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政策法規知識
『壹』 如何全面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
網上找的.你看是不是
1.把握我國宗教政策的內容。
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2.准確理解三組關系。
(1)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的關系。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政策。這一政策包括兩個方面——既保護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護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其實質就是要宗教信仰自由成為公民個人自由選擇的權利。具體指:信教或不信教的自由;信哪種宗教的自由;信哪個教派的自由;什麼時候信的自由。所以二者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是統一的。
(2)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與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管理的關系。自由和法律是統一的。公民有信教或不信教的自由,但公民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行使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黨和國家依法對宗教事務進行管理,目的是為了使宗教活動納入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范圍內,使信教公民的權利和宗教界的合法權益有效地受到法律的保障。同時,二者的目的都是為了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3)黨主張宗教信仰自由與中共黨員不得信教的關系。這兩者並不矛盾。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不信教的自由,中國共產黨作為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思想的政黨,其成員——中共黨員在入黨時已經做出了自己不信仰宗教的自由選擇。
3.正確理解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1)原因:(略)。
(2)兩個要求、兩個支持:要求他們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要求他們從事的宗教活動要服從和服務於民族的整體利益;支持他們努力對宗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支持他們與各族人民一道反對一切利用宗教進行危害社會主義祖國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動,為民族團結、社會發展和祖國統一多作貢獻。
4.全面理解貫徹宗教信仰自由的要求。
(1)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時,也必須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
(2)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勵人們信仰宗教。我們必須遵循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則,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宗教,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科學精神。
(3)反對封建迷信,反對邪教。
『貳』 關於雲南省首屆大學生宗教政策法規知識競賽的總結和簡歷如何寫
關於雲南省首屆大學生宗教政策法規知識競賽的總結和簡歷,
需要自己認真寫,抄襲是不行的
『叄』 民族宗教蒙古語文政策法律法規知識有獎競賽題答案
http://www.docin.com/p-676262869.html
『肆』 如何踐行涉及宗教領域的有關法律法規政策,規定
一、堅決貫徹《憲法》第三十六條關於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的憲章,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公民的宗教活動受法律保護。並應當在公民中廣泛宣傳這一憲法原則,使其具有極大的權威性,使公民的宗教信仰得到真正的切實的保護。
二、中發【1991】6號文件指出:「《中共中央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是指導宗教工作的重要文件,要繼續貫徹執行」。(《新時期宗教工作文獻選編》第214頁)在當前宗教方面立法工作滯後,法律尚不健全的情況下,要繼續貫徹中共中央【1991】6號文件和中共中央【1982】19號文件,正確對待和處理宗教事務。
三、宗教團體和宗教界人士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做到遵紀守法,一切宗教團體和宗教界人士都要堅決做到「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法律尊嚴,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宗教活動要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同時宗教界要懂法、用法,用法律武器制止違反政策和違反法律的行為,維護宗教界合法權益。
四、各級國家公務員,包括各級政務類公務員和宗教部門的公務員,要正確把握有關宗教方面的憲法、法律、法規和政策,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行使行政權力,自覺接受國家法律的保護和法律的制約。
五、根據中國的國情,加快宗教立法的步伐,建立適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宗教事務法律體系,作到在宗教事務工作中有法可依。
『伍』 學習法律知識、政治知識、宗教知識有什麼好處
學習法律知識和政治知識,宗教只是單身,當然是對自己提高法律意識有好處來。
『陸』 全市第七個民族政治宣傳月民族宗教蒙語語文政策法律法規知識有獎競賽題答案
123456
答題
『柒』 民族宗教政策及法律、法規知識
國家和政黨為調節民族關系,處理民族問題而採取的相關措施、規定等的總和。從回世界范圍來看,民族政策的答實質和作用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發展政策;後者如種族隔離、種族歧視政策等。
從內容來看,有政策原則和政策措施之分。民族政策原則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須遵循的大政方針,如我國實行的民族平等團結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等;具體的民族政策措施,通常是對涉及民族問題的某一方面而做出的具體的規定。
我們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實際上是有關少數民族的政策。它是黨和政府根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結合我國多民族的基本國情和民族問題長期存在的客觀實際制定的,其本質是促進各民族平等團結、發展進步和共同繁榮,是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問題的重要行為准則,是我國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捌』 雲南省第二屆大學生宗教政策法規知識答題活動開展情況統計表 怎麼寫
摘要 您好~親~很高興為您解答,在EXL表格裡面寫,寫上日期,然後時間~時間 宣傳大學生法規知識競賽。然後時間~時間,開展 時間~時間,結束。就完事,寫出參加了多少人就行
『玖』 全民貫徹黨的宗教政策的意義是什麼
類為什麼不分種族、民族、地域、歷史階段、社會發展程度都會有宗教信仰呢?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但無疑,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類所具有的普遍特徵。信仰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天賦,是人類對於宇宙天地命運歷史的整體超越性的意識,是統攝其他一切意識形式的最高意識形式,是人類對人自身存在整體性的反思。 「宗教的本質既不是思維也不是行動,而是知覺和情感。它希望直觀宇宙,專心聆聽宇宙自身的顯示和活動,渴望孩子般得的被動性被宇宙的直接影響所抓住所充實。」 宗教情感論的首創者施萊而馬赫這樣解釋宗教的本質。的確,在原始人類智力能力很不發達的原初社會,人類出自內心地對日月星辰的運轉,日夜冷暖的更替,自身生命的存在,感到越發的困惑,對死亡產生了巨大的恐懼,對主宰人類命運的自然力量以及社會力量背後的那種不可琢磨的偉大超自然超社會的力量頓生一種難以抗拒的頂禮膜拜之感。他以一種虔誠的態度「仰望」這種偉大的力量,對它產生一種信任依託之感,希望能藉助他這個無限的終極力量解決自己心靈的恐懼和困惑。人類就不斷地對這種終極無限的力量盡其所能地描述表達,在人類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強弱的不同階段,在生存環境不同的不同地域,對這種終極無限的形象、性質表達各不同,並且形成的宗教經典體系、宗教儀式、規章制度也是不同的,即宗教情感的外在載體、表現方式是存在很大差異的。 原始社會,由於人的大腦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相當低下,人類與蟲蛇鳥獸為伍,將這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實物化,於是就有了各個民族以各種動物或樹木為對象的不同的圖騰崇拜,並形成了一系列煩瑣的習俗禮儀。這個時候巫術也應運而起,巫術表現為人與這種神秘的無限力量之間的溝通,中國原始社會在有重大事件時,會有利用占卜等方式向「天」請示,希望得到上天的啟示,以在重大決策時能夠順天而行。《聖經》中有很多先知的故事,他們就是接受上帝的啟示,再向人們表達、傳授,從而使人們的行為能符合上帝的意志——即對上帝的絕對虔誠及「愛自己的鄰人」等。各個民族在對這個終極無限的表達中,無不受本民族文化發展、地域環境、思維語言能力的影響,因此,各個民族的終極無限的呈現方式就不同。在古希臘是以宙斯為首的多神;在希伯萊文化中,必須絕對服從耶和華的指示;在中國上古時期,這個終極無限就是「天」。天不是一個人格化的無限的力量,但他無疑和西方的上帝一樣,以其令人畏懼、敬畏的強大神秘的力量,激起人心靈上的感激、恐怖、膜拜等復雜的情感。上至君主,下至黎民,當其做了違背仁義的事,上天都能給予懲戒。中國人做事,總是力求順天而行,替天行道。 隨著人類思維能力、生產經驗、知識體系、自我意識的不斷發展,宗教信仰體系也不斷地完善,宗教的創始者將現實社會的道德標准加入到教義中去,以教導信徒為人處世按道德的標准去做。隨著人的理性能力的不斷健全,宗教的捍衛者對上帝這個終極實體的證明層出不窮,圍繞著信仰和理性的爭議反反復復,爭論不休。而也有人對上帝的存在提出了質疑,不斷地與宗教的捍衛者進行有關上帝的論戰。甚至在同一種宗教內部,圍繞證明上帝方式的不同,正宗與異端的爭論其矛盾差異還要更加激烈。既然信仰起源於人類對超自然力的恐懼,對把握自己命運的力量的困惑,既然信仰是來自於感覺和情感,為什麼要用人類的不健全的理性來佐證這個終極實體的存在與否呢?信仰和理性是兩個不同層面的概念,何必要非要放在一起考慮呢?人類總是以今天的成果否定嘲笑昨天的無知,對上帝的理解竟然都處在不斷的發展中,充滿了人們的偏見和幼稚。可憐的上帝啊! 上帝在我心中,無須外人的證明來確定其存在。 為什麼不能把一切復歸本原呢?為什麼不從最原始的感覺、經驗、情感上體驗上帝的存在呢?《聖經》(舊約)是希伯萊民族在其與周圍各民族的長期爭斗中,由先知們將某些私人的宗教情感記載下來,將對耶和華的忠誠和對希伯萊民族的忠誠統一起來,供希伯萊民族在歷次困境中能團結一心,度過難關。《聖經》是整個西方民族的精神食糧,上帝就在每個人的心中,自己切實感受到了上帝的存在,才會對基督教產生堅強的信仰。《聖經》和傳教士只是心中上帝信念的催化劑,目的只是在於激發人們心中宗教情感。 「對我來說,上帝比任何思想、事物或人更具有實在性。我明確感受到他的存在。我覺得他就在明媚的陽光中,在蒙蒙細雨中,在做祈禱和贊美禮拜時,我對他說話,彷彿對一個朋友說話,我們的講話無比歡樂。他一次一次地回答我,他的話往往清晰易懂,以至於我的耳朵彷彿攜帶著他的聲音;一般來說,他的話都會在我的心田留下深刻印象。」 「上帝像自然界的空氣一樣環繞在我的周圍。他和我的距離,比我的呼吸還要近。事實上,我就生活在、活動在、存在於上帝之中。 有時,我彷彿站在他面前,與他交談。祈禱必有回應,有時這些回應以直接的壓倒一切的方式,啟示著他的存在和權力。 我感覺到一種存在、強大而有力,卻舒適怡人,它在我的頭上盤旋。有時,它彷彿用有力的雙臂擁抱我。」 對於這些個人的情感體驗,有人會問,到底真實性會有多大呢?即使是真的,也有人利用現代的心理學成果來進行分析,說這些只不過是人的心理反映而已。其實,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很難理解真正持信仰的人的切身感受。宗教情感論的反對者批駁說:將宗教的本質規定為信仰個體的個人經驗,這不具有普遍性,宗教情感只是一種難以把握的神秘性感覺。 可是這種觀點的出發點是概念的理論推演。宗教信仰首先是一種私人性的心理經驗,其次在某個特定的民族歷史環境中,被先賢們解釋闡釋,總結成一系列的理論體系,宗教儀式,宗教節日活動。在宗教經典的閱讀和宗教儀式的進行中,個人的神秘性的宗教情感被激發了出來,人開始和上帝溝通,人的宗教信仰更加堅定、牢固。也就是說,私人性的宗教情感被客觀化、普遍化為宗教經典理論和宗教儀式。宗教情感被客體化了,從而跨越了狹隘的私人性,具備了公共性。而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倫理道德、文化藝術、政治理念都藉助這個載體得以灌輸入信仰主體的信念中。因此,對宗教情感論的批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其攻訐。人類的宗教情感之所以能夠在特定的情境下被激發出來,並引起人們的共鳴,在於人類天賦的信仰本能,這是普遍的潛在地存在於每個人中的。當在某種特定的人生經歷或生存背景的變遷下,人對自己的命運和社會、宇宙產生了反思,在頓刻感受到一個終極實體的呼喚。每個人的具體生活經歷雖然不一樣,但對命運和生命的思索是一樣的,都要面臨死亡的來到,都會不由自主地感受、揣測那個超越現實的彼岸的世界,感受到終極存在對個人命運的左右,對社會歷史進程的控制。對這個終極實體所行成的一系列復雜的個體性的感覺和情感,通過客觀化後,再試圖激發起其他信仰主體的宗教情懷。 宗教信仰從一種私人性的個體經驗、心理感受,實體化成一個特定民族的共同的具有一系列理論經典、宗教儀式、規章制度等存在形式,無論是對信仰主體,還是對整個社會民族來說,都是有相當重大的意義的。對個人來說,當他面對自己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而困惑時,當他對死亡和未來產生不確定的恐懼時,如果他皈依了神,便會相信神與他同在,感到來自神的愛憫和力量,他不會陷入無助的絕望,而喪失生存的勇氣。對於社會來說,宗教信仰是凝聚社會成員、增強社會向心力和團結力的強大精神武器,使人建立起有助於社會穩定的道德觀念。沒有一個民族可以沒有宗教信仰可以長久屹立於大地上,只是各個民族對神的界定不同罷了。 對於宗教信仰,應持寬容的態度,不能以自己的宗教信仰否認別人的宗教信仰,也不能以自己的不信仰否認別人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會伴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為社會的整合發揮巨大的作用。 我國《憲法》第3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我國《刑法》第251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非法剝奪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情節嚴重,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權利,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是我國黨和政府一貫的政策。而對封建迷信活動,我國一貫的政策是堅決依法取締。打擊一切危害國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封建迷信。我國《刑法》第300條規定:「組織和利用會道門或者利用迷信破壞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實施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封建迷信活動不受國家法律保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