶ 醫生有權利拒診可以救治范疇的病人嗎

從醫德,法律上都說不走,除非是無理取鬧的病人才可以拒絕!

❷ 中國人要如何去日本治病

接近年末,很多人都會給自己安排一次全面的體檢。尤其今年的各種健康事件頻發,給很多人敲響了健康警鍾。隨著日本醫療熱度的持續攀升,也有越來越多人把健康選擇放在了日本。

出國當然少不了辦理簽證,這時很多第一次去日本體檢的人就有疑問了,聽說現在還有日本醫療簽證,那如果去日本治病,到底要辦理哪種簽證呢?

去日本的簽證類型有哪些?

我們先來看看日本簽證的類型。自從去年7月日本向國內開放「個人旅遊簽證」之後,又再度開放了「日本醫療簽證」,鼓勵外國人選擇赴日體檢。

那麼日本醫療簽證和個人旅遊簽證有什麼區別呢?一般來說,醫療簽證是為給外國患者增加到日本的次數,並且延長了在日停留的時間。


身元保證書和擔保書類似,必須具有日本國際醫療身元保證資質的企業才能開具,日本身元擔保機構也要承擔責任。

醫療簽證可以分單詞和多次,單次最多可以停留的時間是 3 個月,3 個月之後如果回國,想要再次去日本需要重新再辦理一次。多次簽證的有效期最長是 3 年,3 年之內可以多次往返。

流程四:出發去日本看病

再取得簽證之後即可按照預約日期去日本醫院看病,出發之前需要帶好護照、簽證申請表、照片、身元證書、戶口本復印件、暫住證、再留資格認定書、治療預訂表。

准備就緒即可出發。當然,如果是通過赴日醫療去日本看病,那麼很多手續機構都會辦好,無需擔心,比較省心、省力。

❸ 請簡述急救義務和轉診義務

醫方在緊急避險中的義務 一法定救治義務(急救義務)醫方的對患者的法定救治義務又可稱為緊急避險行為 , 是為了使公共利益 , 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人身危險 , 未免患者同意而採取的救治患者 , 以保護患者或他人合法利益的行為。從本質上看醫方的急衷的虧為未經患者同意就採取救治行動是一種特殊的 " 侵權 " 行為 , 如果措施不當 , 則要承擔民事責任。也有的學者提出 , 醫療 行為本質上就是一種緊急避險行為 , 是 " 兩害相權取其輕 ", 我認為這種 觀點有一定的道理。
根據民法對緊急避險行為承擔責任的標准 , 主要是看醫方的行為是否得當 , 因此 , 醫方在緊急避險中的義務就是措施不能不當。從時間上來劃分 , 可分為三大義務 , 或者說醫方在緊急避險中的義務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標准 , 因此形成不同的義務 , 即 :
第一、接診時不得拒診 ;
第二、選擇診療手段時一般不考慮成本 , 要盡其可能 ;
第三、診療結果首先要有利於社會公共利益 , 利大於弊。
1.不得拒診的義務
由於醫方的緊急避險行為是公共利益 , 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權 利遭受正在發生的危險時依法採取的。救人如救火 , 時間急迫 , 往往是 分秒必爭 , 來不及訂立合同 , 更無暇討價還價。對此 , 法律首先是要求醫方不得拒診 , 要盡快採取措施 , 防止或減少災害的發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第 24 條規定 :" 對急危患者 , 醫師應當 採取緊急措施進衍會治 , 利導拒絕急救處置。 " 這種不得拒絕急救處置之義 務 , 因合同未成立 , 是由法律直接規定的非合同義務。尤其是重大災情之時 , 醫師必須服從調遣 , 不能有任何拒診的表示 , 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
根據面臨的緊急狀態或可稱正在發生的危險的性質不同 , 醫方的不得拒診義務可分為一般情況下的義務和特殊狀態的義務。前者系對非戰時、重大災難的一般情況下發生的單個或數個危急患者的 緊急處置義務 ; 後者系戰時、重大災難 ( 包括發生疫情 ) 時所履行的 非常救治義務。前者主要圍繞單個患者展開診療搶救活動 , 後者則可能是大兵團作戰的多學科的綜合行動。
前者如有正當理由可免除義務 ; 後者則一般無免除義務之事由。前者從制度上主要是 " 首診負責制 ", 不允許將患者拒之門外 , 醫方的義務一般自主履行 ; 後者則有衛生行政機關依法進行的調遣、指揮, 醫方的義務履行具有行政上服從的特點。
在實踐中 , 將單個患者拒之門外 , 不履行緊急救治義務的事例偶 有發生 , 往往會引起社會公眾的憤怒 , 成為眾矢之的。 而發生大面積 疫情的緊急情況 , 廣大醫護人員的自覺性較為突出 , 一般無不履行義務的情況發生。
2. 盡力救治的義務。
盡管醫方在履行緊急救治義務時 , 合同尚未成立 , 向誰收費的問題尚未解決 , 但法律規定的義務卻使醫方不得去考慮成本和經濟效益 , 必須不計成本地先行救治 , 盡最大的能力去救治。緊急救治行為 的實施過程中盡力而不計成本是醫方的又一義務。
對醫方的這一義務 , 實踐中頗有爭議。有的人認為如今是市場經濟 , 不計成本去履行救治義務不符合市場法則。然而 ,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立法 , 對緊急救治均是一致的規定 , 先救治後考慮合同或其他補救辦法是國際通行慣例 , 這是由兩個方面的原因所決定的。
(1) 生命無價的價值觀是人權理論的基石之一。
人類進入近代以來 , 人權至上的理論逐步被社會接受。人是世界上最寶貴的 , 生命健康權又是人權中最重要的部分。我國《憲法》 第 45 條規定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 , 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 憲法的這一規定是醫方法定義務產生的憲法基礎。
(2) 危險的緊急狀態要求盡力救治。
無論是單個的危急患者 , 還是疫情或重大災害 , 之所以無法訂立醫療服務合同 , 以合同關系來調整醫患間的義務 , 就是因為這種危險的緊急狀態不容許延續時間。尤其是疫惰 , 如果措施不得力 , 則可能付出更大的代價。一方有難 , 八方支持 , 就是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與災難作斗爭。實踐中 , 緊急救治措施是否得力 , 是否盡力 , 是判斷醫方履行義務的標桿之一 , 也是醫方是否承擔民事責任的界限之一
3. 利大於弊的義務。
醫方在實施緊急避險措施前應對可能發生的後果進行評價 , 做到以較小的損害換去較大的利益 , 即利大於弊的義務 , 該義務包含了兩層意思 : 第一 , 在單個危急患者的救治中 , 對其個人的救治措施是否得當 , 要看對其採取措施造成的損害與其免受的危險相比是否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某患者胃出血 , 用葯物能治癒就無需手術 , 結果採取了手術 , 病理切片發現缺乏手術指征。又如患者手指感染 , 本手術切除手指即可 , 醫師截去其手掌 , 自然屬於措施不當 , 將承擔民事責任。
第二、當危險威脅公共利益時 , 犧牲局部而保證大局是迫不得已。如某地區爆發 2 號傳染病 , 醫方在武警協助下對患者隔離治療,雖然因治病限制了人身自由 , 但從公共利益考慮是必需。對患者利益的損害與控制疫情擴散相比 , 是利大於弊 , 醫方的行為無不當 , 也不承擔民事責任。
轉診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 30 條規定 :" 對限於設備或者技術條件不能診治的病人 , 應當及時轉診。 "
《醫院工作制度》第 30 項制度即轉院轉科制度 , 對醫方履行轉診義務作了較為具體的規定。
轉診義務包括轉院和轉科、換醫生以及提供資料四項具體的義務。
(1) 轉院義務是指醫院對限於設備或技術條件 , 而不能診治的患者 , 予以轉送條件更好的醫院的責任。在計劃體制下 , 大城市的大醫 院被視為小城市的小醫院的上級醫院 , 下級醫院診治不了的患者送 往上級醫院需要辦理相應的手續。按照醫院工作制度之轉院制度 , 均有較多的限制 ,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 , 醫療行業進一步走向市場 , 如今大醫院也存在爭奪客源的問題 , 轉院已較簡便。
(2) 轉科義務是指醫院內部為有利於住院患者的治療 , 而將患者 從此科室轉入另一科室的責任。一般由轉出科與轉入科聯系會診後 同意 , 辦理相應的手續 , 由轉出科派人陪送患者至轉入科 , 向值班醫 護人員交待有關情況 ; 轉入科把患者予以安頓 , 寫好轉入記錄 , 開始 了在轉入科的治療。如在婦產科某產婦產生下嬰兒。三天後 , 嬰兒 發生腹瀉 , 遂由婦產科約兒科醫師會診 , 認為轉入兒科治療更為適 宜 , 於是將患兒轉入兒科住院治療。
實踐中 , 對轉診義務存在一些爭論 , 主要是醫院之間的利益之 爭。有的醫院為考慮經濟效益 , 在確定沒有能力醫治患者的疾病後 , 抱有僥幸心理 , 拖延了轉診的時間。也有的醫院為迴避矛盾 , 對疑難病症患者一推了之 , 增大了患者的負擔。還有的轉入院的醫師為推卸責任 , 凡是轉診來的患者 , 先恐嚇一番 , 誇大病情 , 指責轉院太遠 , 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壓力 , 往往會導致患者對原治療醫院的埋怨 , 甚至產生糾紛。
(3) 換醫師是近年來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產物。
患者對原診醫師不滿意 , 可以指名換新的醫師為其診療 , 醫方一般應予滿足。這一做法有利於醫師加強學習提高競爭力,從而擴大了患者的權益 。
(4) 提供必要資料的義務
無論是轉院還是轉科 , 為了使患者轉診後及時接受對症治療 , 原治療醫院或科室均有提供必要資料的義務。例如 , 開具轉院證 , 讓患 者帶走有關檢查的資料 , 摘要或復印病歷等 , 使轉入院 ( 科 ) 能盡快掌 握患者病情 , 對症採取診療措施 , 避免重復檢查以減少不必要的醫療 資源和時間的浪費。

❹ 感染艾滋會遭拒診嗎

近日,艾滋病感染者小易(化名)向海口市政府12345熱線反映稱,自己就醫困難,希望相關部門可以給和他一樣的艾滋病感染者提供一些幫助。

據了解,從1999年首次出台醫療機構不得拒絕為艾滋病人進行治療的規定,到2006年的《艾滋病防治條例》,再到2013年首診負責制,我國多部法律法規明確不允許推諉拒診與歧視,但為何艾滋病人被拒診的事情還是時有發生?

省防艾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國家出台的相關條例中強調了艾滋病人在就醫時應受到平等對待。該負責人透露,醫療機構的拒絕來源於對職業暴露的恐懼。醫務人員的職業暴露是指在診療、護理中意外被艾滋病、肝炎等病毒感染或被病人的血液、體液污染皮膚或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肝炎等病毒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的針頭及其他銳器刺破皮膚,有可能被感染的情況。

2015年7月,國家衛計委發布《職業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處理程序規定》,規范職業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處理程序,並為艾滋病職業暴露診斷提供依據。「醫生只要遵守普遍性防護原則,感染幾率很低。」該負責人說。

根據《艾滋病防治條例》有關規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就醫時,應將感染或者發病的事實如實告知接診醫生;醫療機構應當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詢、診斷和治療服務,醫療機構不得因就診的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推諉或者拒絕對其其他疾病進行治療。

省防艾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艾滋病感染者有義務在就醫過程中,主動將自身的健康狀況告知醫務人員。醫療機構在得知艾滋病感染者的患病情況後,若拒絕為患者治療,患者可向相關部門舉報。

熱點內容
民法通則僱傭關系 發布:2025-06-29 02:34:43 瀏覽:936
國資委對國有企業法律顧問的 發布:2025-06-29 02:28:56 瀏覽:340
5違法使用警械和武器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6-29 02:15:52 瀏覽:61
象山律師事務所電話 發布:2025-06-29 02:15:06 瀏覽:14
論合同法的平等原則 發布:2025-06-29 02:10:45 瀏覽:531
二教法規 發布:2025-06-29 02:09:18 瀏覽:228
國際商法國際貿易專業教材 發布:2025-06-29 01:56:10 瀏覽:72
離職扣除年休假是違反勞動法 發布:2025-06-29 01:20:08 瀏覽:325
合同法不定期合同 發布:2025-06-29 01:15:52 瀏覽:676
新的婚姻法對婚外生子怎麼處理 發布:2025-06-29 01:14:48 瀏覽: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