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戰時條例
① 台灣的汽車是靠左行駛還是靠右行駛
靠右行駛
鴉片戰爭後,台灣受列強多次侵略,道路交通也受到了日本等國的影響。1946年前,台灣的汽車及各種人力車、畜力車較長時期實行了靠左側行駛。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對我實行封鎖,進口汽車無幾,原有的汽車也已逐漸殘破而減少。抗戰勝利後,美式汽車大量進口,其方向盤及燈光安置,均適用於美國車輛靠右行駛的習慣。因而當時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戰時運輸管理局做出決定,自1946年元月1日零時起,全國包括台灣一律實行車輛靠右行駛,之後一直沿襲了車輛右行制。
拓展資料
中國最開始也是左行制國家,在古代,行人、車馬一般也都是左側行走。因為古人講究禮數,古代一般是「以右為尊」,人們用右手來向對方行禮,所以自己則是靠左站立或者行走;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古人為了騎馬揮鞭時不傷及行人,所以也行程左騎行的習慣。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內開始流入汽車,而這些車輛以英國的為主,因此當時也統一規定車輛一律靠左行駛。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當時政府參考了世界各國的政策,同時結合國內國情(當時國內美國車明顯多於英國車),就頒布了新的交通法規:車輛道路靠右行走。而該條例也一直沿用至今。
② 涓鏃ョ敳鍗堟垬浜夛紝鏄庢不澶╃殗鍑轟簡澶氬皯鍔
涓鏃ョ敳鍗堟垬浜夛紝鏄庢不澶╃殗鍑轟簡澶氬皯鍔
鏄庢不鏃舵湡鐨勫啗闃熷緩璁撅細澶╃殗甯﹀ご鎼炩滃浗闃測
1868騫達紙鏄庢不鍏冨勾錛4鏈堬紝鏄庢不澶╃殗鍙戝竷浜嗐婂畨鎶氫嚎鍏喡峰e竷鍥藉▉瀹哥堪銆嬶紙鍚庝笘綆縐頒負銆婂哥堪銆嬶級銆傘婂哥堪銆嬩腑鐨勮繖鍙モ滃紑鎷撲竾閲屾嘗娑涳紝甯冨浗濞佷簬鍥涙柟鈥濆厖鍒嗕綋鐜頒簡鏃ユ湰鍦ㄦ槑娌誨垵鐨勬搗媧嬫垬鐣ワ紝鎵浠ョ畻鏄榪戜唬鏃ユ湰鐨勪竴涓鈥滈噷紼嬬戔濄傝屾竻鏈濅究鎴愪負浜嗘棩鏈鐨勭涓涓鍋囨兂鏁屻傚彧涓嶈繃鏃ユ湰濡傛灉鎯寵佽佸悜澶ч檰鎵╁紶錛屽啗闃熸槸鍏跺叧閿鎵鍦ㄣ
鍒頒簡1871騫達紙娓呭悓娌誨嶮騫達紝鏃ユ湰鏄庢不鍥涘勾錛9鏈13錛屾竻鏈濅笌鏃ユ湰絳捐浜嗐婁腑鏃ヤ慨濂芥潯瑙勩嬨傝繖涔熸槸涓ゅ浗鍦ㄨ繎浠g殑絎涓浠藉緩浜ゆ枃涔︺傚弻鏂逛簬1873騫4鏈30鏃ユe紡瀹氱害銆備絾鏄錛屼粎浠呮槸鍒頒簡1874騫2鏈堬紝鏃ユ湰鍊熷彛娓呭睘鍙版咕宀涘眳姘戞潃瀹充簡鏃ユ湰鏂歸潰瑙嗕負鏃ユ湰棰嗗湡鐨勭悏鐞冪帇鍥界殑灞呮皯錛屼究浜庡悓騫5鏈堟淳閬f棩鍐涜繘鏀誨彴婀撅紝鐢辨ゆ寫璧蜂簡涓ゅ浗鍦ㄨ繎浠g殑棣栨″啗浜嬪啿紿併
鑰屾寫璧風殑鍐涗簨鍐茬獊涓鏈変釜闈炲父鍏抽敭鐨勪漢鐗╋細鏄庢不澶╃殗銆傚洜涓烘f槸浠栦翰鑷鎺堜簣浜嗚タ涔′粠閬撳緛璁ㄥ彴婀劇殑濮斾換鐘躲
鎵浠ョ涓嬈″緛鍙板け璐ュ悗錛屾槑娌誨ぉ鐨囨洿閲嶈嗗啗闃熷緩璁俱
鍥犳ゅ綋1882騫11鏈堟搗鍐涘ぇ灝嗗窛鏉戠函涔夋彁鍑烘墿寮犳搗鍐涚殑璁″垝錛屾よ″垝琚宀╀粨鍏峰憟緇欎簡鏄庢不澶╃殗錛屽規ゆ槑娌誨ぉ鐨12鏈堜笅璋曡瘡鍔犲己闄嗘搗鍐涘啗澶囥
鐢辨ゆ棩鏈灝嗛吙閫犱笟錛岀儫鑽変笟絳夌◣鏀朵綔涓烘搗闄嗗啗鐨勫啗璐廣傜壒鍒鏄1886騫8鏈1鏃ワ紝鍖楁磱姘村笀鈥滃畾榪溾濆彿鍑虹幇鍦ㄦ棩鏈闀垮磶浠ュ悗錛屽嚮娌夊畾榪滃彿灝辨垚浜嗘棩鏈嫻峰啗鐨勭洰鏍囥
鑰屼箣鎵浠ヨ佸嚮娌夊畾榪滃彿錛屽垯鏄鍥犱負姝ゆ椂鐨勬槑娌誨ぉ鐨囨兂瑕佷鏡鐣ユ湞椴滅殑閲庡績宸茬粡琚掗湶鏃犻仐銆傛墍浠1882騫12鏈23鏃ワ紝鏄庢不澶╃殗棰佸竷鏁曡皶鏃ユ湰鏄涓轟簡鈥滃拰騫斥濇墠鍑哄叺鏈濋矞銆
浣嗘槸闈㈠瑰浗鍐呰儲鏀跨殑鍖涔忥紝鏄庢不澶╃殗鍙寰楀湪1893騫2鏈10鏃ヤ笅浜嗗悕涓恆婂緩鑸拌瘡鏁曘嬭皶璇忋傛よ皶璇忕殑鎰忔濇槸錛屽ぉ鐨囨湰浜6騫存瘡騫村噺灝戝唴甯30涓囨棩鍏冿紝鎵鏈夋枃姝﹀畼鍛樻湀淇稿噺灝戜竴鎴愩
澶╃殗甯﹀ご鎹愬姪鈥滃浗闃測濆悗錛屾棩鏈鍥藉唴鐨勭殗瀹ゅ畻浜層佸瘜璞鍖呮嫭瀵誨父鐧懼撻兘寮濮嬩簡鏈夋牱瀛︽牱錛屾棩鏈寮鍚浜嗏滃叏姘戝嫙鎹愨濇ā寮忋傛湁浜嗚祫閲戜箣鍚庛傞檰嫻峰啗寰楀埌浜嗗ぇ鍔涘彂灞曘傚洜姝ゅ埌浜嗙敳鍗堟垬浜夌垎鍙戝墠錛屾棩鏈宸茬粡鎷ユ湁浜嗙浉褰撹勬ā鐨勮繎浠e啗闃熴
鐢插崍鎴樹簤鏃舵槑娌誨ぉ鐨囩殑浣滅敤
鏃ユ湰鐨勫浗瀹跺叺鏉冨垯鍒嗕負涓ょ嶏紝瀹為檯鎸囨尌鏉冭嚜鐒舵槸姝﹀畼鐨勶紝浣嗗湪娉曞緥涓婂嵈鏄鎺屾彙鍦ㄦ槑娌誨ぉ鐨囨墜涓婄殑銆1889騫寸殑銆婃棩鏈甯濆浗瀹娉曘嬬涓絝犵鍗佷竴鏉★細鈥滃ぉ鐨囩粺鐜囬檰嫻峰啗鈥濓紝鍗佷簩鏉″啓鏈夆滃ぉ鐨囨湁鏉冨喅瀹氶檰嫻峰啗涔嬪父澶囧叺棰濃濓紝絎鍗佷笁鏉″啓鈥滄湁鏉冨瑰栧f垬銆佸懼拰銆佺紨緇撴潯綰︹濈瓑銆
榪欑嶈娉曞緥鎵璧嬩簣鐨勭粺鐜囨潈錛屼嬌鏄庢不澶╃殗浜嬪疄涓婃垚浜嗗啗闃熺殑鏈楂樼粺甯咃紝1893騫5鏈19鏃ワ紝鏄庢不澶╃殗鍙堥佸竷浜嗐婃垬鏃跺ぇ鏈钀ユ潯渚嬨嬨傛ゆ潯渚嬭勫畾:澶ф湰钀ユ槸鎴樻椂鏈楂樼粺甯呮満鏋勶紝鐢卞ぉ鐨囦翰浠繪渶楂樼粺甯呫傝繖鏍風殑鏉′緥棰佸竷涔熸剰鍛崇潃錛屾棩鏈瀵瑰嵆灝嗗埌鏉ョ殑瀵規竻鎴樹簤鐨勭粺甯呮潈鍏跺疄灝辨槸鍦ㄦ槑娌誨ぉ鐨囨墜涓娿
894騫存槬錛屾湞椴滃崡閮ㄧ垎鍙戜簡鍏ㄧ惈鍑嗛嗗肩殑鍐滄皯璧蜂箟錛屼竴鏃墮棿澹板娍嫻╁ぇ錛屽苟鎴愮珛浜嗚嚜宸辯殑鏀挎潈鏈烘瀯錛氭墽綰叉墍銆傚綋鏃剁殑鏈濋矞鏀垮簻鏃犲姏闀囧帇鍐滄皯錛屽喅瀹氳鋒眰娓呭環鍑哄叺鈥滀唬涓哄緛璁ㄢ濄傛棭灝辮搫璋嬪彂渚電暐鎴樹簤鐨勬棩鏈寰楃煡鍚庯紝璁や負鏃ユ湰鍙浠ユ牴鎹銆婁腑鏃ュぉ媧ユ潯綰︺嬶紙1885騫寸捐錛夛紝鍚嶆h█欏哄湴涔熻兘鍚戞湞椴滄淳鍏點
鐢辨ゅ彲瑙佹槑娌誨ぉ鐨囧凡緇忓喅瀹氫互淇濇姢鏃ユ湰鍏浣垮拰渚ㄦ皯鐨勫悕涔夛紝鍑哄叺涓涓娣鋒垚鏃呭洟錛屽緟浜嬫侀椆澶э紝鍐嶇戶緇媧懼叺銆傛墍浠ュ綋娓呭環鍐沖畾鍑哄叺鏃訛紝鏃ユ湰涓嶄粎絝嬪嵆鍚屾椂媧懼叺寮寰鏈濋矞錛岃屼笖鍦ㄥ叺鍔涙暟閲忎笂澶уぇ瓚呰繃娓呭啗銆
鍏跺疄鏄庢不澶╃殗鐨勭『娌℃湁鍓嶇嚎浣滄垬鐨勬寚鎸ユ潈錛屼絾浣滀負鏈楂樼粺甯咃紝鏃犺烘槸鍑哄叺鏈濋矞榪樻槸涓庢竻寮鎴橈紝浠栭兘鏄鏈鍚庣殑鍐寵佽呫傛墍浠ュ彂鍔ㄧ敳鍗堟垬浜変篃姝f槸鎸夌収鏄庢不澶╃殗鐨勬剰蹇椼傚彧涓嶈繃浠椾粈涔堟椂鍊欐墦錛屽ぇ鏈钀ュ拰鍓嶇嚎鏈夌潃涓嶅悓鐨勫垽鏂銆備互闄嗗ゥ瀹楀厜鍜屾湞椴滃墠綰跨殑鍐涢槦鐨勬﹀畼媧捐や負錛屾垬浜夊凡緇忓紑濮嬶紝閭e氨鍙鑳解滃簲鎴樷濓紝鑰屼互鏄庢不澶╃殗鍜屼紛鈃ゅ唴闃佷負浠h〃鐨勬枃瀹樻淳鍒欐媴蹇冿紝榪囨棭鐨勫啗浜嬭屽姩浼氬厔姣佹棌鎷涜嚧鍒楀己鐨勪笉婊°傛墍浠ユ槑娌誨ぉ鐨囩殑澹拌█緇濆逛笉鏄涓轟簡鍜屽鉤錛屽彧鏄鍗曠函鐨勫仛緇欐枃瀹樻淳鐪嬬殑銆佹搷綰墊枃姝﹀畼鍛樼殑鈥滃鉤琛℃湳鈥濊屽凡銆
銆婇┈鍏蟲潯綰︺嬫渶澶у埄鐩婅幏寰楄咃細鏄庢不澶╃殗
1895騫1鏈27鏃ワ紝鏄庢不澶╃殗鍙堝湪鎴樻椂澶ф湰钀ュ彫寮寰″墠浼氳錛岀『瀹氫簡璁鍜岀殑鍩烘湰鏉′歡:鎵胯ゆ湞椴溾滅嫭絝嬧濓紝鍓茶╄窘涓滃崐宀涘拰鍙版咕錛岃佹眰宸ㄩ濊禂嬈懼拰鑾峰緱閫氬晢鐗規潈絳夈傚叏鏃ユ湰浠庢湞閲庡埌姘戦棿閮借佹眰瀵規竻鍥藉嫆緔銆
涓烘ゅ湪1895騫3鏈堜笂鏃錛屽ぇ鏈钀ュ埗瀹氫簡鐢插崍鎴樹簤絎浜屾湡浣滄垬璁″垝瑕佺偣錛屽苟鍑嗗囧皢澶ф湰钀ヨ縼鎺ㄨ嚦涓鍥芥棶緹″紛欏哄崐宀涳紝姝や婦鐨勭敤鎰忔f槸瑕佸姞寮哄規竻鏈濈殑鍕掔儲鍔涘害銆傚彧涓嶈繃褰撴椂鏄庢不澶╃殗鐢ㄨ韓浣撳仴搴蜂笉閫傚悎榪滃緛涓虹敱錛屼換鍛戒簡鍙傝皨鎬婚暱灝忔澗瀹褰頒粊浜茬帇涓哄緛娓呭ぇ閮界潱錛屾葷″ぇ鏈钀ュ啗鍔°
濂藉湪娓呭環鐨勮皥鍒や唬琛ㄦ潕楦跨珷閬閬囪屽埡銆傛棩鏈鏈濋噹閮芥媴蹇冨紩璧封滃浗闄呭共娑夆濓紝鍚屾椂涔熸槸鎬曟潕楦跨珷鍥犱激鍔誇弗閲嶈屼腑姝㈣皥鍒ゅ洖鍥斤紝榪欐牱濂戒笉瀹規槗鎵嶇敤鈥滄姠鈥濇墠寰楁潵鐨勪綑瀛欑粨鏋滃彲鑳藉氨涓嶄竴鏍蜂簡銆傛墍浠ユ槑娌誨ぉ鐨囧彧寰楀湪3鏈30鏃ョ捐㈠仠鎴樺崗璁銆傚苟瀵規潕楦跨珷涓嬭揪浜嗘叞闂鐨勮瘡璋曘
姝よ瘡璋曠殑鎰忔濆緢鏄庢樉錛氬ぉ鐨囧嚭浜庘滈亾涔夆濇墠鍋滄垬銆傚綋鐒舵渶涓嶈佽劯鐨勨滈亾涔夆濇槸鈥滀紤鎴樷濇湡闂達紝鏃ュ啗姝e湪緇х畫榪涙敾鍙版咕銆
鍒頒簡4鏈17鏃ュ弻鏂硅皥鍒ょ粨鏉熶箣鍚庣捐㈢殑銆婇┈鍏蟲潯綰︺嬶紝瀵規竻鏈濈殑鎺犲ず榪滆繙瓚呰繃浜嗕互寰琚榪絳捐㈢殑浠諱綍涓嶅鉤絳夋潯綰︺傚緱鎰忔磱媧嬬殑鏄庢不澶╃殗涔熶簬27鏃ョ誨紑浜嗘垬鏃跺ぇ鏈钀ュ洖鍒頒簡涓滀含銆傚苟涓斿啀嬈″彂甯冩劅璋㈡棩鍐涘繝鍕囩殑璇忚皶銆
浣嗘槸錛屽氨鍦ㄣ婇┈鍏蟲潯綰︺嬫e紡絳捐㈠悗涓嶄箙鐨4鏈23鏃ワ紝娌欎縿灝辨e紡鐓т細寰峰浗鍜屾硶鍥斤紝鎻愬嚭鍏卞悓瀵規棩鏈榪涜屽共娑夛紝鐢氳嚦璁″垝鍒囨柇榪滃緛澶ч檰鐨勬棩鍐涗笌鏈鍥戒箣闂寸殑浜ら氥
寰峰浗榪欐椂姝e拰娌欎縿鍦ㄤ笢嬈у彂鐢熸懇鎿︼紝濡傛灉淇勫浗鍑洪潰鐩存帴騫叉秹鏃ユ湰錛屾棤鐤戝繀灝嗙紦瑙e硅嚜宸變笢閮ㄨ竟澧冩墍鏂藉姞鐨勫帇鍔涖傝屼笖涓鍥借繖鍧楄偉鑲変笉鑷充簬琚鏃ヤ縿鍚為燂紝涔熷彲鍒嗕韓鍒扮摐鍒嗙殑鍒╃泭銆傛墍浠ュ痙鍥介栧厛鍚屾剰娌欎縿鐨勬彁璁銆
娉曞浗錛屾湰鏄淇勫浗鐨勫悓鐩熷浗錛屼絾鏄瀹冨敮鎮愬痙淇勪竴鏃︽e紡寮鎴橈紝鑷宸卞皢涓嶅彲閬垮厤鍦拌佸嵎鍏ャ傚傛灉淇勬棩鍙戠敓鎽╂摝錛屽彲浠ョ紦瑙e痙淇勭殑緔у紶灞鍔匡紝鎵浠ュ畠涔熺Н鏋佽〃紺烘効涓庝縿鍥戒竴璧峰共娑夋棩鏈銆
鍏夌華甯濅笌鏄庢不澶╃殗鐨勫規瘮
娌誨ぉ鐨囧嚭鐢熷湪浜嗚鑲変笌紜濈儫寮ユ極鐨勬睙鎴鋒湯騫淬傚挨鍏舵槸1864騫達紝褰撻暱宸炶棭涓庡箷搴滃湪浜閮芥縺鎴樼殑鏃跺欙紝騫煎皬鐨勪粬鏇捐鐐澹板悡鏅曪紙娌$湅閿欙紝鐪熺殑鏄琚鍚撴檿錛夈傛墍浠ョ瓑鍒頒粬緇т綅鐨勬椂鍊欙紝浠栬韓杈圭殑姝﹀+灝卞逛粬榪涜屼簡涓ユ牸鐨勫啗浜嬫暀鑲層傝憲鍚嶆﹀+瑗誇埂闅嗙洓鐢氳嚦浜茶嚜鎷呬換浜嗗墤鏈涓庨┈鏈鐨勬暀瀹樸備笢浜鐨勫孌垮緢澶氭椂鍊欓兘鎴愪簡鏄庢不澶╃殗鐨勭佸垛滄紨姝﹀満鈥濄
鍙嶈傝嚜騫奸暱浜庢繁瀹鐨勫厜緇韜杈圭殑浜哄叾瀹炲彧鏈変竴涓錛氭厛紱с傝繖涓濂充漢鍦ㄦ潈鏈鏂歸潰鍙璇存槸鐧誨嘲閫犳瀬錛屾竻鐜嬫湞鐨勪竴浼楀畼鍛橀兘琚鐜╁紕浜庤偂鎺屼箣闂淬備絾鍦ㄦ斂娌繪柟闈㈠嵈鏄懼緱闈炲父騫肩氥備負浜嗛暱鏈熸搷綰墊湞鏀匡紝鎱堢Η鍙鏁欎細浜嗗厜緇涓浠朵簨錛氬惉璇濄傚挨鍏舵槸鍦ㄦ湞鍫備笂鍙鑳藉惉濂規厛紱х殑璇濄傚洜姝ゅ湪鏁翠釜鍏夌華騫撮棿錛屽ぇ娓呯殑鈥滅殗甯濃濅笌鍏惰存槸鍏夌華錛屽掍笉濡傝存槸鎱堢Η榪樻洿涓虹『鍒囩偣銆
鐢辨ゅ彲瑙侊紝褰撳厜緇鐨囧笣鍙鑳藉湪鈥滈┋鍖栤濅腑鎴愰暱璧鋒潵鐨勬椂鍊欙紝鏄庢不澶╃殗宸叉垚涓轟簡甯︽湁嫻撶儓姝﹀+鑹插僵鐨勨滄﹀跺ぉ鐨団濄
③ 台灣高等法院的歷史沿革
台灣高等法院 的前身應追溯至日治時期,1895年日本取得台灣,其後不久開始著手將西方司法制度引入,台灣總督府於同年10月7日,以軍事命令發布「台灣總督府法院職制」,設台灣總督府法院一座於台北,並於台灣各地置支部共11個,然由於依該職制審判僅一審且為終審, 因此台灣總督府法院僅是台北地區的最高審判機關,並無高等法院之設。
1896年總督桂太郎廢止軍政,改行民政,發布律令第一號「台灣總督府法院條例」,改采三級三審制,於該年7月15日成立高等法院、覆審法院及地方法院,其中的高等法院全稱為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可視為本院之濫觴。本院首任院長為高野孟矩,當時又因無適當處所設置院舍,故暫借大稻埕之一民屋辦公。
1898年7月19日總督府改正「台灣總督府法院條例」後,廢止高等法院,改采二級二審制,僅余覆審法院及地方法院二種,因此,組織法上暫無以高等法院為名的法院。日本本土前此雖亦曾有名為「臨時法院」及「高等法院」的審判機關,但當時系以「裁判所」稱法院,上開命令使用「法院」而不以日本本土慣用之「裁判所」以稱呼審判機關,乃是因為當時台灣實行軍政,統治者又不願逕以「軍事法庭」為名,因此另外援引「法院」一詞代之,並沿用至日治終了以迄現今,因此台灣審判機關意外地早就以「法院」為名,與同樣繼承歐陸及日本而其後由國府帶入的中國審判系統正好相同。
1919年8月,在明石元二郎總督任內,台灣司法制度再度改革,台灣總督府法院於斯時仿效朝鮮之三審制,採取二級三審制,將覆審法院廢止,重新設立高等法院,又將高等法院分為覆審部及上告部,上告部成為當時台灣的終審法院。
1927年台灣的地方法院又分置單獨部及合議部,惟本院組織仍未變。當時的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位於文武町三丁目,原系徵收民宅修建木造院落5棟,同時供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及台北地方法院辦公,至1929年始動工改建,1934年4月,建築落成,是一棟三層鋼筋水泥大廈,高度僅次於總督府建築,同年遷入辦公,該建築即今司法大廈。
1943年,因二次大戰戰局吃緊,日本政府為求減輕法院負擔,將本土裁判所之戰時體制適用於台灣,對地方法院單獨部判決不服者得直接上訴於本院覆審部,再度成為二級二審制,該制行使至日治結束。計日治末期,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共轄有8座地方法院及地方法院支部,分別是台北及其宜蘭支部、花蓮港支部、新竹、台中、台南及其嘉義支部與高雄地方法院。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國府接收台灣,司法行政部派楊鵬為首任台灣高等法院院長來台接收各級法院,同年11月1日接收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完畢之後,正式將其全稱改為今名台灣高等法院 。
該院位在台北市,而台灣各地方法院第一審民、刑事上訴及抗告案件,均須由本院審理,因此台灣南部訴訟當事人咸感不便,故該院奉司法行政部核准後,於1947年6月1日設立台灣高等法院第一分院,次年(1948年)1月1日,再改為今名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此為本院第一座分院,當時管轄台灣西部雲林縣以南及澎湖縣的案件。
1962年11月1日再成立第二座分院-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當時管轄台灣西部台中縣以南、嘉義縣以北的案件。
1965年5月1日,設立台灣高等法院花蓮臨時庭轄花蓮縣及台東縣,1972年7月15日,本院更以花蓮臨時庭成立台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轄區與臨時庭時期同。
1968年3月11日法庭大廈完工,同年7月1日啟用,遷移法院法庭及檢察官偵查庭(當時院檢不分)至此。
1990年2月1日再成立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管轄高雄、屏東及澎湖地區地方法院之第二審上訴、抗告案件及該地區屬於高等法院管轄之第一審案件,同年5月1日,開始受理案件。
1998年7月30日司法大廈被「內政部」指定公告為國定古跡。
2000年間因本院人員、審判業務俱增,「司法院」與「法務部」又增建第二辦公大廈,並於2004年3月落成啟用,其中的一半提供高等法院民事庭使用,原法庭大廈僅余刑事庭,改稱刑事庭大廈。司法第二辦公大廈原編列總工程款十一億五千多萬元新台幣,由高院編列三分之二、法務部負擔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