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共體772號條例
① 歐盟最早簽訂3個共同條約的六國之名
法國、前聯邦德國、荷蘭、義大利、比利時和盧森堡
(一)歐盟公司法立法背景
歐盟是建立在歐洲的歐洲煤炭與鋼鐵共同體(EuropeanCoalandSteelCommunity,簡稱「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EconomicCommunity,簡稱EEC:歐共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opeanAtomicEnengyCommunity,簡稱:Euratom)之上的。建立歐盟的建立是鑒於各國歷經了二戰,歐洲經濟急待各國政府攜手合作,以便重振經濟。1950年,當時的法國外長羅伯特·舒曼(RobertSchuman)提出一項由歐洲各國政府聯合管理煤炭與鋼鐵生產的計劃。這個計劃得到了歐洲一些國家的響應。1951年4月18日,法國、前聯邦德國、荷蘭、義大利、比利時和盧森堡等6國在巴黎簽署了《歐洲煤炭與鋼鐵共同體條約》(又稱《巴黎條約》),正式成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隨著形勢的發展,上述6國又於1957年3月25日在羅馬簽署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在第一個《歐洲煤炭與鋼鐵共同體條約》這個條約的緒言中,還就建立該共同體的目的問題明確指出:條約是「通過建立一個經濟共同體來維系他們的基本利益,以取代長期的敵對,並作為在長期以來被血腥沖突而分裂的人民中確立更為廣泛和更為深入的共同體的基矗」1973年1月1日,丹麥、愛爾蘭和英國首批加人了上述3個共同體。其後,1981年1月1日,希臘又加入了上述3個共同體。西班牙與葡萄牙是於1986年1月1日第三批加入上述3個共同體的。1990年,前東德地區作為統一後的聯邦德國的一部分當然地成為3個共同體的成員。至1995年1月1日,又有奧地利、芬蘭、瑞典等3個國家加入了3個共同體,以後荷蘭、比利士、盧森堡也加入共同體,從而使成員國總數已經達到目前的15個國家。1992年2月7日,當時的12個成員國又於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簡稱《馬約》,或簡稱《歐盟條約》)。這個條約重申了「在歐洲人民中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盟」的宗旨,並且提出在3個共同體的基礎上建立歐洲聯盟。《歐盟條約》又在1997於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作了修改。
現在捷克共和國、匈牙利及波蘭三國也在作加入歐盟的准備,其磋商談判早於1998年3月開始,2002年12月,哥本哈根的歐盟峰會標志
② 歐盟的定義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目前有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內、愛爾蘭、比利時容、丹麥、希臘、盧森堡、荷蘭、瑞典共15個成員國。區域跨西、北、南歐,面積360萬 km2,人口約3.7億,國民生產總值約6.9萬億美元。相互貿易額達2.2萬億美元左右,佔世界總貿易額的43%,成為世界三大經濟支柱之一。歐盟前身為歐洲經濟共同體,始創於50年代。1992年2月7日,歐共體成員國在荷蘭馬斯特里簽署了經濟貨幣聯盟和政治聯盟,統稱《馬斯特里赫條約》(或《歐洲聯盟條約》),其內容定義為:分階段協調和統一成員國的經濟、財政和貨幣政策,最終於1999年建成歐洲中央銀行和使用單一貨幣;實行共同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並將實行共同的防務政策;加強在司法和內政方面的合作。
③ 百度知道行家提問——關於歐盟舊方法指令
各成員國政府有責任將本國的法律與指令取得協調一致,與指令有沖突的現行國家法律都應撤消。歐盟頒布指令的根本目的是消除歐盟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技術壁壘,實現產品在成員國之間的「自由流通」。指令主要規定了與健康和安全有關的基本要求,對於電氣產品,還規定了電磁干擾和抗干擾的要求。 編輯詞條 歐盟協調標准 「歐盟協調標准」是指由CEN、 CENELEC 和 ETSI 根據歐盟委員會與各成員國商議後發布的命令制定並批准實施的歐洲標准。1999 年以來,歐盟委員會向歐洲標准化機構下了26 個標准化委託書,其中13 個與新方法指令有關。CEN、CENELEC 和ETSI 制定「協調標准」的程序是公開透明的, 並且建立在所有利害關系方意見一致的基礎上。根據歐洲標准化組織的規定,各成員國必須將協調標准轉換成國家標准,並撤銷有悖於協調標準的國家標准,這一規定是強制性的。協調標準的標題和代號必須在歐共體官方公報上發布,並指明與其相對應的新方法指令。製造商的產品只要符合由官方公報公布、且已被轉化為國家標準的協調標准,即可推定該產品符合相應的歐盟指令的基本要求。執行協調標準是一種自願性行為,製造商可以自由選擇採用任何其他技術方法來確保符合基本要求。 根據歐盟網站資料統計,截止 2002 年底,由 CEN、 CENELEC 和 ETSI 這三個歐洲標准化組織制定的協調標准已有2000 多個。如:低電壓指令(Directive 73/23/EEC)涉及的協調標准有 600 多個,建築產品指令(Directive 89/106/EEC)涉及的協調標准有 50 多個,機械安全指令(Directive98/37/EC)涉及的協調標准有 400 多個,電磁兼容指令(Directive89/336/EEC)涉及的協調標准有90 多個,醫療設備指令(Directive 93/42/EEC)涉及的協調標准有200 多個,燃氣設備指令(Directive 90/396/EEC)涉及的協調標准有95 個,無線電通信和電信終端設備指令(99/5/EC) 涉及的協調標准有180 多個。、 歐盟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初探 作者:張麗莉 孟冬 崔路 王力舟 來源:中國標准化 日期:2006-3-7 16:10:20 1.引言 技術法規、標准與合格評定程序是世界貿易組織(WTO) 《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以下簡稱《TBT 協定》)所管轄的技術性貿易措施,是任何一個經濟體在構建其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時不可或缺的三要素,三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當然,針對貨物貿易中的不同對象,基於各經濟體不同的貿易政策和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三要素的作用不是並重的,而是各有其側重。自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創立歐洲單一市場始,到現在建成政治、經濟一體化的歐洲聯盟的過程中,歐盟已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其中三要素具有協同作用的典型特徵。本文旨在通過對歐盟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構成和三要素對具體貨物貿易對象的應用的剖析,闡明一經濟體在構建其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時,必須對三要素給以同樣重要的戰略地位,統籌兼顧各要素的發展規劃,並使之在統一的有機整體中發揮協同作用,方能在促進技術創新、提高科學水平的同時,跨越和打破其他經濟體依託技術性貿易措施構建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使其對經濟貿易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 2.歐盟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 在建立歐共體初期,各成員出於維護本國經濟利益的目的,自行制定了符合本國經濟利益和科技發展水平的技術法規和標准,使得歐共體內部缺乏協調一致的技術法規、標准與合格評定程序,導致歐共體成員之間貿易的種種不便,阻礙了單一市場的建立。建立協調一致的技術法規、標准與合格評定程序體系,從而在歐共體內部構建統一的市場,促使貿易便利化一直是歐共體努力的方向。從 60 年代初起,歐共體就開始了協調技術法規、標准及合格評定的制定工作,從舊方法指令到新方法指令,輔之以歐洲協調標准以及使合格評定模式規范化的「全球方法」的制定,在歐盟內部已經初步形成了較為系統、成熟和協調化的、涵蓋技術法規體系、標准體系與合格評定程序體系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 2.1 歐盟的技術法規體系 在歐盟,歐盟委員會、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分享歐盟的立法權,而歐盟理事會享有決定性的權力。 歐盟技術法規主要是歐盟理事會和歐盟委員會依據四個基礎條約(《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歐洲聯盟條約》)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法律文件,主要形式包括條例、指令和決定等,正式批準的文件頒布在每個工作日出刊的《歐盟官方公報》的 L 卷上: -條例(Regulations)具有普遍適用性、全面約束力和直接適用性。條例具有基礎條約實施細則的性質,它相當於議會通過的法令。須經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三讀批准後方能頒布實行,條例公布生效後各成員國必須執行,無需轉化成本國立法。 -指令(Directives)是要求歐盟各成員國把有關立法納入歐共體法律的條文,它只能以成員國為發布對象,是對成員國具有約束力的歐共體法律。指令的實施方法可自行選擇,一般給成員國一定的期限使其轉化為國內法律,成員國在實施指令的同時必須修訂或廢除與指令有悖的國內法律。 -決定(Decisions)是有明確針對對象的有約束力的法律文件,它可針對特定成員國或所有成員國發布,也可以針對特定的企業或個人發布,還可針對進口自歐盟之外經濟體的具體產品。它與條例有類似的效力,但是適用的范圍不同。條例具有普遍性,對所有成員國具有約束力,而決定只具有特定的適用性,是針對個別、具體、確定的群體、個人或事件。 在歐盟技術法規體系中,指令佔主導地位。歐盟絕大多數產品的技術立法都是以指令的形式發布,只有很少部分是以條例或決定等形式出現。 歐盟技術協調指令的制定有兩種不同的方式,因此其技術協調指令也分為兩種類型。 -舊方法指令(0IdApproachDirectives):1985 年前的技術協調指令通常對產品的規格和技術要求做出詳細規定,要求成員國完全執行。按照這種方法制定的歐盟指令主要集中在葯物、農葯、食品添加劑和機動車輛等領域。這在三要素協同作用機理的理論研究中,可歸為「規定型技術法規」。規定型技術法規是指確定了達到特定結果方法的一類技術法規,它確定了要達到特定結果的方法,其焦點集中在達到目標的惟一途徑上。因此,規定型技術法規的最大特點是其具有方法上的確定性。 -新方法指令(NewApproachDirectiyes):1985 年,歐共體理事會頒布了《關於技術協調與標準的新方法的決議》 (85/C136/01),建立了以新方法指令為主體的較完善的技術法規體系。新方法指令的特點是只在安全、健康、環保等方面制定基本的、強制性的要求,達到指令目標要求的途徑是多方面的、有選擇餘地的,而對指令要求的符合程度則由相應的合格評定程序予以判定。在 j 要素協同作用機理的理論研究中,這種類型的技術法規可歸為「功能導向型技術法規」。功能導向型技術法規以精確的術語規定了要達到的目標,但允許通過對實體本身進行調控來確定其達到結果的方法。 2.2 歐盟的標准體系 歐盟標准體系的特點是與其技術法規緊密相連。歐盟技術法規的制定僅限於產品在歐盟統一大市場中流通時所必須符合的保證安全、健康、消費者保護與環境保護的基本要求,並不對符合要求的具體途徑做出強制性規定。只有完全符合這些基本要求的產品才能在歐盟境內銷售和使用,至於如何使產品符合指令中的基本要求的,並沒有列出具體的技術細節,而是通過發布「協調標准」(EN)的方式為製造商和進口商提供指導。歐盟委員會授權區域標准化組織(歐洲標准化委員會CEN、歐洲電工標准化委員會CENELEC 和歐洲電信標准學會 ETSI)承擔技術標準的制定工作。歐盟指定領域的協調標準的制定通常由這三個歐洲標准化組織完成,它們為歐盟成員國及其統一市場的貿易利益提供技術支持。 協調標準的制定以基本健康和安全要求為基礎,它是滿足指令基本要求的「快速跑道」,協調標准具有「據此推斷符合基本要求」的地位,是製造商證明產品符合指令要求的一種工具。目前,依據新方法指令的 基本要求制定的協調標准達2000 余項,《歐盟官方公報》不定期地公布與相關指令相適應的協調標准題錄。但這些協調標准在新方法指令中仍然保留其自願採用的性質,它為生產企業正確實施新方法指令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然而,指令往往又賦予協調標准特殊的地位,也就是凡符合協調標準的產品,可以被推定為符合指令的基本要求,這就為歐盟以功能導向型為主的技術法規的有效實施搭建了平台。藉助協調標准,歐盟技術法規達到其既定目標。這種符合性推斷,使得歐盟各成員國的生產商和擬向歐盟出口產品的其他國家的生產商以採用歐洲協調標准為達到歐盟相關指令的首選措施。 2.3 歐盟的合格評定體系 為了使其技術法規得到有效的實施,歐共體理事會於 1989 年通過了「關於合格評定全球方法的決議」(90/C10/01),該決議提出了合格評定的總體政策和基本框架,規定了在技術協調指令中採用的合格評定程序,用以確定產品對技術法規和協調標准要求的符合性,保證並提高投放市場的產品質量。1993 年歐共體理事會又通過了「關於合格評定程序各階段的模式和 CE 合格標志的貼附及其使用規則的決定」 (93/465/EEC),該決定對合格評定全球方法決議進行了補充,規定了新方法指令巾將要使用的合格評定的指導原則和具體程序,同時還對加貼和使用CE 標志的規則做出規定。 歐盟的合格評定程序細分為8 種基本模式和8 種派生模式。這些模式依據產品生產的不同階段(例如設計、定型、完全生產)、有關評定的類型(例如文檔審查、型式批准、質量保證)和承擔評定的主體(製造商或指定機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依據這些模式,合格評定活動以第一方(製造商)或者第三方(歐盟認可的合格評定機構,因在《歐盟官方公報》上向各成員通報其名錄而被稱為NB 機構,即NotifiedBody)為基礎進行。 歐盟在每一項新方法指令中都規定了對所涵蓋產品的合格評定程序,並依據產品的危險程度,要求採用不同的合格評定方法。指令中提供的合格評定模式為製造商提供了一定的選擇空間。NB 機構依據每個相關指令中規定的合格評定程序進行合格評定,以保證產品投放市場前符合該指令的基本要求。 3.歐盟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中三要素的關系 3.1 三要素的主要區別 3.1.1 措施制定主體 技術法規是由立法機構、政府部門或其授權的其他機構制定的。歐盟的技術法規是由歐盟理事會和歐盟委員會依據基礎條約授權而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法律文件。 標準是由非政府部門的標准機構制定的。歐盟的標準是由CEN 和CENELEc 等歐洲標准化組織制定的技術文件。 合格評定程序是評判產品是否符合技術法規和標准要求的程序文件,它既要評定產品對標準的符合性,更重要的是評定對技術法規的符合性。對技術法規合格評定程序的制定部門往往與技術法規的制定部門具有相同的層次。在歐盟及其各成員制定的技術法規中往往既規定了對產品的要求,又規定了產品如何符合這些要求,成為技術法規與合格評定程序的混合體,歐盟的新方法指令就是這樣。因此,歐盟在新方法指令中的合格評定程序也是由歐盟理事會制定的。 3.1.2 強制性與自願性 技術法規和標准在法律效力上不同,技術法規是強制執行的,而標准則是自願遵守的,這是兩者的本質區別。 技術法規是規定強制執行的法律、法規或其他形式的文件,技術法規管轄范圍內的產品都必須符合技術法規的相關要求。歐盟的技術法規主要以歐盟委員會和歐盟理事會頒布的指令形式出現,是必須強制執行的。 標準是自願遵守的技術文件,標准管轄范圍內的產品供生產企業自願執行該產品的相關要求。根據歐 盟指令98/34/EC 中的定義,歐洲標準是「歐洲標准化組織為滿足非強制性重復或持續運用目的而採用的技術規范」,說明了歐洲標準的自願性質。 合格評定是據合格評定程序進行的符合性評定活動。合格評定程序是用以確定產品是否符合技術法規或標准相應要求的操作程序,既可以是強制性的,也可是自願性的,這取決於其所評定的對象和技術法規及標准中對相應對象的要求。合格評定程序以技術法規形式出現的就是強制性的,如強制性產品認證;以標准形式出現的就是自願性的,如標准化的檢驗測試方法。合格標志則是產品對技術法規和標准要求的符合性證明。 3.1.3 表現形式 技術法規是有法律約束力的強制性技術文件的總稱,具有多種表現形式。在歐盟的技術法規體系中既包括歐盟層次的法律、條例、指令、決定等,也包括歐盟各成員國的技術法規。 標準是供反復使用的非強制性技術文件。在歐盟包括歐洲標准、新方法指令中的協調標准,也包括歐盟各成員國的國家標准以及其他歐盟內標准機構制定的標准。 歐盟在其新方法指令中的合格評定程序表現為合格評定的8 種基本模式和8 種派生模式以及它們的組合。 3.1.4 約束范圍 技術法規和標准都是對產品的特性、加工過程和生產方法進行約束,也可對術語、符號、包裝、標志或標簽進行約束。但與標准相比,技術法規除上述約束之外還對適用的管理規定進行約束。 技術法規和標准規定了對產品的要求,而合格評定程序則規定了如何確定產品符合這種要求。合格評定程序是對檢查產品是否符合技術法規和標準的具體操作方法進行約束。 3.1.5 對貿易的影響 技術法規、標准與合格評定程序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程度不同。與標准相比,技術法規以及強制性合格評定程序由於其具有的強制性和法律約束力使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更大、更直接,是最重要的技術性貿易措施。未通過強制性合格評定的進口產品不得入境;不符合技術法規要求的產品禁止在市場上銷售;而那些與標准不一致的產品則允許在市場上銷售,只是由於與當地的標准不符,可能影響其在市場中占據的銷售份額。 3.1.6 透明度要求 《TBT 協定》對技術法規與合格評定程序的透明度要求是相同的,而對標準的透明度要求有所不同。擬議中的技術法規與合格評定程序需在其正式批准與實施前向 WTO 秘書處通報,而對於標准,《TBT 協定》只是要求標准化機構應至少每6 個月公布一次工作計劃,包括其名稱和地址、正在制定的標准及前一時期已採納的標准。 為履行《TBT 協定》的透明度義務,設在歐盟委會企業總司的歐盟 WTO/TBT 咨詢點負責向 WTO 秘書處通報歐盟境內的技術法規草案與合格評定程序草案的基本情況,而歐洲標准化組織負責向ISO/IEC 信息中心通報歐洲標準的制、修訂工作計劃。 3.1.7 可協調性 標准具有相對統一的、固定的特性,在理論上是可協調的,在實踐上也能達到一定程度的一致,如歐洲協調標准、國際標准化機構和區域標准化機構的標准都是在協調一致的基礎上產生的。而技術法規缺乏這種統一的、固定的特性,常常因國家與文化特性的差異而不同,而且涉及國家主權問題,因而是不可協調的。合格評定程序亦因國家與文化特徵的不同而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是不可協調的。但是,《TBT 協定》鼓勵各成員之間通過簽署相互認可協議(MRA)來承認對方的合格評定程序結果,以避免重復檢驗,從實際意義上講,這對於雙方的合格評定程序起到了一種協調的作用。 3.2 三要素的主要聯系 3.2.1 內容上的相關性 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的三要素以產品為紐帶聯系在一起。內容上,技術法規和標准二者都是對產品的特性、過程和生產方法做的規定,也可包括術語、符號、包裝、標志或標簽要求。而合格評定程序的內容包括抽樣、檢測和檢驗程序;符合性的評價、驗證和保證程序;注冊、認可和批准程序以及它們的組合。但是合 格評定程序的實施是有針對性的,在實施合格評定的過程中,必然與技術法規和標準的具體內容發生直接的聯系。 3.2.2 措施制定的理由 制定措施如果是出於相同的理由,即出於安全、健康或環保等原因,則《TBT 協定》規定,WTO 各成員有權針對產品制定強制性的技術法規或自願性的標准,以及確定是否符合這些技術法規和標準的合格評定程序。 3.2.3 措施制定的基礎 《TBT 協定》鼓勵各成員使用國際標准作為技術法規的基礎,亦鼓勵使用國際標准作為合格評定程序的基礎。所以說,國際標準是制定技術法規與合格評定程序等技術性貿易措施的技術支撐。 3.2.4 措施的作用 技術法規、標准與合格評定程序都是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一種形式,技術性貿易措施具有推動經濟發展、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提升產業技術水平、保證產品質量、保護環境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等積極作用,但當其被用作國際貿易中的保護主義工具時,則都會對貿易產生壁壘作用。出於保護國內市場和產業利益的目的,這些技術性貿易措施有時會變成不合理的貿易壁壘的工具,例如歧視性的技術法規、過於苛刻的標准、過於煩瑣的合格評定程序等,都會給國際貿易帶來不必要的障礙。 從以歐盟為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一個有效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中,技術法規、標准與合格評定程序三要素相互關聯,相互支撐,協同作用,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一個綜合、立體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但是,WT0 各成員由於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政治、歷史、文化傳承方面的差異,很多成員尚未形成完整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或是在構建的過程中沒有達到各要素的相互配合、協調發展。而歐盟的技術法規體系以其結構上的完整性、發展上的成熟性、各要素間的協調性等特徵,為 WTO 各成員構建自己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歐盟技術法規和標准概況分析與探討 發布時間:2009.11.05 新聞來源:冷熱沖擊試驗箱|高低溫沖擊試驗箱-眾志冷熱沖擊試驗機廠 瀏覽次數:0 歐盟技術法規和標准概況分析與探討 歐盟規范管理體系是由歐盟技術法規、新方法指令、歐盟協調規范、歐盟的合格評定順序構成的歐盟指令規定的基本要求 」 即商品在投放市場時必須滿足的保證健康和安全的基本要求。而歐洲標准化機構的任務是制定符合指令基本要求的相應的技術規范 ( 即「 協調規范 」 符合這些技術規范便可以推定產品符合指令的基本要求。 凡是新方法指令所覆蓋的涉及平安、衛生、健康及環境保護等產品,歐盟規定。都必須通過相應的合格評定順序,並加附 CE 標志後方能進入歐盟市場。產品一經加附上 CE 標志後,便標明該產品符合歐盟新方法指令中關於安全、衛生、健康或環境保護等基本要求,可以在歐盟市場自由流通 1 歐盟技術法規和新方法指令 然後再頒布實施。技術法規是指強制執行的規定產品特性或相應加工和生產方法包括可適用的行政管理規定 ; 技術法規也可以包括或專門規定用於產品、加工或生產方法的術語、符號、包裝、標志或標簽要求。技術法規在國際貿易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歐盟技術法規通常由歐盟委員會提出、然後經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討論通過。發達國家構築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重要手段。歐盟技術法規主要是以法令、指令決議等形式頒布實施的涉及平安、健康、衛生、環保等內容的強制性文件。 為減少內部自由貿易障礙 , 新方法指令則是歐盟技術法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歐盟統一市場建立過程中。消除貿易技術壁壘,規范和協調其成員之間的技術法規和標准,同時為克服原有技術法規 ( 指令 ) 存在技術性要求過於具體、制定時間長、通過生效條件過高等缺點已不能適應歐洲經濟、科技及貿易發展要求的問題 , 歐盟公布實施了技術協調和標准化新方法》並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指令,即新方法指令,商品自由流通的法律框架內分清了歐共體立法機構和歐洲標准化機構之間的職責。 2 歐洲規范化體系及歐盟協調標准 同時歐洲規范化組織的規定,歐洲規范化體系的構成主要包括歐洲規范化委員會 ( CEN 歐洲電工規范化委員會 ( CENELEC 及歐洲電信標准協會 ( ETSI 歐洲各國的國家規范機構以及一些行業和協會標准團體。歐盟 「 協調規范 」 指由 CEN CENELEC 和 ETSI 根據歐盟委員會與各成員國商議後發布的命令制定並批准實施的歐洲規范。協調規范制定的順序是公開透明的並且建立在所有利害關系方意見一致的基礎上。各成員國必需將協調規范轉換成國家標准,並撤銷有悖於協調標準的國家規范。協調規范會在歐共體官方公報上發布,並指明與其相對應的新方法指令。製造商的產品只要符合由官方公報公布、且已被轉化為國家標準的協調規范,即可推定該產品符合相應的歐盟指令的基本要求。執行協調規范是一種自願性行為,製造商可以自由選擇採用任何其他技術方法來確保符合基本要求。 歐盟技術法規和標准概況分析與探討 3 歐盟的合格評定順序和 CE 標志 以及它綜合順序。合格評定順序的內容主要包括 2 大類 合格評定順序是指直接或間接用來確定產品是否達到技術法規或標准相關要求的任何順序。包括取樣、測試和檢查程序;評估、驗證和合格保證程序;注冊、認可和批准程序。: 即產品認證; 1 對產品的平安、功能特性等進行的實驗室檢測順序。 即所謂體系認證。其中, 2 由國家認可機構對企業或他組織機構內部質量管理或環境管理等進行的認可順序。產品認證又分為平安認證和合格認證兩種。平安認證是強制性的合格認證和體系認證是自願性的機器在投放市場時,必需附加 CE 標志,以表明該產品符合指令的基本健康和安全要求。 歐盟有關生態紡織品的法規及標准 字型大小:小 中 大 2008-04-15 近年來歐盟對紡織品實施了嚴格的保護措施,提出越來越嚴格的生態要求和社會責任問題,陸續發布的包括禁用染料和其他化學品的法規已形成歐盟所有成員的統一行動。歐盟是浙江省紡織品出口的主要市場之一,為此,有必要對歐盟有關生態紡織品法規及技術標準的信息有個全面的了解。 1、歐盟67/648EC 指令 歐盟於1997 年發布67/648EC 指令,是一個歐盟國家禁止在紡織品和皮革製品中使用可裂解並釋放出某些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的法令。與當時德國政府的法規不同的是增加了鄰氨基苯甲醚和氨基偶氮苯,共22 個致癌芳香胺。 2、歐盟2001/C96E/18 指令 歐盟於2001 年3 月27 日發布了2001/C96E/18 指令,該指令進一步明確規定了列入控制范圍的紡織品。該指令還規定了三個禁用染料的測試方法,致癌芳香胺的檢出量不得超出 30mg/kg。三個檢測方法為:35LMBGB82.02-2-1998(紡織日用品),B82.02-3-1997(皮革),B82.02-4-1998(聚酯)。該指令列入的致癌芳香胺中減去對氨基偶氮苯,只有21 種。 3、歐盟2002/61/EC 指令 歐盟於2002 年7 月19 日發布了2002/61/EC 指令,對氨基偶氮苯重新列入致癌芳香胺,並對它的測試方法進行了評估,重申致癌芳香胺的最大限量為 30mg/kg,並對禁用偶氮染料在所有成員國於2003 年9 月11 日開始實施。 4、歐盟2003/3/EC 指令 歐盟於2003 年1 月6 日發布了2003/3/EC 指令,重申了 67/648/EC 及2001/C96E/18 法令,並禁用一種藍色著色劑的紡織品及皮革製品,該藍色著色劑是兩只酸性金屬絡合染料的混合物,分為:611-070-00-2 及EC.NO.405-665-4;前者為 CAS.NO118685-33-0。 歐盟關於因致癌芳香胺而涉嫌禁用染料的法令滯後德國政府法規和Oeko-Tex standard 100 標准。根據目前情況,全面禁用涉嫌染料已在國際紡織品貿易中全面展開,因此,禁用含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行動。 5、歐盟的生態標簽Eco-Label 歐盟的生態標簽是由歐盟執法委員會根據 880/92 法令建立的。申請該標簽純屬自願行為,企業希望藉此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從而培育自己的市場,也有的是為了提高企業產品的知名度。 最早的紡織品標准Eco-Label 是根據1992 年2 月17 日歐盟委員會 1999/178/EC 法令而建立的。2002 年5 月15 日公布了歐盟判定紡織品生態標準的新標准。它分為三個主要類目即紡織纖維標准、紡織加工和化學品標准、使用標準的適用性。
④ EUP的認證標準是什麼
EuP指令有嚴格要求,要求加貼CE標志(意為「符合歐洲標准」);要求製造商出示EC(歐共體)符合性聲明書;規定對產品在投放到歐盟市場時所必須滿足的基本要求進行強制性技術協調;標準的採用是自願性的;有時需要或允許第三方(一般是認證機構)參與;根據協調標准製造的產品將被假定為符合了相應指令對產品的基本要求。
按照EuP指令的要求,符合條件的產品需要提供一些技術文檔:耗能產品(EuP)的描述;環境評估研究的結果;產品或產品組的生態概要;產品設計規范要素,與環境要素相關聯;適用的標准或其他用於證明符合性的協調標准或替代方法的清單;使用者及處理機構所需要的信息;測量的結果。
EuP指令還要求,生產商必須採取措施,保證產品在符合EMS/QMS(環境管理體系/質量管理體系)下製造,滿足EuP指令要求並貼附CE標志,這樣的產品才能進入歐盟市場。
EuP指令作出修訂耗能產品(EuP)變身為能源相關產品(ErP)
2009年10月31日,歐盟委員會在其官方公報OJ上公布了EuP指令(2005/32/EC)的改寫指令:《確立能源相關產品生態設計要求的框架》(2009/125/EC)。2009/125/EC對現行EuP指令進行了修訂,並在其正式生效後,將取代現行的EuP指令。2009/125/EC的一個鮮明的變化就是將2005/32/EC中的耗能產品擴展為能源相關產品(Energy-related Procts)。但2005/32/EC中一些主要內容,例如實施措施的確立方法、一般及特殊生態設計要求的設立方法、合格評定程序、工作計劃及咨詢論壇的設立等,都沒有較大的變化。
⑤ 建立歐洲共同體條約
:《尼斯條約》的全稱為「修改《歐洲聯盟條約》、建立歐洲各共同體諸條約和某些附件的尼斯條約」[3]。《尼斯條約》於2000年12月在歐盟尼斯理事會結束時通過, 後經各國法律和語言方面的專家經過兩個多月加工整理成《尼斯條約》的正式文本,歐盟部長理事會於2001年2月26日正式簽署,刊登於2001年3月10日的《歐洲共同體官方公報》(文號為2001/C80/01)。 目前各成員國對該條約的批准工作正在進行之中,條約尚未生效, 而且由於愛爾蘭在2001年6月8日的全民公決投票中不同意批准該條約[4],給《尼斯條約》的前景帶來了變數, 但是, 從愛爾蘭否決以後的幾次歐盟峰會的情況看,歐盟絕大多數國家堅持批准該條約的意向未變。據分析,雖然個別國家可能會對條約的個別問題採取保留,從而導致條約作小的修正,但對於條約整體來說,應當不會有大的改變(參見德尼·西蒙《歐洲共同體法律制度》,法國大學出版社, 2001年11月版,第6頁)。
關於《歐洲聯盟條約》和建立歐洲諸共同體的三個條約(即《建立歐洲共同體條約》、《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和《建立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和一些附件,包括《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和《阿姆斯特丹條約》對上述條約的修改,國內至少出版了兩位譯者在不同時間所作的譯本。一是戴炳然教授[5]翻譯的《歐共體條約集》,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3年版。該書收入了建立歐洲諸共同體的諸條約和1992年版的《歐洲聯盟條約》,以及《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對建立歐洲諸共同體三個條約的修改等內容。二是蘇明忠先生所翻譯的兩本條約集, 一本為1992年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歐共體基礎法》, 主要內容是建立歐洲三個共同體諸條約, 1986年的《單一歐洲文件》和其它關於修改建立歐洲諸共同體的三個條約的協定,以及有關共同體的基礎法律文件。另一本是1999年1月由同一家公司於1999年1月出版的《歐洲聯盟條約》,內容包括1992年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和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條約》,兩位譯者為歐共體法和歐盟法律在中國的研究和推廣作出了很大貢獻。
不過,就國內對歐共體和歐盟法律移譯的現狀來說,由於時間和其它方面的原因,雖然出版了歐共體和歐盟法律文件的以上主要內容, 但是從演變的角度上看,目前國內尚無一本按照《阿姆斯特丹條約》生效以後重新排序的、將原來的內容和以後所有的修改內容全部涵括進去的建立歐洲各共同體的諸條約和《歐洲聯盟條約》的完整修訂本,更不用說包括其它內容尤其是歐洲共同體法院判例的法規判例集了,此誠為憾事。因為歐洲的建設主要是以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的, 而想認知歐洲, 卻沒有有關最新歐盟基本法律的簡明完整的譯本,如何能夠做到全面的理解呢。 我想, 翻譯和出版最新歐洲共同體和歐盟條約法規判例集,應是歐洲研究界一項急需完成的重任。
《尼斯條約》 概要[6]
背景
1.《尼斯條約》的內容於2000年12月在法國尼斯得到了歐盟成員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同意,《尼斯條約》於2001年2月26日由15個成員國的外交部長簽署。
2.《尼斯條約》的目的在於完成歐盟的機構改革, 為歐盟成員國的大規模擴大作好准備。條約對現存的歐盟和歐共體諸條約加以修改, 尤其是《歐洲聯盟條約》和《歐洲共同體條約》(以下簡稱「歐盟諸條約」)。
歐盟目前的成員國為: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英國。
歐盟正在和以下歐盟候選國談判入盟問題:保加利亞、塞普勒斯、捷克、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馬爾他、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土耳其也得到了候選國地位。
3.《尼斯條約》繼續了1997年《阿姆斯特丹條約》開始的進程,其內容包括對歐盟機構運作的一系列改革, 涉及在先前談判中未解決的很多問題。《尼斯條約》的批准將為已經列入日程的歐盟擴大打開道路。當然,歐盟擴大的順利進行還有賴於入盟談判的圓滿完成。
歐盟的創建和定型端賴其成員國之間50多年來對一系列條約的談判。 包括《羅馬條約》(1957年)、《歐洲單一法令》(1986年)、《歐洲聯盟條約》(即《馬斯特里赫特條約》)(1992年)和《阿姆斯特丹條約》(1997年)等。
歐洲共同體包括3個不同的實體, 即: 歐洲共同體(前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政府間會議議程
4.歐盟鑒於未能在阿姆斯特丹就一些重要的機構改革問題達成協議,決定為了准備歐盟的擴大,非常有必要對這些問題作進一步的改革。
5. 1999年6月科隆歐盟理事會和1999年12月赫爾辛基歐盟理事會決定,召集政府間會議解決以下3個問題:
- 歐盟委員會的規模和組成;
- 歐盟部長理事會加權票的重新平衡;
- 在歐盟部長理事會決定程序中增加有效多數議決的適用領域。
6. 歐盟擴大所必要的對歐盟其他機構(如歐盟議會和歐洲共同體法院)的改革也得到了考慮。 並且商定, 在葡萄牙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時還可以將其他問題增加到政府間會議議事日程中。結果, 在2000年6月於西班牙費拉舉行的歐盟理事會上, 又在政府間會議日程中增加了強化合作程序。
談判的進行
7. 政府間會議於2000年2月份開始, 談判由各國外交部長領導進行。談判的進展在2000年6月舉行的歐盟理事會上進行了分析, 並在法國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時在2000年10月召開的比亞里茨歐盟理事會非正式會議上得到了總結。 談判以2000年12月在尼斯召開的成員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上達成的協議而告終結。
以下為歐洲各共同體的共同機構:
- 歐盟議會;
- 歐盟部長理事會;
- 歐盟委員會;
- 歐洲共同體法院;
- 審計院。
此外還有其他共同體機構:
- 經濟和社會委員會;
- 地區委員會;
- 歐洲調解員;
- 歐洲投資銀行
- 歐洲中央銀行。
條約的簽署
8. 在對條約文本做了簽署前的技術准備以後,《尼斯條約》於2001年2月26日由歐盟各國外交部長在尼斯簽署。
條約的批准
9.《尼斯條約》只有在得到15個成員國批准之後才能生效。目前的情況是,歐盟所有其他國家,如果不是全部,至少大多數國家均可在全國議會同意的基礎上批准條約。愛爾蘭則必須舉行全民公決, 修改憲法, 以批准條約。[7] 對於歐盟其他條約的修改,例如通過《歐洲單一法令》(1986)、《馬斯特里赫特條約》(1992)和《阿姆斯特丹條約》(1997)等所作的修改等,已經採取了類似的程序。為了避免延遲歐盟擴大的時間表,各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已經提出了保證在2002年年底以前完成批准程序的意願。
《阿姆斯特丹議定書》
10. 談判的一個關鍵的起點是作為《阿姆斯特丹條約》一部分的《關於機構的議定書》。該議定書指出,在即將到來的歐盟擴大之時, 歐盟委員會的組成將是每個成員國提名一名成員, 條件是將對歐盟部長理事會的加權票加以修改, 尤其要對情願放棄在委員會中提名第二名成員的大國進行補償。
11.《尼斯條約》包括上面提到的不同領域。 以下對條約的修改內容和此前就修改所做的談判加以闡述:
歐盟委員會
12. 在談判過程中, 對有關未來歐盟委員會的規模和組成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一些成員國希望對委員會確定一個少於成員國總數的明確的限額,認為在歐盟成員國繼續擴大的情況下,歐盟委員會從每個國家任命一個委員將阻礙委員會的有效運轉。提出的另外的建議是, 如果不做這一限制, 唯一的另一選擇是在委員會中採用級別結構,也即在委員會中採取資深委員和資淺委員的區別制度。其他國家包括愛爾蘭明確提出,為了保障歐盟委員會的強有力的和有效的運轉,有必要在每一個成員國,包括新入盟的國家,任命一名委員。 他們還提出, 在完成目前的擴大階段以後,有關的安排決定的實施,需要歐盟擴大以後的經驗, 而這就需要候選國的積極參加。
歐盟委員會是歐盟各條約的保護者,它也擁有重要的立法權和執行權。 目前委員會共有20名成員。 10個較小的成員國每個國家任命1名委員, 5個較大的國家(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和西班牙)每個國家任命2名委員。
13. 最終在尼斯達成了協議, 決定從2005年起,也就是從任命下一屆歐盟委員會之日起, 5大國將放棄他們提名第2名歐盟委員會成員的權利。每個成員國將提名1名委員, 直到歐盟到達27國為止。 此後將由歐盟部長理事會以一致通過的方式,決定歐盟委員會少於27人的具體規模。 從那時起, 歐盟委員會成員資格將採取在成員國之間輪流擔任的辦法。
14. 這意味著每一個成員國, 包括新入盟的國家, 將提名一名委員, 直到歐盟達到27國為止。 此後將採取的方式, 包括歐盟委員會的規模, 將根據歐盟擴大的實踐經驗、在新入盟國家的參與下, 在嚴格的成員國平等的基礎上,以一致通過的方式決定。
15.《尼斯條約》還將擴大歐盟委員會主席的權力。 主席的權利包括:
- 決定歐盟委員會的內部組織, 以保障其連貫地、有效地和在集體領導的基礎上工作;
- 在委員會委員之間分配工作, 並且在任職期間, 重新調整委員的工作;
- 經委員會批准, 任命若干副主席;
- 在委員會同意的前提下, 要求歐盟委員會成員辭職。
16. 上述變革的總體效果是加強歐盟委員會主席的權力, 給予其與其他成員相比更加顯著的地位。
歐盟部長理事會加權票數的協調
歐盟部長理事會的投票權是在「組」的基礎上確定的,即按照人口總體上的相似將成員國劃分為幾組。在總數為87票的加權票上, 愛爾蘭目前擁有3票,和芬蘭、丹麥的票數相同。
17. 會議也認為可能對在歐盟部長理事會的加權投票制度中, 對各國的票數重新分配。包括根據《阿姆斯特丹議定書》,對那些失去提名第2名歐盟委員會成員的國家進行補償。
18. 在談判期間, 數種重新平衡機制獲得考慮。 大致可分為兩類: 1)簡單的重新平衡。 對於現在的成員國和新成員國均給予新的加權票;2)雙重多數制, 即除了加權票的重新平衡之外,並且引入一致機制, 保障有效多數票代表歐盟人口的足夠比例。
19. 新條約規定, 從2005年1月起, 歐盟現在成員國的加權票如下:
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 29 票
西班牙 27票
荷蘭 13票
希臘、比利時、葡萄牙 12票
瑞典、奧地利 10票
丹麥、芬蘭、愛爾蘭 7 票
盧森堡 4 票
總票數 237票
條約並規定,從2005年起在歐盟15國作出的決定, 應當保證在總數237票中,有169票贊成(多數比例為71.31%)[目前的數字是在87張總票數中, 應當取得62票的多數(多數比例為71.26%)]。
20. 條約還就歐盟擴大到27國時,每一個成員國應當分配的加權票的數字達成了協議。
21. 此外, 在新的制度中,
- 在《歐洲共同體條約》的框架下作出的決定應當獲得成員國多數國家的支持(如果作出的決定不是由歐盟委員會建議的,要求有成員國的三分之二的多數);
- 成員國可以要求核對,由多數成員國支持的決定,是否同時取得了占歐盟總人口的至少62% 的人口的支持。
22. 鑒於人口標准更多地有利於大國, 小國尋求在作出任何決定時應當要求有至少多數成員國的同意(鑒於加權票的分配情況,這種情況有時發生在現在,但在將來將會成為制度性的規則)。
23. 在成員國總數擴大到26個成員國的過程中,每一次新成員國的加入之時,有效多數議決制所要求的有效多數的數字(有效多數門檻),將根據規定的參數,通過談判確定。在歐盟第一次擴大時,該數字將設在目前的71.26%以下。 此後該數字將逐步提高, 到達73.4%的最高限。當第27個成員國入盟時, 有效多數門檻將設定為73.9%, 即在345票中需獲得255票。
24. 愛爾蘭在歐盟達到27個成員國時,將擁有總票數345票中的7票加權票, 相當於總票數的2.03%。 這將維持其與芬蘭和丹麥的同等數量。 愛爾蘭在歐盟達到27國時, 人口數在歐盟總人口中佔0.8%。
有效多數議決制
有效多數議決制度是歐盟部長理事會在其作出的大多數決定中所採取的一種決策形式。它通常伴有與歐盟議會的共同決定程序。 歐盟各條約確定了各國的加權票數額。 在目前15國的歐盟中, 「有效多數」為總數87票中的62票。
25. 有效多數議決制已經適用於歐盟部長理事會的大量決定, 通常是在給予歐盟議會以「共同立法者」身份的「共同決定」程序中使用。不過, 面臨著歐盟的重要擴大和歐盟部長理事會成員的增加,感到必須擴大有效多數議決制適用的范圍, 以利於在擴大的歐盟中有效地作出決定。
26. 雖然對於將有效多數議決擴展到一些領域獲得原則上的廣泛支持, 但有些國家在其具有特別敏感利益的領域,仍然希望採用一致通過的方式議決。愛爾蘭的敏感領域是稅收。
27. 經過於大約50條規定的討論,最後對在大約30條規定中採取有效多數議決達成協議。 引進的新的重要領域包括, 對於知識產權的服務和貿易等交易的談判(第133.5條);與第三國的經濟、技術和財政合作(第181a條);對於歐盟委員會主席和成員的任命(第214條); 對於歐盟部長理事會秘書長和副秘書長的任命(第207.2條)。 對於有關稅收的規定,條約沒有任何改變。
強化合作
28. 強化合作是用來描述《阿姆斯特丹條約》引進的一項特別規定的, 該規定允許歐盟的少於成員國總數的成員國集團,利用歐盟的制度, 促進其成員間的更加緊密的合作。 有關強化合作的規定從未被應用, 若干成員國相信, 條約規定得太嚴格是其未被利用的原因。 因為規定要求要有多數成員國的參與,並且允許任何成員國行使否決權, 這些規定如不修改將仍然不會被適用。另一方面, 公眾也非常關心, 希望該制度能以保障歐盟總體一致性的方式運轉。
29. 結果: 決定對強化合作先決條件採取合並的方式。規定: 強化合作不得損害單一市場、構成貿易壁壘或者扭曲成員國之間的競爭, 它只能在合理期間內,其他辦法不足以達到目標的情況下,作為最後的手段加以運用。 以下是將來應當適用的部分規定:
- 不論歐盟成員國數目多少, 參加強化合作的最少參加國應為8個;
- 有關成員國加入強化合作權利的規定得到了加強;
- 強化合作可以在執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領域(第二支柱)的決定時採取, 但不得涉及安全和國防事宜;
- 歐盟部長理事會對於強化合作的批准將採取有效多數投票制度: 除非在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領域內仍然適用否決制外,成員國不再可能對強化合作集團的成立進行否決。
其他機構
歐盟議會
歐盟議會由成員國公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 它與歐盟部長理事會分享立法和預算權, 並在歐盟內部行使民主監督權。 愛爾蘭最近有15名歐盟議會成員。
30.目前歐盟議會共有626名成員,歐盟各條約限定, 議會總成員不得超過700名。隨著歐盟擴大在即, 有必要由政府間會議就重新分配議員席位以接納新成員國,同時又不使議會過大, 影響工作效率達成協議。 歐盟議會建議將對每一個國家的保障席位數從6個減少為4個, 並將剩下的席位按照人口比例重新分配。 這一制度會使愛爾蘭保有9個席位, 與現在的15個席位形成對照。 得到愛爾蘭和其他國家支持的選擇方案是,對每個國家的減少數在比例的基礎上確定。 這一方法將使愛爾蘭留下12個席位。 法國作為主席國, 在臨近尼斯峰會期間, 建議決定對每個國家從這兩個方法中選取一個統一的方法。
31. 最終在尼斯決定,將歐盟議會議員席位的最高限額增加到732人。 愛爾蘭最終被分配了12個席位, 達到了主席國建議幅度的頂點。新的席位分配方案將從2004年新一屆議會開始時生效。 不過, 大家也同意, 在最近所有談判入盟的國家加入聯盟期間,對於分配席位的減少只能在保障設定的732個席位的限度不被打破的必要的程度上進行。
歐共體法院
歐共體法院負責對歐共體法的解釋和執行。
32.歐共體法院的改革是由以下兩個主要因素推動的:
- 法院工作量的增加和等待判決期限過長;
- 歐盟的擴大。
33. 對於法院進行一攬子改革的目的,在於通過擴大歐洲一審法院的作用, 使歐共體法院能夠集中精力處理更重要的案件,增加司法管理的效率。 重要的改革包括向一審法院轉移對特定領域的初步裁決案件的管轄權, 設立特別審判庭以審理特定類型的案件等等。
34. 《尼斯條約》還首次將每個成員國任命一位歐共體法院法官的權利正式化,以保證所有成員國的法律制度均能在法院中得到體現。條約還規定, 為了使法院的工作更有效, 將在法院中設立11名法官組成的大審判庭。
審計院
35. 根據《尼斯條約》, 每個成員國將有權任命一名審計院成員。 條約還通過成員國宣言,鼓勵成員國審計機構之間進行更為密切的合作。
經濟和社會委員會
36. 經濟社會委員會為咨詢機構, 成員來自經濟和社會領域的各類代表。 其目的在於告知歐盟決策機構,這些領域的業者,對共同體在經濟和社會的廣泛領域中的政策的想法。委員會由222名成員組成, 同時有相同數量的候補成員。 愛爾蘭有9名成員。
37. 尼斯會議決定, 在擴大的歐盟中, 經濟和社會委員會成員的數目將擴大到350人。 愛爾蘭將繼續任命9名委員會成員。會議還同意, 委員會應當引入更多的市民社會的代表,並包括如消費者團體等。
地區委員會
地區委員會是由地區和地方利益代表組成的咨詢機構。地區委員會共有222名成員, 其中9名愛爾蘭成員。 新條約規定, 當歐盟擴大為27個成員國時, 地區委員會成員總數將不超過350人。分配給成員國席位的數目將與經濟和社會委員會的相同。愛爾蘭將和現在一樣, 擁有9個席位。 為了保障委員會的代表性, 其未來成員應當或者是地區或者地方當局成員, 或者向地方選舉議會負有政治責任,當其在國內的這種地位終止時,其的地區委員會成員資格也應喪失。
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
39. 歐盟繼續尋求在歐洲發揮其在和平、穩定和安全方面的更大作用的途徑。 愛爾蘭在維護穩定、廣泛的安全環境方面具有巨大的利益。它不僅通過歐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 也通過在聯合國的主要作用和其他國際組織的作用尋求這一目標。 根據政府軍事中立政策, 政府明確, 愛爾蘭根據適當的立法, 按照議會的批准,只參加聯合國批準的人道和危機處理行動。
40. 現存條約的規定意在使《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建立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更加協調、有效和更為清晰可見。《尼斯條約》對上述規定進行了修改, 刪除了涉及西歐聯盟的規定, 並給予設立在布魯塞爾的政治和安全委員會以條約的基礎。
41. 通過《阿姆斯特丹條約》的規定發展起來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包括提高執行人道和危機處理任務〖被稱之為彼德斯堡(Petersberg)使命〗的能力。 現存的安全安排和程序為了執行這些任務而進行了調適。 有關這一結果的決定是由歐盟理事會在科隆、赫爾辛基、費拉和尼斯等地召開的會議上先後作出的。
42. 在簽訂《阿姆斯特丹條約》時期, 曾經設想由西歐聯盟代表歐盟在危機管理和沖突預防領域發揮作用。但是, 考慮到歐盟在此領域中能力的提高, 西歐聯盟的作用相對減少,《尼斯條約》對《歐洲聯盟條約》的2個條文作了修改,以反映以下現實: 歐盟本身將在這些領域執行其自己作出的決定。
其他問題
成員國對基本原則的違反
43. 當歐盟認為成員國嚴重地和持續地違反了如民主和人權等原則時, 歐盟已經具有採取措施的權力。在將來, 當其認為成員國具有違反民主和人權等原則的嚴重危險的,還將有權向有關政府提出建議。
社會保障
44. 應愛爾蘭的建議, 規定了鼓勵成員國之間在社會保障領域進行合作的條文。 此外,新條約還規定了一個新條文,為社會保障委員會提供了法律基礎。
歐盟未來的前景
45. 在完成了歐盟擴大必要的內部改革程序以後, 歐盟接著組織就未來歐盟前景的大規模的討論。如何更好地構架這一討論的問題,將分別在瑞典的哥德堡(2001年6月)歐盟理事會和比利時的理肯(Laeken)/布魯塞爾歐盟理事會上加以考慮。 在決定討論的主題中, 包括對歐盟和成員國之間權力的明確劃分,《歐盟基本權利憲章》未來的地位問題,對歐盟諸條約的布局和安排的重新考慮,以使其更容易為大眾所理解和接受, 以及成員國議會在歐盟中的作用等問題。 條約並設想,大討論將於2004年以政府間會議而告終結。
--------------------------------------------------------------------------------
[1] 《尼斯條約》中譯本, 請參見趙海峰、石佳友、李晴蘭譯, 趙海峰校的文本, 刊登於《歐洲法通訊》第3、4輯, 即出, 法律出版社。
[2] 趙海峰為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客座副教授, 全法科協法律、經濟分會理事長,巴黎第一大學法學博士研究生。
[3]其簡要內容見《歐洲法通訊》第二輯第354頁及以下和363頁及以下。
[4] 參見《歐洲法通訊》第二輯第374頁。
[5] 關於戴炳然教授, 請參閱《歐洲法通訊》第三輯「中國的三位讓·莫內講座教授」,即出,中國法律出版社。
[6] 本文譯自愛爾蘭外交部所作的有關《尼斯條約》的白皮書, 原名為Treaty of Nice, White Paper-Summary。資料來源: 歐盟網站www.europa.eu.int 。
[7] 愛爾蘭於2001年6月8日舉行了全民公決, 多數公民投票反對批准《尼斯條約》, 從而對歐盟東擴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譯者注。
參考資料:http://law.hit.e.cn/article/2006/05-23/05094445.htm
⑥ 請問「限制產權」是怎麼回事
我國反壟斷法第55條規定,「經營者依照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行使知識產權的行為,不適用本法;但是,經營者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適用本法。」有人問道,反壟斷法有必要對知識產權濫用做出專門規定嗎?人們更為關心的問題是,何謂濫用知識產許可權制競爭行為?
知識產權是指因智力成果而依法享有的專有權,主要包括專利權、專有技術、商標權和版權。知識產權和反壟斷法有著相同的目的,即推動競爭和鼓勵創新。但是,它們推動競爭和鼓勵創新的方式有不同:反壟斷法是通過反對限制競爭來推動競爭,因為限制競爭會損害現實和潛在的競爭;知識產權法則是通過某種限制競爭的方式,即通過保護專有權,激勵人們在知識經濟領域的創新活動。這就是說,知識產權與一般財產權一樣,因為具有限制競爭的可能性,從而不可避免要受到反壟斷法的制約。即一方面,權利人有權通過其發明創造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甚至壟斷地位;另一方面,因為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競爭,反壟斷法不允許知識產權所有人憑借其合法壟斷地位而嚴重妨礙、限制或者扭曲市場競爭。
反壟斷法與知識產權法的沖突似乎不可避免。如專利技術轉讓作為配置資源的一種方式,它肯定與某個專利或者技術秘密一定程度的壟斷權相聯系。從專利權人的角度看,他應當設置這樣那樣的限制,但從反壟斷法的角度看,這些限制可能是違法的。然而,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之間最重要的不是相互沖突,而是相互補充,這是因為它們都有鼓勵創新、提高經濟效率和增大社會福祉的目的。反壟斷法是通過反壟斷和推動競爭來提高企業效率和增進消費者福利,因為只有在市場競爭壓力下,企業才會降低價格,改善質量和進行技術創新。知識產權法則是通過對創新和發明的激勵機制來提高企業的效率和增進消費者福利。例如,專利權可激發人們的創造和發明活動;著作權可激發人們生產知識產品;商標權則有助於改善產品質量,激發同類產品之間的價格競爭和質量競爭。事實上,因為企業的創新和發明既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又是市場競爭的過程,而且自由競爭可以為企業創新活動提供最大的激勵機制,可以使知識產權產生真正的社會價值,反壟斷法和知識產權法本質上沒有沖突。
知識產權和反壟斷法雖然有著共同目的,即提高效率和增大消費者福利,但它們畢竟是兩種不同的法律制度,相互間不免有時存在著沖突和矛盾。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一種機制來平衡這兩種法律制度。
鑒於知識產權與一般財產權相比的特殊性,鑒於知識產權保護較一般財產權保護的難度,特別是鑒於知識產權轉讓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有些國家和地區對知識產權領域中的限制競爭做出專門規定,或者發布相關的指南。如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1995年發布的《知識產權許可反托拉斯指南》和歐共體委員會2004年發布的《歐共體技術轉讓豁免2004年第772號條例》,它們的任務都是在保護競爭和保護知識產權之間尋找平衡點,即一方面保護知識產權的激勵機制,使其充分發揮為競爭之火添加燃料的功能,以最終豐富公共財產和提高社會福祉;另一方面為了維護市場的競爭性,將知識產權領域的限制競爭限於為激勵創新而必要的范圍之內。總而言之,各國反壟斷法不是把與知識產權相關的限制競爭看成一個黑白分明的問題,即它們既不本身違法,也不一概可以得到豁免。與一般的市場競爭因素相似,僅當知識產權成為市場勢力的決定性因素,且不合理地嚴重妨礙市場競爭的時候,它們的行使才會受到反壟斷法的禁止。
根據其他國家的反壟斷法,在考察與知識產權相關的限制競爭時,一般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1、界定相關市場。評價一個限制競爭對市場競爭的影響時,首先應界定相關產品或者相關技術所處的市場。相關產品市場是指從產品的特性、價格以及用途等因素出發,消費者認為相似或者相互具有可替代性的所有產品或者服務。相關技術市場是指從技術的特性、轉讓費及使用目的等因素出發,在被許可人看來,它們可被視為相似或者相互具有可替代性的所有技術。
2、認定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一般說來,如果一個技術轉讓會影響當事人具有互補性的經濟活動,如一方從事技術研發,另一方利用技術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這個協議的當事人之間就存在縱向關系。如果許可人和被許可人在相關市場上是競爭者,他們之間的關系就是橫向關系。許可協議中橫向或者縱向關系有時不是一目瞭然。如果許可人和被許可只是潛在的競爭者,即訂立轉讓協議時,許可人和被許可人的技術遠不在同一水平,這種情況下許可人的技術可以制約被許可人的發展,他們之間的技術轉讓應被視為縱向關系,這樣的技術轉讓一般發生在生產同類產品但不同品牌的企業之間。反壟斷法重視許可協議當事人之間的關系,這是因為競爭者或者潛在競爭者之間的合作很可能導致協調行為。如一個專利池的成員如果是競爭者,他們就不可能通過專利池相互授予對方許可,這種情況下的專利池事實上是競爭者之間共謀的手段,如固定價格或者限制產出。
3、確定當事人市場份額。隨著反壟斷法越來越注重經濟分析,當事人的市場份額在分析知識產權許可中的限制競爭時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例如《歐共體技術轉讓豁免2004年第772號條例》第3條第1款規定,在技術轉讓協議當事人相互存在競爭的情況下,如果它們在相關技術市場或者相關產品市場的份額共計不超過20%,且協議不涉及條約第81條第1款所禁止的限制競爭行為,該協議可以得到豁免。根據該條例第3條第2款,在協議當事人相互不存在競爭的情況下,如果它們各自在相關技術市場或者相關產品市場的份額不超過30%,且協議不涉及條約第81條第1款所禁止的限制競爭行為時,該協議可以得到豁免。換言之,在橫向協議情況下,如果當事人市場份額共計超過了20%;或在縱向協議情況下,當事人各自市場份額超過30%,這些限制競爭不能依據該條例自動得到豁免。這種情況下,協議能否得到豁免,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4、評估限制競爭條款。知識產權轉讓中的限制競爭一般可分為兩類:一類適用本身違法原則,另一類適用合理原則。適用本身違法原則的限制性安排主要是固定價格、限制產量、競爭者之間分割市場、某些情況下集體抵制以及維護轉售價格的協議。然而,鑒於知識產權許可通常具有增大福利和推動競爭的效果,各國反壟斷法總體上對知識產權轉讓中的限制競爭是依據合理原則進行分析。以排他性限制為例,鑒於知識產權易被侵犯的事實,許可人阻止或者限制被許可人使用競爭性技術這一事實在其他情況下可能被視為違法,但在知識產權許可協議中則可能是正當的。
知識產權領域的限制競爭還表現為權利人拒絕許可的情況。一般來說,根據合同自由原則,知識產權權利人有權自主決定是否交易,也有權決定與誰進行交易。但是,他們一旦憑借知識產權取得了市場支配地位,這個自由交易的權利就會受到限制,即有可能被強制許可知識產權的情況,如歐共體法院1996 Magill案的判決,德國聯邦最高法院2004年Spundfass案的判決以及歐共體初審法院2007年微軟公司案的判決。當歐盟委員會2004年要求微軟公司向伺服器軟體市場上的競爭者公開其「完整和精確」的編程代碼,以使競爭者的軟體產品能夠在視窗操作平台上運作和實現互聯互通,有人說歐盟委員會的決定給全世界劃了一個巨大問號:是鼓勵創新還是保護競爭?其實,這個問題是不正確的,因為鼓勵創新和保護競爭之間沒有根本的沖突。只是在極個別情況下,當占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憑借其知識產權,特別是憑借網路效應,將其所處上游市場和下游市場隨心所欲收入其勢力范圍,不公平地妨礙其他企業的創新活動,這就在太大的范圍窒息了競爭。所以,對微軟知識產權的強制許可,不是限制微軟的創新和發展,而是要給競爭者提供參與競爭的機會。
⑦ 什麼是反傾銷
一、反傾銷的定義
反傾銷是對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上的傾銷所採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對傾回銷的答外國商品除徵收一般進口稅外,再增收附加稅,使其不能廉價出售,此種附加稅稱為「反傾銷稅」。
二、反傾銷的手段
1、徵收臨時反傾銷稅;
2、要求提供現金保證金、保函或者其他形式的擔保;
3、臨時措施的實施期限自公告規定實施之日起,不超過4個月,特殊情況下,可延長至9個月。
⑧ 歐共體與歐盟的區別,表格形式
在執行與落實歐盟法律法規的實踐中,無論是歐盟(比如德國和瑞士)還是國內的認證同行中間時常因為越來越名目繁多的歐盟法規表現形式和其內在的法律區別而困惑不堪。通過下面的比照分析,希望能夠為認證界的同行提供一點有益的信息來准確識別歐盟指令與歐盟條例的異同,以及它們在不同歷史時期書不同的編碼差異。1英文中文德文ECDirective歐盟指令EGRichtlinieECRegulation歐盟條例(規程)EGVerordnung2針對對象歐盟指令首先針對每個成員國而不是當事人(組織或者機構)歐盟條例廣泛效應,無論成員國還是當事人(組織或者機構)3法規有效性歐盟指令發布後通常給與成員國一定的時限,成員國有權選擇並決定適合自己意圖的形式和手段,並以國家法律法規形式的將歐盟指令落實到本國法規系統後方對具體的當事人(組織或者機構)發生法律效應歐盟條例已經發布立即生效,無須經過歐盟成員國內以國家法律法規形式的落實措施,即條例無論對於成員國還是當事人(組織或者機構)具備同等法律效應4歐盟指令和條例的代碼表述格式A過去例如:舊版歐盟機器指令98/37/EEC例如:1971年第1408號歐盟條例:EEC/1408/71B當前(共存)例如:新版歐盟機器指令MD2006/42/EC新版歐盟舊電器指令WEEE2012/19/EU例如:2004年第1935號針對與食品接觸材料的框架性歐盟條例:EC/1935/20042011年第11號塑料歐盟條例(FCM/1935/2004框架條例下的具體執行條例):EU/11/2011C未來趨勢例如:歐盟有害物質禁用指令ROHS2011/65/EU2011年第11號塑料歐盟條例(FCM/1935/2004框架條例下的具體執行條例):EU/11/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