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刑法條例直接損失

刑法條例直接損失

發布時間: 2022-03-08 05:36:13

A. 刑法中生產遭受較大損失的標准

使生產遭受「較大損失」,一般以二萬元為起點;「重大損失」,一般以十萬元為起點;「特別重大損失」,一般以五十萬元為起點。

《刑法》第一百四十七條【生產、銷售偽劣農葯、獸葯、化肥、種子罪】生產假農葯、假獸葯、假化肥,銷售明知是假的或者失去使用效能的農葯、獸葯、化肥、種子,或者生產者、銷售者以不合格的農葯、獸葯、化肥、種子冒充合格的農葯、獸葯、化肥、種子,使生產遭受較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使生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使生產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七條 刑法第一百四十七條規定的生產、銷售偽劣農葯、獸葯、化肥、種子罪中「使生產遭受較大損失」,一般以二萬元為起點;「重大損失」,一般以十萬元為起點;「特別重大損失」,一般以五十萬元為起點。

安全生產事故中 較大損失:一般指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
第三條根據生產安全事故(以下簡稱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或者直接經濟損失,事故一般分為以下等級:
(一)特別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下同),或者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或者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三)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B. 刑法中關於玩忽職守造成損失的金額「較大」、「巨大」等到底以多少為標准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瀆職侵權犯罪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玩忽職守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嚴重不負責任,不履行或者不認真履行職責,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傷3人以上,或者重傷2人、輕傷4人以上,或者重傷1人、輕傷7人以上,或者輕傷10人以上的;
2、導致20人以上嚴重中毒的;
3、造成個人財產直接經濟損失15萬元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不滿15萬元,但間接經濟損失75萬元以上的;
4、造成公共財產或者法人、其他組織財產直接經濟損失30萬元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不滿30萬元,但間接經濟損失150萬元以上的;
5、雖未達到3、4兩項數額標准,但3、4兩項合計直接經濟損失30萬元以上,或者合計直接經濟損失不滿30萬元,但合計間接經濟損失150萬元以上的;
6、造成公司、企業等單位停業、停產1年以上,或者破產的;
7、海關、外匯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嚴重不負責任,造成100萬美元以上外匯被騙購或者逃匯1000萬美元以上的;
8、嚴重損害國家聲譽,或者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
9、其他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情形。

C. 刑法第二百三十條,逃避商檢罪中重大經濟損失的直接經濟損失的數額具體是多少錢

一、概念
逃避商檢罪(刑法第230條),是指違反進出口商品檢驗法的規定,逃避商品檢驗,將必須經商檢機構檢驗的進口商品未報經檢驗而擅自銷售、使用,或者將必須經商檢機構檢驗的出門商品未報經檢驗合格而擅自出口,情節嚴重的行為。

二、犯罪構成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對進出口商品檢驗的管理秩序。本罪的對象必須是根據進出口商品檢驗的商品種類表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必須經商檢機構檢驗的進出口商品,對於不在這一范圍內的商品的擅自銷售、使用的行為,不構成、包裝以及是否符合衛生、安全的要求等。如果無視上述規定,逃避國家對進出口商品的檢驗,就構成了本罪的客觀之行為,依照進出口商品檢驗法的有關規定,逃避檢驗的非法行為是指下列3種行為:。(1)對應當進行檢驗的進口商品,未報經檢驗而擅自在境內銷售或使用的;(2)對應當進行檢驗的出口商品,未報經檢驗合格後就擅自出口的;(3)經過商檢機構的抽查檢驗,認為是不合格的商品而擅自出口的。
其次,違反進出口商品檢驗法的行為必須是情節嚴重的行為,才能構成本罪,情節嚴重主要是指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所謂重大經濟損失,一般是指的損失便是間接經濟損失。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即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單位也可構成本罪。實際構成其罪的則應是非法銷售使用和出口應當經過商檢而未經商檢的進出口商品的單位及個人,如應當進行商檢申報工作的進出口商品的收貨、發貨單位及個人。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過失,這是針對行為可能造成的重大經濟損失的結果而言的,即行為人對這種結果應當預見但因自己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雖已預見其有可能發生,但卻輕信能夠避免,從而發生了這商品未報經檢驗合格而擅自出口,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第二百三十一條 單位犯本節第二百二十一條至第二百三十條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本節各該條的規定處罰。
[相關法律]
《進出口商品檢驗法》第二十六條 違反本法規定,對列人《種類表》的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必須經商檢機構檢驗的進口商品未報經檢驗而擅自銷售或者使用的,對列入《種類表》的和其他法律、 行政法規規定必須經商檢機構檢驗的出口商品未報經檢驗合格而擅自出口的,由商檢機構處以罰款;情節嚴重,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對直接責任人員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違反本法第十七條的規定,對經商檢機構抽查檢驗不合格的出口商品擅自出口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說明]

一、本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即有義務報商檢機構檢驗進出口商品的個人和單位。沒有報檢義務者不構成本罪。
二、本罪主觀方面必須是故意,過失不構成本罪。

D. 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條如何認定重大損失中的直接經濟損

《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瀆職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一條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規定的「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
(一)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傷3人以上,或者輕傷9人以上,或者重傷2人、輕傷3人以上,或者重傷1人、輕傷6人以上的;
(二)造成經濟損失30萬元以上的;
(三)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
(四)其他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情形。

E. 黨組織在紀律審查中發現黨員有刑法規定的行為,雖不涉及犯罪但須追究,視具體情節給予警告直至什麼處分

黨組織在紀律審查中發現黨員有刑法規定的行為,雖不構成犯罪但須追究黨回紀責任的,視具答體情節給予警告直至開除黨籍處分。

根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二十八條黨組織在紀律審查中發現黨員有刑法規定的行為,雖不構成犯罪但須追究黨紀責任的,或者有其他違法行為,損害黨、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應當視具體情節給予警告直至開除黨籍處分。

第二十九條黨組織在紀律審查中發現黨員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犯罪的,原則上先作出黨紀處分決定,並按照規定給予政務處分後,再移送有關國家機關依法處理。

(5)刑法條例直接損失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三十二條黨員犯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給予開除黨籍處分:

(一)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判處刑法規定的主刑(含宣告緩刑)的;

(二)被單處或者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

(三)因過失犯罪,被依法判處三年以上(不含三年)有期徒刑的。

因過失犯罪被判處三年以下(含三年)有期徒刑或者被判處管制、拘役的,一般應當開除黨籍。對於個別可以不開除黨籍的,應當對照處分黨員批准許可權的規定,報請再上一級黨組織批准。

F. 刑法裡面說,利用他人無知造成他人損失的觸犯刑法!我就想到了考試我寫不來你扣我分我是不是可以告你

刑法適用於刑事犯罪

考試不歸刑法管,不適用刑法條例的

而且分數低是你不會,老師打分,這個過程中老師沒有利用你,造成分數低的原因是你不會,於老師並無直接關系,帶來的損失也是你造成的,老師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有意利用你的因素存在。所以你的想法多餘了

G. 刑法中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如何區分

刑法現在已經不再區分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現在的法律條文中用的是「經濟損失」。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於瀆職罪的定罪標准中,就是用的」造成經濟損失30萬元「的說法。
因為刑法和民法分別處理不同的問題。對於刑事犯罪造成的損失,一般情況下都是直接的經濟損失,為了盡快對刑事案件做出處理,必須將經濟損失界定在較短時間里就是一個相對固定的數值,或者是一個非常確定的數值,這樣才能夠確切地指認一個侵權行為造成了什麼樣的危害後果。但是,生活中,確實存在著一個刑事犯罪行為的後果,不是一下子就完全表現了出來,有些危害後果會延續很長時間才能表示出來,如何賠償這些損害,我國法律現在將民事賠償和刑事賠償分成了兩個問題來處理。經常可以看到,法院對一個刑事犯罪做出判決以後,過了一段時間,受害人以賠償問題向法院再次提起民事賠償的訴訟時,法院會受理,並做出相應的判決,判令加害人對損害重新做出賠償。最常見的就是治療的費用問題,案例挺多的。

H. 刑法第285的直接接經濟損失都有哪些

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條【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工具罪】以上規定中,定罪和量刑的情節均不含「直接經濟損失」,而是採取的「情節嚴重」。

I. 刑法中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如何區分

刑法中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區分依據時財產訴訟是否於犯罪行為具有直接因果關系。

刑法中「直接經濟損失」,是指與行為有直接因果關系而造成的財產損毀、減少的實際價值;

「間接經濟損失」,是指由直接經濟損失引起和牽連的其他損失,包括失去的在正常情況下可以獲得的利益和為恢復正常的管理活動或者挽回所造成的損失所支付的各種開支、費用等。

間接經濟損失包括停產、減產損失價值、工作損失價值、資源損失價值、處理環境污染的費用、補充新職工的培訓費用以及其他損失費用。

(9)刑法條例直接損失擴展閱讀:

刑事訴訟中直接損失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2條規定: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的物質損失,是指被害人因犯罪行為已經遭受的實際損失和必然遭受的損失。

據此,犯罪行為造成的物質損失,既包括犯罪行為已經給被害人造成的物質損失,例如,犯罪分子作案時破壞的門窗、車輛、物品,被害人的醫療費、營養費等,這種損失又稱積極損失;

此外還包括被害人將來必然遭受的物質利益的損失,例如,因傷殘減少的勞動收入、今後繼續醫療的費用、被毀壞的豐收在望的莊稼等,這種損失又稱消極損失。

但是,被害人應當獲得賠償的損失不包括今後可能得到的或通過努力才能爭得的物質利益,比如超產獎、發明獎、加班費等。至於在犯罪過程中因被害人自己的過錯造成的損失,則不應由被告人承擔。

此外,因民事上的債權債務關系糾紛而引起的刑事犯罪,不能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解決,也不能就刑事犯罪之前的債權債務問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熱點內容
法院作偽證 發布:2025-05-24 03:53:26 瀏覽:644
勞動法適用范圍包括哪些 發布:2025-05-24 03:53:25 瀏覽:581
中央12社會與法懺悔錄 發布:2025-05-24 03:35:07 瀏覽:86
古冶律師 發布:2025-05-24 03:32:21 瀏覽:637
總工會那年重新頒發工會三個條例 發布:2025-05-24 03:13:07 瀏覽:719
中央社會與法破綻是真實故事嗎 發布:2025-05-24 03:12:59 瀏覽:142
勞動法46條跟87條 發布:2025-05-24 02:55:22 瀏覽:778
勞動法各種補助 發布:2025-05-24 02:32:06 瀏覽:55
最新勞動法在單位受傷 發布:2025-05-24 02:17:24 瀏覽:152
商法聽誰的課 發布:2025-05-24 02:11:38 瀏覽: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