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法規與標准
『壹』 環境管理體系標准中與法規符合性相關的有哪些條款
標准編號:GB/T
24001-2004
標准名稱:環境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標准狀態:現行
英文標題: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with
guidance
for
use
替代情況:<a
href=http://www.csres.com/detail/60104.html
target=_blank>GB/T
24001-1996</a>
實施日期:2005-5-15
頒布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
內容簡介:本標准規定了對環境管理體系的要求,使一個組織能夠根據法律法規和它應遵守的其他要求,以及關於重要環境因素的信息,制定和實施環境方針與目標。本標准適用於組織確定其他夠控制的、或能夠施加影響的那些環境因素。但標准本身未提出具體的環境績效准許則。本標准適用於任何有下列願望的組織:a)建立、實施、保持並改進環境管理體系;b)使自己確信能符合所聲明的環境方針;c)通過下列方式證實對本標準的符合:1)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聲明;2)尋求組織的相關方(如顧客)對其符合性的確認;3)尋求外部對其自我聲明的確認;4)尋求外部組織對其環境管理體系進行認證(或注冊)。本標准旨在使其所有要求都參夠納入任何一個環境管理體系。其應用程度取決於諸如組織的環境方針,活動、產品和服務的性質,運行場所和條件等因素。本標准還在附錄A中對如何使用本標准提供了資料性的指南。
出處:
http://www.csres.com/detail/108789.html
下載:http://www.csres.com/upload/qy/in/GBT24001-2004.PDF
『貳』 請問環境標准HJ 和國家標准GB 都是強制性標准嗎有什麼區別
環境標准 和國家標准GB 不一定都是強制性標准。
定義不同:
1、環境標准(environmental standards)是為了防止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平衡,保護人群健康,對環境保護工作中需要統一的各項技術規范和技術要求所做的規定。
2、國家標准分為強制性國家標准和推薦性國家標准。
特點不同:
環境標准:
1、對某些環境要素所作的統一的、法定的和技術的規定。環境標準是環境保護工作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環境標准用來規定環境保護技術工作,考核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效果。
2、環境標準是按照嚴格的科學方法和程序制訂的。環境標準的制訂還要參考國家和地區在一定時期的自然環境特徵、科學技術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3、環境標准過於嚴格,不符合實際,將會限制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過於寬松,又不能達到保護環境的基本要求,造成人體危害和生態破壞。環境標准具有法律效力,同時也是進行環境規劃、環境管理、環境評價和城市建設的依據。
國家標准:
1、參與起草、修訂國家標准化法律、法規的工作;擬定和貫徹執行國家標准化工作的方針、政策;擬定全國標准化管理規章,制定相關制度;組織實施標准化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協調和指導行業、地方標准化工作;負責行業標准和地方標準的備案工作
2、負責制定國家標准化事業發展規劃;負責組織、協調和編制國家標准(含國家標准樣品)的制定、修訂計劃。負責協調和管理全國標准化技術委員會的有關工作。
3、負責組織國家標準的制定、修訂工作,負責國家標準的統一審查、批准、編號和發布。統一管理制定、修訂國家標準的經費和標准研究、標准化專項經費。管理和指導標准化科技工作及有關的宣傳、教育、培訓工作。
范圍不同:
環境標准:環境標准還可以按不同的角度與層次分為國家標准、地方標准和行業標准。它的制定要充分體現科學性和現實性相統一,才能既保護環境質量的良好狀況,又促進國家經濟技術的發展。
國家標准:堅持國際化原則,提升中國的綜合競爭力。遵循WTO的規則,積極採用國際標准,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加大實質性參與國際標准化活動的力度,努力實現從「國際標准本地化」到「國家標准國際化」的轉變,全面提升中國的綜合競爭力。
(2)環境法規與標准擴展閱讀:
國家標准:
1、強制性條文是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標准和法律及行政法規規定強制執行的國家標准。
2、推薦性國標是指生產、檢驗、使用等方面,通過經濟手段或市場調節而自願採用的國家標准。但推薦性國標一經接受並採用,或各方商定同意納入經濟合同中,就成為各方必須共同遵守的技術依據,具有法律上的約束性。
環境標准:
1、為了防止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平衡,保護人群健康,對環境保護工作中需要統一的各項技術規范和技術要求所做的規定。具體講,環境標準是國家為了保護人民健康,促進生態良性循環,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目標。
2、根據國家的環境政策和法規,在綜合考慮本國自然環境特徵、社會經濟條件和科學技術水平的基礎上,規定環境中污染物的允許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數量、濃度、時間和速度、監測方法,以及其他有關技術規范。
『叄』 求環境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
法律和其他要求的審核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1.受審核組織對相關環境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的符合情況;
2.法律和其他要求的程序文件與IS9000標准要求的符合程度和實施情況;
3.受審核組織環境管理體系中與法律、法規相關的要素與IS9000標準的符合情況。
在第一階段審核和第二階段審核中都應包括對法律和其他要求的審核。第一階段審核側重於法律、法規遵守程度的有關記錄和程序文件本身以及法律法規收集識別結果的審核,第二階段則側重對法律和其他要求程序文件,以及與遵守法律法規相關要素等程序文件的實施情況,以及受審核組織各部門遵守法律、法規的實際情況進行審核。
一、對於環境管理體系文件的審核內容
以下各項內容為審核員在第一階段文件審核中對法律法規及有關要求進行審核的主要內容。
1.在IS9000中規定:組織應建立並保持程序,用來確定它的活動、產品或服務中環境因素的適用法律,以及它所應遵守的其他要求,並建立獲取這些法律的渠道。所以在審核體系文件時,首先應確認該程序文件中所規定的法律法規的收集范圍符合標准要求,即應包括與該組織的活動、產品和服務中的環境因素有關的環境法律、法規、標准(包括行業標准及上級集團的標准),需注意不應只收集有關活動方面的法規而忽略了產品和服務中環境因素有關的法規。
2.程序中應規定收集、登錄、保存法規的責任單位或人員,這是有效地執行該程序文件的基本條件。
3.程序中應規定收集頻次、收集途徑、登錄和更新方法,這是保證組織能持續獲得最新法規的需要。
4.程序應規定識別方法、以及傳達和執行的方法。組織在收集法規之後,一定要進行法規的識別。即將法規的內容與本組織的活動、產品或服務中的環境因素相對照,找出適用於本組織的各部分活動應遵守的法規要求。並且在程序文件中規定出如何將法規中的有關內容傳達到相關部門,及執行這些法規的要求。
5.組織識別法規的結果,應在體系文件附件中列出相關法律、法規清單,並應做到正確、充分、無遺漏。
6.組織應列出本組織的相關活動、產品或服務所應遵守的法規之間的關系,以使收集的法規能切實指導相關的活動。
7.組織的體系文件中應規定對本組織遵守環境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的情況進行定期評審,以判斷體系是否能夠實現環境方針的要求,實現遵守法律法規的承諾。
二、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符合性的審核內容
1.在第一階段現場審核中,審核員應在現場審閱組織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證明文件,以判斷受審核方遵守法律、法規的情況,應審閱的文件包括有關遵守法規的證明文件和檢測報告,例如:
(1)新建項目、擴建項目及技術改造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
(2)三同時驗收報告;
(3)主要污染物(包括廢水、廢氣、雜訊)的監測數據;
(4)排污申報記錄和排污許可證;
(5)產品性能中有關環境的性能指標的檢測、鑒定報告。
通過第一階段現場審核,審核員應對受審核組織在法律法規符合性方面存在的問題作出判斷。如存在問題,審核員應進一步結合受審核方體系中的相關要素進行重點審核,例如:對不符合法規要求的問題是否已評價為重要環境因素,是否列入了目標指標和環境管理方案,對於一些需要重點控制的有關法規符合性的活動是否編制了運行控制文件等。審核員應將這些需審核的重點,在第一階段或在第二階段審核中予以重點審核。
2.在第二階段現場審核中,審核員應在受審核組織的各有關現場審閱有關法規規定的污染物的管理情況,以確認在組織的活動中能否實現法規的要求。對於這些內容的審核應貫穿在第二階段的體系審核之中。例如通過運行控制要素的審核,監測測量要素的審核以及記錄的審核等。審核的內容可包括:
(1)污水管網各排放口的位置及日常排放監測記錄;
(2)各廢氣排放口位置、高度及排放監測記錄;
(3)廠界雜訊的監測位置和監數據;
(4)固體廢物的分類、危險廢物的儲存、處理和處置是否執行了有關法規的要求。
如果在審核中發現了不符合法規要求的情況,應對體系中產生該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分析其是屬於法律法規的收集和識別問題,還是屬於運行控制方面的問題等。並根據分析判斷不符合性質。
三、對環境管理體系中確保持續符合法律法規的要素進行審核的要求
環境管理體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要使體系有效地實現環境方針,就要在體系的各相關要素中體現方針對遵守法律和其他要求的承諾。因此對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的審核絕對不僅限於對要素4.3.2的審核。還需要對環境管理體系中確保持續符合法律法規的要素進行審核。
1. 第一階段審核
在第一階段審核中,審核員應通過文件,記錄的審核和現場審核對環境管理體系中確保持續符合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的有關要素進行審核,包括:
(1) 環境方針中組織是否已明確承諾遵守適用的環境法律法規的要求;
(2) 環境因素識別和評價程序中,是否已明確規定法律法規的要求是評價重要環境因素的主要准則之一;
(3) 目標指標的制定是否充分考慮到持續確保法律法規符合性的原則,相應的環境管理方案是否滿足當地有關環保法規的各項要求;
(4) 受審核組織的培訓計劃中是否包括環境法律法規的培訓,是否能夠確保各有關部門了解所應遵守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內容;
(5) 組織在信息交流程序中是否規定定期就法律法規的符合情況與政府和相關方進行交流,並予以記錄;組織內部的有關法規的信息交流是否在程序文件中規定了進行交流及記錄的方法;
(6) 組織在運行控制文件中是否已規定出確保組織的活動持續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的內容。如新產品開發設計、新建、改建或擴建項目,污染物處理、危險廢物的運輸、儲存和處置等;
(7)組織是否已在體系運行中定期對法律法規的符合性進行評審並把評審結果報告最高管理者。
2.第二階段審核
在第二階段審核中,應側重對法律和其他要求程序文件以及與遵守法律法規的相關要素的實施情況進行審核,例如:
(1)獲取和識別適用的法律法規的程序是否已得到有效實施;
(2)受審核組織有關法律、法規的培訓是否已按計劃實施,各重要崗位的人員是否了解應遵守的相關法規的內容;
(3)是否執行了信息交流程序中有關法規的交流內容;
(4)涉及到法律法規符合性的各項運行控製程序的執行情況和日常監測記錄是否符合文件要求;
(5) 組織對涉及法律法規符合性的有關行為進行監測和測量的情況,以及發現不符合或有不符合的傾向時,是否按程序文件的要求採取了措施。
對審核中發現的問題,應從體系的角度分析產生的原因,並根據情況判斷不符合的性質。責成受審核方針對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糾正,並採取預防措施。
『肆』 關於環境方面的保護法規
根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具體法規
《環境保護法》
《水污染防治法》
《大氣污染控製法》
《危險化學品處置管理辦法》
等等…
還有很多的地方規章
更多資料請參考 國家環保總局 相關網頁
http://www.zhb.gov.cn/law/index.htm
『伍』 環境標準是法律規范嗎
為了適應加入WTO的要求,滿足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中國正在進行標准體系的調整,基本的體系結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標准基本體系:主要包括強制實施的技術法規、自願實施的標准、合格評定程序等內容;另一部分為標准推行體系:主要包括與標准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運行保障體系、信息服務體系等內容。
按照國家總體的標准體系結構和內容,中國的環境標准體系構成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一、環境標准基本體系
1、環境技術法規。是由國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和頒布並監督實施。環境技術法規規范的范圍應包括對大氣、水體、生態、生物安全、聲等環境造成危害的各種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有害物質進行管制的范疇。如有害的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放射性物質、電磁輻射、光、有害微生物、有害植物等。環境技術法規主要由現行的環境質量標准、環境污染物排放或控制標准,按照國際通行的體例和內容進行轉化,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可實施的環境法律規范。這部分內容是環境標准基本體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地方性的環境技術法規由地方政府依法律規定組織制定和實施。
2、自願性環境標准。這是由社會團體、行業協會、企業聯盟、科研單位在有關各方取得共識基礎上形成的環境技術標准,由企業自願採用。這部分標准主要應包括現行的環境監測方法標准、監測技術規范、自動連續監測系統技術標准、環保設備技術標准、環境標志產品標准等。企業也可自願採用國際上先進的環境標准,如ISO的標准,IEC的標准和發達國家的有關標准,從而成為自願性環境標準的組成部分。
3、合格評定程序。合格評定程序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雙方合同約定的程序進行合格評定;二是按法定程序由第三方機構進行合格評定。一般說來對自願性的環境標准宜採用雙方合同約定的方式進行合格評定,對強制實施的環境技術法規宜採用法定程序由第三方機構進行合格評定。具體到環境保護領域主要是要建立環境技術法規合格評定的技術程序和技術支撐體系:一是合格評定的技術指標體系,如監測數據是取一個數據,還是取日平均、周平均、月平均、年平均數據作為合格評定的指標。另外在若干指標中是以一個數據、還是若干數據的組合作為評定是否合格的依據等,都需要有明確的規定。二是合格評定的技術支撐體系,目前環境監測機構行政化壟斷化運作,被評定方與評定方的權利不平等,不能保證合格評定公正、公開、公平進行。為此,應將環境合格評定轉向社會化的第三方服務機構,既不佔政府的立場,也不佔在企業的立場,僅僅是按法律規定的程序和規范向需要的主體提供合格評定的客觀結果,作為有關方面評判合格與否的技術依據。
『陸』 與中國環境影響評價有關的法規、技術規范和標准有哪些
提供一些 注意相關法規的時效性和區域性,另外,環評工程師考試有四本教材,一本法律法規、一本導則標准,這兩本書你可以看看,基本囊括了一個環評工作者所需掌握的基本法規及標准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3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5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水沙治沙法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19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評價法
20 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2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23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24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25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
26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27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28 機動車輛允許雜訊
29 工業企業雜訊衛生標准(試行草案)
30 衛生部84衛防字16號 職業病診斷管理辦法
31 國務院國發(1984)97號國務院關於加強防塵防毒工作的決定
32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 GB5749-1985
33 生產性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 GB5817-1986
34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
35 對外經濟開放地區環境管理暫行規定
36 化學危險物品安全管理條例
37 塵肺病防治條例
38 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
39 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
40 城市區域環境振動標准
41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
4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43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程序
44 建築施工場界雜訊測量方法 GB/T12524-1990
45 廠長經理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資格認證規定
46 鐵路邊界雜訊限值及其測量方法
47 建築施工場界雜訊限值 GB12523-1990
48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
49 大氣污染防治技術政策
50 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
51 建築卷揚機安全規程 GB13329-1991
52 柴油打樁機安全操作規程 GB13749-1992
53 振動沉拔樁機安全操作規程 GB13750-1992
54 惡臭污染物排放標准
55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
56 城市區域環境雜訊標准
57 輕型汽車排氣污染物排放標准
58 汽油車怠速污染物排放標准
59 車用汽油機排氣污染物排放標准
60 汽油車燃油蒸發污染物排放標准
61 汽油車曲軸箱污染物排放標准
62 柴油車自由加速煙度排放標准
63 汽車柴油機全負荷煙度排放標准
64 城市地下水開發利用保護管理規定
65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
66 易燃易爆化學品消防安全監督管理辦法
67 起重機械危險部位與標志
68 城市排水許可管理辦法
69 城市供水條例
70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71 爆炸危險場所安全規定
72 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73 自然保護區土 地管理辦法
74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
75 環境空氣質量標准
76 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國家標准 GB/T16180-1996
77 取水許可監督管理辦法
78 國務院關於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
79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
80 包裝廢棄物的處理與利用通則
81 污水綜合排放標准
82 建築工程消防監督審核管理規定
83 關於推行清潔生產的若干意見
84 鐵路環境保護規定
85 放射性廢物近地表處置的廢物接收准則
86 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
87 職業性健康檢查管理規定
88 加強長江船舶垃圾和沿岸固體廢物管理的若干意見
89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標准
90 國際清潔生產宣言
91 關於加強重點交通干線、流域及旅遊景區塑料包裝廢物管理的若干意見
92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
93 包裝資源回收利用暫行管理辦法
9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95 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
96 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
97 鐵路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規定
98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
99 以雜訊污染為主的工業企業衛生防護距離標准
100 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
101 特種設備質量監督與安全監察規定
102 在用汽車排氣污染物限值及測試方法
103 建築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 (JGJ130-2001,J84-2001)
104 輕型汽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1)
105 輕型汽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2)
106 車用壓燃式發動機排氣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
107 國務院關於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
108 關於有效控制城市揚塵污染的通知
109 全國道路化學危險貨物運輸專項整治實施方案
110 建築機械使用安全技術規程 (JGJ33-2001,J119-2001)
111 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准
112 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准
113 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
114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污染控制標准
115 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准
116 混凝土外加劑中釋放氨限量
117 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條例
118 汽車加速行駛車外雜訊限值及測量方法
119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
120 國務院352號令 使用有毒有害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
121 危險廢物污染防治技術政策
122 水污染物排放總量監測技術規范
123 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
124 柴油車排放污染防治技術政策
125 交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
126 衛生部 84衛防字60號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
127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
128 職業病報告辦法
129 工業企業廠界雜訊標准
130 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
131 起重機械安全監察規定
132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
133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
134 城市區域環境雜訊標准 GB3096-1993
135 交通行業環境保護管理規定
136 重大事故隱患管理規定
137 危險廢物鑒別標准
138 汽車定置雜訊限值
139 工作場所安全使用化學品規定
140 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
141 建設項目(工程)勞動安全衛生檢察規定
142 防止船舶垃圾和沿岸固體廢物污染長江水域管理規定
143 機動車排放污染防治技術政策
144 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管理辦法
145 關於劃分高污染燃料的規定
146 民用建築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
147 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術政策
148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 保持設施驗收管理辦法
149 危險廢物焚燒污染控制標准
150 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管理辦法
151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技術要求(試行)
152 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
153 城市污水處理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
154 鐵路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程 TB10401-2003
155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程 JTJ076-95
156 建築施工安全技術規程 JGJ59-99
157 爆破安全規程 GB6722-1986
158 環境雜訊測量方法 GB/T3222-1994
159 遼寧省道路交通管理實施辦法
160 大連市環境保護條例
161 大連市外來勞務工管理條例
162 大連市建築市場管理條例
163 大連市機動車輛尾氣污染綜合防治的有關規定
164 大連市人民政府關於防治機動車輛雜訊污染的通告
165 大連市人民政府關於在全市推廣使用無磷洗滌用品的通告
166 大連市交通管理處罰規定
167 遼寧省城市住宅區物業管理條例
168 大連市人民政府關於控制城市社會生活雜訊污染的通告
169 大連消防若干規定
170 遼寧省沿海地區污水直接排入海域標准
171 大連市環境保護條例
172 遼寧省消防條例
『柒』 環境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2011-07-01]· 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2008-09-0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2008-02-29]·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07-10-31]· 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 [2007-10-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2005-02-28]·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04-12-29]·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2003-12-0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2003-08-27]· 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06-28]· 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2002-12-28]·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2002-10-28]·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2002-10-01]· 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2002-06-29]·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2001-10-29]·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2000-10-31]·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2000-04-29]·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1999-10-31]·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1996-10-29]· 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1996-08-30]·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摘錄
『捌』 環境保護法法規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條、第十條、第二十二條、第二十六條規定了環境與資源保回護。具體的法律答法規:
一、環境保護方面:
包括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
二、資源保護方面:
包括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農業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煤炭管理法。
三、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
主要有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放射線保護條例、化學危險品安全管理條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管理條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四、新刑法在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罪》中增加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
『玖』 環境法律法規
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並由國家強制保證執行的關於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環境法的保護對象是一個國家管轄范圍內的人的生存環境,主要是自然環境,包括土地、大氣、水、森林、草原、礦藏、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自然歷史遺跡、風景游覽區和各種自然景觀等,也包括人們用勞動創造的生存環境,即人為的環境,如運河、水庫、人造林木、名勝古跡、城市及其他居民點等。環境法的作用,是通過調整人們(包括組織)在生產、生活及其他活動中所產生的同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關的各種社會關系,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把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限制在最小限度內,維護生態平衡,達到人類社會同自然的協調發展。環境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同保護、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有關的各種社會關系;一類是同防治工業廢氣、廢水、固體廢物、放射性物質、惡臭物質、有毒化學物質、生活垃圾等有害物質和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以及同防治雜訊、振動、電磁輻射、地面沉降等公害有關的各種社會關系。
目前,在許多工業發達和法制比較完備的國家,環境法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成為國家整個法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的環境法 在中國,通常把環境法稱為環境保護法。
中國古代對於自然環境的保護在法律上作過一些零星的規定。中華民國時期,頒布過《漁業法》(1929年)、《森林法》(1932年)、《狩獵法》(1932年)等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地區,人民政府頒布過《閩西蘇區山林法令》(1930年)、《晉察冀邊區保護公私林木辦法》(1938年)、《陝甘寧邊區森林保護條例》(1941年)等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50~60年代,陸續頒布了一些關於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法規。1973年,國務院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並批轉了這次會議制定的《關於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其中規定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方針;並就全面規劃、工業合理布局、改善老城市環境、綜合利用、土壤和植物的保護、水系和海域的管理、植樹造林、環境監測、環境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環境保護投資和設備10個方面的問題,作了較全面的規定。隨後,又制定了有關環境保護的其他一些法規以及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197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隨後,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等一系列環境保護法規。環境保護方面的立法工作日益加強。1982年12月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對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活環境和生態平衡,作了進一步的規定。
中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1979年)、《國務院關於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1981年)、《基本建設項目環境管理辦法》(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197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的指示》(1980年)、《國務院關於堅決制止亂砍濫伐森林的通知》(198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保護森林和發展林業的決定》(1981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1981年);《水土保持工作條例》(1982年)、《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1982年);《礦產資源保護試行條例》(1956年);《國務院關於積極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指示》(1962年)、《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1979年)、《國內植物檢疫試行辦法》(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1982年)、《徵收排污費暫行辦法》(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防護規定》(1974年)、《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准》(1973年)、《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准》(1979年)、《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1976年)、《漁業水質標准》(1979年)、《農田灌溉水質標准》(1979年)等等。此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國籍船舶管理規則》(1979年)等法規中,也有關於保護環境的條款。
環境保護的國際法問題 由於環境問題是各國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環境保護的對象從宏觀上說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的整個地球環境;由於污染不受國界限制,遷徙動物的保護需要有關國家共同努力,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的生態破壞必然影響鄰近國家和地區;由於公海、南極圈、北極圈、外層空間等人類環境的保護需要世界各國協作進行;因此,環境保護方面的國際合作,在近幾十年間得到了迅速發展。其主要方式有:①雙邊合作,如鄰國之間就保護邊界水域及其魚類資源、防止污染和自然災害等問題簽訂協定,以及非鄰國之間簽訂環境保護合作協定。②區域性合作,主要是通過區域性的國際組織(如歐洲共同體、非洲國家組織)和簽訂區域性的國際公約(如1974年的《丹麥、芬蘭、挪威、瑞典環境保護公約》,1967年的《非洲植物衛生公約》等)。③非區域性的多邊合作,主要是通過聯合國及其有關組織進行的,並簽訂國際公約(如1954年5月12日的《防止海洋石油污染國際公約》,1969年通過、1975年生效的《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等)。目前,全世界簽訂的各種有關環境保護的雙邊的和多邊的國際協定、公約和議定書,為數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