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國法律法規
A. 馬來西亞的政治體制是什麼
馬來西亞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實行議會內閣制。君主,即最高元首,是馬來西亞專的國家元首,名義屬上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權力。
議會是馬來西亞的最高立法機構,但不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在涉及統治者身份、特權和地位,以及馬來語作為國語地位等方面的立法權受到一定限制。
馬來西亞議會由三部分組成,即最高元首、上議院和下議院。議會在最高元首的召集下舉行會議。通常,會議召開的間隔時間最長不能超過半年。
(1)馬來西亞國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君主是馬來西亞的權力的形象,武裝力量的總司令,但這些僅是象徵意義。馬來西亞聯邦君主由統治者議會輪流選舉產生,任期為5年。
統治者議會是由馬來西亞柔佛、彭亨、雪蘭莪、森美蘭、霹靂州、登嘉樓、吉蘭丹、吉打、玻璃市9州世襲蘇丹或拉惹,還有馬六甲、檳城、砂拉越、沙巴4個州的州元首組成。
馬來西亞的國家元首雖然是世襲,但是由於是聯邦制,所以輪流做東,非常特殊。這有點像瑞士的聯邦委員會制度,只不過聯邦委員會成員並不是世襲。
B. 馬來西亞的法律
各國的法律確實存在不一樣的地方。所以,我想和大家分享馬來西亞一些比較「特別」的法律。
首先,法律規定男女公民不得在公眾場合有過於親密的行為。所謂過於親密包括牽手等我們視為可以接受的行為。這是基於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其中以信奉回教的馬來人居多。在回教教義內,未婚女生是不能讓外人(除了家人以外)看見自己的頭發、手(除了手掌)、腳等部位,所以更不要說能夠牽手等接觸行為。因此,回教徒女生通常都會用頭巾蓋著頭發,穿長袖衣服,長裙子。這也是規定的。
還有,據我了解,馬來西亞好像也是禁止在商場上閑逛的。至於閑逛是怎麼界定,我也不清楚,就只知道我們的老師提過這一條。
再來就是,馬來社會允許一夫多妻制的。但條件是你娶第二任妻子得先得到第一任妻子的允許。
比較搞笑的是,今年五月,我們國家的婦女部還提議,倘若丈夫嫌棄自己的妻子丑的話,將要接受法律制裁。不過這項似乎還未通過。
我相信各國必定有一些外國人不知道的法律/規定。先和大家分享這些。^^
C. 馬來西亞司法制度的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馬來西亞法制史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1824年以前的馬來西亞
第三節 馬六甲海峽殖民地和英國法的引入
第四節 馬來半島各州
第五節 沙巴州和沙撈越州
第二章 憲法
第一節 馬來西亞憲政史
第二節 聯邦憲法
第三節 統治者會議
第四節 權力分配
第五節 立法機構
第六節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
第七節 原住居民(土著人)
第三章 馬來西亞的法律淵源
第一節 法律淵源的含義
第二節 馬來西亞的法律淵源
第三節 伊斯蘭教法
第四節 作為法律淵源的英國法
第五節 法院判例
第六節 法院判例學說
第七節 判例的層級效力
第八節 英聯邦國家的法院判例
第九節 法律報告
第四章 伊斯蘭教會法
第一節 歷史背景
第二節 當代馬來西亞的伊斯蘭教
第三節 宗教信仰自由與伊斯蘭教
第四節 伊斯蘭教法的適用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多元化法律
第一節 個人身份法(屬人法)
第二節 法律多元化
第三節 馬來人的習慣法
第四節 沙巴州和沙撈越州法
第五節 土著人法院
第六節 華人和印度人習慣法
第六章 立法與輔助立法
第一節 立法
第二節 法律的解釋
第三節 議案
第四節 立法程序
第五節 作為法律淵源的制定法之評價
第六節 制定法的司法解釋
第七節 輔助立法(行政法規)
第八節 輔助立法與緊急狀態宣告
第九節 轉委託立法
第十節 法律改革
第七章 國家緊急狀態權力
第一節 緊急狀態之宣告
第二節 緊急狀態的終止
第三節 緊急狀態法
第四節 司法的職能VS緊急狀態宣告
第八章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
第一節 公民的基本自由
第二節 宗教信仰自由
第三節 種族關系與「積極改善運動」
第四節 言論自由
第五節 集會自由
第六節 人身自由
第七節 逮捕
第八節 恐怖主義與人身自由
第九節 未經審判的拘禁
第十節 小結
第九章 司法
第一節 司法權
第二節 管轄權
第三節 法官的任免
第四節 法院
第五節 聯邦總檢察長
第六節 法院組織體系
第七節 上訴制度
第八節 特別裁判機構
第九節 法律援助
第十節 法律職業階層
第十一節 法學教育
後記
附錄
D. 急求馬來西亞出入境法律法規
寄不出去。 。 。太多了。 。 。都是英文稿。 。 。自己搜[ imigresen malaysia ]吧!
E. 馬來西亞知識產權制度和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區別
二者主要的區別就是他們各自所適用的法律不同,發展歷史也不同,但是其主旨都是為了維護公民的權利——知識產權。
在馬來西亞,有關專利保護的主要法律法規包括《專利法》(1983) 和《專利規則》(1986)。根據《專利法》和《專利規則》,申請人可以直接在馬來西亞境內申請專利,一經注冊,專利在馬來西亞全國有效。與其他國家立法相似,馬來西亞也立法規定,具有新穎性、創新性和工業適用性的發明才可申請專利。
根據 TRIPS 協議,在強制許可范圍內,《專利法》允許進口已經在其他國家市場投放的專利產品(同類進口)。出於公共秩序或者道德的原因,馬來西亞政府禁止某些專利的商業開發。《專利法》經過修正後,加入了有關《專利合作協議》的條款,並且允許在強制許可范疇內進口專利產品。
根據 TRIPS 協議,《專利法》規定專利的保護期限為 20 年,從申請之日起開始計算。實用新型的保護期限為 10 年,也是從申請之日起開始計算;根據使用情況,可以連續辦理兩次延期,每次延期 5 年。專利所有人享有專利發明開發權,轉讓權或者傳播權,以及許可協議締約權。
在中國1984年3月12日,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1985年4月1日,即我國專利法實施的第一天,原中國專利局就收到來自國內外的專利申請3455件,被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譽為創造了世界專利歷史的新紀錄。中國專利法保護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三種創新成果。在大多數國家,專利法僅保護發明,而對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的保護單獨立法。我國將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的保護規定在一部法律中,都稱為專利,是我國專利法立法體制特色之一。
專利法制定後經歷了兩次修改。1992年9月,為更好履行我國政府在中美兩國達成的知識產權諒解備忘錄中的承諾,我國對專利法進行了第一次修改。2000年8月,為了順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需要,對專利法進行了第二次修改。
中國的知識產權制度發展歷史悠久:
知識產權制度在世界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尤其是各類知識產權中的專利、商標和版權的立法時間最早。其歷史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1.萌芽階段(13世紀至14世紀)
這一階段出現了由封建王室賜予工匠或商人的類似於專利的壟斷特權,它為後來知識產權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2.初創和普遍建立階段(15世紀至19世紀末)
在這個階段,世界上第一部專利法、版權法和商標法相繼誕生,如威尼斯共和國的《專利法》(1474年)、英國的《壟斷法》(1623年)、英國的《版權法》(1710年)、法國的《商標法》(1857年)等。19世紀末絕大多數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知識產權制度(主要指專利制度、商標制度、版權制度) 。
3.進一步發展階段(19世紀末至20世紀末)
知識產權制度在這一階段的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縱向發展:即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知識產權制度在原有基礎上通過不斷修訂變得更加完善、科學, 尤其是隨著國際知識產權制度(如1883年的《巴黎公約》和1886年的《伯爾尼公約》)的建立,各國知識產權制度呈現從「各自為政」、「 各行其是」到逐步國際化、現代化的特點。在此背景下,各國又簽訂了數量更多的知識產權國際條約(其數量達數十個之多),使得知識產權保護對象逐步增多,知識產權的種類也有所增加。至1970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成立時,各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已登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橫向發展:即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在資本主義國家外的更多國家得到實行。20世紀後期,社會主義國家開始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前蘇聯和東歐國家也都制定了自己的專利法、商標法、版權法等。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廣大已經取得獨立的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民族經濟也都實行了專利等知識產權制度。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也開始制定知識產權立法,加入了世界知識產權制度國家的行列。當然,在許多方面社會主義國家及發展中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知識產權制度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前蘇聯和大多數東歐國家實行發明人證書制度和專利制度混合的發明保護制度(即所謂的「雙軌制」),規定取得發明人證書後,發明權歸國家所有,發明人只取得一定獎勵,不能拒絕國家批準的其他人使用該發明。又如部分獨立的發展中國家實行「 輸入專利」(Patent of Impor tation)和「確認專利」(Patent of Confirmation)等制度,由於這類專利是在外國(原宗主國)有效專利的基礎上授予的,本國專利局一經登記即可確認並獲得。這種專利制度帶有很大的依賴性,實際上並沒有建立本國完全獨立的專利制度。
4.知識產權制度與貿易掛鉤的階段(20世紀末至今)
隨著科技的發展,國際貿易中商品知識、技術含量增加,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為了取得和保持市場優勢地位,開始重視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一些國家不僅注意提高本國知識產權立法和執法水平,同時還設法利用國內立法以及簽訂或修改國際公約和條約來迫使其他國家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水平。這一階段最引人注目的發展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極力推動訂立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1995年起為世界貿易組織所替代)體系內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TRIPS的誕生,不但進一步擴大了知識產權保護對象的范圍,而且還提出了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必須達到的最低保護要求,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使得原來差異較大的各國知識產權制度統一到了同一個最低保護標准上,它對今後世界知識產權制度乃至各國經濟貿易關系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F. 馬來禁止公共場所吃榴槤,哪些國家的法規比較奇葩
提到法律,我們總會下意識地變得嚴肅起來,因為它規定著我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它給了我們自由,卻又告訴我們其實沒有那麼自由。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不管是在哪個國家都有適應本國情況的法律法規。不過,在一些國家裡,卻存在著一些比較“奇葩”的規定。下面就來和大家說說幾條東南亞地區國家的有趣的規定。
在當地一種名為“雙條車”的公共交通,這輛車上貼著一個標志,禁止乘客在車上放屁。如果違反的話,將會受到處罰,或者被趕下車去。
G. 馬來西亞結婚最新規定
《馬來西亞婚姻法》的規定很長很多,大致和中國及其他文明國家一樣,要求一夫一妻,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有法定婚齡限制,有禁止結婚的情形,必須要進行結婚登記等等……
只要夫妻一方是回教徒,另外一方就自動加入回教徒,是回教徒的話男方容許娶4個老婆;
政府不支持離婚,所以去法院起訴離婚,從起訴到最後的判決,耗期很長,一般為1-2年,半年算很快的了;
馬來西亞的宗教問題比較復雜,所以不同宗教之間的通婚會有比較多的教義限制。嚴格意義上說,很多和法律是有一定沖突的。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人們普遍重宗教,輕法律。
H. 馬來西亞關於企業稅收的規定是什麼
(1)稅收體系和制度
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實行分稅制。聯邦財政部統一管理全國稅務事務,負責制定稅收政策,由其下屬的內陸關稅局(徵收直接稅)和皇家關稅局(徵收間接稅)負責實施。
直接稅包括所得稅和石油稅等;間接稅包括國產稅、關稅和進出口稅、銷售稅、服務稅和印花稅等。各州政府徵收土地稅、礦產稅、森林稅、執照稅、娛樂稅和酒店稅、門牌稅等。外國公司和外國人與馬來西亞企業和公民同等納稅。
(2)主要稅賦和稅率
公司稅。目前,內外資公司稅為26% 。但對繳足資本低於250萬馬幣的公司,第一個50萬馬幣收入的稅率為20%,接下來收入的稅率為26%。自2006年起的3年內,公司稅自28%每年降低1個百分點。
個人所得稅。採用0-28%的累進稅率,並可獲得減免,起征點為2500馬幣。對在馬短期逗留和在馬工作不滿60天的非居民取得的收入可予免稅。
預扣稅。非居民公司或個人應繳納預扣稅,特殊所得(動產的使用、技術服務、提供廠房及機械安裝服務等)10%;專利所得10%;利息15%;大眾演出所得15%;依照合同獲得承包費用:承包商15%、雇員3%。
銷售稅。對所有在馬來西亞製造的產品和進口商品征稅,平均稅率為10%。
消費稅。稅率通常為5%,在服務收費或銷售物品時徵收,起征點介於15萬至50萬馬幣之間。
進口稅。大多數進口貨物需繳納進口稅,稅率分從價稅和特定稅,從價稅率介於2%-300%。
出口稅。馬來西亞對包括原油、原木、鋸材和棕櫚油等在內的資源性產品出口徵收出口稅。
印花稅。企業資產首次達到10萬馬幣的,徵收1%的印花稅,超過該金額的,徵收2%的印花稅。對於可轉讓票據,稅率為 0.3%。
⑶ 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稅額的計算
計算經營所得時,哪些項目可以列支,馬來西亞稅法並沒有明確規定,實務上的判斷標準是:①所得稅法或其他法律沒有特別規定不列支的。②該支出與經營活動有關的。③該支出是在當期經營年度內發生的。④該支出是為創造所得發生的。⑤該支出不是資本性支出。
稅務上的扣除項目主要包括:
1、折舊。稅務上認可的折舊資產有:工業用建築、機械及設備。對於工業用建築、機械設備計提折舊的種類有:購進時的期初折舊、逐年折舊(直線法)、差額折舊。
機械設備按購進成本的20%提取期初折舊;進口重型機械在其使用過程中產生費用支出時,按購進成本的10%提取期初折舊。資產用於經營的使用過程中每年對購進成本按10%-20%的比率進行逐年折舊。
加速折舊適用於計算機、通信技術設備、環保設備和資源再生設備。購進成本低於1000林吉特的資產給予100%的折舊扣除。
2、虧損處理。當期經營虧損可以沖抵當期內其他經營所得以及投資或資產所得。不足抵扣的經營虧損(包括不足抵扣的折舊)可以向後無限期結轉,但是,只能沖抵經營所得,沒有向以前年度結轉的規定。
3、對外國子公司的支付
馬來西亞法人按照公平交易價格向外國子公司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管理服務費和利息費用允許申請扣除。
4、稅額扣除。所得稅通常不能扣除,但是,間接稅諸如銷售稅和服務稅則允許扣除。
限制領域
馬來西亞政府財政撥款項目一般交由當地土著承包商負責,不允許外國工程公司單獨擔任總承包商,外國公司只能與當地公司合作或從其分包工程。
馬來西亞政府撥款工程項目和私人領域項目一般都實行招標制度,但在融資支持或滿足業主其他特別要求的情況下,部分項目也可由承包商與業主議標。
(8)馬來西亞國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1、營業稅=服務業收入*稅率為5%(適合有服務業的企業)(月報); 增值稅=商品銷售收入(不含稅)*3%(適合小規模納稅人)(月報);增值稅=商品銷售收入(不含稅)*17% - 進貨金額(不含稅)*17%(適合一般納稅人)(月報);
2、應納城建稅=應納增值稅+營業稅*7%(月報);
3、應納教育費附加=應納增值稅+營業稅*3%(月報);
4、堤圍防護費:營業收入*0.1%(各地徵收標准不同,有些地方不徵收)(月報);應納地方教育費附加=應納增值稅+營業稅*2%((各地徵收標准不同,有些地方不徵收)(月報);
5、所得稅=利潤總額*稅率為25%(季報);(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0%,小型微利企業是指從事國家非限制和禁止行業。
並符合下列條件的企業:工業企業,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100人,資產總額不超過3000萬元;其他企業,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80人,資產總額不超過1000萬元)。
6、個人所得稅(月報);實行代扣代繳,不管工資薪金是否超過2000元都要實行全員全額申報。
應交個人所得稅 (按個人工資薪金計算交納的個人應交的稅額,以每月收入額減除免稅的應個人負擔的「五險一金」等項目,再減去允許扣除費用2000元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馬來西亞稅收制度發展健全,其主要稅收制度是來源於英國和澳大利亞的稅收制度。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實行分稅制,聯邦財政部統一管理並負責制定稅收政策。
聯邦稅種分為直接稅和間接稅,由聯邦州府下屬的內陸稅務局和皇家稅務局直接徵收。直接稅為公司/個人所得稅、石油所得稅、不動產盈利稅等;間接稅包括印花稅、國產稅、關稅、進口稅等。
外國公司和個人同馬來西亞企業和公民一樣同等納稅。2015年4月,馬來西亞用消費稅替代了銷售稅和服務稅,稅收結構有所調整。
I. 馬來西亞 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規
其實也沒有太大的分別,一些要注意的事項:
1)如果你在馬來西亞有機會或者必須駕車,那麼就多注意和遵守下交通規則,內地一些駕駛習慣最好不要帶到馬來西亞去,再來馬來西亞的交規和內地也有一定的差別。
2)不要公開聚賭,公開聚賭在馬來西亞屬於犯法行為,不建議你在大庭廣眾(比如車站,餐廳等)玩牌什麼的,即使當場沒有涉及金錢,但為了不必要的麻煩,還是不要比較好。
3)不要涉及毒品,馬來西亞擁有全世界最嚴格的禁毒法律,即使擁有微量毒品一旦定罪都有有可能被判極刑的可能性。
4)除了雲頂賭場,其他的非法「賭博店」,不要去,理由和(2)一樣。
J. 馬來西亞屬於什麼國家
馬 來 西 亞 概 況
國名: 馬來西亞 (Malaysia)
獨立日: 8月31日(1957年)
國慶日:8月31日(1957年)
災難意識日:12月26日(2005年馬來西亞政府決定設立。選擇這一天作為全國「災難意識日」,是因為馬來西亞過去在這一天多次遭受自然災難的襲擊。1996年這一天,東馬來西亞的沙巴州遭受強烈熱帶風暴襲擊,有100多人死亡,許多房屋和財產被毀;2004年12月26日,馬來西亞北部檳榔嶼等州部分地區遭到印度洋海嘯襲擊,共有60多人死亡。)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主體部分由14道紅白相間、寬度相等的橫條組成。左上方有一深藍色的長方形,上有一彎黃色新月和一顆14個尖角的黃色星。14道紅白橫條和14角星象徵馬來西亞的13個州和政府。藍色象徵人民的團結及馬來西亞與英聯邦的關系——英國國旗以藍色為旗底,黃色象徵國家元首,新月象徵馬來西亞的國教伊斯蘭教。
國徽:中間為盾形徽。盾徽上面繪有一彎黃色新月和一顆14個尖角的黃色星,盾面上的圖案和顏色象徵馬來西亞的組成及其行政區劃。盾面上部列有5把入鞘的短劍,它們分別代表柔佛州、吉打州、玻璃市州、吉蘭丹州和丁加奴州。盾面中間部分繪有紅、黑、白、黃4條色帶,分別代表雪蘭莪州、彭亨州、霹靂州和森美蘭州。盾面左側繪有藍、白波紋的海水和以黃色為地並繪有3根藍色鴕鳥羽毛,這一圖案代表檳榔嶼。盾面右側的馬六甲樹代表馬六甲州。盾面下端左邊代表沙巴州,圖案中繪有強健的褐色雙臂,雙手緊握沙巴州州旗。盾面下端右邊繪有一隻紅、黑、藍3色飛禽,代表沙撈越州。盾面下部中間的圖案為馬來西亞的國花——木槿,當地人稱「班加拉亞」。盾徽兩側各站著一頭紅舌馬來虎,兩虎後肢踩著金色飾帶,飾帶上書寫著格言「團結就是力量」。在盾徽上還繪有一彎新月和一顆14。
國歌:《月光》
國花:木槿。馬來西亞人民用這種紅彤彤的木槿花朵,比喻熱愛祖國的烈火般的激情。
國家政要:最高元首端古·賽義德·西拉傑丁·賽義德·普特拉·賈馬盧萊爾(sultan tuanku syed sirajuddin syed putra jamalullail),2001年12月被推選為馬第12任最高元首,任期5年;總理阿卜杜拉·艾哈邁德·巴達維 (Abllah Ahmad Badawi) ,2003年10月就任,2004年3月連任。
自然地理: 面積33萬平方公里。位於東南亞,地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全境被南中國海分成東馬來西亞和西馬來西亞兩部分。西馬來西亞為馬來亞地區,位於馬來半島南部,北與泰國接壤,西瀕馬六甲海峽,東臨南中國海,東馬來西亞為沙撈越地區和沙巴地區的合稱,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海岸線部長4192公里。屬熱帶雨林氣候。內地山區年均氣溫22℃—28℃,沿海平原為25℃—30℃。
人口:2500多萬(2005年12月)。其中馬來人及其他原住民佔66. 1%,華人佔25. 3%,印度人佔7. 4%。沙撈越州原住居民中以伊班族為主,沙巴州以卡達山族為主。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華語使用也較廣泛。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拜物教等。組圖:馬六甲的唐人街
首都:吉隆坡(kuala lumpur) ,人口約120多萬。具有觀光和通訊兩大功能的吉隆坡塔,高達466米,是亞洲最高塔之一,如兩柄銀色利劍直插雲端。吉隆坡還是這個多民族、多宗教國家的縮影,市內清真寺以及佛教、印度教的寺廟隨處可見,基督教的教堂也有20來座。新首都:普特拉賈亞(putrajaya) 位於吉隆坡以南35公里處,總理府及部分政府工作人員於1999年6月遷入,2005年前搬遷完畢;人口約7000。
簡史: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並發展成當時東南亞主要國際貿易中心。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和英國侵略。1911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汶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國。二次大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戰後英國恢復其殖民統治。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在英聯邦內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13個州,包括西馬的柔佛、吉打、吉蘭丹、馬六甲、森美蘭、彭亨、檳榔嶼、霹靂、玻璃市、雪蘭莪、丁加奴以及東馬的沙巴、沙撈越,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首都吉隆坡、納閩和普特拉賈亞(Putra Jaya,聯邦政府行政中心)。
政治:最高元首為國家首腦、伊斯蘭教領袖兼武裝部隊統帥,由統治者會議從馬來西亞9個州的世襲蘇丹中選舉產生,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權力,以及任命總理、拒絕同意解散國會等權力,任期五年。統治者會議由柔佛等九個州的世襲蘇丹和馬六甲等四個州的州元首組成。其職能是在九個世襲蘇丹中輪流選舉產生最高元首和副最高元首;審議並頒布國家法律、法規;對全國性的伊斯蘭教問題有最終裁決權;對涉及馬來族和沙巴、沙撈越土著民族的特權地位等重大問題進行審議。凡有關統治者特權地位的法律,未經該會議同意,不得通過。每次開會時,內閣總理和各州州務大臣、首席部長在旁協助。國會是最高立法機構,由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但實權在內閣手裡。
經濟:自然資源豐富。橡膠、棕油和胡椒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七十年代以前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依賴初級產品出口。後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電子業、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錫礦豐富,曾為世界產錫大國,但近年來產量明顯減少,2000年錫產量估計為6100噸。石油儲藏量約39億桶(1997年探明)。天然氣儲量2. 27萬億立方米(1998年探明)。此外,還有鐵、金、鎢、煤、鋁土、錳等礦產。盛產熱帶硬木。農業以經濟作物為主,主要有橡膠、油棕、胡椒、可可和熱帶水果等。稻米自給率為76%。七十年代以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八十年代中期,因受世界經濟衰退影響,經濟出現困難。政府採取刺激外資和私人資本增長措施後,經濟明顯好轉。1987年以來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年均國民經濟增長率一直保持在8%以上,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新興工業國之一。旅遊業為國家第三大經濟支柱,主要旅遊點有檳城、馬六甲、浮羅交怡島、刁曼島等。貨幣:林吉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