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海牙法規

海牙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4-07 20:08:58

㈠ 海牙公約是什麼

海牙公約
1899年和1907年兩次海牙和平會議通過的一系列公約、宣言等文件的總稱。亦稱「海牙法規」。第一次海牙會議及公約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大規模擴軍備戰並加緊糾集軍事同盟。俄國因國內經濟困難等原因,在大國爭霸中力不從心。俄皇尼古拉二世為贏得時間和限制對手,於1898年8月倡議在荷蘭海牙召開和平會議,並邀請歐、亞及北美各獨立國家參加。各國雖對沙俄的倡議態度不一,但基於各自的外交需要,均未表示拒絕。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第一次海牙和平會議於1899年5月18日~7月29日在海牙舉行,參加會議的有中國、俄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美國、奧匈帝國等26個國家。會議宣稱其主要目的是限制軍備和保障和平,但最後未能就此達成任何協議,只在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戰爭法規編纂方面簽訂了3項公約和3項宣言。這就是:《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公約》(1899年海牙第1公約)、《陸戰法規和慣例公約》(1899年海牙第2公約)及附件《陸戰法規和慣例章程》、《關於1864年8月22日日內瓦公約的原則適用於海戰的公約》(1899年海牙第3公約)、《禁止從氣球上或用其他新的類似方法投擲投射物和爆炸物宣言》(1899年海牙第1宣言)、《禁止使用專用於散布窒息性或有毒氣體的投射物的宣言》(1899年海牙第2宣言)、《禁止使用在人體內易於膨脹或變形的投射物,如外殼堅硬而未全部包住彈心或外殼上刻有裂紋的子彈的宣言》(1899年海牙第3宣言)。第二次海牙會議及公約 第一次海牙和平會議後,帝國主義國家軍備競賽愈演愈烈。在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斗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第二次海牙和平會議於1907年6月15日~10月18日在海牙召開,包括第一次海牙會議全體參加國在內的44個國家的代表參加了會議。這次會議是第一次海牙會議的繼續。經過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各國迫切希望補充和發展海戰和陸戰法規。會議對1899年的3項公約和1項宣言(第1宣言)進行了修訂,並新訂了10項公約,總計13項公約和1項宣言。即:《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公約》(1907年海牙第1公約)、《限制使用武力索償契約債務公約》(1907年海牙第2公約)、《關於戰爭開始的公約》(1907年海牙第3公約)、《陸戰法規和慣例公約》(1907年海牙第4公約)及其附件《陸戰法規和慣例章程》、《中立國和人民在陸戰中的權利和義務公約》(1907年海牙第5公約)、《關於戰爭開始時敵國商船地位公約》(1907年海牙第6公約)、《關於商船改裝為軍艦公約》(1907年海牙第7公約)、《關於敷設自動觸發水雷公約》(1907年海牙第8公約)、《關於戰時海軍轟擊公約》(1907年海牙第9公約)、《關於1906年7月6日日內瓦公約原則適用於海戰的公約》(1907年海牙第10公約)、《關於海戰中限制行使捕獲權公約》(1907年海牙第11公約)、《關於建立國際捕獲法院公約》(1907年海牙第12公約,未生效)、《關於中立國在海戰中的權利和義務公約》(1907年海牙第13公約)、《禁止從氣球上投擲投射物和爆炸物宣言》(1907年海牙第14公約)。中國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批准或加入了除未生效的1907年海牙第12公約外的所有公約。海牙公約的主要內容 海牙諸公約依其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①和平解決國際爭端類,包括1899年海牙第1公約、1907年海牙第1和第2公約。根據這幾項公約,各締約國承擔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盡量避免訴諸武力」的一般性義務,並確定以斡旋、調停、國際調查委員會和國際仲裁等方式達到這一目標,這對限制傳統國際法上的「訴諸戰爭權」做出了重要貢獻。②戰爭開始和中立國權利與義務類,包括1907年海牙第3、第5、第6和第13公約。第3公約在歷史上第一次正式確立了宣戰制度,規定不宣而戰是非法的;第6公約規定了戰爭開始時對敵國商船的保護制度;第5和第13公約詳細、具體地編纂了中立國及其人民在陸戰和海戰中的權利與義務的法規和慣例。③戰爭法規類,上述兩類以外的條約都屬於此類。這類條約是海牙公約的主體部分,從陸戰、海戰、空戰等不同方面限制了作戰手段和方法,並進一步明確和完善了戰斗員、戰俘和傷病員的待遇。其中最重要的是1907年海牙第4公約及其附件。該公約包含了戰爭法規的基本原則和具體規范,其內容乃至措詞與1899年海牙第2公約及其附件幾乎完全相同,本擬以前者取代後者,但由於1899年海牙公約的一些締約國未簽署和批准1907年海牙公約,所以兩者並存。兩項公約的序文都載明一項重要條款:在本公約中所沒有包括的情況下,平民和戰斗員仍受那些「來源於文明國家間制定的慣例、人道主義法規和公眾良知的要求」的國際法原則的保護和管轄。這就是著名的「馬爾頓條款」,它對於戰爭法規的效力具有重要意義。後來許多戰爭法條約都重申了這一內容。另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條約是1899年海牙第1宣言。該宣言是關於空戰的唯一國際條約,有效期為5年。1907年第二次海牙和平會議時重訂,內容完全相同,有效期規定到第三次海牙和平會議為止。由於第三次海牙會議迄今尚未召開,所以這項條約在法律上仍然有效。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交戰國越來越廣泛地使用飛行器進行轟炸,宣言的規定實際上完全遭到破壞。1921~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曾委託一個由美、英、法、意、日、荷等國法學家組成的委員會,研究和起草空戰規則。該委員會在海牙草擬的《空戰規則草案》,未被各國所接受。海牙公約的歷史意義 1899年和1907年兩次海牙會議所編纂的公約許多至今仍然有效,為嗣後戰爭法的編纂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並對在戰爭中實行人道主義原則起了促進作用。海牙公約具有普遍效力,盡管每一公約都包括「只有在所有交戰國都是締約國時方能適用」的條款,但由於這些公約所包括的許多原則和規則是公認的國際慣例,因而適用於一切國家。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和東京國際軍事法庭不僅將海牙公約適用於締約國(如德國),而且也適用於非締約國(如捷克斯洛伐克),並依據公約的原則對違反戰爭法規的戰犯予以定罪和懲處。但是,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其在軍事上的應用,海牙諸公約的許多內容已經過時。為適應現代戰爭需要,1949年的日內瓦四公約及1977年的《日內瓦四公約附加議定書》對海牙公約所包括的許多戰爭法規作了確認、修改和發展。

㈡ 海牙公約的內容有哪些

海牙公約(HagueConventions)也被稱「海牙法規」。1899年和1907年兩次海牙和平會議所通過的13個公約和一些聲明文件的總稱。1899年的會議通過了3個公約和3項宣言;1907年的會議除修訂了前3個公約外,又通過了10個新的公約。這13個公約的名稱,按照國際慣例排列的次序是:(1)《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公約》;(2)《限制用兵力索債公約》;(3)《關於戰爭開始的公約》;(4)《陸戰法規和慣例公約》;(5)《陸戰時中立國及其人民的權利義務公約》;(6)《關於戰爭開始時敵國商船地位公約》;(7)《關於商船改充軍艦公約》;(8)《敷設自動觸發水雷公約》;(9)《戰時海軍轟擊公約》;(10)《關於1906年7月6日日內瓦公約的原則適用於海戰的公約》;(11)《海戰時限制行使捕獲權的公約》;(12)《設立國際捕獲法院公約》;(13)《海戰時中立國權利義務公約》。

㈢ 海牙公約確定的三項法律適用規則是什麼

具體說明,是海牙什麼公約?

㈣ 《海牙送達公約》的成員國有哪些

《海牙送達公約》一共有93個國家和地區,分別是:

阿爾巴尼亞、安道爾、安地卡及巴布達、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澳大利亞、奧地利、巴哈馬、巴貝多、白俄羅斯、比利時、貝里斯、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札那、汶萊、保加利亞、香港、澳門、哥倫比亞、庫克群島、克羅埃西亞、塞普勒斯、捷克、丹麥、多米尼克、厄瓜多、

薩爾瓦多、愛沙尼亞、斐濟、芬蘭、法國、喬治亞、德國、希臘、格瑞那達、宏都拉斯、匈牙利、印度、冰島、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哈薩克、韓國、拉脫維亞、賴索托、賴比瑞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爾他、馬紹爾群島、模里西斯、墨西哥、

薩爾瓦多、摩納哥、黑山、納米比亞、荷蘭、紐西蘭、紐埃、挪威、巴拿馬、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薩摩亞、聖馬利諾、

塞爾維亞、塞席爾、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南非、西班牙、蘇利南、史瓦濟南、瑞典、瑞士、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土耳其、烏克蘭、英國、美國、委內瑞拉。

(4)海牙法規擴展閱讀

《海牙送達公約》在我國實施之中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效率問題。

我國藉助《海牙送達公約》送達司法文書和司法外文書每年送達的總數量呈明顯的遞增趨勢。但我國涉外民商事案件的送達成功率不到30%。未送達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客觀原因,占未送達原因的主要部分,主要包括地址錯誤和找不到受送達人。而對於人為因素所造成的主觀原因主要是材料不合格,如沒有請求書、請求書無公章、請求書僅一份等。另外,還有送達方法不夠靈活,送達機制設計不合理等問題。

2、主權問題。

這一問題主要涉及如下兩個方面:

(1)在域外送達領域,一直存在把我國的外交部作為送達對象的情況,在既涉及國家又涉及相關公司的案件中,可考慮採取一種變通方法。

即對於外國向我國政府(包括地方政府)發出的司法文書,一律予以拒絕(除我國政府放棄豁免的案件以外),對於外國向我國公司發出的司法文書,盡管其中也將我國國家列為被告之一,仍可予以送達,但在復照時需表明我國享有主權豁免的原則立場。

(2)近年來,存在有外國發生的訴訟,向我國郵寄送達訴訟文書的情況。很多國家對《海牙送達公約》第10條中所規定的郵寄送達沒有提出保留,就無償地出讓了自己的主權,一般而言,主權的侵犯常存在於公權力之間的行為。

因此,從法律上講,郵寄送達"侵犯了司法主權"的提法是不科學的,我們可以違反我國內法或共同參加或締結的國際條約的規定,由當事人加以抗辯。

3、識別問題。

《海牙送達公約》第1條中規定:"在所有民事或商事案件中,如有須遞送司法文書或司法外文書以便向國外送達的情形,均應適用本公約。"但公約並沒有界定什麼樣的情況下為公約向國外送達文書的場合,這完全應該由法院地法作為准據法進行判斷。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向外國公司送達司法文書能否向其駐華代表機構送達並適用留置送達問題的批復》明晰了這一內容。

其規定是:"當受送達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設有代表機構時,便不再屬於海牙送達公約規定的'有須遞送司法文書或司法外文書以便向國外送達的情形'。因此,人民法院可以向受送達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設立的代表機構送達訴訟文書,而不必根據海牙送達公約向國外送達。"

4、"轉遞機關"的設置問題。

2003年9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指定北京市、上海市、廣東省、浙江省、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依據海牙送達公約和海牙取證公約直接向外國中央機關提出和轉遞司法協助請求和相關材料的通知》中,提出了在北京市、上海市、廣東省、浙江省、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進直接向《海牙送達公約》成員國中央機關提出和轉遞本院及下級人民法院依據《海牙送達公約》提出的送達民事司法文書和司法外文書的請求書及相關材料。

5、電子送達問題。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電子送達訴訟文書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的關注,許多國家已開始對此作出立法。在中國,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5條和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涉外民事或商事案件司法文書送達問題若干規定》第10條也對電子送達做了肯定性的規定。

㈤ 海牙公約發表了哪些規定

1899年海牙公約所發表《禁用入身變形槍彈的聲明》的規定中,目前各國軍隊都不得使用這型彈頭。其宣言如下:「締約國同意放棄使用容易在人體中擴張或扁平的彈頭,例如像是外面堅硬的包覆層沒有完全包住彈體、或是有割痕的彈頭。」

至於民間狩獵因為要求獵物中彈後迅速大量出血以降低獵物受傷逃逸能力,因此開放使用此型彈頭。實際上如果是為了收集毛皮而進行的狩獵並不會採用擴張型彈頭,因為擴張型彈頭會導致嚴重的傷口並且擴大傷口面積,會造成毛皮毫無交易價值。

㈥ 海牙公約的內容是什麼

1899年海牙公約的第三項聲明《禁用入身變形槍彈的聲明》,明文禁止「進入人體後易於膨脹或變扁的彈頭」。而當時中國的代表清朝政府亦是簽署國之一。

此乃禁止入身變形槍彈在國際戰爭中使用,並未禁止其他用途,如反恐、狩獵等。入身變形子彈的全面禁絕曾在國際會議上提出來討論,但並未成局。之後入身變形子彈仍然被廣泛運用。

據說1947年發生在台灣的二二八事件中,國民政府軍也使用入身變形子彈,在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藏有實品。有部分歷史學者認為在其根據的二二八事件口述歷史資料中增加有關達姆彈的敘述只是為了操弄歷史事件。

美國為了防止貫穿,規定必須用入身變形槍彈來獵鹿,因為每人限獵一頭。

英國警方目前在反恐任務中使用入身變形子彈,因為很可能會「未審先處決」地把犯人殺死,在2005年7月22日巴西青年被誤殺事件後,引發國際譴責。

歐洲議會屬下的一個特別委員會在1998年提出的報告中指出:擴張型彈頭的殺傷力較強,致命率也比較高,對中槍的嫌犯來說,幾乎等於不經審判而執行死刑,因此它們正考慮要對警察單位使用擴張型彈頭進行管制。但是,具有達姆效應的特種子彈停止作用突出,侵徹力小,很難貫穿目標造成附帶殺傷,所以具有達姆效應的各種特種子彈仍廣泛用於反恐、狩獵等活動。

2005年7月22日,巴西青年就被英國警察使用具有達姆效應的特種彈誤殺。而美國根本就沒有相關法令禁止擴張型彈頭的使用,因此不論是打獵或是自衛用途,都可以看到這些彈頭的身影,而且幾乎所有執法單位都在使用,各大軍火公司也推出許許多多不同設計的擴張型彈頭,以滿足市場需求。

加拿大長久以來一直將具有達姆效應的擴張型彈頭歸類為爆炸物,完全禁止使用。但在執法單位的強烈要求下,1996年通過將中空彈尖包覆型改列為管制使用的爆炸物,有限度開放,僅供治安單位使用。

㈦ 海牙公約是怎麼約束達姆彈的

1899年海牙公約的第三項聲明《禁用入身變形槍彈的聲明》,明文禁止「進入人體後易於膨脹或變扁的彈頭」。而當時中國的代表清朝政府亦是簽署國之一。

此乃禁止入身變形槍彈在國際戰爭中使用,並未禁止其他用途,如反恐、狩獵等。入身變形子彈的全面禁絕曾在國際會議上提出來討論,但並未成局。之後入身變形子彈仍然被廣泛運用。

據說1947年發生在台灣的二二八事件中,國民政府軍也使用入身變形子彈,在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藏有實品。有部分歷史學者認為在其根據的二二八事件口述歷史資料中增加有關達姆彈的敘述只是為了操弄歷史事件。

美國為了防止貫穿,規定必須用入身變形槍彈來獵鹿,因為每人限獵一頭。

英國警方目前在反恐任務中使用入身變形子彈,因為很可能會「未審先處決」地把犯人殺死,在2005年7月22日巴西青年被誤殺事件後,引發國際譴責。

㈧ 有什麼國家簽訂了海牙公約

你好,這是國際法范圍的題了。海牙公約有兩次,不知你要的是哪一次的。

海牙公約是1899年和1907年兩次海牙和平會議通過的一系列公約、宣言等文件的總稱。亦稱「海牙法規」。
第一次海牙會議及公約
參加會議的有中國、俄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美國、奧匈帝國等26個國家
第二次海牙會議及公約
比第一次的多,但是也差不多。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大規模擴軍備戰並加緊糾集軍事同盟。俄國因國內經濟困難等原因,在大國爭霸中力不從心。俄皇尼古拉二世為贏得時間和限制對手,於1898年8月倡議在荷蘭海牙召開和平會議,並邀請歐、亞及北美各獨立國家參加。各國雖對沙俄的倡議態度不一,但基於各自的外交需要,均未表示拒絕。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第一次海牙和平會議於1899年5月18日~7月29日在海牙舉行,參加會議的有中國、俄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美國、奧匈帝國等26個國家。會議宣稱其主要目的是限制軍備和保障和平,但最後未能就此達成任何協議,只在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戰爭法規編纂方面簽訂了3項公約和3項宣言。這就是:《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公約》(1899年海牙第1公約)、《陸戰法規和慣例公約》(1899年海牙第2公約)及附件《陸戰法規和慣例章程》、《關於1864年8月22日日內瓦公約的原則適用於海戰的公約》(1899年海牙第3公約)、《禁止從氣球上或用其他新的類似方法投擲投射物和爆炸物宣言》(1899年海牙第1宣言)、《禁止使用專用於散布窒息性或有毒氣體的投射物的宣言》(1899年海牙第2宣言)、《禁止使用在人體內易於膨脹或變形的投射物,如外殼堅硬而未全部包住彈心或外殼上刻有裂紋的子彈的宣言》(1899年海牙第3宣言)。

馬克思在海牙會議上發言 第二次海牙會議及公約 第一次海牙和平會議後,帝國主義國家軍備競賽愈演愈烈。在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斗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第二次海牙和平會議於1907年6月15日~10月18日在海牙召開,包括第一次海牙會議全體參加國在內的44個國家的代表參加了會議。這次會議是第一次海牙會議的繼續。經過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各國迫切希望補充和發展海戰和陸戰法規。會議對1899年的3項公約和1項宣言(第1宣言)進行了修訂,並新訂了10項公約,總計13項公約和1項宣言。即:《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公約》(1907年海牙第1公約)、《限制使用武力索償契約債務公約》(1907年海牙第2公約)、《關於戰爭開始的公約》(1907年海牙第3公約)、《陸戰法規和慣例公約》(1907年海牙第4公約)及其附件《陸戰法規和慣例章程》、《中立國和人民在陸戰中的權利和義務公約》(1907年海牙第5公約)、《關於戰爭開始時敵國商船地位公約》(1907年海牙第6公約)、《關於商船改裝為軍艦公約》(1907年海牙第7公約)、《關於敷設自動觸發水雷公約》(1907年海牙第8公約)、《關於戰時海軍轟擊公約》(1907年海牙第9公約)、《關於1906年7月6日日內瓦公約原則適用於海戰的公約》(1907年海牙第10公約)、《關於海戰中限制行使捕獲權公約》(1907年海牙第11公約)、《關於建立國際捕獲法院公約》(1907年海牙第12公約,未生效)、《關於中立國在海戰中的權利和義務公約》(1907年海牙第13公約)、《禁止從氣球上投擲投射物和爆炸物宣言》(1907年海牙第14公約)。中國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批准或加入了除未生效的1907年海牙第12公約外的所有公約。 另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條約是1899年海牙第1宣言。該宣言是關於空戰的唯一國際條約,有效期為5年。1907年第二次海牙和平會議時重訂,內容完全相同,有效期規定到第三次海牙和平會議為止。由於第三次海牙會議迄今尚未召開,所以這項條約在法律上仍然有效。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交戰國越來越廣泛地使用飛行器進行轟炸,宣言的規定實際上完全遭到破壞。1921~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曾委託一個由美、英、法、意、日、荷等國法學家組成的委員會,研究和起草空戰規則。該委員會在海牙草擬的《空戰規則草案》,未被各國所接受。

㈨ 海牙公約的介紹

海牙公約,亦稱「海牙法規」。是1899年和1907年兩次海牙和平會議通過的一系列公約、宣言等文件的總稱。2013年5月22日,日本參院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了加入《海牙公約》的批准方案。

㈩ 《東京公約》、《海牙公約》管轄權是怎樣規定

《關於在航空器內犯罪和其他某些行為的公約》 (Convention on Offences and Certain Other Acts Committed on Board Aircraft) 簡稱《東京公約》。

第二章 管 轄 權
第三條
一、航空器登記國有權對在該航空器內的犯罪和所犯行為行使管轄權。
二、締約國應採取必要的措施,對在該國登記的航空器內的犯罪和行為,規定其作為登記國的管轄權。
三、本公約不排斥根據本國法行使刑事管轄權。

第四條
非登記國的締約國除下列情況外,不得對飛行中的航空器進行干預以對航空器內的犯罪行使其刑事管轄權。
一、該犯罪行為在該國領土上發生後果;
二、犯人或受害人為該國國民或在該國有永久居所;
三、該犯罪行為危及該國的安全;
四、該犯罪行為違反該國現行的有關航空器飛行或駕駛的規定或規則;
五、該國必須行使管轄權,以確保該國根據某項多邊國際協定,遵守其所承擔的義務。

海牙公約是1899年和1907年兩次海牙和平會議通過的一系列公約、宣言等文件的總稱。亦稱「海牙法規」。
本公約各締約國

考慮到非法劫持或控制飛行中的航空器的行為危及人身和財產的安全,嚴重影響航班的經營,並損害世界人民對民用航空安全的信任;

考慮到發生這些行為是令人嚴重關切的事情;

考慮到為了防止這類行為,迫切需要規定適當的措施以懲罰罪犯;

協議如下:

第一條

凡在飛行中的航空器內的任何人:

(甲)用暴力或用暴力威脅,或用任何其他恐嚇方式,非法劫持或控制該航空器,或企圖從事任何這種行為,或

(乙)是從事或企圖從事任何這種行為的人的同犯,即是犯有罪行(以下稱為「罪行」)。

第二條

各締約國承允對上述罪行給予嚴厲懲罰。

第三條

一、在本公約中,航空器從裝載完畢、機倉外部各門均已關閉時起,直至打開任一機倉門以便卸載時為止,應被認為是在飛行中。航空器強迫降落時,在主管當局接管對該航空器及其所載人員和財產的責任前,應被認為仍在飛行中。

二、本公約不適用於供軍事、海關或警察用的航空器。

三、本公約僅適用於在其內發生罪行的航空器的起飛地點或實際降落地點是在該航空器登記國領土以外,不論該航空器是從事國際飛行或國內飛行。

四、對於第五條所指的情況,如在其內發生罪行的航空器的起飛地點或實際降落地點是在同一個國家的領土內,而這一國家又是該條所指國家之一,則本公約不適用。

五、盡管有本條第三、第四款的規定,如罪犯或被指稱的罪犯在該航空器登記國以外的一國領土內被發現,則不論該航空器的起飛地點或實際降落地點在何處,均應適用第六、七、八條和第十條。

第四條

一、在下列情況下,各締約國應採取必要措施,對罪行和對被指稱的罪犯對旅客或機組所犯的同該罪行有關的任何其他暴力行為,實施管轄權:

(甲)罪行是在該國登記的航空器內發生的;

(乙)在其內發生罪行的航空器在該國降落時被指稱的罪犯仍在該航空器內;

(丙)罪行是在租來時不帶機組的航空器內發生的,而承租人的主要營業地,或如承租人沒有這種營業地,則其永久居所,是在該國。

二、當被指稱的罪犯在締約國領土內,而該國未按第八條的規定將此人引渡給本條第一款所指的任一國家時,該締約國應同樣採取必要措施,對這種罪行實施管轄權。

三、本公約不排斥根據本國法行使任何刑事管轄權。

第五條

如締約各國成立航空運輸聯營組織或國際經營機構,而其使用的航空器需進行聯合登記或國際登記時,則這些締約國應通過適當方法在它們之間為每一航空器指定一個國家,該國為本公約的目的,應行使管轄權並具有登記國的性質,並應將此項指定通知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由該組織將上述通知轉告本公約所有締約國。

第六條

一、罪犯或被指稱的罪犯所在的任一締約國在判明情況有此需要時,應將該人拘留或採取其他措施以保證該人留在境內。這種拘留和其他措施應符合該國的法律規定,但是只有在為了提出刑事訴訟或引渡程序所必要的期間內,才可繼續保持這些措施。

二、該國應立即對事實進行初步調查。

三、對根據本條第一款予以拘留的任何人應向其提供協助,以便其立即與其本國最近的合格代表聯系。

四、當一國根據本條規定將某人拘留時,它應將拘留該人和應予拘留的情況立即通知航空器登記國、第四條第一款(丙)項所指國家和被拘留人的國籍所屬國,如果認為適當,並通知其他有關國家。按照本條第二款規定進行初步調查的國家,應盡速將調查結果通知上述各國,並說明它是否意欲行使管轄權。

第七條

在其境內發現被指稱的罪犯的締約國,如不將此人引渡,則不論罪行是否在其境內發生,應無例外地將此案件提交其主管當局以便起訴。該當局應按照本國法律以對待任何嚴重性質的普通罪行案件的同樣方式作出決定。

第八條

一、前述罪行應看作是包括在締約各國間現有引渡條約中的一種可引渡的罪行。締約各國承允將此種罪行作為一種可引渡的罪行列入它們之間將要締結的每一項引渡條約中。

二、如一締約國規定只有在訂有引渡條約的條件下才可以引渡,而當該締約國接到未與其訂有引渡條約的另一締約國的引渡要求時,可以自行決定認為本公約是對該罪行進行引渡的法律根據。引渡應遵照被要求國法律規定的其他條件。

三、締約各國如沒有規定只有在訂有引渡條約時才可引渡,則在遵照被要求國法律規定的條件下,承認上述罪行是它們之間可引渡的罪行。

四、為在締約各國間的引渡的目的,罪行應看作不僅是發生在所發生的地點,而且也是發生在根據第四條第一款要求實施其管轄權的國家領土上。

第九條

一、當第一條(甲)款所指的任何行為已經發生或行將發生時,締約各國應採取一切適當措施以恢復或維護合法機長對航空器的控制。

二、在前款情況下,航空器或其旅客或機組所在的任何締約國應對旅客和機組繼續其旅行盡速提供方便,並應將航空器和所載貨物不遲延地交還給合法的所有人。

第十條

一、締約各國對第四條所指罪行和其他行為提出的刑事訴訟,應相互給予最大程度的協助。在任何情況下,都應適用被要求國的法律。

二、本條第一款的規定,不應影響因任何其他雙邊或多邊條約在刑事問題上全部地或部分地規定或將規定的相互協助而承擔的義務。

第十一條

各締約國應遵照其本國法盡快地向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理事會就下列各項報告它所掌握的任何有關情況:

(甲)犯罪的情況:

(乙)根據第九條採取的行動;

(丙)對罪犯或被指稱的罪犯所採取的措施,特別是任何引渡程序或其他法律程序的結果。

第十二條

一、如兩個或幾個締約國之間對本公約的解釋或應用發生爭端而不能以談判解決時,經其中一方的要求,應交付仲裁。如果在要求仲裁之日起六個月內,當事國對仲裁的組成不能達成協議,任何一方可按照國際法院規約,要求將爭端提交國際法院。

二、每個國家在簽字、批准或加入本公約時,可以聲明該國不受前款規定的約束。其他締約國對於任何作出這種保留的締約國,也不受前款規定的約束。

三、按照前款規定作出保留的任何締約國,可以在任何時候通知保存國政府撤銷這一保留。

第十三條

一、本公約於1970年12月16日在海牙開放,聽任1970年12月1日到16日在海牙舉行的國際航空法會議(以下稱為海牙會議)的參加國簽字。1970年12月31日後,本公約將在莫斯科、倫敦和華盛頓向所有國家開放簽字。在本公約根據本條第三款開始生效前未在本公約上簽字的任何國家,可在任何時候加入本公約。

二、本公約須經簽字國批准。批准書和加入書應交存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以及美利堅合眾國政府,這些政府被指定為保存國政府。

三、本公約應於參加海牙會議的在本公約上簽字的十個國家交存批准書後三十天生效。

四、對其他國家,本公約應於本條第三款規定生效之日,或在它們交存批准書或加入書後三十天生效,以兩者中較晚的一個日期為准。

五、保存國政府應迅速將每一簽字日期、每一批准書或加入書交存日期、本公約開始生效日期以及其他通知事項通知所有簽字國和加入國。

六、本公約一經生效,應由保存國政府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一百零二條和國際民用航空公約(1944年芝加哥)第八十三條進行登記。

第十四條

一、任何締約國可以書面通知保存國政府退出本公約。

二、退出應於保存國政府接到通知之日起六個月後生效。

下列簽字的全權代表,經各自政府正式授權在本公約上簽字,以資證明。

1970年12月16日訂於海牙,正本一式三份,每份都用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四種有效文本寫成。

熱點內容
法治群眾路線 發布:2025-05-03 15:19:34 瀏覽:758
合同法教授錄音 發布:2025-05-03 15:18:14 瀏覽:557
社會與法欄目劇尋親 發布:2025-05-03 15:12:12 瀏覽:699
公司運營中涉及的法律問題 發布:2025-05-03 15:06:19 瀏覽:237
法治對疫情的好處 發布:2025-05-03 15:05:41 瀏覽:88
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銀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03 15:03:19 瀏覽:768
婚姻法領假結婚證怎麼處理 發布:2025-05-03 14:43:42 瀏覽:271
務工合同法代表人指的是 發布:2025-05-03 14:20:31 瀏覽:635
下列不屬於行政法內涵 發布:2025-05-03 14:15:23 瀏覽:539
成都物業管理條例全文 發布:2025-05-03 14:10:08 瀏覽: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