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斌刑事訴訟法
① 刑事案件再審程序在這次的《刑事訴訟法》的修改背景
背景分析:
近年來,一系列重大刑事冤錯案件不斷被披露,被告人被錯判甚至錯殺,有些錯案數十年未得到及時發現和糾正,作為發現和糾正錯誤生效裁判的一種糾錯制度,刑事再審程序由於存在諸多缺陷而未發揮及時有效的錯案糾錯功能,違背了立法對刑事再審程序的價值期待。當前,亟需立足我國現實,同時合理借鑒域外成功制度經驗,重塑刑事再審程序,以使其錯案糾錯功能得到真正發揮。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發揮庭審對查明事實、認定證據、保護訴權、公正裁判的決定性作用,以嚴格司法保障公正司法。
切實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等法律原則,各級法院對518名公訴案件被告人和260名自訴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無罪。堅持公開審判、舉證質證、法庭辯論等訴訟制度,保障當事人的知情權、陳述權、辯護權、申訴權。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依法審理念斌投放危險物質案,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宣告念斌無罪。
堅決糾正冤假錯案。各級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刑事案件1317件,其中糾正一批重大冤假錯案。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依法再審呼格吉勒圖故意殺人、流氓罪一案,改判呼格吉勒圖無罪,目前正在依法依紀追究有關辦案人員的責任。堅持實事求是、有錯必糾,以對法律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對錯案發現一起,糾正一起。對錯案的發生,我們深感自責,要求各級法院深刻汲取教訓,進一步健全冤假錯案有效防範、及時糾正機制。
② 死刑復核強制辯護
死刑復核程序是專門針對死刑案件的一種特殊救濟程序,是一種特殊的審判程序,是對死刑進行程序控制的一個重要環節,目的在於為死刑的適用增設最後一個把關口,從而能夠貫徹「少殺、慎殺」的刑事政策,嚴格控制死刑數量。但是死刑復核程序自產生以來因為其濃厚的行政色彩而存在諸多問題,尤其是律師辯護在死刑復核程序中的缺失,律師辯護的虛化使被追訴人處於更加弱勢的地位,無法使自己的基本權利得到保障,可以說律師辯護關繫到死刑復核程序能否實現其應有的功能。2012年《刑事訴訟法》對死刑復核程序也做了一些修改,表現出了訴訟化的傾向,但是對於律師辯護的保障卻只提及了一下,沒有做過多的說明,因此死刑復核程序中律師辯護的保障是我們未來應該關注的重點問題,尤其是在死刑復核程序中確立強制辯護制度。死刑復核程序中律師辯護的現行規定及存在的問題——評析2012年《刑事訴訟法》第240條在實踐中,死刑復核程序中律師辯護的狀況是令人堪憂的,不僅在於律師的職業水平,更在於死刑復核程序過於封閉,偏向行政化,將律師拒之門外。其實之前,律師能否參與死刑復核程序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刑事訴訟法也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是實際上律師在此時是不能參與死刑復核程序的,而在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復核權後,才逐漸允許律師參與死刑復核程序。2012年《刑事訴訟法》240條規定:第「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應當訊問被告人,辯護律師提出要求的,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在死刑復核過程中,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見,最高人民法院應當將死刑復核的結果通報最高人民檢察院。該條系新增的規定,強化了死刑復核程序中的辯方參與和檢查監督,體現了死刑復核程序的訴訟化改造傾向,這無疑是一大進步,但不容否認的是,該條規定顯然過於原則,模糊,其實並不能發揮很大的作用,細細分析,就會發現該規定存在如下幾個問題:(一)僅僅規定辯護律師提出要求的,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但是沒有規定辯護律師該如何提出辯護意見,即沒有規定辯護律師提在死刑復核程序中,要不要為被判刑人指定辯護是一個亟待引起關注的問題。在這次修法之前,辯護律師基本上沒有參與死刑復核程序的制度空間。長期以來,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死刑復核程序是一個最高人民法院的內部書面審核程序,或者說,書面的行政審查程序。在死刑復核過程中,最高法院法官都會親自訊問被判刑人,聽取其本人對於判處死刑的意見。在個別案件中,如果被判刑人的辯護律師有辦法,最高法院的法官一般也會接受辯護律師的書面意見。但總體而言,在死刑復核程序中,辯護律師的參與缺乏必要地制度保障和程序機制。因此,根據現行法的規定,對於可能判處死刑的案件,盡管刑訴法規定必須為其指定辯護,但是,在司法實踐中,死刑案件的指定辯護僅限於第一審、第二審。至於死刑復核程序,則不適用為被告人指定辯護的規定。但是,根據修正後的《刑事訴訟法》第240條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應當訊問被告人;辯護律師提出要求的,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根據該項規定,辯護律師參與死刑復核程序將成為一種制度化實踐。因此,在此制度框架下,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我國死刑復核案件中一律不指定(辯護)的習慣做法。換句話說,既然辯護律師參與死刑復核程序即將成為一種制度化實踐,那麼,對於那些因貧窮而無力聘請辯護律師的被判刑人,又有什麼理由拒絕適用第34條「應當為其指定辯護」的規定呢?我們的態度很明確,最高人民法院在辦理死刑復核案件時,如果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就應當根據第34條第三款的規定,為其指定辯護。理由有二:第一,第34條關於「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的規定,屬於法定應當指定辯護的強制性規定。作為一項總則性規定,沒有任何理由將直接關系著被告人生死問題的死刑復核程序排除在外。第二,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被告人指定辯護律師,也是確保死刑復核程序公正外觀的客觀需要。根據修正後的《刑事訴訟法》第240條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應該詢問被告人;辯護律師提出要求的,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在復核死刑案件過程中,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見。根據該條規定,我國死刑復核程序已經發生了某種「質」的變化:即,從純粹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內部審查、復核程序,通過引入控辯雙方的力量和意見,初步實現了訴訟化改造。當然,在司法實踐中,這種訴訟化改造盡管不一定表現為開庭的方式、不一定採取控辯審三方集中在場聽取意見的方式,但是,就制度設計而言,第240條已經為控辯雙方介入提供了制度依據和契機。因此,既然辯護律師提出要求的,都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那麼,就產生了一個最基本的制度公正問題:如果被告人沒有聘請辯護律師怎麼辦?是聽之任之,還是根據死刑屬於強制辯護的案件范圍而為其制定辯護呢?很顯然,如果堅持死刑復核程序不適用制定辯護的舊習,那麼,第240條的規定將會變成一個「有錢人條款」。即,誰有錢請得起辯護律師,誰就有機會透過辯護律師的參與向最高人民法院陳述更具法律水準的意見。然而,刑事法律援助的最基本目的就是為刑事案件的辯護活動確立一個最基本的保障:不管你窮還富,你都可以享受到一個最基本的待遇。在關乎個人生死問題的死刑復核程序中,我們更應當堅守並維持這種最基本的公正性。因此,我個人認為,隨著辯護律師介入死刑復核程序成為一種制度化實踐,最高人民法院必須與時俱進,徹底放棄死刑復核程序不適用指定辯護的錯誤觀念,為死刑復核案件的被告人提供最基本的法律援助服務。死刑復核程序必須有辯護律師的參與。之所以如此,以下幾點尤其值得強調:第一,死刑復核案件不僅僅是一種直接關繫到個人生死的特殊案件類型,在當今我國,死刑復核程序事實上在很大程度上還承擔著一定公共政策形成的作用。這一點在吳英案中表現的非常明顯。公共政策不僅僅是法律政策、死刑政策,甚至還會牽扯到國家經濟領域的一些宏觀經濟決策與走向等問題。在吳英案中,就存在著一個國家如何對待民間借貸現象的宏觀經濟政策、法律政策問題。像這樣的案件,沒有律師的參與是不行的。在此之前,我特別跟澤濤兄溝通,希望他能集中談談美國法庭之友制度。在涉及公共政策形成時,個案已經不單單事關個人利益,而是牽扯到更多人的利益。大家回想一下吳英案,前前後後組織了多少次有關吳英案的研討會,而且,參與者不僅僅是法律界的專家,還有經濟學界的精英、江浙一帶的商人。因為吳英案不僅僅關乎吳英個人的生死,還涉及國家經濟政策的走向等社會問題。其實,即使不談吳英案,其他死刑案件中還同樣涉及到死刑政策的形成與選擇。例如,去年發生的夏俊峰案、葯家鑫案、李昌奎案。這些案件都已經不再是僅僅關乎個人的生死,而是代表著國家對待這種類型死刑案件將採取一種什麼樣的刑事政策。在這些案件中,可能直接牽扯到公共政策形成。而公共政策的形成,僅僅靠查清事實、正確適用法律是無法解決的。因此,在此類案件中,還按照傳統的審核書面材料、訊問被告人,然後說「人是你殺的,沒問題」、「我也訊問你了,你自己也供認不諱」,是無法真正做到客觀公正的。因為這已經不僅僅是個案問題,而是牽扯到公共政策的形成。這是第一個理由,死刑復核程序因可能涉及公共政策問題,必須形成一種良性的程序參與機制。第二,就個案而言,即使只談被判刑人的生死問題,法律問題和證據問題也非常復雜。近幾年我相對多地了解了張燕生律師辦理的念斌投毒案。這是一起發生在福建某地的投毒案件。就個人感受而言,這個案件的控訴證據存在很多疑點,甚至有可能是一起冤假錯案。但是,即使這樣漏洞百出的案件,如果沒有辯護律師的參與,也沒有辦法從證據上和邏輯上把這些疑點揭示出來。現在因為專業律師的參與,念斌終於保了一條命。可是,在最高人民法院復核的死刑案件中,又有多少案件像念斌案這樣,除非有專業辯護律師的參與,否則,將會在強大的控方邏輯下,成為一個自圓其說、看似沒有任何漏洞的「鐵案」呢?因此,即使拋開公共政策問題,僅就個案生死問題而言,單靠訊問被判刑人也不一定能夠發現案件的真正疑點。在此意義上,為了保證死刑案件的辦案質量,必須強化專業辯護律師的參與。第三,法律解釋的問題。在死刑案件中,同樣會遇到刑法條文的合理解釋問題,而這種解釋肯定超出了被判刑人的能力。總之,我的基本觀點是:傳統的死刑復核程序觀念認為,只要能夠查清事實、准確適用法律,就能夠保證作出一個正確的死刑判決。但是,如果把視野放到公共政策的形成、放到法律的專業化、放到證據分析等問題時,這樣一種內部審核方式可能是遠遠不夠的。死刑復核程序需要引入律師的力量,而引入律師的力量就必須有一種制度來保障貧窮者也同樣能夠得到最基本的法律服務。我個人認為,死刑復核程序的訴訟化發展必然牽連出這樣一個問題:即,死刑復核案件的法律援助問題。很多案件,當事人都是會委託律師的,律師在庭審中,就是被委託人,幫助當事人進行陳訴,辯論,使得最後的結果能夠盡最大的程度有利於當事人。法官也會根據律師的陳述,給予一定的判斷,但是死刑復核,法官一般都是聽取當事人的陳訴。
③ 2016年5月16日公布的國家賠償新標准有何意義
國家賠償,從一般意義上說,是國家對國家權力活動中的侵權行為承擔賠償責任的一種法律制度。與古羅馬時期就已開始出現的民事賠償相比,國家賠償只不過才有100多年的歷史(19世紀70年代出現)。盡管如此,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的發展,國家權力的擴張,國家侵權的機會以及可能性在逐漸增大,國家賠償也就變得十分的重要。因為它不僅對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至關重要,而且對國家的民主與法制建設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特別是對和諧社會的建立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2016年5月16日,最高檢發布最新的賠償標准:要求各級檢察院辦理自身作為賠償義務機關的國家賠償案件時,執行新的日賠償標准242.3元,較上年度增加了22.58 元。南都記者注意到,過去幾年,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國家賠償年度標准均在5月發布,這與國家統計局公布上一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即原「全 國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相關。例如,國家統計局今年5月13日公布2015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63241元,最高檢刑事申訴檢察 廳根據此統計數據及人社部提供的日平均工資計算公式,確定新的日賠償標准。
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國家賠償標准,2007年為日賠償83.66元,今年幾乎是10年前的3倍。過去10年時間,日賠償標准每年都在提高,少則10.36元,多則22.58元。
④ 取保候審在公安網上能不能查到
取保候審在公安網上不能查到。
取保候審不會留案底的,公安機關掌握的都是刑事判回決的刑事前科和被治安答處罰的前科。取保候審只是刑事強制措施,並不能算是前科。
取保候審,是指偵查機關責令犯罪嫌疑人提供擔保人或交納保證金並出具保證書,保證其不逃避或妨礙偵查,並隨傳隨到的一種強制措施。
它通常對犯罪較輕,不需要拘留、逮捕,但需要對其行動自由作一定限制的犯罪嫌疑人採用。
(4)念斌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有過取保候審,已經撤掉,但是在公安局內部網上可以查到以前有過取保,此種不是案底,是一種普通記錄,不能消除,但是一般不影響當兵政審。
因為政審主要還是查個人檔案,公安局內部網上的記錄沒有體現在個人檔案的。取保候審後撤銷,說明沒有犯法,因此可以說政治面貌還是清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