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廣州食品安全法律法規考試
A. 2015新食品安全法主要有哪些修改
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經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這是該法自2009年實施以來,我國立法機關對這一民生立法的重要修改,修訂後的食品安全法較2009年實施的食品安全法增加了50條,分為十章154條。修改後的食品安全法對生產、銷售、餐飲服務等各環節實施最嚴格的全過程管理,強化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完善追溯制度。同時,建立最嚴格的監管處罰制度,對違法行為加大處罰力度,構成犯罪的依法嚴肅追究刑事責任。加重對地方政府負責人和監管人員的問責。食品生產者發現生產的食品不符合安全標准或有證據證明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應當立即停止生產,召回已經上市銷售的食品,通知相關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食葯監部門認為必要的,可以實施現場監督。禁止將劇毒、高毒農葯用於蔬菜、瓜果、茶葉和中草葯材等國家規定的農作物。國家對農葯的使用實行嚴格的管理制度,加快淘汰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葯,推動替代產品的研發和應用,鼓勵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網路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應當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消費者合法權益受損,可以向入網食品經營者或生產者要求賠償。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入網食品經營者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由網路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賠償。4月24日,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經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這是該法自2009年實施以來,我國立法機關對這一民生立法的重要修改,修訂後的食品安全法較2009年實施的食品安全法增加了50條,分為十章154條。修改後的食品安全法對生產、銷售、餐飲服務等各環節實施最嚴格的全過程管理,強化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完善追溯制度。同時,建立最嚴格的監管處罰制度,對違法行為加大處罰力度,構成犯罪的依法嚴肅追究刑事責任。加重對地方政府負責人和監管人員的問責。1、明確六種需要評估情形為提早發現食品安全風險,新食品安全法專設一章健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明確規定了六種需要評估的情形:通過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或者接到舉報發現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為制定或者修訂食品安全國家標准提供科學依據需要進行風險評估的;為確定監督管理的重點領域、重點品種需要進行風險評估的;發現新的可能危害食品安全因素的;需要判斷某一因素是否構成食品安全隱患的;國務院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認為需要進行風險評估的其他情形。新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是制定、修訂食品安全標准和實施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科學依據。經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得出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不安全結論的,國務院食品葯品監督管理、質量監督等部門應當依據各自職責立即向社會公告,告知消費者停止食用或者使用,並採取相應措施,確保該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停止生產經營;需要制定、修訂相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立即制定、修訂。那麼,什麼樣的食品才是安全的?有沒有相應的標准進行衡量呢?這個標准由誰制定又必須包含哪些內容呢?新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安全國家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制定、公布,食品安全標准應當包括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農葯殘留、獸葯殘留、生物毒素、重金屬等污染物質以及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物質的限量規定;食品添加劑的品種、使用范圍、用量;專供嬰幼兒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輔食品的營養成分要求;對與衛生、營養等食品安全要求有關的標簽、標志、說明書的要求;食品生產經營過程的衛生要求;與食品安全有關的質量要求;與食品安全有關的食品檢驗方法與規程;其他需要制定為食品安全標準的內容。2、食葯監部門統一監管如何進行監管,一直以來是困擾食品安全的難題,因為食品安全涉及生產、銷售、餐飲服務等多個環節,而這些環節又是由不同的部門在監管,形成了「九龍治水」的局面。為此,新食品安全法完善了統一權威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由分段監管變成食葯監部門統一監管,並明確建立最嚴格的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對食品生產、流通、餐飲服務和食用農產品銷售等各個環節,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中涉及的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的監管、網路食品交易等新興的業態,還有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一些過程式控制制的管理制度,都進行了細化和完善。在生產經營過程式控制制方面,新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生產企業應當就下列事項制定並實施控制要求,保證所生產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標准:原料采購、原料驗收、投料等原料控制;生產工序、設備、貯存、包裝等生產關鍵環節控制;原料檢驗、半成品檢驗、成品出廠檢驗等檢驗控制;運輸和交付控制。食品生產企業應當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如實記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的名稱、規格、數量、生產日期或者生產批號、保質期、進貨日期以及供貨者名稱、地址、聯系方式等內容,並保存相關憑證。記錄和憑證保存期限不得少於產品保質期滿後六個月;沒有明確保質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於兩年。食品經營企業應當建立食品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如實記錄食品的名稱、規格、數量、生產日期或者生產批號、保質期、進貨日期以及供貨者名稱、地址、聯系方式等內容,並保存相關憑證。食用農產品是食品安全的源頭,所以,農葯的管理對於保障食品安全至關重要。對農葯管理方面,新食品安全法明確要求對農葯的使用實行嚴格的監管,加快淘汰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葯,推動替代產品的研發應用,鼓勵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葯,特別強調劇毒、高毒農葯不得用於瓜果、蔬菜、茶葉、中草葯材等國家規定的農作物,並對違法使用劇毒、高毒農葯的,增加規定由公安機關予以拘留處罰這樣一個嚴厲的處罰手段。據了解,其實早在2000年出台的《南京市蔬菜使用農葯管理規定》中,就要求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葯。2003年,南京市政府更是列出了42種高毒、高殘留農葯「黑名單」,在南京全部禁止銷售和使用。也就是說,當時南京就禁止在蔬菜水果上使用劇毒、高毒農葯了。隨後這個「黑名單」被逐漸擴大到46種。根據江蘇省農科院介紹,江蘇對於農葯管理一直都很嚴格,江蘇地產的蔬菜瓜果使用的也一直是低毒農葯,可以放心食用。在餐飲服務方面,新食品安全法要求,餐具、飲具集中消毒服務單位應當對消毒餐具、飲具進行逐批檢驗,檢驗合格後方可出廠,並應當隨附消毒合格證明。消毒後的餐具、飲具應當在獨立包裝上標注單位名稱、地址、聯系方式、消毒日期以及使用期限等內容。對於現在異常火爆的網購,新食品安全法也作出規定,網路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應當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明確其食品安全管理責任;依法應當取得許可證的,還應當審查其許可證。網路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發現入網食品經營者有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應當及時制止並立即報告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發現嚴重違法行為的,應當立即停止提供網路交易平台服務。在特殊食品監管方面,新食品安全法要求,保健食品的標簽、說明書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內容應當真實,與注冊或者備案的內容相一致,載明適宜人群、不適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標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並聲明「本品不能代替葯物」。保健食品的功能和成分應當與標簽、說明書相一致。而在嬰幼兒配方食品方面,新食品安全法則明確規定,嬰幼兒配方食品生產企業應當實施從原料進廠到成品出廠的全過程質量控制,對出廠的嬰幼兒配方食品實施逐批檢驗,保證食品安全。生產嬰幼兒配方食品使用的生鮮乳、輔料等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等,應當符合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食品安全國家標准,保證嬰幼兒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成分。嬰幼兒配方食品生產企業應當將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產品配方及標簽等事項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備案。3、大幅提高行政罰款額度之所以稱為「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不但在處罰的內容上更加廣泛,而且大幅度提高了行政罰款的額度。比如對生產經營添加葯品的食品,生產經營營養成分不符合國家標準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等違法行為,2009年實施的食品安全法規定最高可以處罰貨值金額10倍的罰款,但新食品安全法就規定最高可以處罰貨值30倍,處罰的幅度有大幅度的提高。針對多次、重復被罰而不改正的問題,新食品安全法要求,食品葯品監管部門對在一年內累計三次因違法受到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的食品生產經營者給予責令停產停業直至吊銷許可證的處罰。此外,新食品安全法還強化了民事法律責任的追究:為保護消費者權益,要求食品生產和經營者接到消費者的賠償請求以後,應該實行首負責任制,先行賠付,不得推諉;為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在現行的食品安全法實行10倍價款懲罰性的賠償基礎上,又增設了消費者可以要求支付損失3倍賠償金的懲罰性賠償。不過,也有專家認為,食品安全法修訂,無論是體制還是制度,與他法的銜接、具體操作等問題都還存在較大問題,特別是審批過多,事中事後監管的有效手段少;政府監管部門多、內容多,而社會共治內容、手段少;出了問題處罰多、問責多,科學分析、不斷改進提高質量水平少;體現控制、干預理念多,預防、防範內容少。食品安全法本次修訂已塵埃落定,這意味著有關體制、制度和法律銜接等方面的問題,須留待日後解決。
B. 2015新食品安全法修改哪些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送審稿)》於10月29日起公開徵求意見,此次送審稿對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職責等方面進行了修訂。那麼,送審稿具體修訂了哪些方面的內容呢?下面,法律快車編輯為您詳細介紹關於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送審稿)修訂的具體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送審稿)》修訂的具體主要內容:
一、落實監管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成果。
第一,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調整了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職責,涉及30多個條文。
第二,將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三項許可整合為食品生產經營許可(第31條)。
第三,強化對食品添加劑流通的監管,將食品添加劑經營納入許可(第47條)。
第四,將小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飲店和食品攤販的監督管理辦法授權省級人大常委會或省級人民政府制定(第31條)。
二、強化企業主體責任落實。
第一,明確提出食品生產經營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應當履行「誠信自律」的義務(第4條)。
第二,為強化食品安全管理人員的職業素質,《送審稿》提出,國家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人員職業資格制度。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配備專職或者兼職食品安全管理人員(第35條)。
第三,為落實食品企業追溯義務,《送審稿》提出,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應當建立食品追溯管理制度,保證食品可追溯(第39條)。
第四,為加強食品網路交易監管,《送審稿》規定了網路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應當取得食品生產經營許可,並承擔食品安全管理責任;未履行法定義務,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並先行賠付(第59條)。
第五,為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送審稿》提出,國家建立食品安全責任強制保險制度。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投保食品安全責任強制保險(第65條)。
第六,借鑒有關國家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送審稿》提出,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定期對本單位食品安全狀況進行檢查並記錄。鼓勵食品生產經營者聘請食品安全社會專業機構,定期對本單位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進行評價。食品生產經營者發現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隱患時,應當及時進行處理,並報告縣級以上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第60條)。
第七,為強化對嬰幼兒配方食品的嚴格監管,《送審稿》提出,國家對嬰幼兒配方食品實行嚴格監督管理。食品生產企業生產嬰幼兒配方食品應當將生產原料、產品配方及標簽等向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備案。不得以委託、貼牌、分裝方式生產嬰幼兒配方食品(第57條)。
第八,為防止市場退出食品迴流,《送審稿》提出,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應當對召回、超過保質期等市場退出的食品採取補救、無害化處理、銷毀等措施(第62條)。
三、強化地方政府責任落實。
第一,為進一步強化地方政府食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送審稿》提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能力建設,為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提供保障(第6條);應當將食品安全監督檢查、抽樣檢驗、風險監測、宣傳教育、能力建設等經費納入同級政府財政預算(第93條)。
第二,吸納監察部牽頭起草的《國務院關於食品安全責任追究的規定(草案送審稿)》的相關內容,《送審稿》提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中未按照規定履行職責,造成不良後果的,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第125條)。
四、創新監管機制方式。
第一,借鑒國外立法經驗,《送審稿》提出,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遵循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式控制制、社會共治的原則(第3條)。
第二,為貫徹風險管理原則,《送審稿》提出,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分類分級監督管理制度。根據食品安全風險程度確定監督管理的重點、方式、頻次等(第91條)。
第三,為督促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和地方政府落實食品安全責任,《送審稿》提出,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未及時採取措施消除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可以對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進行責任約談。地方人民政府未履行食品安全職責,未及時消除區域性重大食品安全隱患的,上級人民政府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進行責任約談(第99條)。
第四,借鑒葯品監管經驗,增加突擊性檢查制度。《送審稿》提出,對涉嫌違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可能造成嚴重危害或重大社會影響的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上級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可以對其實施突擊性現場檢查(第100條)。
第五,借鑒《國務院關於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送審稿》提出,國家建立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第101條)。
第六,為規范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工作,《送審稿》提出,新聞媒體應當客觀、公正報道食品安全問題(第9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授權不得發布依法由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公布的食品安全信息(第103條);任何單位和個人發布可能對社會或食品產業造成重大影響的食品安全信息,應當事先向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行業協會、科研機構、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核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發布未經核實的食品安全信息,不得編造、散布虛假食品安全信息(第106條)。
五、完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
第一,為加強食品安全風險交流,《送審稿》提出,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制度。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構按照科學、客觀、及時、公開的原則,組織開展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第19條)。
第二,為發揮行業協會作用,保護消費者權益,《送審稿》提出,食品安全國家標准審評委員會應當有食品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的代表(第25條)。
第三,為進一步提高公眾食品安全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送審稿》提出,國家將食品安全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以及食品安全標准和知識,開展食品安全公益宣傳(第9條)。
六、嚴懲重處違法違規行為。
第一,為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送審稿》將對違法違規結果的懲戒改為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戒(第30條)。
第二,在刑事責任方面,完善了行刑銜接機制(第107條)。
第三,在行政責任方面,強化對違法違規食品生產經營者、技術機構的處罰。如在財產罰方面,將非法添加等嚴重危害食品安全的行為罰款額度由原法中五至十倍罰款提高到十五至三十倍(第110條);在資格罰方面,《送審稿》提出,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終身不得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管理工作(第119條)。承擔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風險評估工作的技術機構、技術人員出具虛假監測、評估報告的,依法對技術機構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技術人員給予撤職或者開除的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120條);食品檢驗機構、食品檢驗人員出具虛假檢驗報告的,由有關部門沒收所收取的檢驗費用,並處檢驗費用三至五倍的罰款(第121條)。在人身罰方面,《送審稿》按照審慎的原則補充了行政拘留的處罰(第110條)。
第四,在民事責任方面,加大經濟懲罰力度。
一是規定了最低額賠償制度。《送審稿》提出,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賠償一千元(第127條)。
二是加大對虛假廣告的懲戒力度。《送審稿》提出,明知或者應知食品廣告虛假仍設計、製作、發布,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廣告的設計者、製作者、發布者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第63條)。
三是加大虛假檢驗報告或認證結論的懲戒。《送審稿》提出,食品檢驗機構、認證機構出具虛假檢驗報告、虛假認證結論,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第121條、第122條)。
四是強化對虛假食品安全信息發布者的民事責任。《送審稿》提出,編造、散布食品安全虛假信息,或者發布未經核實的食品安全信息,使食品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第124條)。
C. 食品安全法 2015一共多少條
一共一百五來十四條,源共十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第三章 食品安全標准;第四章 食品生產經營;第五章食品檢驗;第六章食品進出口;第七章 食品安全事故處置;第八章 監督管理;第九章 法律責任;第十章附則。
D. 中國食品安全標准有哪些
隨著現代食品生產的方法和工藝開始成長,許多食品的保質期也可以被控制,這時候食品安全成為了現代人比較關心的問題。
現行的食品安全標准主要有以下內容: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包裝飲用水 GB 19298-2014 2015-05-24 現行有效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巧克力、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其製品 GB 9678.2-2014 2015-05-24 現行有效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經營過程衛生規范 GB 31621-2014 2015-05-24 現行有效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堅果與籽類食品 GB 19300-2014 2015-05-24 現行有效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膨化食品 GB 17401-2014 2015-05-24 現行有效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保健食品 GB 16740-2014 2015-05-24 現行有效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澱粉糖 GB 15203-2014 2015-05-24 現行有效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糖 GB 13104-2014 2015-05-24 現行有效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水產調味品 GB 10133-2014 2015-05-24 現行有效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用菌及其製品 GB 7096-2014 2015-05-24 現行有效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釀造醬 GB 2718-2014 2015-05-24 現行有效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豆製品 GB 2712-2014 2015-05-24 現行有效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麵筋製品 GB 2711-2014 2015-05-24 現行有效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准 GB 2760-2011 2015-05-24 現行有效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 GB 7718-2011 2012-04-20 現行有效
E. 10月起有哪些法律法規正式實施,2015
2015年10月起實施的法律法規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關於修訂納稅人識別號代碼標準的公告》
《企業經營范圍登記管理規定》
《關於印發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徵收使用管理辦法的通知》
《網路商品和服務集中促銷活動管理暫行規定》
《關於進一步擴大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范圍的通知》
《關於調整工傷保險費率的通知》
F. 違反2015版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五條怎麼處罰
第一百二十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沒專收違法所得和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屬品、食品添加劑以及用於違法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原料等物品;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貨值金額不足一萬元的,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的,並處貨值金額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許可證:
(十四)食品生產經營者在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依照本法第七十五條第五款規定責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經營後,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經營。
G. 2015食品衛生安全法第88條
新版食品安全法第88條,對依照本法規定實施的檢驗結論有異議的,食品回生產經營者可答以自收到檢驗結論之日起七個工作日內將實施抽樣檢驗的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上一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提出復檢申請,由受理復檢申請的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在公布的復檢機構名錄中隨機確定復檢機構進行復檢,復檢機構出具的復檢結論為最終檢驗結論。復檢機構與初檢機構不得為同一機構。復檢機構名錄由國務院證認可監督管理食品葯品監督管理、衛生行政、農業行政等部門共同公布。採用國家規定的快速檢測方法對食用農產品進行抽查檢測測。被抽查的人對檢測結果有異議的可以自收到檢測結果時四個小時內申請復檢。復檢不得採用快速檢測方法。
以上!
H. 2015新版《食品安全法》10月1日起實施 有哪些規定
1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修訂)
目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 第三章 食品安全標准 第四章 食品生產經營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二節 生產經營過程式控制制 第三節 標簽、說明書和廣告 第四節 特殊食品 第五章 食品檢驗 第六章 食品進出口 第七章 食品安全事故處置 第八章 監督管理 第九章 法律責任
第十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下列活動,應當遵守本法:
(一)食品生產和加工(以下稱食品生產),食品銷售和餐飲服務(以下稱食品經營);
(二)食品添加劑的生產經營;
(三)用於食品的包裝材料、容器、洗滌劑、消毒劑和用於食品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以下稱食品相關產品)的生產經營;
(四)食品生產經營者使用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 (五)食品的貯存和運輸;
(六)對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的安全管理。
供食用的源於農業的初級產品(以下稱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但是,食用農產品的市場銷售、有關質量安全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2
標準的制定、有關安全信息的公布和本法對農業投入品作出規定的,應當遵守本法的規定。
第三條 食品安全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式控制制、社會共治,建立科學、嚴格的監督管理制度。
第四條 食品生產經營者對其生產經營食品的安全負責。
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准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保證食品安全,誠信自律,對社會和公眾負責,接受社會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第五條 國務院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其職責由國務院規定。
國務院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依照本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對食品生產經營活動實施監督管理。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依照本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組織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風險評估,會同國務院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制定並公布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依照本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承擔有關食品安全工作。
第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負責,統一領導、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以及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監督管理工作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和國務院的規定,確定本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衛生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的職責。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人民政府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可以在鄉鎮或者特定區域設立派出機構。
第七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實行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責任制。上級人民政府負責對下一級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進行評議、考核。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對本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進行評議、考核。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食品安全工作經費列入本級政府財政預算,加強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能力建設,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保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溝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職責分工,依法行使職權,承擔責任。
第九條 食品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按照章程建立健全行業規范和獎懲機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3
制,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技術等服務,引導和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依法生產經營,推動行業誠信建設,宣傳、普及食品安全知識。
消費者協會和其他消費者組織對違反本法規定,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依法進行社會監督。
第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食品安全的宣傳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識,鼓勵社會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食品生產經營者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以及食品安全標准和知識的普及工作,倡導健康的飲食方式,增強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以及食品安全標准和知識的公益宣傳,並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有關食品安全的宣傳報道應當真實、公正。
第十一條 國家鼓勵和支持開展與食品安全有關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鼓勵和支持食品生產經營者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採用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規范。
國家對農葯的使用實行嚴格的管理制度,加快淘汰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葯,推動替代產品的研發和應用,鼓勵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
第十二條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有權舉報食品安全違法行為,依法向有關部門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對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
第十三條 對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章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
第十四條 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制度,對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進行監測。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食品葯品監督管理、質量監督等部門,制定、實施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
國務院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獲知有關食品安全風險信息後,應當立即核實並向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通報。對有關部門通報的食品安全風險信息以及醫療機構報告的食源性疾病等有關疾病信息,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分析研究,認為必要的,及時調整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同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質量監督等部門,根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結合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制定、調整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方案,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備案並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