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開封城牆保護條例的意義
A. 開封城牆護城河
黃河在開封地段因為流速下降,泥沙沉澱淤積而致使河床高出地面很多,形成了地理上"懸河"的奇觀!所以黃河在這里一旦"開封",開封就會被水封了!歷史上開封曾被黃河水封過多次.
因此以前的開封護城河是非常寬的,但是在解放後開封市政府在進行城市規劃時未考慮城牆與護城河為「城池」這一城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部分淤塞河道填平形成街道及居民區。
但是幾乎在每個城門處你都可以發現城門與河道的距離是非常近的,這是因為古代吊橋受到長度的限制,因此在城門處,河道就會變窄,到後來政府也無法過多填埋河道,才會形成這種現象。
所以古代的護城河並不是像現在這樣距城牆比較遠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河道淤積與政府填埋兩方面的原因
B. 南京明城牆的文物保護
《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的規劃范圍為南京城牆或其遺址與護城河內外兩側各外延約50米的區域,局部擴展,整體呈環狀分布。北至象山路,東至紫金山,南至雨花台,西至外秦淮河。規劃范圍總面積約8.43平方公里。
南京城牆在歷史上不是同一時期建成的,不同分期需要對應不同的保護方式。此外,城牆各段建築基礎不同,面臨的實際問題也不同。例如北面城牆的基礎是山體,西邊則是在石頭城的基礎上建成的。
需要保護的不僅是物質存在,還要保護古人思考的智慧。古人有一個非常好的思路值得借鑒,就是他們能夠尊重歷史,利用遺存,巧用山水。
第一段是從神策門到太平門。這段自然景觀基礎較好,可以看到玄武湖和紫金山,因此主要是修剪樹木,打開視野,同時地面要能走得通,突顯這段城牆看山觀水價值。
第二段是從太平門到東水關。此段東部本身就是鍾山風景區的一部分,還有相當長的一段在軍區內,因此不太主張在城牆上走,可以從鍾山風景區的紫霞湖、琵琶湖欣賞牆體,可以看到純粹的輪廓線。
第三段是從東水關到西水關。此段城牆本體連續性比較強,人氣也很旺,遊客上去走完這段城牆差不多要2個小時。歷史上東水關到西水關就有一個習俗,叫『走春』,在城牆上走一走可以祛邪、驅寒氣。
第四段是從西水關到石頭城再到獅子山。此段沿線是包山牆,在山體上走,水上也有遊船線路。
第五段是從獅子山到神策門。北段相對來說保留較差,清末到近代,通鐵路都在北面這一線,所以基本上拆完。但也有遺址,此段需要把過去的線路表達出來,並把遺址作為節點。 南京城牆是南京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是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建成以來,對南京的城市空間布局和城市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對南京城市特色的塑造以及城市格局的形成具有關鍵作用。南京城牆的保護工作一直以來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
1996年4月,南京市制定了地方性法規《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辦法》的出台對於加強南京城牆的規劃、保護和管理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牆保護管理體制的變化,南京城牆保護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現有關於南京城牆保護管理方面的規定,與目前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從立法上進行完善。
《南京城牆保護條例》經2014年12月30日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4次會議制定,2015年1月16日江蘇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14次會議批准。該《條例》分總則、保護和利用、監督和管理、法律責任、附則5章程40條,例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1995年11月28日南京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20次會議制定的《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予以廢止。除現存的20多公里明代京城城牆及皇城、宮城城牆外,總長達60多公里的明城牆外廓也被納入保護范圍。
條例規定,城牆保護范圍劃定前已經存在的建(構)築物,不得翻建、改建或擴建;影響城牆保護的,應當在規定期限內改造、拆除;城牆保護范圍劃定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建設影響城牆保護的建(構)築物;宮城遺址范圍內及其城牆遺址外側100米范圍內,不得新建建(構)築物;皇城城牆遺址上不得新建建(構)築物,逐步拆除現存建(構)築物,不能拆除的建(構)築物及原城牆拐點處應設置永久性標志進行展示;外郭牆基(體)兩側各劃定30米至50米的公共綠地,可以採用綠化景觀標示城牆走向。
城牆沿線的建築將被嚴格限制高度。在建設控制地帶內建設建(構)築物的,其高度不得超過所在地區城牆高度。條例對建築的高度也進行了細化:其中,遺址、遺跡段不超過十二米,建設控制地帶以外至一百米范圍內不超過十八米。體量、風格、色調、密度應當符合城牆保護規劃要求,與周邊環境風貌相協調,並依法辦理相關審批手續。因公共利益確需突破上述高度控制標準的,應當進行景觀視線影響分析,向社會公示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此外,按照城牆保護條例,城牆的城磚、條石、內包夯土、門楣、碑石、礌石及古建構件等屬文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買賣,城牆上的城磚銘文也不得擅自拓印。 南京歷史名城保護規劃,對老城區、尤其是明城牆周邊的建築有嚴格的控高要求,城牆內外15米內不允許新建建築,15-30米范圍內,建築在7米以下; 明城牆沿線30-50米控制范圍內地塊,新建建築在12米以下;明城牆沿線50-100米控制范圍內地段,新建建築控高18米以下。明城牆內老城區,除重點建設區域(新街口、湖南路、龍蟠路等)都控制在50米以下,若有突破,需經城市設計、景觀分析、交通影響分析,並由專家論證確定。
2013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拆除大院里部分建築以保護明城牆,並自縮地盤還綠於民。此次決定自拆的有6幢樓,為後勤、辦公等用房,它們均建於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樓址緊挨明城牆。對照後來頒布的《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這些老建築處於明城牆保護紅線內。為帶頭落實文保規定,在相關單位已進行辦公用房調整的基礎上實施拆除,拆出來的5000多平方米空地,建成景觀綠地,免費對市民開放。
2014年3月22日,南京市政府宣布,將帶頭把12層辦公大樓的台城大廈攔腰砍掉六層,也就是從7層開始進行保護性拆除,拆得只剩下面6層,高度降低至24.8米。預計到9月前改造完成,完工後的大樓頂部依舊是綠瓦平頂。這是南京市政府對南京明城牆超高建築實施降層的舉措之一。
台城大廈於2000年建成投入使用,地上12層,地下一層,建築高度約48米,此前一直是南京市發改委、市經信委等10多家機關單位的辦公用房。發改委等單位搬到河西後,台城大廈內一度只有兩個單位在臨時辦公,由於大廈開始改造,這兩個單位也全部搬空。 【詳見相關明清城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世界遺產等詞條】
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遺城市分別為南京、西安、興城、襄陽、荊州、臨海、壽縣和鳳陽,南京為牽頭城市,此外還有河北正定、福建汀州、河南開封、廣東肇慶正積極申請加入。
南京明城牆屬於京師城池規格,西安明城牆屬於二級王城,襄陽、荊州、台州(臨海)屬於府城,興城是中國僅存的明代衛城並一度做過縣城。壽縣古城牆是具備雙重功能的州級行政建制的城牆,鳳陽明中都皇故城是明太祖朱元璋以「中都規制」興建的都城建築,也是後來改建南京和營建北京的重要藍本。在2013年《預備名單》中,明清城牆排在第7位,隨著排名第一的大運河成功晉級世界文化遺產,明清城牆目前排位在第6位。 2015年8月中旬,南京市規劃局聯合東南大學組織編制的《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已通過南京市政府批復。按照規劃,南京明城牆分為5段打造,成環狀分布,對於沒有牆體的缺失部分,將用綠色的植物牆體補齊。部分城牆和城門今後也將有一定的改動。
以中華門為例,未來中華門將取締鎮淮橋停車場,在水上游線方面,將中華門碼頭移至鎮淮東橋東側。從中華門城堡的西門出來之後,車流就匯集到了長干橋上。在未來的設計中長干橋有望變身為步行橋,同時在它兩邊架設機動車道,這樣一方面是方便遊客的游覽,同時還可以溝通金陵大報恩寺遺址公園。
南京國門「正陽門」(今光華門)將用四道植物牆體重塑,清涼門處將建「石頭津」遊船碼頭,通濟門將建遺址公園,與東水關遺址相連等等。規劃部門表示,此次城牆沿線設計,並不會對城牆附近的民居進行強制性的集中搬遷和拆除。在城牆周邊的新建建築會予以控制,比如說保護地帶不允許新建,除了一些設施以外,對已有的居民小區是擇機進行改造,並不是要求一次性的拆除到位,在條件成熟的時候這些居民需要搬遷的時候,把這些建築拆除。
C. 開封城牆為什麼不規則
開封古城牆原設計基本上是規則的。如下圖北宋和民國時的開封城牆圖。
開封建邑很早,
戰國時期
開封歷史上最早的城牆,是建築在2300多年前的戰國魏都大梁城。與今城牆部分重合,稍偏西北。公元前365年,魏惠王為了實現控制中原之目的,把都城由安邑(山西省夏縣)遷於此地,並修築了一座大梁城。
唐朝
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時任永平軍節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李勉重築南北朝時的汴州城,是如今開封城牆歷史的開始。據《北道勘誤志》等文獻載,擴建後的汴州城周圍達20里155步,有城門7座,把汴河圈入了城內。這次重築後的汴州城,實際上奠定了今日開封城牆的基礎。
宋朝
公元960年,北宋定都開封,史稱東京城,歷經九代帝王168年,形成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城池相套的宏大城郭。開封城牆作為東京城重要組成部分(皇城、里城和外城)之一的里城,不斷得到增築,其規模壯闊,氣勢雄偉。據史記載:北宋後期,東京外城周長50里165步,高4丈,寬5丈9尺,居住人口達150餘萬。經金、元、明、清各朝代,開封城幾經戰火、水患,一代名城逐漸湮沒於歷史長河。
金代
北宋滅亡後,金朝將都城遷往汴京城。金宣宗完顏珣將開封城向南北兩面分別進行了擴築,使北宋內城向南 擴了350米,到今大南門一帶;向北面擴築了750米,至今開封城牆北段。金人擴築後的東京里城,確定了今日開封城牆的規模。
明清
開封古城歷史上曾多次被淹沒,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重修開封城牆,改土城為磚城。城牆周長20里190步,高3丈5尺,寬2丈1尺;城濠深2丈,闊5丈。清康熙元年(1662),在明代開封城牆的基礎上重修城牆,城門五座,"營建如舊制"。城牆周長20里190步,高3丈5尺,寬2丈1尺,一如明制。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開工重建修開封城牆,歷時一年半建造完成,重修的城牆較清康熙元年建造的清代古城牆,周長由20里又190步加大至現狀,城牆加高、加厚,城門升高丈余。
近代
數百年來,開封城牆歷經水患與兵燹。整修後,往日頹毀的殘垣已不復見,初步再現了歷史上壯觀的雄姿。1997年,開封市動員社會各界人士,群策群力,修復古城牆。
開封的城牆全長14.4公里,是我國現存的僅次於南京城牆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築。歷經戰亂和黃河泛濫,如今的城牆之下疊壓著5層古城牆,雖歷經多個朝代修復,其規模、格局乃至重要坐標都未改變。歷史上開封城牆幾經損毀,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1、戰亂。開封地處中原,繁華都市,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多有戰亂損毀。
2、黃河。開封在黃河岸邊,曾多次遭受決堤洪災,沖泡城牆,使其坍塌。
3、建國後政府和群眾保護意識不強,拆遷、佔用等現象沒有得到及時的制止。
相比較南京、西安、北京、洛陽,開封的城牆不算「不規則」。
D. 頒布《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的意義何在
《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的發布實施具有重要的意義。
(1)《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的發布施行,對於提高人們保護古生物化石的意識、規范人們保護古生物化石的行為、發揮專家保護古生物化石的作用,都具有重要意義。
(2)《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是國務院頒布施行的行政法規,權威性高、覆蓋面大,有利於提升各級政府、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對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有利於加強全社會對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的了解;有利於提高公眾對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的認知度和保護意識。
(3)《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完善了古生物化石保護制度,加大監管力度,明確法律責任,為規范政府管理提供了法規依據,為規范有關單位科研、發掘、收藏、展覽等活動提供了准則,為規范公眾行為指明了方向。
(4)《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規定成立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明確了該委員會的職責、工作程序以及專家意見的作用,保障了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的科學決策。
E. 公路安全保護條例實施頒布的意義
公路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要想富、先修路」成為廣泛共識。改革回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答,我國公路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截至2010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達398萬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達到7.4萬公里。公路事業的大發展為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在許多具體實施細節方面沒有明示相關標准,在公路建設大發展的同時,各類破壞、損毀公路及附屬設施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既影響公路的完好和正常使用,又危及交通安全。針對公路保護方面的突出問題,完善相關的法規制度並嚴格執行,切實把國家花巨資修建的公路保護好、利用好,已成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公路安全保護條例》的出台,在建、管、養、治超等方面進一步明確相關標准,確立公路主管部門的執法主體地位,進一步細化分工交通各部門之間職能,是一部適應當前公路發展,及時、詳盡的國務院法規。《公路安全保護條例》充實和細化公路法所確立的公路安全保護方面的基本制度,為公路安全保護提供更有力的法制保障。
F. 尼希米建城牆的意義是什麼
城牆代表保護,神的同在。
G. 明清城牆的開封城牆
開封城牆位於河南省開封市,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長14.4公里。歷史上開封城曾多次被淹沒,現存城牆清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開工修建,歷時一年半完工,重建的城牆規模較原明清古城加長、加高、加厚,城門升高丈余。為維護歷史文化名城開封的城市總體風貌,當地政府自1994年始對古城牆進行整修。按照文物保護部門的規劃,陸續恢復西門(大梁門)、北門(安遠門)、小南門(新門)3座城門。不久時間政府還會陸續修建曹門(仁和門)、宋門(麗景門)、大南門(南熏門)等。
H. 西安城牆的文物保護
建國初期,西安城牆的修復和保護工作曾經走過一段曲折的歷程。由於受歷史的局限和「左」傾思潮的影響,西安城牆曾幾度歷經被完全拆除的危險,幸而在部分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國家領導和省、市領導及專家學者、社會各界人士的堅持下,西安城牆才免除了被拆除的命運,迎來了改革開放後命運的轉折。
1983年開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修復,牆體維修加固工程按照「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按照清乾隆年間的牆體結構規格修復。到1990年底基本完工,完成以下兩方面工程內容:牆體修復:1、牆體內測夯土包磚;2、封堵洞穴;3、牆體外側幫補;4、城牆頂面海墁補砌;5、修復垛牆和女兒牆;6、補砌城牆內側流水槽144個;7、新建、拓修馬道(或踏步)13處;8、重建永寧門(大南門)月城;9、券修豁口門洞。
古建築修復:1、環城建設工程開始後,首先著手維修、加固北門、東門的城樓、箭樓。1983年9月對北門箭樓南邊地下的防空洞進行加固處理,使樓體從原來每天下沉8—9毫米控制到每天下沉1毫米。之後,有對東門城樓和箭樓進行全面修葺。2、1983年4月至1987年底,城牆上重建敵樓12座,敵樓參考清末示意圖和有關資料設計,重檐歇山面闊3間2層,下層置廊柱。樓基長14.3米,寬9.1米,通高8.8米。3、在南城牆距南門城樓607米處原址修建魁星樓1座,根據現存框礎設計,4坡攢尖,2層重檐,正方形,邊長9.4米。4、馬道門樓,為城牆內側登城馬道入口,門樓多為仿古牌坊式,新建馬道門樓14座。5、仿古管理房,為城牆管理人員的工作場所,與城牆內側的馬道入口鄰近,房形古樸美觀,成為內環路沿途景點。6、南門閘樓,1989年5月與南門月城同時重建。以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張俊清編纂出版的《西安勝跡》封面照片為依據仿製。樓內設吊橋的起吊設施,按《武備志》所述建成仿古絞盤式。1989年底完成主體工程,1990年9月竣工。
安全普查:
開展城牆文物安全普查工作,全面掌握「病害」情況。對「病害」部位劃分安全等級,針對不同等級分別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使城牆文物保護工作更加科學化和規范化。
自2005年以來的城牆文物普查結果顯示:1厘米以上裂縫214條、較大沉降15處、剝蝕28處、大的鼓脹5處、孔洞大大小小近2000個。
維修工作:
先後對城牆北段74#—75#馬面塌陷和沉降、東段86#馬面塌陷和裂縫嚴重部位進行了維修。實施了含光門城牆斷面一致和過水涵洞遺址除黴菌、除蟲害、除鹽害酥粉、夯土松動脫落回填等保護工作。2012年9月,西安的三次大規模強降雨為50年來之最,對城牆文物安全工作造成嚴重威脅。管委會對此及時採取多種措施,及時處理病害部位,盡力減輕雨水對城牆安全的不利影響。城牆仍有部分病害非常嚴重,86#馬面沉裂、沉降及城牆基礎空洞,60#馬面裂縫、沉陷和空洞,玉祥門北側43#馬面城牆海熳嚴重裂縫和沉陷,32#馬面牆體裂縫急劇加大,14#、16#—17#、26#、46#、86#馬面等處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沉降積水等病害,景區對以上部位進行了或正在進行維修。除了對城牆文物本體進行維護維修外,景區對四門城樓、箭樓,城上敵樓進行了油漆彩繪工程。
檢測保護措施:
2005年開始,聘請專業單位對城牆重點部位進行全面監測,逐步建立城牆文物保護安全預警系統。2007年建立城牆智能化系統之一安全監控系統,設立監控室,全程安裝攝像頭61個,保護城牆安全。對南門城樓進行了修繕,對南城牆部分裸露牆體進行了包砌。按照城牆牆體及古建築存在問題的嚴重程度,分階段、分重點實施維修。建立了城牆文物保護巡查制度,確定了城牆牆體外側重點觀測部位26處,安裝了觀測標志碑,確定了觀測點和觀測基準數。加強對城牆牆體及古建築的日常巡查工作。在日常管理方面,公開招聘專業物業公司,對環城西苑、護城河試驗段和城牆清掃保潔實行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對園林養護、衛生保潔、安全保衛、禮儀服務等項目進行委託管理,廣大市民反映良好。環城西苑、護城河試驗段已經成為展示西安城市建設的新亮點,城牆實行全天保潔也極大地改善了游覽環境,贏得了國內外遊客的廣泛贊譽。
地鐵修建保護:
地鐵建設者以五項措施力保文物安全:①線路繞行;②盾構施工;③加固鍾樓及城牆;④減震;⑤隨時監控。西安地鐵「避讓為先、保護為主」的做法,有效保護了文物古跡。西安地鐵二號線的建設為今後的各條地鐵線路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成功的經驗,確保今後西安地鐵建設沿線文物的安全。
立法保護:
2006年初,法制局聯合西北政法大學,制定了《西安城牆保護條例(草案)》這部規范西安城牆保護與管理工作的地方性法規。同年,西安市人大第一次將《西安城牆保護條例》列入立法計劃。2009年4月29日,《西安城牆保護條例(草案)》通過市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初審,並廣泛徵求市民群眾的意見、建議。2009年8月28日,西安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西安城牆保護條例》。同年9月24日,陝西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西安城牆保護條例》。
《西安城牆保護條例》09年11月1日開始實施,並規定每年的11月1號設立為「西安城牆親近日」。該條例由經省和西安市兩級人大批准。這部條例是西安「皇城復興」計劃的一部分,也為西安城牆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做准備。《條例》鼓勵社會各界、國內外組織和個人出資建立西安城牆保護基金,用於城牆保護;城牆牆體、城門、城牆內側20米以內,城牆外側至護城河外沿的區域以及四個城門內外側的廣場綠地均為保護范圍,而城牆內側20米到100米的區域和護城河外沿180米以內區域為建設控制地帶。在保護范圍內亂塗亂畫、排污、堆放垃圾、存儲危險品或者其它可能損害城牆安全的行為都在被禁之列,擅自在護城河內捕魚釣魚也被明令禁止。任何個人和單位不能擅自利用城牆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需要利用西安城牆拍攝電影、電視、廣告和其它音像資料或者舉辦大型活動的,必須按照規定履行報批手續。對於違反條例規定的違法行為,管理機構可以處以最高50萬元的罰款。 「城牆親近日」:
2009年11月1日,《西安城牆保護條例》頒布實施,同時舉辦城牆親近日宣傳活動。
2010年11月1日,圍繞《西安城牆保護條例》頒布一周年,舉行了城牆親近日系列活動在南門吊橋廣場舉辦城牆保護工作圖片展。設立宣傳台咨詢,邀請兒童福利院等單位及市民、遊客2000餘人免費參觀城牆,同時向市民遊客發放《西安城牆保護條例》及《陝西省文物保護條例》。2011年11月1日,圍繞《西安城牆保護條例》頒布二周年,舉辦「親近城牆,共享文化」為主題的系列宣傳活動。此後,每年延續《西安城牆保護條例》頒布日紀念活動。
學術研究會議:
2006年,國家文物局將南京西安荊州興城等4城市捆綁申報的「中國明清城牆」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山西大同和浙江臨海兩座城市也有申遺意向,加入到中國明清城牆保護的行列中。此舉即為「4+2」模式。
2011年9月11-12日,來自南京、西安、荊州、興城以及大同、臨海6座城市的代表在西安召開了中國古都學會城牆保護專業委員會4+2城市第三次學術研討會。這次會議為六座城市的城牆保護專家和管理者搭建了切磋和交流的平台,並形成了城牆保護的「4+2」模式。
城牆申遺:
西安城牆自1987年開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前兩次,西安城牆申遺的腳步邁進國家《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之前便宣告終結。2003年,西安城牆管理所正式向陝西省文物局遞交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報告。2006年12月15日西安城牆與南京城牆等一起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名錄。2011年10月,委託省文物保護中心古建築研究所編制《西安城牆申遺文本》,10月31日完成初稿。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要求「不但要保護文物的個體,而且要保護文物的環境」。政府在為城牆保護創造更良好的周邊環境,助推西安城牆申遺。2012年11月17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會議上,45項不同類型文化遺產,被國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西安城牆位列其中。
西安城牆保護基金會:
2011年6月30日,西安城牆管委會召開陝西省西安城牆保護基金會籌備會議。2011年7月21日,根據《基金會管理條例》有關規定,管委會正式向市文物局遞交關於成立西安城牆保護基金會申請。2011年9月,在西安召開了中國古都學會城牆保護專業委員會4+2城市第三次學術研討會上,西安城牆保護基金會宣告成立,這是西安市探索城牆保護新模式的嘗試。
I. 開封城牆的歷史沿革
北宋滅亡後,金朝將都城遷往汴京城。金宣宗完顏珣將開封城向南北兩面分別進行了擴築,使北宋內城向南擴了350米,到今大南門一帶;向北面擴築了750米,至今開封城牆北段。金人擴築後的東京里城,確定了今日開封城牆的規模。
今開封城牆系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較康熙元年清代古城,城門升高丈余,城牆加高至高8米,加寬至5米,周長由原20里又190步加長至14.4公里,青磚結構,與東京內城規模大體相近。雖不及宋城之宏大,但仍為僅次於南京城牆的中國國內現存第二大城垣。 開封古城歷史上曾多次被淹沒,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重修開封城牆,改土城為磚城。城牆周長20里190步,高3丈5尺,寬2丈1尺;城濠深2丈,闊5丈。
清康熙元年(1662),在明代開封城牆的基礎上重修城牆,城門五座,營建如舊制。城牆周長20里190步,高3丈5尺,寬2丈1尺,一如明制。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開工重建修開封城牆,歷時一年半建造完成,重修的城牆較清康熙元年建造的清代古城牆,周長由20里又190步加大至現狀,城牆加高、加厚,城門升高丈余。 數百年來,開封城牆歷經水患與兵燹。整修後,往日頹毀的殘垣已不復見,初步再現了歷史上壯觀的雄姿。1997年,開封市動員社會各界人士,群策群力,修復古城牆。在短短的幾個月里,共募集100多萬元。不到1年,其標志性工程——大梁門便巍然屹立在城牆的西端。在以後的時間內,市政府又多方籌資,修復了安遠門(北門)和新門(小南門)。修復完畢,開封城牆將以更加完美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
大梁門俗稱西門,始建於唐建中二年(781年)。明初,朱元璋升開封為北京,為明都南京之陪都,改西門為大梁門,今大梁門系於1998年重建,是開封市唯一重建的一座城門,成為古都的重要象徵。城門基採用青磚結構,設拱形門洞三個,城樓採用重檐歇山式建築風格,雕梁彩繪,古樸典雅,雄偉壯觀。城門北側現已探明多層古城馬道,為開封獨特的城摞城歷史,提供了又一重要佐證,現已被辟為古城牆博物館。
現如今開封城牆周邊全部規劃成環城綠地公園,每天古城市民前來換環城公園運動跑步、抖空竹、河南豫劇、交際舞、北宋陀螺等各種民俗活動。
2014年河南開封城牆列入「中國明清城牆」申遺項目。
J. 為什麼說明城牆也是「民」城牆
南京市民積極參與,一年回收城磚8萬塊
「藍色的圍擋下面,露出了一截磚石。4∶2∶1的長寬高比例、青灰色的磚身、刻寫著的銘文,是它們獨特的『身份證』,外行人可能不知道,但懂行的人一看就能認出來。」年初,到江寧一處古文化遺址參觀考察的南京市民方青松,在附近忙碌的施工現場與明城磚「偶遇」。他鑽過圍擋,看到眼前的空地上還堆放著約200塊同樣的磚石,便立即將這一線索報告給了文物主管部門。
遺產保護,從單一由政府主導向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轉變
專家介紹,根據以往的資料,南京明城牆磚多為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五省燒制,而這次活動中卻有了新的發現:根據市民提供線索而回收的一塊城磚顯示,浙江的窯匠也有參與城磚燒制的。這塊牆磚兩側有規范銘文,一側有「明州府窯匠」字樣,另一側則標明其產於當時安徽寧國府。「可能由於當時寧國的窯匠人手不夠,就邀請明州府的窯匠前來參與。另外一種可能是窯匠是當地人,但其籍貫是明州(今寧波),為表對家鄉的思念特意加上明州府三字。分析認為第一種可能性更大。」朱明娥說,這樣的銘文在迄今見到的南京城牆磚銘文中實屬罕見,為進一步了解南京城磚的燒造技術及燒造單位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從這個角度上說,民眾的參與也為這項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項長期而有意義的活動是文物保護的示範,是南京城牆這一文化遺產的保護從單一由政府主導,向整合社會各方力量、群眾廣泛參與轉變的創新模式。」南京市文廣新局局長刁仁昌介紹,要將明城牆這處城市體量最大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讓老百姓「看得見、到得了、摸得著」。
據主辦方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負責人介紹,截至今年10月,中心共收到市民提供的城磚線索近300條,有效信息94條,已回收城磚約8萬塊。目前,回收的這些城磚已被妥善保管在南京集慶門庫房中,將來會用於明城牆的修復,可以維修約3公里的明城牆。同時,已收到了愛心企業的捐款,下一步將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進一步整合社會力量,更廣泛地發動群眾,共同為南京城牆「申遺」而助力。
不管如何,都是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