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規章的命名
Ⅰ 教育法律規范的結構
教育法規的體系結構:
教育法規體系是指教育法作為一個專門的法律部分,
按照一
定的原則組成的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協調、完整統一的法律有機整體。
(一)
縱向結構:教育法規體系的縱向結構,即教育法規的表現形式,是指由不同層級的
教育法律文件組成的等級、
效力有序的縱向體系。
我國教育法律體系的縱向結構為:
1.
《憲法》中有關教育的條款:
《憲法》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
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法規制定的依據。
2.
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調整教育內部、外部相互關系
的基本法律准則。對整個教育全局起宏觀調控作用,或稱為「教育憲法」
「教育母法」
.
我國
的教育基本法律為
1995
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
育法》
3.
教育單行法律:教育單行法律一般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定教育領
域某一方面具體問題的規范性文件,其效力低於《憲法》和教育基本法。
4.
教育行政法規:教育行政法規是行政法規的形式之一,是由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
依據《憲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關於教育行政管理的規范性文件。其效力低於《憲法》和教
育法律,高於地方性教育法規和教育規章。教育行政法規的名稱一般有三種:條例、規定、
辦法或細則,如《國務院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
則》
《教師資格條例》等。
5.
地方性教育法規:地方性法規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專稱。制定地方性
教育法規,
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地方性教育法規只在該行政區域內有效,
不得同憲法、
法律行政法規想抵觸,其名稱通常有條例、辦法、規定、規則、實施細則等。
6.
教育規章:
教育規章是中央和地方有關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頒布的有關
教育的規范性文件,
有的稱為教育行政規章,
包括部門教育規章和帝反政府教育規章。
部門
教育規章是國務院所屬各部、
各委員會發布的有關教育的規范性文件。
這類文件主要是就國
家有關教育的法律、行政法規的實施問題制定出相應的實施辦法、條例、大綱、標准等,以
保證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如《教育行政處罰暫行實施辦法》
。地方政府教育規章是整個
教育法規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
橫向結構:
教育法規體系的橫向結構是指依據教育法規所調整的教育社會關系的特點
或教育關系構成要素的不同,
劃分出若干處於同一層級的部門教育法,
形成法規調整的橫向
體系。我國教育法規體系的橫向結構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部類:
1.
教育基本法。它奠定了我國教育制度的基礎,是決定我國教育發展的基本法,即已頒布施
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
2.
基礎教育法。是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領域的教育
法律的總稱。
已頒布施行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即為基礎教育法的一個組成部分。
3.
高等教育法。是以高等教育為調整對象,涵蓋大學專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以及非學歷高
等教育的法律法規的總稱,即已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
4.
職業教育法。是以各級各類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為調整對象的教育法律法規的總稱,即已
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
5.
成人教育或社會教育法。以各類在職人員和職後人員的教育為調整對象,包括成人教育、
繼續教育、
終身教育等。
從內容上應是橫向結構不可缺少的方面,
但是否單獨立法鄭子昂進
行論證。
6.
學位法。
主要就學位工作的領導和管理、
學位的等級、
學位授予的條件和程序等作出規定,
即已頒布施行的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
7.
教師法。是以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教學人員的地位、權力、義務、職稱、考評、進修、培養
等為調整對象的教育法律法規,即已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
8.
教育投入法或教育財政法。是以教育經費的來源、分配、使用、核算及教育基建和教學設
備等辦學物質條件保障為調整對象的教育法律法規。
從教育發展的實際來看,
需要制定該法
律。
Ⅱ 地方性教育法規和教育規章的區別
行政法規:教育政府規章,制定主體國務院。部門規章:教育行政規章、教育行政法規,制定主體國務院。地方性法規(單行條例):教育單行條例,制定主體人大及其常委會,所以效率最高的是教育政府規章。對於教育行政規章、教育行政法規、教育單行條例這三個是平級關系,誰也不能比誰高一頭。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及優先順序:憲法>法律>行政法規=自治條例>地方性法規(單行條例)=部門規章。帶「法」字的屬於法律,如《婚姻法》《刑法》,但《憲法》是例外。從名稱上來看,你列舉的這些,效力優先順序全部在法律之下。
教育法規是調整教育活動和教育行政活動中發生的各種法律關系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主要指有關教育的專門法律、法令、條例、規則、章程等,也包含其他法規中調整有關教育的各種法律關系的規范性條文。在中國,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發布的教育法規,稱為"教育法律",由國家行政機關制定和發布的教育法規,稱為"教育行政法規";由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發布的教育法規,稱為"地方性教育法規"。其內容具有多層次性、廣泛性、調整對象的多樣性、法律後果的特殊性。
教育規章亦稱"教育行政規章"。國家行政機關根據並為實施教育法律、行政法規而制定和發布的規范性文件。中國憲法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國務院各部、委員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在自身許可權內發布規章。
【拓展資料】
按制定、發布機關教育規章可分為兩類。(1)由國家教育委員會制定的稱部門教育規章。常用的名稱為:規定、辦法、規程、大綱、標准、定額等。採取國家教育委員會令或國家教育委員會與國務院其他部委聯合令形式發布,其效力低於行政法規,適用全國。(2)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稱地方政府教育規章或簡稱政府教育規章。常用的名稱為:規定、辦法、實施意見等。由其制定的政府採取政府令的形式發布,只在本行政區域內有效。
Ⅲ 教育行政法規的名稱一般為
下面是教育行政法規的名稱:條例、規定、辦法或細則
可有兩種發布方式:
(1)由國務院發布;
(2)由國務院批准,國務院主管部門發布。不論採取哪種批准方式或發布形式,都具有相等的效力。在我國教育法體系中,教育行政法規的效力低於法律,高於其他法規。一切地方性教育法規、教育規章等,均不得與之相抵觸。
教育行政法規是指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為實施、管理教育事業,根據憲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在內容上是針對某一類教育管理事務發布的行為規則,而非針對某個具體的事件和具體問題作出決定;在形式和結構上須比較規范,在時效上須有相對的穩定性;其制定、審定、發布須經過法定的程序。
這種形式在各國普遍存在。在中國,根據 1982 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憲法第 89 條規定,行政法規專指由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Ⅳ 教育規章和地方性教育法規的區別
法律分析:教育行政法規一般是由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制定的關於教育行政管理的規范性文件。名稱一般有條例、規定、辦法或細則三種,如國務院《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教師資格條例》等。地方性教育法規一般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級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規在本行政區城內有效,其效力低於憲法、教育法律和教育行政法規。其名稱通常有條例、辦法、規定規則、實施細則等,如《上海市中小學校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條例》《河南省義務教育實施辦法》《山東省職業教育條例》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條 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
第四條 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第五條 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第六條 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