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檢查法規定

檢查法規定

發布時間: 2020-12-29 22:57:13

㈠ 《監察法》規定,各級監察委員會是行使監察職能的( )機關.

監察法規定各級監察委員會是行使國家監察職能的專責機關。

監察法第三條內容:各級監察委員會是行使國家監察職能的專責機關,依照本法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以下稱公職人員)進行監察,調查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開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維護憲法和法律的尊嚴。

規定本條的主要目的是明確監察委員會在國家機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條規定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容:

一是監察委員會的性質。監察法規定各級監察委員會是行使國家監察職能的專責機關。根據黨中央關於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部署,監察機關與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合署辦公。紀委是黨內監督的專責機關,將監察委員會定位為行使國家監察職能的「專責機關」與紀委的定位相匹配。

二是監察委員會的職能。根據監察法的規定,監察委員會具有三項職能:

(1)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進行監察;

(2)調查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

(3)開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維護憲法和法律的尊嚴。監察法對監察委員會職能的規定,與黨章關於紀委主要任務的規定相匹配。

需要注意的是,監察機關行使的是調查權,不同於偵查權。監察法規定的執法主體是與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合署辦公的國家監察機關;監督調查對象是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而不是普通的刑事犯罪嫌疑人;調查的內容是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而不是一般刑事犯罪行為。

在案件調查過程中,既要嚴格依法收集證據,也要用黨章黨規黨紀、理想信念宗旨做被調查人的思想政治工作,靠組織的關懷感化被調查人,讓他們真心認錯悔過,深挖思想根源,而不僅僅是收集證據,查明犯罪事實。

勞動法是否有員工體檢的規定

有的。《勞動法》並沒有規定要求企業一定要提供員工一年一次的體檢信息。《職業專病防治法》第屬32條是有相關規定的。

根據《勞動法》第五十四條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和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對從事有職業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應當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第三十三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時,應當將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及其後果、職業病防護措施和待遇等如實告知勞動者,並在勞動合同中寫明,不得隱瞞或者欺騙。

拓展資料

第四十六條職業病診斷,應當綜合分析下列因素:

(一)病人的職業史;

(二)職業病危害接觸史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情況;

(三)臨床表現以及輔助檢查結果等。

沒有證據否定職業病危害因素與病人臨床表現之間的必然聯系的,應當診斷為職業病。

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應當由參與診斷的取得職業病診斷資格的執業醫師簽署,並經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審核蓋章。

㈢ 根據我國現行監察法規定國家監察委員會對什麼負責

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負責。

《監察法》第八條:

國家監察委員版會由全國人民代權表大會產生,負責全國監察工作。

國家監察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若幹人、委員若幹人組成,主任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副主任、委員由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

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每屆任期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相同,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國家監察委員會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並接受其監督。

(3)檢查法規定擴展閱讀:

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建立中國特色監察體系的創制之舉,黨中央從全面從嚴治黨出發,將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總體部署,積極推進改革及試點工作並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在此基礎上使改革實踐成果成為憲法規定,具有堅實的政治基礎、理論基礎、實踐基礎和充分的法理支撐。

監察委員會就是反腐敗工作機構,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加強黨對反腐敗工作的統一領導。

賦予監察委員會憲法地位,並明確其性質定位和職能職責,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必將推動反腐敗斗爭深入發展,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對黨的信心和信賴,厚植黨執政的政治基礎。

㈣ 警察法規定在例行檢查的時候可以隨便搜身嗎

是可以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第九條規定,警察是可以當場盤問、檢查被盤問人的證件、人身和隨身攜帶的物品的。被盤問人應當配合,無正當理由不配合的,警察可以強制盤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八十七條規定,公安機關對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有關的場所、物品、人身可以進行檢查。檢查時,人民警察不得少於二人,並應當出示工作證件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開具的檢查證明文件。

對確有必要立即進行檢查的,人民警察經出示工作證件,可以當場檢查,但檢查公民住所應當出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開具的檢查證明文件。

(4)檢查法規定擴展閱讀:

警察抓錯人需要負的責任:

應當道歉,並且進行經濟賠償。否則就向公安局警務督察處反映。公安機關行使偵查權,有下列違法行政職權行為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拘留的,作出拘留決定的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在調查的這段時間內他肯定是被限制人身自由的,這也是國家賠償的主要原因。

1、僅採取拘留或者逮捕等已採取強制措施系違法措施才賠償;

2、如當事人故意隱瞞案情,或故意謊報案情的不屬違法;

3、賠償按照當地日工資X天數。

警察抓人流程

抓人,或逮捕,逮捕是需要一定條件的。

對於有證據證明存在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的刑罰、採取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的犯罪嫌疑人,才可實施逮捕,並且以上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憲法第37條規定: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並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逮捕。刑事訴訟法第59條規定: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須經過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決定,由公安機關執行。

逮捕的決定權或批准權屬於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

逮捕犯罪嫌疑人,一律由公安機關執行,公安機關在接到執行逮捕的通知後,必須立即執行,並將執行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在執行逮捕時,必須出示逮捕證,被逮捕人簽名或按手印。

㈤ 《安全生產法》規定,安全生產的監督檢查主體是

你好!
《安全生產法》規定,安全生產的監督檢查主體是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
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嗎~~

㈥ 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法規定了檢驗檢測機構認定工作中應遵守什麼基本原則

國家質檢總局第163號令,《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第七條規定: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工作應當遵循統一規范、客觀公正、科學准確、公平公開的原則。

㈦ 新法律規定什麼人能檢查居民身份證

警察可以查驗居民身份證。

《居民身份證法》第十五條規定:

人民警察依法執行職務,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出示執法證件,可以查驗居民身份證:

(一)對有違法犯罪嫌疑的人員,需要查明身份的;

(二)依法實施現場管制時,需要查明有關人員身份的;

(三)發生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突發事件時,需要查明現場有關人員身份的;

(四)在火車站、長途汽車站、港口、碼頭、機場或者在重大活動期間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規定的場所,需要查明有關人員身份的;

(五)法律規定需要查明身份的其他情形。

(7)檢查法規定擴展閱讀

警察查驗居民身份證時,應當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一是只有在依法執行職務時才能查驗。所謂「依法執行職務」,是指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責執行其職務,如果不是在依法執行職務,就不能查驗居民身份證,比如,警察在商場購物時,不能因為對售貨員不滿就要求查看對方的居民身份證。

二是在查驗前應當出示執法證件。這個執法證件一般是指人民警察證,以證明他是真警察而不是假冒警察。所謂「經出示執法證件」,是指在程序上,警察在查驗居民身份證前,應當首先出示自己的執法證件,如果警察不主動出示,則被查人員有權要求警察先行出示。

三是認為被查驗者可能有違法犯罪嫌疑。無論是上引《居民身份證法》第十五條所列舉的前四種情形中的哪一種,對方都必須是有違法犯罪嫌疑,警察才能查驗其身份證,否則即無權查驗。

㈧ 《監察法》規定,監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監督、調查過程中知悉的(),應當保密

《監察法》規定,監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監督、調查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應當保密。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規定如下:

1、第十八條監察機關行使監督、調查職權,有權依法向有關單位和個人了解情況,收集、調取證據。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

監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監督、調查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應當保密。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隱匿或者毀滅證據。

2、第十九條對可能發生職務違法的監察對象,監察機關按照管理許可權,可以直接或者委託有關機關、人員進行談話或者要求說明情況。

(8)檢查法規定擴展閱讀

監察法第18條釋義:

本條分三款。第一款規定的是監察機關收集證據的權力,以及有關單位和個人配合取證的義務。監察機關依法向有關單位和個人了解情況,收集、調取證據,是查明事實、懲治腐敗、保障被調查人合法權益的需要。

監察機關了解情況以及收集、調取證據的具體程序和規范,監察法在本章和監察程序等章節中作了規定。「如實提供」,是指有關單位和個人提供的財物、文件、電子信息以及其他有關的材料,應當真實反映與監察事項相關的內容、情節、線索等,不得偽造、更改、虛構。

第二款規定的是對監督、調查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保密義務。這是對監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要求。

「國家秘密」,是指關系國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確定,在一定時間內只限一定范圍人員知悉的事項;「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個人隱私」,是指個人生活中不願公開或者不願為他人知悉的秘密。

保密法、刑法、民法總則、侵權責任法等法律對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保護作了規定。監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監督、調查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應當妥善保管,不得遺失、泄露。

第三款規定的是不得偽造、隱匿或者毀滅證據。偽造、隱匿或者毀滅證據,既會對監察機關的監督、調查工作造成嚴重影響,造成被監督人、被調查人逃脫本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或者造成冤假錯案,又會對人民檢察院的審查起訴、人民法院的審判等活動造成嚴重影響。

「任何單位和個人」,是指不論是監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還是被監督人、被調查人、證人或者其他相關單位和個人,都不得偽造、隱匿或者毀滅證據。凡是有這種行為的,都必須追究其法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釋義:第四章監察許可權第十八條

㈨ 監察法規定,被調查人涉嫌貪污賄賂,失職瀆職等 ,監察機關已經掌握其部分違法犯罪及證據

被調查人涉嫌復貪污賄賂制、失職瀆職等嚴重職務違法或者職務犯罪,監察機關已經掌握其部分違法犯罪事實及證據,(仍有重要問題需要進一步調查的,經監察機關依法審批,可以將其留置在特定場所。)

《監察法》原文規定如下:

第二十二條被調查人涉嫌貪污賄賂、失職瀆職等嚴重職務違法或者職務犯罪,監察機關已經掌握其部分違法犯罪事實及證據,仍有重要問題需要進一步調查,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監察機關依法審批,可以將其留置在特定場所:

(一)涉及案情重大、復雜的;

(二)可能逃跑、自殺的;

(三)可能串供或者偽造、隱匿、毀滅證據的;

(四)可能有其他妨礙調查行為的。

對涉嫌行賄犯罪或者共同職務犯罪的涉案人員,監察機關可以依照前款規定採取留置措施。

留置場所的設置、管理和監督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㈩ 《監察法》規定的監察手段有哪些

監察處置方式:談話提醒、批評教育、責令檢查,或者予以誡勉;政務處分;問責或者提出問責建議;移送審查起訴;提出監察建議;撤銷案件。 監察救濟方式:監察對象對監察機關作出的涉及本人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原級復審,上級復核。 《監察法》第四十五條監察機關根據監督、調查結果,依法作出如下處置: (一)對有職務違法行為但情節較輕的公職人員,按照管理許可權,直接或者委託有關機關、人員,進行談話提醒、批評教育、責令檢查,或者予以誡勉; (二)對違法的公職人員依照法定程序作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政務處分決定; (三)對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職責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按照管理許可權對其直接作出問責決定,或者向有權作出問責決定的機關提出問責建議; (四)對涉嫌職務犯罪的,監察機關經調查認為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製作起訴意見書,連同案卷材料、證據一並移送人民檢察院依法審查、提起公訴; (五)對監察對象所在單位廉政建設和履行職責存在的問題等提出監察建議。 監察機關經調查,對沒有證據證明被調查人存在違法犯罪行為的,應當撤銷案件,並通知被調查人所在單位。 《監察法》第四十九條監察對象對監察機關作出的涉及本人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處理決定之日起一個月內,向作出決定的監察機關申請復審,復審機關應當在一個月內作出復審決定;監察對象對復審決定仍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復審決定之日起一個月內,向上一級監察機關申請復核,復核機關應當在二個月內作出復核決定。復審、復核期間,不停止原處理決定的執行。復核機關經審查,認定處理決定有錯誤的,原處理機關應當及時予以糾正。

熱點內容
教育法規的基本特徵有 發布:2025-05-11 03:29:13 瀏覽:122
馬雲道德綁架 發布:2025-05-11 03:23:28 瀏覽:662
共同投資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1 03:18:49 瀏覽:440
司法核驗 發布:2025-05-11 02:39:24 瀏覽:519
吉安司法 發布:2025-05-11 02:39:23 瀏覽:509
法律咨詢銀行貸款 發布:2025-05-11 02:24:54 瀏覽:416
法律援助是下列哪 發布:2025-05-11 02:24:15 瀏覽:436
民事訴訟法243條規定6 發布:2025-05-11 02:20:41 瀏覽:45
法院人說法院 發布:2025-05-11 02:19:16 瀏覽:201
教育法規看法 發布:2025-05-11 02:19:15 瀏覽: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