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規圖
地方性法規立法程序流程圖主要包括草案起草、徵求意見、審議通過、公布實施等環節,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地方性法規的立法過程。
地方性法規是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按照憲法、法律授權制定的行政法規,用於規範本地區特定領域的行為。地方性法規的立法程序流程如下:1. 草案起草:地方政府或專門機構制定草案,經過初步審查後上報地方人大常委會。2. 徵求意見:地方人大常委會根據需要,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並進行專題聽證。3. 審議通過:地方人大常委會對草案進行逐條審議和修改,最終形成通過的地方性法規。4. 公布實施:地方政府應當在法定媒體上公布地方性法規,並下發實施意見。需要注意的是,地方性法規的立法過程必須符合法律、法規和地方人大常委會規定的程序。草案起草時,應當充分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尊重民意;審議時應當認真對待每一條規定,並進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公布實施後應當加強宣傳和執行,確保其有效性和權威性。
地方性法規的立法程序有哪些特點? 地方性法規的立法程序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相對於中央法規制定手續簡單,常委會可直接制定並公布實施;第二,對於某些重大事項或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徵求各方面意見,提高民主程度;第三,地方性法規的制定受到本地區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反映出地方特色和需要。
地方性法規的立法程序流程圖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地方性法規的制定過程,同時也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遵守地方性法規,共同維護社會穩定和發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條 省、自治區、直轄運扒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B. 上圖法律金字塔圖示說明了什麼其表現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法律圖示金字塔表明憲法與基本法律、普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內法規、自治容條例、單行條例等法律相比,憲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2)首先,憲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礎和立法依據。普通法律是根據憲法制定的,是憲法的具體化。其次,憲法與普通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再次,憲法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准則。最後,同普通法律相比,憲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更為嚴格。 |
C. 法律法規報批准和備案的區別
法律效力從法理上說,立法主體的權力位階順序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省級人民代表大會——省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省會市的人民代表大會——省會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較大市的人民代表大會——較大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的部委——省級人民政府——省會市的人民政府——較大市的人民政府。以此為標准,我國法律位階的一般關系就很容易確定了,即:憲法——基本法律——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省級人大的法規——省級人大常委會的法規——省會市人大的法規——省會市人大常委會的法規——較大市人大的法規——較大市人大常委會的法規);行政規章(部委規章——省級政府規章——省會市政府規章——較大市政府規章)。但部門規章與省級地方政府規章之間效力又如何?
關於備案制度《立法法》第八十九條: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應當在公布後的三十日內依照下列規定報有關機關備案:行政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報國務院備案;地方政府規章應當同時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應當同時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府備案;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應當報授權決定規定的機關備案。
關於下位法報上位法的制定機關備案的制度,有三原則:1.各級人大不接受備案2.全國人大常委不接受規章的備案3.報請批準的規范性文件由批准機關報其他上位法制定機關備案根據上面那個圖以省級規章為例:省級規章上位法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省級法規,由於憲法是人民制定的,無法備案,各級人大不接受備案,全國人大常委不接受規章備案,剩下的只有國務院和省級人大常委。
D. 求憲法與法律的關系的示意圖
其實就是樹根與樹的關系.憲法是母法,是普通法律的法律基礎或者叫法律依據,普通法律就是對憲法的具體化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