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條例
『壹』 英國和美國的政治體制有什麼區別
英國的政治體制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美國的政治體制是總統共和制,區別如下:
一、概念不同
1、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簡稱議會君主制。其主要特點是議會不僅是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而且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由議會選舉產生的政府首腦組織政府,是真正的國家權力中心。君主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其職責多是禮儀性的。
2、美國總統共和制
指國家最高權力由總統和議會按不同職能分別執掌和行使的一種政體形式。總統共和制下,總統和議會分別由選舉產生,任期限定,內閣由總統組織並對總統負責(又稱之為組閣),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與議會之間有權力制約關系。
總統共和制是指以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由總統直接領導政府,政府不對議會負責而對總統負責的國家政體形式。
二、實行國家不同
1、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英國是最早實行議會君主制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實行這一政體的國家除英國外,還有西班牙、荷蘭、盧森堡、比利時、瑞典、摩納哥、安道爾、挪威、日本、丹麥、馬來西亞、柬埔寨等。
2、美國總統共和制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總統共和制的國家。目前美國、巴西、墨西哥、智利、菲律賓、埃及、剛果民主共和國、土耳其等國採用總統共和制。
三、特點不同
1、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交出所有的權力(有些國家的紀年由君主指定),首相是國家的主要行政首腦,其缺點在於國家內仍存在著特權階級,優點是不用戰爭就可實現憲政。
2、美國總統共和制
總統由全民選舉產生,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又是三軍總司令統率全國武裝力量,政府由總統組織和領導,對總統負責,不對議會負責。
實行比較嚴格的三權分立原則,議會和總統都由全民普選產生。議會與政府完全分立,政府成員不能兼任議員,也不能參與議會立法的討論和表決。
『貳』 英國歷史上共經歷了幾個封建王朝
一共10個,分別是:西薩克森王朝(829-1016年)、諾曼底王朝(1066年-1154年)、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蘭開斯特王朝(1399—1464年)、約克王朝(1461—1485年)。
都鐸王朝(1485-1603年)、斯圖亞特王朝(1603年-1714年)、漢諾威王朝(1714年-1901年)、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1901-1917年)、溫莎王朝(1917-至今)。
一、都鐸王朝
1、朝代資料
都鐸王朝(英語:Tudor dynasty;1485年-1603年),是在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後,所開創的一個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及其屬土周圍地區。
伯爵亨利·都鐸於1485年8月,在法國援助下殺死理查三世,奪取王位,建立都鐸王朝,史稱亨利七世。
都鐸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直到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為止,歷經118年,共經歷了五代君主。都鐸王朝處於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被認為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2、國王世系
①、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蘭國王1485-1509在位)
②、亨利八世(1491–1547)(英格蘭國王1509-1547)
③、愛德華六世(1537 – 1553)(英格蘭國王1547-1553)
④、瑪麗一世(1516—1558)(英格蘭女王1553—1558)
⑤、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英格蘭女王1558-1603)
二、諾曼底王朝
1、朝代資料
諾曼底王朝(1066年-1154年,House of Normandy):簡稱諾曼王朝,是英格蘭的一個王朝。
一共有四位國王曾統治英格蘭,統治時間由征服王威廉之後的1066年開始,直至1154年。斯蒂芬死後他的表甥亨利二世繼位,金雀花王朝的統治開始。
2、國王世系
①、威廉一世(1028—1087)(英格蘭國王1066-1087在位)
②、威廉二世(1060-1100)(英格蘭國王1087-1100 )
③、亨利一世(1068-1135)(英格蘭國王1100-1135)
④、斯蒂芬(1096-1154)(英格蘭國王1135-1154)
三、金雀花王朝
1、朝代資料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在法國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
斯蒂芬命歸西天後,亨利一世的外孫繼位,稱亨利二世。他本是法國的安茹伯爵,紋章以金雀花為圖案,王朝也因而得名。英法相爭的百年戰爭就是在這個朝代爆發的。此王朝傳八世而終,其中包括約翰王。
1154年,亨利二世開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統治。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名君輩出的黃金時期。亨利二世有很高的法學造詣,對英國的法律體系作了很多有效的改革。
其子理查一世繼位後,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一度打敗了薩拉丁而名聲大噪,獲得了「獅心王」的稱號。
理查一世之弟「無地王」約翰繼立,被法王腓力二世打敗喪失了在法國的大片領地,但1215年在大貴族脅迫下簽署的「自由大憲章」是世界憲政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無地王」之子亨利三世在位期間,同樣被大貴族所脅迫通過了《牛津條例》和《威斯敏斯特條例》,開設了立法機構議會。
亨利三世之子「長腿」愛德華一世在位期間,議會制發育成熟,並完善了英格蘭法律體系,還吞並了威爾士、遠征蘇格蘭,為英國的統一打下了基礎。到愛德華一世之孫愛德華三世時代,因對法國王位提出要求,揭開了英法百年戰爭的序幕,並屢敗數倍於己的法國騎士軍團。
愛德華三世的孫子理查二世被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四世廢黜,金雀花王朝被蘭開斯特王朝取代。實際上亨利四世也是愛德華三世的孫子,是受封為蘭開斯特公爵的王子岡特之子。
2、國王世系
①、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蘭國王1154-1189在位)
②、理查一世(獅心王)(1157-1199)(英格蘭國王1189-1199)
③、約翰王(失地王)(1167-1216)(英格蘭國王1199-1216)
④、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蘭國王1216-1272)
⑤、愛德華一世(1239-1307)(英格蘭國王1272-1307)
⑥、愛德華二世(1284-1329)(英格蘭國王1307-1327)
⑦、愛德華三世(1312-1377)(英格蘭國王1327-1377)
⑧、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蘭國王1377-1399)
四、蘭開斯特王朝
1、朝代資料
該王朝屬於安茹家族的後代,金雀花王朝最後一位國王理查二世被他的堂弟策動宮廷政變廢黜秘裁,演出了一幕「煮豆燃豆萁」的慘劇。
新上台的亨利四世是蘭開斯特公爵之子,王朝因此而得名。這個王朝歷亨利四世、五世、六世三代,被約克公爵的後裔推翻。
這兩個家族本是同根,蘭開斯特家族以紅玫瑰為紋章,約克家族則以白玫瑰為紋章。兩個家族爭奪英格蘭王位的戰爭被稱為「紅白玫瑰戰爭(紅白薔薇戰爭)」。
2、國王世系
①、亨利四世(1367-1412)(英格蘭國王1399-1413在位)
②、亨利五世(1387-1422)(英格蘭國王1413-1422)
③、亨利六世(1421-1471)(英格蘭國王1422-1461,1470—1471)
五、約克王朝
1、朝代資料
這個朝代只有25年,約克家族同樣屬於安茹家族,大部分時間都是愛德華四世在位。亨利四世之子亨利五世重開英法百年戰爭,蹂躪了大半個法國,迫使法王承認他為繼承人,可惜暴病死在法國戰場上。
他的兒子亨利六世不到一周歲就成為英、法兩國的國王,但聖女貞德的出現扭轉了法國的戰局,英國人被趕出了法蘭西。
亨利六世在英國的統治很快也保不住了,1455年,愛德華三世孫女菲麗帕的後代、約克公爵起兵造反,這場戰爭史稱「紅白玫瑰戰爭」,亨利六世廢而復立,立而復廢,最終敗於約克家族之手。
約克家族的愛德華四世繼位,建立了約克王朝。但玫瑰戰爭仍未結束,1485年,蘭開斯特公爵岡特曾孫女的兒子亨利七世從國外攻回英國,殺了約克王朝末王理查三世,建立了都鐸王朝。
2、國王世系
①、愛德華四世(1442-1483)(英格蘭國王1461-1483)
②、愛德華五世(1470-1483)(英格蘭國王1483)
③、理查三世(1452-1485)(英格蘭國王1483-1485)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王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雀花王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約克王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蘭開斯特王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諾曼底王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都鐸王朝
『叄』 名詞解釋 德國聯邦法院 英國令狀制度
聯邦憲法法院是最高司法機構,主要負責解釋《基本法》,監督《基本法》的執行,有16名法官,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各推選一半,由總統任命,任期12年。正、副院長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輪流推舉。此外設有聯邦法院(負責民事和刑事案件)、聯邦行政法院(負責一般行政司法案件)、聯邦懲戒法院(負責公職人員違紀案件)、聯邦財政法院(負責財政案件)、聯邦勞工法院(審理勞工案件)、聯邦社會法院(審理社會福利糾紛)和聯邦專利法院(審理有關專利問題的案件)。各級法院設檢察機關,任務是對違法、犯罪提出起訴,但不受法院的管轄,不幹預法院的審判工作,也不獨立行使職權,而受各級司法部門的領導。聯邦行政法院設聯邦最高檢察院,由聯邦檢察長和數名聯邦檢察官進行工作。
普通法中的令狀制度
李紅海
普通法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制度是令狀制度。所謂令狀,其實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條子」,起初它由國王或教皇基於臣下的申請而針對某一特定主體(主要是權貴)發出。在12世紀初期以前,無論從內容還是用語方面,令狀都反映了統治者的權威及命令式的口吻,如「你必須將某物返還給某人」。但自亨利二世起,這些令狀不再直接命令相對人如何做,而是要求他們到王室法官面前解決爭訟,由法官而不是國王決定雙方權利義務的分配。從此,令狀由直接分配權利義務的「命令書」演變成了啟動訴訟的司法文書——這便是在普通法法庭上開始訴訟的起始令狀。我們把令狀的這一發展過程稱之為行政令狀的司法化。此時,起始令狀成為在王室法庭開始訴訟的一個必備的條件,國王通過自己的文秘署簽發令狀,當事人需出錢購買,因此它成為王室財政收入的來源之一。但其意義卻並不限於或不主要限於財政方面,而主要在爭奪案件的司法管轄權方面。
王室通過頒發令狀使普通法法庭的管轄權不斷擴大,同時事實上也是在剝奪其他法庭的管轄權。我們通常所能想像得到的方式是,文秘署不斷地基於各種案由為各種案件簽發不同的起始令狀,允許它們在王室法庭審理;又因為王室法庭與其他法庭相比有很大優勢,如採用更理性的陪審方式來裁斷事實問題,王室更能保證判決的最終執行等。因此人們不管遇到什麼糾紛都紛至沓來,而原本依據「習慣」或「法律」對這些案件有管轄權的法院卻「吃不飽」了。這就是起始令狀對於王室法庭司法管轄權的直接擴大,也是最常規的方式。
令人更感興趣的是通過一些技巧達到此目的的間接方式。通過令狀來獲取司法管轄權的措施主要有:1.「無須應訴」。即被告在未見到王室令狀時,無須出席在封建法庭開始的針對他的自由保有地的訴訟,這為封建法庭審理原來「當然」屬於它的案件設置了前提條件,即需要王室令狀開始訴訟。2.被告的選擇權。在庄園法庭開始的地產權利訴訟中,被告可在傳統的決斗裁斷和王室法庭的陪審裁決之間進行選擇。鑒於決斗結果的不可預見性,多數當事人會選擇在王室法庭進行訴訟,這在實質上限制或剝奪了庄園法庭在這一問題上的管轄權。3.移卷令和錯判令。這是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將案件移至王室法庭進行審理或改判的令狀。4.在某些訴訟上設立前置訴訟令。如在涉及可能是教會地產的糾紛中創設地產性質令狀,遇此糾紛時首先由12名鄰人組成陪審團在王室法官面前決定該爭議地產的性質。若為世俗保有性質,則歸王室法庭審理,否則歸教會法院。5.還有些令狀通過轉換問題的重點來獲取管轄權。由此可以看出,令狀在國王手裡是一種便捷的文書工具,他可以直接規定,也可以採取各種間接的方式將自己的意志貫徹下去。
起初令狀是針對個案簽發的,因此差異很大。但後來類似案由多次出現,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令狀的格式化及隨之而來的格式訴訟。每一類案由及相應的訴訟都採用相同的程式,這便是普通法中著名的格式訴訟。而格式訴訟發展的一個極端的後果是,只有符合了既有令狀的格式才可能獲得普通法的救濟,而如果得不到普通法的救濟,即使你說自己有再多的權利,也只能是虛權利而已。因此,後來在普通法中出現了如下的觀念和公式:沒有令狀就沒有救濟,有了令狀才有救濟,有了救濟才有權利,最後的等式就是有令狀才有權利。反觀大陸法的觀念通常認為,人的權利或者來源於立法的規定,或者來源於某些先驗的觀念,它不因是否存在司法救濟而受影響,這體現了一種立法至上的立場,而與普通法的司法中心主義形成了對比。
王室法庭為擴展自己的司法管轄權而不斷簽發新令狀的做法,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侵害了貴族領地法庭的管轄權,使其收入減少。這激起了貴族們的不滿,1258年的《牛津條例》宣布停止簽發新的令狀;若必須簽發,要經貴族組成的大諮議會同意方可。新令狀的停止簽發意味著新的不法侵害無法得到救濟。於是負責簽發令狀的文秘署官員就套用以前類似案件的令狀格式,簽發令狀以開始訴訟,這類訴訟被稱為類案訴訟或例案訴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從有身體接觸的侵權之訴中發展出對無身體接觸的侵權行為的救濟。衡平法是新令狀停止簽發後的另一個新生事物,雖然這二者之間並無直接的因果聯系,但後者無疑是導致前者產生的重要因素。
令狀制經過漫長的發展,這一主宰中世紀普通法訴訟方式的制度,最終在1875年英國司法改革時被廢除。這次改革規定,今後所有的訴訟都採用統一的方式進行,即各種訴訟在起訴條件、傳喚方式、訴答方式等方面,都採取和我們今天類似的方式,這樣也就在體制上實現了普通法和衡平法的統一。不過誠如梅特蘭所言:「我們雖然埋葬了令狀制度,但它卻仍從墳墓里統治著我們。」由令狀制度所導致的對權利的分類、對不同法律原則的適用,都對今天英國法律的發展產生著影響。
『肆』 英國的議會制度是什麼時候確立的英國的資本主義制度是什麼時候確立的
1689年的《權利法案》正式確立了英國的議會制。
議會的前身是大議會和小議會,13世紀後小議會逐漸變為御前議會。
起源於《大憲章》——王在法下;
議會的雛形:牛津議會(公眾選舉性)——生而自由;
1264年和1265年的西門議會(中產階級進入議會)
1295年的模範議會(中等階級被普遍認可,為下院的產生奠定基礎)
1322年《約克法令》——王在議會
1689年《權利法案》(議會的權力高過王權,議會主權確立)
新航路開辟以後,世界經濟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英國於1640年爆發議會與國王沖突的資產階級革命,1688年光榮革命之後,標志者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
1640革命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那時英國資產階級力量已經非常強大,早在數十年前,資產階級已經同英國女王為專賣權歸屬展開斗爭,標志資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已經再不是王權的附庸。那時資本主義主要集中在城市手工業(比如羊毛紡織業)、船舶運輸業等等,經過數個世紀的發展,已經擁有強大的資產和實力。
光榮革命之後的內閣是向議會負責的(尤其是18世紀之後),憲法中明確寫著的。因此英國政治並非二元或者封建制,而是披著君主制外衣的三元憲政(立法、行政、司法各相獨立)。
光榮革命確立資產階級的政治領導地位,而工業革命才是真正確立資本主義制度,因為一個制度不僅包括政治方面的成分,而且還囊括經濟文化等等很多方面。資本主義制度是在資本主義發展中而逐步確立的。
祝樓主新年快樂。
『伍』 亨利三世為什麼拒行《牛津條例》
英王亨利三世親政後,寵信法國侍從, 使得貴族大為不滿。1258年,貴族趁群情激 憤之機,發動兵諫,迫使亨利簽訂《牛津條例》。 根據這個條例,又成立了一個15人常設會 議,有權否決國王決定,這就大大限制了國王的權力。
我們仍要注意到的是,在這個會議中,還允許地方選取騎士代表,參與到國家行政的監督當中,這為英格蘭的上層市民進入議會開創了條件。13世紀前期,英格蘭的鄉村家庭手工作坊已經在東南部形成規模,采礦業和冶金業等產業迅速發展,城市自治的權利進一步擴大,適應各地去的行會會規和城市法規都進一步完善,這就造就了一批家境殷實,富有管理經驗和滿懷政治慾望的上層市民成為了社會的中堅力量,英格蘭的新興資產階級正在形成。
『陸』 美國總統所否決的法律的實例
美國總統否決權的歷史淵源
陳剛
(武漢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湖北武昌430072)
摘要:否決權是美國總統發揮立法指導作用的一項重要武器。它在實踐上的最初淵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古羅馬,此後又曾出現過英王的否決權、北美殖民地時期總督的否決權和北美獨立後一些州行政長官的否決權等幾種形式。在制憲會議上總統否決權問題曾引起很多的爭論,本文就此作一探討。
關鍵詞:美國總統;否決權;歷史淵源;制憲會議
中圖分類號: K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2 - 3291 (2003) 04 - 0064 - 06
否決權是美國總統在立法過程中發揮領導作用的重要武器,它的范圍及有效性是測量總統實際權力的重要指標。由於總統對否決權的行使及國會對總統否決的推翻體現的是總統與國會,即行政權與立法權之間的相互制約,而聯邦最高法院也通過對憲法中否決權條款的進一步說明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對美國總統否決權進行詳盡探討有助於我們加深對美國政治中三權分立體制特點的認識。
一、歷史上的否決權形態
英文中的「否決」(veto) 一詞來源於拉丁語匯「vetare」,其意為「我反對」〔1〕( P2) 。在日常用語中,否決含義等同於反對、否定等。在政治生活中,否決通常與立法過程相連①,且往往專指行政機關首腦對立法機關所通過的法案實施其不批准權。否決權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表現形態,而其最初的形態可以一直追溯至古羅馬共和國早期。
古羅馬:執政官與保民官的否決權。在古羅馬共和國時期曾出現過兩種類型的否決權,一種否決權為2 名執政官所擁有,另一種否決權則由保民官行使。執政官是古羅馬共和國的最高官吏,它由百人團大會選出的2 名貴族共同擔任。兩名執政官職權相等,彼此都有否決對方的權力。因此一切重要民政事務必須由他們共同決定,共同行動〔2〕( P139) 。對於最初執政官為何要設2 人,存在幾種不同解釋,古代人自己解釋說,這樣做是為了故意削弱最高權力,從而保證國家不再企圖迷戀暴政〔2〕( P90) 。很多學者以為此點解釋過於牽強,因為如何產生與產生之後具有何種功用是兩個不同問題,這種解釋毋寧說是對已有政治實踐的一種理論「粉飾」。在筆者看來,不論這一設計的產生緣由為何,既然它能夠沿用較長時間,說明當時的人們已普遍認同如下觀念:同時並存的2名執政官通過相互制約可以防止專斷獨裁。正是這一點對後世來說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保民官是公元前494 年隨著平民力量的不斷增強而出現的,他們由平民大會選舉產生,任期一年。保民官在平民利益受到侵犯時,能否決共和國官吏(獨裁官除外) 的一切決定,也可以否決元老院決定而使之成為單純的意見表達,甚至有權反對將某一建議提交公民大會討論,可謂權力極大。最初保民官僅設2名,後增至10 名。由於每位保民官都有此種否決權,「因而妨礙全體保民官協議一致的行動,並常常引起濫用職權的行為」〔3〕( P83) 。這種情況在2 名執政官之間也時有發生。因此,雖然古羅馬共和國否決權設計的意圖是為了通過權力制約來防止專制獨裁,但是如果只有權力制約的話,那麼專制獨裁固然能夠暫時避免,權力的相互協作及相互平衡卻不可能達到,而一旦權力不能有效行使,則權力制約也將失去意義。同時,權力不能有效行使還意味著社會經濟事務不能得到妥善處理,這種狀況會使民眾產生對權力制約的反感,從而為有效行政而要求實行集權。所以,正如我們後來所看到的,古羅馬的這種否決權制度並沒能防止後來暴君政治的粉墨登場。
英國:國王的否決權。古羅馬共和國的否決權實踐及其所尊崇的權力制約觀對後來英國及歐洲大陸一些國家的政治制度設計產生了深遠影響。眾所周知,諾曼征服後英國國王的權力處在增長與鞏固之中,然而貴族為爭權所展開的斗爭也從未平息過,並最終通過大憲章與牛津條例有效限制了王權。從立法事務來看,盡管英王是至上的權威,但是這一權威是通過貴族來行使的,而且議會——一般認為英國議會的雛形可歸到1265 年的孟福爾議會——是形式上的立法機構。在初期,議會的議事日程基本上為英王所控制。從14 世紀起,議會開始主動要求英王就某些特定事項進行立法〔4〕( P156) ,從而走出了重要的一步。隨著議會權力的上升,議會對立法的控制在逐漸增強。到16 世紀初,由於議會堅持其對法案的精確表述應有決定權,國王在立法上的權力就越發縮小了。這時其職權局限為要麼接受議會通過的法案,要麼通過表示「國王會仔細考慮」來拒絕同意它,而再沒有議案的創議權了〔4〕( P156) 。自此,否決權成了英王影響立法的惟一途徑。當然,這種否決權與上述古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否決權不同,後者主要發生在行政領域,目的在於保護特定人群,即平民的利益,因此它是一個階級即平民階級對抗另一個階級即奴隸主貴族階級的手段;而英王盡管也應算是英國議會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否決權體現的主要是政府中行政部門對立法部門的制約〔1〕( P6) 。此外,還須強調一點,即古羅馬的否決權體現的是權力有限的思想,而英王的否決權卻是原先主權在君和君權至高無上這樣一種觀念的遺留。因而從形式上看,後者與美國總統的否決權更相近,但從憲政精神即權力有限這一實質內容來看,古羅馬實為其濫觴。
在否決權的行使上,不同的英國國王採取了不同的態度。1597 年,伊麗莎白女王所拒絕的法案要多於其所接受的法案,而在1606 年詹姆士二世卻同意了議會所通過的所有法案〔1〕( P5) 。自從安妮女王於1707 年拒絕簽署蘇格蘭民兵法案以來,英王對議會通過的法律向來都是予以批準的。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英王已喪失了其對議會所通過法案的否決權。「因為英國憲法的一個根本原則,便是英王的權利決不能由於他長久不行使就算喪失了」〔5〕(P69—70)。在1852年,迪斯累利還認為國王的拒絕批准法案權仍然是有效的〔4〕( P158) 。而在1913 年喬治五世也差一點對愛爾蘭自治案實行不批准權〔6〕( P122) 。但是,這樣一種權力在事實上又是虛置的。其原因在於,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已用主權在民這一憲政原則代替了封建制度下的主權在君,英王逐漸成為一個只具象徵意義的虛位君主。加之現代民主觀念的廣泛傳播,作為原來君王封建特權即君權無限之體現的否決權已失去了其行使的合理依據。另一方面,隨著責任內閣制與政黨制度的發展,英國立法上的實際大權已被首相及其領導的執政黨所控制,一般為他們所支持的議案總能獲得議會通過。在這種情況下,英王若實施其對議會所通過法案的否決權,將意味著他對議會所支持的內閣不再信任。這種違背英王「統而不治」及「臨朝不理政」慣例的作法必然會掀起軒然大波,帶來政治動盪,甚至立憲君主制的延續也會成為一個問題,因此從對自身政治命運的考慮出發,英王們是不會輕易冒此種風險的。
北美獨立後某些州:州行政長官的否決權。獨立後的南卡萊羅納州在1776 年的臨時憲法中就曾寫入絕對否決權,因此它是獨立後美國第一個設立否決權的州。但是後來最高行政長官約翰·拉特來奇卻利用這種權力反對創建一部永久性的州憲法,而這部憲法是該州人民強烈支持的。所以,這次否決權的行使招致人們的憤恨與反對,並直接導致拉特來奇辭職及1778 年憲法的通過〔1〕(P8)。在新憲法中並沒有寫入否決權的條款,因此制憲會議之前該州的否決權實踐僅有兩年。而且由於這種否決權具有絕對的性質,不符合擬議憲法的限權精神,所以對制憲會議上總統否決權的設計貢獻不大。
馬薩諸塞州在這方面則剛好與之相反。在其立法機構最初設計的1778 年州憲法草案中,並未給予州長否決法案之權。但該憲法草案遭到了鎮民大會的反對,因為他們認為該憲法草案並未提供足夠的制衡機制,包括行政機關對立法機關的有效制衡。於是,1780 年通過的馬薩諸塞州憲法就賦予了州長有限的否決權。按照該憲法規定,州長可以在立法機構向其提出法案後的5 天內否決它,並將所否決的法案連同自己的反對意見送還該法案最初提出的那個院,他的否決可以由立法機構兩院各以2/ 3 票數予以推翻。如若在所限定的5 天之內他沒有對法案採取行動,則該法案自動成為法律〔1〕(P8—9)。盡管1780 年的馬薩諸塞州憲法對州長否決權作了規定,可在實際政治生活中其行使次數是極少的。在該憲法通過後10 年中,馬薩諸塞州州長僅將一個法案與兩個決議送還給立法機關〔4〕(P162)。但是,對否決權的這種設計卻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價值。其中關於否決權行使應有一定期限,行政首腦否決議案必須附上反對意見,立法機關可以特定多數推翻行政首腦否決來使法案成為法律的規定等都成為後來設計總統否決權時的重要參考。
紐約州是美國獨立後各州中行使否決權時間最長的州。在其1777年州憲法中設計了一種罕有的否決權,這種否決權是由一個審查委員會(the Council of Revision)來行使的,它由州長、州平衡法院院長及州最高法院法官組成。審查委員會在對州立法機關通過的法案進行審查後,可以經其成員多數票予以否決,並將反對意見連同被否決法案一起送還立法機關中該法案最初被提出的那一院。當然,它的否決也可由兩院各以2/3票數推翻。此外,該州憲法規定,審查委員會有10天時間對法案進行審查,如果10天之內法案未被退回,則它將自動成為法律,除非在同時期內州立法機關休會。這種情況下,法案將在立法機關復會後的第一天被送還,而此時立法機關亦可著手進行對否決的推翻〔1〕(P9)。總體上看,紐約州審查委員會對否決權的行使是比較成功的。在它存在的44年期間,它一共否決了169個法案,其中有51個法案重新經議會表決通過成為法律〔7〕(P241)。後來制憲會議上很多代表之所以贊同把總統的否決權寫進憲法,也正是看到了否決權在紐約州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柒』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問題。
憲法本身就來是限制和約束本國自任何一個公民的。君主立憲制本身就是把君主的權力給削弱甚至沒有任何權力。作為政府組織,法律的實施和制定,所謂的執行者都依靠是政府,政府實行權力,作為政府機構的首腦,當然他本身也會被憲法所約束。(詳細請網路三權分立)
『捌』 什麼時候英國主權在議會
1688年光榮革命,把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請到英國當國王。
由輝格黨和托利黨的回7位名人答出面邀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來英國,保護英國的宗教、自由和財產。信奉新教的威廉接受邀請,並於9月30日發布宣言,要求恢復他的妻子瑪麗,即詹姆斯二世第一個妻子所生的長女的繼承權。1688年11月1日威廉率領1.5萬人在托爾灣登陸
『玖』 英國政治制度的基礎是什麼
君主立憲制
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是英國。到20世紀初,歐洲所有剩餘的君主(假如不將教皇列入計算)都是立憲的君主。立憲的君主雖然依然是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但他們的權利和義務或多或少受到憲法明確地規定。這樣君主的權利多少受到限制,有一些君主的權利被限制到僅僅作為國家的代表,而沒有實際的權力,稱為「虛位元首」——英國、日本、泰國等都是此類例子,但君主依然很受人民愛戴和尊重。今天也依然有一些立憲的、擁有很大權利(比如組織或解散政府、指揮軍隊)的君主,例如位於中歐的列支敦斯登;君主的權利被限制到僅僅作為國家的代表者,往往前身是走向「軍國主義」之「帝國主義」卻先勝後敗之君主,例如:1945年日本昭和天皇。
英國
君主立憲制是現代資產階級代議制的表現形式之一,其實質是資產階級通過議會掌握立法權,這是最重要的國家權力。英國的議會制度奠基於中世紀的「自由大憲章」「牛津條例」等封建法律文獻。它們所確立的「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權」基本原則,構成了英國立憲政治的政治基礎。1688年的「光榮革命」是一場「不流血的革命」,而作為重要成果的《權利法案》是君主立憲制的憲法文本。現代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是,在保留古老的憲政傳統和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基礎上,將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
英國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貴族院)包括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組成。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過,除9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下院也叫平民院,議員由普選產生,採取最多票當選的小選區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決定提前大選。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女王任命在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並組閣,向議會負責。英國陪審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至今已經是其刑事法制根深蒂固的組成部分了。從價值選擇來看,不難發現,這實際上也是人為地將法理與情理結合在一起的制度設計。法律固然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但「法有限而情無窮」的固有矛盾從未消失過;法官固然是精通法律的,但存在著機械執法、無視情理的可能性。來自社會的陪審員們雖然不懂法律,卻懂社會情理。一個人難以代表復雜的社會心理,但來自方方面面的12個人應當說差不多了。知曉情理的陪審團和精通法理的法官結合在一起,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巧妙的組合。這不等於詬病沒有陪審團的訴訟模式,更不等於說不設陪審制度就必然會出現情與法的沖突。那麼多大陸法系國家都沒有陪審團,定然有別的結合方式,比如制度層面和操作層面。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理念應是相近的,即剛性之法和柔性之理的統籌兼顧。有一點還需注意,情理是柔性的和不具體的,但吸納情理的途徑和范圍應是剛性的和具體的,嚴防情對法的隨意侵蝕。
議會民主制 議會民主制,也稱議會制,是一種民主政治制度,特點是其政府首腦需要獲得議會的支持才能工作,而這種支持一般通過信任投票的方式得到體現。因此,在採用這種政治體制的國家中,立法體系與行政體系並不完全分立。議會民主制的政府一般擁有多個黨派,而且政府首腦與國家元首分開。
行政體系一般就是政府的內閣,由政府首腦(一般是總理或首相)領導。總理或首相以及全體內閣成員一般也是從議會議員中產生,並在任職後保留議會中的議席。政府首腦往往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在很多國家,內閣或內閣內的任何成員都可以通過議會對其的不信任投票而被免職。此外,行政體系也可以決定解散議會,重新舉行選舉。
在議會民主制國家中,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職務分開。在大多數議會民主制國家中,國家元首(君主或是總統)是象徵性的職位,只擁有些無關政局的權力,例如任命公務員等。不過國家元首也會保留一些在緊急狀態中可以使用的特別權力,但是大多數情況下(無論是依慣例還是依法律規定)此類權力是在得到政府首腦支持後才會得到實行。
議會民主制在各國之間也有些微的不同,例如有些國家通過憲法或法律的形式明文確定了政府各部門的分工,而有些則只是照慣例執行;議會民主制的國家中政黨的數目也可能因選舉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出入。此外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也不盡相同,無論是聯邦制還是中央集權的國家都適用議會民主制。
議會民主制甚至可以被用於地方政府中:例如奧斯陸的行政體系就是立法體系的一部分。
現代意義上的議會民主制可追溯到18世紀的英國,雖然同一時期的瑞典也已經擁有類似的政治制度,但其影響力較小。
議會民主制的開始可被認為是在1707年,當時的英國理論上還是應由國王主持內閣,挑選閣員。但因當時的國王喬治一世不會說英語,使得內閣中一名大臣能夠負責主持內閣會議,逐漸就發展出首相一職。隨著議會的逐漸民主化和議會權力的增大,議會開始控制政府,並最終能夠決定國王必須任命誰來組建內閣。《1832年大改革方案》最終確立了議會至上原則,議會能夠挑選首相並決定內閣的組成。
威斯敏斯特體系由此發展出來,行政體系必須向立法體系負責,政府首腦以國家元首的名義行駛職權。這種體系在原來的英國殖民地中頗為流行,例如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南非、愛爾蘭共和國等國都使用威斯敏斯特體系的議會民主制。不過這些國家也不是完全照搬英國的制度,例如澳大利亞的參議院更接近於美國的參議院,而不是英國的上議院,而紐西蘭則索性廢除了上議院。
議會民主制在歐洲大陸的傳播主要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戰勝的民主國家英國和法國向戰敗國輸出了自己的民主政治體系,例如德國魏瑪共和國和奧地利就是在此時採用了議會民主制。當然之前19世紀歐洲左派政治力量的活躍已經為這些國家的民主化和議會民主製做好了鋪墊。一戰後這種民主化運動也被視為是抵抗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極端政治勢力的手段之一,也因此議會民主制遭到右翼政治勢力和許多群眾的抵制。
議會民主制在歐洲大陸遭遇到的另一個挑戰是多黨制所帶來的政治不穩定。各政黨間的不合作導致了所謂「少數議會民主制」的產生,少數黨執政往往導致政府遭到議會的不信任投票,從而引起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危機。在一戰後的歐洲,由於這種議會民主制初次嘗試的失敗,在很多國家引起極端勢力通過民主體製取得政權卻可逃避民主制度的制約,例如1922年墨索里尼在義大利的上台,和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的執政,以及同一時期在西班牙得到國王支持的獨裁統治。歐洲的議會民主制真正成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目前除了法國採用的是混和的總統制和議會制的政治體制外,大多數西歐國家都採用議會民主制。
代議制民主 代議制民主思想的一些基本要素是在中世紀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孕育形成的。它的基本內容包括:社會共同體是政治權力的最終來源;王權源於人民權力的轉讓,但人民仍保留著對它的所有權和終極控制權;公共權力的使用應以社會共同體的同意為基礎,「關涉大家的事需得到大家的同意」應成為立法、建立政府及其他政治決策的基本原則;由各等級或社會團體選派的代表組成的機構能夠行使共同體的政治權力,特別是立法權和征稅權。本文從政治權力的來源、歸屬和行使等方面分析代議制民主思想的原初內涵及其在中世紀的起源與成長發育過程。
『拾』 牛津條例的主要內容
牛津條例 - 規定內容
牛津條例 規定, 議會法 是最高權威,一切法令不得與其 相悖 ,並組成回由答15 名 貴族 參加的委員會與 國王 共同施政,國王採取的任何措施均得他們同意,方能實施.如此形成貴族 寡頭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