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一章讀後感
❶ 求一篇道德經的讀後感2000-3000字不等
弈之「道德經」第一章
道須道,方可道。名須名,方可名。
無名,天地混沌﹔有名,萬物清楚。
故觀無,欲以尋分別;觀有,欲以尋關聯。
此兩者,同出而異向,同謂之研。
研之又研,科技之門。
弈之「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說為你服務,斯假已。
皆說全體通過,斯失真已。
真盡則假,水滿則溢,月盈則虧;
一統則暴,二會則騙,三公則私。恆也。
是以公民享自由之權,因平等之法;
眾星各歸其道,自轉公行,多而不亂,速奔而寧靜。
夫唯各居,是以群聚。
弈之「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官,人人平等。
保障私家財產,使官不能侵。
中原無鹿,則可絕追逐。
是以當今之法:遵其憲,分其權,選其位,督其行。
常使官無貪無惡,使夫奸者無所倚也。
立法治,則無折騰。
弈之「道德經」第四章
道數,而積之見無限。
微兮,似萬物之原;變兮,似長存。
吾未知能窮盡,象可永分。
弈之「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無仁,任萬物自生滅。官家造仁,以百姓為魚肉。
天地之間,其猶時空乎。空而不虛,動而無端。
計劃吏治,不如守憲。
弈之「道德經」第六章
生滅不息,是謂永存。
永存之因,在於總不均。
現實如虛,取之不盡。
弈之「道德經」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因其不自停,永恆更新。
是以凡人變其身而成哲;哲者自封成愚。
非因有無自我,全因順變否。
弈之「道德經」第八章
隨機若水,水善和萬物而無別。
為眾生之所好,因遵於道。
居物體,向地心,傳養分。
言路通,政路暢;進合憲,退依時。
夫唯無別,故自由。
弈之「道德經」第九章
花謝果發,果熟蒂落;林密引火,熱極生風。
金玉滿堂,枯骨漫野;富貴而驕,自取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弈之「道德經」第十章
省:抱神守一,能無離乎?運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清心寡慾,能無疵乎?為民執政,能無私乎?
日落月升,能寧靜乎?博學明理,能虛懷乎?
生之育之,生而不佔,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天德。
弈之「道德經」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無木處,有軸之用。
揉陶以為器,無土處,有盛之用。
鑿山洞以為室,無壁處,有居之用。
故有處以為利,無處以為用。
弈之「道德經」第十二章
七色令人知光;七音令人追聲;百味令人開懷。
馳騁狩獵,令人識自然;難得之貨,令人深研。
是故西哲求因以得果,終分科成學。
弈之「道德經」第十三章
寵辱不驚,貴自由若身。
何謂寵辱不驚?寵為下,得之不驚,失之不驚,是謂寵辱不驚。
何謂貴自由若身?吾所以有吾身者,為吾自由;及吾被下,吾何有身?
故貴以自由待人,若可行天下;愛以自由待人,若可平天下。
弈之「道德經」第十四章
視而不見,叫無色;聽而不聞,叫無聲;摸而不著,叫無形。
此三者不可思議,故統稱為一。
其動如波,其用如粒,隱隱兮似有物,又復可思議。
依據實驗可知,波粒二象,無容置疑。
迎之歸納其首,隨之演繹其後。
推理之道:以不見見之、不聽聽之、不摸摸之。
弈之「道德經」第十五章
今之善為道者,顯微知著,深入淺出。
夫不怕未曾識,只怕不願識。
蛇兮視紅外線;蝠兮聽超聲波;犬兮嗅味分子。
嚴兮其若考,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遠兮其若星。
孰能濁以靜之澄清?孰能碎以合之化生?
保此道者,不自滿。夫唯不滿,故能創新有成。
弈之「道德經」第十六章
趨均衡,守光速,事物滅生,永遠重復。
夫物芸芸,俱各行其事。行事曰動,動曰生命。
生命曰神,知神曰明。不知神,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終身受用。
弈之「道德經」第十七章
太上,選而有之;其次,黨而霸之;其次,襲之;其次,腐之。
信不足焉,即重選焉。明兮,其坦言。市場繁榮,公民皆謂「我自由」。
弈之「道德經」第十八章
人權失,有領導;官媒出,有大偽;法治不行,有上訪;政府昏亂,有群貪。
弈之「道德經」第十九章
私有神聖,民利百倍;自由平等,民復博愛;憲政法治,貪腐心驚。
此三者為普世價值。令思想解放,百家爭鳴;科技發達,生態繁榮。
弈之「道德經」第二十章
愛黨愛民,相去幾何?黨營民營,相去若何?權在要貪,不可不貪。貪兮未見盡頭!
眾人熙熙,如赴公宴,如去公游。我淡泊兮未動心;混沌兮如嬰兒未會笑;浪盪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不足。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洶涌兮若海;飄泊兮難停。眾人皆有為,而我獨頑且笨。我獨異於人,因貴守潔。
弈之「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人權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原,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行如波;恍兮惚兮,其用如粒。
窈兮冥兮,實中有精,其精甚真,其實甚信。
自古及今,其名常新,以探眾始。
吾何以知眾始之狀哉?以此。
弈之「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推起動,慣保直;灌方滿,刷才新;少則長,老則衰。
是以哲人以變為天下式。
不自閉,故活;不自是,故彰;不自誇,故有成;不自大,故長。
夫唯順變,故天下莫能與之逆。
今之所謂"變則通"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弈之「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施暴必反,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尊重人權者得人權。禁人者自禁;由人者自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有不可信,便有不信!
弈之「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封者無功,自大者不長。
以道觀之,曰腐屍癌毒,人人厭惡。故有道者不為。
弈之「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萬象滅生,同宇宙存。微兮宏兮,永分而無盡,隨機而規整,可以為事物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事大,物大,人卻微。域中有三大,而人暫居其中。
人法物,物法事,事法道,道法宇宙。
隨機是微觀粒子的基本運動方式,是其他我們看起來有規律的物體直線、弧線、分裂、融合、聚、散、碰撞、分離、環繞、噴發、震動、跳躍、輻射、化合、核裂、核聚等等運動方式的原發運動方式。即我們認為的規整運動都是隨機運動累積後的外在表現。
❷ 道德經第一章讀後感
描寫思路:以文章內容作為主題,真實得描述感想,正文:
隨手翻起來了書架上的這本《道德經》,經常聽孩子誦讀,自己對文章的大意卻不甚了解。在查找網路資源後,對第一章進行了粗略的了解。現就部分章節內容淺談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無為「就是合道之為。
通行本《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稱作「無「(無,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麼也沒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運行,布生天地和萬物。可見「道「就是世界產生、發展、變化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的母體,也就是現在所稱的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無「是道的根本屬性。
「無為「即是根據事物的客觀規律而採取的管理對策,是在對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有透徹理解後而採取的最簡單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無為「是一種管理理念,更是一種境界。
萬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樣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樣是必然的結果,因為萬物是平等的,它們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規律即有各自的「德「;
誰也不屬於誰,誰也不能命令別人該怎樣生活。世間萬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樣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採取無為策略,讓萬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長、生活。
❸ 《道德經》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道德經》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經》讀後感1
道德經分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源、萬物的產生、發展、變化、毀滅的規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為「萬經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換的辯證關系。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後都是通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體現。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的判斷都是比較產生的,所以對立的關系是變動的。因此價值的判斷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丑,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後半段則根據「道法自然」的原則准確論述了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表明了老子順應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為的基本態度,讓萬物自然生長發展,效法自然,順應大道。
《道德經》讀後感2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讀書筆記.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讀後感3
《道德經》是一本關於宇宙人生哲理的書,包含唯物主義,自然無為,天地不仁的哲學思想,被譽為「道學之精髓,哲學之先本」。《道德經》能啟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借鑒。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圍繞著「道」、「德」來詳細闡述各個學科的深刻道理。內容非常豐富,可謂包羅萬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會人生。古時候很多思想的基礎都來自老子的思想,我們現在社會的很多人都喜歡讀《道德經》,這也體現了這本書的極大的魅力。《道德經》中闡述了很多思想、理論,其中物極必反的道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幾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這么透徹,這著實讓我吃驚。物極必反指的是事物發展到了極端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個都經歷了初期創立、巔峰和沒落,這跟帝王的統治有很大的關系。當帝王窮奢極欲到一定的程度時,人民被欺壓到一定的程度,都紛紛起來反抗,推翻統治。同樣的,當一個人恃才傲物到了極點的時候,往往會招來禍患。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過分,一旦過度就會出問題。這是歷史規律,人生哲理。
我們讀《道德經》就是想從先哲那裡學習人生的智慧,提高個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道德經》讀後感4
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有時候做事很難一心一意。往往是做這件事想那件事——學習的時候,想著待會去玩;上課的時候,想著中午會吃什麼午飯……往往是心不在焉,最後一事無成。難道我們就沒有一點兒「專氣致柔」的時候么?
那倒未必。回想起嬰兒時代,當我們正在津津有味地玩弄著自己的手指,專心地啃著自己的腳板的時候,無論旁邊多麼吵鬧,我們也不理不睬,專心致志。這不就是「專氣致柔」嗎?
上課上到一半,看著窗外的大樹,看著街上的行人,或者想著什麼事情,心就會飛到別出去,那樣,上課就什麼也學不到了。發呆也一樣。我曾經試過,但不久就被識破。因為那時候的我會兩眼無神,獃獃地盯著一個方向。現在的我們,和以前的我們有不同:做某事時,身邊受到影響,即使是輕微的,都足以讓我們煩躁不安,甚至是分心。或許,只有那些聖人,那些得道者才會做到吧。做到「營魄抱一,專氣致柔」對於已經懂得一些世間道理的我,已經很難了。
當我們在做某事時受到影響,或者是分心的時候,不妨想想這句話吧。努力朝「營魄抱一,專氣致柔」的方向努力,說不定在某一天,你我就能做到。
《道德經》讀後感5
今天我剛在外婆家吃完大餐後,獨自一人往家走。
走到了一個拐彎處,我突然發現一個叼著香煙的人站在角落裡。月亮高高掛,月光照亮了他的身影。赤橙黃綠青藍紫,他的發色一樣不缺呀,再加上一身怪裝束,我斷定他是一個混混。
於是我猶豫著不敢向前,就在此時,一個小學生出現在了我的眼前。那個混混攔住了他,一隻手一伸,一臉奸笑的說:「小子,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吧,大爺我沒錢花,接我點錢。」看著那小學生害怕的樣子,我真想沖上去一腳把他踹到東門揀菜屑去。
可一想:現在的混混什麼都幹得出來,一會沒把他干到,自己兩眼一翻,兩腿一伸,跑到西方游樂世界去了,那也太不換算了吧。我就繞到回家了。
又一個夜晚,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月亮下同一個混混。這回,他攔住了一個中學生。我想,這回再也不能放過他了。正好一個叔叔從商店裡出來,我急忙拉著叔叔說:「叔叔,那有個混混正在搶錢。」那叔叔聽完話丟下東西,對我說了聲謝謝,就沖了上去。幾下就把那個混混抓住了,只見那叔叔拿出一把手銬,銬住了混混的手。這時我才明白,原來這位叔叔是警察啊!
在回家的路上,我看著月亮,覺得今天的月亮特別美麗。
《道德經》讀後感6
解讀老子《道德經》的真諦啟示,可以使我們解放思想,改變對世界的認知,放棄千百年來沿襲下來的許多陳舊落後的思想觀念,做事不給自己和社會遺留後患。從二元論的思維模式中解脫出來,站在一體同觀的全視角看世界,才有真正的恆常快樂,才是真正的全然自由。
《大道至簡——【道德經】真諦啟示》就可以奠定人生的基本功,就可以解決人生不同時期的各種痛苦和困惑問題。此版本譯文清晰准確,簡潔易懂,超出了已往的字面表層譯述,將老子真實的意願全面破解表達出來,從而將老子先生請下了「神壇」,讓人民大眾真正能與老子的智慧和真理相擁抱,人生的道路就不會偏頗,生命的航船就有了正確的方向。大道至簡,真理人人適用。
現在讀過大道至簡這個版本的各界人士,強烈推薦《大道至簡——【道德經】真諦啟示》這本書,它將老子思想與現實生活融匯貫通、有機結合,既深入淺出,又富有哲理,對家長、孩子的工作、學習、生活具有指導意義,拜讀、學習後深受啟發、頗為受益,建議更多的家長、同學們能夠學習這本書並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天下之至美,乃美於無為之美,美於無私之美,美於心靈之美。願你也可以領悟老子的思想,為心靈覓得一處寧靜的港灣,讓生命之「道」不受羈絆,在平淡的日子裡怡然自得的生活。
《道德經》讀後感7
我和爸爸在游覽化女泉的時候,看到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道德經》,我想這本書應該對我很有幫助,所以我就央求爸爸給我買了下來,我翻開一讀才知道,《道德經》是老子的一部不朽著作,是一部博大精深、詞意錘煉的哲理詩。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之書,對我國古代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各方面,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無論對於中華民族的性格鑄成,還是對於政治的統一於穩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經》是我國古老文明的智能結晶,也是一個知識的.寶庫,猶如汪洋大海,內容包羅萬象,它不僅包含著宏奧的哲理,而且蘊含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系統科學等多方面的基本素材。這本書主要講了「道」、「可道」、「德」、「下德」,一共有五千文字,最終還是歸結到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並與「道」合一,才能成為一個有益於自然、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有益於自身的人。
老子的《道德經》這本書,我有時候讀起來不是很理解其中的意思,需要反復看,才能慢慢看懂,但是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教導人們要更加善良,與人、與物為善,讓人類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人、物、自然和諧相處!
《道德經》讀後感8
地球上萬物的生長發育,自然界草木的榮枯,潮起潮落,晝夜的交替;動物界的弱肉強食;人類的演變,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道」。
什麼是「道」?自從學了老子的《道德經》以後,我明白了「道」。原來,「道」就是規律。
春天小草發芽了,到了冬天就會枯萎,而它卻把種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里,靜靜地等待來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為地殼的運動而漲落;白天晝夜因為地球的轉動而規律的更替……
世間萬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規律不停地循環變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規律。在七十八章中有這樣二句: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來是最柔弱的東西。如果你正確的利用它,它就會給人類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擊它,你還不一定能勝利。人們說的「洪魔』』就是它。
一點點的雨露匯集成了小溪,小溪匯成江河,江河匯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為它的謙遜和自強不息變得強大了。水,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無所不能克。天下沒有什麼能代替它。
《道德經》里還講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它讓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變得強大。
俗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將不斷地用這句話警醒自己。
《道德經》讀後感9
在我讀過的書中,《道德經》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書籍。
《道德經》是道家創始人老子所作,並非一部介紹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講道論德的著作。《道德經》全書分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所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規律。我覺得,《道德經》的精髓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難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驕傲自滿再無建樹,或者身敗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頭腦,才是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經》給我們的啟示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無言的教導。因循世間萬物的自然生長規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間萬物據為己有;為世間萬物的發展奉獻力量卻不因此居功自傲。
無為是一種心境和修養。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應該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隨遇而安,那麼我們會生活的更輕松更自在,社會也會更加穩定和諧。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值得反復學習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書。
《道德經》讀後感10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並不是說在遠古時代,質朴的人民是只有美而沒有丑,只有善而沒有惡的。他們看到一隻尾羽斑斕的錦鳥會覺得它美,但那時並沒有「美」這個字眼,人們只是單純覺得心生愉悅罷了。但也有可能有人見烏鴉而心生愉悅,有人喜聞花香,這世上也不免有人喜聞臭草,有人喜歡舒緩之音,有人喜歡剛勁之聲。那時的美,是以人,以人的心之所好為判別標準的。而自從「美」這個詞被發明出來,萬事萬物就被「標碼」,就會有後人自己不加以思考就全盤接受了別人的價值觀。
契合還好,如若不契合,那那些人豈不是一輩子活在蒙蔽之中?「名」的出現,方便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描述,卻在一定情況下愚弄了世人。
世上的人應該都是向善的吧。「物競天擇」,大自然都在朝著一個更好的情形發育,人亦如是。為害作惡心生的滿足,是自我毀滅式的,要不斷勞心苦力來滿足自己,是暗耗人精力,不長久的。我認為不論什麼生物,都喜追逐長久之道,因此作惡人的內心,可能是自己都蒙蔽不知的。
《道德經》讀後感11
這些年的爾虞我詐,陰謀算計,我的靈魂都已經浮躁起來了…那些理想、抱負之類的高尚,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
雖然知道這是奮斗路上的必經過程,但我還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讓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經》我已讀過數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詳,但以前太浮躁,總不能細品其中之韻味…這些天來終於靜下心來真正的沉浸下去,才發現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滿載寶藏,放下成見,唾手可得!但其廣博與深奧,卻讓你發現自己的淺薄與不足!
這是哲學的力量,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卻高於一切之上!因為它能讓你的心靈真正的強大!不為光怪陸離的表象所迷惑!直達事物本質!正如老子所雲:「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盡力使心靈達到極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凈堅守不變,通過觀察萬物往復,透過其紛紛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質,心靈便會寧靜,這種寧靜不是靜止不是消極,更不是終止。而是在認識根本規律後的等待!等待萬物並做的時機,這樣的人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
《道德經》有如黃鍾大呂,一下下的將我心頭蒙塵震落…
《道德經》讀後感12
《道德經》很薄,只五千餘言,傳言為老子騎牛過函谷所著,《道德經》又很厚,它包羅萬象,其中有哲學有政治有自然科學有人文社會,這樣的書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卻很難。《道德經》的語言很美,散整有序,讀起來有種韻律感,深刻地道理蘊於淺顯的事例,極具思辨性,這是《道德經》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過闡述「道」這個至高無上的存在來表明自己的世界觀,哲學的神奇之處,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現代物理,可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觀有兩個基本特點:就自我而言,講究珍惜身體,就人與人的關系而言,主張柔弱不爭,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贊譽給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萬物而不爭。」
老子的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會藍圖是「小國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整本書最讓我動容的一段,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對他心中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繪,不知道能不能實現,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實現,不知道要如何實現,但就是給出了這么一個夢,這是人對未來的期許,是人對社會本身的關注,很美好。
《道德經》讀後感13
16日——20日,我參加了在杭州萬松書院正誼學堂舉辦的《道德經》妙解公益夏令營,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章——以水為師,觀水悟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水的品質。你可能會說:水有什麼品質?有什麼好學的?現在就讓我給你講一講吧!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向高處流還是低處?你一定會說:向低處流。是的,我們要學習水的謙虛和謙讓,假如在向下流的路上遇見一塊大石頭,水有撞上去嗎?沒有。如果撞上去,豈不是以卵擊石嗎?水是繞開了它。你可以去好好體會。
人體也需要水,人體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如果地球上沒有水,我們人類能活過一星期嗎?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還會有生命存在嗎?所有的蔬菜等植物也需要水,不然也會枯死。水還可以幫我們清理廁所,清理我們不喜歡的污垢。但水並沒有要求我們給它回報。這種舍已為人,不求回報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我們的水資源。比如:做環保酵素。那怎麼做呢?就讓我來告訴你吧。我們用一斤糖,3斤果皮垃圾(要選擇新鮮的),10斤水,比例1:3:10,放入瓶罐內混合在一起,放在陰涼的空氣流通處,要記得每天都要放氣,不然發酵過程中瓶罐內產生的氣體會把瓶罐頂開,發酵3個月後就可以使用了,當然6個月以上最好。你試試吧!可以用來清潔傢具,澆花等等。
通過學習《道德經》,讓我懂得了水的品質,我們離不開水,我們就是水,因為我們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道德經》讀後感14
林語堂曾經這樣說過:「對於《道德經》,很多人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對於我這種凡夫俗子,才在短時間內粗讀了一回讓國內國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經》,要寫出一篇震驚全場的感想,實在是笑話。」不過,在此,我僅表達一下我對看完《道德經》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開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於身,免禍於社會的聖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聖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
1、走聖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
2、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命題,可是,當我們真正選擇起屬於自己的「聖人之路」的時候,卻難免會碰上不少阻礙。當代社會,名與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順其自然,返璞歸真的人又有多少?
恐怕大多數人都會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並不認為《道德經》是高高在上,遙遠而不可攀的。當我們看透世俗的風景,也許我們會靜靜地看細水長流。
《道德經》讀後感15
著名文學家魯迅曾說過: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道德經是老子所著,書中主要闡「道」,老子認為,事物的種種玄妙都來自於道,而道是什麼,又來自於哪兒?
日前,我再次拜讀了道德經一書,有了新的體會和感悟,道是什麼?道是宇宙間萬物的本源,道無法以語言闡述,卻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來闡釋道,上善若水,水可以變成任何的形狀,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狀,水是最柔軟的,卻也是最堅硬的,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和合乎於「道」,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無為而治,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不妄為,在為人處世中,能夠適應於各種環境,能夠快速融入其中並且發揮效用,同時不妄自作為,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處於一個順暢的狀態。
現代的生活節奏下,許多人們無法真正理解無為的道理,盲目追求金錢財富等,才會造成人們的貪欲不斷膨脹,最終導致了犯罪率的高發,若人們能重讀《道德經》,體悟其中的「道」,終有一天,人們的心能重歸平靜。
❹ 《道德經》第一章讀後感
《道升殲德經》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譯:天道啊,能講,但講出來,似乎又不是要說的那個東西。給它個好笑姿定義,又感覺不能概括,只能說明它表現出來的大致形態,而不能解釋它的本質。它象是冥冥中似乎不存在的微粒,好象什麼都沒有,就象萬物初始時的樣子。又好象有,並且非常巨大,包容萬物,無邊無際。說它無形,是往微觀處看,說它有形,是往宏觀處看。這兩種形態都是它,非常的奇妙。它似乎是萬物的起源,萬事萬物似乎是循著它的規律和法則形成和發展的。
今天我開始讀《道德經》的第一章,這一章講的是天道的形態。老子同大家講道,這里講的道,並不是你們常說的,或是聽到的,看到的道。要講的是天道。那天道是什麼呢?它可以說非常渺小,小到無形,小到看不見,摸不著,就象萬物初始時,形成萬物的那粒微塵。它似乎又很大,大到可以包容萬物,大到無邊無際。我們可以從它小到無形開始想像,一直到它大到無限。我們可以試想,在它小到無形,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某個點,和它大到無限,也是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某個地方,會不會就是它有形或無形的起點,它的有形和無形都從這里友絕開始。它的有形或是無形,其實,只是我們想像的軌跡不同,感受到的形態變化便不同。而這兩種形態,都是天道的形態。天道便在這兩種形態間,相息相生,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地運行著,既是虛無,也是恆有,是無限大,也是無窮小
《道德經》第1章讀後感:好多人都在學習這個學習那個真的有用嗎?關鍵是學來的是知識,而不是自己感悟智慧生發出來的,被人查找了好多名家大咖,關於對《道德經》的討論。個人還是更認可其中一個觀點: 那就是《道德經》是拿來用的,而不是來學習的, 通過讀《道德經》,去感悟大自然宇宙頻率的奧妙。把感悟生發出來的智慧。用到日常生活、事業、生意上,這才是讀《道德經》真正的目的。
❺ 《道德經》第一章講的主要是什麼誰給寫寫第一篇的讀後感
可以用語言描述出來的道就不是老子所說的「常道」,能用語言陳述出來的名就不是永恆的「常名」。也就是說老子所說的道與名都不是用語言文字能描述出來的,它們只是一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感覺。常道、常名、的常是看不到的,想要觀察到它們的奧妙,就要學會怎樣體會無的狀態。
「無」是無形無相無聲的,是宇宙形成之前的一種狀態,是天地的開始;「有」是表示事物具體的產生,是能看到的物質的產生,是萬物的母親。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是一種無形,是一種感覺,一種美好的感受,是一種狀態。「常有,欲以觀其徼」,「常有」是一種有形,是一種狀態,萬物產生的具體形象。它們是宇宙產生的先後兩個階段,兩個過程。
有和無同出一個根源,都來自於宇宙,這兩種狀態,同出一門而又不同的叫法,都很幽深幽遠很神秘,從哲學角度講就是指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一般是不生不滅的大道本源,是指能量層面的東西,個別是指物質方面的,是能量顯相的能看到的物質的層面,是可生滅的。
老子所講的道與儒家的道是不一樣的,它不是孔孟之道,仁義之道。也不是指天道、地道、人道,它更加接近於自然法則之道,它是無名的,它是統領宇宙萬物之門的,是宇宙的總根源,是宇宙運行的規律。
「無」比「有」多,無是生命的本源,是現象背後的部分,是創造的基石。「有」是物質,是小我的部分,是少數派。
(5)道德經第一章讀後感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
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