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水庫管理條例
A. 市民在水庫釣魚,水庫工作人員應依據什麼法律法規進行管理,如何管理
為依據《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應當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干擾大壩的正常管理版工作。
依據《水庫大權壩安全管理條例》第十四條規定:非大壩管理人員不得操作大壩的泄洪閘門、輸水閘門以及其他設施,大壩管理人員操作時應當遵守有關的規章制度。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干擾大壩的正常管理工作。
禁止在壩體修建碼頭、渠道、堆放雜物、晾曬糧草。在大壩管理和保護范圍內修建碼頭、魚塘的,須經大壩主管部門批准,並與壩腳和泄水、輸水建築物保持一定距離,不得影響大壩安全、工程管理和搶險工作。大壩主管部門應當配備具有相應業務水平的大壩安全管理人員。
(1)甘肅省水庫管理條例擴展閱讀:
水庫大壩的相關要求規定:
1、大壩管理單位必須按照有關技術標准,對大壩進行安全監測和檢查;對監測資料應當及時整理分析,隨時掌握大壩運行狀況。發現異常現象和不安全因素時,大壩管理單位應當立即報告大壩主管部門,及時採取措施。
2、大壩的運行,必須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發揮綜合效益。大壩管理單位應當根據批準的計劃和大壩主管部門的指令進行水庫的調度運用。
B. 水利工程管理辦法
水利工程管理辦法有:
1.河道、分滯洪區堤防的管理范圍從堤腳量起,堤防內5米至20米,堤防外10米至30米;安全保護范圍為堤腳以外50米至100米。
2.水庫庫區管理范圍為正常蓄水位或水庫周圍移民線或土地征購線以下的面積;安全保護范圍為校核洪水位線順山坡向上延伸20米至100米。
3.有堤防渠道的管理范圍為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渠邊、堤防及護渠地;無堤防渠道的管理范圍為水域、渠邊及護渠地。
C. 水庫運行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安全管理法規是根據《安全生產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簡稱《勞動法》)等有關法律規定,而制定的有關條例、部門規章及管理法規定。它是指國家為了搞好安全生產,加強勞動保護,保障職工的安全健康所制定的管理法規的總稱。安全管理法規的主要內容有:確定安全生產方針、政策、原則;明確安全生產體制;明確安全生產責任制;制定和實施勞動安全衛生措施計劃;安全生產的經費來源;安全檢查制度;安全教育制度;事故管理制度;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護;工時、休假制度等。我國現行的安全管理法規主要有:《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國務院關於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規定》《鄉鎮企業勞動安全衛生管理規定》《國務院關於特別重大事故調查程序暫行規定》《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准》《企業職工傷亡事故調查分析規則》《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經濟損失統計標准》等。
D. 水庫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如何確定38米
摘要 親您好!
E. 水庫轄區管理法哪年實施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17
F. 部門是否有權力出台管理辦法,如縣水利局是否能出台水庫管理辦法
親,管理辦法不是法律法規,水利局當然可以出台水庫管理辦法啦!如水利局不出台水庫管理辦法,將是嚴重的不作為哦!
G. 甘肅省防汛期從什麼時間至什麼時間
一、根據《甘肅省實施防汛條例細則》的規定,甘肅省「汛期一般為每年五月一日至九月三十日」。
二、相關依據
《甘肅省實施防汛條例細則》
第二十條 我省汛期一般為每年五月一日至九月三十日,有特殊情況臨時變更。防汛期內,各級防汛指揮部必須要負責人主持工作。防汛辦公室工作人員必須堅守崗位,及時掌握汛情,按照防禦洪水方案和汛期調換運用計劃進行調度。
第二十一條 在汛期,河道、水庫、閘壩等水工程管理單位及其主管部門在執行訊期調度運用計劃時,必須服從有管轄權的人民政府防汛指揮部統一調度指揮。在汛期,以發電為主的水庫,其汛限水位以上的防洪庫容以及洪水調度運用必須服從有管轄權的人民政府防汛指揮部的統一調度指揮。
第二十二條 在汛期,河道、水庫、水電站、閘壩等水工程管理單位必須按照規定對水工程進行巡查,發現險惰,立即採取搶護措施,並及時向防汛指揮部和上級主管部門報告。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水工程設施出現險情,應立即向防汛指揮部和水工程管理單位報告。
H. 我國水法關於中型水庫管理范圍土地權屬的法律規定水庫管理范圍、保護范圍內的土地可否轉讓
不可以轉讓。
《水利工程管理條例》規定:水利工程管理范圍內的水域、土地依法歸水利工程管理單位使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其他單位和個人利用水利工程的水土資源開展經營活動,經水利管理單位同意,實行有償使用,並報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准。
I. 江蘇省水庫管理條例的解讀
水庫作為防汛防旱工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防洪、灌溉、供水、養殖、航運、旅遊等多種功能,是有效應對山洪治理和防治乾旱災害的重要抓手,也是保護地表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重要載體,對保障丘陵山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省在水庫的管理和保護工作中也出現了不少新情況和新問題。為了加強水庫管理與保護,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水資源有效供給,維護水庫生態環境,規范水庫的開發利用,發揮水庫綜合效益,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2011年7月16日,省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了《江蘇省水庫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條例共八章四十五條,分別對水庫的建設、工程管理、安全運行、開發利用管理、水域與水資源保護等作了規定。本文主要圍繞水庫的安全運行、開發利用、水域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作一解讀。
明確監管責任確保水庫安全運行
【現狀】目前,我省共有在冊水庫908座(其中大型6座,中型42座,小型860座),大多分布在丘陵山區,總庫容33.85億立方米。由於水庫建設的投資來自於財政、企業單位和集體經濟組織等不同渠道,因而形成了多種水庫管理模式。同時,不少水庫的管理機構不健全,管護經費嚴重不足,特別是大量鄉村集體自建的小型水庫,長期以來「只使用、不維護」,有的甚至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給水庫的安全運行帶來了較大隱患,安全責任難以落實。
【對策】條例第四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水庫的建設維護、安全運行、開發利用和水資源保護等實施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與水庫有關的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或者政府派出機關是其所管轄的水庫的主管單位,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是其轄區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水庫的主管單位。水庫主管單位對水庫的運行管理和安全負責。
第五條第一款規定,水庫應當建立管理單位。兩座以上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小(2)型水庫,可以建立共同管理單位,但每座水庫應當配備專職管理人員。
第二十條規定,水庫安全運行實行政府、主管單位和管理單位三級責任制。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水庫的安全運行負領導責任;水庫主管單位對所管轄水庫的安全運行負主管責任;水庫管理單位對所管理水庫的安全運行負直接責任。
第二十一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水庫的安全運行實施監督檢查,發現安全隱患的,應當向水庫主管單位提出整改意見。水庫主管單位應當及時組織整改,並將整改情況向水行政主管部門通報。
【解讀】為了更好地落實水庫安全管理的責任,保證水庫安全運行管理,條例首先規范了水行政主管部門對水庫實施監督管理的職責以及其他相關部門的職責,明確了水庫主管單位,要求水庫建立管理單位,以確保每座水庫都有專職管理人員,並規定了政府、主管單位和管理單位對水庫安全運行的三級責任制。此外,條例還根據不同性質的水庫,對水庫的運行管理、維修養護、人員基本費用、除險加固等經費的解決渠道作了明確規定,並要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水庫的管理與保護工作,加大財政投入,加強安全監督檢查,落實安全責任,保障水庫安全運行。
科學制定規劃規范開發利用行為
【現狀】近年來,由於一些地方對水庫的無序、過度開發利用,尤其是利用水庫景觀盲目進行商業開發,給水庫的安全運行帶來了嚴重隱患,導致水庫水質普遍下降。據初步統計,全省有376座水庫的周邊建有高檔賓館、別墅住宅等,從事餐飲休閑、旅遊運動等商業活動,將水庫資源利用至極致,使水庫儼然成了「洗腳盆」,嚴重影響了水庫綜合效益的可持續發揮。
【對策】條例第十三條第一款規定,在水庫管理范圍內禁止從事下列活動:(一)圍墾、填庫、圈圩;(二)建設賓館、飯店、酒店、度假村、療養院或者進行房地產開發;(三)在大壩上修建碼頭、埋設桿(管)線;(四)在大壩上種植根系發達的樹木、墾種、修渠、放牧、堆放物料、晾曬糧草;(五)在水庫水域內炸魚、毒魚、電魚,以及向水庫水域排放污水和棄置廢棄物;(六)擅自在水庫水域內游泳、遊玩、垂釣;(七)其他減少水庫庫容、危害水庫安全以及侵佔、損毀水庫工程設施的活動。
第二十五條規定,在水庫管理范圍內從事開發利用活動,應當符合水庫主管單位編制的水庫開發利用規劃,服從水污染防治、防洪安全和水資源保護的總體要求。城鎮建設和發展不得佔用水庫管理范圍。大中型水庫開發利用規劃應當經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報所在地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批准;小型水庫開發利用規劃應當經設區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批准。
【解讀】目前,一些地方對水庫的開發利用存在著重視眼前開發、忽視長遠利益的現象,急功近利傾向嚴重,給水庫的安全運行和水質保護帶來了嚴重威脅。因此,如何規范水庫的開發利用是條例的一個重點。在經過認真調研、多方論證、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條例試圖通過規范在水庫管理范圍內禁止從事的活動和從事開發利用活動應當符合水庫開發利用規劃的制度設計,切實解決好水庫的保護與利用問題,以改變當前對水庫開發利用的無序現狀,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加強源頭治理保護水域生態環境
【現狀】目前,全省20%的水庫為居民飲用水水源區或者備用水源區,但一些地方利用水庫水域進行大面積、高密度圍網養殖,大量投放餌料,加快了水體富營養化積累;更有一些地方甚至將廠礦企業規劃建設在水庫的上游集水區域內,造成了水庫水質的下降。據水文監測分析,不少水庫的水質已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普遍Ⅱ類降到現在的Ⅲ至Ⅳ,並有繼續惡化的趨勢,已嚴重影響到部分地區居民的飲用水水源安全,破壞了庫區的生態環境。
【對策】條例第三十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水庫集水區域內的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建設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和生態保護帶、隔離帶,增強涵養水源功能,防治水土流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水庫集水區域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擴大集水區域截污管網覆蓋面,實現雨水、污水分流,配備生活污水、垃圾收集設施,並進行集中處理。
第三十一條規定,水庫集水區域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減少化肥和農葯使用量。水庫集水區域內的養殖場所應當配套建設沼氣池等廢棄物利用設施,對養殖產生的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循環利用。
第三十二條第一款規定,在水庫集水區域內,禁止建設化學制漿造紙、製革、釀造、染料、印染、電鍍以及其他排放含磷、氮等污染物的項目,其他各類建設項目和生產活動不得影響水庫匯入水量,不得污染水體。
第三十四條規定,禁止在水庫生態保護帶內從事下列活動:(一)設置除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以外的其他排污口;(二)設置廢物回收場、有毒有害物品倉庫、堆棧或者垃圾填埋場;(三)設置高爾夫球場或者從事水上餐飲經營;(四)新建、擴建畜禽養殖場;(五)設置劇毒物質或者危險化學品貯存、運輸設施;(六)其他可能污染水庫水體的活動。
【解讀】水是生命之源。為了從源頭上保護好水庫水質,根據水庫的特殊自然條件,條例明確了在水庫集水區域內政府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規定了在水庫集水區域內禁止建設的項目和在水庫生態保護帶內禁止從事的活動,並設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此外,條例還對利用水庫水域從事水產養殖提出了應當合理確定養殖規模、密度,科學投放餌料,在確定的水域內進行的要求。通過這些舉措,切實維護好水庫生態環境,保障和提升水庫水質,以保證飲用水庫水源水的居民能喝上「放心水」。
J. 小型水庫安全管理辦法的水利部通知
水利部關於印發《小型水庫安全管理辦法》的通知
水安監〔2010〕200號
部機關各司局,回部直屬各單位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利(水務)廳(局),各計劃單位列市水利(水務)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水利局:
附件:小型水庫安全管理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二○一○年五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