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海事政策法規

海事政策法規

發布時間: 2025-05-14 03:43:08

Ⅰ 船舶引航管理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船舶引航活動,維護國家主權,保障水上人命財產安全,適應水上運輸和港口生產的需要,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沿海、內河和港口從事船舶引航活動適用本規定。第三條本規定下列用語的含義是:
(一)船舶引航是指引領船舶航行、靠泊、離泊、移泊的活動(以下簡稱引航);
(二)引航區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沿海、內河和港口為引航劃定的區域;
(三)引航機構是指專業提供引航服務的法人;
(四)引航員是指持有有效引航員適任證書,在某一引航機構從事引航工作的人員;
(五)船舶是指任何用於水面、近水面和水下航行或者移動的船、艇、筏、移動式海上平台,包括國內外商船、軍用船舶、公務船舶、工程船舶和漁船等。第四條交通部主管全國引航工作。
市(設區的市,下同)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港口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轄區引航行政管理工作。交通部設置的長江航務管理部門負責長江干線引航行政管理工作。
海事管理機構負責引航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第五條交通部的引航管理職責是:
(一)負責制定國家引航政策和規章,並監督實施;
(二)負責劃定、調整並對外公布引航區;
(三)負責批准引航機構的設置;
(四)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引航收費標准和管理規定,並監督實施;
(五)負責引航業務管理和指導;
(六)負責引航員培訓、考試和發證的管理工作。第六條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港口主管部門的引航管理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有關引航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
(二)負責籌建引航機構;
(三)負責監督管理引航收費;
(四)負責引航業務監督和協調。第七條海事管理機構的引航管理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有關引航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
(二)負責對引航實施安全監督管理;
(三)組織實施引航員培訓、考試和發證工作。第八條國家鼓勵採取先進技術和科學方法提高引航工作科技水平,鼓勵引航新技術研究、開發和推廣,提高引航安全水平和工作效率。第九條下列船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引航區內航行或者靠泊、離泊、移泊(順岸相鄰兩個泊位之間的平行移動除外)以及靠離引航區外系泊點、裝卸站應當申請引航:
(一)外國籍船舶;
(二)為保障船舶航行和港口設施的安全,由海事管理機構會同市級地方人民政府港口主管部門提出報交通部批准發布的應當申請引航的中國籍船舶;
(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申請引航的其他中國籍船舶。
本條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船舶在引航區內外航行或者靠泊、離泊、移泊,可根據需要申請引航。第二章引航機構第十條依據下列原則設置引航機構:
(一)有為外國籍船舶和必須申請引航的中國籍船舶提供引航服務,且年引領船舶在600艘次以上的需要,或者在引航區內未設立引航機構的;
(二)引航區內有三名以上持有有效引航員適任證書的引航員。第十一條引航機構的設置方案和引航具體范圍,由市級地方人民政府港口主管部門根據引航業務發展需要商海事管理機構提出申請,經省級地方人民政府港口主管部門(直轄市除外)審核後,報交通部批准。第十二條引航機構的主要職責是:
(一)負責制訂引航工作章程和管理制度;
(二)制訂引航方案和引航調度計劃;
(三)接受引航申請,提供引航服務;
(四)負責引航費的計收和財務管理工作;
(五)負責引航員的聘用、培訓、晉升、獎懲等各項日常管理工作;
(六)參與涉及引航的港口、航道等工程項目研究工作;
(七)按國家規定負責引航信息統計工作。第十三條引航機構的負責人應當從具有豐富引航經驗和良好管理能力的引航員中選拔。第十四條引航機構應當不斷提高引航工作服務質量和水平,對引航安全隱患應當及時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第三章引航員第十五條從事引航的人員必須持有有效的引航員適任證書。
引航員應按照有關規定提供引航服務,服從引航機構的安排和管理。第十六條符合下列條件的人員,可申領引航員適任證書:
(一)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二)年滿20周歲、未滿60周歲;
(三)身體健康;
(四)具備大專以上航海或者船舶駕駛專業學歷並完成規定的專業培訓。
(五)無重大船舶交通責任事故記錄和嚴重違反船舶及船員管理的違章記錄。

Ⅱ 海洋工程政策法規有哪些 全面點的

《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管理暫行規定〉

第一條 為加強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的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內進行海洋工程建設活動的,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 海洋工程的建設單位(以下簡稱建設單位)應當在可行性研究階段,根據《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報有核准權的海洋主管部門(以下簡稱核准部門)核准。

第四條 國家海洋主管部門負責核准下列海洋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以下簡稱「報告書」):

(一)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有關部門批准立項的海洋工程;

(二)涉及國家海洋權益、國防安全、核設施等特殊性質的海洋工程;

(三)海洋油氣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海洋固體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工程;

(四)50公頃以上的填海工程,100公頃以上的圍海工程;

(五)海洋能源開發利用的海洋工程;

(六)因需要經批准調整海洋功能區劃的海洋工程;

(七)其他需由國家海洋主管部門核準的海洋工程。

前款規定以外的海洋工程報告書(表)由省級以下海洋主管部門核准。

海洋工程可能造成跨區域環境影響的,或者有關海洋主管部門對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有爭議的,其報告書(表)由共同的上一級海洋主管部門核准。

海洋主管部門在核准報告書(表)之前,必須徵求同級海事、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的意見,必要時應組織現場踏勘。

海洋主管部門應當將核准後的報告書(表)報同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五條 從事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的單位,必須取得國家頒發的環評資質證書,並對環評結論負責。

用於環境影響評價的歷史、現狀等調查監測數據資料,應當由具有相應資質的監測機構提供。

第六條 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的項目,核准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文件、環境影響報告表及其他相關材料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予以核準的決定。

第七條 應當編制報告書的項目,首先應當編寫環境影響評價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報有核准權的海洋主管部門審查。

第八條 海洋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審查申請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邀請有關專家對大綱進行審查,並徵求同級漁業、海事主管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的意見。

審查可以採取審查會、函審或者其他形式。採取審查會的形式進行審查的,應當由包括海洋化學、海洋水文、海洋生物、海洋地質等專業的不少於五人的單數專家組成專家評審組,出具專家評審意見,簽署審查會專家評審意見簽名表,並對評審意見負責。

第九條 建設單位應當將修改後的大綱報批稿一式2份連同文件一並報送核准部門備案,並附具對專家和部門意見採納或者不採納的說明,同時抄報漁業、海事主管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

核准部門對大綱內容有異議的,應當自收到備案文件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提出處理意見並書面通知建設單位。逾期未提出處理意見的,視為同意,建設單位可以按照上報備案的大綱開展報告書的編制工作。

需要補充有關材料的,應當立即通知建設單位,備案時間從收到補充材料之日起重新計算。

第十條 上報報告書時,建設單位應當將報告書送審稿一式4份連同申請文件一並報送核准部門。有行業主管部門的,應當同時抄報其行業主管部門。

第十一條 核准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組織召開評審會,聽取有關專家和同級漁業、海事主管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的意見,並邀請有關省市海洋主管部門的代表參加。

第十二條 漁業、海事主管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應當填寫《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部門徵求意見表》,並加蓋單位公章, 自評審會或預審會結束後5個工作日內反饋核准部門。逾期未反饋意見的,視為無意見。

第十三條 建設單位應當將修改後的報告書一式3份連同報批文件一並報送核准部門並附具對專家和部門意見採納或者不採納的說明,同時抄送漁業、海事主管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

漁業、海事主管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應當自收到報告書報批稿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將對報告書的意見反饋核准部門,逾期視為無意見。

第十四條 建設單位將報告書報批稿報送核准部門時,應當同時抄送核准部門的下一級海洋主管部門。

下一級海洋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建設單位報告書報批稿及報批文件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提出初審意見報核准部門。

第十五條 核准部門應當自收到報告書之日起60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予以核準的決定並書面通知建設單位。

第十六條 海洋工程項目自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核准之日起超過5年尚未開工建設的,建設單位應當在開工建設前將原經批準的報告書(表)重新報原核准部門核准。

原核准部門應當自收到要求重新審核的申請及報告書(表)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將審核意見書面通知建設單位,逾期未通知的視為審核同意。

第十七條 海洋工程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經核准後,工程的性質、規模、地點、生產工藝或者擬採取的環境保護措施等發生重大改變的,建設單位應當重新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報原核准機關核准。

第十八條 海洋工程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核准工作實行定期備案制度,每半年備案一次。

地方各級海洋主管部門應當分別於每年的7月中旬和1月中旬前將環境影響報告書 (表)的核准情況,包括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專家評審意見、核准意見等報上一級海洋主管部門備案。

省級海洋主管部門應當於每年的7月底和1月底前將其下級海洋主管部門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核准情況匯總後報國家海洋局。

第十九條 海岸工程建設項目報告書(表)的審核, 由審批該項目報告書的環保主管部門的同級海洋主管部門負責。

海洋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20日內提出審核意見並書面通知建設單位。具體程序可參照本規定執行。

第二十條 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按《海洋石油開發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程序》執行。

第二十一條 本規定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Ⅲ 海事局管什麼啊

海事局負責行使國家水上安全監督和防止船舶污染、船舶及海上設施檢驗、航回海保障管理和答行政執法,並履行交通部安全生產等管理職能。

交通運輸部海事局,涉外時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簡稱中國海事局(英語:China MSA),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正司局級直屬機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海事主管部門。

1998年10月,中國海事局由中國港務監督局和中國船舶檢驗局合並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實行垂直管理體制。負責行使國家水上安全監督和防止船舶污染、船舶及海上設施檢驗、航海保障管理和行政執法,船員行政管理、履行交通部安全生產等管理職能;也負責調查沉船事故。

(3)海事政策法規擴展閱讀:

直屬海事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黑龍江海事局、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海事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海事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天津海事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海事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海事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海事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海事局、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海事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海事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深圳海事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海事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海事局、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海事局、中華人民共和國連雲港海事局、

Ⅳ 國家對海事管理有什麼職責要求

一、貫徹執行國家水上安全監督管理和防止船舶污染、船舶及水上設施檢驗、航行保障以及水上交通行業安全生產的方針、政策、法規和技術規范、標准。二、 統一管理水上安全和防止船舶污染。監督管理船舶所有人安全生產條件和水運企業安全管理體系;調查、處理水上交通事故、船舶污染事故及水上交通違法案件;歸口管理水上交通行業安全生產工作。三、 負責船舶、水上設施檢驗行業管理以及船舶適航和船舶技術管理;管理船舶及水上設施法定檢驗、發證工作;負責船舶載運危險貨物及其他貨物的安全監督。四、負責船員適任資格培訓、考試、發證管理。五、管理通航秩序、通航環境。負責航道、禁航區、交通管制區、港外錨地和安全作業區等水域的劃定和監督管理,維護水上交通秩序;核定船舶靠泊安全條件;核准與通航安全有關的岸線使用和水上水下施工、作業;管理沉船沉物打撈和礙航物清除;管理和發布航行警(通)告,負責港區港口的審批工作。六、組織、協調和指導水上搜尋救助,負責水上搜救中心的日常工作。七、 組織編制長陽清江庫區長期發展規劃和有關計劃。 查看原帖>>

熱點內容
十三師法院 發布:2025-05-14 05:48:24 瀏覽:94
大方法院風 發布:2025-05-14 05:38:10 瀏覽:264
2015企業法律顧問領證 發布:2025-05-14 05:36:59 瀏覽:123
提升司法公信力 發布:2025-05-14 05:28:30 瀏覽:674
勞動法課作業 發布:2025-05-14 05:24:47 瀏覽:455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社會實踐 發布:2025-05-14 05:15:18 瀏覽:150
全面依法治國指導思想 發布:2025-05-14 05:13:58 瀏覽:76
西安交大非法學法律碩士 發布:2025-05-14 05:12:19 瀏覽:254
司法考試改革謠言 發布:2025-05-14 05:03:29 瀏覽:588
爾雅法社會學期末答案 發布:2025-05-14 05:03:22 瀏覽: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