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水條例
❶ 我需要全文《山西省水利水電工程設計概(估)算編制規定》
你可以到水利廳水建中心購買20元
❷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供水條例
第四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三十二條規定,擅自取用城市公共供水的,除應當按照管道口徑流量賠償損失外,由城市供水節水行政主管部門予以警告,並可處損失額一至二倍的罰款。
❸ 地下水管理條例網路答題證書怎麼下載
http://dati.mwr.gov.cn/dxsgltl/templates/dxsgltl/index.jsp
答題證書下載到:http://dati.mwr.gov.cn/dxsgltl/templates/dxsgltl/index.jsp
《地下水管理條例》已經2021年9月15日國務院第149次常務會議通過,2021年10月29日公布,自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地下水管理工作。地下水具有重要的資源屬性和生態功能,在保障我國城鄉生活生產供水、支持經濟社會發展和維系良好生態環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不斷加大,導致部分地區地下水超采和污染問題突出。為了加強地下水管理,《條例》從調查與規劃、節約與保護、超采治理、污染防治、監督管理等方面作出規定。
❹ 《水資源管理條例》 全文是什麼
第十二條 國家對水資源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設立的流域管理機構(以下簡稱流域管理機構),在所管轄的范圍內行使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和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授予的水資源管理和監督職責。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規定的許可權,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
【釋義】 本條是對我國水資源管理體制的規定。
一、水資源管理體制是國家管理水資源的組織體系和許可權劃分的基本制度,是合理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水資源以及防治水害,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組織保障。改革和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進一步強化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是這次《水法》修訂的一個重要內容。
二、國家對水資源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水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性資源,也是生態環境的基本要素。水資源與土地、森林、礦產等資源不同,它是一種動態的、可再生的資源。流域是一個以降水為淵源、水流為基礎、河流為主線、分水嶺為邊界的特殊區域概念。水資源按照流域這種水文地質單元構成一個統一體,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換,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量水質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這就要求對水資源只有按照流域進行開發、利用和管理,才能妥善處理上下游、左右岸等地區間、部門間的水事關系。水落石出資源的另一特徵是它的多功能性,水資源可以用來灌溉、航運、發電、供水、水產養殖等,並具有利害雙重性。因此,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各項活動需要在流域內實行統一規劃、統籌兼顧、綜合利用,才能興利除害,發揮水資源的最大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目前,以流域為單元進行水資源的管理已經成為世界潮流。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的《二十一世界議程》指出:水資源的綜合管理包括地表水與地下水、水質與水量兩個方面,應當在流域一級進行,並根據需要加強或者發展適當的體制。我國重要江河均是跨省區的流域,這一自然特點使得協調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的關系顯得更為重要。
三、1988年制定頒布的原《水法》規定「國家對水資源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制度」,為推進我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由於對水資源的權屬管理部門與開發利用部門相互間的關系和職責劃分不清,沒有明確流域管理機構的職責和許可權,導致部門之間職能交叉和職能錯位的現象並存,「多龍治水」的問題依然存在。主要表現:一是流域按行政區域分割管理;二是地表水、地下水分割管理;三是水量與水質分割管理。這種管理體制在實踐中產生的主要問題有:一是不利於江河防洪的統一規劃、統一調度和統一指揮。例如有的地方在汛期上下游、左右岸各自為政,只顧自保,不顧整體,影響全局的防汛抗洪工作。二是不利於水資源統一調度,統籌解決缺水的問題。例如一些地區在枯水期爭相搶水,還有一些上游地區大量引水,造成下游地區江河斷流、無水可用,給下游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損害。三是不利於地表水、地下水統一調蓄,加劇了地下水的過量開發。據統計,全國地下水多年平均超采量67億立方米,已經形成164個地下水超采區。四是不利於城鄉統籌解決城市缺水的問題。五是不利於統籌解決水污染的問題。目前我國跨區域的水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局部治理,特別是下游地區治理無法真正改善江河水質和水環境,只有上下游統一治理、統一水量調度才能取得成效。六是不利於水資源經濟、社會和環境等綜合效益的發揮。新《水法》根據水資源的自身特點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借鑒一些國家水資源管理的通行做法和經驗,按照資源管理與開發利用管理相分離的原則,確立了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
四、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水資源統一管理的核心是水資源的權屬管理。新《水法》明確規定,水資源屬於國家所有,水資源的所有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為了實現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制定全國水資源的戰略規劃,對水資源實行統一規劃、統一配置、統一調度、統一實行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等。為了實現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家確定的主要江河、湖泊設立流域管理機構,在所管轄的范圍內行使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和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授予的水資源管理和監督職責。我國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在主要江河設置了具有現代意義的流域管理機構,例如1935年設立的揚子江水利委員會、1933年設立的黃河水利委員會和1929年設立的導淮委員會等。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為了加強對大江大河的規劃、治理和管理,在長江、黃河、淮河等流域成立了流域管理機構,其間機構幾經變更。到目前我國在長江、黃河、淮河、珠江、海河、遼河這六大江河和太湖流域都成立了作為水利部派出機構的流域管理機構,行使《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和水利部授予的水資源管理和監督職責。新《水法》對流域管理機構在水資源監督管理方面的職責進一步作了明確規定,具體包括:(1)水資源的動態監測和水功能區水質狀況的監測。(2)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以外的其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江河、湖泊的流域綜合規劃和區域綜合規劃的編制。(3)在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江河、湖泊上建設水工程的審查。(4)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以外的其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區劃。(5)管轄許可權范圍內的排污口設置審查。(6)管轄許可權范圍內的水工程保護。(7)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緊急情況下的水量調度預案的制訂以及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調度計劃的制定。(8)管轄許可權范圍內的取水許可證頒發和水資源費收取。(9)水事糾紛處理與執法監督檢查等。
五、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工作。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水資源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實行流域管理和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還必須緊密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充分發揮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管理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新《水法》規定的流域管理機構與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在水資源監督管理上的一些具體職責還將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配套行政法規或者政府規章進一步界定。按照《水法》的有關規定,借鑒國外流域管理的功能經驗,從總體上說,流域管理機構在依法管理水資源的工作中應當突出宏觀綜合性和民主協調性,著重於一些地方行政區域的水行政主管部門難以單獨處理的問題,而一個行政區域內的經常性的水資源監督管理工作主要應由有關地方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實施。地方在維護全國水資源統一管理、水法基本制度統一的前提下,也可以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地方性水法規和有關政府規章,制定有利於本地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政府和有關規劃、計劃,依法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❺ 山西省防治水基礎管理十條規定文號是多少
一、礦井防治水「十條紅線」管理規定:
1、礦井必須設立地測防治水部門,並配備1-2名專業的地質、水文地質技術人員。
2、礦井必須建立和完善防治水必備的五種基礎圖紙。
3、礦井必須建立完善的防治水管理制度,編制礦井防治水計劃,落實各採掘作業點防治水措施。
4、礦井采、掘工作面在掘進、回採前,必須編制水情水害分析報告和制定綜合防治水措施。內容應包括:工作面開采水文地質條件分析,防治水方案、措施,應急避災路線及現場處置預案,經礦總工程師組織會審後執行。
5、礦井必須嚴格執行「有掘必探」「有采必探」的防治水制度,把探放水進度按照設計工作量納入礦井日常驗收、考核之中;配備滿足生產建設需要的專用探放水鑽機和探放水隊伍,嚴禁用煤、岩電鑽進行探放水作業。
6、資源整合礦井、各生產、基建礦井帶壓開采區域或生產、在建采區內存在小煤礦破壞及老空積水區,在井下落實「有掘必探」的同時,必須開展地面物探工作,查明采空和積水區范圍。帶壓開采礦井必須進行水文地質補充勘探。
7、礦井積水必須及時排出地面。嚴禁向采空區或巷道內排放積水。
8、井下出現透水徵兆必須立即停止作業,撤離所有受水威脅地點人員,分析原因,採取有效措施消除隱患。
9、礦井必須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統,嚴禁無排水系統或排水系統不健全而進行生產、基建採掘活動。井下中央排水能力、采區排水能力必須符合《煤礦防治水規定》和《煤礦安全規程》要求;帶壓開采礦井或存在小窯透水危險礦井必須在現有排水系統基礎上,增設抗災強排泵房或增建潛水電泵強排水系統,以提高礦井抗災能力。
10、「無預報揭露地質構造」和「無預報揭露采空區」嚴格按事故進行追查處理。
❻ 山西省城市管理條例下水道倒泔水處理罰款標准
摘要 1.《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101號)第三十四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者,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委託的單位除責令其糾正違法行為、採取補救措施外,可以並處警告、罰款:(四)不按規定的時間、地點、方式,傾倒垃圾、糞便的。 2.《城市建築垃圾管理規定》(建設部令第139號)第二十五條 違法本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對施工單位處以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對建設單位、運輸建築垃圾的單位處以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一)未經核准擅自處置建築垃圾的;(二)處置超出核准范圍的建築垃圾的。 第二十六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隨意傾倒、拋撒或者堆放建築垃圾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並對單位處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200元以下罰款。 3.《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建設部令第157號)第四十二條 違反本辦法第十六條規定,隨意傾倒、拋灑、堆放城市生活垃圾的,由直轄市、市、縣人民政府建設(環境衛生)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對單位處以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個人有以上行為的,處以200元以下的罰款。 4.《山西省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實施辦法 》第三十一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者,城市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除責令其限期清理、拆除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外,可根據情節,對公民處以500元以下罰款、對法人和其他組織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五)建築垃圾、渣土、生活垃圾等未按規定處置任意傾倒的。
❼ 山西省節約能源條例的條款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能源開發、加工、轉換、利用、管理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氣、煤層氣、生物質能和焦炭、電力、熱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過加工、轉換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種資源。
本條例所稱節約能源(以下簡稱節能),是指加強用能管理,採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以及環境和社會可以承受的措施,從能源生產到消費的各個環節,降低消耗、減少損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費,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本條例所稱重點用能單位,是指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五千噸標准煤以上的用能單位。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節能工作的領導,將節能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引導發展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和節能環保型產業;支持開發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淘汰落後生產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經濟和信息化行政管理部門是節能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節能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行政管理部門以及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相關領域節能監督管理工作,並接受同級節能主管部門的指導。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科技、財政、統計、質監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相關節能管理工作。
第六條 本省建立統一的節能統計、監測和考核體系,實行節能目標責任制和節能考核評價制度,將節能目標完成情況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並將其作為對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考核評價的內容。
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以及學校、社區應當加強節能宣傳教育,普及節能科學知識,倡導節能環保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
新聞媒體應當宣傳節能法律、法規和政策,刊播節能公益廣告,宣傳節能先進經驗和重要舉措。
第二章 節能管理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編制和實施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和年度節能計劃,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節能主管部門備案。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根據本行政區域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和年度節能計劃,會同同級節能主管部門編制本領域的節能規劃和年度節能計劃。
第九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省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確定全省年度節能目標,並向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和重點用能單位下達年度節能目標。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省人民政府下達的年度節能目標,向縣級人民政府下達年度節能目標。
重點用能單位的名單由省人民政府節能主管部門定期公布。
第十條 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對其下達的節能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評價,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節能目標責任的履行情況。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重點用能單位未完成節能目標的,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投資主管部門應當按照項目管理許可權對其新建高耗能行業項目實行限批。
第十一條 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實行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行政管理部門審批、核准、備案或者核報本級人民政府審批、核準的項目,其節能審查由具有管理許可權的發展和改革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其中,屬於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的項目,應當經具有管理許可權的經濟和信息化行政管理部門預審並提出意見;屬於建築領域的項目,應當經具有管理許可權的住房和城鄉建設行政管理部門預審並提出意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行政管理部門審查意見與預審意見不一致時,應當報同級人民政府決定。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經濟和信息化行政管理部門審批、核准、備案或者核報本級人民政府審批、核準的工業和信息化企業技術改造類項目,其節能審查由具有管理許可權的經濟和信息化行政管理部門負責。
未經節能評估和審查或者經審查不符合強制性節能標準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負責項目審批或者核準的機關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建設,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已經建成的,不得投入生產、使用。
第十二條 省節能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家明令淘汰的用能產品、設備、生產工藝的目錄和本省經濟發展水平,制定本省明令淘汰的用能產品、設備、生產工藝的目錄,並向社會公布。
禁止生產、進口、銷售國家和本省明令淘汰或者不符合強制性能源效率標準的用能產品、設備。禁止使用國家和本省明令淘汰的用能設備、生產工藝。
第十三條 省節能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規范節能服務行業的發展,落實資金支持、稅收優惠、金融服務和會計管理等政策。
第十四條 省節能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節能信息服務平台,完善能源利用狀況、節能政策、節能標准等專業基礎資料庫,定期發布節能新技術、新產品信息。
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第一產業、第三產業(不含房地產業)的節能監督管理工作。
第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建築節能的監督管理工作,推進新建民用建築節能、既有民用建築節能改造、民用建築用能系統運行節能、可再生能源民用建築應用管理等工作。
第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運輸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的節能監督管理工作,引導運輸企業加強車船用油定額管理、提高運輸組織化程度和集約化水平,組織開展重點運輸企業油耗統計、監測和考核工作。
第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負責公共機構節能監督管理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本級公共機構能源消耗定額和公共機構既有建築節能改造計劃,並組織實施。
第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質量技術監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用能單位的能源計量器具和能源消費計量的檢測與監督管理,建立健全能源計量數據的監督核查制度。
省人民政府質量技術監督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根據本省實際,會同省節能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建立節能標准體系,制定嚴於強制性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地方節能標准,並按規定程序報經國務院批准後執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開展相關能耗調查與統計工作,定期向同級人民政府報告統計情況,並對用能單位能源統計人員開展業務培訓。
省人民政府統計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會同省節能主管部門定期向社會公布設區的市以及主要耗能行業的能源消費和節能情況等信息。
第二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節能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節能監察工作,可以依法委託節能監察機構開展下列工作:
(一)監察能源生產、經營、使用單位和節能服務機構執行節能法律、法規、規章情況;
(二)監察重點用能單位的能源利用狀況;
(三)受理節能違法行為的舉報和投訴,查處違法用能案件;
(四)開展節能宣傳、教育和培訓,推廣先進節能技術,指導用能單位合理使用能源;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節能監察職責。
用能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配合節能監察機構依法開展節能監察工作,不得阻礙節能監察。
第三章 合理使用和節約能源
第二十二條 用能單位應當完善節能管理和考核獎懲制度,建立能源管理體系,執行節能標准,控制新增能耗,加強能源消耗定額管理,分解落實節能目標和責任。
用能單位應當開展能效水平對標活動,通過管理和技術措施,提高能效水平。
第二十三條 用能單位應當建立健全能源計量、檢測管理制度,配備和使用經依法檢定合格的能源計量器具。
用能單位應當加強能源統計工作,建立健全原始記錄和統計台帳,並對統計數據的真實性負責。
第二十四條 重點用能單位應當每年安排資金用於節能技術改造和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究開發及推廣應用,淘汰高耗能落後工藝、技術和設備,調整企業產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
第二十五條 重點用能單位應當每五年開展一次能源審計並編制節能規劃,制訂年度節能計劃,完成節能目標。
第二十六條 重點用能單位應當每年向相應的節能主管部門和節能監察機構報送上一年度的能源利用狀況報告。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節能主管部門應當對重點用能單位報送的能源利用狀況報告進行審查。
第二十七條 重點用能單位應當設立能源管理崗位,聘請具有節能專業知識、實際經驗以及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擔任能源管理負責人,並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節能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
第二十八條 工業企業應當執行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准,對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實行限額管理。
第二十九條 電網企業應當加強電網建設和改造,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網損,提高輸供電效率。
電網企業應當按照節能發電調度管理的有關規定,優先安排清潔、高效和符合規定的熱電聯產、利用余熱余壓發電的機組以及煤矸石、低熱值燃料等符合資源綜合利用規定的發電機組與電網並網發電運行。
第三十條 服務行業應當在保證服務功能的前提下,選用能源利用效率高、能耗低的產品或者服務方式、服務項目,並加強對耗能設備使用和維修的管理。
第三十一條 建築工程的建設、設計、施工、監理和施工圖審查等單位應當執行國家和省有關建築節能標准。
禁止在建築活動中使用列入國家和省禁止使用目錄的技術、工藝、材料和設備。
第三十二條 營運機動車輛、船舶的能耗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能耗標准,超出標準的不得用於營運。
第三十三條 鼓勵用能單位採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委託節能服務機構為本單位的節能改造提供用能狀況診斷,以及節能項目設計、融資、改造和運行管理等服務。
第三十四條 鼓勵企業開展節能產品認證。
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優先將取得節能產品認證證書的產品、設備列入政府采購名錄。
公共機構應當優先採購列入政府采購名錄中的節能產品、設備,加強用能系統和設備的運行管理,提高運行效率。
第三十五條 加強農業和農村節能工作,發展新型高效的沼氣池、農作物秸稈氣化等集中供氣系統,推廣省柴節煤爐灶炕,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和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
鼓勵農村建築採用節能設計,使用節能材料,採取節能措施。
第三十六條 能源生產經營單位不得向本單位職工無償或者低於市場價格提供能源。
第三十七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禁止新建和擴建實心粘土磚生產企業和生產線。城市建築工程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
第四章 節能技術進步和激勵措施
第三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節能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作為扶持的重點領域,鼓勵、支持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和個人研究開發節能新技術、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提倡多渠道開展國際、國內節能信息、技術交流與合作。
第三十九條 省節能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定期公布本省推薦使用的節能產品和技術目錄,組織實施重大節能科研項目、節能示範項目和重點節能工程。
第四十條 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設立節能專項資金,縣級人民政府可以根據財力狀況設立節能專項資金,用於節能改造工程項目、節能技術和產品的示範與推廣、節能宣傳培訓和信息服務等。
節能專項資金的使用和管理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通過財政補貼、價格調控、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等方式,鼓勵和支持下列節能活動:
(一)生產、使用高效節能的電動機、鍋爐、窯爐、風機、泵類等用能設備和生產工藝;
(二)採用煤矸石發電等綜合利用技術;
(三)採用余熱余壓、地熱、煤泥、洗中煤、礦井瓦斯等發電或供熱,以及熱電聯產、潔凈煤技術等綜合利用技術;
(四)開發利用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
(五)在新建、改建、擴建建築工程和既有建築節能改造中,使用新型牆體材料等節能建築材料、節能設備、節能技術和產品;
(六)綜合利用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廢棄物;
(七)採用先進的能源管理、監測和控制等技術;
(八)推廣、使用節能照明器具等節能產品;
(九)開發生產使用低能耗、低污染的節能環保車和清潔能源車;
(十)國家和省確定的其他節能活動。
第四十二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設立淘汰落後產能補償資金,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安排一定的配套資金,用於淘汰落後產能企業的經濟補償等。
第四十三條 引導金融機構為符合條件的節能技術研究開發、節能產品生產以及節能技術改造等項目優先給予信貸支持。
鼓勵民間資金對節能行業的投入。
第四十四條 本省實行峰谷分時電價、季節性電價、可中斷負荷電價制度,鼓勵電力用戶合理調整用電負荷;對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和其他主要耗能行業的企業,分類實施差別電價政策。
第四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每年應當對節能工作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六條 國家工作人員在節能監督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審批或者核准未經節能評估和審查或者經審查不符合強制性節能標準的項目的;
(二)拒不受理舉報、投訴或者受理後不查處的;
(三)違法收取相關費用或者罰款的;
(四)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
第四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建設單位開工建設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未經節能評估和審查或者經審查不符合強制性節能標準的,由負責節能審查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責令停止建設,限期整改;已經建成的,責令停止生產、使用,限期改造;不能改造或者逾期不改造的項目,由負責節能審查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報請本級人民政府按照規定的許可權責令關閉。
第四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使用國家和本省明令淘汰的用能設備或者生產工藝的,由節能主管部門責令停止使用,沒收明令淘汰的用能設備;情節嚴重的,由節能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請本級人民政府按照規定的許可權責令停業整頓或者關閉。
第四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阻礙節能監察,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重點用能單位未開展節能審計或者不按規定編制節能規劃、節能計劃的,由節能主管部門予以警告,並責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改正的,予以通報,並對未開展能源審計的實施強制能源審計。
第五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工業企業超過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准用能的,由節能主管部門會同物價、電監等部門,對超限額產品生產用電實施懲罰性電價並責令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者未達到治理要求的,由節能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請本級人民政府按照規定的許可權責令停業整頓或者關閉。
第六章 附則
第五十二條 本條例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
❽ 求《山西省水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辦法》的內容
在新疆的建設與發展中,水一直是最大的制約因素。多年來水利建設成績很大,也發表了很多有一定深度的看法。但是對新疆水資源也有些認識(包括某些決策人)並不妥當,它對新疆建設實際上起了誤導作用。及時的走出認識上的誤區會減少決策上的失誤。這里就談幾點水資源認識上的誤區。
新疆的水資源會枯竭嗎?
有些教科書說新疆的河水來源於山上的融雪,有人說山上的冰雪資源有限而且要逐步融化,新疆的水資源的前途令人擔心。這是新疆水源枯竭論。
這種觀點的錯誤在於沒有看到有大量的降水補入山區。測算表明每年降落在新疆山裡的雨雪大約是2000億噸,而每年從山裡流出來的河水大約是 900億噸。這說明山上的降水足以支持新疆的河流水量。至於高山上的冰川和積雪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天然的固體水庫,它在水分的跨年度和跨季節的大循環中起到了很好的調節作用這就比較妥切了。
新疆的山區降水永遠不會中斷,新疆的農業也將萬年長青。而無視年年有的山區降水(含降雪)孤立的談靜態的冰雪資源,就把自己的認識引入歧途。
新疆的水資源是黃河的兩倍嗎?
有人說新疆的河水每年有 900億噸是黃河(三門峽測站)年徑流量 500億噸的1·8倍。這種觀點認為新疆的水資源太豐富了,似乎新疆可以承載兩個黃河流域的人口。這又是另一種誤解。
首先,我們不能把水資源單純的理解河水的流量的多少。自然界的降水是第一位的水資源。對比水資源應當首先對比降水資源。黃河流域的75萬平方公裡面積上每年約有3600億噸的降水,而新疆的 16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僅有約2400億噸的降水。這說明新疆的水僅是黃河流域的70%,而且每平方公里的降水僅是黃河的31%(150毫米/478毫米)。在數據目前我們得承認新疆的水資源比黃河流域少。
其次,如果分析河水的流量,我們把在三門峽測站測得的黃河的500億噸的年徑流量與新疆的各河在出山口的總的年徑流量(900億噸)作對比也是不妥當的。這里的錯誤在於把沒有可比性的數據作了對比。
在三門峽處測得的黃河水量的含義應當是三門峽以上的黃河流域用剩下的河水為每年 500億噸(是目前還不便利用的水)。而在三門峽以上地區除了向下游輸送 500億噸水之外它余留的水資源已經為承載很多的農業人口而用掉了。但是對於新疆的每年 900億噸水,其含義則完全不同,它代表著從山裡流出的還沒有利用的水,它不是用剩下的水。
一個家庭每月有500元的剩餘,另一個家庭每月有900元收入。這兩個數據(900,500)的對比能說明有 900元收入的家庭更富有嗎?顯然不能,可見把含義不同的數據作對比會把人們的思路引入了歧途。
黃河下游斷了流。這是說黃河入海的水量變成了零。過去黃河的水是 500的時候說新疆的水為黃河的兩倍,那麼現在能說新疆的水是黃河的1000倍,或者無數倍嗎?顯然不能。黃河斷流僅意味著有限的黃河水都被利用了而沒有剩餘的水入海,但是這根本不意味著黃河流域的水資源變成了零,那裡的人口也沒有大逃亡。
誇大新疆的水資源影響著我們的決策。
新疆蒸發量是降水量的幾十倍嗎?
這也是經常聽到的一種誤解,其問題出在對數字的含義理解上有偏差。
從表面數字看氣象站測量的蒸發量確實可以是當地降水量的數十到上百倍。吐魯番的年降水量不足20mm,而氣象站測得的年蒸發量超過3500mm,其蒸發量超過降水量何止100倍!
上述對比中的錯誤在於氣象部門沒有向大家講明白它提供的所謂蒸發量的含義:「蒸發量」實際是氣象站觀測場里的一個直徑僅為20cm的盛水蒸發皿里的蒸發量。它不僅與自然濕潤水面的蒸發量不同,也與乾旱的地面的蒸發量更不相同。
例如新疆北部的福海氣象站測得的年蒸發量大約是2900mm(三米深的游泳池要蒸發干!),但是它附近的烏倫古湖的實際蒸發量根據《中國乾旱區水文及水資源利用》(湯奇成等著)一書計算是735mm,僅為氣象站蒸發量的25.3%!這說明直接把氣象站的「蒸發量」當做實際蒸發量就嚴重失實。一些文獻把氣象站20mm蒸發皿的蒸發量乘一個0.4-0.6的系數,代表濕潤表面的蒸發量。
上面的蒸發量是在具有充分水源情況下的蒸發,它代表的是自然的蒸發能力而不是真正的自然蒸發量(建議氣象學中把蒸發量改為蒸發能力)。對於乾旱地區,地面一般很乾,其實際蒸發就比氣象部門說的蒸發量小很多。
我估計北疆地區濕潤水面年蒸發能力在一般1000mm以下(北疆東部要高些),南疆在一般1500mm以下,東疆一般在1700mm以下。
新疆大約有60萬平方公里的戈壁沙漠,那裡沒有外來河水補充,實際年蒸發量只好與年降水量相等,即北疆一般在100mm以下,南疆一般在70mm以下,東疆一般在40mm以下。
新疆淺山帶到高山區的溫度低,降水量比較大,實際年蒸發量小於年降水量,是徑(河)流形成區。而山麓沼澤、農田、平原河谷、湖泊的實際年蒸發量高於年降水量低於年蒸發能力。
新疆一年的實際蒸發總量比降水總量小146億立方米,它也就是目前每年流出國境的河水量。
「水源涵養林」的提法准確嗎?
「水源涵養林」是我們不時聽到的一個詞,它在客觀上幫助我們樹立了保護山區樹林的作用,但是它也顛倒了水與林的關系。它使我們誤以為種樹可以增加降水量。而實際上種樹消耗著水分。
很多地方有天然森林,原因是那裡有天然的雨水(有時是河水、地下水)。塔里木河下游原來有很多樹,如果它能涵養水源,那裡也不會出現斷流。倒是因為塔里木河中上游攔截的水分多了下游才出現斷流。加之那裡自然降水很少於是出現了胡楊林死亡的情況。
植物的干物質的形成數量是與它消耗的水分成正比例的。植物僅在水分有保證的地方生存。山區有了樹對於緩解暴雨的沖刷,延緩暴雨洪峰有好處。
森林的存在改變了下墊面的輻射狀況。我們是不能說森林對自然降水的增加沒有一點好處,但是現在也沒有人拿出證據說種了樹就引來了雨水。現在唯一明確的是所有的樹都消耗水分。我國西北森林稀少的原因是降水量少,而降水量稀少的原因不是因為森林少。
在新疆把種樹的好處說過了頭,也就搶走了本來不多的水資源。在乾旱地區種植防護林的科學性、經濟性、可行性都與自然降水比較多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必須區別對待。
石油佔去了我們很多水資源嗎?
這又是近年聽到的另一種誤解。
石油的開發是要用水的。但是開發石油究竟用了多少水應當心中有數。新開的油井可以不向地下注水,但是油采多了就要向地下注水以便用水來換石油。新老油井平均下來每采一噸油大約要用13噸水。我們現在每年採的油大約是2000萬噸,也就是說每年要用去不到 3億噸的水。我們可以控制的水有多少呢?現在大約每年有 500億噸。換句話說石油用水約占可以控制的水量的0·6%,即還不到百分之一。應當認為用0·6%的水換來上 100億元的產值是值得的。在將來即便新疆的石油每年的產量達到 1億噸,也僅是耗了13億噸的水。這也僅占可以控制水量的百分之二點六,它仍然是個不大的數。而到那時石油部門還會自行開發可控制的水源,顯然把石油用水說成危及了農業是不符合新疆實際的。
石油部門應當依法用水依法交費,應當妥善解決與當地用水的矛盾。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准確的宣傳石油究竟用了多少水。
對新疆水資源的正確認識是建築在對它的多方面的數據的觀測和科學分析的基礎之上的。我們已經掌握了大量的觀測數據。如果對數據不進行較全面的分析,不能站在水的循環和水的平衡的高度去認識它,片面的突出某個部門的重要性而引用某些數據,就會得出一些不妥當的認識,作出一些不妥當的決策。過去這種例子不是沒有。我們有責任站在全局的角度去分析新疆的水資源問題,宣傳對水資源的正確的認識,作出正確又及時的決策,減少決策上的失誤。
當然以上看法也僅是個人看法,歡迎不同領域的同志共同探討。
❾ 山西省人大制定關於環境保護的法規有哪些
山西省人大制定的關於環境保護的法規在近幾年來,主要散見於各項條例,現將部分有效、正在執行的法規提供如下:
1、·山西省丹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2008修訂) [有效]
頒布時間:2008-11-28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2、·山西省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山西省城市供水和節約用水管理條例》的決定(2009) [有效]
頒布時間:2009-03-26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3、·山西省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的決定(2008) [有效]
頒布時間:2008-05-16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4、·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2008修正) [有效]
頒布時間:2008-05-16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5、·山西省汾河中上游流域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保護條例 [有效]
頒布時間:2007-12-20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6、·山西省水資源管理條例(2007修訂) [有效]
頒布時間:2007-12-20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7、·山西省重點工業污染監督條例 [有效]
頒布時間:2007-09-26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8、·山西省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山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決定(2007) [有效]
頒布時間:2007-06-01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9、·山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2007修正) [有效]
頒布時間:2007-06-01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10、·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辦法(2005修正) [有效]
頒布時間:2005-09-29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11、·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2004修訂) [有效]
頒布時間:2004-11-27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12、·山西省桃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 [有效]
頒布時間:1999-09-26 頒布部門:山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此外,陝西省頒布的關於環保的法規可能還有很多,鑒於篇幅原因不能一一列舉。
❿ 山西省一類用水指什麼 經營性 五類用水指什麼
依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中規定,地面水使用目的和保護目標,中國地面水分五大類:
Ⅰ類
主要適用於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
Ⅱ類
主要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稀水生生物棲息地,魚蝦類產卵場,仔稚幼魚的索餌場等;
Ⅲ類
主要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魚蝦類越冬、回遊通道,水產養殖區等漁業水域及游泳區;
Ⅳ類
主要適用於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
Ⅴ類
主要適用於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
一類水質:水質良好。地下水只需消毒處理,地表水經簡易凈化處理(如過濾)、消毒後即可供生活飲用者。
二類水質:水質受輕度污染。經常規凈化處理(如絮凝、沉澱、過濾、消毒等),其水質即可供生活飲用者。
三類水質: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一般魚類保護區及游泳區。
四類水質:適用於一般工業保護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
五類水質:適用於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超過五類水質標準的水體基本上已無使用功能。
III類以下水質惡劣,不能作為飲用水源。
所以三類以上水質,一般是指一類,二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