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省政府在制定立法規章制度時

省政府在制定立法規章制度時

發布時間: 2022-04-07 04:24:07

1. 地方性法規 與 部門規章 之間沖突,哪個優先適用

省級人大及其黨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與國務院相關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應該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處理。

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沖突的選擇適用。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一般可以按照下列情形適用:

(1)法律或者行政法規授權部門規章作出實施性規定的,其規定優先適用;

(2)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部門規章對於國務院決定、命令授權的事項,或者對於中央宏觀調控的事項、需要全國統一的市場活動規則及對外貿易和外商投資等需要全國統一規定的事項作出的規定,應當優先適用;

(3)地方性法規根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授權,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出的具體規定,應當優先適用,

(4)地方性法規對屬於地方性事務的事項作出的規定,應當優先適用;

(5)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地方性法規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對需要全國統一規定以外的事項作出的規定,應當優先適用。

(1)省政府在制定立法規章制度時擴展閱讀:

第九十五條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

(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2. 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叫什麼,是地方性法規還是行政法規,或是行政規章,具體什麼區別呢

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叫做地方政府規章。

  • 依據我國《立法法》相關規定: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叫做行政法規;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叫做地方性法規;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制定人叫做部門規章;

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叫做地方政府規章。

  • 附《立法法》相關規定:

第六十五條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第七十二條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涉及本條第二款規定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第八十條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

第八十二條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地方政府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

(二)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根據本條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政府規章,限於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已經制定的地方政府規章,涉及上述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開始制定規章的時間,與本省、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確定的本市、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時間同步。

應當制定地方性法規但條件尚不成熟的,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政府規章。規章實施滿兩年需要繼續實施規章所規定的行政措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

3. 二問「地方政府能制定法規嗎」(增加了提問背景)

一般地方的立法權主要包括:
(一)制定和變動地方性法規

制定和變動地方性法規,是一般地方的首要的和主要的立法權,是一般地方的最主要的常規性立法權。這一權力的法定來源主要是憲法、地方組織法和立法法的直接確定。行使這一權力所產生的地方性法規,在法的體系中位於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之下,但它對貫徹實施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有積極而行之有效的作用。同時,地方性法規也是一般地方解決本地具體問題的主要的法的形式。一般地方的立法主體,主要就是通過制定和變動地方性法規來實現對本地重大事項的法的調整。

地方性法規立法權的歸屬,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1979年7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地方組織法儼然規定: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享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自此,揭開了中國地方立法改革、立法體制改革以至整個立法實踐和立法理論改革的序幕。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立法權,成為中國立法理論和實踐的非常重要的概念和事物。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可以行使地方性法規立法權的地方進一步增多。根據現行憲法、地方組織法和立法法的規定,可以制定和變動地方性法規的國家機關是:省、自治區、直轄市、較大的市(省和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

制定和變動地方性法規作為一般地方的最主要的立法活動,憲法、地方組織法和立法法對它的進行,規定了明確的限制性條件和保障制度。其一,地方性法規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不得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省級以下的地方性法規還不得與省級地方性法規相抵觸。其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要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較大的市(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要報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准,並由後者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如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應當予以批准。其三,地方性法規可以就法定事項范圍做出規定,不得就應當由法律或行政法規規定的事項做出規定。其四,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地方人大有權改變或撤銷它的常委會制定的不適當的地方性法規。

(二)制定和變動地方政府規章

制定和變動地方政府規章,是一般地方立法又一項常規性立法權。這一權力的法定來源是地方組織法和立法法的直接確定。有權制定和變動地方政府規章的主體,是省、自治區、直轄市、較大的市(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這些地方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自治區和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的政府,還可以根據本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制定規章。為保障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和變動,得以正確、慎重地進行,地方政府規章應當報國務院和本級人大常委會備案,較大的市(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政府規章,應當同時報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和政府備案;國務院有權改變不適當的地方政府規章,地方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本級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和政府有權撤銷下一級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地方政府規章與國務院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地方政府規章低於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與國務院部門規章具有同等效力。它是中國法的形式或淵源體系中最低的一種法的形式或淵源,但它的數量多,調整范圍大,規范具體,對貫徹實施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省級地方性法規,有積極而行之有效的作用。它同地方性法規一起,為實現各有關地方的立法調整,發揮著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在依法實施本地行政工作過程中,更賴地方政府規章。

(三)根據授權立法

同其他方面或立法主體相比,一般地方根據授權可以行使的立法權,來源和種類更多些。包括:其一,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實際需要將應當由法律規定的事項,授予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或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這種立法權調整的事項,一般不涉及國家主權、刑事法律制度、公民基本政治權利和人身自由權利、司法制度等方面的事項。其二,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根據實際需要,授予沒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規的權力,授予沒有規章制定權的地方政府制定規章的權力。其三,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實際需要,將應當由地方性法規規定的事項授予本級政府制定規章的權力。被授權機關必須嚴格按授權目的和范圍行使該項權力,不得將該項權力轉授給其他機關。這些年來,地方國家機關根據授權所進行的立法對該地法制和多方面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立法法產生後,情況發生變化。根據立法法的規定,授權立法權今後通常僅存在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國務院立法或授權經濟特區立法的情況下。這就是說,今後一般地方立法通常不存在授權立法問題了。但一般地方立法已存在的授權立法權,立法法也未予撤銷,因而繼續有效。

(四)其他

一般地方立法權還包括一定的立法監督權在內。這種立法監督權主要表現在上述地方人大有權改變或撤銷它的常委會制定的不適當的地方性法規,地方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本級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省、自治區政府有權撤銷下一級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還表現在授權機關有權撤銷被授權機關制定的違背授權要求的法規或規章,必要時還可以撤銷授權。

需要指出,由於地方立法制度尤其是立法許可權劃分制度和地方人大會議制度等還有待完善,在現時期一般地方立法實踐中,絕大多數地方性法規是由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只有很少的地方性法規由地方人大人制定。這種由人大常委會包攬地方立法權的現象,亟待轉變。

4. 省、直轄市的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規,要報( ) 備案。

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九十八條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應當在公布後的三十日內依照下列規定報有關機關備案:

(一)行政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三)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報送備案時,應當說明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出變通的情況;

(四)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報國務院備案;地方政府規章應當同時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應當同時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府備案;

(五)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應當報授權決定規定的機關備案;經濟特區法規報送備案時,應當說明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出變通的情況。

(4)省政府在制定立法規章制度時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七十三條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

(二)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

除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外,其他事項國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根據本地方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規。在國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生效後,地方性法規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相抵觸的規定無效,制定機關應當及時予以修改或者廢止。

設區的市、自治州根據本條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性法規,限於本法第七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的事項。

5. 政府有沒有權利制定行政法規

您可能混淆了一些概念。
我國法律體系的構成為:
1、由人大制定的狹義的法律
2、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
3、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規
4、國務院部委和地方政府制定的部門規章和政府規章

以上四類都屬於廣義上的法律范疇,但只有人大制定的才叫法律,且法律具有最高效力,下面三類都不能違反法律。。

這個憲法學及立法法中有較明確的規定,我摘抄一段給你。。

詳細的你可以去參考我國的立法法
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第八條 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
(七)民事基本制度;
(八)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九)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第九條 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第五十六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第六十三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
本法所稱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

第六十四條 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
(二)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
除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外,其他事項國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根據本地方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規。在國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生效後,地方性法規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相抵觸的規定無效,制定機關應當及時予以修改或者廢止。

6. 國務院各部委文件與省政府文件沖突時,以哪個為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定,國務院各部委文件與省政府文件沖突時版,以國務院各部委文件為權准。你提問的三部委下的文件應該屬於行政法規,高於省政府下的文件。
下面是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十八條 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7. 省制定的規章可以觸犯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嗎

當然不能了,如果有觸犯的話,肯定是無效的,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要高於省一級政府的規章制度

8. 對於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在立法和規章制定許可權上,有什麼劃分沒有

對地方權力機關與行政機關的職權許可權,可做如下劃分:

1、在保證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實施方面,法律、行政法規授權地方人大做出規定的事項,由地方性法規規定之;法律、行政法規、部委規章授權由政府做出規定的事項,由政府以規章規定之。

2、依法應由人大討論、決定的本行政區域內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重大事項,由地方性法規規定之;依法屬於政府行政管理職權范圍內的事項,由政府以規章規定之。由於憲法和有關法律對地方人大與政府的許可權規定多有交叉重疊,而人大是地方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地方人大與政府對地方立法事項的許可權發生異議時,應當由人大或其常委會決定管轄歸屬。

3、涉及平等主體之間民事關系調整的事項,由地方性法規規定之;屬於政府內部各部門相互關系的事項,由政府以規章定之。

4、涉及對政府實施法律、行政法規進行監督或者規范政府行為的事項,由地方性法規規定之;屬於應由政府自行決策的事項,由政府以規章規定之。

5、根據特別授權決定的規定,應由地方法規或者政府規章規定的事項,須依授權決定的要求分別做出規定。

6、不屬於中央專屬立法權的事項,在國家尚未立法而需要地方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創製法律規范時,原則上應由地方性法規規定之;地方人大認為有必要授權政府予以規定時,可以授權政府以規章規定之。

在劃分地方權力機關和地方行政機關的立法許可權時,應當本著適當限制政府規章的原則,要求地方政府制定行政規章必須有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依據;無依據的,政府不能自行制定規章。但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這一要求不切合中國實際,因為現代行政應當是積極的法治行政,在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做依據的情況下,應當允許地方政府可以根據憲法和地方組織法規定的職權,以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為依據,根據本行政區域內社會實踐和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制定行政規章。筆者認為,一般情況下,政府規章的制定應當遵循「立法有據」的原則,以保證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但在特殊情況下,如政府需要運用規章維護公民的權益,保障公民權利和促進公共福利等,則可以依據相關的立法原則或者立法精神,制定政府規章。

9. 怎樣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

依法行政首先要解決有法可依的問題。要按照有利於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創造性、激發社會活力和競爭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維護公平正義、規范權力運行的要求,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和制度建設。
一是著眼於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加強重點領域的立法工作。下一階段立法工作重點要在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方面取得更大進展。在經濟體制方面,完善財稅、環保、土地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在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方面,完善收入分配、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強應對突發事件、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在政府自身建設方面,進一步加強規范政府行為方面的立法,完善行政權力運行規則,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強化民主監督機制,切實提高行政效能。
二是健全立法機制,提高立法質量。要堅持依法立法,政府立法工作要符合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在我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負責制定法律,但法律草案可由國務院提出。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部門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規章。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要堅決克服立法過程中的部門利益化傾向,堅決克服借立法之機謀取私利、損害公民和市場主體合法權益的行為。要堅持科學立法,正確認識和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順應時代變遷和形勢變化的要求,增強法律制度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立「新法」與改「舊法」要並重,對出台時間早且長期沒有修改、社會反映強烈的法律法規及時進行分析評估,對確實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要及時修改或者廢止。要堅持民主立法,立法的過程應當有人民群眾廣泛參與,保證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得到充分表達,合理的訴求、合法的利益得到充分體現。近些年來,我們在「開門立法」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許多直接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規草案都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這些好做法要繼續堅持和完善。
三是堅決維護法制統一,確保政令暢通。國家的法律制度和中央的重大決策,體現的是全體人民的意志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部署。要正確處理好局部與全局的關系,防止政出多門、政令不一和各行其是。現在,有的地方和部門出台的一些規章制度和政策性文件,違法增設許可項目、處罰種類和強制措施,違法規定地區封鎖和部門壟斷條件,違背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損害了國家法制的統一性和權威性,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今後,各級行政機關要嚴格遵守憲法和立法法的規定,按照法定許可權及程序立法和出台規范性文件,加強合法性審查,做到下位法與上位法不矛盾、不抵觸,政策之間「不打架」。各地方和部門都要顧全大局,維護國家整體利益,自覺執行中央決策和國家法律,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加強對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發現問題堅決糾正,該修改的修改,該廢止的廢止。要及時受理和處理人民群眾提出的審查有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建議。同時要注意保持法律制度和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

10.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行政法規、規章、制度的區別

1、范圍不同法律法規、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這三個的范圍不一樣,法律法規范圍最專大,包含了屬行政法規以及部門規章,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是單獨的。2、制定人不同法律法規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行政法規則是國務院制定,而部門規章是適用於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等這些部門自己發布的。3、適用對象不同法律法規適用於所有人,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民眾;行政法規是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制定的,不適用普通民眾;部門規章同樣不適用普通民眾,是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自己調整內部范圍內的行政管理關系的。

熱點內容
行政法及訴訟法 發布:2025-05-07 12:29:49 瀏覽:577
行政法攻略李佳 發布:2025-05-07 12:28:23 瀏覽:414
民事訴訟法自考題庫 發布:2025-05-07 12:24:31 瀏覽:373
微信賽車群玩法規則 發布:2025-05-07 12:24:26 瀏覽:564
縣政府聘法律顧問 發布:2025-05-07 12:10:57 瀏覽:56
2012年自考商法二試題 發布:2025-05-07 12:10:14 瀏覽:958
交通有法律責任刑事責任 發布:2025-05-07 11:58:23 瀏覽:636
刑法的程序法 發布:2025-05-07 11:57:45 瀏覽:45
道德經第一章讀後感 發布:2025-05-07 11:57:44 瀏覽:787
刑事訴訟法追加起訴 發布:2025-05-07 11:51:16 瀏覽: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