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金融衍生產品法規

金融衍生產品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3-15 15:36:39

Ⅰ 金融衍生工具是怎樣盈利的或者是怎樣控制風險的

衍生金融資產也叫金融衍生工具 (financial derivative),金融衍生工具,又稱"金融衍生產品",是與基礎金融產品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指建立在基礎產品或基礎變數之上,其價格隨基礎金融產品的價格(或數值)變動的派生金融產品。這里所說的基礎產品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僅包括現貨金融產品(如債券、股票、銀行定期存款單等等),也包括金融衍生工具。作為金融衍生工具基礎的變數則包括利率、匯率、各類價格指數、通貨膨脹率甚至天氣(溫度)指數等。
金融衍生工具(derivative security)是在貨幣、債券、股票等傳統金融工具的基礎上衍化和派生的,以杠桿和信用交易為特徵的金融工具。
以往的監管方式在衍生業務蓬勃發展的現實面前己面臨嚴峻的挑戰,原因之一是金融衍生業務發展速度驚人,不僅交易品種千差萬別,操作程序也相當復雜,統一的外部監管措施難以包容現有的全部產品,更不用說將可能衍生出來的新產品了;原因之一是金融機構在新市場條件下會利用現行法規體系中的漏洞,想方設法逃避監管,以保持或提高市場份額,出現所謂「監管套利」現象。在這種形勢下,國際金融監管機構以及各國金融監管當局逐漸認識到使市場參與者建立完善的內部風險控制機制,實現自律性約束的重要性。日前,西方國家在強化金融監管的同時,越來越傾向於通過市場參與者的監督力量對金融機構進行監控。市場參與者,尤其是金融機構,直接從事衍生業務的經營、交易,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時時關注銀行的行動,能對市場和交易頭寸的變化作出敏捷的反映,其效果要比監管當局獨立行動及時、有效。只要建立科學的內部風險管理體系,就有可能將風險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圍,也就必然會促使國際金融市場更加安全穩健的運行。
當然要讓風險管理機制真,發揮作用,必須解決信息披露問題。由於衍生交易屬於表外業務,市場參與者無法通過則務報表獲得充分的信息以做出n:確的投資決策,或分析交易對手的資信狀況。為解決這一問題,國際上一些大的研究機構和金融監管機構對此進行了有益的探索。1996年6月美國金融會計標准委員會(FASB)發表了新的會計標准草案,要求所有衍生交易均以公允價值在資產負債表內予以確認。他們認為新的標准能讓則務製表如實反映衍生合約頭寸,能使投資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公司或機構的投資立場和風險管理戰略。巴塞爾監管委員會於1999年7月公布了題為「貸款會計處理及信息披露最佳範例」的文件;該委員會一直致力於建立一套金融國際會計標准,要求市場參與者從1999年6月15日則政年度開始(使用日歷年度的機構從2000年1月1日開始)實施新的會計標准。如果這類會計規則付諸實施,必將對各類金融企業的會計核算、則務狀況和風險管理產生重大的影響;通過則務報表的並表,使得銀行業務增加透明度,提高了金融衍生市場的效率,保證了金融體系穩定的運行,防止系統性風險的發生。
金融衍生市場的國際化空前發展,跨國衍生交易逐年上升,使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和依賴性也不斷加強,各種風險在國家之間相勻_轉移和打一散相當容易。而各國金融監管機構對國際金融衍生市場的監管合作卻相對滯後,這使跨境衍生金融交易出現了監管真空。通過兒次世界性或區域性的金融危機,日前各國金融監管機構己認識到了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並正在積極努力,以加強各國之間,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監管合作。
總之,要實現有效的風險監管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但是只要各國金融監管機構和國際金融監管機構通力合作,加強國際間的溝通,堅持不懈的奮斗,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條科學地完善監督之路,以保證國際金融衍生市場穩定、安全、積極的運行。

Ⅱ 結構化金融產品通常會內嵌一個或一個以上的衍生產品,它們都是以合約規定條款(如提前終止條款)形式出現的

證券市場基礎知識P196頁 結構化金融產品通常會內嵌一個或一個以上的衍生產品,它們有些是以合約規定條款(如提前終止條款)形式出現,也有些嵌入式衍生產品並無顯性的表達

Ⅲ 金融衍生品交易合同,進入破產程序時要提前終止,進行凈額結算的法條在哪

根據我國破產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管理人對破產申請受理前成立而債務人和對方當事人均未履行完畢的合同有權決定解除或者繼續履行,並通知對方當事人。管理人自破產申請受理之日起二個月內未通知對方當事人,或者自收到對方當事人催告之日起三十日內未答復的,視為解除合同。管理人決定繼續履行合同的,對方當事人應當履行;但是,對方當事人有權要求管理人提供擔保。管理人不提供擔保的,視為解除合同。

何為「履行完畢」呢?

舉例來說,在所有權保留的買賣合同中,如果出售方破產,在買受人已支付70%價款的情況下是否可以認為是「雙方均未履行完畢」的合同?雖然從管理人忠實履行職務的角度,認定其為未履行完畢的合同確實保護了其他全體債權人的利益,但卻犧牲了同為破產企業債權人的合同相對方的利益。對此,筆者認為,管理人在決定是否解除尚未履行完畢的合同時,當然首先應該從保護大部分債權人利益的前提出發,但法律同樣保護合同訂立自由,因此,管理人在作出決定前也應充分考慮合同相對方的合法利益,找出最具公平合理特性的平衡點,尤其是對於合同相對方已履行大部分合同義務的情況,可以考慮將合同履行的選擇權一定程度上交於對方當事人。當然,如能從立法層面對各種合同類型是否具備解除的條件作出更加細致的規定則更佳。

那麼申請破產,尚未履行完畢的合同怎麼辦呢?

1、一般規定

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管理人對破產申請「受理前成立」而債務人和對方當事人「均未履行完畢」的合同有權決定「解除或者繼續履行」,並通知對方當事人。

(1)繼續履行

因管理人請求對方當事人履行雙方均未履行完畢的合同所產生的債務,屬於共益債務。

(2)解除合同

①管理人決定繼續履行合同的,對方當事人應當履行;但是,對方當事人有權要求管理人提供擔保。管理人不提供擔保的,視為解除合同。

②管理人自破產申請受理之日起「2個月」內未通知對方當事人,或者自收到對方當事人催告之日起「30日」內未答復的,視為解除合同。

③管理人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解除合同的,對方當事人以因合同解除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申報債權。對方當事人申報的破產債權以實際損失為限,違約金不得作為破產債權申報。

管理人對合同的選擇履行權只能行使一次,不得反向再次行使或者多次行使,尤其是不得在決定履行合同後又決定解除合同。

2、特殊規定

(1)對於破產企業為他人提供擔保的合同,管理人無權選擇解除合同。

(2)對於破產企業對外出租不動產的合同(如房屋租賃合同),除存在嚴重影響破產財產的整體變價與價值實現、且無法分別處分等特殊情況外,來源:網頁鏈接管理人不得違背合同約定任意解除合同;在變價破產財產時,房屋可以帶租約出售,承租人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權。

(3)保險公司破產時,對尚未履行完畢的保險合同特別是人壽保險合同,管理人無權予以解除,以保護投保人等當事人的權益。

(4)對於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合同,在企業進入破產程序時要提前終止,進行凈額結算,管理人無權選擇繼續履行合同。

Ⅳ 金融衍生工具或者金融產品的選取標準是什麼

而金融衍生產品(金融期貨、期權、遠期交易、互換 結構化衍生工具)又不同 金融衍生產品是建立在基礎金融產品之上,價格取決於基礎金融產品價格變動的派生金融產品
比如 股票期貨交易是指對股票期貨合約的交易,而股票期貨合約是指約定在未來某日 按約定價格買賣一定數量股票的標准化合約 這里的股票就是基礎金融產品
金融衍生產品形成是因為它作為一種風險控制工具 可以規避風險(當然投機者用來追求高收益)還是舉期貨的例子 通過放棄可能獲得的利益 期貨投資者可以規避風險 比如 可以在現貨和期貨市場上同時建立數量相當 方向相反的寸頭 因為期貨價格和現貨價格在到期日臨近時趨同 所以無論現貨價格如何波動 兩個寸頭的盈虧相抵 投資者從而避免風險
至於你說的產品選擇 我想應該是說基礎金融產品的選擇 ... 據我所知好像沒有什麼硬性的標准 金融衍生工具日新月異 新產品層出不窮 在米國 金融衍生工具很受金融機構追捧 (因為許多方面原因,比如會計方面 金融衍生工具業務屬於表外業務 而金融機構可以藉此業務在不影響資產負債表情況下帶來收入) 被不斷的開發...從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y)到 ABS(asset backed security)再到 CDOs(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被開發的基礎金融產品月來越多 實在開發不動了就把上一級的衍生工具作為基礎產品再衍生 然後就有了次貸危機 如果真有一個完美的標准去衡量什麼能作為基礎產品衍生出金融衍生工具的話 就不會有09年的經濟危機了 現在經濟學家也在思考你說的問題 不過我覺得 能弄明白什麼不可以推出 就夠嗆了 更別說給出個滿足條件規定什麼可以....

Ⅳ 金融衍生工具市場

你好,我國金融衍生工具市場分為交易所交易市場、銀行間市場和銀行櫃台市場三個部分。
(1)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所市場。目前在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品包括可轉換公司債券、股票指數期貨、少量資產支持證券等。
(2)銀行間衍生工具市場。中國銀行間衍生品市場主要集中於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主要交易的衍生品包括債券遠期、銀行間遠期外匯、人民幣利率掉期、外匯掉期、利率互換、人民幣外匯期權等。
(3)銀行櫃台衍生工具市場。取得衍生產品交易資格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可與機構客戶進行衍生產品交易,目前主要涉及遠期結售匯、外匯遠期與掉期、利率衍生品交易等等。同時,商業銀行在個人理財產品和業務的經營活動中,也較多涉及了嵌入式金融衍生品交易。

Ⅵ 求《金融衍生工具發展及監管》論文

提供幾個相關聯論文供你參考:

論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及其監管:http://www.lw90.com/paper/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20060615/51720/index.html

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應選擇統一監管模式:http://qiqi8.cn/article/1/8/2007/2007072554258.html

瑞富破產警示中國開發金融衍生產品業務要謹慎:http://qiqi8.cn/article/42/193/194/2006/200610039757.html

金融衍生工具對財務會計理論的沖擊及對策:http://qiqi8.cn/article/54/208/209/2007/2007051548497.html

從中航油巨虧事件再看金融衍生產品:http://qiqi8.cn/article/42/193/201/2007/2007051447944.html

加強對金融衍生工具的審計:
http://www.studa.net/Audits/060722/10104687.html

新加坡:衍生產品市場和金融監管的發展及借鑒:
http://business.sohu.com/20051128/n240818110.shtml

OTC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及其對我國金融監管的啟示:
http://www.66wen.com/02jjx/jingjixue/jinrong/06514/15759_2.html

參考《金融衍生工具--發展與監管》

美國金融衍生工具監管體制及各項改革提議:
http://wwjj.xiashanet.com/2004-12-9/news2004129133713.htm

芻議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監管
http://www.shandongkuaiji.com/Article/kjlw/glkj/200704/29443.html

論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及監管
http://a.lwen8.com/LunWen/Html/5903.shtml

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監管法制構建中的三個關鍵問題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0594

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及其規范監管的探討
http://www.cfrn.com.cn/paper/download.php?filename=20030909474.pdf&PHPSESSID=

希望以上相關論文對你能起到一些作用。

Ⅶ 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相關法律法規

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相關法律法規:
目前,在我國法律體系中,涉及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法律法規有《刑法》、《證券法》、《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期貨糾紛案件座談會紀要》、《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遠期交易管理規定》等。

Ⅷ 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的罰則

第三十八條金融機構的衍生產品交易人員違反本辦法及所在機構的有關規定進行違規操作,造成本機構或者客戶重大經濟損失的,該金融機構應對直接負責的高級管理人員及其他直接負責該項業務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直至開除的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九條金融機構未經批准擅自開辦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由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依據《金融違法行為處罰辦法》的規定實施處罰。
第四十條金融機構未按照本辦法或者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要求報送有關報表、資料以及披露衍生產品交易情況的,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根據金融機構的性質分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及相關金融規章的規定,予以處罰。
金融機構提供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衍生產品交易信息的,由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依據《金融違法行為處罰辦法》的規定予以處罰。
第四十一條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發現金融機構未能有效執行從事衍生產品交易所需的風險管理制度和內部控制制度,可暫停或終止其從事衍生產品交易的資格。

Ⅸ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相關規范准則有哪些

衍生金融工具派生於傳統金融工具,是通過預測股價、利率、匯率等未來行情趨勢,採用支付少量保證金,簽訂跨期合同或互換不同金融工具等交易形式的一種新興金融工具。上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衍生工具的興起和發展最為引人注目,其具有契約性和未來性、杠桿性、高風險性和價值變動性等特點,使得傳統會計理論無法對其作合理科學的解釋並對其准確計量和充分披露。為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保護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必須改變衍生金融工具現有的披露模式,以達到企業相關會計信息進行充分披露的目的。

一、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現狀及其局限性

(一)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局限性
傳統的會計模式是以實現原則為確認基礎,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基礎,以表內貨幣性指標為主要信息的報告模式。這樣,以合同或契約形式出現的衍生金融工具因其不符合傳統會計要素的定義和確認的標准,不具有實物形態或非貨幣性形態,一直被視為「表外項目」而不加重視。財務報告的根本目標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在不同的時期,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人們從關注歷史信息轉向關注未來信息。要求披露的信息量和范圍大為擴大,對會計信息質量(比如相關性和可靠性、可比性和一致性等)的理解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傳統財務報告暴露出很多的局限性,企業內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都對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傳統的會計報告模式亟待改革
傳統的會計報告模式是以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現金流量表)及報表附註說明為報告主體,主要提供貨幣化的會計信息。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強的流通性、很高的風險性和運用的復雜性,因此,及時准確地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信息十分重要。但在傳統的會計模式下,由於會計確認原則及會計計量原則的局限性,衍生金融工具不能作為正式項目在資產負債表中反映,而只能以表外業務的形式出現。這種處理方式不能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對企業資產負債關系的影響,不符合充分揭示原則的要求,使投資者不能充分了解由於投資公司擁有的大量衍生金融工具所帶來的風險,這實際上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同時,由於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強的杠桿作用,金融合約的價值往往高於保證金價值的數倍,這種高風險可能產生的後果是任何投資者進行決策時都不能不考慮的重要信息。如果衍生金融工具不能在會計報表中充分揭示,將會隱藏巨大的風險,從而誤導投資者,使之作出錯誤的決策。鑒於此,必須改革現行的會計報告模式,對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給予足夠的重視。

二、對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探析

(一)財務報告模式目前仍是財務信息的主要來源
目前,財務報告仍是人們獲取企業財務信息的最主要途徑。正如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詹金斯委員會報告」中所指的,「沒有證據表明由於用戶認為信息不相關或其他原因而放棄財務報表的分析」,「沒有用戶建議財務報表應當予以淘汰並由組織財務信息的基本不同的手段來取代」…。但現行財務報告體系不能充分揭示有價值的信息,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可靠性受到了來自多方面的批評和懷疑。因此,必須在基本肯定現行財務報告模式的前提下對其進行改進。特別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二)衍生金融工具對傳統會計模式提出挑戰
衍生金融工具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迅速,它對現代經濟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對現行傳統的會計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國際會計界從多個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首先是爭取將衍生金融工具從表外項目的范疇納入到表內予以披露。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IASC)在《編制和表述財務報告的概念結構》中,對可列為財務報表要素的項目的確認標准作過如下表述:(1)與擬被確認的項目有關的未來經濟利益很有可能流入或者流出企業;(2)擬被確認的項目的成本或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地加以計量。這個確認標准突破了傳統會計確認標準的約束,放棄了以強調「過去交易或事項的結果」為標準的確認原則,而強調以「風險與報酬的實質轉移」為標準的確認原則。這一修訂使衍生金融工具成為報表要素,在表內進行反映成為可能。不過,由於衍生金融工具的復雜性,且仍處於不斷的創新之中,會計確認原則的修訂僅能使部分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納入表內,而不能使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都能在表內列示。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與計量
美國的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FASll9和IAS32的頒布,基本上使衍生金融工具所引起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確認和計量在財務報表內披露得以實現。FASB也不再局限於在財務報表的附註中對衍生金融工具進行披露。1998年6月,FASB和IASC先後發表了第133號准則「衍生工具和避險活動會計」及「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而被會計界譽為是對金融工具會計甚至可以說是對財務會計確認與計量的重大突破。其基本觀點可以概括如下:(1)衍生金融工具代表了符合資產或負債定義的權利(rights)或義務(obli-gations),因而應當在財務報表中予以報告。(2)公允價值(Fair Value)是對金融工具最相關的計量屬性;而對衍生金融工具來說,可能是唯一相關的計量屬性。(3)只有這樣的資產或負債項目(即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才應當在財務報表中報告。(4)計劃列為避險項目所應提供的專門會計處理僅限於合格的項目。
按照FASB的觀點,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第6號關於資產和負債的基本特徵證明,把衍生金融工具列為資產或負債是有充分根據的。因為,衍生金融工具的結算無非是處於有利或不利兩種情況下。在有利條件下,衍生金融工具的結算能導致收入現金、或其他金融資產或非金融資產,這是可能的經濟利益,FASB認為這「令人信服地說明此種衍生金融工具是一項資產」。同樣,在不利條件下結算衍生金融工具,需要支付現金、或金融資產或非金融資產,即承擔未來犧牲資產的責任,這又足以說明此項衍生金融工具是一項負債。FASB認為,確認此種資產或負債能使財務報表更為完善,並包括更多的信息。不過,這些衍生金融商品不像股票、債券、借款等傳統的金融商品,它們開始發生時常常只反映一種相互承諾的交換,而很少甚至沒有轉移有形的補償物。
由此可見,把衍生金融工具作為取得未來經濟利益的權利或償付未來經濟損失的義務,符合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的資產和負債的定義,而確認為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若用公允價值原則又能順利地解決它們的計量問題。因為應用公允價值計量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能夠提供決策相關的信息。鑒於當前諸多條件尚不具備,採用混合屬性模式,即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大多數金融負債按歷史成本計量。這種公允價值和歷史成本原則並存的會計計量模式不僅解決了衍生金融工具的計量問題,而且彌補了傳統財務報表中單一計量原則的缺陷。應該說,這種計量模式對衍生金融工具的計量是恰當的,它使衍生金融工具可以在財務報表上進行可靠的計量和真實的反映。但是,它僅是一種權宜之計,會計界正尋求更為理想的解決方法,以反映更相關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

(四)有待尋求一種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良策
會計信息在財務報表中的披露必須滿足充分揭示的原則,這是提高信息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基本條件。美國著名會計學家亨得里克森認為,企業會計報表的充分揭示原則應包括三項揭示標准:(1)揭示的適當性,指會計報表至少要揭示不致令決策者產生誤解的信息;(2)揭示的公正性,指會計報表所提供的信息不偏袒於任何一個報表閱讀者和使用者;(3)揭示的充分性,指在報表中要盡量包括所有與決策相關的重要信息。充分揭示原則應把上面的三項標准結合起來考慮,恰當運用。也就是說,如果衍生金融工具被忽略或遺漏,將引起信息使用者對財務報告的誤解或誤導其決策,則該項信息應予以揭示。例如,根據IASC第48號徵求意見稿中的規定,對第一類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不論其是否確認,企業都必須披露關於每一類金融工具的范圍及性質的信息、利息風險的信息、信用風險的信息和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的信息。這些信息的披露,對衍生金融工具的反映是比較充分的,必然會促進財務報表體系的發展和完善,使財務報表提供的信息更具有價值並滿足相關性的要求。 三、衍生金融工具對財務報表體系影響的思考

衍生金融工具作為極其活躍的新的金融形式,必然會導致傳統的財務報表體系發生巨大的變革。

(一)對財務報表要素構成的影響
修訂後的財務報表要素確認標准放棄了以「過去交易或事項的結果」為標準的確認原則,強調以「風險與報酬的實質轉移」為標準的確認原則,從而使衍生金融工具有可能成為財務報表要素的成員之一。IASC第32號准則中已經提出了金融資產、金融負債、權益性工具等幾個新概念,必然會使傳統的財務報表要素構成發生變革。因此,對傳統財務報表要素構成將產生一定影響,應做如下改進:
1 完善現有會計報表格式。為充分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對企業未來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影響,有利報表使用者對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需求,在傳統資產負債表基礎上,設計按金融性、非金融性分類的資產負債表,以便報表使用者直接獲得關於金融性的如下信息:(1)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和合約期限結構;(2)進行敏感性分析。披露市場波動情況下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的可能變化等。
2 增設衍生金融工具明細表。對已在企業運作的衍生金融工具,根據其風險的集中程度,增設衍生金融工具明細表。較為詳細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名稱、發生日期、實際成本、現行公允價值、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質、交易條件、合同條款,損益金額以及採用的會計政策和方法等內容。
3 報表附註要披露資產負債表日風險集中信息。按照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第37號一金融工具列報》的要求,應當在報表附註中披露與衍生金融工具相關的信息有:(1)衍生金融工具風險及其形成原因;(2)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管理目標、政策和過程以及計量風險的方法;(3)衍生金融工具信用風險信息:(4)市場風險信息等。

(二)對財務報表的結構和編制方法的影響
打破傳統會計要素對「資產」、「負債」的定義僅限於過去發生的交易和事項的限制,而將之擴展到正在發生和未來發生的交易事項,使衍生金融工具符合會計要素定義得以納入財務報表,作為表內正式項目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融入財務報表體系,應在修改、補充表內項目,對其進行表內揭示的同時,還應對企業編報的報表種類加以補充,增加專門披露有關金融工具,特別是衍生金融工具運用情況的輔助報表,應對已經納入表內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作進一步的說明。
參照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公布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第五輯《企業財務報表項目的確認與計量》,財務報告應包括財務報表主報、財務報表注釋、輔助信息報表、財務報告的其他方法等四個組成部分。
1 財務報表主表。這是報表的核心組成部分。表內披露內容應包括:(1)符合金融資產或負債的衍生金融工具的面值、合同或名義上的金額,在合約買賣雙方分別確認為一項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2)繳納保證金的金額和支付的期權費的金額,確認為企業的一項金融資產;(3)上述金融負債和金融資產在報告日的公允價值。
2 財務報表注釋。進一步披露每一份合約的金額。表外揭示的合約金額是對表內列報的必要補充,同時還應說明表內確認所採用的會計政策。
3 輔助信息。應披露以下內容:
(1)衍生金融工具的類別及性質。如金融期貨、期權、互換等,並進一步披露其所屬的小類,如利率期貨、外匯期貨、股票指數期貨等。
(2)從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目的。對在報告日所持有的每一項衍生金融工具應詳細說明持有目的,分別揭示是出於套期保值還是出於投機目的。
(3)相關風險及風險管理政策。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伴隨著利率風險和信用風險等,必須在會計報表附註中對相關信息予以披露。並對避險的凈投資項目的性質及用於避險的衍生金融工具種類等風險管理政策以予說明。
(4)衍生金融工具價值的相關信息。打破傳統會計要素對「資產」、「負債」的定義僅限於過去發生的交易和事項的限制,而將之擴展到正在發生和未來發生的交易事項,使衍生金融工具符合會計要素定義得以納入財務報表,作為表內正式項目反映。
(5)市場價格預測信息。對於企業在報告日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應揭示其市場價格在未來的可能變化。
(6)未來現金流量預測。對於報告日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應揭示其在未來可能引起現金流量波動的風險。
4 財務報告的其他方法及其說明。如反映不符合當前會計政策要求的重要信息、附加說明等。

(三)對財務報表及時披露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的影響
評價網路財務報告的信息作用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會計報告的時間因素,即會計期間結束後多長時間內會計報告通過網路傳遞給使用者;二是會計報告的電子形式因素,即會計報告通過網路以何種形式展現在使用者面前。實施衍生金融工具網路財務報告最先考慮的是時間因素,而不是會計報告形式因素,由於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波動幅度相當大,因而如何在第一時間向會計報表使用者提供衍生金融工具價值變動信息就更顯重要。
在我國剛開始進行股份制改革和證券市場試點時,要求將會計報告放置於公司指定地點,並告知相關股東可以前去查詢和閱讀。從1993年6月份起,中國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在指定報刊上公布會計報告。實地查詢和報紙公開會計報告的方式都需要在會計期間結束後一段很長時間內才能將會計信息傳達至使用者,所以無法滿足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時效性的極高要求。因此,藉助網路技術,採取網路財務報告才能徹底解決衍生金融工具對會計信息時效性要求的問題。
為能及時向使用者傳送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最為簡單的方法就是提高企業整體定期財務報告的披露時效性。當企業整體財務報告的披露時間縮短時,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的及時性就提高了。這種方法無需考慮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可能發生巨大變動的獨有特性,從而不單獨採取提高衍生工具會計信息及時性的措施。本世紀以來,各大會計監管機構陸續採取了提高財務報告及時性的措施,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是直接縮短定期報告的披露時間。美國證監會SEC在2002年9月發布了「縮短定期報告編報日期和通過互聯網報告」的規則,要求在三年時間內將年度報告的披露期限縮短至60天,季度報告披露期限縮短至35天。我國目前規定上市公司必須在年度結束後4個月內公布上年度會計報表,必須在季度結束後2個月內公布上季度會計報表。
二是推行業績快報制度。業績快報制度是指會計期間結束後,在正式的定期報告披露前,上市公司可以通過網路及時披露未經注冊會計師審計的主要會計數據和經營指標的一種制度。日本不縮短定期報告披露期限,而是採用業績快報形式。我國從2004年開始在中小企業板塊推行業績快報制度,並逐漸推廣到主板市場的上市公司。
通過網路報告會計信息,將對財務報表及時披露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產生影響,同時有助會計信息的整體時效性和相關性的提高。但受現階段會計技術條件的限制,企業仍然無法縮短披露會計報告的日期,隨著會計和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定期報告的披露期限將可以進一步縮短。

四、結論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和金融市場的國際化,衍生金融工具逐漸成為我國經濟運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衍生金融工具的產生、發展與應用,不僅使金融理論發生了劇烈變革,也給傳統的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帶了深遠的影響,尤其表現在會計信息披露方面,因而,衍生金融工具的相關信息能客觀披露實為必要。筆者認為,應當改善財務報表格式、調整財務報表要素構成,增加衍生金融工具明細項目及風險變動的披露內容。應當改進財務報表編制方法,以達到充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相關信息的目的。應當使用網路報表以達到報表報出的時效性要求。

Ⅹ 有誰知道金融衍生產品的信用評級依據是什麼

衍生產品是一種金融合約,其價值取決於一種或多種基礎資產或指數,合約的基本種類包括遠期、期貨、掉期(互換)和期權。衍生產品還包括具有遠期、期貨、掉期(互換)和期權中一種或多種特徵的結構化金融工具。衍生產品具有規避風險和提高收益的作用。

衍生產品與傳統金融產品的主要區別

廣義來講,衍生產品是指以債券(利率)、外匯、股票、貴金屬、商品及其指數或組合為標的的合同。衍生產品主要包括遠期、期貨、期權、互換以及這些產品的不同組合。除期貨與部分期權以外,其它類型的衍生產品基本都在場外市場進行交易。

衍生產品最為常見的定義是:衍生產品是指其價值依賴於其他更為基礎的標的要素價值的金融合同。標的要素可以是市場感興趣的任何要素,例如貨幣、債券、股票及其指數等。這些要素既可以是商品等有形物,也可以是利率、匯率、價格指數和信用評級等無形物。金融創新正是通過這些標的要素創造出了種類繁多的衍生產品。

另一個更為專業的定義是:衍生產品是指締約雙方就未來交換現金流而達成的交易合同,在該合同成立時,雙方未來交換的現金流的現值相等。從這個角度而言,衍生產品與其說是一種「產品」,倒不如說是一種交換現金流的技術,這種技術在很多方面推動了國際金融業的發展。

衍生產品是由合同構成的,合同的結算方式分為實際交割方式(physically-settled)和軋差支付方式(cash-settled)。無論採用哪種結算方式,交易雙方都是先在交易日確定交易細節,然後在結算日按照合同的約定來進行交割或支付。履行該合同可以使合同一方實際買入或賣出一種標的要素,這種方式被稱作實際交割方式。

與此相對應,履行衍生產品合同還可以使合同一方獲得與買入或賣出一種標的要素性質相同的貨幣,這種方式不用轉移標的要素本身,因此被稱作軋差支付方式。軋差支付的衍生產品通過模擬實際交割交易來達到與之同樣的效果。當場外衍生產品合同採用軋差支付方式時,名義數量就是用以計算的標的要素的數量,該數量是虛擬的,並不在交易雙方中發生實際交換。

衍生產品有哪些種類

按交易場所劃分

·場外衍生產品

包括遠期、期權和互換等基本產品以及由這些基本產品組合而成的復雜產品。這類產品並沒有集中的交易場所,由交易雙方直接通過個別協商的方式完成交易。場外衍生產品市場交易量巨大,截至2005年6月底,全球場外衍生產品未到期合同的名義本金數額高達270.1萬億美元。

·在交易所內交易的期貨或期權

期貨是標准化的遠期,交易所交易的期權基本上是普通期權。這類產品以標准合同的形式在受到監管的交易所內進行交易,不像場外衍生產品那樣面臨眾多的信用風險和其他風險。

按照合同種類劃分

·遠期

遠期也被稱為「遠期合同」,即一種在合同約定的特定未來時間履行交易的合同。遠期合同的起源在英國可以追溯到17世紀30年代,在美國關於糧食的遠期合同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在當代,遠期合同可以用於多種基礎產品,例如,商品、金融資產和利率等。

·期貨

期貨是在交易所里進行交易的標准化的遠期合同。由於遠期是交易雙方個別協商成交的合同,合同的到期日、標的要素的交易數量等財務條款都是為了滿足交易雙方特定需求而設計的,因此遠期合同的流動性非常低。期貨則避免了遠期合同的這個缺點。在期貨合同中,合同到期日和標的要素的交易數量都是標准化的,因此期貨合同本身可以在交易所中進行集中交易,具有非常好的流動性。交易一方可以通過在期貨市場上買進或賣出期貨合同,從而隨時改變作為買方或賣方的地位

·期權

期權既可以在交易所內交易,也可以在場外交易。場內交易期權基本上都是普通期權,場外交易的期權除了普通期權以外,還有大量的奇異期權。與遠期相類似,期權合同涉及到交易雙方的合同權利和義務關系,只是期權買方擁有權利來執行期權。因此,只有期權買方在對自己有利的市場情況下,才會行使這種權利。與遠期一樣,期權發展也有很長的歷史,在17世紀早期,荷蘭出現了鬱金香期權,在19世紀早期,倫敦股票交易所出現了股票期權。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在期權定價原理被發現以後,期權交易在美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並逐步擴展到全球金融市場中。期權可以在交易所交易,但是更多的期權則出現在場外市場中。

·互換

互換在場外市場交易,是交易雙方同意在未來特定的時間互換一系列現金流的合同,其本質是一組遠期合同的組合。但是互換經常以獨立的形式存在,不再進行進一步分拆,而且遠期和期權的交易期限一般在1年以內,而互換的交易期限往往長達數年,因此也將互換作為一種基本產品進行分析。

按基礎資產類型劃分

·匯率衍生產品

·利率衍生產品

·權益衍生產品

·商品衍生產品

·信用衍生產品

熱點內容
省依法治省領導小組 發布:2025-05-20 19:53:28 瀏覽:8
道德與法治實 發布:2025-05-20 19:52:43 瀏覽:548
勞動法年薪休假制度 發布:2025-05-20 19:51:29 瀏覽:717
勞動法關於事假扣除工資部分 發布:2025-05-20 19:51:19 瀏覽:176
紅旗區法律援助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5-05-20 19:50:22 瀏覽:525
測繪聘請法律顧問 發布:2025-05-20 19:49:43 瀏覽:14
民法使保險 發布:2025-05-20 19:43:22 瀏覽:928
花都律師電話 發布:2025-05-20 19:43:21 瀏覽:866
人大法學考研真題答案 發布:2025-05-20 19:40:57 瀏覽:945
雙學位考司法 發布:2025-05-20 19:19:33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