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博物館的法規
A. 博物館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規范博物館管理工作,促進博物館事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博物館,是指收藏、保護、研究、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過文物行政部門審核、相關行政部門批准許可取得法人資格,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
利用或主要利用國有文物、標本、資料等資產設立的博物館為國有博物館。
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國有文物、標本、資料等資產設立的博物館為非國有博物館。第三條國家扶持和發展博物館事業,鼓勵個人、法人和其他組織設立博物館。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博物館事業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事業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博物館的數量、種類、規模以及布局,應當根據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文物等資源條件和公眾精神文化需求,統籌兼顧,優化配置。鼓勵優先設立填補博物館門類空白和體現行業特性、區域特點的專題性博物館。第四條國家鼓勵博物館發展相關文化產業,多渠道籌措資金,促進自身發展。
博物館依法享受稅收減免優惠,享有通過依法徵集、購買、交換、接受捐贈和調撥等方式取得藏品的權利。第五條博物館應當發揮社會教育功能,傳播有益於社會進步的思想道德、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
在博物館參觀或開展其他活動,應當愛護博物館設施、展品和周邊環境,遵守公共秩序。第六條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主管全國博物館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博物館實施監督和管理。第七條縣級以上文物行政部門應當促進博物館行業組織建設,指導行業組織活動,逐步對博物館實行分級、分類管理。第八條縣級以上文物行政部門對發展博物館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機構、團體或個人,應當給予表彰或獎勵。第二章博物館設立、年檢與終止第九條申請設立博物館,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固定的館址,設置專用的展廳(室)、庫房和文物保護技術場所,展廳(室)面積與展覽規模相適應,展覽環境適宜對公眾開放;
(二)具有必要的辦館資金和保障博物館運行的經費;
(三)具有與辦館宗旨相符合、一定數量和成系統的藏品及必要的研究資料;
(四)具有與辦館宗旨相符合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
(五)具有符合國家規定的安全和消防設施;
(六)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第十條省級文物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博物館設立的審核工作。
博物館名稱一般不得冠以「中國」、「中華」、「國家」等字樣(簡稱「中國」等字樣);特殊情況確需冠以「中國」等字樣的,應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會同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審核同意。
非國有博物館的名稱不得冠以「中國」等字樣。第十一條申請設立博物館,應當由館址所在地市(縣)級文物行政部門初審後,向省級文物行政部門提交下列材料:
(一)博物館設立申請書;
(二)館舍所有權或使用權證明;
(三)資金來源證明或驗資報告;
(四)藏品目錄及合法來源說明;
(五)陳列展覽大綱;
(六)擬任法定代表人的基本情況及身份證明;
(七)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的證明材料。
申請設立非國有博物館的,應同時提交博物館章程草案。章程草案應當包括下列主要事項:
(一)辦館宗旨及藏品收藏標准;
(二)博物館理事會、董事會或其他形式決策機構的產生辦法、人員構成、任期、議事規則等;
(三)出資人不要求取得經濟回報的約定;
(四)博物館終止時的藏品處置方式;
(五)章程修改程序。第十二條省級文物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博物館設立申請材料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出具審核意見。審核同意的,應報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備案。審核不同意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
經審核同意設立博物館的,申請人應持審核意見及其他申報材料,向相關行政部門申請取得博物館法人資格。
博物館應當自取得法人資格之日起6個月內向社會開放。
本辦法實施前已批准設立的博物館,應當在本辦法實施之日起6個月內,向省級文物行政部門提交本辦法第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的除(一)項之外的全部材料;非國有博物館應同時提交博物館章程。
B. 博物館條例的條例解讀6
《博物館條例》專家系列解讀文章系列之六——非國有博物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非國有博物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段勇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
《博物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在法律層面明確了非國有博物館的地位和屬性,為非國有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創造了重要條件。
一、從「民辦博物館」到「非國有博物館」
在《條例》頒布前,人們通常將政府部門以外的社會力量主要利用民間收藏的文物、標本、資料等依法設立並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稱為民辦博物館(或稱私人博物館、民營博物館),以區別於國有博物館。而國有企業設立的博物館雖然其資產屬於國有,但按照現行政策不能取得事業單位身份,只能依法登記為民辦非企業單位,與傳統意義上的民辦博物館歸屬同一范疇,由此導致對民辦博物館的認識、管理和政策出現了一些混亂。
《條例》明確規定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國有資產設立的博物館為非國有博物館,對這類博物館重新進行了界定,國有企業創辦的博物館也因此可以合理地歸屬於國有博物館范疇。
二、公平對待國有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
《條例》明確規定,「國家在博物館的設立條件、提供社會服務、規范管理、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財稅扶持政策等方面,公平對待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並在博物館的定義、性質、宗旨、財稅扶持政策、監督管理、設立條件、章程事項、法人治理結構、商業經營、藏品取得、藏品管理、法人責任、適用法規、社會服務、陳列展覽、開放講解、開發衍生產品、教育活動、科學研究、公眾義務、行業組織、法律責任等方面,不區分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體現了國家在性質、職能、責任、權益等方面公平對待國有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的原則。
三、非國有博物館發展迅猛
四、非國有博物館的特殊貢獻
五、非國有博物館發展不平衡
六、非國有博物館現存的問題
七、國家對非國有博物館的扶持
八、推動非國有博物館可持續健康發展
非國有博物館的發展,不能僅靠財政投入,而是要靠思想觀念的轉變、管理制度的改進和配套政策的完善等多方面共同推進。
當前,我國個人合法收藏文物藝術品既是法律允許的,也是受到保障的,但並不是每個收藏者都有必要、有條件設立博物館。如果要設立博物館就應該符合博物館共同的性質和宗旨,創辦者需要具備化私為公的精神和境界。我國非國有博物館要全面邁出將博物館有關財產從私人財產轉為法人財產這一步,也需要相關政策的支持、鼓勵、引導和規范。可喜的是,已有一些非國有博物館創辦者正在超越傳統收藏者的角色,或表示將把已有的博物館及藏品捐獻給社會,或積極探索通過建立理事會、基金會等國際通行模式來實現博物館的社會化管理運營,保障其永續存在。他們代表著我國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方向。
C. 辦私人博物館要什麼手續
1、申請設立博物館,應當由館址所在地市(縣)級文物行政部門初審後,向省級文物行政部門提交下列材料:
(一)博物館設立申請書;
(二)館舍所有權或使用權證明;
(三)資金來源證明或驗資報告;
(四)藏品目錄及合法來源說明;
(五)陳列展覽大綱;
(六)擬任法定代表人的基本情況及身份證明;
(七)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的證明材料。
2、根據文化部《博物館管理辦法》第九條規定,申請設立博物館,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固定的館址,設置專用的展廳(室)、庫房和文物保護技術場所,展廳(室)面積與展覽規模相適應,展覽環境適宜對公眾開放;
(二)具有必要的辦館資金和保障博物館運行的經費;
(三)具有與辦館宗旨相符合、一定數量和成系統的藏品及必要的研究資料;
(四)具有與辦館宗旨相符合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
(五)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3)民間博物館的法規擴展閱讀:
《條例》明確規定,國家在博物館的設立條件、提供社會服務、規范管理、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財稅扶持政策等方面,公平對待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條例》為進一步規范博物館的設立、變更、終止,明確了設立博物館應當具備的條件,並對相關設立、變更、終止程序作出明確規定。
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展示人類文明、促進文化交流、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博物館事業取得了較大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D. 開私人博物館有什麼優惠政策
優惠政策如下:
根據《博物館條例》第四條:國家制定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劃,完善博物館體系。國家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等社會力量依法設立博物館。國家鼓勵設立公益性基金為博物館提供經費,鼓勵博物館多渠道籌措資金促進自身發展。
博物館行業組織應當依法制定行業自律規范,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指導、監督會員的業務活動,促進博物館事業健康發展。對為博物館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或者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博物館應當根據自身特點、條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社會教育和服務活動,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和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國家鼓勵博物館挖掘藏品內涵,與文化創意、旅遊等產業相結合,開發衍生產品,增強博物館發展能力。
(4)民間博物館的法規擴展閱讀:
博物館取得來源不明或者來源不合法的藏品,或者陳列展覽的主題、內容造成惡劣影響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門或者有關登記管理機關按照職責分工,責令改正,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罰款;
沒有違法所得的,處5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由登記管理機關撤銷登記。博物館從事文物藏品的商業經營活動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文物保護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罰。
博物館從事非文物藏品的商業經營活動,或者從事其他商業經營活動違反辦館宗旨、損害觀眾利益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門或者有關登記管理機關按照職責分工,責令改正,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罰款。
E. 博物館管理辦法第一章 總則
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規范博物館管理工作,推動博物館事業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及《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特製定以下博物館管理辦法。
第二條,博物館定義為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人類活動及自然環境相關見證物的非營利社會服務機構,需經過文物行政部門審核及相關部門批准,取得法人資格,並向公眾開放。國有博物館主要依賴國有文物、標本和資料,而非國有博物館則主要依賴非國有資源。
第三條,國家支持並鼓勵博物館的設立,各級政府應將博物館事業納入發展規劃,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博物館的數量、類型、規模和布局需根據地區經濟發展、文物資源及公眾文化需求進行合理配置,特別提倡設立填補門類空白和體現行業特性、區域特色的專題博物館。
第四條,國家鼓勵博物館發展文化產業,通過多元途徑籌集資金以促進自身發展。博物館享有稅收優惠,並有權通過合法途徑獲取藏品。
第五條,博物館承擔著社會教育的職責,傳播有益於社會進步的思想道德、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參觀者在博物館內應愛護設施、展品和環境,遵守公共秩序。
第六條,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負責全國博物館工作的監督和管理,而地方文物行政部門則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博物館管理工作。
第七條,各級文物行政部門需推動博物館行業組織建設,指導行業活動,並逐步實行分級、分類的管理方式。
最後,對於在博物館事業發展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機構、團體和個人,應予以表彰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