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元朝驛站制度詳細
元朝驛站制度非常詳盡且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建立背景與目的:
- 元朝驛站制度自窩闊台即位後全面建立,旨在連接蒙古草原與漢地之間的重要通道,確保信息傳遞和物資運輸的暢通無阻。
驛站分布與配備:
- 驛站分布廣泛,從契丹國至和林,設立37站,每站配備一千戶以保衛驛站安全。
- 驛站每天有五百輛載有食物和飲料的大車從各地抵達,儲存以備使用,這些大型車輛每輛需八頭牛拉運。
驛路設置:
- 從和林至上都的驛路共有三條,分別是帖里幹道、木憐道和納憐道,這些驛路構成了元朝重要的交通網路。
驛站命名與管理:
- 驛站以負責人命名,如大都至上都間的村莊被稱為「Chula」或「賽典赤之驛站」。
- 驛站由專門的官員管理,負責供應來往使臣的生活所需及交通工具,並負責運送各種御用物品。
漢地驛站與戶口統計:
- 漢地驛站的設立與草原地區同時進行,窩闊台即位之年即開始在漢地建驛站。
- 命令每一百戶置漢車十具,並在各站設置米倉。站戶每年需納米一石,由百戶一人管理。
- 乙未年,開始對民眾進行戶口統計,軍、站與民戶分別立籍,為驛站制度的管理提供了基礎數據。
驛站制度的完善與發展:
- 忽必烈即位後,採納佛家奴的建議,進一步發展驛站制度,任用霍木海總管諸路驛。
- 至元二年,頒行《立站赤條例》,大修各地馳道,進一步規范和完善了驛站制度。
- 南宋滅亡後,驛站制度在江南地區也得到廣泛應用,至元十七年,詔令江淮諸路設置水站。
特殊驛站與交通方式:
- 元朝還通過陸路、水路以及沿海設立驛站,覆蓋遼東行省和邊遠少數民族地區。
- 遼東行省自哈里賓以北,至混同江口的征東元帥府,以犬曳小車行冰上,稱為狗站,這是元朝在特殊地理環境下的創新交通方式。
綜上所述,元朝驛站制度不僅實現了國內各地的通達,還促進了元朝的繁榮與發展。
『貳』 元朝一共頒布了幾部法典
難以誕生的元朝法典
http://www.gmw.cn/01gmrb/2000-03/17/GB/03%5E18362%5E0%5EGMC3-119.htm
■張金銑 趙建玲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後,把
蒙古族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的社會習慣和行為規范加以整理並記錄下
來,稱為「大札撒」(札撒意為法令、法規)。窩闊台汗即位後,重
新頒布「大札撒」,使之成為蒙古世代遵守的法律。
大札撒是蒙古早期封建游牧經濟的產物,不適用於高度發達的漢
族農業社會。窩闊台滅金後,不得不在中原地區沿用當時通行的金朝
《泰和律》。《泰和律》編於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它是以唐律
為基礎增刪而成的,包括律義(律)、律令(令)、敕條和六部格式
四部分,共83卷。但蒙古使用《泰和律》僅僅是權宜之計,在當時中
原動盪情況下,蒙古汗廷來不及也不可能制訂新的法律制度。這種情
況到元世祖忽必烈前期才得到改變。
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後,尊用漢法,改革蒙古舊制。大
臣姚樞、史天澤、劉秉忠、劉肅、耶律鑄等人陸續議定一些適合實際
情況的新條例,並頒布施行。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在建「大元」
國號後,禁止使用《泰和律》,頒布當時尚書省奏定的條畫。但尚書
省條畫只是收集一些以往發布過的詔敕以及臨時發布的條格,還不能
算作新律。
至元二十九年(1292)五月,中書右丞何榮祖奉命將以往頒布的
詔敕、條格加以整理,刪繁就簡,編成《至元新格》頒行天下。它是
按照一般法典所通行的行文格式和體裁,依據當時陸續頒行的各種法
規,進行分類編次而成的。全書分為公規、選格、治民、理財、賦役、
課程、倉庫、造作、防盜、察獄等十類,每類分列十數條,大都具有
行政法和其他門類法規的性質。原書不存,但其條文多為《通制條格》、
《元典章》等文獻所收錄。條文過於簡單,不僅幾乎沒有涉及刑法,
其規模距離一部真正的行政法、民法的法典亦仍相當遙遠。它的頒行
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法律問題,相反,在許多情況下猶如無法一樣。
此後,不斷有人建議再修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成宗時,復命何榮祖
更定律令,擇取往昔詔敕、條格380條編為《大德律令》,其中差錯不
少,尚未公布即招致異議,最終沒有頒行。武宗時期,繼續這項工作,
但直到仁宗末年仍未完成。英宗即位後,繼續進行增刪條文,至治三
年(1323)告竣,遂以《大元通制》為名頒行全國。《大元通制》規
模較大,全書分四部分,詔制94條,條格1151條,斷例717條,別類
577條,共2539條。在內容編排上大體參照金《泰和律》,其中條格相
當於律令,斷例相當於律義,詔制相當於敕條,別類是否與六部格式
相當尚不清楚。但條格、斷例的法律文書在格式、體裁上很不統一,
缺乏一般法典所有的那種系統而劃一的形式,「大概纂集世祖以來法
制事例而已」(《元史·刑法志》),實際上只是法典性質的政書和
法律文書匯編。
大致在《大元通制》頒布的同時,元朝還編纂了《大元聖政國朝
典章》,簡稱《元典章》。這是仿照《唐六典》編纂的制度法令大全,
不是專門的法典,但其中包含了許多法典的內容。文宗至順二年(
1331),元廷又編成《經世大典》一書,共880卷。這是一部「會粹國
朝故實」的大政書。它將各部門檔案文書收集起來,分類編次,並從
文字上加以修飾潤色。其中的《憲典》也匯集了許多法令和法規的內
容。
《大元通制》頒布二十餘年後,順帝至正五年(1345)又修成
《至正條格》一書,並於次年頒行。《至正條格》性質與《大元通制》
相同,全書一共有2909條,包括詔制、條格、斷例三部分,條文比
《大元通制》增多,但只是對該書進行修訂和補充而已。所以,元代
法典的編纂到《大元通制》書成時,就已經定型了。
從元代法典的編纂來看,《大元通制》、《至正條格》等均為經
過整理的法令文獻匯編,有元一代,始終沒有編成一部完備的法典。
正因如此,朝廷不斷以詔制、條格形式頒布一些臨時性的法令、法規,
作為各級官員處理政務、審斷案件的依據。明朝人稱為「元製取所行
一時之例為條格而已」。(《明史·周楨傳》)據《元史·武宗紀》,
自成吉思汗到武宗初年,朝廷頒行的法令、法規就多達九千餘條。與
此同時,斷案的成例(斷例)與一般性法規一樣,也具有普遍的法律
效力,遇到類似的公事,可以據以比擬,參照施行。由於沒有明確的
律文可循,內自省部,外至州縣,各級官府都抄寫條格、斷例多至幾
十冊,稱為「格例簿」。遇事便檢尋舊例,照例科刑,無例才來擬議。
這種情況,當時人稱作是「有例可援,無法可守」。由於條格、斷例
過多,又往往不相一致,這就為官吏因緣為奸、任情用法提供了方便。
元代幾次匯編格例,正是出於這一原因,但並未從根本上改變「無法
可守」的狀況。
元代地域遼闊,「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
(《元史·地理志》)在廣大的地域內,民族眾多,南北差異很大,
這就給制訂新律帶來不少困難和矛盾。元初胡
『叄』 元朝法治介紹――元朝立法與民族分治
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特定的階段。作為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集權國家,元朝統治者接受漢儒建議,明確提出了「附會漢法」,「參照唐宋之制」的法制指導思想。> > 但在實施中採取民族分治,使得元朝法律成為我國古代法律發展進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中華法系也由此得到了進一步多元化的發展和演變。> > 元朝統治期間,在立法上繼承了漢族法律中的嚴厲之制,在法律實施上進行民族分治,從而在法律內容和
司法制度中滲透著蒙古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 > 元世祖即位後逐漸改變了一些統治方法,他在逐漸拋棄了蒙古習慣法和金律的同時,吸收了漢族的法律文化,注重學習漢族的統治經驗,一方面重用儒生,推崇儒道;一方面「附會漢法」「參照唐宋之制」,這些做法對其後的帝王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元朝立法從元世祖時開始,先後頒行的主要法典有《至元新格》、《大元通制》、《經世大典》和《元典章》。> > 《至元新格》是元朝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元朝初年,一直沒有制定本朝的法典,而是沿用了金朝的《泰和律義》作為斷案的依據。> > 1271年,《泰和律義》被禁止使用,元朝 *** 開始制定本朝的新法典,《至元新格》就是這一時期編訂的。> > 1291年,元世祖命中書右丞何榮祖以公規、治民、御盜、理財等事輯為一書,即為《至元新格》。此書編成後由忽必烈頒行全國。它的內容包括了公規、治民、御盜、理財等10個方面,是當時已經頒布的法律條文的總結。> > 《大元通制》是元英宗繼承了其父元仁宗的以儒治國政策,加強中央集權和官僚體制,並於1323年下令編成並頒布的元朝正式法典。> > 《大元通制》是在前邊一些法典的基礎上編纂而成的,如元世祖時期編纂的《至元新格》和元仁宗時期的《風憲宏綱》都是《大元通制》的參考對象。> > 《大元通制》總共是2539條,分成了三綱一目。三綱是詔制、條格和斷例,一目是別類。在綱目下邊又分出了很多的細目,這和唐宋時期的內容基本相似,具體的內容也繼承了唐宋法律的思想。> > 《大元通制》是一部具有法典特性的法律集成,是元朝法典定型化的標志。其中的「斷例」相當於唐宋律中的「律」,「條格」則相當於「令」、「格」、「式」,「詔制」相當於「編敕」。> > 《經世大典》又名《皇朝經世大典》。1330年由奎章閣學士院負責編纂,趙世延任總裁,虞集任副總裁,次年月修成。全書880卷,目錄12卷,附公牘一卷、纂修通議一卷。> > 《經世大典》的體例參考了唐、宋會要,而有所創新。各篇、目正文之前,均有序文說明其內容梗概,或變革之因,或設立宗旨,便於讀者了解。> > 這種編纂方法亦較唐、宋會要為勝。其所依據,多為中朝及外路各官府文件,但將蒙古語直譯體改為漢文文言,並刪去了公文中的吏牘繁詞。> > 《元典章》全稱《大元聖政國朝典四章》,它是元朝的地方官署編訂的,匯集了元世祖至元仁宗期間的政治、經濟、軍事、司法等各方面的聖旨和條文。> > 全書分詔令、聖政、朝綱、台綱、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10大類,共60卷,記事至延七年為止;又增附《新集至治條例》,分國典、朝綱以及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共8大類,不分卷,記事至至治二年止。各大類之下又有門、目,目下列舉條格事例,共有81門、467目、2391條。> > 這種編排體例屬於《唐六典》類型,而且很可能與當時的官衙架閣書檔分類有關。> > 《元典章》是研究元朝歷史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獻之一,全部內容都由元朝的原始文牘資料組成。書中抄引的聖旨和中書省、御史台文件,保存了元朝最高統治集團議決政務的記錄,從中可以看出元朝 *** 決定和處理政務的准則、方法和過程。> > 《元典章》文體獨特,不僅使用一般書面語,詞訟文字中又常用元朝口語。此外還有聖旨、令旨和省、台文件中使用的以口語硬譯蒙古語的特殊文體,語法特徵與漢語大不相同,有許多硬性翻譯蒙古語的奇特詞語。> > 有時在同一文牘中混用這些不同文體。書中元朝俗體字很多,從中能夠看出當時社會上企圖簡化漢字的自發趨向。> > 元朝立法形式有一個弊端,就是隨著歲增月積,頒降的格律越來越多,必然出現繁雜重出、罪同罰異的情況,這就使各級官吏得以任情挾私,高下其手。> > 對此,元朝統治者採取了兩種措施:> > 一是將歷年所頒降的某一方面的條例重加分揀、斟酌、釐定,形成新的法律文字,作為「通例」公布。例如公布的「贓罪條例十二章」、「強竊盜賊通例」等。> > 這類採取劃一的法規形式而且較為系統的單行法的實施,證明元朝立法確實在逐漸地從因時立制、臨事制宜向法典化過渡。> > 二是召集老臣,從整體上對國家的體製法程作某種程度的統一或協調。這方面最顯著的成果就是《大元通制》和《至正條格》。> > 在犯罪分類上,特別強調「 *** *** 罪」的罪名並加重處罰。在量刑原則上,崇尚輕刑,尤其是對婚姻家庭方面的犯罪處罰較前代為輕。> > 燒埋銀是元朝法律規定在對犯罪人處刑的同時,並科對被害人予以賠償財產的制度。燒埋銀主要適用於殺人或傷人致死犯罪。對於各種殺人罪,向罪犯家屬征「燒埋銀」白銀五十兩給苦主即受害人家屬。燒埋銀具有一定的損害賠償性質,在民事方面,元朝廢除限田制。契約關繫上基本繼承了的規定。損害賠償的內容在法律中有較多設定,這是元朝法律在此方面的發展。元朝的婚書、職業媒妁、贅婿、收繼婚等實體制度,獨具特色,對後世的社會風俗產生了不少影響。> > 民事方面的立法還有法定婚書和收繼婚的規定。> > 法定婚書是書面婚約,是雙方當事人同意建立婚姻關系的意思表示。元朝規定,婚姻成立以婚書為法定要件,婚書寫明聘娶財產的數額,如是招贅,還須寫明養老或出舍的年限。> > 主婚人、保親人、媒人都要在婚書上簽字畫押,然後才能結婚。設定婚書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消除婚姻糾紛以至發生爭訟的目的。> > 收繼婚就是未婚男性收娶家族中的寡婦為妻的婚姻方式。這是蒙古族的舊風俗,元朝以法律承認了它的合法性。這種婚姻成立一般發生在親兄弟之間,遠方親屬一般不許收繼。> > 在經濟立法方面,元朝的經濟立法有專賣法、海外貿易法、賦稅制度等。> > 此外,元朝還有經義取士制度。元朝的科舉考試制度在命題方面,將《四書》、《五經》的程、朱理學註解為主。這種考試制度結束了以詩賦取士的歷史,首創以程朱理學為程式的經義取士制度。考試每3年舉行一次。> > 元朝的司法機構,中央有大宗 *** 、刑部、宣政院;地方上以行省、路、府、州、縣分列五級。> > 元朝法律規定,各級地方政權機構處理一切公事,都必須有長官與正官集體與議,共同署押,稱為「圓署」制度。只有路、府所署推官,由於是專門董理刑名,其餘諸色事務,可以不參加會議通署。> > 凡有罪囚,先由推官鞫問,問明案情後,再由全體行政官員「通審圓署」。所在州、縣發生的刑案,如超出當地官府決斷許可權,也由路、府推官負責審理。> > 元朝訴訟審判制度大部分延續宋代舊制,以「干名犯義」較具特色。> > 元朝強化了前代關於訴訟當事人在身份上和資格上的限制,確立「干名犯義」的罪名。它是指除了反叛、謀逆、故殺人外,凡子證其父、奴告其主、妻妾弟侄告發父兄叔伯等訴訟行為,都被認為是大傷風俗的「干名犯義」,一律禁止。這一規定為明、清所繼承,「干名犯義」的告訴,對被告作自首處理,對原告予以處罰。> > 在法醫學方面,在法醫學取得成就基礎上,元朝的法醫學又有了發展。其主要成就表現在3個方面:> > 一是《檢屍法式》的頒布與實施,簡化了繁瑣的檢屍文件。其檢驗點達70餘處。方位、名稱、順序與南宋末年的法醫學名著《洗冤錄》所著相近。> > 《檢屍法式》作為立案追勘的官定手續之一,而且其方式大略完備。這也是元朝裁判制度的特點之一。> > 二是《無冤錄》的出版,《無冤錄》是蜚聲中外的元朝檢驗錄,其主要成就將在醫學著述項下介紹。> > 三是《儒吏考試程式》的頒發,《儒吏考試程式》又稱結案式,頒布於1297年。全文共分24個字,每個字代表一部分,計118條。與法醫學有關的屍、傷、病、物等共計53條。> > 《儒吏考試程式》是 *** 規定上報民刑案件結論的通式,並用它來招考儒吏,以達到文案的統一。《儒吏考試程式》中的「屍」相當於屍體檢查,「傷、病」兩部分相當於活體檢查,「物「相當於物證檢查。> > 這樣,《儒吏考試程式》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現代法醫學的三大組成部分,即屍體、活體及物證,這是對世界法醫學的又一重大貢獻。> > [旁註]> > 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元朝的創建者,謚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在位期間,建立行省制,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 > 何榮祖(1221年~1299年),字繼先。元朝廣平,今河北永年人。元朝政治家、
法學家。元世祖時奉命輯《至元新格》,其中包括公規、治民、理財、御盜等。成宗時,又受命制定《大德律令》。> > 奎章閣學士院元官署名。掌進奉經史、鑒文書典籍字畫器物,並備皇帝咨詢,供皇帝研考古帝王治術,為皇帝和貴族子弟講說經史的機構。秩正二品。因建於大都,今北京興聖殿西之奎章閣,故名。> > 會要是以某一朝代的國家制度、歷史地理、風俗民情等為主要收集內容的一種史書。由於會要內容涉及典章制度,其所保存的原始歷史資料較為豐富,可以彌補二十四史的志、表之不足。會要之創修,始自。> > 限田制從漢簡《二年律令》頒布後廢止普遍授田制,這是秦漢土地私有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同時進行了「限田令」來限定私人土地的規模,其中有學者提出限定對象是得到國家授田者,多是軍人階層。以此可以看出漢代土地是國有與私有共存。> > [閱讀鏈接]> > 元初名臣廉希憲是個剛正清廉的人物。忽必烈命廉希憲任北京行省長官,鎮撫遼東。> > 他為了安撫地方,專門下令:凡是殺害俘虜者一律按殺害平民治罪;俘虜如果患病被遺棄,允許人們收養,病癒後原來的主人不能索要。由於他執法嚴明,使當地很快出現了勃勃生機。> > 廉希憲去世後,元朝追封廉希憲為魏國公,贈清忠粹德功臣、恆陽王等榮譽稱號,謚號「文正」。這個謚號是對大臣功勞的最高評價,歷史上得到這個謚號的人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