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行政規章不能規定既處罰單位又處罰個人

行政規章不能規定既處罰單位又處罰個人

發布時間: 2021-01-03 02:09:50

A. 行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違反本單位規章制度被罰款是否合法

您好!
可以的!但是單位訂立的規章制度不得與法律相抵觸,同時經過本單位職代會通過,可以對違反規章制度的職工進行適當罰款處罰。
《勞動合同法》第四條規定:「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在規章制度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作出修改完善。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應當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可以看出,規章制度制定後由工會及全體職工大會(或職工代表大會)通過,職工表示受規章制度約束即為合法,非經此程序,公司的規章制度對職工無約束力。按照此條規定,雖然罰款是一種行政處罰措施,公司無權實施,但公司可以根據職工完成工作的情況制定一些獎懲措施,涉及懲罰的措施經過公司職工代表大會通過即有法律約束力並可以實施。

此外,《企業獎懲條例》第十二條對職工的行政處分進行了規定:「對職工的行政處分分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留用察看,開除.在給予上述行政處分的同時,可以給予一次性罰款。」
同時,在第十六條中規定了處罰的最高金額:「對職工罰款的金額由企業決定,一般不超過本人月標准工資的百分之二十。」在實際的操作中,在職工提供正常勞動的情況下,公司還應當遵守最低工資規定,省或者市都有一個「在職職工最低工資標准」,職工每月實際領取的工資不得低於這個標准。即對職工罰款後所剩實際工資不得低於當地的最低工資標准。

綜上,企業可以依法制定勞動規章制度,勞動規章制度里對於職工違反規章制度所規定的懲罰措施是合法有效的,職工必須嚴格遵守。如果職工違反企業的規章制度,企業有權進行處罰,但處罰標准不得超過員工月標准工資的百分之二十,罰款後剩餘金額不得低於當地的最低工資標准。職工對該懲罰(包括罰款)不服的,有申辯權,還有向勞動仲裁部門提起勞動仲裁的權利。
望採納!

B. 安全生產法》對行政處罰做了哪些規定

行政處罰是指由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管理法規應受懲罰的單位或個人給予和行政制裁。懲罰的社會功能主要在於督促工作人員遵守勞動紀律、規章制度和國家法律,防止和限制違法亂紀行為的發生,對違法亂紀者予以制裁,以收到懲一儆佰之效。 根據行政違法的程度、實施行政制裁的主體和制裁對象的不同,行政責任主要有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兩大類: 行政處分。是指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根據法律或者內部規章制度的規定,按照隸屬關系,對其所屬的工作人員犯有輕微違法失職行為尚不夠刑事處分的或者違反內部紀律的一種制裁。行政處分的對象只能是自然人,行政處分只能由其所屬的單位給予。根據1957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暫行規定),行政處分從輕到重主要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開除留用查看和開除等八種形式。 從行政處分主體上看,行政處分主要包括兩種情況:(1)國家機關對有違法失職行為尚不構成犯罪或者已構成犯罪但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國家工作人員給予的行政處分;(2)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依據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內部規章制度對其所屬工作人員實施的紀律處分,也應當屬於行政處分的內容,歸屬於行政責任的范疇。不應當將其從行政責任或者法律責任中抽取出去,單獨視為一種紀律責任而不認為是一種違法後果。 違法違紀行為是實施行政處分的前提,行政處分是違法違紀行為的後果。只有當二者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時,才能對違法違紀者進行行政處分。否則,不得對行為人實施行政處分。 行政處罰是,是指特定的行政執法部門根據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尚不構成犯罪或者已構成犯罪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實施的一種行政制裁。根據《行政處罰法》的規定,有權實施行政處罰的機關只能是具有行政處罰權的機關,這些機關通常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加以確定。除此之外,其他任何機關、單位或者個人,都無權實施行政處罰。從性質上看,行政處罰主要有五種:(1)警戒罰,即給予違法行為人以批評、訓戒、警告、通報等,使其認識到其違法行為的性質和後果,以免今後再度違反。(2)財產罰,即給予違法行為人以財產上的懲罰,使其經濟上受到損失。財產罰主要包括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等。(3)行為罰,即給予違法行為人以剝奪某種行為能力的處罰,使其失去或者暫時失去從事某種行為的權力,以便引起違法行為人的重視,不再實施違法行為。行為罰主要包括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營業執照、暫停或者取消從業資格等。(4)人身罰,即給予違法行為人剝奪人身自由的處罰,使其在一定時間內失去人身自由,以便促使其悔過自新,改正錯誤。人身罰主要包括行政拘留等。(5)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行政違法行為是實施行政處罰的前提,行政處罰是行政違法行為的結果,只有當二者構成一定的因果關系時,才能對違法行為人實施行政處罰。否則,不得實施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同屬行政責任,但二者之間也有區別: (1) 二者的對象不同。行政處罰的對象是實施了違法行為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行政處分的對象則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社會團體工作人員、企事業單位職工。 (2) 二者的依據不同。行政處罰的依據是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行政處分的依據是法律、法規和單位內部的規章制度。 (3) 二者的程序不同。行政處罰的程序主要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規定的程序進行;行政處分則主要是按照《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暫行規定》、《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企業職工獎懲條件》以及單位內部的規章制度進行。 (4) 二者的救濟措施不同。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對行政處分決定不服的,只能向作出行政處分決定的機關或者其上級機關提出申訴。 (5) 二者的內容不同。行政處罰的內容主要是警告、罰款、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非法所得、沒收違法財物、吊銷營業執照、行政拘留等;行政處分的主要內容是警告、記過、記在過、降級、撤職、開除等。 《安全生產法》所規定的行政處罰形式有:責令停產停業整頓,沒收違法所得;罰款、取消相應資格等。 依據《安全生產法》的規定,實施行政處罰的條件是:1、未對職工進行安全教育、培訓,分配職工上崗作業的;使用不符合國家安全標准或者行業安全標準的設備、器材、防護用品、安全檢測儀器的;未按照規定具備安全生產條件所必須的資金投入,拒絕安全生產監督人員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隱滿事故隱患;不如實反映情況的;未按照規定如實報告事故的。有上列行為之一的,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行政部門責令改正,並可以並處罰款;情節嚴重的,提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決定責令停產整頓;對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2、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不具備安全專業知識的;安全生產的特種作業人員未取得操作資格證書上崗作業的,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提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決定責令停產,調整配備合格人員後,方可恢復生產。3、建設項目(工程)安全生產設施的設計未經批准擅自施工的;由管理企業的主管部門責令停止施工,拒不執行的;由管理企業的主管部門提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決定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停產整改。

C. 關於上位法與下位法沖突的一道題(行政法規與部門規章)

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回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答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行政規章的規定已經突破了原法律法規的規定,應該屬於違反位法。答案應該有問題,B是對的,其他幾項是錯的。

D. 公司可以以公司規定罰款員工嗎

根據我國現有的一個《行政處罰法》的法律法規規定,公司作為一個用人單位,在勞動法版上面並不權是一個執法的行政機關,也就是說這個公司沒有對於員工的失職行為或者是違法行為作出處罰的一個權利,也就是不能對員工進行罰款。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用人單位即公司對於員工進行罰款的這樣一種行為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違法的行為,是違反國家的法律法規的。
關於我國在法律上面對於罰款處罰的一個規定是,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進行罰款的機構必須是一個行政主體,也就是說不是隨便的一個組織或者是一個機構,他就擁有罰款的一個權利的。只有被法律法規所承認的一個行政主體採用對於行政管理相對人罰款的權利。所以不是任何的一個公眾組織都擁有著這一項權利。
第二點就要提到一個行政管理相對人,也就是罰款的對象。罰款這種行為從法律上面來講其實是一種行政處罰的行為,因此罰款的行為應該正對行政管理相對人,而不是針對所有的人進行,所有的私人組織不能對其管理的成員實施罰款的行為,這一點就連行政主體這種具有罰款權利的組織也不例外。

E. 我是個體戶經營者,行政處罰規定個人違規罰款50,單位罰款500,行政機關以單位的500標准罰我合法嗎

不知道來你從哪裡看到的「自行政處罰規定個人違規罰款50,單位罰款500」,

反正如果誰告訴你這句話,
誰就忽悠了你,
而且是大大地忽悠了你。

你說的這個事情根本沒有任何根據哦。

但是,個體工商戶是自然人。
這是民法通則規定的。

F. 行政處罰證據規則

查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八條,行政處罰的種類分別有以下幾種:

1、警告。國家對行政違法行為的個人進行譴責和告誡,是國家對行為人違法行為所作的正式否定評價。從國家方面說,警告是國家行政機關的正式意思表示,會對相對一方產生不利影響,應當納入法律約束的范圍;對被處罰人來說,警告的制裁作用,主要是對當事人形成心理壓力、不利的社會輿論環境。

2、罰款。是行政機關對行政違法行為人強制收取一定數量金錢,剝奪一定財產權利的制裁方法。適用於對多種行政違法行為的制裁。

3、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沒收違法所得,是行政機關將行政違法行為人佔有的,通過違法途徑和方法取得的財產收歸國有的制裁方法;沒收非法財物,是行政機關將行政違法行為人非法佔有的財產和物品收歸國有的制裁方法。

4、責令停產停業。是行政機關強制命令行政違法行為人暫時或永久地停止生產經營和其他業務活動的制裁方法。

5、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是行政機關暫時或者永久地撤銷行政違法行為人擁有的國家准許其享有某些權利或從事某些活動資格的文件,使其喪失權利和活動資格的制裁方法。

6、行政拘留。即公安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的人在短期內剝奪其人身自由的一種強制性懲罰措施。

7、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一、人身自由罰:包括行政拘留。

二、行為罰:主要形式有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執照等。

三、財產罰:主要形式有罰款、沒收財物(沒收非法財物和違法所得)。

四、聲譽罰:主要形式有警告、責令具結悔過、通報批評等。

行政處罰法除已列舉方式規定了上述行政處罰外,考慮到這六種行政處罰可能不足以處罰行政違反行為,又授權法律和行政法規這兩種全國性的法律文件可以創設六種行政處罰以外的其他行政處罰。

由法律和行政法規新創設的行政處罰主要有勞動教養、通報批評、強制履行兵役、驅逐出境、撤銷注冊商標、注銷城市戶口等。


(6)行政規章不能規定既處罰單位又處罰個人擴展閱讀: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一、人身自由罰:包括行政拘留。

二、行為罰:主要形式有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執照等。

三、財產罰:主要形式有罰款、沒收財物(沒收非法財物和違法所得)。

四、聲譽罰:主要形式有警告、責令具結悔過、通報批評等。

行政處罰法除已列舉方式規定了上述行政處罰外,考慮到這六種行政處罰可能不足以處罰行政違反行為,又授權法律和行政法規這兩種全國性的法律文件可以創設六種行政處罰以外的其他行政處罰。由法律和行政法規新創設的行政處罰主要有勞動教養、通報批評、強制履行兵役、驅逐出境、撤銷注冊商標、注銷城市戶口等。

G. 政府、單位個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決定,應如何處罰

對於擅自作出稅收的開征、停徵或者減稅、免稅、退稅、補稅以及其他同稅收法專律、行政法規屬相抵觸的決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規定了四項措施:撤銷該決定,即依法規定以書面形式宣布該決定無效;補稅或者退稅,即對於違法停徵、減稅、免稅、退稅的要補征,對於違法開征、補稅的要退還;由上級機關追究直接責任人員的行政責任。所謂上級機關,是指作出違法決定者從屬的上級主管機關、審計機關、監察機關等;所謂直接責任人員,是指負有直接責任的領導人員、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所謂行政責任,是指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行政處罰一般由進行檢查的審計機關或者財政機關作出決定;行政處分則按照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獎懲規定,由上級主管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作出決定;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

H. 《行政處罰法》明確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以外的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處罰。為什麼

不能籠統的認為其他規范性文件均不可作為行政處罰依據,實踐中應當有限制有條件地認可其效力。把握一個總的原則,即只要該規范性文件是對上位法內容的具體解釋和說明,一般來說是可作為行政處罰依據的。

我國法律結構呈多層次框架,其構成為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地方規章等諸層次。除此之外,還有眾多的沒有立法權的市、地、縣區的規范性文件等。實際情況是越往下的規范性文件越直接關繫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即「越管用」。為了從立法上解決濫處罰這一問題,本法對行政處罰的設定作了非常嚴格的限定:

《行政處罰法》第九條 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

第十條 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法律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行政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

第十一條 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營業執照以外的行政處罰。法律、行政法規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地方性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

第十二條 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

(8)行政規章不能規定既處罰單位又處罰個人擴展閱讀

不論是法的正式淵源,還是非正式淵源,理論上應該均可作為行政處罰依據。但是,其他規范性文件作為行政處罰依據應當遵循兩個基本原則:

一是不得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如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處罰,一旦違反必然導致其本身無效,更不用談是否可作為行政處罰依據;

另一個是必須堅持法的效力位階,遵守下位法服從上位法,即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內容本身不得與法律、行政法規等上位法的內容相沖突。因此,只要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內容符合以上兩點要求,即應認定其效力。

針對此問題,雖然相關法律沒有明確,但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關於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規范問題的座談會紀要》的通知(法〔2004〕96號)中有所涉及。該會議紀要規定,其他規范性文件不是正式的法律淵源,對人民法院不具有法律規范意義上的約束力。

但是,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依據的其他規范性文件合法、有效並合理、適當的,在認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時應承認其效力;

人民法院可以在裁判理由中對其他規范性文件是否合法、有效、合理或適當進行評述。最高人民法院的會議紀要不是以司法解釋的形式頒布實施的,嚴格來說不具有正式的法律效力,僅僅具有指導意義。但是,領會該會議紀要的精神和旨意遠比其本身是否具有正式法律效力重要。

I. 行政法規中的責令限期拆除是行政處罰還是行政命令

不屬於行政處罰,屬於行政命令。

1、根據《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三條關於「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時,應當責令改正或者限期改正違法行為」的規定,責令改正或者限期改正違法行為與行政處罰是不同的行政行為。

2、行政命令是行政主體依法要求相對人進行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意思表示。行政命令具有強制力,它包括兩類:一類是要求相對人進行一定作為的命令,如命令納稅、命令外國人出境。

另一類是要求相對人履行一定的不作為的命令,稱作為禁(止)令,如因修建馬路禁止通行,禁止攜帶危險品的旅客上車等。

(9)行政規章不能規定既處罰單位又處罰個人擴展閱讀

從性質上分析,行政處罰是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實施的對違反行政管理程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採取懲罰性制裁措施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具有懲罰性。

這種懲罰性,是通過給違法相對人的合法的權利或權益造成損害來達到懲罰的目的。換句話說,就是對違法者施以額外的義務以示懲戒,這種額外義務的增加,不是督促其履行應當履行的義務,也不是等同於原來的義務,而是一種新的義務。

而限期拆除則是指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為了制止正在發生的違法行為,而作出的要求違法行為人履行法定義務、停止違法行為、消除不良後果或恢復原狀的具有強制性的決定。這種強制性決定的目的是為了消除違法行為、恢復法律秩序,具有行政管理的屬性。

實施限期拆除本身並沒有對違法者課以新的義務,雖然能夠給相對人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失,但是這種損失卻並沒有損害相對人的合法利益,因而它不具有懲罰性。

就像闖紅燈,交警罰款5元是行政處罰,但是如果交警只是命令退回標志線,則是行政命令而不屬於行政處罰。所以,從法律性質上分析,限期拆除也不屬於行政處罰。

熱點內容
上海美女律師 發布:2025-05-19 18:01:51 瀏覽:274
黃薇法學 發布:2025-05-19 17:58:48 瀏覽:110
立法三審時間 發布:2025-05-19 17:51:04 瀏覽:555
澳門加班勞動法 發布:2025-05-19 17:43:00 瀏覽:835
安大的法律碩士 發布:2025-05-19 17:32:46 瀏覽:465
李旻律師 發布:2025-05-19 17:32:43 瀏覽:312
法治頻道新聞 發布:2025-05-19 17:25:43 瀏覽:422
法官成東日 發布:2025-05-19 17:10:27 瀏覽:905
按照我國法律規定自然人刑事責任 發布:2025-05-19 17:01:33 瀏覽:863
職中經濟法基礎知識教案 發布:2025-05-19 16:59:05 瀏覽: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