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稅法規定的是
A. 最新的稅法規定的發票管理規定
詳見《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和《發票管理辦法》
B. 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 )。
08年新實施的所得稅稅法稅率統一為25%,小型微利企業可以減免5%,在平時還是按照25%預交所得稅,到年底匯算清繳的時候才會按照20%來執行。
C. 新的稅法規定業務招待費的扣除率是多少
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業務招待費支出,按照發生額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5‰。
扣除最高限額與實際發生數額的60%孰低原則。
例如:納稅人銷售收入2000萬元,業務招待費發生扣除最高限額2000×5‰=10萬元。分兩種情況:
(1)實際發生業務招待費發生40萬元:40×60%=24萬元;稅前可扣除10萬元
(2)實際發生業務招待費發生15萬元:15×60%=9萬元;稅前可扣除9萬元
(3)新的稅法規定的是擴展閱讀:
業務招待費是企業為業務經營的合理需要而支付的招待費用。在本次財務制度改革以前,全國各類企業的業務招待費支出沒有統一的標准,
除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法中有業務招待費的支出標准外,其它各類企業基本上沒有標准(1992年6月頒布的《股份制試點企業財務管理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採納了外商投資企業的標准)。
國營企業的業務招待費支出採取由各省、自治區、直箱市財政部門根據企業生產經營規模等不同情況確定不同限顛,企業在限額內掌握開支的招待費實報實銷、年終審計的辦法。
這種管理辦法,不利於為各類企業創造平等競爭的外部環境,也不利於政府職能部門轉變職能,加強財務監督。此次財務改革,對各類企業的業務招待費標准進行了統一規定。
現稅法規定:
該實施條例中第四十三條明確規定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業務招待費支出,按發生額的60%扣除,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5‰(千分之五)。
業務招待費是企業為了聯系業務或促銷、處理社會關系等目的經常發生的業務,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改變了以前的扣除比例,業務招待費作為企業生產、經營業務的合理費用,會計制度規定可以據實列支,稅法規定在一定的比例范圍內可在所得稅前扣除,超過標準的部分不得扣除。
企業申報扣除的業務招待費,稅務機關要求提供證明資料的,應提供證明真實發生的足夠的有效憑證或資料。不能提供的,不得在稅前扣除。其證明資料內容包括支出金額、商業目的、與被招待人的業務關系、招待的時間地點。
企業投資者或雇員的個人娛樂支出和業余愛好支出不得作為業務招待費申報扣除。
D. 新企業所得稅法對技術開發費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
第三十條 企業的下列支出,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
(一)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
第九十五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三十條第(一)項所稱研究開發費用的加計扣除,是指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
E. 按照新企業稅法規定,免徵所得稅的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來企業所源得稅法》第二十六條 企業的下列收入為免稅收入:
(一)國債利息收入;
(二)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
(三)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
(四)符合條件的非營利組織的收入。
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一)項所稱國債利息收入,是指企業持有國務院財政部門發行的國債取得的利息收入。
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項所稱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是指居民企業直接投資於其他居民企業取得的投資收益。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項和第(三)項所稱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不包括連續持有居民企業公開發行並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個月取得的投資收益。
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四)項所稱符合條件的非營利組織,是指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組織:
(一)依法履行非營利組織登記手續;
(二)從事公益性或者非營利性活動;
(三)取得的收入除用於與該組織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外,全部用於登記核定或者章程規定的公益性或者非營利性事業;
F. 新稅法規定個人所得稅計稅檔次表
個人所得稅稅率表有兩種,分別為綜合所得適用和經營所得適用。新稅法規定個人所得稅計稅檔次表如下:
1、個人所得稅稅率表(綜合所得適用)
(6)新的稅法規定的是擴展閱讀: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方法:
應納稅所得額=月度收入-5000元(起征點)-專項扣除(三險一金等)-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新個稅法於2019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最新起征點和稅率。
新個稅法規定,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以及專項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依照個人所得稅稅率表(綜合所得適用)按月換算後計算繳納稅款,並不再扣除附加減除費用。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個人所得稅稅率表
G. 新的增值稅稅法對小規模納稅人是怎麼規定的
根據新修訂的《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十二條,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徵收率為3%。第十一條規定,小規模納稅人銷售貨物或者應稅勞務,實行按照銷售額和徵收率計算應納稅額的簡易辦法,並不得抵扣進項稅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八條的規定,小規模納稅人的標准為:
(一)從事貨物生產或者提供應稅勞務的納稅人,以及以從事貨物生產或者提供應稅勞務為主,並兼營貨物批發或者零售的納稅人,年應征增值稅銷售額(以下簡稱應稅銷售額)在50萬元以下(含本數,下同)的;
(二)除上述第(一)點規定以外的納稅人,年應稅銷售額在80萬元以下的。
上述第(一)點所稱以從事貨物生產或者提供應稅勞務為主,是指納稅人的年貨物生產或者提供應稅勞務的銷售額占年應稅銷售額的比重在50%以上。
H. 新的稅法對於個人所得稅的繳納是怎麼規定的
一是工薪所得扣除標准提高到3500元。
二是調整工薪所得稅率結構,由9級調內整為7級,取消了15%和40%兩檔稅率容,將最低的一檔稅率由5%降為3%。
三是調整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和承包承租經營所得稅率級距。生產經營所得稅率表第一級級距由年應納稅所得額5000元調整為15000元,其他各檔的級距也相應作了調整。
四是個稅納稅期限由7天改為15天,比現行政策延長了8天,進一步方便了扣繳義務人和納稅人納稅申報。
個人所得稅(Indivial Income tax),是以個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為對象徵收的一種稅,是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是指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雖無住所但在境內居住滿一年,以及無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滿一年但有從中國境內取得所得的個人,包括中國公民、個體工商戶、外籍個人等
{(總工資)-(三險一金)-(免徵額)}X稅率-速扣數=個人所得稅
I. 新《企業所得稅法》是如何規定職工福利費支出的
2008年度職工福利費超過計稅標準的部分,執行新的《通則》的企業,可以在年初結余的指標版中抵扣,權不足抵扣的部分要進行納稅調整;未執行新的《通則》的企業,2008年度職工福利費超過計稅標準的部分可以在年初應付福利費科目余額中列支;2008年度職工福利費支出未達到職工工資總額14%的節余部分,不得帶入下一年度使用。
J. 個人所得稅按新稅法規定如何計算
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 應納稅所得額× 適用稅率- 速算扣除數扣除標准3500元/月(工專資、薪金所得適用屬)
應納稅額 = 應納稅所得額 x 稅率 - 速算扣除數
說明:個人所得稅起征點:3500元 .如果計算的是外籍人士(包括港、澳、台),則個稅起征點應設為4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