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服務和管理條例
Ⅰ 請問物業管理條例和物業服務條例的區別是什麼
只有《物業管理條例》,沒有物業服務條例,但是有物業服務標准。
為了規范物業版工作,突權出物業的服務職能,2010年起,經中國物業管理協會提議,物業管理的各項文件都改「管理」為「服務」,2010年起注冊的物業企業,名稱也由以前的「xxxx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變為「XXXX物業服務有限公司」,並出台了一些列物業服務規范標准。
但是作為物業行業的最高法規和准則,《物業管理條例》(國務院令[2007]第504號修訂)的名稱並沒有修改。各地區貫徹該文件時,其名稱仍然為《XX省/市/地區
關於<物業管理條例>的實施細則》等等。
Ⅱ 物業管理條例35條內容有哪些
房地產服務企業應當按照房地產服務合同的約定提供相應的服務。房地產服務企業不履行房地產服務合同約定,給業主的人身、財產安全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房地產服務企業接管物業時,應當向業主委員會辦理物業驗收手續。 「物業」和「業主」並不是法律意義上的概念。法律意義上的「物」就是指財產(包括有形財產和無形財產)。對於一幢大樓而言,就是指民(私)法上所稱的「建築物」,是一種有形財產。
《物業管理條例》第三十四條
業主委員會應當與業主大會選聘的物業服務企業訂立書面的物業服務合同。
物業服務合同應當對物業管理事項、服務質量、服務費用、雙方的權利義務、專項維修資金的管理與使用、物業管理用房、合同期限、違約責任等內容進行約定。
第三十五條
物業服務企業應當按照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提供相應的服務。
物業服務企業未能履行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導致業主人身、財產安全受到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第三十六條
物業服務企業承接物業時,應當與業主委員會辦理物業驗收手續。
業主委員會應當向物業服務企業移交本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資料。
第三十七條
物業管理用房的所有權依法屬於業主。未經業主大會同意,物業服務企業不得改變物業管理用房的用途。
第三十八條
物業服務合同終止時,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將物業管理用房和本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資料交還給業主委員會。
物業服務合同終止時,業主大會選聘了新的物業服務企業的,物業服務企業之間應當做好交接工作。
建築物的「物權」就是建築物的財產所有權,在實行土地國有制的我國,它包括建築物本身的房屋所有權和其所附著的國有土地的使用權。所以,在法律意義上,物業就是指建築物及其所有權;業主就是建築物的所有權人。
2、必須明確單元套房所有權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按份共有的財產,所有權人在內部按照各自的份額享有權利、份承當責任,對外部承當連帶責任;共同共有的財產,所有權人對內對共有財產的全部平等地享有權利、承當義務,對外部承當連帶責任。這里還必須澄清的一點是:我國房屋所有權登記的是平面(面積)概念,法律意義上的房屋所有權則是立體(包括房屋使用面積所對應的空間)概念。
3、必須明確民事意思自治與立法之間的關系。
民事意思自治就是指契約自由,國家、政府不主動、直接干預私權領域和民商事行為,國家處於民商事行為的「游戲規則」(既法律)的制訂和裁判者地位。
4、必須明確「物業管理」立法的法律類型。
民事立法調整的是平等民商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民商事組織之間的民商事關系;行政立法調整的是非平等主體的國家行政機關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行政法律關系。
我國《物業管理條例》由國務院制訂和頒布,從立法主體上講,該條例只能是行政立法,調整國家物業行政管理機關與作為行政相對人的業主和物業公司之間的行政關系。如果要調整業主與物業公司之間的民商事關系,應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作為民法的特別法制訂。
5、必須明確「物業管理」的主體。
管理有民事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區別,如我國對房地產所有權採取登記注冊制度,那麼,國家房地產管理部門對房屋的登記行為就是一種物業行政管理行為。
物業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統一管理社區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條件,處理社區的治安問題。有許多與物業管理相關的法律。在物業管理中,物業部門要按照有關規定進行,嚴格執行物業管理工作的有關規定,避免出現可能給居民生活帶來問題的物業管理糾紛和矛盾。