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昆明市文物保護條例

昆明市文物保護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4-12 04:36:44

Ⅰ 關於中國文化遺跡保護的法律有哪些

1982《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Ⅱ 雲南的歷史文化名城有哪幾個

國家級的有6個:

1、昆明歷史文化名城

2、大理歷史文化名城

3、麗江歷史文化名城

4、建水歷史文化名城

5、巍山歷史文化名城

6、會澤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9個:

1、騰沖歷史文化名城

2、威信歷史文化名城

3、保山歷史文化名城

4、廣南歷史文化名城

5、石屏歷史文化名城

6、漾濞歷史文化名城

7、香格里拉歷史文化名城

8、劍川歷史文化名城

9、通海歷史文化名城

(2)昆明市文物保護條例擴展閱讀

從1988年開始,省建設廳、省文化廳分別在建水、巍山、騰沖、威信、保山、會澤召開了六次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座談會,及時總結名城保護中的經驗得失,為各名城搭建了一個交流學習的平台。

昆明城市規劃委員會由一位分管副省長出任主任,重大建設項目須經規劃委員會論證確定,為保護城鄉文化遺產提供了決策依據;麗江成立了古城保護管理委員會和麗江古城世界文化遺產管局,積極開展行之有效的保護工作;

昆明、大理、麗江、建水、巍山、紅河、會澤等城市,相繼經省人大常委會批准,制定了名城保護條例,逐步做到了有法可依。2002年10月28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布;

2007年11月29日《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條例》由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2008年4月,國務院頒布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這使我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管理有法可依。

Ⅲ 按照《文物保護法》在牆上亂塗亂畫應該怎樣處罰

對於遊客的亂塗亂畫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六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刻畫、塗污或者損壞文物尚不嚴重的,由公安機關或者文物所在單位給予警告,可以並處罰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七條文物保護法第六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罰款,數額為200元以下。

Ⅳ 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文物保護法》明確規定了文物在進行修繕、保養、遷移的時候,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即我們常說的「修舊如舊」。

Ⅳ 昆明市博物館的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規范博物館管理工作,促進博物館事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博物館,是指收藏、保護、研究、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過文物行政部門審核、相關行政部門批准許可取得法人資格,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
利用或主要利用國有文物、標本、資料等資產設立的博物館為國有博物館。
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國有文物、標本、資料等資產設立的博物館為非國有博物館。
第三條 國家扶持和發展博物館事業,鼓勵個人、法人和其他組織設立博物館。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博物館事業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事業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博物館的數量、種類、規模以及布局,應當根據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文物等資源條件和公眾精神文化需求,統籌兼顧,優化配置。鼓勵優先設立填補博物館門類空白和體現行業特性、區域特點的專題性博物館。
第四條 國家鼓勵博物館發展相關文化產業,多渠道籌措資金,促進自身發展。
博物館依法享受稅收減免優惠,享有通過依法徵集、購買、交換、接受捐贈和調撥等方式取得藏品的權利。
第五條 博物館應當發揮社會教育功能,傳播有益於社會進步的思想道德、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
在博物館參觀或開展其他活動,應當愛護博物館設施、展品和周邊環境,遵守公共秩序。
第六條 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主管全國博物館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博物館實施監督和管理。
第七條 縣級以上文物行政部門應當促進博物館行業組織建設,指導行業組織活動,逐步對博物館實行分級、分類管理。
第八條 縣級以上文物行政部門對發展博物館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機構、團體或個人,應當給予表彰或獎勵。
第二章 博物館設立、年檢與終止
第九條 申請設立博物館,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固定的館址,設置專用的展廳 (室)、庫房和文物保護技術場所,展廳 (室)面積與展覽規模相適應,展覽環境適宜對公眾開放;
(二)具有必要的辦館資金和保障博物館運行的經費;
(三)具有與辦館宗旨相符合、一定數量和成系統的藏品及必要的研究資料;
(四)具有與辦館宗旨相符合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
(五)具有符合國家規定的安全和消防設施;
(六)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第十條 省級文物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博物館設立的審核工作。
博物館名稱一般不得冠以「中國」、「中華」、「國家」等字樣 (簡稱「中國」等字樣);特殊情況確需冠以「中國」等字樣的,應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會同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審核同意。
非國有博物館的名稱不得冠以「中國」等字樣。
第十一條 申請設立博物館,應當由館址所在地市 (縣)級文物行政部門初審後,向省級文物行政部門提交下列材料:
(一)博物館設立申請書;
(二)館舍所有權或使用權證明;
(三)資金來源證明或驗資報告;
(四)藏品目錄及合法來源說明;
(五)陳列展覽大綱;
(六)擬任法定代表人的基本情況及身份證明;
(七)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的證明材料。
申請設立非國有博物館的,應同時提交博物館章程草案。章程草案應當包括下列主要事項:
(一)辦館宗旨及藏品收藏標准;
(二)博物館理事會、董事會或其他形式決策機構的產生辦法、人員構成、任期、議事規則等;
(三)出資人不要求取得經濟回報的約定;
(四)博物館終止時的藏品處置方式;
(五)章程修改程序。
第十二條 省級文物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博物館設立申請材料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出具審核意見。審核同意的,應報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備案。審核不同意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
經審核同意設立博物館的,申請人應持審核意見及其他申報材料,向相關行政部門申請取得博物館法人資格。
博物館應當自取得法人資格之日起6個月內向社會開放。
本辦法實施前已批准設立的博物館,應當在本辦法實施之日起6個月內,向省級文物行政部門提交本辦法第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的除(一)項之外的全部材料;非國有博物館應同時提交博物館章程。
第十三條 博物館的建築設計應當符合國家和行業頒布的有關標准和規范。博物館建築應當劃分為陳列展覽區、藏品庫房區、文物保護技術區、公眾服務區和辦公區等,相對自成系統。
第十四條 國有博物館建設工程的設計方案,應當報請所在地省級文物行政部門組織論證。
第十五條 博物館應當於每年3月31日前向所在地市(縣)級文物行政部門報送上一年度的工作報告,接受年度檢查。工作報告內容應當包括有關法律和其他規定的執行情況,藏品、展覽、人員和機構的變動情況以及社會教育、安全、財務管理等情況。
市(縣)級文物行政部門應當於每年4月30日前,將上一年度本行政區域內博物館年度檢查的初步意見報送省級文物行政部門。省級文物行政部門應當於每年5月31日前,將上一年度本行政區域內博物館的年度檢查情況進行審核,並匯總報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備案。
第十六條 博物館的名稱、館址、藏品、基本陳列以及非國有博物館的章程等重要事項發生變更前,應當報省級文物行政部門審核。
博物館法定代表人發生變更的,應當自變更之日起10日內報省級文物行政部門備案。
第十七條 博物館終止前,應當向省級文物行政部門提出終止申請及藏品處置方案,接受主管文物行政部門指導,完成博物館資產清算工作。
省級文物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博物館終止申請和藏品處置方案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出具審核意見。藏品處置方案等符合法定要求的,准予終止;藏品處置方案等不符合法定要求的,責令其改正後准予終止。相關行政部門根據省級文物行政部門的審核意見,給予辦理博物館法人資格注銷登記手續。
第十八條 國有博物館終止的,其藏品由所在地省級文物行政部門指定的國有博物館接收。
非國有博物館終止的,其藏品屬於法律規定可以依法流通的,允許其以法律規定的方式流通;依法不能流通的藏品,應當轉讓給其他博物館;接受捐贈的藏品,應當交由其他博物館收藏,並告知捐贈人。
第三章 藏品管理
第十九條 博物館藏品的收藏、保護、研究、展示等,應當依法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並報所在地市 (縣)級文物行政部門備案。
博物館應具有保障藏品安全的設備和設施。館藏一級文物和其他易損易壞的珍貴文物,應設立專庫或專櫃並由專人負責保管。
第二十條 博物館應建立藏品總帳、分類帳及每件藏品的檔案,並依法辦理備案手續。
博物館通過依法徵集、購買、交換、接受捐贈和調撥等方式取得的藏品,應在30日內登記入藏品總帳。
第二十一條 依法調撥、交換、借用國有博物館藏品,取得藏品的博物館可以對提供藏品的博物館給予實物、技術、培訓或資金方面的合理補償。補償數額的確定,應當考慮藏品保管、修復、研究、展示等過程中原收藏博物館發生的實際費用。調撥、交換、借用國有博物館藏品的申請文件,應當包括合理補償的方案。
第二十二條 博物館不夠本館收藏標准,或因腐蝕損毀等原因無法修復並無繼續保存價值的藏品,經本館或受委託的專家委員會評估認定後,可以向省級文物行政部門申請退出館藏。
退出館藏申請材料的內容,應當包括擬不再收藏的藏品名稱、數量和退出館藏的原因,並附有關藏品檔案復製件。
第二十三條 國有博物館所在地省級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在收到退出館藏申請材料的30個工作日內,組織專家委員會復審。專家委員會復審未通過的,終止該藏品的退出館藏程序。
專家委員會復審通過的,省級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將有關材料在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和有關省級文物行政部門的官方網站上公示30個工作日。期間如有其他國有文物收藏單位願意接收有關藏品,則以調撥、交換等方式處理;期間如沒有其他國有文物收藏單位願意接收有關藏品,則由省級文物行政部門統一處置。處置方案報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批准後實施,處置所得資金應當用於博物館事業發展。
國有博物館應當建立退出館藏物品專項檔案,並報省級文物行政部門備案。專項檔案應當保存75年以上。
第二十四條 非國有博物館申請藏品退出館藏,申請材料應附理事會、董事會或其他形式決策機構的書面意見。博物館所在地省級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在收到申請材料的30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允許退出館藏的決定,並報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備案。
第二十五條 博物館應當以本館藏品為基礎,開展有關專業學科及應用技術的研究,提高業務活動的學術含量,促進專業人才的成長。在確保藏品安全的前提下,博物館應當為館外人員研究本館藏品提供便利。
第四章 展示與服務
第二十六條 博物館舉辦陳列展覽,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與本館性質和任務相適應,突出館藏品特色、行業特性和區域特點,具有較高的學術和文化含量;
(二)合理運用現代技術、材料、工藝和表現手法,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
(三)展品應以原件為主,復原陳列應當保持歷史原貌,使用復製品、仿製品和輔助展品應予明示;
(四)展廳內具有符合標準的安全技術防範設備和防止展品遭受自然損害的展出設施;
(五)為公眾提供文字說明和講解服務;
(六)陳列展覽的對外宣傳活動及時、准確,形式新穎。
第二十七條 博物館應當根據辦館宗旨,結合本館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社會教育和服務活動,積極參與社區文化建設。
鼓勵博物館利用電影、電視、音像製品、出版物和互聯網等途徑傳播藏品知識、陳列展覽及研究成果。
第二十八條 博物館對公眾開放,應當遵守以下規定:
(一)公告服務項目和開放時間;變更服務項目和開放時間的,應當提前7日公告;
(二)開放時間應當與公眾的工作、學習及休閑時間相協調;法定節假日和學校寒暑假期間,應當適當延長開放時間;
(三)無正當理由,國有博物館全年開放時間不少於10個月,非國有博物館全年開放時間不少於8個月。
第二十九條 博物館應當逐步建立減免費開放制度,並向社會公告。
國有博物館對未成年人集體參觀實行免費制度,對老年人、殘疾人、現役軍人等特殊社會群體參觀實行減免費制度。
第三十條 鼓勵博物館研發相關文化產品,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開展專業培訓、科技成果轉讓等形式的有償服務活動。
第五章 附則
第三十一條 博物館違反本辦法規定,情節嚴重的,由所在地省級文物行政部門撤銷審核同意意見,由相關行政部門撤銷博物館法人資格。
博物館違反其他法律、法規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罰。
第三十二條 本辦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Ⅵ 有誰知道《雲南省歷史文化名鎮保護條例》

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

保護條例

(2007年11月29日雲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保護和管理,繼承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是指經國務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具有重大歷史、科學、文化價值或者紀念意義的城市、鎮、村、街區。

第三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保護和管理,適用本條例。

第四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保護堅持統籌規劃、科學管理、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工作的領導,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組織編制、實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申報和保護工作。

發展和改革、國土資源、環境保護、民族宗教、旅遊等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保護工作。

第七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設立保護專項資金,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用於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普查、規劃、保護等工作。

州(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從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旅遊景區(點)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費用,專項用於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保護。具體項目和標准由州(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程序報請省級有關部門批准。

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通過捐助、投資等方式參與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義務,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有權勸阻、舉報。

第二章 確定與撤銷

第九條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城市、鎮、村、街區,可以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

(一)古代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者交通、軍事要地等,保存有較多的歷史文化實物和遺跡,或者近現代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仍有較多數量的文化遺存;

(二)具有一定數量的保存較為完好,有較高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文物古跡,保存有一定數量的民族民間壁畫、雕塑或者具有學術、史料、藝術價值的碑刻、楹聯等;

(三)在地方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民族文化傳統保留較為完整,具有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建築、設施、標識和特定的場所,或者在歷史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具有重大影響的傳統工藝等;

(四)保存有較高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的舊城街道、巷道、民居、寺觀教堂,或者體現城市、鎮、村、街區內涵的紀念設施和經鑒定公布的優秀建築群;

(五)具有鮮明地方民族特色的城市、鎮、村、街區。

申報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報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內至少有一個歷史文化街區。

第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建設)、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所在地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資源的調查評價工作,確定其資源狀況、特點和價值,具備條件的,應當及時予以保護,並按照程序申報。

具備條件未申報的,上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議或者督促下級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申報。

第十一條 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應當提交下列申報材料:

(一)申請書;

(二)歷史沿革和歷史文化價值的說明;

(三)反映傳統格局、歷史風貌的音像資料;

(四)保護范圍及其說明;

(五)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歷史文化街區的清單及其位置示意圖;

(六)保護目標和保護要求;

(七)有關專家的論證意見。

第十二條 申報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應當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報州(市)人民政府同意,經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初審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申報。

第十三條 已批准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因保護不力或者不可抗力原因導致其不再符合本條例第九條規定條件的,批准機關應當將其列入瀕危名單予以公布,並責令所在地人民政府限期採取補救措施;確實喪失歷史文化保護價值的,由原批准機關撤銷其稱號。

第三章 保護規劃

第十四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各自的保護范圍劃分為三級保護區:

(一)核心保護區:指由歷史建築物、構築物和其所處的環境風貌組成的核心區域;

(二)建設控制區:指在保護規劃控制下可以進行適當整理、修建和改造的區域;

(三)風貌協調區:指建設控制區以外的保護區域。

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區、風貌協調區的范圍應當在保護規劃中確定,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規劃具體劃定並設立標志。

第十五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公布後,其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編制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

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的編制,應當保持傳統風貌和格局,維護歷史文化的完整性。

保護規劃和核心保護區的保護詳細規劃,應當自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公布之日起2年內組織編制完成。

第十六條 編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應當召開聽證會、專家論證會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第十七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規劃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 保護原則、重點、范圍;

(二)總體目標;

(三)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要求、實施措施;

(四)發展利用的控制要求;

(五)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和界線;

(六)其他應當包括的內容。

電力電信、道路交通、抗震防災、公共消防、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等專業規劃,應當與經批準的保護規劃相協調。

第十八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詳細規劃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文物建築控制地帶的具體范圍;

(二)保護范圍的具體界線;

(三)保護方法、整治實施計劃和措施;

(四)建築物、構築物的年代、價值、性質、結構、風格、體量、外觀形態、材料、色彩、建築高度、建築密度、建築間距、綠地等控制指標;

(五)重要節點或者建築立面整治規劃設計;

(六)歷史建築的保護名錄和保護要求;

(七)古樹名木保護檔案、保護標志、保護措施。

第十九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規劃按照下列程序報批:

(一)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規劃,由所在地人民政府逐級上報省人民政府審批;保護詳細規劃,由所在地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逐級上報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規劃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報批。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自批准之日起15日內,由組織編制規劃的人民政府予以公布。

第二十條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擅自改變或者拒不執行經批準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確需對規劃進行調整的,應當按照原審批程序報批。

第四章 保護措施

第二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中的建築物、構築物進行普查,確定公布歷史建築物、構築物,設置保護標志。

第二十二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保護規劃,在核心保護區的主要出入口設立統一的標志牌,標明保護范圍。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設置、移動、塗改或者損毀標志牌。

第二十三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保護區內的建築物、構築物進行全面調查,對重要的建築物、構築物建立檔案,檔案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建築物、構築物的有關技術資料;

(二)建築物、構築物的使用現狀和權屬變化情況;

(三)修繕、裝飾裝修形成的文字、圖紙、圖片、影像等資料;

(四)規劃、測繪信息記錄和相關資料。

第二十四條 對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使用人有保持原樣和安全的義務,在修繕和改建時不得影響其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其設計方案應當徵得所在地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涉及到文物保護單位的,還應當徵得所在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

第二十五條 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范圍內,拆除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的,應當由州(市)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後,報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並報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後,依法辦理相關手續。

在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拆除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的,應當由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報州(市)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並報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後,依法辦理相關手續。

第二十六條 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一般不得改變使用性質,確需改變使用性質的,產權人應當向產權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由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初審意見,經州(市)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進行產權轉讓的,應當依法辦理相關手續,並自轉讓後15日內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七條 對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產權人應當進行維護、修繕。產權人有能力維護、修繕而不維護、修繕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督促其維護、修繕;確實無力維護、修繕的,當地人民政府可以視情況予以資助,或者通過協商方式置換產權。

第二十八條 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禁止下列活動:

(一)修建損害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

(二)損毀保護規劃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

(三)擅自進行爆破、取土、挖沙、採石、圍填水面等;

(四)侵佔或者破壞保護規劃確定保護的園林、綠地、水面、道路、街巷等;

(五)破壞原有建築風格、景觀、視廊、環境的整體性;

(六)設置、張貼損壞或者影響風貌的標牌、廣告、招貼等。

在核心保護區內除前款禁止的活動外,禁止除修繕以外的新建、改建、擴建活動。

第二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建設)、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工作進行監督檢查,並將有關情況報同級人民政府。

第五章 建設項目管理

第三十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的土地利用和各項建設,應當符合經批準的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

第三十一條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內建設項目的相關審批手續,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

在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進行建設,除應當依法辦理相關審批手續外,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經批准建設的項目在施工前,由項目所在地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二條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建設項目的選址意見書,由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持項目批准文件和申請書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辦理。

第三十三條 在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進行建設需要申請用地的,應當向建設項目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辦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後,方可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相關手續。

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辦理程序為:

(一)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持項目批准文件提出申請;

(二)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依據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的要求,核定建設項目用地的具體位置、界限,提供規劃設計條件;

(三)審核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提交的規劃設計總圖或者初步設計方案;

(四)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包括由規劃用地界限的附圖和明確具體規劃要求的附件。附圖和附件與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三十四條 在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進行項目建設的,應當向項目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其中在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內的建設工程,應當先經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

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辦理程序為:

(一)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持建設項目有關批准文件和土地使用權屬證件提出申請;

(二)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依據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的規定,提出建設項目規劃設計要求,作為工程設計的依據;

(三)審查建設項目設計方案;

(四)審查建設單位報送的施工圖件,確認符合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的要求後,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施工單位應當按照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要求進行施工,並保護文物古跡及其周圍的林木、植被、水體、地貌,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壞。

第三十五條 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前,由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建設工程是否符合保護規劃條件予以核實,符合條件的,出具規劃認可文件。未取得規劃認可文件的,建設單位不得組織竣工驗收。

建設單位或者產權人應當在竣工驗收後6個月內,向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報送有關竣工驗收資料,辦理存檔手續。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三條規定,因保護不力導致已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被列入瀕危名單或者被撤銷稱號的,由上級人民政府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三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未經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擅自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拆除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未造成重大影響的,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重大影響的,處1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恢復原狀;逾期不改正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依法拆除,並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一款第(三)至(五)項規定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修復;逾期不修復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修復,所需修復費用由行為人承擔,並對行為人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一款第(六)項規定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恢復原狀;逾期不改正的,對個人處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一款第(二)項、第二款規定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逾期不改正或者未採取其他補救措施的,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二條、三十三條、三十四條規定,未辦理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進行建設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未造成重大影響的,限期補辦手續,並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重大影響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限期拆除,並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強制拆除,並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四條第三款規定,施工單位未按照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規定的要求進行施工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處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五條規定,未取得規劃認可文件組織驗收或者工程驗收合格後6個月內,未向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報送有關竣工資料,辦理存檔手續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建設)或者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補辦手續;逾期未補辦的,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修繕、改建設計方案未經規劃(建設)或者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

(二)改變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的使用性質,未經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三)轉讓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的產權,未向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四十三條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 附則

第四十四條 本條例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Ⅶ 什麼是文物保護范圍和控制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

1、第九條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是指對文物保護單位本體及周圍一定范圍實施重點保護的區域。

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類別、規模、內容以及周圍環境的歷史和現實情況合理劃定,並在文物保護單位本體之外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確保文物保護單位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2、第十三條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是指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外,為保護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環境、歷史風貌對建設項目加以限制的區域。

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類別、規模、內容以及周圍環境的歷史和現實情況合理劃定。

(7)昆明市文物保護條例擴展閱讀: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下簡稱文物保護法),制定本實施條例。

第二條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補助經費和地方文物保護專項經費,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投資主管部門、財政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共同實施管理。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佔、挪用。

第三條國有的博物館、紀念館、文物保護單位等的事業性收入,應當用於下列用途:

(一)文物的保管、陳列、修復、徵集;

(二)國有的博物館、紀念館、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和建設;

(三)文物的安全防範;

(四)考古調查、勘探、發掘;

(五)文物保護的科學研究、宣傳教育。

第四條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和教育、科技、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做好文物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

第五條國務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制定文物保護的科學技術研究規劃,採取有效措施,促進文物保護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提高文物保護的科學技術水平。

Ⅷ 哪些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出了一些因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而青史留名的城市。這些城市,有的曾是王朝都城;有的曾是當時的政治、經濟重鎮;有的曾是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有的因為擁有珍貴的文物遺跡而享有盛名;有的則因為出產精美的工藝品而著稱於世。它們的留存,為今天的人們回顧中國歷史打開了一個窗口。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按照特點主要分為七類。

歷史古都型:都城時代的歷史遺存物、古都的風貌為特點的城市。

傳統風貌型:保留了一個或幾個歷史時期積淀的完整建築群的城市。

一般史跡型:分散在全城各處的文物古跡為歷史傳統主要體現方式的城市。

風景名勝型:建築與山水環境的疊加而顯示出鮮明個性特徵的城市。

地域特色型:地域特色或獨自的個性特徵、民族風情、地方文化構成城市風貌主體的城市。

近代史跡型:反映歷史上某一事件或某個階段的建築物或建築群為其顯著特色的城市。

特殊職能型:某種職能在歷史上佔有極突出的地位的城市。

1、華北地區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承德市、保定市、正定縣、邯鄲市、山海關區、蔚縣

山西省:平遙縣、大同市、新絳縣、代縣、祁縣、太原市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

2、東北地區

遼寧省:沈陽市

吉林省:吉林市、集安市、長春市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

3、華東地區

上海市

江蘇省:南京市、蘇州市、揚州市、徐州市、鎮江市、淮安市、無錫市、南通市、泰州市、常州市、常熟市、宜興市、高郵市

浙江省:杭州市、紹興市、寧波市、衢州市、臨海市、金華市 、嘉興市 、湖州市、溫州市、龍泉市

安徽省:亳州市、歙縣、壽縣、安慶市、績溪縣

福建省: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長汀縣

江西省:南昌市、贛州市、景德鎮市、瑞金市

山東省:濟南市、曲阜市、青島市、聊城市、鄒城市、臨淄區、泰安市、蓬萊市、煙台市、青州市

4、中南地區

河南省:洛陽市、開封市、商丘市、安陽市、南陽市、鄭州市、浚縣、濮陽市

湖北省:荊州市、武漢市、襄陽市、隨州市、鍾祥市

湖南省:長沙市、岳陽市、鳳凰縣、永州市

廣東省:廣州市、潮州市、肇慶市、佛山市、梅州市、雷州市、中山市、惠州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柳州市、北海市

海南省:瓊山區、海口市

5、西南地區

重慶市

四川省:成都市、自貢市、宜賓市、閬中市、樂山市、都江堰市、瀘州市、會理縣

貴州省:遵義市、鎮遠縣

雲南省:昆明市、大理市、麗江市、建水縣、巍山縣、會澤縣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日喀則市、江孜縣

6、西北地區

陝西省:西安市、咸陽市、延安市、韓城市、榆林市、漢中市

甘肅省:張掖市、武威市、敦煌市、天水市

青海省:同仁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

新疆:喀什市、吐魯番市、特克斯縣、庫車縣、伊寧市

Ⅸ 《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要詳細細則。。謝謝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下簡稱文物保護法),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革命遺址、紀念建築物、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等文物,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縣、自治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物、藝術品、工藝美術品、革命文獻資料、手稿、古舊圖書資料以及代表性實物等文物,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一、二、三級。

第三條文物保護法第三條規定的主管全國文物工作的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是指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局對全國的文物保護工作依法實施管理、監督和指導。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保護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設立的文物保護管理機構為文物行政管理部門;不設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為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各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工作。

第四條各級公安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城鄉規劃部門和海關,應當依照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文物保護工作。

第五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應當將文物事業費和文物基建支出分別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由同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統一管理,其中文物基建支出以及文物修繕、維護費和考古發掘費等,應當專款專用,嚴格管理。各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所屬文物事業、企業單位的收入,應當全部用於文物事業,作為文物保護管理經費的補充,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章文物保護單位

第六條不同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依照文物保護法第七條規定的程序核定公布。

文物保護法第七條第一款所列的文物中尚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由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予以登記,並加以保護。

第七條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應當依照文物保護法第九條的規定,自核定公布之日起一年內劃定,並作出標志說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劃定並公布。

縣、自治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由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劃定並公布。

第八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不同文物的保護需要,規定文物保護單位的具體保護措施並公告施行。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措施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縣、自治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措施由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九條對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屬於國家所有的紀念建築物、古建築,文物行政管理部門、使用單位或者其上級主管部門可以建立保管所或者博物館等專門保護管理機構負責保護;沒有專門保護管理機構的,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責成使用單位或者有關部門負責保護,或者聘請文物保護員進行保護。

第十條文物保護法第七條第一款所列文物中有使用單位的,使用單位應當建立群眾性文物保護組織;沒有使用單位的,附近的村民委員會或者居民委員會可以建立群眾性文物保護組織,對文物進行保護。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對群眾性文物保護組織的活動給予指導。

第十一條文物保護單位向社會開放,應當符合國家文物局規定的條件,並根據其級別,報經同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核同意。

第十二條根據保護文物的實際需要,可以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周圍劃定並公布建設控制地帶。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周圍的建設控制地帶,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城鄉規劃部門劃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縣、自治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周圍的建設控制地帶,由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城鄉規劃部門劃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或者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授權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條在建設控制地帶內,不得建設危及文物安全的設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體量、色調等與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風貌不相協調的建築物或者構築物。

在建設控制地帶內新建建築物、構築物,其設計方案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經同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後,報同級城鄉規劃部門批准。

第十四條紀念建築物、古建築等文物已經全部毀壞的,不得重新修建;因特殊需要,必須在另地復建或者在原址重建的,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報原核定公布機關批准。

第十五條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文物局認為有必要由其審查批準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計劃和設計施工方案,由國家文物局審查批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級和縣、自治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計劃和設計施工方案,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查批准。

文物修繕保護工程應當接受審批機關的監督和指導。工程竣工時,應當報審批機關驗收。

第十六條文物修繕保護工程的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應當執行國家有關規定,保證工程質量。

第十七條文物修繕保護工程管理的具體辦法,由國家文物局制定。

第三章考古發掘

第十八條一切考古發掘項目,都必須履行報批手續。考古發掘申請,由考古發掘單位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向國家文物局提出或者直接向國家文物局提出,依照文物保護法第十七條或者第十九條的規定審查批准。國家文物局批準直接向其申請的考古發掘計劃時,應當徵求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意見。

第十九條考古發掘單位應當在每年的第一季度,向國家文物局提交當年考古發掘計劃。配合建設工程的考古發掘計劃,可以在發掘前三十日內向國家文物局提出;確因建設工期緊迫或者文物面臨自然破壞危險,急需發掘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後,可以先行發掘,自發掘開工之日起十五日內補報發掘計劃。

第二十條在考古發掘工作中,考古發掘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應當嚴格執行考古工作規程,保證發掘質量。

考古發掘單位在申請發掘時,應當提出保證出土文物和重要遺跡安全的保護措施,並在發掘工作中嚴格執行。

第二十一條配合建設工程進行的文物調查或者勘探工作,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實施。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文物調查或者勘探工作,由文物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聯合組織實施或者由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

第二十二條在進行建設工程中發現古遺址、古墓葬必須發掘時,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力量及時發掘;特別重要的建設工程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建設工程范圍內的考古發掘工作,由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發掘未結束前不得繼續施工。

第二十三條在配合建設工程進行的考古發掘工作中,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配合考古發掘單位,保護出土文物或者遺跡的安全。

第二十四條考古發掘單位和考古發掘項目領隊人員資格,由國家文物局審查認定,並頒發證書。

考古勘探單位、考古勘探領隊人員資格,由其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查認定,並頒發證書。

第二十五條考古發掘單位發掘工作結束後,應當及時寫出考古發掘報告,編制出土文物清單。

出土文物由國家文物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根據保管條件和實際需要,指定全民所有制博物館、圖書館或者其他單位(以下簡稱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收藏。考古發掘單位需要將出土文物留作標本的,須經國家文物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同意。

第四章館藏文物

第二十六條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收藏的文物,應當向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登記。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將登記的珍貴文物檔案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備案。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登記的一級文物檔案應當報國家文物局備案。具體辦法由國家文物局制定。

第二十七條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應當具備確保文物安全的設施和必要的技術手段,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文物檔案,對文物進行分類分級保管。

第二十八條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復制和修復其所收藏的一級文物,應當報國家文物局批准。

第二十九條上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可以調撥、借用下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管理的文物。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之間,經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可以交換或者借用其所收藏的文物。

一級文物的調撥、交換和借用,應當報國家文物局批准。

二、三級文物和一般文物的調撥、交換、借用,應當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批准。

第五章私人收藏文物

第三十條公民私人收藏的文物可以向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應當對公民登記的文物保守秘密。

第三十一條公民可以要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對其私人收藏的文物,提供鑒定以及保管、修復等技術方面的咨詢和幫助。

第三十二條公民私人收藏的文物可以賣給國家文物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和文物收購單位。

國家鼓勵公民將其私人收藏的文物捐贈給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

第三十三條文物經營單位經營文物收購、銷售業務,應當經國家文物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批准,並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手續;經營文物對外銷售業務,應當經國家文物局批准。

第三十四條文物經營單位應當記錄文物經營活動情況,以備核查。

文物經營單位收購或者保存的珍貴文物,應當報批准其經營文物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備案,其中一級文物應當報國家文物局備案。

文物經營單位銷售的文物,應當在銷售前依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鑒定。

第三十五條銀行、冶煉廠、造紙廠以及廢舊物資回收等單位的文物揀選工作,應當接受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指導,並妥善保管揀選文物,盡快向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移交。

第三十六條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接收移交的文物,應當按照銀行、冶煉廠、造紙廠以及廢舊物資回收等單位收購時所支付的費用加一定比例的揀選費合理作價。接收移交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支付所需款項有困難的,由上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解決。

第三十七條公安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海關等在查處違法犯罪活動中依法沒收、追繳的文物,應當在結案後盡快按照規定移交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移交辦法由國家文物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第三十八條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對移交的文物進行鑒定,屬於一級文物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報國家文物局備案。

第三十九條國家文物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根據文物保護要求,指定具備條件的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收藏移交的文物。

銀行留用揀選的歷史貨幣進行科學研究的,應當徵得國家文物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同意。

第六章文物出境

第四十條文物出境由國家文物局指定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進行鑒定。文物出境鑒定標准由國家文物局制定。

第四十一條經鑒定許可出境的文物,由鑒定部門發給文物出境許可憑證。海關根據文物出境許可憑證和國家有關規定查驗放行。

第四十二條個人攜帶私人收藏文物出境,經鑒定不能出境的,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登記發還或者收購,必要時可以征購。

第四十三條文物出境展覽和文物出口由國家文物局統一管理,具體辦法由國家文物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第七章獎勵與懲罰

第四十四條有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九條所列事跡之一的單位或者個人,由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或者有關部門給予獎勵。

第四十五條對文物保護法第三十條所列行為的罰款,分別情節輕重,按照以下數額執行:

(一)有第(一)、(二)、(四)項所列行為之一的,罰款數額為二百元以下;

(二)有第(三)項所列行為的,罰款數額為該建築物、構築物造價的百分之一,但是最高不超過二萬元;

(三)有第(五)、(六)、(七)項所列行為之一的,罰款數額為二萬元以下;

(四)有第(八)項所列行為的,罰款數額為非法所得的二倍至五倍。

第四十六條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對有文物保護法第三十條第(三)、(四)、(五)項所列行為之一的人員,可以將其送有關行政機關處理。

第四十七條當事人對依照文物保護法和本實施細則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復議條例的規定先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提起訴訟。

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對具體行政行為不申請復議或者不提起訴訟、又不履行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

第八章附則

第四十八條古脊椎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的保護辦法以及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管理辦法,另行制定。

第四十九條本實施細則由國家文物局解釋。

第五十條本實施細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Ⅹ 國有的企業事業組織等收藏保管國有文物的應當履行什麼義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國家機關和國有的企業、事業組織等收藏、保管國有文物的,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建立文物藏品檔案制度,並將文物藏品檔案報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二)建立、健全文物藏品的保養、修復等管理制度,確保文物安全;

(三)文物藏品被盜、被搶或者丟失的,應當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並同時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10)昆明市文物保護條例擴展閱讀

第九條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是指對文物保護單位本體及周圍一定范圍實施重點保護的區域。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類別、規模、內容以及周圍環境的歷史和現實情況合理劃定,並在文物保護單位本體之外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確保文物保護單位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第十條文物保護單位的標志說明,應當包括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名稱、公布機關、公布日期、立標機關、立標日期等內容。民族自治地區的文物保護單位的標志說明,應當同時用規范漢字和當地通用的少數民族文字書寫。

第十一條文物保護單位的記錄檔案,應當包括文物保護單位本體記錄等科學技術資料和有關文獻記載、行政管理等內容。

文物保護單位的記錄檔案,應當充分利用文字、音像製品、圖畫、拓片、摹本、電子文本等形式,有效表現其所載內容。

第十二條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和屬於國家所有的紀念建築物、古建築,被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設置專門機構或者指定機構負責管理。

其他文物保護單位,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設置專門機構或者指定機構、專人負責管理;指定專人負責管理的,可以採取聘請文物保護員的形式。

熱點內容
經營風險包括哪些經濟法 發布:2025-05-01 02:05:11 瀏覽:981
司法考試2016年改革 發布:2025-05-01 00:51:19 瀏覽:429
勞動法實習規定 發布:2025-05-01 00:05:48 瀏覽:168
法院合同法警 發布:2025-05-01 00:01:21 瀏覽:182
中國法官協會成員 發布:2025-04-30 23:32:23 瀏覽:141
法院辦公室先進材料 發布:2025-04-30 23:26:23 瀏覽:272
環衛工人有勞動法嗎 發布:2025-04-30 23:11:12 瀏覽:682
北大國際經濟法大綱 發布:2025-04-30 23:10:58 瀏覽:137
司法局簽名 發布:2025-04-30 22:23:56 瀏覽:124
街道機關規章制度總則 發布:2025-04-30 22:04:22 瀏覽: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