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破除迷信條例

破除迷信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4-12 12:29:34

❶ 中國共產黨繼承了辛亥革命的什麼任務

中國共產黨繼承了辛亥革命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並且把這個革命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
100年前,辛亥革命發生;90年前,中國共產黨成立。這兩大歷史性事件對中國社會變革和進步所產生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毛澤東曾經指出:「現代中國人,除了一小撮反動分子以外,都是孫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我們完成了孫先生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並且把這個革命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54頁。)以此探究中國共產黨與辛亥革命之間的內在聯系,我們看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其領導中國人民的革命、建設事業,不僅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運動一般規律,更具有其自身的歷史、民族特點。從歷史邏輯角度考察,中國共產黨深受辛亥革命思想解放運動成果的影響,深刻反思了辛亥革命的失敗經驗教訓,在辛亥革命開啟中華民族復興之門的基礎上奠定中華民族復興之基,找到了中華民族復興之路。
一、思想啟蒙:在辛亥革命思想解放運動影響下早期共產黨人完成自身思想和身份的轉變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變革和成就,是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先導的。這次思想解放運動的重點:一是大力宣揚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二是在中國最早開始社會主義思想引進和探討。正是這兩者,成為了早期中國共產黨人思想啟蒙的主要「教科書」。縱觀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發展脈絡,可以看出大致上經歷了與之對應的兩個轉變:一是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成為民主主義者;二是接受馬克思主義,由民主主義者轉為共產主義者。宣傳民主革命思想,是資產階級革命派重要功績之一。在興中會成立前後,孫中山和其他革命志士仁人,為反清革命、救亡圖存、振興中華和創建共和國,就非常重視學習和傳播西方民主以及相關的思想,特別是進化論、共和政體、天賦人權等學說。他們認為:「20世紀之世界,民政之世界也。」(章士釗:《反面之反面說》,《蘇報》1903年6月23日。)1903年,資產階級革命派代表人物鄒容撰寫出版被譽為近代中國「人權宣言」的《革命軍》一書,肯定革命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必須進行的偉大事業。
同年,陳天華著《猛回頭》《警世鍾》,章太炎著《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都有力論述了中國專制制度的罪惡和進行革命的必要性。1904年,孫中山發表《論中國問題的真解決》,進一步論述了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深刻道理。民主革命思想的宣傳,給苦難深重的中國人民以強烈震撼和警醒,成為中國人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進行暴力革命推翻舊統治的思想武器。1905年至1907年,基於不同救國主張,革命派與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主義者展開激烈辯論。論戰主要圍繞是以革命還是改良方式挽救中國問題展開。這場論戰規模之大,斗爭之激烈,影響之深遠,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是空前的。論戰中革命派不乏偏頗言論,改良主義者也有真知灼見,但從總體上看,革命派的主張順應時代潮流而取得勝利。通過論戰,劃清了革命與改良的界限,提高了人民的革命覺悟。早期中國共產黨人服膺並接受了革命派民主革命的思想。對於革命和改良論戰的必要性,他們給予充分肯定。瞿秋白認為:「革命派的職任,便在於暴露這種『改良派』——康梁派的罪惡,暴露他們口號的虛罔,打消『改良派』所造成的種種幻想,而使民眾自己深信革命之必要。孫中山先生和民黨那時的策略正是如此。」(《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篇)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83頁。)李大釗和惲代英也分別指出:這次論戰,「使民眾深信除革命外別無出路」,「使那些實在起於民族解放運動而趨入立憲運動的民眾,不能不漸漸回頭,重新集合於革命旗幟之下」(《李大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48頁。),「跟著中山先生向革命路上走去」(《惲代英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41頁。)。這些言論,價值取向涇渭分明,表明在思想上他們已經擺脫康、梁的影響,接受了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思想主張。
正是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影響下,早期共產黨人開始了深刻的思想轉變。如中國共產黨主要創立者之一陳獨秀,早年是康、梁信徒,維新失敗後,轉向民主革命隊伍。為追隨革命,他先後創立「愛國學社」、「國民同盟會」及「岳王會」等革命團體,成為「安慶地區辛亥革命運動的領導核心」。其他如毛澤東、周恩來、張太雷等共產黨重要領導人,也是在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進步書刊影響下實現了從改良到革命的轉變。如毛澤東曾在首次發表政見的文章中說,要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國,請孫中山當大總統,康有為任內閣總理,梁啟超當外交部長。周恩來也曾回憶,有一個毛姓地理教員介紹康、梁的思想,給他以重大影響。(參見《周恩來談個人與革命歷史》,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編委員會:《中共黨史資料》第1輯,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年,第6頁。)這表明,他們在思想上曾有過改良、革命的餛飩狀態,有一個逐步廓清迷霧的過程。早期共產黨人的思想轉變歷程,勾勒出近代中國革命演變的歷史軌跡,也清晰反映出辛亥革命與共產黨之間脈承關系。
更可貴的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還順應歷史進步潮流,最先引進西方社會主義思想並努力使之同中國革命具體道路相結合。20世紀初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時代,也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風起雲涌的時代。各種流派社會主義思潮四處傳播,歐美各國工人運動如火如荼,中國民主主義革命運動已不可能再像西方國家早期那樣進行純粹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運動,而是從性質上作為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或同盟軍。對這一發展趨勢,孫中山有清醒認識:「歐美強也,其實民困,觀大同盟罷工與無政府黨、社會黨之日熾,社會革命將其不遠。」(《孫中山全集》第1卷,中華書局,1981年,第288頁。)革命派報紙《大陸》也刊文認為:「社會主義在昔日為空論,在今日則將見諸事實,雖今日尚不能行,而他日則期於必行」。要避免重蹈歐美社會覆轍,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就必然帶有某些社會主義革命要求並在運動中不斷改變斗爭內容和發展方向。1903年9月,孫中山在與日本平民社領導人幸德秋水交往時,曾就社會主義實行問題交換意見,希望在中國政治革命的同時進行社會革命,實現「社會主義」。他後來還解釋: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共產主義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實行,所以兩種主義沒有什麼分別,要分別的還是方法」(《孫中山全集》第9卷,中華書局,1981年,第381頁。)。1905年,他在成立同盟會前夕到比利時訪問第二國際領導人,表示要參加第二國際。可見,孫中山真誠地贊許社會主義思想,並以民生主義的形式將社會主義的某些內容融入資產階級的革命綱領。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引進和嘗試,帶來社會主義思潮廣泛傳播,為科學社會主義在新文化運動中脫穎而出,為中國共產黨接受和實踐馬克思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對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尋找馬克思主義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繼續和深入。辛亥革命以後,人們思想進一步解放,許多報紙踴躍議論時政,宣傳包括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各種政治學說,同時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打開了通道。一些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成為了當時思想界談論馬克思主義學說比較活躍的人物。如胡漢民,率先譯述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主要觀點,特別是《共產黨宣言》第一章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他介紹:「以上所譯述,最主要為經濟學批判序,是馬克斯唯物史觀的綱領。馬克斯自稱是他多年研究的結論,後來的結論,後來的學問,都以這個為指導線。信從科學社會主義的人,有拿他當作宗教上的經典一樣貴重的。」(胡漢民:《唯物史觀批評之批評》,《建設》第1卷第5號。)
戴季陶主要介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他將考茨基的《馬克思的經濟學說》一文的日譯本翻譯成中文(譯名為《馬克思資本論解說》)在《建設》雜志上連載,為人們了解和學習馬克思的這部著作提供了重要參考書。朱執信、林雲陔等則著重介紹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和階級斗爭學說。當然,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所理解的社會主義主要還是平等、博愛、自由、均貧富等內容,他們根據自己的政治需要,有時表示贊成馬克思主義某些觀點,有時又有很大保留,甚至反對,三民主義才是他們介紹、研究整個社會主義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的引進探索對後世中國產生的深遠影響。
新文化運動不僅僅是為辛亥革命補課,重要的是以初步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為代表的先進分子開始了推進中國革命的又一輪探索。從辛亥革命爆發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間相隔只有十年,中國共產黨的老一代革命家們幾乎沒有例外地參加過辛亥革命或受到過辛亥革命深刻影響。辛亥革命後的亂局讓他們深刻反思,「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懷疑產生了,增長了,發展了」(《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0頁。)。
舊民主主義革命已走到歷史盡頭,必然要為更高的革命階段所代替。在反思辛亥革命教訓的迷茫中,1918年5月李大釗在《新的與舊的》一文中寫到:「中國人今日的現象,全是矛盾的現象,舉國人都在矛盾的現象中討生活……要打破這種矛盾的生活,另外創造一種新生活。」(《李大釗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9頁。)吳玉章在回憶這個時期的思想狀況時也說:「從前的一套革命老辦法非改不可,我們要從頭做起,但是,我們依靠什麼力量呢?怎樣才能挽救國家的危亡?這是藏在我們心中的迫切問題。」(《吳玉章回憶錄》,中國青年出版社,1978年,第109—110頁。)處在十字路口的中國,「新生活」、新方法又是什麼呢?經歷辛亥革命洗禮的陳獨秀、董必武、朱德、林伯渠、吳玉章等在尋找,接受辛亥革命思想感染的思想界新星毛澤東、蔡和森、惲代英等也在尋找。俄國十月革命後,馬列主義如一縷陽光,照亮了中國思想界。《東方雜志》發表文章稱:「社會主義在今日的中國,彷彿有『雄雞一鳴天下曉』的情景。」(潘公展:《近代社會主義及其批評》,《東方雜志》第18卷第4號,商務印書館,1921年2月。)最後,陳獨秀、李大釗、李漢俊、李達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在各種社會主義思潮的辯論中百尺竿頭,再進一步,使科學社會主義脫穎而出,把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推向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如果說,在十月革命和蘇俄的示範下他們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那麼,沒有辛亥革命先驅們和此後一批激進民主主義者對社會主義思潮的引進和探索,馬克思主義這個理論武器就不會被中國人廣為認知,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就也就難以順利接受馬克思主義。
二、教訓啟迪:在對辛亥革命失敗反思基礎上創立和完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並指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
辛亥革命勝利後,革命政權建立僅三個月便被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封建軍閥袁世凱所竊取。帝國主義壓迫侵凌依然存在,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依然處在極端貧窮落後的狀態。孫中山沉痛地說:「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孫中山全集》第9卷,第99頁。)從這個意義上講,辛亥革命失敗了。歷史的重任賦予了中國共產黨。
辛亥革命的理論指導是三民主義,即中國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孫中山將其闡釋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它反映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表達了人民群眾爭取獨立、民主和富強的願望,這一政治綱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產生過重大的積極作用。但是,它也存在著歷史的局限,主要表現為缺乏明確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內容。當中國革命歷程進入新民主主義階段時,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和國際無產階級的幫助,「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在民族主義中突出了反帝課題,在民權主義方面對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制度作了某些批判,重申了「主權在民」的原則,於民生主義則強調「耕者有其田」的觀點,闡發了「使私有資本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的思想。新三民主義是舊三民主義的發展,反映了新的歷史特點,表現了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在新的革命階段的進步性。但是,隨著國民黨右派對革命的背叛,新三民主義迅速夭折了。
繼辛亥革命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中國共產黨成立早期,曾因理論准備不足即投入革命斗爭實踐,遭受過挫折和損失。到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前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新民主主義的革命理論。新的革命理論不僅有人類最進步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作理論基礎,也包含著對殷鑒未遠的三民主義革命理論歷史和實踐的教訓總結。從舊三民主義發展到新三民主義,從新三民主義升華到新民主主義,這是指導中國革命理論上的與時俱進。
關於革命的領導權,新民主主義革命強調由無產階級掌握革命的領導權,並注重加強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建設。鑒於資產階級在辛亥革命中表現的軟弱性,1922年9月,蔡和森認為,解決中國的出路只能靠一個強有力的革命階級,「尤其是最能革命的工人階級的勢力來統一」。階級的領導權需要通過自己的政黨來實現。新民主主義理論強調,中國共產黨要從思想上建黨,要建立嚴密組織制度和堅強的領導核心。領導辛亥革命的中國同盟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全國性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對匯聚革命志士奮起革命斗爭起了巨大作用。但是,它從成立時起就是一個鬆懈聯盟。如胡漢民所說,他們沒有嚴格的組織紀律性,「侈言平等自由,紀律服從非所重視,只求大節不逾,不容一一規以繩墨」(《胡漢民自傳》,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年,第57頁。)。武昌起義前後,這個革命組織基本已陷入渙散和瓦解狀態,「革命軍興,革命黨消」。據吳玉章回憶,1912年1月成立的南京臨時政府不僅原來官僚政客毫無生氣,並且一些革命黨人也開始蛻化,一味追求個人官職利祿。(《吳玉章回憶錄》,第91頁。)毛澤東總結說:「黨(指中國同盟會——筆者注)的組織和內容極其簡單,作戰的隊伍極其脆弱。」反之,盡管中國共產黨在黨的建設上也有過這樣那樣的缺憾,但從總體上,「從最初組織起就有自我批評和思想斗爭,就確定了民主集中制,就有嚴格的組織與紀律,就不允許派別的存在」(《劉少奇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6頁。),最終得以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有生命力和戰鬥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關於革命的對象,新民主主義革命強調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徹底性。辛亥革命把中國人民自1840年開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推向了一個新階段,但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也在於它反帝反封建的不徹底。毛澤東說:「辛亥年的革命,雖然其本質應該是反對國際帝國主義,然因當時多數黨員還沒看清此點,黃興、章炳麟、宋教仁等一般領袖只知國內清朝貴族是敵人,革命口號變成簡單的排滿。」辛亥革命領導者們還缺乏明確的反帝綱領,對帝國主義者存在幻想和畏懼,在行動中力求避免去觸動帝國主義在華利益,甚至幻想以妥協退讓來換取帝國主義對中國革命的承認和支持。武昌起義勝利後,資產階級革命派執掌的湖北軍政府就宣布:「所有清國前此與各國締結之條約皆有效」,「所有各國之既得權利一體保持」(中國史學會主編:《辛亥革命》第8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2頁。)。
對封建主義,他們不懂得封建制度的基礎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孫中山雖提出了「平均地權」的主張,但離農民階級的現實要求還相差很遠,更沒有真正去踐行這一主張。辛亥革命的失敗讓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我們現在要避免辛亥革命的錯誤」,就「必須堅持反帝國主義的政策」。對封建勢力,「不是把上面統治者推倒就完了,而是把自下而上的一切統治者推倒」。(《張太雷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81頁。)1922年,中國共產黨把反帝反封建主張匯歸納概括為革命最低綱領: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立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的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關於革命的動力,新民主主義革命強調要發動廣大農民群眾參加革命斗爭,強調革命需要「民眾的大聯合」。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並發動了群眾,但做得遠遠不夠,尤其是沒有深入到社會底層中去。1919年8月,毛澤東指出:「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種民眾的聯合,其實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學生的發蹤指示,哥老會的搖旗喚吶,新軍和巡防營一些丘八的張弩拔劍所造成的,與我們民眾的大多數,毫沒關系。」民眾是贊成、擁護辛亥革命的,「但不曾活動,他們也用不著我們活動」。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後,毛澤東對辛亥革命失敗的主觀原因又作了深層剖析。他認為,辛亥革命失敗,是「佔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動群眾還沒有動員起來」。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到發動農民、動員群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點在黨的歷次代表大會上均有所反映。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中國三萬萬的農民,是革命運動的最大要素。1925年中共四大又明確論述農民問題的重要性,並制定農民運動決議案。1925年10月,中共中央第一次提出「耕地農有」的口號,制定土地問題決議案。此後,在大革命洪流中,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都盡力開展土地改革運動,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土地要求,切實動員民眾,使農民真正成為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同時,新民主主義革命強調建立可靠革命武裝的重要性。沒有一支可靠的革命武裝,是辛亥革命失敗重要原因之一。而中國共產黨在第一個綱領中就明確指出:「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必須支援工人階級,直到社會的階級區分消除為止。」在以後發展道路中,中國共產黨力求建立屬於自己的革命武裝,並注重軍隊的思想、組織建設。1927年9月的三灣改編,中國共產黨把黨的支部建在連上,成立各級士兵委員會,強調官兵平等,實行民主管理。1929年11月的古田會議決議規定:「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行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對部隊內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表現進行批判,強調軍隊必須絕對服從黨的領導,解決了在農村進行戰爭的環境中如何將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建設成為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問題。
關於革命的前途,新民主主義革命不諱言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目標並強調了革命的階段性。孫中山曾努力嘗試在中國尚未完成民主革命任務和中國資本主義未能充分發展情況下,「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跳過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來直接實行社會主義,這只能是一種主觀主義的空想,也是根本無法實現的。當然,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社會革命與新民主主義所言的社會主義革命還不能等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後,毛澤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學說,根據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中國歷史的特點,全面地分析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和基本規律,指出,中國革命必須分為兩步,第一步是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這是性質不同的兩個革命過程。「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准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普遍性來講它依然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但它不是一般的民主主義,而是中國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義,即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由無產階級領導,都具有社會主義的因素,並且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這就是中國革命的基本特點,中國革命發展的基本規律。「只有認清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同時又認清二者的聯系,才能正確地領導中國革命。」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建立在總結辛亥革命深刻教訓基礎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反帝反封建革命斗爭的勝利准備了理論前提。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28年的革命斗爭,至1949年9至10月,終於迎來中國人民新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此舉標志著100多年來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同封建統治者勾結起來奴役中國人民的歷史從此結束。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至此取得偉大的勝利。
三、事業接力:在辛亥革命開啟中華民族復興之門基礎上奠定中華民族復興之基,找到中華民族復興之路
從進入20世紀一直到現在的百餘年,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共經歷了三次歷史性巨變: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開放。這三次歷史性巨變,共同組成了一幅中國人民近百年來民族復興的壯麗畫卷。正確認識這百餘年來的歷史,最關鍵的是要釐清這三次歷史性變化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辯證關系。可以看到,沒有辛亥革命開創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就談不上革命從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的轉變,也就沒有了後兩次巨變的發生。從這個意義講,辛亥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總閥」,開啟了中華民族復興之門。
辛亥革命成功遏止了中華民族自明清以來沉淪向下的趨勢,並為隨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萌生、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從歷史長河看,中國在明中葉以前一直處於世界前列。但明清兩朝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極致,在西方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時,中國仍處在政治高壓、經濟停滯、思想僵化的封建制度下,中西方差距持續擴大。至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前的70年,古老中國已滿目瘡痍、內憂外患。孫中山曾沉重地寫到:「蠶食鯨吞,已效尤於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辛亥革命先驅們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毅然奮起,推翻清政府,動搖了整個帝國主義在中國統治的根基,也徹底結束了2000多年來中國封建王朝的更迭循環。辛亥革命後,中國經歷了民國初年的混亂與動盪。但是,這只是增加了近代中華民族從辛亥革命起自沉淪轉向上升過程的曲折,再也不能完全堵住歷史螺旋上升的通道。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頒布《臨時約法》,明確宣布「中華民國的主權,屬於全體國民」。這點在現實政治生活中雖沒實現,但民主、共和觀念從此深入人心,人們思想獲得了極大解放,「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一切反動獨裁的舊統治再也無法穩固了。另外,共和制在形式上的確立也使得人民民主自由有了一定改善和保障,黨禁、報禁被打開,各種新思潮得以傳播。在經濟方面,南京臨時政府設立實業部,頒布系列鼓勵和保護工商業的章程和條例,以立法形式促進民族資本的發展,也較大程度上解放了為封建統治所禁錮的近代中國的先進生產力。據統計,1912年至1919年,全國新建的工礦企業投資近9500萬元,加上原有企業的擴建投資至少有1.3億元,超過辛亥革命前50餘年的投資總和。隨著民族資本的擴張,近代產業工人的數目也急劇擴大了。1900年,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大約是50萬至60萬人,到1919年即接近200萬人。(浩林編著:《簡明中國近代經濟史》,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177、212頁。)
辛亥革命後產生的這些積極變化,為隨後五四運動的爆發,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重要條件。對此,中國共產黨曾高度評價。當1941年中國抗日戰爭處在最艱難的階段時,中共中央向全黨發出了《中央關於紀念今年雙十節的決定》,指出:十月十日這一天「是我們偉大中華民族幾千年生活中有偉大意義的一天」,雖然由於種種原因「致使當時轟轟烈烈的武昌和全國各地的革命起義遭遇著極大挫折」,「但幾千年來的君主專制被推翻了,而中華民主共和國的國體已經被確立了。中國人民為民族解放與民權自由的民族民主斗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明確的反帝國主義和反封建制度的階段」。(《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3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第20頁。)
參考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http://www.scopsr.gov.cn/whsh/lsbl/shzh/201307/t20130716_230733.html

❷ 西門豹治鄴 問題 你會用什麼辦法破除迷信

我會讓他們不要將女子嫁給河伯,讓河伯發個洪水試試,如果真有快發洪水的跡象,就讓巫婆去勸勸,多送幾個女子就行了。

❸ 西門豹使用了什麼方法懲治巫婆和官紳他的辦法妙在哪裡

西門豹用了將計就計的方法懲治了巫婆和官紳,他的辦法巧妙之處在於安排周密、不動聲色、假戲真做。西門豹說「把新娘領來讓我看看」,這樣一方面可以以姑娘不漂亮、河伯不滿意為由先救下姑娘。西門豹假裝客氣,以「麻煩」巫婆向河伯通報情況為借口,將巫婆投進漳河。

西門豹以巫婆久久不歸、麻煩官紳頭子催一催為借口,將官紳頭子投進漳河;以巫婆和官紳很久不回來,「請你們去催催吧」為借口,又要把官紳們扔下漳河;官紳們跪下磕頭求饒,西門豹並沒有立刻放過他們,而是說「再等一會兒」;過了一會兒,西門豹才讓官紳們起來,並讓他們回去。

從革除為河伯娶婦這一陋習的過程中,可以看出西門豹膽識過人,謀略超群。他明知這一陋習由來已久,自己所面對的勢力十分強大,不僅有惡勢力的代表三老、廷掾與巫祝,而且還有被愚弄而並不覺悟的百姓。



(3)破除迷信條例擴展閱讀:

西門豹在鄴縣做出的成績,自然離不開他自身的條件,但也與他所處的特定歷史環境有關。魏文侯魏斯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師事卜商、段干木,任用李悝、吳起、西門豹等人,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政治、經濟的改革,使魏國成為諸侯國中最為強大的國家。

西門豹正是在魏斯的支持下來到鄴縣,順應了這股改革的潮流才有所作為的。表面上看來,是西門豹這位英雄開創了鄴縣的新天地,實際上卻是改革的大背景把他推到了歷史的前台,歸根結底還是歷史造就了他這位英雄。通過本文,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魏文侯時期魏國充滿生機蓬勃發展的現實。

❹ 三年級下冊語文書30課西門豹他是怎麼破除迷信巫婆的辦法妙在哪裡

西門豹問:「那麼漳河發過大水沒有呢?」老大爺說:「沒有發過。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鬧旱災。」這兩個自然段,西門豹初到鄴地,看到土地荒廢,民不聊生,於是進行調查。前面的「地方上的官紳每年出面給河伯喜事,硬逼著老百姓出錢。每鬧一次,他們要收幾百萬錢」已經榨幹了農民的血汗,這里的「年年鬧旱災」更體現了農民生活的悲慘境地。這為他下一步興修水利的做下了鋪墊。

❺ 西門豹破除迷信政治巫婆官紳頭子的辦法很巧妙,但這不是唯一的辦法,你還能想出其他的辦法嗎請寫一些。

以官府的名義出台規定,禁止搞封建迷信活動,讓老百姓看到即使不向所謂的河神獻祭,依然可以平安無事,老百姓自然而然就不會再相信迷信了。

❻ 聯系全文想一想西門豹破除迷信的辦法妙在哪裡請寫出來

其道治其身暴制暴標本兼治
在寫作時,我們不能只是停留在對現象表面的理解,還要深入挖掘所選的材料,對其進行精細的加工,力求將蘊藏其中的人生之金和深刻思想提煉出來。換句話說就是要讓自己的作文在思想上更有深度,有內涵。

❼ 破除迷信,文明祭掃的主持詞

又是一年清明到,祭掃先人表哀思。然而,每到清明祭掃時節,人們隨地燒紙錢、燃香燭、放鞭炮,火光四起,煙霧繚繞。這種祭掃方式,既充滿著封建迷信色彩,又嚴重污染環境衛生,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為不斷提高廣大市民群眾的現代文明意識,並以實際行動自覺踐行「精彩世博、文明先行」理念,全面提升和展示**科學文明、人文和諧的社會風尚,我們特地舉辦了本次活動,我代表組織單位倡議:

一是愛護環境,摒棄不文明的祭掃方式。要共同珍惜和愛護奉賢的優美環境,樹立起文明意識、科學意識、環境意識、安全意識和公德意識,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改掉在馬路邊、廣場、花園、小區等處燒紙的不文明祭掃方式,共同營造優美的生活居住環境。

二是傳承文化,倡導文明安全的祭掃方式。要採取公祭活動、鮮花祭掃、網上祭掃、種植紀念樹、召開家庭「追思會」等方式來寄託對已故親人的哀思,營造安全文明祭掃的社會氛圍。

三是祭祀從儉,樹立厚養薄葬的道德觀念。要發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不借清明祭掃之機大操大辦、大吃大喝,更不借祭掃之機開展封建迷信活動;提倡老人在世時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人去世後從儉辦喪,文明祭掃,不斷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四是自覺踐行,從我做起,從身邊事做起。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共青團員及廣大志願者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自覺向親屬、周圍群眾宣傳殯葬管理條例和文明健康的祭掃方式,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做「告別陋習,文明祭掃」的先行者、帶頭人;要自覺主動引導和勸阻那些在馬路、小區、廣場、公園亂燒冥紙、亂放鞭炮的居民群眾,崇尚文明祭掃方式,使我們的人文環境更加和諧。

****們,讓我們攜起手,迅速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文明祭掃,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愛護環境,倡導新風,摒棄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祭掃活動,在文明祭掃中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爭做遵守社會公德的好市民,促進**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努力為***營造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

❽ 要想破除迷信戰勝災害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崇尚科學,就是一切要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揭示客觀規律,用科學的思想觀察問題,用科學的方法處理問題,用科學的知識解決問題。一部人類文明進步史,就是一部科學不斷戰勝愚昧的歷史。人類的進步,主要就是科學技術進步的歷史,或者說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的社會進步的歷史。在歷史上,由於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帶來了航海大發現,也帶來了蒸汽機和工業革命,而現代航天技術,數字化技術,信息革命,又給世界帶來了全新的面貌。

當然,這里所說的科學,既是指自然科學,如牛頓和愛因斯坦的自然科學,也包括洛克、孟德斯鳩、韋伯、哈耶克這類思想大師對社會進行研究得出的見解,即社會科學。社會科學對於破除人類歷史上的種種蒙昧主義,喚醒人類對自身和社會真實關系的看法所起到的作用,絲毫不亞於自然科學。

科學與愚昧的斗爭,在歷史上有悠久的傳統,因為從本質上來說,愚昧先於科學。人類最初,只有蒙昧,沒有科學,隨著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逐漸強大,科學也逐漸發展起來。就是說,科學與蒙昧相比,將會越來越具有其強大的力量,但是,蒙昧,無知,從來不會消失到零存在。總的趨向是,科學的影響會趨向於無限的大,而蒙昧的地盤會縮小到無窮的小。科學與愚昧的對立,一種是因為蒙昧本身就是人與生俱來的,因此,人們除非努力學習,克服這種愚昧,否則必然就是愚昧的,所以,一個人如果愚昧無知,那也有客觀的不得不如此的原因,而第二點是,某些人可能會以蒙昧來反對科學,達到某種目的。這種情況,在歷史上也是多見的。布魯諾宣傳科學,被教會活活燒死;伽利略堅持科學,遭遇禁錮,而哥白尼的科學的日心學說,在當時居然是異端邪說。

因此,崇尚科學,反對愚昧就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社會必須為科學發展提供條件,為消滅愚昧無知提供條件,二是,崇尚科學,必須大力反對利用愚昧而達到某種目的的做法。

社會應該為科學發展提供硬體和軟體的條件。從硬體方面來說,科學研究需要投入,需要設備,需要人才。社會只有大力投入,才能購買設備,培養人才,為科學的發展和進步予以物質支持;而從軟體方面來說,社會應該崇尚科學,尊重科學,尊重知識。每個人當初來到這個世界,必然是愚昧無知的。所以,沒有條件、沒有機會擺脫愚昧狀況的人,盡管是可悲的,但不是可恥的。社會應該提供條件,發展科學教育事業,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和條件擺脫愚昧無知的狀態。

如果說沒有條件學習科學,因而處於無知愚昧狀態,是一種可悲而非可恥的狀況的話,那麼,安於愚昧無知,甚至利用愚昧無知而達到某種目的,則是可恥的事。從事實來看,安於愚昧,樂於愚昧的人可能並不多,而利用愚昧無知達到某種狀況的人和事卻較為顯見。封建統治,愚弄百姓,封建迷信,騙人錢財,這都是製造愚昧,利用愚昧的做法。即使在今天,利用偽科學和迷信思想迷惑群眾的人,也是不少的。

增強崇尚科學的光榮感,就要樹立科學態度,掌握科學知識。樹立科學態度,就是要加強科學理論的武裝,提高科學素養;掌握科學知識,就是要提高科學文化水平,以科學改變無知,以文明破除愚昧。惟有如此,才能用科學的知識解釋各種奇異的自然現象,以科學的態度研究探索前所未知的領域,憑科學的精神同借「科學」之名招搖撞騙的偽科學作斗爭。

我個人理解,踐行「以崇尚科學為榮」,首先是認識和處置一切事物都需要弘揚科學精神,提倡運用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形成維護科學尊嚴的良好風尚

我們黨的歷史,是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的歷史。從中國共產黨
誕生到新中國成立,到五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歷程,是我們黨堅
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領導全國人民不斷破除迷信,解放
思想,艱苦奮斗,振興中華的過程,也是我們的科學力量不斷增
強,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但也應該看到,在這個過程
中,始終充滿著科學與迷信的斗爭。近些年來,一些地方和單位
,愚昧迷信活動抬頭,反科學、偽科學的活動頻頻發生,給我們
的工作和事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些
黨員幹部,為了一己私利,相信星占、卜筮、風水、命相,熱衷
於求神拜佛,成為唯心主義的俘虜。影響所及,一些地方,科學
抵不過迷信,唯物主義抵不過唯心主義,無神論抵不過有神論。
這是與時代潮流的發展相違背,與我們共產黨人所肩負的歷史重
任不相適應的。

科學和迷信是對立的。崇尚科學,就要破除迷信。科學,包
括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包括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是人類對於
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是推動歷史進步的杠桿
和基石。迷信,則是一種無知,一種對於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的
畏懼和屈服。在今天,愚昧迷信則會麻痹我們的思想,瓦解我們
的鬥志,動搖我們的信念,破壞我們的凝聚力,應該引起高度重
視。

科學使人強大,迷信使人渺小。在劇烈的社會變革和復雜多
變的國際風雲中,科學力量是一種決定性的力量。現在是崇尚科
學,破除迷信的最好時機。科學技術的發展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
迅猛,科學成果的積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豐富,科學力量對於
財富的聚增,對於歷史進程的推動,從來沒有像今天如此強勁。
相比之下,愚昧迷信,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顯得荒唐可笑,渺小
卑微。在未來的國際角逐中,我們要想站穩腳跟,戰勝一切困難
和邪惡勢力,必須崇尚科學,破除迷信,必須高揚馬克思主義唯
物論和無神論的旗幟。

崇尚科學,破除迷信,關鍵是黨員幹部要起帶頭作用,關鍵
是要樹立科學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對於社會發展規律的揭示,使
人類從迷茫中第一次睜開眼睛,被稱作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壯
麗日出。《國際歌》所揭示的「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
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充分顯示了在
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指導下,人類意識的覺醒,這是一個
巨大的歷史進步。事實證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是我們
戰勝一切敵人和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思想武器。我們一定要高舉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旗幟,十分警惕和防範唯心主義
的侵蝕,堅決破除迷信,緊密聯系實際,努力提高廣大黨員幹部
特別是高級幹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水平,科學文化水平,成為堅
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使我們的黨、國家和人民變得更加強大,更
有力量。
以上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❾ 西門豹治鄴是用什麼方法破除迷信(要求100字以內)

西門豹破除「 河伯娶媳婦 」的迷信,懲治巫婆官紳的巧妙之處在於它採用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辦法。首先以女子不美為由,救下她的姓名,後提出「得更求好女,」讓大巫入報河伯,首先懲治大巫。懲治他,便於揭露騙局。後來,又投入 三老 ,他們是罪魁禍首。然後,恭恭敬敬面對河站了很久,但其他人已經明白這是一場騙局了。騙局,揭開了~

我打字慢,結果——累!!!

❿ 中國哪一年政策規定不可以土葬

截止到2019年2月,我國還沒有規定不可以土葬,全部改為火葬。根據《殯葬管理條例》:

1、第二條

殯葬管理的方針是:積極地、有步驟地實行火葬,改革土葬,節約殯葬用地,革除喪葬陋俗,提倡文明節儉辦喪事。

2、第四條

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應當實行火葬;暫不具備條件實行火葬的地區,允許土葬。

實行火葬和允許土葬的地區,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劃定,並由本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報國務院民政部門備案。

3、第六條

尊重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自願改革喪葬習俗的,他人不得干涉。

(10)破除迷信條例擴展閱讀:

推行火葬的原因:

解放前,中央領導就決定簡化喪葬儀式,大力推行火葬,151位主要領導都在火葬倡議書上簽字,死後採用火葬(也有破例的,比如許世友)。在當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

1、破除迷信,反封建

2、節約喪葬成本

3、防止瘟疫

4、隨著中國人口數量的大幅增加,土地尤其是耕地愈發稀缺,逐漸成為禁止土葬的最主要原因。

但是在1985年國務院公布《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之前,推行火葬的工作並不順利,尤其是在農村,不少地區不具備建立火葬廠的條件,不少農民都是先火葬,然後再入棺土葬,非但沒有節約成本,反而有些勞民傷財。

熱點內容
經營風險包括哪些經濟法 發布:2025-05-01 02:05:11 瀏覽:981
司法考試2016年改革 發布:2025-05-01 00:51:19 瀏覽:429
勞動法實習規定 發布:2025-05-01 00:05:48 瀏覽:168
法院合同法警 發布:2025-05-01 00:01:21 瀏覽:182
中國法官協會成員 發布:2025-04-30 23:32:23 瀏覽:141
法院辦公室先進材料 發布:2025-04-30 23:26:23 瀏覽:272
環衛工人有勞動法嗎 發布:2025-04-30 23:11:12 瀏覽:682
北大國際經濟法大綱 發布:2025-04-30 23:10:58 瀏覽:137
司法局簽名 發布:2025-04-30 22:23:56 瀏覽:124
街道機關規章制度總則 發布:2025-04-30 22:04:22 瀏覽: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