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法規定所謂欺詐
㈠ 在買賣交易,寧願自己吃虧,不能欺詐別人是古羅馬的禮儀
題乾材料反映是羅馬法如何處理債務人和債權人的關系,可知羅馬法保護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故B項符合題意;ACD三項也是羅馬法的特點,但與題意不符.
故選B.
㈡ 什麼叫做誤導,誘惑,欺騙消費者,在法律上有哪些規定
2015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28條規定:「廣告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的,構成虛假廣告。廣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虛假廣告: (一)商品或者服務不存在的;(二)商品的性能、功能、產地、用途、質量、規格、成分、價格、生產者、有效期限、銷售狀況、曾獲榮譽等信息,或者服務的內容、提供者、形式、質量、價格、銷售狀況、曾獲榮譽等信息,以及與商品或者服務有關的允諾等信息與實際情況不符,對購買行為有實質性影響的;(三)使用虛構、偽造或者無法驗證的科研成果、統計資料、調查結果、文摘、引用語等信息作證明材料的;(四)虛構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效果的;(五)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的其他情形。
按照通俗的理解,虛假廣告主要包含虛假的內容宣傳和引人誤解的信息傳遞,一般表現為廣告宣傳的內容或服務並不具備相應的質量或不能達到其所宣傳的效果,抑或是使受眾對商品或服務產生錯誤的理解、聯想,因而誤導消費者的消費決策。前段時期查處的佳潔士牙膏廣告和碧生源茶廣告等都屬於虛假廣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也對「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進行了界定:(一)對商品作片面的宣傳或者對比的;(二)將科學上未定論的觀點、現象等當作定論的事實用於商品宣傳的;(三)以歧義性語言或者其他引人誤解的方式進行商品宣傳的。但以明顯的誇張方式宣傳商品,不足以造成相關公眾誤解的,不屬於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如何衡量商品的宣傳行為是否足以造成相關公眾誤解呢?該司法解釋對此也予以明確,即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日常生活經驗、相關公眾一般注意力、發生誤解的事實和被宣傳對象的實際情況等因素,對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進行認定。
015年新修訂的廣告法,對涉及虛假廣告的相關責任主體及具體民事責任進行了明確。作為推銷商品或者服務,自行或者委託他人設計、製作、發布廣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我們稱之為廣告主,也就是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各類企業。在強烈的市場競爭中,面對眾多生產同類產品的經營者,廣告主為了最大限度推銷、宣傳自己的商品和服務,佔領更大的市場,獲取更多利潤,有時會過分誇張、誇大宣傳其商品和服務的功效。廣告主若發布虛假廣告,根據法律規定可在一定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
㈢ 欺詐的術語淵源
關於「欺」「詐」兩字的含義,《說文》採用互訓的方法進行訓釋,它們為同義詞。《說文·欠部》:「欺,詐也。」《論語·子罕》:「吾誰欺?欺天乎?」《禮記·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戰國策·秦策一》:「蘇秦欺寡人。」《韓非子·孤憤》:「其行欺主也。」晉葛洪《抱朴子·吳失》:「主昏於上,臣欺於下。」宋司馬光《廉頗論》:「相如抗節不撓,視死如歸,卒欺秦王而歸璧於趙。」魯迅《書信集·致姚克》:「其實,在古書中找活字,是欺人之談。」「欺」就是欺騙的意思。《說文·言部》:「詐,欺也。從言,乍聲。」《洪武正韻·禡韻》:「詐,詭譎也。」《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史記·楚世家》:「楚王怒日:『秦詐我而又強要我以地!』」宋陳亮《孫權》:「而公(曹操)之為人,智而多詐」。
「欺詐」一詞在漢語中,是指用狡猾奸詐的手段騙人。《戰國策·燕策二》:「齊田單欺詐騎劫,卒敗燕軍,復收七十城以復齊。」《漢書·西域傳下·車師後國》:「其後莽復欺詐單於,和親遂絕。」宋蘇澈《論衙前及諸役人不便札子》:「蓋定差鄉戶人有家業,欺詐逃亡之弊,比之雇募浮浪,其勢必少」。 有關「欺詐」的立法,中國古代社會即有之。早在三國時期,魏律將其從秦漢賊律中分出,稱之為「詐偽」。北齊時,曾將這種行為改稱為「詐欺」,北周時又將其恢復為「詐偽」,並為以後歷代所沿襲。唐律中,開始將「詐偽」列為十二篇篇名之一,至明代,「詐偽」又被列入刑律篇,可見這種行為之嚴重,均被各朝代統治者所重視,並且將其作為需要專門通過法律規定給予嚴厲制裁的行為之一。「欺詐」一詞在西方語言中,其基本含義與漢語是一致的,都是欺騙的意思。在英語中「Cheat」是騙取、欺騙、哄騙的意思;在德語中「Tauschung」是故意或惡意欺騙引起某種錯誤;在法語中「dolo」是惡意欺騙;在荷蘭「bedrog」是欺瞞的意思。
在羅馬法中,一切為使相關人受騙或犯錯誤以便使自己得利的伎倆或欺騙,均為詐欺。拉貝奧給詐欺下的定義是:一切為蒙蔽、欺騙、欺詐他人而採用的計謀、騙局和手段。
根據《布萊克法律辭典》的解釋:「欺詐是指故意歪曲事實,誘使他人依賴於該事實而失去屬於自己的有價財產或放棄某項法律權利。」《牛津法律大辭典》對詐欺的解釋是:「在民法上,詐欺是一種虛偽陳述,或圖謀欺騙的行為,通常以故意做虛假陳述、或者做出其本人並不相信其真實性的陳述,或者不顧其是否真實而做出的陳述等方式構成,並意圖(並且事實上如此)使受騙人引以為據。但是,詐欺同樣也可以以隱瞞真相或故意不做出其理應做出的陳述方式,或者通過行為構成。」
《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38條注釋將欺詐的概念解釋為:「欺詐行為是指意欲誘導對方犯錯誤,並因此從對方的損失中獲益的行為。」
綜上,對「欺詐」一詞不外乎是在兩種意義上使用的。一是指故意欺騙他人的行為;二是指故意欺騙他人,並誘使對方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行為。有學者認為,欺詐是故意使人欺騙他人的行為。 梁慧星教授認為:「所謂欺詐,指故意欺騙他人,使其陷於錯誤判斷,並基於此錯誤判斷而為意思表示之行為。」
彭萬林教授主編的《民法學》對欺詐下的界定是:「欺詐是當事人一方故意捏造虛假情況,或歪曲、掩蓋真實情況,使表意人陷於錯誤認識,並因此作出不合真意的意思表示。」王利明教授主編的《民法》一書也認為:「所謂欺詐,是指故意告之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基於錯誤判斷作出意思表示。」對欺詐行為的構成,大都採用四要素說,即必須具備欺詐方的欺詐故意、欺詐行為,受欺詐方的錯誤意思表示以及欺詐方的欺詐行為與受欺詐方的錯誤意思表示有因果關系這四個要件,才能構成欺詐行為。佟柔教授主編的《民法原理》一書中曾指出:「詐欺是以有意使人產生錯誤認識為目的的行為,因受詐欺而為的民事行為,是指當事人一方故意製造假象、掩蓋真象,致使對方陷於錯誤而為的民事行為。」
綜上,欺詐,是行為人故意製造假相、隱瞞事實真相並可能使他人誤解上當的行為。只要欺詐行為人有故意實施欺詐行為並有導致他人誤解上當的可能性,就構成欺詐。欺詐行為人實施的欺詐行為必須有導致他誤解上當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是對現實社會關系的威脅,具有社會危害性,至於是否產生了他人受騙的結果,則不影響欺詐的構成。如果引起他人誤解而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行為人達到了目的,產生了行為人追求的結果,則是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這里必須弄清楚「欺詐」與「欺詐的民事責任」也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其構成要件也就自然不同。在欺詐手段上,「故意製造假相」既包括了口頭的即「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的欺詐手段,又包括了以書面或行為等方式為欺詐行為的欺詐手段,其涵蓋面更為准確和全面。
客觀要件
欺詐行為是欺詐在客觀方面的基本構成要件。沒有客觀方面的欺詐行為存在,就意味著中國法律保護的社會關系沒有受到實際侵害,欺詐就不可能存在。只有當行為人欺詐的故意已經通過具體的欺詐行為表現出來,並且在客觀上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的情況下,才能構成廣告欺詐。由於社會經濟生活紛繁復雜,決定了欺詐行為形式的多樣性,盡管欺詐行為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但是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作為與不作為兩類。所謂作為,就是用積極的行動實施的欺詐行為。作為的形式是欺詐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所謂不作為,是指行為人有履行告知真實情況的義務,而故意不履行告知義務而構成的欺詐行為。如賣方明知其出售的商品有隱蔽的瑕疵,按照法律、合同或交易慣例有義務在中告訴消費者而不告訴,就是以不作為的形式構成的欺詐。行為人告知義務產生的根據有法律上的規定、合同的約定,交易習慣或者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
欺詐在客觀方面,並不要求有他人上當受騙、造成損害的實際結果的發生,只要可能使他人產生錯誤的認識即可。因為欺詐行為從根本上違反了法律的基本原則和公認的商業道德,故即使未造成任何人的實際損害,也擾亂了正常的競爭秩序和社會經濟秩序,具有社會危害性。因此,對欺詐行為認定基本點是行為,不是結果。「可能使他人產生錯誤認識」的確定,是根據主觀標准還是根據客觀標准來判斷呢?主觀標準是根據特定受欺詐人的具體情況,如學歷、知識水平、年齡、經驗技能、經歷等來判斷,而客觀標準是依據欺詐是否可能使一個理性的普通人在施以平常注意力的情況下,是否可能產生誤解來判斷的。有專家認為,判斷是否「可能使他人產生錯誤認識」主要應採用客觀標准,也就是梁慧星教授講的「經驗法則」,當然「經驗法則」不能絕對化。主要採用客觀標准,有利於執法和司法人員掌握,因為客觀標准不僅易於把握,而且會使執法、司法人員設身處地思考他若是受欺詐者,自己會作出何種反映,同時客觀標准會使人更容易考慮到受欺詐者是哪一類人。
主觀要件
欺詐的主觀方面也是欺詐構成的基本要件之一,人的行為是受人的意識和意志支配的,欺詐是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的有機統一構成的。欺詐的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是緊密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
欺詐的主觀方面只能由故意構成。所謂欺詐故意是欺詐的主體明知自己的欺詐行為會引起他人上當受騙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主觀心理態度。在認識因素方面,行為人明知自己的欺詐行為會引起他人上當受騙的結果,在意志因素方面,行為人對引起他人上當受騙的結果抱著希望或者放任的態度。根據認識和意志因素方面不同的情況,我們可以把欺詐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欺詐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引起他人上當受騙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在認識因素方面,直接故意既可以包括認識到他人上當受騙的危害結果的必然發生,也可以包括認識到使他人上當受騙的危害結果可能發生;在意志因素方面,直接故意對使他人上當受騙的結果抱著希望發生的態度,「希望」是積極追求使他人上當受騙的一種心理狀態,具有直接追求性的特點,這一心理狀態和特點和欺詐的目的是一致的,欺詐行為人對此有強烈的願望。 間接故意是欺詐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引起他人上當受騙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在認識因素方面,間接故意行為人只能認識到使他人上當受騙的可能性,而不能認識到其必然性;在意志因素方面,間接故意是放任使他人上當受騙結果的發生,所持的是一種消極的、放縱他人上當受騙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間接故意以追求其他某種目的的行為為前提,具有伴隨性的特點。在欺詐的構成要件中,無論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是直接故意還是間接故意,都不影響其行為的構成,但是過失行為不能構成欺詐行為。
㈣ 羅馬法的規定
羅馬法可謂近現代各國民法學的源頭,羅馬法早在城邦時期就確立了許多非常重要的法律思想和現代各國民法所援用的法律制度,並且羅馬法很早就有了國際私法的概念,所謂國際私法,就是在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中,如何適用法律的法律。當然了,說起來有點饒口。
主要包括:自由權、市民權和家庭權
我們先來看自由權。自由權是作為自有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而只有奴隸,不享有這種自由權。
羅馬法上的自由人(liberi),包括生來自由人和解放自由人兩種。
生來自由人(ingenus),是指出生就獲得自由權,而且未曾喪失過自由身份的人。基於兩種原因,可以成為生來自由人:一是出生,二是皇恩。
古羅馬系講血統主義的國家,所以,自由人的後代也是自由人,而不論其父母為生來自由或解放自由。而對於父母一方不是自由人的,則從其母,只要出生時其母為自由人的,則其為自由人。而到了後來,由於戰爭對於兵源的需求,以及受希臘哲學關於人生而自由思想的影響,改為規定只要其母在受孕期間一度為自由人的,則其為自由人。
而法律擬制主要系基於皇恩,所謂皇恩浩盪啊,按照羅馬法規定,皇帝是最高統治者,他可以將自由賜予奴隸,在古羅馬,由於只有自由人可以戴金戒指,因此,基於皇恩的自由權又稱為「金戒指權」。但在這種情況下取得自由權的奴隸,尚不能擺脫其原主人的恩主權。
解放自由人,是原來主人所解放的自由人,即法律擬制自由人。羅馬法上賦予主人的恩主權,是連皇權也無法剝奪的,因我羅馬法上認為,恩主權是私權,皇權不能幹涉。
古羅馬的市民權類似於今天的公民權或者國籍,包括公權和私權,選舉、被選舉權屬於公權,其實,和我們現代的政治權利、民主權利一樣。由於羅馬的官職都是榮譽性的,所以,被選舉權又被成為榮譽權(jus honorarium)。我們重點看私權部分。
私權,包括婚姻權、財產權、遺囑能力和訴訟權。說到訴訟權,我們可以結合一個恩主解放奴隸的例子來予以說明:
案例:恩主解放奴隸的時候,有一種訴訟的方式,就涉及到訴訟權問題,而按照法律規定,奴隸是不具有訴訟權的,也就是說,奴隸沒法去起訴了,那麼,如何通過起訴的法律規定來解放奴隸呢?這時候,恩主就請一個人作為奴隸的辯護人,一起到長官那裡去,由那個人裝做起訴恩主,問恩主是不是要解放這個奴隸,恩主予以認可…… 到後來,手續簡化了,恩主直接和奴隸過去,就讓長官的侍衛扮演這個辯護人角色來解放奴隸。如果用非起訴手段私自解放奴隸屬於略式解放,略式解放的後果早期不為市民法所承認,但後來,只要恩主找夠了證人,也可以通過略式解放合法滴解放奴隸。
羅馬法把羅馬境內的居民分為市民、拉丁人和外國人三類,所謂市民權都專屬羅馬市民享有。市民法是適用於羅馬市民之間的法律,對於羅馬市民與非羅馬市民、非羅馬市民之間,適用萬民法(國際私法的起源)。古羅馬市民身份可以基於出生和入籍獲得,而入籍又分為獎賞與恩賜。
獎賞,凡外國人告發羅馬官吏的貪污賄賂而使之定罪的,可獎賞告發者以羅馬市民資格。公元前111年,又規定把這種獎賞擴大到拉丁人。此時的拉丁人實際上指古羅馬社會中介於市民與外國人之間的自由人,因享有權利的多少,分為三等:古拉丁人、殖民地拉丁人、優尼亞拉丁人。外國人,指羅馬市民以及拉丁人以外的友邦人民。在羅馬法中,與羅馬處於交戰和不友好狀態的國家的人民,被稱之為敵國人。
恩賜,軍伍大會或皇帝可以個別地或集體地授予居民以市民權。
家族權,指家族團體成員在家族關系中所處的地位和所享有的權利。由於羅馬家族成員有的享有完全的權利能力,有的不享有,因此,根據他們權利之不同,可以分為自權人和他權人。他權人,指處於其他市民的權力支配之下的市民。這種權利,在羅馬法上分為家長權、夫權和買主權。
家長,實際上指家父,在古羅馬,能夠成為家父的,只有長子(頭生子)以及長子的長子(也許我的理解有誤)。家父對於家庭成員具有支配權,他可以將家庭成員賣為奴隸,也可以讓他成為自由人等等。包括其子之妻,都處於其支配下,也包括其子或其他家庭成員的財產。如果無子繼承,則可以收養和認領,然後取得家父權。
夫權,和中國封建時期的綱常之說有點相似了。基本就是說,丈夫可以支配妻子。另外,古羅馬的婚姻—華麗滴分為有夫權婚姻和無夫權婚姻,以及姘合。
買主權,我覺得和家長權以及自權他權構成一個非常有趣的體系。買主權在兩種情況下產生。第一,羅馬法上長期無僱傭契約,因此人們通過買賣方式出賣勞動力,家屬被家長出賣後,就要處於買主的支配之下。第二,在羅馬法上,家屬無獨立人格,如果家屬侵害了他人權益,家長為避免賠償損失,往往將致害的家屬給受害人任其處理,使之處於受害人的買主權之下。
從共和國末期開始,家長權和夫權逐漸收到限制,僱傭契約的出現使得僱傭勞動也不再用買賣方式……因而將家屬給受害人處理的情形也日益少見,在優帝一世(或曰查士丁尼一世)時徹底消除。而到優帝一世時,他權人的地位改進至近乎享有完全的權利能力了,也就是說幾乎享有完全的人格了。
與他權人相對應的概念就是自權人。也就是不受上述家長權、夫權、買主權支配的人就是自權人。
花絮:有網友提出從此看出中國古代人權比羅馬進步一點,但中國古代人權也好不到哪裡去,比如主人可以任意殺害僕人或者奴隸,種種限制基本相當於不存在。而中國的家法:休書、逐出家門,都與羅馬法中家長任意處置家庭成員類似,特別是沒什麼名分的家屬,連蘇東坡都把丫鬟送人且能傳為佳話。
人格變更是羅馬法上的一項特有制度,羅馬法規定,具有完全人格的人必須享有自由權、市民權和家族權。一個人因某種原因,使這三種權利喪失一部分或全部,或者喪失某一種而取得另外一種,這種情況就叫人格變更,分為人格大變更、中變更和小變更。
人格大變更,實際上指喪失自由權而淪為奴隸,一般原因有三種:因犯罪被剝奪自由;被家長或債權人出賣到國外為奴;降服外國人違反禁令的。而人格大變更,實際上是人格的消滅或者法律上的死亡。
人格中變更,指羅馬市民喪失市民權而成為拉丁人或外國人。由於羅馬的家族權以市民權為前提,因此,喪失市民權就當然喪失家族權。其與人格大變更的區別,在於變更後是否仍保有自由權。發生人格中變更的事由有三:受刑事宣告而被剝奪市民身份的;羅馬市民加入外國籍;拉丁人或外國人加入羅馬國籍而取得市民資格的。
人格小變更,指喪失原有的家族權而取得新的家族權,權利人原來享有的自由權和市民權不便,因而在法律上仍然享有完全的人格。發生小變更有三類:1、自權人變為他權人;2、他權人變為他權人;3、他權人變為自權人。
結合前面講的人格權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發生人格變更的時候,相應財產會發生變化,如自權人變為他權人時,其財產即歸其權利人所有;又或會導致身份上的變化,如婚姻有有夫權到無夫權,由家長變為家屬等等。
在羅馬法上,除了人格變更外,名譽減損也是用來變更權利能力范圍得一種制度。所謂名譽減損,就是在保全自由權、市民權和家族權得前提下,使一個人的權利能力受到某種限制。
古羅馬社會非常重視名譽,一個人名譽之好壞,影響他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的資格。所謂名譽減損,就是在保全自由權、市民權和家族權得前提下,使一個人的權利能力受到某種限制。實際上有點類似於現在的信用制度了。
名譽減損有三種:
第一種,不能作證(intestabilis):所謂不能作證,不是不能在法庭上作證,而是喪失做證人或者請他人為自己做證人的資格,因為在古羅馬,很多交易都需要證人的證明,比如古羅馬的交易,必須由一名司秤、若干證人,交易雙方在集市日,以天平、象徵貨物和對價的物體、並高聲呼叫交易內容才能成立。恩主解放奴隸的略式也是如此,需要5名證人。可以想見,不能作證是多麼嚴重的懲罰! 不能作證的原因有二:證人事後拒絕作證明的;用文字侮辱他人的。
第二種,喪廉恥(infarmia):.這種名譽減損比不能作證稍輕。原因有:由於法院判決;法律規定的事實。喪廉恥分為直接喪廉恥和間接喪廉恥。
直接喪廉恥,是由執政官或者監察官根據事實,在選舉或者戶口登記時作出決定,將其不列入選舉名單,或在戶口登記簿上作出記載,當事人對此不得申訴。直接喪廉恥具有實效性,羅馬執政官任期一年,監察官任期為五年,他們任期滿後,任期內所作喪廉恥決定要由新任長官重新決定是否有效。
而喪廉恥的法律效果是:喪失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相應的服兵役的權利也被剝奪;訴訟權受到限制,不能為家庭外的人作訴訟代理人,也不能請他人作代理人;如妻子與人通姦,即使當場抓獲,也無權殺死姦夫或對之起訴(汗……);《優尼亞婚姻法》禁止元老院醫院及其子孫與喪廉恥的婦女結婚。
第三種:污名(turpitudo):有污名者,是指因其行為卑劣,受人蔑視,為社會輿論所不齒。
由於這種名譽減損即非由法律規定,也非由長官宣告之法律上喪廉恥,所以又稱事實上的喪廉恥。對有污名者的權利能力的限制,是不準他們擔任需要誠實信用的職務,如監護人、保佐人、證人等。而在婚姻方面,在婚姻由家長作主的時代,通常子女無權拒絕家長包辦的婚姻,但如果未婚夫是有污名的人,則他可以反對。
個人認為,羅馬法上的名譽減損,對於我們建設現代信用制度有非常重大的啟示意義。雖然其規定可能過於落後,但給予一些人以污名或者喪廉恥稱號,或能極大程度提高社會整體信用水平以及道德基礎。
㈤ 欺詐的構成要件
欺詐的構成要件有:
(1)一方需有欺詐的故意。所謂欺詐的故意,是指欺詐方明知自己的欺詐行為會使被欺詐人陷入錯誤的認識,希望或者放任此種結果的發生的主觀態度。
(2)欺詐方實施了欺詐行為。欺詐行為一般包括故意告知虛假情況和故意隱瞞真實情況兩種。
(3)被欺詐方因受欺詐而陷於錯誤的判斷。也就是指欺詐的行為與陷入錯誤判斷的結果之間有相當之因果關系。
(4)被欺詐人基於錯誤判斷而為意思表示。
(5)古羅馬法規定所謂欺詐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八條:
第一百四十八條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九條:
第一百四十九條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合同法》中將欺詐分為兩種,即損害國害家利益的欺詐和不損害國家利益的欺詐,前者為無效行為,後者為可撤銷行為。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梁慧星教授認為:「所謂欺詐,指故意欺騙他人,使其陷於錯誤判斷,並基於此錯誤判斷而為意思表示之行為。」
彭萬林教授主編的《民法學》對欺詐下的界定是:「欺詐是當事人一方故意捏造虛假情況,或歪曲、掩蓋真實情況,使表意人陷於錯誤認識,並因此作出不合真意的意思表示。」王利明教授主編的《民法》一書也認為:「所謂欺詐,是指故意告之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基於錯誤判斷作出意思表示。」
對欺詐行為的構成,大都採用四要素說,即必須具備欺詐方的欺詐故意、欺詐行為,受欺詐方的錯誤意思表示以及欺詐方的欺詐行為與受欺詐方的錯誤意思表示有因果關系這四個要件,才能構成欺詐行為。
佟柔教授主編的《民法原理》一書中曾指出:「詐欺是以有意使人產生錯誤認識為目的的行為,因受詐欺而為的民事行為,是指當事人一方故意製造假象、掩蓋真象,致使對方陷於錯誤而為的民事行為。
㈥ 古羅馬的《民法大全》規定「寧可漏網一千,不可枉屈一人」,這反映了羅馬法 [ ] A.調解
個人認為應該選擇D,這句話的意思是要講證據,寧可錯放不可冤枉人,是理性的。如果是多選題,選CD。個人觀點。
㈦ 羅馬三個法律的內容意義
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教材分析《課程標准》要求「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第一目「從共和國到帝國」敘述了古羅馬從貴族共和制到帝制的歷史的演變過程。簡要介紹了古羅馬政制史的發展過程。第二、三目,分別講述了《十二銅表法》和《查士丁尼法典》,前者是羅馬成文法的淵源與雛形,而後者是羅馬法的完備與集大成者。通過對這兩部法典的學習,從總體上把握羅馬法的內容、結構與體系。通過師生討論與探究,使學生理解古羅馬法對維系帝國統治有重要作用,並且領悟法律在人類社會中維系公正秩序、協調社會矛盾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從而培養學生法制觀念與人文主義價值觀。學生分析世界古代史,尤其是政制與法律史,對高中學生特別陌生。法律作為上層建築重要組成部分,其階級性、內容章程、條例結構,繁復龐雜,頭緒較多,僅靠一節課教師傳授很難圓滿完成教學目標。建議在學生課前預習基礎上,通過師生探究合作、互動討論的方式落實教學目標為合宜。在授課中,插入較多的羅馬史圖片,再現情景,烘托氛圍,能更好激發學生求知慾。也可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在網上下載精美歷史圖片與文稿,協助老師製作課件。教學目標一、基本知識貴族制共和國(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保民官。屋大維建元首制 《十二銅表法》 《查士丁尼法典》二、能力與方法1、了解羅馬史由共和進入帝國的過程,熟悉屋大維、戴克里先、查士丁尼主要事跡,理解小國寡民的城邦制進入帝國的歷程是歷史的進步。2、了解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過程,識記主要內容,理解古羅馬發的發展變遷具有明顯的連續性與統一性。3、分析羅馬法對維系帝國統治的歷史作用,從中西法律制度特徵的比較更進一步領悟法律對民主政治的作用,以及羅馬法對近代歐美法制建設以及民主化進程的深遠影響。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理解羅馬發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統較為完善的成文法典,是重要的人類文化遺產,對近代文明有重大的影響。通過以古鑒今,明確今天中國的《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訴訟法》等諸多法律守則都受到羅馬法的影響,從而深入了解羅馬的歷史沿革及重要現實意義。2、明確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培養學生自覺的法律意識,提高遵紀守法和運用法律武器保護國家利益,人民正當權益的自覺性及監督政府公職人員公正執法行政的膽識與能力。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古羅馬法及其作用難點: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培養正確對待和汲取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積極態度。教學方式採用師生講授、探究、合作討論的方式,以教師分析為主,輔以師生的交互討論。教學工具採用製作PowerPoint課件方式輔助教學教學過程(一)課前探究①引導學生觀看電影《角鬥士》、《斯巴達克思》、《埃及艷後》,讓學生形象感受到羅馬帝國強大恢宏的盛況,激發學生求知慾。②放映有關愷撒大帝的歷史畫片及其遇刺身亡的歷史疑案的設問,讓學生解釋愷撒遇刺,作為他本人以及元老院貴族都意味著什麼?③讓學生網上搜索《世界文化遺產》上有關羅馬遺址:古羅馬大競技場、萬神殿、高架引水橋、龐培古城等,並查出各遺址的歷史淵源。(二)導入新課(設計意圖)用大屏幕打出《羅馬元老院》圖片,並用《羅馬大競技場》圖片作課件背景,引發學生對羅馬歷史的興趣。(板書演示) 第7課 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導入導言):人類邁進現代化,「法治」替代「人治」,成為國家政治的必然趨向。但是,兩千多年來中央集權專制的積重難返,使人們深感缺少「法治」的血脈正是中國政治傳統的最大症結之一。思想家們注意到西方自由民主憲政制度的進步,隨著思考的推進,我們把目光轉向憲政的古代起源——羅馬法(ROMAN LAW)。與希臘城邦小國寡民政治體制不同,羅馬人的金戈鐵馬列征服了地中海,建立了雄霸歐、亞、非三洲大帝國。一方面,它從不像希臘人那般吝嗇,而把公民權擴充到帝國境域所有自由人,體現出羅馬人明智的寬仁與道義;另一方面,它又以靈活務實的態度摸索出一套治理國家的成熟經驗,即制定出古代世界最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求得社會紛爭的和諧與安寧……既然世界上許多古老民族都有其禮儀與法律條文,為什麼惟獨羅馬法成了現代法治的最重要的淵源呢?(三)師生互動(板書演示)—從共和國到帝制1貴族共和制 2帝國君主專制(演示)羅馬元老院圖片、前186年羅馬元老院決議公文、元老院今天的廢墟圖片(設計意圖與歸納)為了揭示貴族專政共和國的本質,對元老院賦予的最高權力的介紹尤有必要。有權勢的貴族集體壟斷了元老院的官職,它在行使外交、司法、財經預算、立法等內政外交上擁有最高權力,是共和國的真正靈魂與權威。而公民大會並無最終裁決權,這是羅馬與雅典明顯不同之處。(引出設問)但羅馬共和國政治上採取「任期制」,政事共商,少數服從多數的法治民主管理模式。這是為什麼呢?(提問並演示)思考1:羅馬共和制採取了哪些措施防止個人專權、協調貴族與平民的利益?(活動建議)讓學生快速閱讀P41-P42內容,然後四個人一組討論,小組代表回答老師的上述提問。(歸納展示答案)執政官:最高行政官職兩名由選舉產生,任期一年。元老院:國家決策機構,由全體貴族共商政事,少數服從多數。公民大會:平民參加,選舉公職並通過元老院提案。保民官:平民爭奪民主權利而設官職6至10名,有權否決元老院決議。(點撥結論)結論:古羅馬共和國具備民主建制: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權分立,相互制衡,被視為現代議會制度的古典淵源。(提問)思考2:羅馬共和制是如何轉變為元首制的?元首制具有什麼特點?(活動建議)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P42內容,並回答老師設問。四個人一組派代表回答,有老師講評歸納。(演示)蘇拉、愷撒、屋大維畫像。(歸納展示答案)蘇拉的個人獨裁→愷撒的個人獨裁→屋大維的個人獨裁和元首政治的建立。元首制是從共和政體向君主政體過渡的中間環節,其實質在於共和政體形式下的君主專制。元首政治時期,元老院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形同虛設,實際權力由元首操縱。大約從公元 3世紀後期開始,元老院逐漸退出政治舞台,元首政治隨之過渡為君主政治。(演示板書)(演示板書)二、從十二銅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1、羅馬法的雛形——十二銅表法2、羅馬法的完備——查士丁尼法典(民法大全)(提問)思考3:《十二銅表法》頒布的原因?內容?成果?(活動建議)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本P43有關內容,四個人一組派代表回答,老師講評歸納。(演示)十二銅表法圖片(歸納展示答案)原因:平民與貴族的長期斗爭和強烈要求。內容:保護債務奴隸制和家長制,維護貴族利益;成果:成文法按律量刑,貴族不能按習慣法欺詐平民。(點撥結論)結論:這是第一部由貴族、平民兩個階層共同接受的成文法典,把貴族壓迫的隱蔽特權變成了法律約束,體現了貴族的德性與妥協,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平民。這是第一部自然法,體現出法律的均衡、約束與道義。(提問探究)探究一:十二銅表法的出現說明了什麼問題?你受到什麼啟示?(師生合作答案) (師生合作答案)提示:十二銅表法的出現是共和國內部平民與貴族斗爭勝利的結果,是民主法治建設的結果,其實質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鞏固羅馬共和國。(點撥啟示)啟示:1、平民斗爭的堅決;2、貴族妥協的明智與開明;3、平民政治的成熟;4、法律建設的超越性的清醒克制和寬宏大量;(這四個要素缺一不可,從而保證了羅馬人最終成為世界性大帝國的原因)。(演示板書)2、羅馬法的完備——查士丁尼法典(民法大全)(提問)思考4《查士丁尼法典》由哪四部法典組成?為什麼說集羅馬法之大成?如何評價它的歷史地位?(演示)查士丁尼及廷臣圖(師生合作答案)①組成:《法典》、《法學總論》、《學說匯纂》和《新敕》②內容:歷代羅馬皇帝頒布的敕令(公法)、人物、繼承、契約、民事訴訟法規(私法)③成果與評價:羅馬法是帝國境內自由人的「國際法」,它注重調解貿易、財產等經濟和民事糾紛,國家公法與民間私法具備,尤其是私法是羅馬法的核心內容,適用於帝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民法大全以廣泛的適用性與靈活的實效性,最大限度地理順了各種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有助於鞏固帝國政權並促進社會穩定及境內各民族的共同發展。羅馬法與今天的時光隧道:恩格斯說:「羅馬法是第一個世界性的法律」,是「充分預料到現代私有制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